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单元概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祖国的统一与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整合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祖国的统一与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整合课件
在一个国家内允许与自己不同的、对立的社会制度同时并 存、相互竞争,在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无
先例。
(2)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践具有伟大的意义
,能很好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邓小平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
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一
国两制”也是一种和平共处,它是用和平共处原则 解决一个国家内部问题的一个好办法;“一国两制 ”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处理国与国之间历史 遗留问题和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2.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外交政策的特点 (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 ①特点:“一边倒”。
(3)20世纪70年代:
①特点: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②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 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③作用: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促使中国同更多西方国 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 (4)20世纪80年代起: ①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②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的 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社会 主义建设的需要。 ③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 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 量。同时,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在美国支持下,继续维 持着一个所谓“代表全中国”的反共政治架构。自 此,台湾再次陷入与祖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 1950年,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将第七舰队开进台湾 海峡。1954年12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 《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 下。 2.台湾是中国领土的法律依据 在法律意义上,中国对台湾拥有不容争辩的主权 ,台湾属于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国内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 (2)国际法: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单元小结与测评课件岳麓版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单元小结与测评课件岳麓版

A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美国依然操纵着联合国,所以中美关 系解冻有助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故B项正确;中国重 返联合国的决定因素应该是自身综合国力的提升,故C项错 误;题干中材料并未提到“文化大革命”与中国外交关系发展 之间的联系,故D项错误。答案:B
[中外关联] 一、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的
C.政治协商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当
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性质,与“是同我们国家根本性质联系的” 相符,故 A 项正确;B、C 两项是中国基本政治制度,与题意 无关,故排除;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政治制度,故 D 项错误。 答案:A
二、国际形势对新中国内政外交的影响
时期
国际形势
中国反应
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 形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义制度尖锐对立。在欧 思想,为维护世界和平, 洲,以美国为首的西方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 新中国 国家掀起冷战,企图遏 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 成立初 制社会主义的发展。在 远影响,这成为新中国外 期 亚洲,美国扩大朝鲜战 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毅然 (1949~ 争,对新中国进行战争 参加朝鲜战争,有力地捍 1956年) 威胁。同时,扶植日本, 卫了国家独立和世界和平, 力图构建对中国与苏联 内政上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的包围圈 建立起来
区 别
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形式上看都是由定期 相似点 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 (代议制民主)
[针对训练] 1.刘少奇在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我们采取这种制度,是同我 们国家根本性质联系的。中国人民就是要采用这样的政治制度来 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这里的“制度”是指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2018届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单元综合提能 课件张 精品

2018届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单元综合提能 课件张 精品

解析:材料中“中俄”、“中美”以及中国与欧盟分别建立各 种“伙伴关系”,是新时期中国外交关系的突出特点,其目的 主要是为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故 A 项正确。 答案:A
三、国际形势对新中国内政外交的影响
时期
国际形势
中国反应 形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 交思想,为维护世界和 平,中国提出“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在国际 上产生深远影响,这成 为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的标志。毅然参加朝鲜 战争,有力地捍卫了国 家独立和世界和平,内 政上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建立起来
解析
3. 1996 年, 中俄宣布建立“面向 21 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1997 年,中美两国元首决定,“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 关系”。1998 年,中国、欧盟双方表示希望建立“面向 21 世纪的 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表明中国 A.努力为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 B.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C.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 )
发展演变 1949年初步建立, 1956年发展到一个 新阶段,“文化大 革命”期间遭到严 重破坏,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后加 强和完善
意义 调动了民主人士的
政党 制度
参政议政热情,开
创了群策群力共同 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民族 制度
1949年确立,1982
年健全和发展
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的愿望,保证祖国统一 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 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积极性
A. 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争取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单元综合检测 点击此处
解析
D.加入不结盟组织共同反霸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五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单元整合课件 岳麓版必修1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五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单元整合课件 岳麓版必修1
第十一页,共25页。
(7)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还规定了公 民的权利和义务。这部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 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8)“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失误是忽视 民主法制建设、个人崇拜等。 (9)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步入正轨, 各种法律法规不断(bùduàn)出台,从而使我国的法制建设不断 (bùduàn)完善。
会的圆满结束。所以选A项。
答案 A
第二十四页,共25页。
时空坐标
第二十五页,共25页。
( )。
第二十三页,共25页。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lìng qǐ lú zào)”
D.“打扫干净屋
子再请客”
解 析 从 材 料 信 息 “ 1955 年 ” , “ ……减 弱 了 那 些 怀 疑 中
国……敌对情绪”可以判定是万隆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
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赢得了各国的广泛认同,促进了大
第十页,共25页。
(6)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 开,初步建立了中共(zhōnɡ ɡònɡ)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 的政治制度。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 领》,规定我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的 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共同纲领》具 有新中国临时宪法的性质。
第十九页,共25页。
【例5】 “睦邻友好”,谋求建立和谐的国际社会关系一直
是中国的外交原则之一,下列各项中具有这种效果与影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单元智能整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单元智能整合

