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双艳——钗黛关系试论
浅论“钗黛合一”

浅论“钗黛合一”作者:李葱青摘要: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世人对黛玉宝钗的评价真可谓见仁见智、褒贬不一。
其中,红学大师俞平伯曾经很有见地地提出了“钗黛合一”说。
这一观点在红学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本文以《红楼梦》文本为基础,试图首先梳理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从“钗黛合一”论的提出到受到批判到对此理论进行反思和重新诠释的过程;再从《红楼梦》文本出发,探求“钗黛合一”论的合理性,从“钗黛合一”、“钗黛互补”两个方面来阐述“钗黛合一”论;最后,分别从仙界和凡界得出“钗黛合一”的原型,并解读作者蕴含在这两个原型里的意义。
“钗黛合一”是《红楼梦》研究中的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对书中重要角色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认识与评价,还关系到曹雪芹的创作思想和审美旨趣的理解。
前人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研究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并不为过,笔者愿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此略抒己见,只盼不为贻笑大方,足矣。
一:关于“钗黛合一”的争论《红楼梦》中“钗黛合一”的倾向是在脂批中出现的。
在1933年出现的庚辰本第四十二回回前批上有这样一条批语:“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
今书至三十八回,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一。
请看黛玉逝后宝钗文字,便知余言不谬”。
○120世纪20年代初,俞平伯先生在其《红楼梦辨·作者底态度》中首次提出一个新观点:“钗黛合一”。
俞平伯先生在引第五回《红楼梦引子》中“悲金悼玉的《红楼梦》”一句之后说:“是曲既为十二钗而作,则金是钗玉是黛,很无可疑的。
悲悼犹我们说惋惜,既曰惋惜,当然与痛骂有些不同罢。
这是雪芹不肯痛骂宝钗的一个铁证。
且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尽其妙莫能相下下,必如此方极情场之盛,必如此方尽文章之妙。
若宝钗稀糟,黛玉又岂有身份之可言?”。
○2这段话里包含三个证据:一是为十二钗而作的《红楼梦曲·引子》里“悲金悼玉的《红楼梦》”这句话。
他认为既然“金是钗,玉是黛”,而悲悼犹我们说惋惜,既然是惋惜,就不会是痛骂,由此可见,曹雪芹本意并不是要痛骂宝钗,要贬低宝钗,而是对宝钗的命运也持一种悲痛之心。
《红楼梦》:作者为何把钗黛两人写得不分高下,原因在这里

《红楼梦》:作者为何把钗黛两人写得不分高下,原因在这里(文/水无香)读《红楼梦》,一个很通俗,很直接,很吊人胃口,又很让人困惑的问题是:作者为何把钗黛两人的才情和相貌都写得不分高下?他到底喜欢她们中的哪一个?有人很笃定地认为作者是抑钗扬黛的,因为黛玉纯真、叛逆、超逸的个性,既是男主宝玉的最爱,也很符合对反封建反礼教的标准。
而相比之下,宝钗的正统和虚伪是作者讨厌和批判的;有人则认为正好相反,理由是作者笔下的宝钗比黛玉更完美、更成熟、更全面;还有人认为钗黛其实是合一的,她们分别代表女性美的两个方面,单看一个都有不足,合在一起才是完美,故作者有“兼美“之说。
我认为这三种种说法都不对。
我觉得,作者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他想要书写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更加深刻、更加悲怆的东西——他泣血表达的,是对生于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悲剧命运的深深的悲叹和痛惜。
他站立的位置,其实更高。
他不是仅仅站在一个男人的高度来写女人的,也不是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写同类的,他是站在一个佛的高度来写众生的,是站在一个文学家的高度来写社会、时代和命运的。
莫言说:世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可怜人。
如果你站在历史的,社会的,人文的高度看,黛玉和宝钗,没有谁好谁坏,也不是需要互补起来才能完美的两半,而是封建末世摆在人们面前的两条路——不管你走哪一条,殊途同归,结果都是走向不可逆转的悲剧的命运。
