新生儿硬肿症

合集下载

新生儿硬肿症护理

新生儿硬肿症护理

新生儿硬肿症护理作者:张瑞娟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年第10期【关键词】新生儿硬肿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231-011 临床资料2007年10月~2010年4月收治的硬肿症患儿有42例,男孩23例,女孩19例,其中有35例为早产儿,3例足月小样儿,4例合并窒息的患儿,住院天数在7~20天,治愈38例,合并肺出血死亡3例,放弃治疗1例。

轻度24例,57.1%占,中度12例,占28.5%,重度6例14.2%.(轻度50%).1.1 临床表现新生儿硬肿症主要表现为体温低下,其特征是皮肤改变,表现有四点:①凉:轻者局部皮肤发凉,重者全身皮肤发凉。

②硬:早期是皮肤紧张,不易捏起,开始部位多是下肢,重者皮肤僵硬如硬橡皮样。

皮肤及皮下脂肪硬肿发展的顺序是从臀部开始至面颊、上肢、甚至波及全身。

③肿:在皮肤及皮下脂肪变硬的部位,按压可有凹陷性水肿。

④皮肤颜色:皮肤发硬早期呈红色,严重时变成紫红色。

除以上这些典型表现外,还表现有不吃、不哭、不动等,这也与皮肤及皮下脂肪僵硬有密切关系,硬肿症小儿常并发肺炎和败血症,最终可发生肺出血死亡。

1.1护理1.2.1 护理评估:患儿胎龄、月龄、体质量、分娩史及Apgar评分情况及患儿有无染史;出生时的环境温度及出生后保暖措施及喂养方式,患儿的吸吮、吞咽能力;体温、脉搏、心率、硬肿的部位、面积及程度,哭声、肌张力、尿量及四肢末梢循环;评估家长育儿知识、家庭保暖措施,对该疾病认识和经济承受能力等。

1.2.2 护理诊断:(1)病因分析:新生儿硬肿症发生在寒冷地区和严寒的季节,早产儿多见,另外天气骤冷、保暖不当、喂养不足、产伤、窒息、感染等均可诱发本病。

(2)症状观察:患儿主要表现为皮肤发凉、变硬、呈紫红色,有的呈凹陷性、水肿,按之犹如软蜡感。

硬肿先起于下肢、臀部,后波及躯干部、上肢、面颊,严重者全身受累,硬如板状,患儿一般情况差,反应低下,哭声微弱或不哭,体温不升,往往低于35℃,重症者可低于30℃,不能吸吮,呼吸浅慢,心音低钝而慢,可有呼吸困难和昏迷。

新生儿硬肿

新生儿硬肿

(三)器官功能损害:轻者,器官功能低下。表现为不吃、不哭、反应低下、心率慢或心电图及血生化异常;重者多器官功能衰竭,可发生休克、心力衰竭、DIC、肾功衰竭及肺出血等。
1.循环衰竭 重症体温过低患儿,特别是体温< 30℃或硬肿加重时,常伴有明显微循环障碍,如面色苍白,发绀、四肢凉、皮肤呈花纹状、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先快后慢、心音低钝及心律不齐。重症出现心衰、心肌损害及心源性休克。
状态时考虑用肝素,但DIC已发生出血时不宜用肝素。休克时除扩容纠酸外,可用多
巴胺。
【护理评估】
1.病史评估 患儿胎龄、日龄、体重、分娩史及APgar评分情况,及患儿有无感染
(一)复温:
1.复温方法:
⑴轻-中度患儿,体温>30℃产热良好(腋-肛温差为正值),立即放入适中环境温度,减少失热,升高体温。可将患儿置入预热至30℃的暖箱内,箱温在30-34℃范围,在6-12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农村、机层单位可因地制宜用热水袋、热炕、电热毯包裹或贴身取暖复温等方法。
脏器损害,甚至出现DIC。
实验室检查常有代谢性酸中毒、尿素氮升高及血糖的变化。
【治疗原则】
l.复温 是低体温患儿治疗的关键。复温原则是逐步复温,循序渐进。
2.支持疗法 足够的热量有利于体温恢复,根据患儿情况选择经口喂养或静脉营
养。但应注意严格控制输液量及速度。
3.合理用药 有感染者选用抗生素,纠正代谢紊乱。有出血倾向者用止血药。高凝
二、临床表现:
本症主要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和低日龄组的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临床表现包括三大主征,即体温不升、皮肤硬肿和多系统功能损害。
(一)体温不升:体温过低是主要表现,全身或肢端凉、体温常在摄氏35度以下,严重者可在30度以下。体温过低分产热良好与产热衰竭两种不同的情况,有助于判断病情。产热良好者腋温>肛温,腋温减肛温差为正值(在0-0.9度之间),大多病程短,硬肿面积小,属于轻型。产热衰竭者,腋温<肛温,腋温减肛温差为负值,多为病程长,硬肿面积大,伴有多脏器功能衰竭,属于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资料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资料

