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文综地理知识点:中国的海岸类型
高三地理海岸类型知识点

高三地理海岸类型知识点地理学中,海岸是指陆地与海洋相接的界面,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现象相互作用的重要区域。
海岸的类型多种多样,每种类型都有其特点和形成原因。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海岸类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理学中的海岸地形。
一、海蚀海岸海蚀海岸是由海水长期侵蚀而形成的地形,是最常见的海岸类型之一。
其特点是海岸线曲折,形成了许多海蚀地貌,如海蚀崖、海蚀洞等。
常见的海蚀海岸包括海峡、海湾、海角等。
1. 海蚀崖海蚀崖是由海浪长期侵蚀岩层形成的崖壁,常见于暴露在海洋面前的高地。
海浪冲击、海水侵蚀和物质溶解作用使得崖壁逐渐崩塌,形成陡峭的悬崖。
英国的多塞特海岸和中国的福建土楼海蚀崖都是著名的海蚀地貌。
2. 海蚀洞海蚀洞是由海水侵蚀岩石而形成的洞穴,常见于硬质岩石的海岸线上。
海浪冲击和侵蚀作用使得岩石形成洞穴,随着时间的推移,洞穴可能会扩大或者坍塌。
著名的海蚀洞有著名的蓝洞和中国的厦门鼓浪屿海蚀洞。
二、堆积海岸堆积海岸是由海浪和海流带来的沉积物在海岸线上堆积而形成的地形。
其特点是海岸线平坦,沙滩和沙丘经常出现。
常见的堆积海岸包括河口三角洲、沙洲、沙嘴等。
1. 河口三角洲河口三角洲是由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海洋中沉积而形成的三角洲地带,位于河口附近。
河流的泥沙沉积形成了丰富的土地,并塑造了一系列独特的地貌,如沙嘴、河道、沼泽等。
著名的河口三角洲有尼罗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
2. 沙洲沙洲是由海流和海浪堆积的沙子形成的陆地延伸至海中的地带,一般较为狭窄而长。
沙洲多见于海湾和河口两侧,由于海流和潮水的影响,沙洲的形态常常发生变化。
中国的灵山沙洲和美国的外滩沙洲都是著名的沙洲。
三、冲积海岸冲积海岸是由河流冲积物或者悬浮物在海洋中沉积而形成的地形。
其特点是河流所带来的沉积物堆积形成了平坦的海岸线,有时会形成河床和河谷。
常见的冲积海岸包括河口沉积海岸和滨海冲积平原。
1. 河口沉积海岸河口沉积海岸是由河流带来的冲积物在河口附近堆积而形成的地形。
海 岸 类 型

海岸类型1.侵蚀海岸:第四纪冰川后期海面上升,海水淹没了沿岸山谷和河口,形成岬角、港湾相间的曲折岸线。
这种海岸形态与地质构造因素有关,中国如浙江、福建曲折岸线的形成,便受到构造线的控制。
在这类海岸上,因波浪折射,岬角岸段波浪能量辐聚,而港湾岸段波能相对较小,产生岬角岸段侵蚀、港湾岸段堆积的侵蚀-堆积相间的海岸地貌。
在侵蚀岸段有多种多样的地貌形态:海蚀洞。
面向开敞海域的山地或台地,在与海面交接的部位,受波浪侵蚀,沿着节理、断层、层理面等地质薄弱面,形成向陆内凹的浪蚀壁龛。
又因水位变化,岩壁干湿交替变化,加速了岩石风化和浪蚀过程,使壁龛扩大成海蚀洞。
洞穴的横断面,高度大于洞宽;纵断面上,洞深又远大于高度。
海蚀洞顶一般为波浪作用的上界,其底部略低于海面。
两端贯通的海蚀洞,称海拱石。
海拱石塌陷,坚硬的岩石残留体称为海蚀柱。
海蚀陡崖。
海蚀洞不断扩大,重力作用使上部岩石崩落,形成陡崖。
坠落的岩屑,一部分被沿岸流搬运,一部分被波浪卷带,可进一步磨蚀岩壁。
海蚀平台。
在海蚀陡崖发育与后退的过程中,其前方的岸坡逐渐塑造成向海缓斜的岩质平台。
海蚀平台多位于海平面附近,其宽度与岩性有关。
在平台拓展的过程中,波浪能量消耗在对平台面的摩擦和碎屑物质的搬移上,减弱了波浪对海岸的侵蚀能力,海岸后退速度逐渐减缓,乃至稳定。
在高潮位附近,也有海蚀平面分布,可能是暴风浪作用的结果或构造上升所致。
海岸的侵蚀过程与岩性有密切关系。
结构致密的花岗岩组成的海岸,常呈层状剥落,岩体大多呈浑圆状,如苏联白海北部的科拉半岛。
由石灰岩构成的基岩海岸,经海水溶蚀,岩石表面布满沟谷,峰脊起伏,溶洞发育,以亚得里亚海北部的达尔马提亚海岸最为典型。
岩性松软的海岸,抗蚀强度较差,海蚀陡崖后退较快,如印度尼西亚由火山灰组成的喀拉喀托岛,据统计,1883~1928年海岸平均后退速度达每年46米。
波浪作用使海岸变得奇丽多姿,常见幽洞曲径、嶙峋怪石,可辟为旅游胜景。
微专题:中国的海岸类型

中国的海岸类型海岸(sea coast),邻接海洋边缘的陆地,它是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