惟其如此,才能解释书中关于钗黛的所有困惑,所有争议。
1,为何在作者笔下,钗黛的才和貌都不分高下?看到很多读者讨论过一个最直接的问题:在《红楼梦》中,光从相貌看,是宝钗更美,还是黛玉更美?其实,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因为,在书中,作者从没将她们的外貌分出过高下。
一个鲜艳妩媚,一个风流袅娜,你能说得清楚,是鲜艳妩媚更美,还是风流袅娜更美?说不清。
别人的看法也就不说了,就算在《红楼梦》的男主角宝玉眼里,钗黛两人的外貌,也是各有魅力的。
虽然宝玉因为灵魂相通而独爱黛玉,可是直面宝钗的美貌时,他还是会变成一只呆雁。
林黛玉和薛宝钗人物形象论文

林黛玉和薛宝钗人物形象论文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集大成者,作者把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
这两个看似对立的人物形象,一个天真率直,一个城府极深;一个孤立无援,一个有多方支持;一个是叛逆者,一个是卫道者。
她们在判词中合二为一,“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运用多种手法塑造的钗黛二人,使得《红楼梦》这一千古奇书更添光彩。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小说情节的展开必须依托于人物的变化和发展,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角色,这些角色通过一些关键人物串联起来,本文主要分析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手法。
一、潇湘妃子林黛玉不平凡的人物出场必有一段奇特经历,比如林黛玉原是作者虚拟的神话中的仙草。
从开篇“绛珠仙草”化身便可以想到林黛玉的形象是如何超凡脱俗,作者还未直接描写黛玉的形象,但是却让人对这她心仪不已。
为了使形象丰满起来,会着力对其语言、心理等进行描写,这时多用细节表现其与众不同。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章通过侧面描写她的外在美,巧借王熙凤之口和贾宝玉的眼来表现。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宝玉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这段侧面描写出黛玉迷离、梦幻、柔弱的绝世美丽和超凡气质。
作者常运用伏笔、象征和隐喻等手法来塑造人物,人物名字、别号、房屋名等都有深刻含义。
元妃省亲时题名的“潇湘馆”为黛玉住处,馆因竹而得名,黛玉也因馆有“潇湘妃子”的雅号。
竹是潇湘馆的标志,也是黛玉品格的象征。
黛玉是绛珠仙子临凡,“绛珠”暗指血泪。
作者用斑斑血泪的湘妃竹来比喻黛玉,表现其君子性格,也是借用娥皇、女英的典故来暗喻宝黛关系,这“潇湘”是古诗文中常用来特指情深的湘水,此处也预示在后文黛玉因思念宝玉而泪尽夭亡的结局。
在塑造林黛玉这一形象时,往往用诗词来宣泄人物的离情别绪。
浅谈钗黛观点的异同

浅谈钗黛观点的异同林振芸(D汉语言文学081班 519851119)摘要: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非常重要的一对组合,她们分别代表着两种对立的女性形象。
将这两位的形象进行对比点评,可谓仁者见仁。
本文分别从人生观、爱情观、及女性观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钗黛二人的异同。
关键词:薛宝钗;林黛玉;封建礼制在当今文学论坛上,有很多人爱怜黛玉的冰肌玉骨,愤慨宝钗的极深城府。
同时,也有很多学者叹息黛玉的孤僻高傲,赞赏宝钗的善解人意。
将她们对比起来看,就会发现她们是完全对立的两种女性形象。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性的文学巨作,是封建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是封建贵族没落的真实写照。
其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悲剧性,而钗黛的悲剧性体现也更为明显。
这两个人物的悲剧性体现在她们所展现的是对于社会矛盾的两种极端相反态度,即是“封建卫道士”与“封建叛逆者”之间的较量。
学识上,一个满腹诗书,一个见多识广;相貌上,一个冰肌玉骨,一个艳若桃李;个性上,一个执着率真,一个心机缜密。
在各个方面,她们二人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人生观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性格决定命运。