临床表现
主要发生在寒冷季节或重症感染时,多于生后1周内发病。低 体温和皮肤硬肿是本病的主要表现。 1.一般表现 反应低下吮乳差或拒乳、哭声低弱或不哭, 活动减少,心率减慢,也可出现呼吸暂停等。 2.低体温 新生儿低体温指体温<35℃。轻度为30~35℃, 重度<30℃,可出现四肢甚或全身冰冷。 3.皮肤硬肿 橡皮样感,呈暗红色或青紫色,伴水肿者有 指压凹陷。硬肿常呈对称分布,其发生顺序依次为:下肢 →臀部→面颊→上肢→全身。硬肿面积可按头颈部20%、 双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部及腰骶部14%、臀部 8%及双下肢26%计算。严重硬肿可妨碍关节活动,胸部 受累可致呼吸困难。
谢谢聆听
护理诊断
1.体温过低:与体温调节功能低下、寒冷、早产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吸吮无力、热量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皮肤粘膜屏障功能低下有关。 4.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皮肤硬肿、水肿有关。 5.潜在并发症:肺出血、DIC。 6.知识缺乏(家长):缺乏保暖和育儿知识。
病因和发病机制
寒冷、早产和窒息为主要病因。
1.新生儿体温调节与皮下脂肪组成特点: ① 体温调节中枢不成熟; ② 皮肤表面积相对较大,血流丰富,易于失热; ③ 能量贮备少,产热不足,尤以早产儿为明显; ④ 以棕色脂肪产热为主,缺乏寒战等物理产热方式; ⑤ 皮下脂肪组织的饱和脂肪酸比不饱和脂肪酸多,熔点高, 受寒时易硬化,出现硬肿症。 2.寒冷损伤:低体温和低温导致缺氧、能量代谢紊乱和代 酸,严重时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坏。 3.其他:新生儿感染、早产、颅内出血和红细胞增多症等 时也易发生硬肿症。
护理措施
5.观察病情
注意T、P、R硬肿范围及程度、尿量、有无出血症状等,详 细记录护理单,备好抢救药物和设备,一旦发生病情变化, 能分秒必争组织有效的抢救。

新生儿硬肿症的标准护理

新生儿硬肿症的标准护理

新生儿硬肿症的标准护理【诊断】1.诊断依据(1)病史:是否发病于寒冷季。

有无环境温度过低或保温不当史,严重感染史。

是否为早产儿或足月小样儿。

有无窒息、产伤,或摄入不足或能量供给低下。

(2)临床表现:早期哺乳差,哭声低,反应低下。

体温<35℃,严重者<30℃且腋光温差由正值变为负值。

感染或夏季发病者可不出现低体温。

硬肿为对称性,依次为双下脱臀、面颊、两上肢、背、腹、胸部等。

严重时肢体僵硬,不能活动。

多器官功能损害:早期心率低下、微循环障碍,严重时休克、心力衰竭DIC、肺出血和肾功能衰竭等。

(3)实验室检查:依病情需要检测动脉血气、血糖、血钾、血钠、血钙、血磷、血尿素或肌酐、心电图、胸片等。

【治疗】1.复温(1)复温时的监护:①生命体征的检测。

②体温调节状态综合判定指标:检测肛温、腋温、腹壁皮肤及环境温度(室温或暖箱温度)。

以肛温为体温平衡指标,腋一肛温差为产热指标,皮肤温一环境温度差为散热指标。

③摄入或输入热量、液量及尿量监护。

(2)复温方法:①轻、中度:体温>30℃,产热良好(腋一肛温差为正值)者用暖箱复温。

患儿置入预热至30C的暖箱内,调节箱温于30~34℃,使患儿于6~12h内恢复正常体温。

乡村、基层医疗单位可用热水袋、热炕、电热毯包裹或母怀取暖等方法复温。

如无效应立即转上级医院。

②重度:体温<30℃或产热衰竭(腋一肛温差为负值)者先以高于患儿体温1~2C的暖箱温度(不超过34℃)开始复温,每小时提高箱温1℃,于12~24h内恢复正常体温。