广义的海岸包括遭受波浪为主的海水动力作用的广阔范围,即从波浪所能作用到的深度(波浪基面),向陆延至暴风浪所能达到的地带。
它的宽度可从几十米到几十公里,一般可分为上部地带,中部地带(潮间带)和下部地带三个部分。
一般来说海岸由如下几个部分:①海岸(狭义),指紧邻海滨,在海滨向陆一侧,包括海崖、上升阶地、海滨陆侧的低平地带、沙丘或稳定的植被地带。
②海滨。
也称海滩,从低潮线向上直至地形上显著变化的地方。
③内滨。
自低潮线向海直至破波带的外界。
④外滨。
破波带外界向海一侧的底部较平缓地带(也有人认为外滨从破波带外界起延伸至陆架边缘为止)。
⑤近岸带。
包括海滩和水下泥沙活动的地带,约在水深10~20米的范围内。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公里,中国的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分布在亚洲大陆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大陆海岸线从北到南,蜿蜒漫长,自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大致呈弧状轮廓。
如果再加上5000多座大小岛屿的海岸线,中国的海岸线总长3.2万多公里。
在海岸发育过程中,除波浪作用外,其他如潮汐、海流、海水面的变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原始地形、入海河流以及生物等因素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海岸类型是十分错综复杂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海岸类型划分系统,不少分类常是依据个别因素来进行的。
这里以成因为主,把中国的海岸概括为:侵蚀为主的海岸、堆积为主的海岸、生物海岸和断层海岸四大类型。
1.侵蚀为主的海岸这种海岸主要由地质构造活动及波浪作用所形成。
其特征为地势陡峭,岸线曲折,水深流急。
主要地貌类型有:海蚀崖、海蚀洞、海蚀平台、海阶。
在我国分布在辽东半岛南端、山海关至葫芦岛一带、山东半岛、浙江和福建一带。
这些海岸在形态上多属山地丘陵;在物质组成上,多以基岩为主;在外力作用上明显地反映出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的特征。
高中地理高频考点海岸与海底地形

海岸与海底地形【高频考点】1. 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2. 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知识要点】一、海岸与海岸类型:1. 海岸、海岸线和海岸带:(1)定义: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
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
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海岸是最基本的海洋地貌单元,它是一个“地带”的概念,海岸的范围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理解就是海岸带。
(2)影响海岸发育的因素:除潮汐因素外,还有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引发的海啸、全球变暖等因素。
海岸带、海岸线、潮间带据图辨析海岸带、海岸线、潮间带三者的位置关系:海岸带是海洋和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其范围由潮间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的宽度。
潮间带是海岸带的主体,每天受潮汐涨落影响,是海陆相互转换的地带。
2. 海岸的类型:(1)按海岸组成物质,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2)按海岸塑造因素,可分为侵蚀性海岸、断层海岸、泥沙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
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生物海岸二、海底形态与构造:海底形态与构造【方法例析】读某岛屿附近的海底地形图(等深线单位为米),回答题。