”性格是一个人的本质。
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易。
”《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有着两种不同的性格,因而两人的人生观也有着鲜明的对立。
林黛玉,从小受父母宠爱,天真任性,没受过严格的闺教,从而形成她那与封建礼教背道而驰的性格。
她从不用“仕途经济”之类的“混账话”,来规劝宝玉。
然而,作为封建贵族小姐的薛宝钗,从小接受了封建礼教的管束与教育。
在她看来,“仕途经济”才是所谓的正当职业,只有这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为一途径。
若说“贾宝玉是近代史上第一个大革命家”[1][p316],那么林黛玉的叛逆也有着一种革命性。
在那样的一个封建社会,人人都觉得“女子无才便是德”。
而黛玉则不以为然,她孤芳自赏,喜欢随意展示自己的才华。
在封建礼俗里,婚姻要有“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而黛玉却是大胆追求与宝玉的那份纯真的爱情。
驳黛钗合一论

驳“黛钗合一”论“黛钗合一”论的始作俑者乃脂砚斋,他在第四十二回总批道:“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
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二为一。
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刘大师断言:“脂砚斋,我认为是曹雪芹的合作者,也认同其生活原型是曹雪芹的一位姓李的表妹,在书里面,她被塑造成史湘云的艺术形象”。
直白地说,刘大师断定脂砚斋为女性。
脂砚斋可谓是最早的红学家,可这位神秘人物却从来没有被世人知晓,甚至连是男是女也没有争论清楚,不可不谓是红学界一大怪现象。
庚辰本二十一回有回前批语:有客题《红楼梦》一律,失其姓氏,唯见其诗意骇警,故录于斯: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
是幻是真空历过,闲风闲月枉吟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凡是书题者不少,此为绝调,诗句警拔,且深知拟书底里,惜乎失名矣。
这段话明显是故作遮掩,试想,假如曹雪芹和脂砚斋遇到了这样一个懂得书中三味的知己,欢喜感叹还来不及呢,岂有把诗记得一清二楚,却忘记对方姓名的道理?所以这个客恐怕只能是作者或批者自己,因为怕太过显露引起祸患,故托名于此。
“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这两句诗明显可以证明脂砚斋并非女性。
新索隐派人士说:“过去称女士也可以为先生,比如冰心。
”但那是五四以后咱们把有学问的老师无论男女都可称为先生,也许松樵孤陋寡闻,在五四之前,有哪一部著作曾称呼过女士为先的呢?关于脂砚斋的身份,红学界主要有四种说法:(一)作者说;(二)史湘云说;(三)叔父说;(四)堂兄弟说。
这些都是针对脂砚斋和曹雪芹的关系而言,松樵赞同“堂兄弟说”。
“堂兄弟说”认为脂砚斋和曹雪芹是兄弟辈,此说最沾边了。
靖本第二十二回有一条畸笏叟批语:“前批知者聊聊,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批语中并称曹雪芹,脂砚斋为“诸子”,而自称“朽物”就语气看,曹脂似是同辈,畸笏叟年辈均长于二人。
论 钗黛合一

读《钗黛合一与儒道互补》有感土木 0901 陈杰 30903211薛宝钗和林黛玉,哪一位是更理想的美人?人们曾为此“几挥老拳”。
也许也许对这个有味儿的问题给出答案不仅需要卓越的智慧,还得有内心的灵视。
——课本第401页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品,莫过于《红楼梦》;而《红楼梦》中最具争议的,又莫过于钗黛问题。
林黛玉与薛宝钗两位女主角,究竟哪一位好?这是十分诱人的话题。
自打《红楼梦》传世以来,读者就仿佛分裂成两大阵营。
一派褒林贬薛,一派扬钗抑黛。
然而,“拥林”也好,“拥薛”也罢,双方的潜意识中,却默认了一个共同的前提:钗黛对立,不可调和。
不是黛死,便是钗亡,都得为自己心爱的艺术形象论战到底。
有人不早就说过钗黛“是两种不可调和的美”(蒋和森《林黛玉论》)么?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将“理性的、功利的、世俗的、有心计的”性格以及“卫道的、封建的”思想,判定为宝钗专有;将“感情的、艺术的、一己的、天真任性的”性格以及“叛逆的、革命的”思想,判定为黛玉专有。
然后,就这些二元对立的内容,进行或褒或贬的评述。
却不想想,这种判定本身是否正确。
