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从自然数到有理数1.有理数的分类有理数包括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和整数。

其中正数包括正整数和正分数,负数包括负整数和负分数。

2.数轴的定义数轴是一条直线,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在数轴上,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为一个点。

3.相反数对于一个数a,它的相反数是-b,即a + b = 0.相反数的和为0.4.绝对值一个数a的绝对值表示为|a|,表示a到原点的距离。

对于正数,它的绝对值是它本身,对于负数,它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5.有理数的大小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正数永远比负数大;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6.倒数两个乘积为1的数互为倒数。

如果a≠0,则a的倒数是1/a,倒数是本身的数是±1.如果ab=1,则a、b互为倒数;如果ab=-1,则a、b互为负倒数。

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1.有理数的加法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2.有理数的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3.有理数的乘法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几个数相乘,有一个数为0,积为0;各个数都不为0,积的符号由负数的个数决定。

4.有理数的除法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零不能做除数,即无意义。

5.有理数的乘方乘方是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结果叫做幂。

在a叫底数,n叫做指数。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偶次幂是正数。

正无理数、负无理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都是实数。

实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每一个实数都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右边的数比左边的数大。

立方根是指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时,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记作3a。

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0、1和-1都是自己的立方根。

七年级上 科学 复习提纲(浙教版)

七年级上 科学 复习提纲(浙教版)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科学入门一概念汇总1、科学就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一门学科。

2、学习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3、常用的实验仪器有:试管、试管夹、天平和砝码、酒精灯、显微镜、电压表、电流表、停表、玻璃棒、烧杯、量筒、量杯、刻度尺、胶头滴管等等4、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实验,在科学实验中,常常用一些测量工具来对物体进行测量,同时还要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5、长度的国际标准单位是“米”,用“m”表示 1千米=_____米1米=_____分米=_____厘米=_____毫米1毫米=_____微米=_____纳米6、初中主要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7、近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种以长度单位为名称的技术叫做纳米技术。

8、认识刻度尺,就是认识刻度尺的零刻线是否磨损,量程以及分度值。

9、体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用m3表示,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升(L)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6立方厘米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10、形状规则的固体体积测量用刻度尺,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用量筒,采用排水法。

长方形的体积=长╳宽╳高圆的体积=底面积╳高11、液体体积的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凹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12、读数时如果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13、教学大楼的一间教室的体积大约是200米314、怎样用普通的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先测出一百张纸的厚度,然后除以一百,(注意两页为一张纸)15、如何用刻度尺测量一根长而细的金属直径?把细金属紧紧的在钢笔上绕20圈,用刻度尺量出长度,除以20。

16、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由倒数第二位决定。

17、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工具是温度计。

18、温度计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制成的,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有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煤油温度计,19、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摄氏温度的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摄氏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在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分为1℃,如人的体温(口腔温)是“37℃”读作“37摄氏度”北京一月份平均气温“-4.7 ℃”读作“零下4.7摄氏度”或“负4.7摄氏度”20、0℃的水与0℃的冰冷热程度相同(温度相同)21、温度计正确使用方法⑴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碰容器底、壁,⑵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候,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

一、知识点回顾
1. 物质的三态及相互转化
- 固体、液体、气体的特点和区别
- 冰的熔化和水的凝固
- 水的沸腾和水蒸气的凝结
2. 物质的纯净与杂质
-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特征与区别
- 分离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方法(筛分、过滤、浓缩、蒸发)
3. 物质的密度与比重
- 密度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 密度与物体浮沉的关系
- 比重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4. 物体的浮力与沉力
- 浮力的产生原因和大小与物体的关系
- 沉力的产生原因和计算方法
- 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5. 风的形成和产生
- 大气气压的形成和作用
- 高气压和低气压对风的影响
- 风的分类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能力培养
1. 分类辨析
- 区分物质的三态及相互转化的特点- 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特征
2. 实验探究
- 设计实验,观察物质的相互转化- 设计实验,分离纯净物与混合物
3. 问题解决
- 解答如何计算物体的密度和比重- 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4. 原理运用
- 使用气象知识解释风的形成和产生的原理
- 分析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拓展延伸
1. 实地考察
- 到附近的湖泊、湖泊、大海等地观察和感受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 观察风力的影响,比如吹动树叶、扬起沙尘等现象
2. 探究课题
- 设计实验,探究不同物体的密度与浮沉现象的关系
- 调查并了解风力在不同地区对人类的影响
以上为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复的提纲,希望能够对你进行复提供帮助。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提纲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提纲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提纲推荐文章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复习提纲热度:生物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五四制热度: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提纲热度:八年级下册生物提纲总结热度: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提纲热度:初中数学本身不是很难,但是每次考试时很多学生没有考到高分,归根结底是没有做好复习提纲,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有理数--------------1.1正数与负数①大于0的数叫正数。

