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七上《“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word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学案 华东师大版-华东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

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自主学习】1.为了争夺帝位,和进行了长达4年的战争,史称“”。
2.年,建立朝,定都,史称“”。
3.X邦即位后,宣布凡退役归农的军吏卒,分配田宅或免除若干年;因战乱逃亡山泽的民众,归还故里,领取原有的田宅;因饥饿而卖身为奴婢的释放为,减轻田租,定税率为。
4.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期,轻徭薄赋,把原来的,改为;减轻刑罚,文帝时废除了和残损肢体的肉刑,景帝时又减轻了。
5.接受秦亡教训,汉高祖推行政策;之后,、继续推行这一政策,出现历史上的“”盛世时期。
【要点破解】要点一:汉初的统治者为什么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要点点拨:客观上:经过长期战争的破坏,西汉初期呈现一派残破的景象,人口减少经济萧条,粮食奇缺。
在这种情形下,恢复和发展生产成为当务之急。
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汉墓出土的陪葬陶制牛车”。
主观上:汉初,一批有识之士研究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例1】汉初X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有哪些()①汉初统治者认识到经济萧条对巩固统治不利,必须恢复和发展生产②陆贾的“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为休养生息提供了理论依据③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④作为统治者,X邦的优点是善于听取有益的建议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解析:本题属于辨析型选择题,考查对出现“休养生息”政策原因客观评价的能力。
综合所学知识可知,答案为C。
要点二:文帝、景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继续休养生息?有何作用?要点点拨:(1)轻徭薄赋.减轻田租,将原来的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慎用民力,把服役一年一次减为三年一次。
(2)减轻刑罚。
文帝时废除了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
景帝时又减轻了笞刑。
经过近40余年的整治,统治者“躬休俭节,思安百姓”,形成了一个“吏安其官,民安其业”的社会环境,史称“文景之治”。
【例2】下列与“文景之治”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指X邦统治时期 B.指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C.前后近四十年 D.“吏安其官,民安其业”解析:本题属于判断型选择题。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和内容,理解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让学生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科技进步等方面的成就。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史料分析能力,提高其对历史事件的综合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和内容:背景:秦朝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西汉初年,国家贫困,经济崩溃。
内容:减轻农民负担,实行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经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
2. “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社会稳定: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科技进步: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如张衡、蔡伦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特点。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
2. 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和影响:详细讲解政策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3. 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引导学生关注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科技进步等方面。
4. 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时期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顾“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强调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2. 请学生思考“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并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3. 请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历史上其他时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并进行简要分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评估其对“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概念。
2.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背景。
2. 解释“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含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休养生息”?2.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背景和含义。
3. 教师讲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概念。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概念的理解。
2. 评估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章: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过程。
2. 分析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过程。
2. 教师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3. 小组讨论:休养生息政策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休养生息政策实施过程的了解。
2. 评估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三章:文景之治的成就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景之治的成就。
2.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文景之治的成就。
2. 分析文景之治的意义。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文景之治的成就。
2. 教师讲解文景之治的意义。
3. 小组讨论:文景之治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景之治成就的了解。
2. 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四章: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关系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关系。
2. 分析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相互作用。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关系。
2. 教师讲解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相互作用。