某岛屿附近的海底地形图(1)该岛屿近海海底有石油、天然气资源,则可能分布在( )A.甲处B.乙处C.丙处 D.丁处(2)丙处海底地形的形成原因是( )A.大洋板块内部的岩浆活动B.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张裂C.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D.大陆板块内部断裂下陷(3)该岛西部海岸线目前80%左右正处于被侵蚀状态,下列哪些活动可能是其原因( )①河流上游修建水库②河流上游乱砍滥伐③兴建港口防波堤④开采河口海岸砂A.①③B.②③C.②④ D.①④答案:(1)A (2)C (3)D解析:(1) 海底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架海域。
(2) 丙处等深线密集,且海水深,为海沟的分布区,主要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俯冲处。
(完整版)中国的海岸

中国的海岸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大陆海岸线自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长达1.8万多公里,如果加上5000多座大小岛屿的海岸线,总长3.2万多公里。
中生代以来形成的构造体系控制了整个海岸的平面格局。
杭州湾以北,海岸线穿过几个隆起带和沉降带,海岸地形表现为上升的山地丘陵海岸与下降的平原海岸交错分布,但以平原海岸居多。
杭州湾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则为整体抬升的山地丘陵海岸,其间镶嵌了小块的河口平原。
此外,。
大致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方,在平原海岸与山地丘陵海岸的基础上,或发育了珊瑚礁,或从生红树林,形成了中国另一个重要的海岸类型──生物海岸。
平原海岸可分为三角洲与三角湾海岸、淤泥质平原海岸及砂质或砾质平原海岸等3类。
三角洲海岸(包括三角湾)三角洲海岸是平原海岸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冰后期最大海侵后,由于流域来沙在河口不断加积而成的。
这类海岸在黄河、长江、珠江等河口较为典型,其他如滦河、韩江及台湾的浊水溪等河口也都有发育。
位于钱塘江河口的杭州湾则是三角湾的典型。
黄河每年入海泥沙达12亿吨,其中40%在口门附近堆积,河口沙嘴以每年2~3公里的速度向海伸展,三角洲岸线不断前进,尾闾河段延长,河床纵比降减小,径流宣泄不畅,洪水时易于发生分汊或改道。
由于尾闾多次摆动,形成扇形复合三角洲。
长江口和钱塘江口在冰后期海侵时均为溺谷式海湾,导致发育过程殊异。
长江水量丰富,每年有4.86亿吨泥沙向河口输送,水丰沙多,河口沙岛发育,河口边滩不断淤涨。
在涨落潮轴线摆荡过程中,有些老沙岛向北岸并靠,新沙岛又不断出现,河口河槽因此而束狭,河道成形,河槽加深,河口逐渐下移。
在岸线向海推进过程中,不仅建造了辽阔的三角洲平原,而且在内陆架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水下三角洲。
钱塘江水丰沙少,年径流量比黄河略低,年内输沙量只有668万吨,不到黄河的1/200,远远不足以建造三角洲,因而杭州湾至今仍保留原始的漏斗状形态。
珠江三角洲是一个多岛式三角洲,珠江流域来沙不多,年输沙量不足1亿吨,但是多岛屿的浅海湾有利于泥沙停积,故2000年来珠江三角洲发展较快,然而三角洲外缘并未突出溺谷湾口,口外仍呈三角湾状。
海岸的分类 ppt课件

港口是货物和旅客集散并变换运输方式 的场地,由水域和陆域两大部分组成。
筑港条件:
• 水域条件---海阔水深、淤泥少,风浪小。 充分利用岬角、岛屿等天然屏障或修建防坡堤等人 工建筑来防风浪。(航行条件、停泊条件)
❖ 陆域条件:地形平坦开阔。 (便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 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和便利的交通运输。确保港口有广
• 利用: 海滨浴场 • 分布: 台湾、海南、广西
3、淤泥质海岸 • 特点:堆积物颗粒较细,粘土和粉砂组成。
海岸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
• 成因: 平原河流携带的淤泥沉积而成
• 利用:滩涂养殖、晒盐
• 分布: 江苏、山东(黄河三角洲)、河北、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
滩涂养殖
晒盐
?