不想想宝钗是否也有“感情的、艺术的、一己的、天真任性的”性格,黛玉是否也有“理性的、功利的、世俗的、有心计的”性格!在定势思维的指引下,早期的偏见成了后期的迷信,乃至一提到宝钗,便无处不是谋略与功利,一提到黛玉便无处不是感情与眼泪。
于是,浅尝辄止的红学家们喊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注重现实生活的人们,你们去喜欢薛宝钗吧!倾向性灵生活的人们,你们去爱慕林黛玉吧!”(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王蒙先生提出了“薛宝钗精神”与“林黛玉气质”两个概念,把世人关于钗黛两极对立的迷信,发挥到了极致。
王蒙认为,所谓“薛宝钗精神”是一种“认同精神”,一种“理性的、冷静到近于冷峻的克己复礼的精神”。
其“诚于中而形于外”的“进退有据、刚柔有度、行止得体、藏用俱时”的思想行为,“堪称是(那时候)的文化理想”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家的素质”。
浅谈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论文

目录目录: (1)论文摘要: (2)关键词: (2)一、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命运的悲剧 (3)二、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性格的悲剧 (5)(一)、贾宝玉的性格 (5)(二)、林黛玉的性格 (6)(三)、薛宝钗的性格 (7)三、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8)(一)、家庭环境背景造成的必然性 (8)(二)、当时社会环境是生成悲剧的根源 (9)参考文献: (12)论文摘要《红楼梦》是曹雪芹所创作,为我国古代堪称第一的一部奇书,是中国文学史小说创作的最高峰,其内容之博大精深,如同一部百科全书;其艺术造诣之精妙,犹如一座艺术宝库。
自《红楼梦》诞生以来,就存在不同的读者对作品都有不同看法的现象,对宝、黛、钗三人爱情婚姻悲剧原因的争论,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
宝、黛、钗三人的恋爱婚姻悲剧是《红楼梦》一书中最重要的悲剧。
本文试图从命运、性格和社会的客观因素三个方面来探讨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
宝、黛、钗三人都是处于悲剧时代同时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因此他们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是具有普遍性的悲剧典型,透过这一悲剧,我们可以看到,在罪恶的封建社会里,无论像宝、黛一样叛逆还是像宝钗一样顺从都无法摆脱悲剧的结局,不仅是命运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更是当时的社会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独特性必然性仕途经济社会根源试论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意义指导老师:作者:准考证号:《红楼梦》是曹雪芹用他丰富的生活经济、渊博的学识、辛勤的劳动,以及他那无可比拟的艺术天才所创造出来的一部集中的、完美的、典型的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
他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复杂而且天然浑成,表现了现实主义的高度成就,是中国文学史小说创作的最高峰,因此《红楼梦》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古典名著。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不同的读者对作品都有不同的看法,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大家都认为宝、黛、钗三人的恋爱婚姻悲剧是《红楼梦》一书中最重要的悲剧。
也谈“钗黛合一”-2019年文档

也谈“钗黛合一”《红楼梦》问世的两百多年来,人们对于《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人孰优孰劣的分析、比较、评价、争论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甚者有“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
(《三借庐笔谈》)。