②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叫做负数。

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的中性数。

④搞清相反意义的量:南北;东西;上下;左右;上升下降;高低;增长减少等。

⑤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结合数轴和一元一次方程出题),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⑥非负数就是正数和零;非负整数就是正整数和0。

⑦“基准”题:有固定的基准数,和的求法:基准数×个数+与基准数相比较的数的代数和;平均数的求法:基准数+与基准数相比较的数的代数和÷个数(写出原数,也可用小学知识解答);“非基准”题:无固定的基准数,如明天和今天比,后天和明天比。

-------------1.2数轴①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

②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③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关系: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是表示有理数。

④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和为零)。

(例:2的相反数是-2,如:2+(-2)=0;0的相反数是0)⑤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从几何意义上讲,数的绝对值是两点间的距离(无方向性,有两个点)。

⑥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M—N|⑥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⑦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复习提纲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复习提纲

新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1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复习资料第五章一、 知识提纲(一) 物态变化(物质三种状态,共6种变化)(二) 熔化—凝固图象(比较晶体与非晶体)物质汽化两种方式:蒸发、沸腾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速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温度℃时间/分ABCDEFG时间/分温度℃--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2(四) 比较蒸发与沸腾的异同 不同:相同:都是汽化现象,都要从外界吸热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五) 物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用分子观点进行微观解释 蒸发现象 沸腾越弱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溶解数量有限 不同的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溶解能力不同 液体温度越高,气体溶解能力越弱 分子运动论物质的酸碱性溶液酸碱性的强弱常用PH试纸来表示: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酸性,数值越小,酸性越强PH>7,溶液呈碱性,数值越大,碱性越强中性酸性增强碱性增强(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注意:物理变化中不存在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则伴随着物理变化(八)判断下列物态变化过程1)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凝固)2)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液化)3)洒在地上的水变干;(蒸发)4)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凝华)5)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凝华)6)冬天的早晨,北方房屋的玻璃窗内结冰花;(凝华)7)樟脑球过几个月消失了;(升华)8)出炉的钢水变钢锭;(凝固)9)冬季带眼睛的人进入室内,镜片上会蒙上一层小水珠;(液化)3新世纪教育网--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全册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全册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全册第一章科学入门一、科学在我们身边科学是一种探究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方法和理论体系。

观察、实验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其中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正面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许多发明都是从观察开始的,比如XXX发现了万有引力,XXX发明了蒸气机。

二、实验和观察借助仪器和工具,我们可以扩大观察的范围并进行数据的测量。

例如,在烧杯里放入生鸡蛋和清水,鸡蛋会下沉;加入食盐并用玻璃棒搅拌后,食盐开始溶解,生鸡蛋会上浮并最终漂浮;再往烧杯里添加清水,鸡蛋会慢慢下沉。

玻璃棒的作用是加速食盐的溶解。

实验仪器包括试管、烧杯、表面皿、药匙、玻璃棒、停表、电流表、电压表、显微镜和酒精灯等。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长度的测量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国际制单位是米,符号是m。

其他单位包括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和纳米。

使用刻度尺时,要观察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值和量程。

读出每一大格数值和单位,分析每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和单位,即为最小刻度值。

使用刻度尺时,要确保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紧靠被测量的物体并垂直于被测物体。

如果零刻度线磨损了,可以找一条清晰的刻度线作为零刻度线。

眼睛的视线也要与尺面垂直。

正确读取长度的方法是先读取被测物体长度的准确值,即最小刻度值,再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计值,并注明单位。

记录的数值应为准确值加上估计值再加上单位。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包括积累取平均值法、滚轮法、化曲为直法和组合法等。

固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和立方毫米,液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升和毫升。

1立方米等于10立方分米、10立方厘米和10立方毫米,1升等于1立方分米、1000毫升和1000立方厘米。

在使用量筒和量杯时,需要放在水平桌面上,观察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并确保读数正确,视线垂直于筒壁并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对于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可以利用量筒和量杯间接测量,但需要注意量杯的刻度不均匀。