建设盐场需要具备哪 些条件吗?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海蚀柱
海蚀崖
利用方向:港口建设、旅游开发
2、砂质海岸
• 特点: 主要由砂和砾石组成,坡缓水清
• 成因: 山地、丘陵地区的河流携带的砾石、 粗砂、细砂等在河口沉积
堆积物颗粒较 粗,海滩宽阔 平坦
海滨浴场
台湾西侧海岸
淤泥质海 平原河流携带
岸
的淤泥沉积而 成
堆积物颗粒较细, 海岸宽度大,坡 度小,海岸线平 直
滩涂养殖
珠三角海岸
红树林 生 海岸 物
红树林与泥沼 相结合的海岸
热带、亚热带 较低纬度的海 岸低洼地带
抵抗风浪,生 物多样性保护 和湿地保护
中国四大近海考点

中国四大近海考点
以下是中国四大近海的考点概述:
1. 渤海:渤海是中国最北端的海域,属于中国近海,考点主要涉及渤海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生物资源等方面。
2. 黄海:黄海位于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呈现黄色,主要考点包括黄海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海运贸易等方面。
3. 东海:东海位于中国大陆与台湾岛以及日本九州岛和琉球群岛之间,是一个比较开阔的边缘海,主要考点包括东海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经济发展等方面。
4. 南海:南海因位于中国南边而得名,是我国最深、最大的海,考点主要涉及南海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资源开发等方面。
这四大海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资源开发等都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是中国海洋权益的重要保障,因此也是中国地理和海洋相关课程的重要考点。
高一地理海岸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海岸知识点归纳地理科目中的海岸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了解海岸地貌和相关知识对于我们理解自然地理和地理过程有重要意义。
下面对高一地理中海岸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方便学生们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一、海岸地貌类型1.海岸线:分为直线型、弧线型和深凹型等。
2.海岸平原:由泥沙沉积形成的平坦区域,常出现于河口附近。
3.海岸丘陵:由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的丘陵地形,常呈平缓斜坡。
4.海岸崖:由海浪冲蚀海岸岩层形成的悬崖或陡峭岩壁。
二、海岸地貌形成的原因1.海浪侵蚀:海浪冲击海岸岩石和沉积物,形成海岸崖和海蚀洞等地貌。
2.海流沉积:海流带来的泥沙沉积在海岸线附近,形成海岸平原。
3.潮汐作用:潮汐的涨落会引起波浪和海流,进一步影响海岸地貌的形成。
三、海岸生态系统1.滨海湿地:位于海岸和内陆之间的湿地,是陆海交界的重要生态系统。
2.沿岸草原:生长在海岸平原上的植被,具有防风固沙等重要功能。
3.珊瑚礁:由珊瑚动物的骨骼和藻类共生形成的生态系统,是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四、海岸自然灾害1.海岸侵蚀:海浪的长期冲刷会导致海岸线后退,给沿岸地区的居民带来危害。
2.海啸:地震、火山爆发或海底滑坡引起的巨大海浪,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破坏。
3.飓风:常见于热带地区的强风暴,风暴潮和风力对海岸地区造成毁灭性影响。