必要时辅以恒温水浴疗法(水温39~40℃,脐部置消毒小纱布,用橡皮膏固定,头露水外,每次15min,每天1~2次)。

浴后立即擦干放入30~32℃暖箱内保温。

或用远红外线抢救台(开放式暖箱)快速复温,床面温度从30℃开始,每15~30min升高体温1℃,随体温升高逐渐提高远红外线箱温度(33℃)。

恢复正常体温后置于预热的暖箱中。

抢救台环境温度易受对流影响,可用塑料薄膜覆盖患儿上方。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简称新生儿冷伤,主要由寒冷、感染、窒息
等多种原因引起,长时间受寒引起冷伤,致
体温过低造成寒冷损伤综合征。是新生儿的
危重急症,可以继发肺出血、休克、多脏器 功能衰竭。
❖ 新生儿硬肿症的病因:内因、外因 ❖ 临床表现和分度 ❖ 治疗:复温
病因
人体稳定的体温依靠健全的神经 中枢调节产热散热的平衡,若环境过 冷,热量迅速散失,或能源耗竭,产 热不敷散热,则体温调节失控,出现 体温下降,当体核体温<35℃时称体 温过低,持续低温即造成损害。
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
3. 呼吸改变: 寒冷时呼吸频率、分钟通气量及潮气 量随体温降低成比例下降,体温在20-16℃时出现 呼吸暂停;体温<25℃肺血管紧张度下降。血管床 扩张,肺淤血致肺水肿甚至出血,肺泡表面活性物 质减少。发生肺出血可能原因: ①低温、感染、缺氧致血管内皮损伤; ②急性心肾功能不全易致出血性肺水肿; ③低温引起DIC及凝血功能障碍; ④酸中毒与肺血管扩张有关。
治疗
(四)控制感染 根据感染性质选用敏感、肾毒性小的抗生素。
治疗
(五)中医中药 丹参、川芎嗪。或温肾健脾,活血化瘀药内服,外 洗或外敷促进硬肿吸收。
治疗
(六)其他 大剂量Vit E5-10mg/次; 也可试用甲状腺素4-6mg/kg·d。
预防
①加强新生儿护理,保持适宜的产房和新生儿室内环境温 度,不应低于24℃;
治疗
(三)纠正器官功能紊乱 ③ 急性肾衰竭: 尿少或无尿者可试用实验性扩容,生理盐水 10ml/kg,1小时内给入,再给予速尿1-2mg/kg。 急性肾性肾衰,限制液量,防治高血钾。
治疗
(三)纠正器官功能紊乱 ④肺出血: 立即气管插管,正压通气; 立止血:0.5ku静脉推注,0.5ku气管内滴入。 治疗肺出血的病因。

新生儿硬肿症是怎么回事?

新生儿硬肿症是怎么回事?

新生儿硬肿症是怎么回事?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新生儿硬肿症的病理病因,新生儿硬肿症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新生儿硬肿症病因
*一、病因:
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薄嫩,血管丰富,容易散热,综色脂肪是新生儿体内特有的组织,它的代谢是新生儿在寒冷环境中急需产热时的主要能量来源,而饥饿时的能量来源是白色脂肪,如小儿周围环境温度过低,散热过多,棕色脂肪容易耗尽,体温即会下降,新生儿严重感染时体温也会不升,这些情况下皮下脂肪都容易凝固而变硬,同时低温时周围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易发生水肿,结果产生硬肿。

1.周围循环阻力(20%):
低体温时周围循环阻力下降,血液淤滞,组织缺氧,中心血循环量则减少,心率减慢,尿量减少,在复温过程中血循环量增加,如尿量不随之增加,可能引起心力衰竭,甚至发生肺水肿和肺出血。

2.红细胞(15%):
低体温时红细胞压积和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减少,肝素样物质也减少,种种原因都可引起凝血障碍,诱发弥漫性血管内
凝血(DIC),严重感染时由于休克更易发生DIC。

3.呼吸(20%):
低体温时呼吸减慢,有时呼吸暂停,易发生呼吸性酸中毒,又由于营养进入量不足,造成代谢性酸中毒,因此重型硬肿症酸中毒也较重。

4.糖代谢(10%):
低体温时糖代谢不完善,病初起可能出现高血糖,但由于糖消耗增高,继而发生低血糖。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新生儿硬肿症病因,新生儿硬肿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新生儿硬肿症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新生儿硬肿症”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新生儿硬肿症观察护理论文

新生儿硬肿症观察护理论文

新生儿硬肿症的观察及护理【中图分类号】r72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305-01新生儿硬肿症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与水肿。