浙教版历史与政治七年级上复习提纲

浙教版历史与政治七年级上复习提纲

浙教版历史与政治七年级上复习提纲一、古代文明之人类的发展- 大河流域的人类生活- 黄河文明- 阳性生产方式- 农耕文化- 河西走廊的人类生活- 出现滞销文明- 民族的迁移与发展- 大地之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启- 文化交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二、大国时代与国家的形成- 周朝的兴起- 武王消灭商朝,建立周朝- 封建制度的建立- 各战国时代- 封建制度的衰败- 社会的发展- 齐、楚、魏、赵、韩、燕、秦七雄的兴衰与并称- 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始皇建立帝国- 郡县制的实行- 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 前秦时期- 小人物的伟大- 胡汉人民的融合三、大一统的汉帝国- 汉武帝- 中央集权的建立- 选调制度的改革-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李斯的卓越贡献- 郡县制的完善- 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车兵制的建立- 钱币的使用与涌现- 文化的繁荣- 竹简的出现- 古代文献的保护与翻译- 文人集团的兴起四、古代政治——教育与统治- 皇度的发展- 周代的封建制度- 秦汉时期的集权制度- 教育制度的建立- 封建主家庭的族课教育- 礼仪教育的兴起- 私塾的出现- 法律和制度- 秦汉时期的法制建设- 刑法制度的发展- 地方自治制度的建立五、民间文化- 民间广庙与文化宫庙- 中国自古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地方宗族的创建与发展- 先秦两汉的祭祀活动- 昏婚丧葬礼仪的典范- 中秋、元宵的庆祝- 民间文学和美术- 秦汉时期的文学和美术- 车兵出土的文学资料- 音乐与舞蹈- 宫廷音乐的发展- 民间舞蹈的流行六、小结本复提纲通过对浙教版历史与政治七年级上册的内容进行整理和梳理,主要包括了古代文明之人类的发展、大国时代与国家的形成、大一统的汉帝国、古代政治——教育与统治以及民间文化等几个方面。

希望这份提纲可以帮助同学们系统、全面地复七年级上册的历史与政治知识,提高应试能力。

(以上提纲仅供参考,具体复习内容以教材为准)。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实数1、实数的分类:无理数的常见类型:开不尽的数;与π有关的;有规律但不循环的数.2、数轴:规定了原点、单位长度和正方向的直线叫做数轴.数轴上的点与实数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3、相反数:实数a 与-a 叫做互为相反数,即只有符号不同.注意:①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②零的相反数是零;③互为相反数和为零.4、倒数:1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实数,叫做这个实数的倒数.注意:①零没有倒数;②互为倒数积为1.5、绝对值:在数轴上表示实数a 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实数a 的绝对值,记作|a |.注意: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是0.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绝对值相等.6、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 n 中,a 叫做底数,n 叫做指数.注意:①请区分-22与(-2)2,⎝⎛⎭⎫232和223;②2次方也称平方;③3次方也称立方;④平方等于它本身的数是1和0,立方等于它本身的数是1,0,-1.7、平方根(立方根):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立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平方根(立方根).注意:①负数没有平方根,零的平方根是零;②平方根等于它本身的数是0,立方根等于它本身的数是1,0,-1.8、算术平方根:正数的正的平方根和零的平方根,统称为算术平方根.a 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 (a ≥0). 注意:算术平方根等于它本身的数是0和1.9、科学计数法:把一个数表示成a ×10n (1≤|a |<10,n 为整数)的形式,通常称为科学记数法.10、实数的大小比较方法(1) 利用比较法则:①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②两个正数,绝对值大的数大;③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2) 利用数轴: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实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11、实数的运算:先算乘方、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尽可能应用运算律,适当改变运算顺序,使计算简便.整式1、单项式:数与字母或字母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叫单项式.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3、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4、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5、合并同类项法则: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6、升(降)幂排列:按某一字母的指数从小(大)到大(小)的顺序排列多项式,叫做按这个字母的升(降)幂排列.7、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合并同类项.一元一次方程1、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其标准形式是:ax+b=0(a≠0).2、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又叫方程的根.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①去分母;(注意添加括号,注意不要漏乘)②去括号;(注意不要漏乘,注意符号)③移项;(注意变号)④合并同类项;⑤方程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同乘以未知数系数的倒数);(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依据:①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数式,方程的解不变;②方程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方程的解不变.4、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①审题;②设元;③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④解方程;⑤检验并写出答案.(2)常用等量关系:①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②工程问题:各部分工作量的和=总工作量.③储蓄问题:本息和=本金+利息.④销售问题:利润=售价-成本=利润率×成本;售价=成本×(1+利润率).⑤数字问题:若abc表示一个三位数,则有:abc=100a+10b+c.图形的基本知识1、线段、射线、直线(1)线段和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直线无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2)公理: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定义:①两点间的距离;②点到直线的距离;③线段的中点.(4)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5)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2、角(1)定义:①角的两种定义;②角平分线;③余角、补角.(2)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3)角的度量(度、分、秒的换算)与比较.(4)余角、补角的性质:①同(或等)角的余角相等;②同(或等)角的补角相等.3、同一平面内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或相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复习提纲【总】第一章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在实验时我们要逐步学会正确使用各种仪器,仔细观察各种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所测数据,并进行分析,作出结论。