综上所述,地理科目中的海岸知识点涉及到海岸地貌、形成原因、生态系统和自然灾害等多个方面。
学生们应加强对海岸地貌类型的识别和理解,了解海岸地貌形成的原因,以及海岸生态系统和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将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海岸地理知识,提高对地理科目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高考文综地理知识点:中国的海岸类型
2017年高考综地理知识:中国的海岸类型
海岸(sea ast),邻接海洋边缘的陆地,它是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
广义的海岸包括遭受波浪为主的海水动力作用的广阔范围,即从波浪所能作用到的深度(波浪基面),向陆延至暴风浪所能达到的地带。
它的宽度可从几十米到几十公里,一般可分为上部地带,中部地带(潮间带)和下部地带三个部分。
一般说海岸由如下几个部分:①海岸(狭义),指紧邻海滨,在海滨向陆一侧,包括海崖、上升阶地、海滨陆侧的低平地带、沙丘或稳定的植被地带。
②海滨。
也称海滩,从低潮线向上直至地形上显著变化的地方。
③内滨。
自低潮线向海直至破波带的外界。
④外滨。
破波带外界向海一侧的底部较平缓地带(也有人认为外滨从破波带外界起延伸至陆架边缘为止)。
⑤近岸带。
包括海滩和水下泥沙活动的地带,约在水深10~20米的范围内。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公里,中国的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分布在亚洲大陆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大陆海岸线从北到南,蜿蜒漫长,自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大致呈弧状轮廓。
如果再加上000多座大小岛屿的海岸线,中国的海岸线总长32万多公里。
在海岸发育过程中,除波浪作用外,其他如潮汐、海流、海水面的变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原始地形、入海河流以及生物等因素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海岸类型是十分错综复杂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海岸类型划分系统,不少分类常是依据个别因素进行的。
这里以成因为主,把中国的海岸概括为:侵蚀为主的海岸、堆积为主的海岸、生物海岸和断层海岸四大类型。
1侵蚀为主的海岸
这种海岸主要由地质构造活动及波浪作用所形成。
其特征为地势陡峭,岸线曲折,水深流急。
主要地貌类型有:海蚀崖、海蚀洞、海蚀平台、海阶。
在我国分布在辽东半岛南端、海关至葫芦岛一带、东半岛、浙江和福建一带。
这些海岸在形态上多属地丘陵;在物质组成上,多以基岩为主;在外力作用上明显地反映出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的特征。
辽东半岛南端,岬湾曲折,港阔水深,因组成体的基岩为致密紧硬的古老变质岩,抗蚀能力强,波场物质供应不充分,因而堆积地貌不太发育。
只有一些狭窄的沙砾海滩,小型的砾石沙嘴和连岛沙坝。
由于海水的长期拍打,造成岩石的凹痕或沿着岩石软硬不同的地方的差异侵蚀,形成极为雄伟的海蚀地形。
海关东西两侧也分布有一些小型的侵蚀海岸,但由于长期接受附近入海河流泥沙的补给,渐渐使得海湾淤浅而成为平原,巨大的沙坝不仅围封了海湾,并且越过了岬角,使得岬角海蚀崖与海水隔开,因
受不到海浪作用而成为崖坡缓倾、崖面长草的死海蚀崖,这里的港湾侵蚀地形,已发展为填平的砂质海岸。
东半岛跟辽东半岛稍有不同,因附近有一些多沙性的中小型河流入海,花岗岩与火岩的丘陵地区风化壳也较厚,所以这里虽然发育有较典型的以侵蚀为主的海蚀岬角,如险峻的成头,黑岩峥嵘的马崖,南岸的峡谷状海湾,崂头的峭壁悬崖和雄伟奇特的青岛石老人海滩等,但也有一定规模的沙嘴、沙坝和陆连岛等堆积地形存在。