常见的原因:寒冷、早产、低体重、感染和窒息等。

一般以生后一周内发生,寒冷季节多见。

夏季发病者,多是严重感染、重度窒息引起。

临床表现为五不:不动、不吃、不哭、体温不升、体重不增、皮肤皮下脂肪变硬、发凉,颜色暗红,不易捏起,按之如硬橡皮。

硬肿发生顺序为:小腿-大腿外侧-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严重者可导致肺出血、循环和呼吸衰竭及肾脏等多脏器损害,甚至发生dic,因此耐心细致的观察是及早发现病情变化、成功抢救的关键,并通过合理的护理措施提高治愈率。

1复温与保暖复温是治疗的关键措施。

轻症患儿用绒毯、棉被裹好,置于24-26℃室温中,外加热水袋或者热水瓶促使患儿逐渐复温。

水的温度为50-60℃,放在双下肢的两侧,注意防止烫伤,热水袋口应拧紧以防漏水。

重症患儿可置入预热至28℃暖箱中,于4-6小时内逐渐调节到30-32℃,相对湿度为50-70%。

主张逐渐复温,一般以每小时使体温升高1℃为宜,于12-24小时恢复正常体温。

注意保暖尽量少翻动患儿,一切护理操作应尽量集中执行。

观察皮肤温度、颜色及全身皮下脂肪积聚部位的皮肤软硬程度(随时观察复温治疗的效果)。

硬肿部位每天用花生油按摩加频谱理疗2次,每次30分钟。

2合理喂养供给足够的能量与水分喂养时应耐心细致,提倡母乳喂养。

患儿吸吮差或不能吮乳者,可采用鼻饲或滴管滴入,喂时温度及速度应适宜,防止过速过量。

能吸吮着可直接哺乳,喂哺中注意观察患儿面色及呼吸,如遇面色改变、发绀等情况时,应停止喂奶,每次喂奶后应竖起轻拍背部并观察10-20分钟(以防因呕吐,食物呛入气管而引起窒息)。

遵医嘱给予液体供给,严格控制补液速度。

有条件时最好应用输液泵控制,无条件者应加强手控滴速,根据病情加以调节,防止因输液速度过快而引起心力衰竭和肺出血。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周冬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neonatal cold injury syndrome),又称新生儿硬肿症(sclerema neonatorum)。

是以皮肤、皮下脂肪变硬,兼有水肿为特点的一组症候群,简称新生儿冷伤,主要由寒冷、感染、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长时间受寒引起冷伤,致体温过低造成寒冷损伤综合征。

是新生儿的危重急症,可以继发肺出血、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

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与产后环境温度有关;新生儿生后不久和早产儿发病率高。

【病因】人体稳定的体温依靠健全的神经中枢调节产热散热的平衡,若环境过冷,热量迅速散失,或能源耗竭,产热不敷散热,则体温调节失控,出现体温下降,当体核体温<35℃时称体温过低,持续低温即造成损害(一)新生儿体温调节与皮下脂肪组成特点1. 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足。

其特点是: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②皮肤表面积相对较大,血流丰富,易于失热;③能量贮备少,产热不足,尤以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更为明显。

生后早期主要以棕色脂肪组织的化学产热方式为主,④缺乏寒战等物理产热方式,产热代谢的内分泌调节功能低下。

因此,新生儿期易发生低体温。

2. 皮下脂肪组成特点:新生儿皮下脂肪组织的饱和脂肪酸多,缺乏饱和脂肪酸转变为未饱和脂肪酸的酶,前者熔点高,当受寒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降低时,皮脂容易发生物理性状的变化,硬化,硬肿出现。

皮下脂肪特别是棕色脂肪少,影响产热,难以防治散热,若摄入不足,储备很易耗竭。

(二)外在因素主要为寒冷和感染。

1. 寒冷损伤寒冷刺激对新生儿的影响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分娩前后胎儿的健康情况,出生体重,成熟程度,分娩时环境温度,分娩时母亲用药。

