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题型13 品格成就成因题:察言观行由果索因
2017届高三二诊语文参考答案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2016.101.C2.A3.B(逗号改为顿号)4.B(捉襟见肘: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
形容衣服破烂。
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A.高谈阔论: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贬义词。
C.比较起来稍微好一些。
不用于价格的比较D.不胜其烦,指不能够忍受烦琐的事务。
与句意相矛盾,应改为“不厌其烦”。
)5.C(A. “自从”放到“新生代农民工”之前。
B.成分残缺,承担……任务。
D.不合逻辑,“双刃剑”用来形容事情的双重影响,既有利也有弊,而“圆梦”与“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都是有利的一面。
)6.D(表述绝对,“李陵之祸”的表述只是最为明显。
)7.BC(偷换概念,此项表述的是“书信”的特点。
)8.A(“发端于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于文无据。
)9.C(诚信,讲诚信)10.ABCD(A代词,指代殷商/表推测;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C动词,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11.A12.B(并非不战而胜。
原文有“至殷,因战,大克之”之句;虽然也有“适令武王不耕而获”的句子,是作者评论的话)13.(10分)(1)这样看来,武王本来就知道纣王是无法与自己为敌了。
善于运用敌方的力量,哪有什么敌手呢!(“固”1分“因”1分,“何敌之有”句式1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2)他人(武王)做的是人们所希望的事情,自己(纣王)做的却是人们所厌恶的事情,事先摆好阵势又有什么用处呢?(“为”1分“所欲”“所恶”1分“陈”1分,“益”1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3)至于约定了日期却不如期赴约,说了话却不守信用,这是殷商之所以灭亡的原因。
(“期”1分“信”1分,“所以”1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14.(1)①色彩对比鲜明:“绿”而曰“暗”,极写柳叶之密,柳色之浓。
“红”而曰“酣”,写落日映红荷,红颜似醉。
②视听结合浑然一体:鸣蝉隐绿柳,不见其形,但闻其声③拟人:“红”而曰“酣”,把荷花拟人化,令人联想到美人喝醉了酒,脸庞儿泛起了红晕如美人醉酒,娇媚动人。
高考语文题目及答案2017(2)

高考语文题目及答案2017(2)四、写作(本大题6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个四五岁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
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没想到他竟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高考语文题目参考答案1、D【解析】A.舛(chuǎn)B.靡(mǐ)C.迤(yǐ)2、B【解析】A.戴 C.绵 D.仗3、C【解析】“不至于”指不会达到某种程度;“不致”,不会引发某种后果,一般后面不接“于”。
“遏制”是及物动词,做“制止、控制”讲;“遏止”是不及物动词,用力阻止,常用在否定句式中,不带宾语。
“权利”指依照宪法给予人们应享受的利益,对象指公民、法人,也指国家、企事业单位等,如自卫权利、科研权利、保卫人民权利;“权力”指在权限内一种可以统治、管辖、支配别人的权柄。
“作客”,寄居在别处;“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4、A【解析】A、马的牙齿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龄有多大。
比喻自己年岁白白地增加了,学业或事业却没有什么成就。
B、首鼠:踌躇,犹豫不决。
两端:两头。
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左右动摇不定。
不表示意见不合。
C、洋洋:盛大、众多的样子;大观:丰富多采的景象。
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
D、比喻不幸的事情。
多指人的死亡。
含贬义。
5、C【解析】A.括号紧跟在“5万元”后面 B.第二个书名号改为引号 D.问号改为句号6、B7、A【解析】B.语序不当,“深化”与“建立”交换;C.删掉“位置”,或把“位于”改为“在”;D.一面和两面不能对应。
8、D【解析】A.“获得了”缺主语;B.“堪称”和“可以”赘余;C.句式杂糅,去掉“所致”。
作文审题立意之由果溯因(定)

由果溯因法立意步骤:
1、关注要素——人、行、果 2、由果溯因——抓住关联 3、缘因知理——析句品词 4、据理立意——抓精神、事理
巩固练习
【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文字,用由果溯因法来确定立意。
这是一个发生在肉类加工厂的故事。 下班前,一名工人进入一座冷库检查,冷库门突然关上,他 被困在了里面,并在死亡边缘挣扎了5个小时。突然,门被打开了。 工厂保安走进来救了他。 事后有人问保安:“你为什么会想起打开这道门?这不是你日 常工作的一部分啊!” 保安说:“我在这家企业工作了35年。每天数以百计的工人从 我面前进进出出,他是唯一一个每天早上向我问好并且下午跟我 道别的人。” “今天,他进门时跟我说过‘你好’,但一直没有听到他跟我 说‘明天见’。” “我每天都在等待他的‘你好’和‘明天见’。我知道他还没 有跟我道别,我想他应该还在这栋建筑的某个地方,所以我开始 寻找并找到了他。”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 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参考:
勿以善小而不为; 细节不可忽视;
分析这些立意是否切合题意:
(1)顺手之劳,有益无穷 (2)奉献他人,收获甘甜 (3)好习惯,终生乐 (4)做事力求完美