刘梦溪称之为“红学之一大公案”,王昆仑先生也说“这是永远打不清的官司”。
俞平伯先生于1923在其著作《红楼梦辨?作者底态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钗黛合一”。
本文试通过对《红楼梦》中“双峰对峙”“双水分流”的叙事策略以及“女儿”群像塑造的分析,以阐明“钗黛合一”的内涵实质。
一、“双峰对峙”“双水分流”的叙事策略两位女主人公薛宝钗和林黛玉在行文中或两人并提或首尾相随,诚如俞平伯先生所言“且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双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莫能相下,必如此方极情场之盛,必如此方尽文章之妙。
”[1]。
笔者以为“双峰对峙”“双水分流”实乃作者的一种叙事策略。
《红楼梦》中主线可以有多种说法,不过公认最主要的是两条,即宝黛爱情线和贾府败落线。
[2]从宝黛爱情这一主线来看,林黛玉和薛宝钗自然都为第一紧要人物。
贾宝玉是其中最关键的人物,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位女主人公围绕这个中心点形成结构。
由此形成“双峰对峙”“双水分流”叙事格局,表现为平行推进的叙事策略。
平行发展的情节,或是构成一组矛盾,或是鲜明的对比,在对比和矛盾中塑造出了极突出丰满的钗黛形象。
钗黛的出现总是交相呼应,互相映衬。
翻开“金陵十二钗正册”,薛、林二人合一幅画,合一首判词。
再看“十二钗正曲”【终身误】中“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对举,“晶莹雪”与“寂寞林”喻薛、林二人,也是平分秋色,没有高下厚薄。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与“薛蘅芜讽和螃蟹咏”,“滴翠亭杨妃戏彩蝶”与“埋午冢飞燕泣残红”,这些都可以成为“钗黛合一”说的有力证据。
“钗黛合一”实为“各极其妙莫能相下”,并非此二人一视同仁、等量齐观或是“钗黛和好”。
作者在对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物形象的艺术构思和艺术处理的原则就是二而一、一而二, 即合二而一、一分为二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 多心 的人 ,只 当你 心 里藏 奸 。 ……往 1 3 竟 是 我 错 了 ,实 在误 到 所 以会托 以黛 玉之 名 ,其 实 是 有 原 因 的。一 则 , 当 时宝 钗 本 是 要 如今 。 ” 至 此 ,从 黛玉 自己口中诉 出的 肺腑 之 言 已经 向读者 证 明 了 往潇 湘馆 去 ,故 而有 一 个 印 象延 续 ,受 这 一 心 理 因素 的影 响 她 也 二人 之 间的关 系。 会 自然而然 说 出黛玉 的名号 ;二 则 ,作 为 可 供宝 钗 选择 的人 物 中 : 作为 寄居贾 府 的 “ 外姓 之人 ” ,更兼林 黛 玉平 E l 敏 感谨 慎 的性 宝玉 ,宝钗本 是 有心避 之 的 ;迎 春 ,本 性 懦弱 ,易招 祸 事 ;探 春 , 格 ,加之 她 自来 “ 目下无 尘 ” 、“ 清 高 自诩 ” ,在这 偌 大贾 府 之 中 , 由于 出身敏 感 ,往往不 宜牵 扯其 中 ;惜 春 :性 格孤 冷 ,不 适 游嬉 ; 实 际上是 很难 有个 知 心 人 的 。即使 宝 玉 算 得上 是 知 己 ,然 而 碍 于 至 于李纨 ,本性 端肃 ,更 不适 宜 。那 么 情 急之 下 的 宝 钗 下 意 识 地 “ 男女 大 防” 的礼教 约束 以 及二 人 之 间的 “ 求 全 之毁 、不 虞之 隙” 也会 把黛 玉作为 最理想 的游 戏玩伴 而在 托词 避祸 时将她 说 出 了。 反 而会 比旁人更 难相 互关 心 。因 而 当林 黛 玉 口不 择 言 把 前 日看 的 退一万 步说 ,即是 “ 嫁祸 于人 ” ,且看 宝钗 去 后小 红 坠J L -人 《 西厢 记》 的曲文公 然说 出来 时 ,唯有宝钗 留心并 且 为她 暗 自担 心 的谈 话 ,言语之 间是 恐 黛 玉 走漏 风 声 避 之不 及 ,并 不 敢 又 泄 愤 之
的关 系众 说纷 纭 ;绝 大一部 分人 认为 薛宝钗 是造 成林 黛玉命 运 悲剧 的直 接原 因 ,认 为 她们 之 间存 在 的是 敌 对关 系 ;相 应 的 ,有 一 部分 入
则认为钗黛之问并非是勾心斗角的争斗关系,相反的有一种 同病相怜、惺惺惜惺惺 的命运之感 ;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钗黛本是一人,这 个观点的主要提 出者是俞平伯先生。本篇文章则是结合笔者 阅读感受,对 《 红楼梦》 中钗黛关系的试析。 关奠 词 :钗黛 关 系;金 兰说 中 啊分 类 号 :1 2 0 7 .4 1 1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6 )0 7— 0 0 0 5- 0 2