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要求环境温度越高。

足月儿生后第一天的适宜环境温度为33℃,第二天降到32℃;体重1000g 的早产儿生后十天内的中性温度为35.4℃±0.5℃;若暴露寒冷时间长,或湿冷皮肤未迅速擦干,失热可增加,当产热不敷失热时,体温进一步下降,引起外周小血管收缩,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棕色脂肪分解,但随寒冷的时间延长储备耗竭,导致一系列生化和生理功能的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硬肿症诊断分度、评分标准
评分 体温(℃) 腋-肛温差 硬肿范围 器官功能改变 轻度 ≥35℃ 0 <20% 无明显改 中度 <35℃ 0或正值 20%~50% 明显功能低 重度 <35℃或<30℃ 负值 >50% 功能衰竭 注:1.测肛温应持续4分钟以上,腋温应前臂紧贴胸部8~10 分钟。 2.硬肿范围按烫伤面积估计:头颈部20℅,双上肢18 ℅, 前胸及腹部14 ℅,背部及腰骶部14 ℅,臀部8 ℅,双下肢 26 ℅
新生儿硬肿症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科 陈 珊
概 述
• 新生儿硬肿症是以皮肤、皮下脂肪变硬,兼有
水肿为特点的一组症候群,又称寒冷损伤综合 征。 •冷伤致体温过低造成寒冷损伤综 合征。 • 是新生儿期的危重急症,可继发肺出血、休克、 多脏器功能衰竭。 • 我国主要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与产后环境温 度有关,生后不久的新生儿和早产儿发病率高。
病因和发病机制
• 寒冷和保温不足 新生儿,尤早产儿易发生: 1. 体温调节中枢不成熟 2. 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少,皮肤薄 3. 躯体小,总液体量少,储存热量少 4. 缺乏寒战反应,靠棕色脂肪产热 5. 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含量高,其熔点高, 低温易凝固。
病因和发病机制
• 疾病:感染、缺氧、心衰等,使消耗增加、 热量摄入不足、产热不足 • 多器官损害:缺氧和代酸
纠正器官功能紊乱
问题
• 新生儿硬肿症病因? • 新生儿硬肿症诊断标准? • 新生儿硬肿症治疗原则?
辅助检查
• 根据病情需要行血常规、生化、血气、DIC 筛查等
诊 断
• 病史 寒冷季节,环境温度过低,保温不当;严重感
染史,窒息,产伤,畸形;摄入不足或能量供给低下。 • 临床症状 早期哺乳差,哭声低.反应低下; 低体温,体温≤35℃,重症常<30℃,腋-肛温差随病 程由正值转为负值,夏季感染者不定出现低温; 硬肿多发生在全身皮下脂肪积聚部位,皮肤紧贴皮下组 织不能移动,表现为硬、亮、冷肿、色泽暗红,常呈 对称性,依次从小腿→大腿外侧→臀→面颊→上肢→ 全身,严重时肢体僵硬,不能活动; 多器官功能受损(MOD)甚则衰竭(MOF),常合并肺炎、 败血症 。
临床表现
• 多发生在生后一周内婴儿,特别是早产儿, 寒冷季节及地区易发生。感染及其他因素 使硬肿可发生在夏季及南方。 • 表现为不吃、不哭、不动、低体温
临床表现
• 皮下硬肿:包括皮脂硬化和水肿两种,病变皮肤 紧贴皮下组织,不易提起,严重时肢体僵硬不能 活动犹如硬橡皮,皮肤呈紫红或蜡黄,硬肿呈对 称性,累及的多发部位依次为下肢、臀部、面颊, 上肢、背胸腹等部位,可按烫伤法估计硬肿面积。 临床按皮肤硬肿面积百分数,分轻、中、重三度; 硬肿面积与预后及器官损伤程度关系密切。 • 多器官受累:肺出血、DIC、呼吸衰竭等 。
治疗方案
热量及液体补充: 产热、复温需要足够的能量,
开始按每天209KJ(50 kcal)/kg并迅速增至418~ 502.o kJ(100--120 kcal/kg,给予经口喂养,部 分或完全静脉营养。重症伴尿少、无尿或明显心 肾功能损害者,严格限制输液速度和液量。 小药物。
控制感染: 根据并发感染性质选用敏感、肾毒性
鉴别诊断
• 新生儿水肿:低蛋白性水肿 、Rh溶血 • 新生儿皮肤感染:皮下坏疽
治疗原则
• 低体温者正确复温,防止复温后休克及肺 出血。 • 合理供给液量及热卡 • 积极去除病因加强监护,维持脏器功能, 及早防范脏器功能衰竭。
治疗方案
复温-对低体温患儿是治疗关键
轻、中度(>30℃) 产热良好(腋、肛温差为正 值)。患儿置预热至30℃温箱内,通过暖箱自 动调温装置或人工调节箱温于30~34℃使患儿 6~12 h恢复正常温度。 重度 体温<30℃或产生热衰竭(腋肛温差为负 值)先以高于患儿体温1~2 ℃的暖箱温度加温, 每小时提高箱温0.5~1 ℃ ,在12~24小时内恢 复正常体温。然后根据体温调整暖箱温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