这些立意存在的问题: (1)顺手之劳,有益无穷 问题:流于表面,未能理解“顺手”的含义。 (2)奉献他人,收获甘甜 问题:未明“小洞”的特点。 (3)好习惯,终生乐 问题:未理解“顺手做小洞”的侧重点。 (4)做事力求完美 问题:未理解“顺手补小洞”的“小洞的性 质”。
感谢光临 敬请指导
迁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思考问题,再用由果溯因法来 确定立意。
(浙江卷)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在博文上说,她上中学 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是却被全班学生全票推选为“最 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善良、好相处、守信 用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 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 掌的人。”博文引起了广大网民的热议。 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 网民乙:人人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 网民丙: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都应该肯定。 从上述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写一篇文章, 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要脱 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不得少于800字。④除 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得抄袭、套作。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端阳初始宜清晨,午晌过半好乘阴,节节高开创佳绩,快笔生辉候佳音。
乐此不疲别更亲,每句首字联独嗅!吾仅以此小诗祝高考期间的所有考生:金榜题名!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仅供大家参考!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I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重磅】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详细解析

【重磅】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详细解析语文Ⅰ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刺绣画艺术,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
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________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令人________的作品。
它们或如摄影般写实,或如油画般立体,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________。
A.精益求精耳目一新美不胜收 B.励精求治刮目相看美不胜收C.精益求精刮目相看数不胜数 D.励精求治耳目一新数不胜数【答案】A【解析】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
励精求治: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第一空的对象为“工匠精神”,不指国家,故应选用“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
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对象指人。
第二空的对象为“作品”,不指人,故应选用“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形容好的东西太多,美景多得看不过来,强调“美”。
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
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强调“量”。
第三空所言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给人的是审美感受,故应选用“美不胜收”。
【评点】此题为成语的近义选择,成语不偏不怪,均为日常生活用语,而且其区别性大,所以此题难度不大,给考生上手带来易感,也就对整个试卷带来好的印象和兴致。
其实,一直想,词语的考查为什么一定要考偏与怪呢?生活中喜闻乐见、高频使用的词语尚且不会用,考偏与怪的又有何用?!回归生活才是语文的本真!2.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2017届高考语文-据果索因,探幽发微——原因分析题之要诀-专题练习(十二)及答案

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练习(十二)据果索因,探幽发微——原因分析题之要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还珠于民”张伯驹冯大彪张伯驹号丛碧,别号好好先生。
幼年过继给伯父张镇芳,张镇芳系前清进士,官至直隶总督。
张伯驹早年仕途颇为得意。
19岁考入袁世凯的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学习,毕业后先后在军阀曹锟、吴佩孚、张作霖等部任职,曾任过提调参议。
其时正值军阀混战,国政日非,他深以军职为耻便退出军界。
北伐之后蒋介石的实业部长吴鼎昌拉他出来做事,他拒绝后便到其父首创的北方第一家商业银行(盐业银行)挂了个常务董事兼总稽核之名,开始进入金融界。
30岁后张伯驹以一介文人踏上艺术之路,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