3. 小组讨论: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概念。
2.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定义。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对这两个历史时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方法:1. 讲述法:讲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定义。
2. 展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这两个历史时期的情况。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2. 讲解概念:讲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定义。
3. 展示资料: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对这两个历史时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两个历史时期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
作业:1.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
第二章: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和实施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
教学内容:1. 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和实施过程。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述法: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和实施过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休养生息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2. 讲解背景:讲解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背景。
3. 分析实施过程:分析休养生息政策是如何实施的。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休养生息政策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
作业:1.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内容。
第三章:文景之治的出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景之治的出现背景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名师精编学案 华东师大版

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自主学习】1.为了争夺帝位,和进行了长达4年的战争,史称“”。
2.年,建立朝,定都,史称“”。
3.刘邦即位后,宣布凡退役归农的军吏卒,分配田宅或免除若干年;因战乱逃亡山泽的民众,归还故里,领取原有的田宅;因饥饿而卖身为奴婢的释放为,减轻田租,定税率为。
4.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期,轻徭薄赋,把原来的,改为;减轻刑罚,文帝时废除了和残损肢体的肉刑,景帝时又减轻了。
5.接受秦亡教训,汉高祖推行政策;之后,、继续推行这一政策,出现历史上的“”盛世时期。
【要点破解】要点一:汉初的统治者为什么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要点点拨:客观上:经过长期战争的破坏,西汉初期呈现一派残破的景象,人口减少经济萧条,粮食奇缺。
在这种情形下,恢复和发展生产成为当务之急。
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汉墓出土的陪葬陶制牛车”。
主观上:汉初,一批有识之士研究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例1】汉初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有哪些()①汉初统治者认识到经济萧条对巩固统治不利,必须恢复和发展生产②陆贾的“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为休养生息提供了理论依据③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④作为统治者,刘邦的优点是善于听取有益的建议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解析:本题属于辨析型选择题,考查对出现“休养生息”政策原因客观评价的能力。
综合所学知识可知,答案为C。
要点二:文帝、景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继续休养生息?有何作用?要点点拨:(1)轻徭薄赋.减轻田租,将原来的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慎用民力,把服役一年一次减为三年一次。
(2)减轻刑罚。
文帝时废除了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
景帝时又减轻了笞刑。
经过近40余年的整治,统治者“躬休俭节,思安百姓”,形成了一个“吏安其官,民安其业”的社会环境,史称“文景之治”。
【例2】下列与“文景之治”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指刘邦统治时期 B.指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C.前后近四十年 D.“吏安其官,民安其业”解析:本题属于判断型选择题。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学案 华东师大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学案华东师大版一、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掌握西汉建立的时间、过程、建立者及都城。
掌握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具体措施,认识这个政策的积极影响。
二、本节课的重点难点1重点:“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2.难点刘邦和项羽的角色变化。
三、学生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四、自学提纲(一)阅读课本独立完成下列题目一、刘邦建国1、楚汉战争○1时间:()年到()年○2战争双方:()○3目的○4结果2、西汉建立:()年,()建立汉朝,设都城于(),史称“西汉”,()即汉高祖。
二、休养生息○1原因○2措施○3目的三、文景之治○1原因○2措施○3结果(二)、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楚汉战争与陈胜吴广起义的性质有何不同?2楚汉战争中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是什么?3 第53页“思考与讨论”4文景之治的出现是文帝和景帝两个人的功劳吗?五、自我检测题(一)、选择题1.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是:( )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楚汉战争 D.城濮之战2.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论依据源自《新语》一书,作者是:( ) A.李斯B.陆贾C.韩信D.叔孙通3.为减轻刑罚,在位时,废除了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
( )A.秦二世B.汉高祖C.汉文帝D.汉景帝4.下列与“文景之治”相关的表述不准确是的:( )A.指刘邦统治的时期B.指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C.前后近40余年D.“吏安其官,民乐其业”5、毛泽东曾写过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其中霸王是指()A项羽B 周武王 C 陈胜D秦始皇6、西汉末年,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投资政策,其主观原因是()A经济凋敝B土地兼并严重C 政治腐败,灾荒连年D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7、西汉建立的方式是()A农民起义夺取政权B少数民族入主中原C大将发动政变自立D外戚夺取政权8、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A力倡节俭B大兴文治C休养生息D平抑物价(二)、材料解析:5.阅读材料:“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①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表明你的理由。