【南方凤凰台】(江苏专版)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单元智能整合【知识网络】【史学前沿】1. 关于“文化大革命”对民主制度的践踏有学者指出:1966年5月起,当代中国的历史走进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革”时期。

这场从一开始就冠以“文化”字样的大革命,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严重摧残,而且更是对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巨大破坏。

在这十年间,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统帅一切,“打倒一切”的“全面内乱”步步升级,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体制趋于解体,民主与法制荡然无存。

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因此而陷入了山重水复的矛盾和困境之中。

不过,也有学者从另一种思路提出: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给全党、全国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造成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人为中断,痛失了大好发展机遇。

但是,如果把“文化大革命”放到当代中国的整个历史进程来考察,把它作为当代中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一个链条来看待,就会发现,“文革”在带给中国人民痛苦和灾难的同时,也给中国人民带来教训和智慧。

“文革”把中国旧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以浓缩的形式推向极端,加速了传统社会主义旧模式、旧体制的衰落解体,使中国提前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形成特有的“历史时间效应”。

2. 关于中美关系正常化学术界都认为这是一个过程,但是,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在这一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因素。

有的学者强调综合因素:中美关系正常化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苏联因素、台湾、越南问题、国际国内局势变动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产生了程度不同的作用和影响,并且使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有起有落;有学者强调毛泽东的因素:20世纪60年代末,面对风云突变的国际形势,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着眼,为了中华民族的经济腾飞,为了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和感情樊篱,迈出了与美国解冻的步伐;有的学者强调苏联因素:中美两国对苏联战略意图的判断、不尽相同的对苏政策取向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两国之间的政策互动,始终是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苏联重兵压境促使中国对美政策作出战略性调整,对苏防卫作战成为中国军事战略的重中之重,寻求与美合作的战略支点。

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精)

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精)

[主干梳理]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背景: ①国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
主义阵营之间对立和激烈斗争。
②国内:新中国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 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2)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方针 含义 意义 不承认旧的屈辱的外交关 改变了半殖民地 ________的地位, “另起炉 系,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 灶” 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的平等外交关系 帝国主义 残余 清除______________ “打扫干 为与世界各国建立 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 平等互利 ______________ 的外交关 净屋子再 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 请客” 系奠定基础 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的合作取得新突破,外交立足点进一步巩固;大力开展经济外 交,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
[轻巧记忆]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个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二次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三大基本政策:“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 子再请客
四点成就:与苏联等17国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教版 ·高考总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必修一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 对外关系
第五单元 第12讲 考点二 祖国统一大业和现代中国 的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
基 础 攻 关
2
考 点 探 究
4
真 题 体 验
3
归 纳 升 华
5
课 时 作 业
基 础 攻 关
2.“求同存异”方针
“求同存异”方针是周恩“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曾沦为殖民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单元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单元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解析] 本题考查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据材料中“小 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可判断,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C项;A项与 题干不符,B项不符合史实,D项说法错误。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中国代表团第一次进入联合国大楼可 知是与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有关,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 的多边外交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结盟运动兴起是在1961 年,时间不符,故A、C项错误;“你们来我是反对的”表明 中美矛盾和分歧仍然存在,“但是你们来了,我表示欢迎”表 明中美关系有所缓和,故B项正确;美国改善中美关系的根本 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其霸权地位,而非放弃世界霸权政策,故D 项错误。
4.80年代以来“无敌国外交”。 由于美苏互有攻守,加之第三世界崛起,和平与发展成为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国家友好相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 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形成原因 1.第一阶段(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美处于对抗 状态。原因:美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民主国家的全 球霸权政策,这期间,美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侵朝、入侵台20世纪80年代):中美关系走 向缓和,最终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美侵越失败,在美 苏争霸中处于劣势,迫使美调整战略和对华关系;中国社会主 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国际地位得到逐步提高,成为不可忽视的力 量;美国的霸权政策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中国得到世界 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1979年,中美正式建 交。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教版 ·高考总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必修一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五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单元归纳提升课件 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五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单元归纳提升课件 岳麓版

3.(2008·广东高考)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 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解析】
了。 【答案】
1954年宪法颁布时,三大改造还没有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建成。 A 、 C 早在《共同纲领》就确定
制度体现人民民主,而资本主义代议制度只是资产阶级利益 的代表,因而阶级属性是本质的不同。 【答案】 C
“四步法”解答材料型选择题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政治制度是现实
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 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 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于是每一制度,便可循其正常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解析】
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而三大改
造完成前,我国国家政权还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民
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内的新民主主义政权,因此1954 年宪法才将国家性质作此表述。 【答案】 A
一、选择题
1 . (2009· 广东高考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 “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 族 自 治 政 权 , 在 不 与省宪抵 触的原则 下 , 得 订 立 自 治 法 规。”由此可知( )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 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