3.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4.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长度的单位是米,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升和毫升。

6.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7.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实验室测量液体体积用量筒或量杯,读数时视线应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8.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排水法)9.在使用一把刻度尺前先要找到它的a零刻度线、b测量范围(最大刻度、量程)、c最小刻度10.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12.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11.温度的结构有哪些?(①玻璃泡、②玻璃管、③液体)12.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有哪些?1.先要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2.再选用合适的温度计(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3.把温度计放入被测物体里(要和被测物体充分接触,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部或者侧壁)4.读数.(读数时不能把温度计拿出来读;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13.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

14.常用的温度计有液体温度计(水银或酒精),体温计的测量范围:350C—420C,最小刻度0.10C。

15. 体温计的特点: 内径很细,玻璃泡上方有段特别细而且弯曲的管,水银柱可在此处断开。

作用①这样使得其可以拿出来读数②如果一个人温度测过之后一定要甩一下才能用.如果不甩温度只会升不会降。

如:某体温计的读数是38.5℃,没甩过就给正常的人测量体温则测量后读数是38.5℃但给39.0℃的人测时读数就是39.0℃体温计为什么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或体温计在结构上与一般温度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内径很细,玻璃泡上方有段特别细而且弯曲的管)体温计为什么比一般温度计精确?(玻璃泡容积较大,且内径很细。

)16.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交流与交流第二章1、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是否有应激性、能否生长、是否需要营养、能否繁殖、能否呼吸、是否进行物质交换等。

2、植物与动物的主要区别:(获取营养的方式不同)动物——直接摄取食物;植物——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2. 罗伯特。

胡克发现细胞,他发现的其实是细胞的细胞壁,它的大小一般是一到几十微米。

3、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质:生命活动的场所细胞膜:保护细胞并控制细胞与外界之间物质交换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4、植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细胞壁:由纤维素组成,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使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液泡:内含有细胞液(汁)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表述并判断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重点)5显微镜的结构及其使用步骤。

(重)步骤: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6.细胞分裂时,最显著的特点是母细胞核内会出现染色体(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最后它会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7.细胞分裂的意义是使单细胞生物个体数目增加。

使多细胞生物细胞数目增加。

细胞分化意义是使形成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

细胞的生长意义是使细胞体积增大。

单细胞生物特点:个体微小,全部生命在一个细胞内完成8.组织是指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的细胞群。

9.植物的基本组织(重)组织名称功能特点分布保护组织保护透明、无叶绿体,排列紧密(扁平)的表皮细胞营养组织制造、储存营养物质有叶绿体叶肉细胞机械组织支撑、保护分生组织分裂产生新细胞根、茎等的顶端输导组织输送物质输送根吸收的水分、无机盐和叶制造的有机物叶脉10、人体四大基本组织(重)组织名称功能特点分布上皮组织重要是保护,其次是吸收和分泌物质密集的上皮细胞构成皮肤、内脏表面和体内各种管腔壁的内表面结缔组织运输、支持细胞间隙较大、细胞间质较多,分布广,形态多血液、软骨、肌腱等肌肉组织收缩和舒张,产生运动肌细胞组成(心肌、骨骼肌、平滑肌)人体四肢、躯干,体内心脏、胃、肠神经组织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神经细胞脑、脊髓、神经11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

12、被子植物的营养器官有根、茎、叶,生殖器官有花、果实、种子。

13、消化有关的器官有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以及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等。

(P75页)14、讲述食物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各个消化器官是如何工作的?(P76页)15、人体八大系统名称是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神经、运动、内分泌、消化系统。

16、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17、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人体的各个系统相互联系,使人体形成一个整体,能及时对变化的环境作出反应。