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历史教案

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及文景之治时期的特点。
2.教学难点:分析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对文景之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秦朝的灭亡原因,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秦朝会在短时间内灭亡?(2)引出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一历史背景。
2.讲解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1)介绍汉初的社会状况,分析休养生息政策的必要性。
(2)详细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包括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发展生产、改革政治制度等。
(3)分析休养生息政策的影响,如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国力增强等。
3.讲解文景之治(1)介绍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重要成就,如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等。
(3)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4.分析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对文景之治有何影响?(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政策制定要符合实际情况。
6.作业布置(1)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使学生了解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特点和成就。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通过作业布置,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学生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了解程度较高,能够概括这一时期的特点和成就。
2.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了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华师大版历史七上《“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word学案

华师大版历史七上《“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word学案一、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把握西汉建立的时刻、过程、建立者及都城。
把握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缘故和具体措施,认识那个政策的主动阻碍。
二、本节课的重点难点1重点:“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2.难点刘邦和项羽的角色变化。
三、学生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四、自学提纲(一)阅读课本独立完成下列题目一、刘邦建国1、楚汉战争○1时刻:()年到()年○2战争双方:()○3目的○4结果2、西汉建立:()年,()建立汉朝,设都城于(),史称“西汉”,()即汉高祖。
二、休养生息○1缘故○2措施○3目的三、文景之治○1缘故○2措施○3结果(二)、小组讨论完成下列咨询题1楚汉战争与陈胜吴广起义的性质有何不同?2楚汉战争中刘邦胜、项羽败的缘故是什么?3 第53页“摸索与讨论”4文景之治的显现是文帝和景帝两个人的功劳吗?五、自我检测题(一)、选择题1.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是:()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楚汉战争 D.城濮之战2.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论依据源自《新语》一书,作者是:()A.李斯B.陆贾C.韩信D.叔孙通3.为减轻刑罚,在位时,废止了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
()A.秦二世B.汉高祖C.汉文帝D.汉景帝4.下列与“文景之治”有关的表述不准确是的:()A.指刘邦统治的时期B.指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C.前后近40余年D.“吏安其官,民乐其业”5、毛泽东曾写过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其中霸王是指()A项羽 B 周武王 C 陈胜D秦始皇6、西汉末年,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进展生产的投资政策,其主观缘故是()A经济凋敝B土地兼并严峻 C 政治腐败,灾荒连年D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7、西汉建立的方式是()A农民起义夺取政权B少数民族入主中原C大将发动政变自立D外戚夺取政权8、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A力倡节俭B大兴文治C休养生息D平抑物价(二)、材料解析:5.阅读材料:“居赶忙得之,宁能够赶忙治之乎?”①这句话是谁对谁讲的?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讲法吗?请表明你的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年级:七年级科目:历史主备周武玲审阅张鑫审定:张小美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道“楚汉之争”的原因,记住西汉建立的史实。
2、掌握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3、能够分析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4、认识文帝、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引导学生从“秦王朝的覆灭主要是由谁完成的?”从而导入刘邦与项羽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
2、让学生演讲“楚汉战争”中的成语故事,由此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秦王之后,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他们为了,进行了长达4年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2、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设都城于,史称“西汉”。
3、汉初,一批有识之士研究秦亡教训,经常对汉高祖提出忠告,其中的主张成为汉初施政的重要依据。
4、休养生息的客观原因是:
主观原因是:
5、汉初休养生息的措施:
6、文帝、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具体措施、。
7、西汉时期,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的皇帝的是。
8、最早提出废除“连坐法”和“肉刑”的是。
三、合作探究
1、楚汉之争与刘邦、项羽反对秦朝起义的性质相同吗?
2、秦亡汉兴的原因是什么?
四、展示反馈
小组内讨论,将结果展示给大家
五、系统总结
1、毛泽东曾经写过“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诗中的“霸王”是指()。
2、“楚汉之争”的根本目的:()
3、西汉末年,统治者实行轻徭薄税,发展生产的统治政策,其主观原因是()
A.经济萧条
B.土地兼并严重
C.政治腐败,灾荒连年
D.吸取秦亡的教训
4、与项羽无关的成语()
A 四面楚歌
B 霸王别姬 C. 完璧归赵 D 破釜沉舟
5、平时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来源于()
巩固提升:
1、西汉王朝的第一位皇帝是()
2、西汉时期在位皇帝的先后顺序是()
①汉武帝②汉景帝③汉高祖④汉文帝
3、、文景之治是指()
A. 西汉初年的清明政治统治局面
B. 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清明统治
C. 文帝、景帝时期社会安定局面
D. 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
4、汉初采取什么措施改变荒凉萧条的景象,后来出现什么的结果?
5、汉初的统治政策和秦朝的统治政策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统治分别造成什么样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