初是出于爱好,后则以保存中国珍贵书画不使其流入国外为宗旨,而且得到了他夫人潘素的鼎力支持,变产借债,历经艰难风险亦在所不惜。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收藏的中国传世最古之绘画——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和中国传世最古之书法——晋陆机的《平复帖》。
隋展子虔的《游春图》距今已有1 000多年历史,是无比珍贵的稀世之宝。
张伯驹谈到当时的购画经过,将一所据说是李莲英曾居住过的房子卖了220两黄金还不够,夫人潘素又不得不将自己心爱的首饰卖掉一部分凑够后才弄到手。
后来张大千告诉他原也是想买的,见好朋友已买也就没再张口。
但过了一个多月蒋介石的秘书长张群闻知,乘飞机专程从南京赶到北京找张伯驹恳求转卖,说开多少价都要。
未料张伯驹一口回绝,坚定地说:“我既要到手就贵贱不再转卖,我愿自己保存。
”他还谈到《平复帖》更是他心爱之宝。
他因得此宝而将书斋更名“平复堂”。
以4万大洋买到手。
但是不久就有一个叫白坚甫的古董招客,为日人所雇,出口就愿以30万大洋索购。
张伯驹怒目而视,斥道:“我要它是为了收藏,我不是商人。
黄金易得,国宝无二。
万一流落海外,我岂不成了千古罪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伯驹怕这些珍宝被暴徒抢劫,便缝在衣被中随身携往上海、西安。
可是1941年在上海时,汉奸汪精卫手下师长丁雪山欲行敲诈勒索,突然绑架张伯驹,扬言必须拿300万伪币去赎,否则就要“撕票”。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I卷答案及详解

5.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义。(5分) 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 活场景;
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
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词语丰富意思的能力。“窗子” 再结合尾段“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你有的是 含意指向本文标题的含意 ,文章二至五段侧重写向窗外看 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隐隐约约”等信息可知 ,作者笔 到的不同的现实生活图景 ,且二至五段的结尾反复强调 下的窗子,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 ;有形的窗子指向具体 “铁纱窗”“玻璃窗”“窗子以外”等 ; 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窗子,无形的窗子指向人的不同的 精神世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 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 A 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 第一段在对元明两代瓷器进行对比论证后,得出了 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 果”的论点。 C. 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 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点睛】: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对原文论证的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 相关分析”一语,根据文本的整体内容或部分内容进 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 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审题方法
聚焦关键,正确解读
第一步,聚焦关键。认真逐字读题,快速确定题中 的关键信息。如本题“不同的人称”“全文”即为关 键信息。 第二步,正确解读。对感觉含义不明的关键信息, 可采用相同情境置换的方法来解读。
知识拓展
2017年高考语文山东卷含答案

2013年,郎平就任中国女排主教练。
她知人善任,派不同队员参加不同比赛,充分发挥她们各自的优势。
她眼光长远,在培养年轻球员,尤其是天才型球员时,不握苗助长。
赛场上,她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带领队员们屡创佳绩。
2016年,中国女排勇夺里约奥运会冠军,不言而喻地证明了郎平执教水平的高超。
A.知人善任B.Jg苗助长C.运筹帷幄D.不言而喻5.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依托海量的普查成果,我国建成了包括重要地理国情要素、遥感影像及其他相关内容组成的地理国情数据库。
B.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昨天在新建的专属剧场首演,该剧以全新的观演模式带领观众进行了一次“古今穿越二C.这位前方记者采访到的专家表示,C919的试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大型商用飞机的研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骑自行车健身时,因为在周期性的有氧运动中使锻炼者能够消耗较多的热量,所以减肥、塑身效果都比较明显。
二、(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它们身上。
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
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记阅读
题点五
题型13
品格成就成因题:察言观行,由果索因
抢分·直击题点 提升·精准训练
问题·自我诊断
考能· 要点梳理
题型13
品格成就成因题: 察言观行,由果索因
题点五
题型13
品格成就成因题:察言观行,由果索因
抢分·直击题点 提升·精准训练
问题·自我诊断