的种 种 口舌 ,由此给 宝钗 打 上 一个 “ 横刀夺爱” “ 女 夫 子 ” 的烙 是将 宝钗 托词避 祸 比金 蝉脱 壳 ,并 无 半 点 贬 刺之 辞。作 为 可 算 是 印。然而 ,在阅读 《 红楼梦》 的过程中不难发现 ,其实二者之间 最了解 《 红楼梦》与曹雪芹的脂砚斋不可能不知道曹公在此 回中 并非 仅仅 是幼 稚 的争 斗 关 系 ,相反 的 ,正 如 第 四 十五 回中 薛 宝钗 的人 物设定 与褒 贬 倾 向 ,连 他 都不 认 为 这算 是一 种 不 义 之 举 ,后 在探 黛玉 时所 说 :“ ……咱们 也算是 同病 相怜 …… ”钗 黛 之间 其实 世读 者却 硬要给 宝钗 安上 一 个 嫁 祸 于人 的 帽子 ,实 在 是 有 误 会 在 是 一种 “ 金 兰之谊 ” 。,今分而写之 ,难分伯仲。
1 .2 因 “ 燕 窝粥 ” 而产 生的惊 觉
1 .3 试析滴翠亭宝钗 “ 嫁祸说 ”
很多 人对钗 黛关 系 的误读 是 由于第 二 十七 回: “ 滴 翠亭 杨 妃戏
《 红楼梦》作为一部脍炙人 口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自问世以 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里薛宝钗因误听小红坠儿私语急于脱 来便受世人所追捧喜爱 ,对 《 红楼梦》 的研究也是经久不衰 ,因 身而托词林黛玉的 “ 嫁祸行为 ” 。例如张爱玲 就在 《 四详 ( 红楼 而诸家杂说,各个不一 。这些杂说的影 响有时甚 至先于小说文本 梦) 》 中表示 : “ ……此处她实在有嫁祸黛玉的嫌疑 ,为黛玉结 而给读 者 一个先 人为 主 的印 象 ,在 钗黛 关 系这 个 问题 上 显 得 尤 为 怨 。 ” 然而究 竟宝 钗是 否有意 嫁祸 ,或是 无心 加害 ,试 析于此 : 明显。许多读者在初步浅读或是他人观点影响下 ,认定薛宝钗是 阻碍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的罪魁祸首 ,再结合文本 中钗黛之间 ( 1 )“ 亭外金蝉 ,急智脱壳” 脂砚斋在此 回的评论 中如是说道: “ 亭外金蝉 ,急智脱 壳” ,
正如 第 四十五 回回 目所 言 :“ 金兰契 互剖 金兰语 风 雨夕 闷制风 首先 ,从心 理学 上来 说 ,在 当 时 的情 况 下 ,小 红 和 坠 儿 将 要
雨 词” ,这 一 回可以看 作 是 钗黛 之 间 的 “ 彻 底 大 和解 ” 。在 第 四 十 打开 窗子 ,宝钗 在情 急之 中根 本无 时间 去 思 考嫁 祸 之 事 。如 何 其 五 回中 ,林黛 玉恰 范 旧疾 ,宝钗 适 来 探 望 ,二 人 说 起 黛 玉 之 病 , 芳先 生在 《 论 ( 红楼 梦 ) 》 一 文 中说到 : “ ……但 从 中也 只可 看 出 宝 钗便劝 林黛 玉食 燕 窝 粥 。而林 黛 玉 作 为 客居 贾 府 之 身份 ,以她 他 只是一 心避小 红二 人 ,并 非就 是有 意 嫁祸 黛 玉 。 ”那 么 薛宝 钗 是 的小心敏 感兼 之素 来 的寄 人篱 下 之 意 自然 会 有 “ 事难 ” 之 叹。这 无心 加害 吗?何 其芳先 生认 为 “ 宝 钗说 如 此 , 自然 是 机心 。 ” 这 也
一
支 双 艳
钗 黛 关 系试 论
胡 董 静
( 长春理工大 学 吉林
长春
1 3 0 0 2 2 )
作者简介:胡董静 ( 1 9 9 5 。 0 3 一 ) , 女, 汉族 , 浙江, 本科,长春理工大学, 研究方向: 古代文学。
摘要;薛宝钗和林黛玉作为 《 红楼梦》 中的两大主角,她们之间的关系向来是为古今读者与评论者津津乐道 的。长 时间以来,钗黛之 间
说造成了林黛玉的悲惨命运 。而薛宝钗本人则是收买人心 、 使权
弄计 、冷 心冷 面的 “ 冰 山美人 ” 。
人 同病相 怜 。
而在悉知黛玉的难处后,宝钗主动设法为其解决燕窝粥之难 ,
其悉 心细致 并非 只是 E l 中之辞 。“ 燕窝 粥” 一 节 实 际上 是对 钗 黛二
钗黛 金兰 说 :宝 钗 实则 是 贾 府 之 中黛 玉 唯 一 的 真 知 ,钗 黛二 人关 系一 次大 剖 白 ,由黛 玉 亲 口言 说今 昔 之 感 ,可 见 不 能 轻 易认 定钗 黛是 敌对关 系 的。
1 钗 黛之 间 1 .1 各家 观点 我那 些好话 ,竞 大 感 激 你 。… … 细 细算 来 ,我母 亲去 世 得 早 ,又 无姊 妹兄 弟 ,我长 了 今年 十五 岁 ,竞 没 一个 人 象 你 前 日的 话 教 导
钗黛关系 ,众说纷纭。综合下来 ,大致有以下几种 : 我。 ”足可见宝钗在此后黛玉的视眼 中其实扮演 的是金 兰之姊 的 钗 黛仇 敌说 :薛 宝钗 作 为 宝 黛 爱情 的拦 路 虎 ,以 金 玉 良缘 之 角 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