18(动物)分类时,必须依据一定的特征进行;由于分类的依据不一样,分类结果也不一样。

19.鱼、鸟、人等动物身体背部都有一条脊柱,它是有许多块脊椎骨组成,称为脊椎动物。

20.脊椎动物按从低等到高等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21.鱼类的共同特点是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身体表面有鳞片。

22.青蛙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23.两栖类的共同特点是幼体生活在水中,有尾无四肢,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或水中,无尾有四肢,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

24.爬行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一般贴地爬行,身体内有肺,体表覆盖着鳞片或甲鸟类的共同特点是身体表面都有羽毛,体温恒定,能够飞翔。

25.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特点是恒温,哺乳动物特有的特点是全身被毛、胎生、哺乳26、脊椎动物五类动物的代表动物名称及分类标准和结果27.、无脊椎动物各类动物的代表动物名称及分类标准和结果。

28、昆虫体内没有骨骼,但体外有保护作用的外骨骼,身体分成三部分是头、胸、腹,腹部有三对足,两对翅。

29、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的区别:有无种子;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区别: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有无果实)。

30、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是裸子植物,结构最简单的植物是藻类植物分布最广,功能最完善的动物是哺乳动物,最低等的动物是原生动物31、无种子植物三大类:蕨类植物的特点是有根、茎、叶(蕨、胎生狗脊、贯众、卷柏)苔藓植物的特点是无根、有茎、叶(地钱、葫芦藓)藻类植物的特点是无根、茎、叶(紫菜、海带、水绵)32、植物的分类标准及分类结果。

所有生物的分类标准及分类结果。

33生物具有适应性和多样性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知识讲解】一、地球的形状人类很早就在研究地球,但由于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古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古代的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古代印度人则认为大地是一个圆盾,由三头大象驮着,站在龟背上。

古代巴比伦人想象大地是个龟背隆起的空心山,大陆四面环绕着海水,有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盖在上面。

2、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大地是球形的设想。

过了2个世纪,亚里士多德多次观察月食时,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

由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

这是人类对地球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3、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经过长达3年的艰苦的海上航行,第一次用实践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4、现在,我们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上面有蓝色的海洋和白色的云。

通过观察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我们知道:黄色的区域是陆地,白色的区域是白云,蓝色的区域是海洋。

二、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5种方法)(1)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环地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2)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3)在海边看到远方驶来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4)站得高看得远,说明大地也是曲面。

(5)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球,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是球体。

三、地球的大小:通过现代科技测量知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赤道半径 6378千米,两极半径 6357 千米(差 21 千米),仅差0.33%。

所以看上去像个圆形。

赤道周长约 4万千米。

四、地球内部结构1、地球内部的结构:地球内部的结构跟煮熟的鸡蛋很相似。

地球由外到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2、各层特点:①地壳: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

如果把地球缩小到鸡蛋般大小,地壳的厚度比鸡蛋壳还薄得多。

②地幔:地幔在地壳以下到2900千米深处。

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③地核:地核位于2900千米以下,可以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一、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地球仪: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比例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

地球仪是一个正圆的球体。

2、经线和纬线定义: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称子午线。

(南北两极,地轴,是否真的存在?)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

纬线:与赤道平行的线。

(1)经线是半个地球的大圆,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约为2万千米。

(2)纬线都是一个完整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约4万千米。

(3)由赤道到两极,纬线的长度逐渐减小。

2、经度和纬度的划分方法(1)经度的划分是以本初子午线为00经线,向东、西各分为1800。

00经线以东(右)为东经,以西(左)为西经。

(2)纬度的划分是以赤道为00纬线,向南北各划分900。

赤道以南(下)为南纬,以北(上)为北纬。

3、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1)东西半球:以西经200,东经1600为界,分为东西半球。

PS:往左大,是西经;往右大,是东经。

有00经线的是西半球。

(2)南北半球:以赤道为界,分为南北半球。

4、中高低纬度的划分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中低纬度中高纬度00~300 300~600 600~900 300 6003、经线和纬线的比较经线(子午线)纬线定义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弧线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指示方向南北东西线的条数无数条无数条线的长度特点所有的经线的长度相等纬线的长一般不相等,赤道最长,两极为0线围成的形状半圆整圆(两极点除外)线有无交点有两个交点,在南北极彼此平行,无交点0°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那条线,也叫本初子午线赤道标度方法以0经线开始,向东称东经,向西称西经,各标到180,分别称为东西经多少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