【考点考情】 归纳、概括传主的事迹成就、个性品格特点,分析 其事业取得的成就和个性品格形成的原因,是传记阅读的中心任务, 也是课标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必考题型。在高考中,对传主事迹成 就和个性品质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的概括得分相对容易,但满分率相 对较低,主要原因是概括区间把握不准确,分析不全面,只抓显性信 息,忽视隐性信息。
题点五
题型13
品格成就成因题:察言观行,由果索因
抢分·直击题点 提升·精准训练
问题·自我诊断
-6-
其时清廷腐败,易培基愤于外侮日亟,欲从事外交报效国家,遂离 家赴武昌,考入湖北北方言学堂,与赵恒惕同学。毕业后,易培基又 去日本进修,返国后回到长沙,于1913年任湖南高等师范学堂国文 教员,讲授文字学等课程。一年后,改任长沙师范及湖南省立第一 师范教员。他授课生动,喜标新立异,很能迎合青年学生的心理。 当时毛泽东、田汉等人都在第一师范读书,曾受教于易。
题点五
题型13
品格成就成因题:察言观行,由果索因
抢分·直击题点 提升·精准训练
问题·自我诊断
-10-
1930年11月,农矿、工商两部合并为实业部,易培基的农矿部长职 务亦被相应免去,易遂北上专理故宫博物院事务。易培基到北平后, 决心以故宫博物院的管理为终身事业,任院长兼古物馆馆长,使院 务逐步走向正轨。他每天到院办公,对有关重要事项,都要亲自过 问,全院工作渐臻改进,一度呈现蓬勃向上的气象。当时,故宫除按 日分三路开放外,还增加陈列古代名画、玉器、钟表、仪仗等,以 供游人购票参观。易又将太庙及景山辟为公园,供人游览。他还主 持对故宫殿堂进行了必要的整修,着手古物的鉴别、审查、整理工 作,领导编辑出版《故宫周刊》《故宫书画集》《文献丛编》《故 宫所藏殿本书目》等刊物、书籍,以及各种拓片、印谱,使不少珍 贵的史料、书画、文物得以流传于世。
题点五题型13源自品格成就成因题:察言观行,由果索因
抢分·直击题点 提升·精准训练
问题·自我诊断
-9-
1924年初,易培基奉孙中山之命赴北京,作为全权代表与苏联代 表谈判庚子赔款问题。1925年8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 仰承教育总长章士钊的命令,镇压学生运动,引起了学生反抗,章士 钊竟下令解散女师大。易培基对学生运动大力支持。段祺瑞于12 月对政府进行改组,以易培基为教育总长。此前,段祺瑞决定继续 开办女子师范大学,并任命易为校长。1926年1月,女师大举行大会 欢迎易到校就职,鲁迅和许广平分别代表校务维持会、学生自治会 致欢迎词。 1928年1月,易培基被推为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后又被加推 为外交委员会委员。同年6月,被任命为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理事,并 被派往北平接收故宫博物院。易卧病上海,不能前往,电告马衡、 沈兼士等代行接收。随即在南京举行了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全体会 议,推举易培基为院长。同年10月,易培基被任命为国民党政府行 政院农矿部长。
题点五
题型13
品格成就成因题:察言观行,由果索因
抢分·直击题点 提升·精准训练
问题·自我诊断
-7-
1918年,张敬尧任湖南督军,残酷镇压人民,摧残教育,易培基参加 了湖南人民的“驱张”运动。1920年6月,“驱张”运动胜利后,为使被 张敬尧摧残的各级学校迅速恢复,湖南督军兼省长谭延闿决定成立 教育委员会,易培基被任命为委员兼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易上 任伊始,即将学校人员进行改组,先后聘匡互生、周谷城、彭静宜 等人担任教务主任,教员有徐特立、夏丏尊、刘大白等人,师资阵 容十分强大。毛泽东也曾于同年7月受聘在第一师范担任国文教 员。为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易还聘请中外名人杜威、罗素、章太炎、 蔡元培等到校做学术讲演。又创开女禁,丁玲等女生闻讯转学至第 一师范就读。学生组织如“崇新学社”等也相继成立。当时,第一师 范人才鼎盛,新潮澎湃,成为三湘新文化的先锋。
题点五
题型13
品格成就成因题:察言观行,由果索因
抢分·直击题点 提升·精准训练
问题·自我诊断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易培基 马复华
易培基,湖南长沙人,生于1880年2月28日。其父曾在湘西因事牵连 入狱,年仅16岁的易培基上书为父亲申冤,以文辞感动办案人员,使 其父得到赦免,易因此在当地享有文名。
题点五
题型13
品格成就成因题:察言观行,由果索因
抢分·直击题点 提升·精准训练
问题·自我诊断
-8-
1921年,谭延闿奉孙中山命令讨伐赵恒惕部,任命易培基为总司 令部秘书长,易遂离开第一师范。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后,谭延闿 奉命回师靖难,易培基随行至广州。是时他曾写下一首题为《赴粤 途中》的言志诗:“万仞当关险,穷庐百雉城;秋风一何劲,瘦马欲纵 横。”至广州后,孙中山任命易为大元帅府顾问,不久又被孙中山派 为驻浙江全权代表。易培基居杭州西湖俞楼,与胡汉民经常往来, 时有诗作唱和。易生平唯一著作《三国志补注》,也是在俞楼完成 的。
题点五
题型13
品格成就成因题:察言观行,由果索因
抢分·直击题点 提升·精准训练
问题·自我诊断
-11-
面对“九一八”事变后险恶的形势,易培基于1932年春拟订了故宫 博物院文物南迁计划,他不顾某些人的反对,毅然于1933年2月6日 将第一批文物启运南下,至5月15日止,全部13 491箱文物珍品分5批 安全运往南京、上海。易为保存故宫文物尽心尽力,功不可没。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欢迎会上,鲁迅代表校务维持会致欢迎词,对易培基赞美有 加,说:“易先生的学问、道德,尤其是主持公道,同恶势力奋斗的勇 气,是本会同人素来所钦佩的……”(郦千明《毛泽东老师易培基的 坎坷人生》) ②从民国农矿部部长调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只是易培基人生的一 小步,但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刚刚萌芽的中国近代博物馆学,却因 此迈出了一大步……在此期间,易培基为这个新生的博物馆,立下 了一直持续到今天的严格规定。(林天宏《易培基:守护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