浙江、福建的曲折海岸是与地质构造因素有关,因波浪折射,岬角岸段波浪能量辐聚,而港湾岸段波能相对较小,产生岬角岸段侵蚀、港湾岸段堆积的侵蚀-堆积相间的海岸地貌。
在侵蚀岸段形成多种多样的地貌形态:海蚀洞、海蚀陡崖、海蚀平台等以侵蚀为主的海岸湾多水深,具有较多的优良港口,大连港、秦皇岛港、青岛港等都是利用天然港湾建立起的良港。
图一、增城海蚀洞
2堆积为主的海岸
由不同粒级的松散泥沙或砾石组成,沿岸分布有海滩、沙堤、沙嘴、水下沙坝和风成沙丘等堆积地貌,往往伴有泻湖发育。
这种海岸在中国长约2 000多公里,主要分布于渤海西岸、江苏沿海以及一些大河三角洲。
这类海岸的特点是海岸线比较平直,缺乏良港和岛屿,沿海海水较浅,有很多沙滩,不利于海上交通。
由于是由细粒泥沙组成,坡度
极小,海岸的冲淤较易变化。
当海岸带有大量泥沙供给时,海岸线就迅速淤长;而河流泥沙供给中断时,因海岸质地软的淤泥粉沙受海水浸泡后极易破坏,又使海岸崩塌后退,所以岸线很不稳定。
以黄河为例,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冲刷、搬运了大量黄土物质,每年入海泥沙达12亿吨,其中40%在河口附近堆积,在流域供沙丰富的条下,海水的作用只能把部分泥沙搬运出三角洲海滨的范围之外,大部分物质由于在淡、盐水交界带——盐水楔处特别容易产生絮凝作用,因此在三角洲前缘沉积,从而形成岸线向海突出的三角洲,黄河河口沙嘴以每年2~3公里的速度向海伸展,三角洲岸线不断前进。
而之前黄河曾多次改道,数次夺淮河河道注入黄海,江苏沿海也堆积了很宽的淤泥浅滩。
自18年黄河复归注入渤海以后,苏北北部地区海岸泥沙供给减少,海岸开始受到冲刷,岸线不断后退。
图二、黄河三角洲
3生物海岸
生物海岸分为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两类。
许多死亡的造礁珊瑚骨骼与一些贝壳和石灰质藻类胶结在一起,形成大块具有孔隙的钙质岩体,象礁石一样坚硬,因而被称为珊瑚礁。
在浅水形成的近岸珊瑚礁,构成了风光绚丽的珊瑚礁海岸。
红树林海岸则是由耐盐的红树科植物与淤泥质潮滩组合而成的海岸。
由于红树林植物的葱郁树冠,特殊的根系,以及林间的枯枝落叶,既抑制了风暴潮对海岸侵蚀,又阻滞涨落潮水流,促使泥沙堆积,岸滩淤涨。
珊瑚礁海岸类型主要有:岸礁、堡礁、环礁。
中国的珊瑚礁海岸主要分布在南海诸岛、海南岛沿海、雷州半岛南部沿海、澎湖列岛和台湾南部及其邻近岛屿。
①南海诸岛由东沙、中沙、西沙和南沙群岛组成,这些岛屿大多为环礁类型。
②海南岛和雷州半岛沿海的珊瑚礁为岸礁,礁平台宽度从几百米至二千米不等,平台表面有许多浪蚀沟槽和蜂窝状孔穴,大多为侵蚀型珊瑚礁。
③澎湖列岛是中国珊瑚礁的北界,在该群岛的每座岛屿周围几乎都发育有岸礁和堡礁。
此外,台湾南部沿海及其附近的绿岛、兰屿等地也有岸礁发育。
图三、珊瑚礁
红树林海岸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沿海,福建和台湾南部沿海也有分布。
它们大多生长在海湾和潟湖中,尤以海南岛的红树林最为繁茂,计有红树植物11科18种,而台湾和福建仅有6种红树。
中国红树林生长的北界可达北纬27°20’左右的沙埕港。
图四、海口红树林保护区
4断层海岸
断层海岸基本上受地质构造控制,是一种坚硬岩石构成的海岸带,是地壳构造运动使海岸带的地表岩层发生巨大断裂时形成的。
沿大断裂面上升的地块,常常表现为悬崖峭壁,而滑落下去的地块,成为深渊峡谷。
中国台湾省东部为陡直的断层海岸,北起三貂角,南至鹅銮鼻,
长达360公里,悬崖高耸入云,崖壁陡峭光滑极难攀登,崖下是一条狭窄的白色沙滩,紧临着陡深的太平洋底。
由于断层紧逼海岸,海浪侵蚀剧烈,因此形成一条峻峭如墙的海崖。
沿着悬崖有一些河流直接倾泻入海,形成海岸瀑布。
海崖从东南岸开始一直向北伸延,在花溪入海口以北到苏澳南边的一段,形势最为险峻。
有的地方高达1800米,水下岸坡陡峻,离岸30公里,便是深达400米的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