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临汉印2
临摹汉印的目的

养 气 ”的过 程 。注 重 练功 和养 气 ,是 前 人 之 分 。其 中 ,会 有 相 当 多的 作 品属 于平 庸 之 作 ,甚 至 统 说 法 中 “
是 有缺 陷的 作 品 。为 了获 得 最佳 效 果 ,临 摹 汉印 时 ,
临摹 汉 印的 基 本心态 。而 当代 人 临摹 汉 印 ,往往 存 有 过 多 的功 利 心 ,过 多地 强调 学 以致 用 ,希 望 临一 方 印 就 有 一方 印 的用 处 。还 没 有弄 懂汉 印 ,便 大 言 “ 不知
要 的字 体 。尽管 元 明时 期 元 朱文 印是 取 小 篆入 印 ,而
第 四 ,培 养 高 雅 的 审 美情 趣 。 篆 刻 创 作 水 平 的
随 着篆 刻 艺术 的 发 展 ,清 代 印人 又 “ 以 书 入 印” “ 印 高下 ,在 很 大程 度上 取 决于 作 者情 趣 的雅 俗 。而 高雅 外求 印” ,甲骨 、钟 鼎 、碑 额 和 各类 铭 刻 文字 ,均 被 情 趣 的培 养 ,又取决 于 作者 的 气 质和学 养 。在 临摹 汉 采 以入 印 ,但 缪 篆仍 是 篆 刻创 作 最基 本 的 字体 。熟练 印 的过 程 中 ,接 受汉 印平和 高 雅气 质 的熏 陶 ,提高 审 掌握 并 灵活运 用 缪篆 ,是学 习篆 刻 的必 修课 。在 临摹 美 的 眼界 ,对艺 术欣 赏 和艺 术 创造 都是 大 有裨 益 的 。 汉 印的 过程 中 ,要注 意 学 习缪 篆 的规 范 写法 和 变 化规 临 摹汉 印 ,不单 要学 习汉 印的 经典 技法 ,更要 在 临摹
的8 0 0 年 间 , 出于 不 同 时 期 、 不 同地 区 、不 同 印 人 之
第 三 ,训 练 严 谨 的 规 矩 ,蒙 养 博 大 的 气象 。 临
汉印精华总汇(收藏吧!转起来!)

汉印精华总汇(收藏吧!转起来!)汉官印,汉代是印章艺术发展成熟的鼎盛时期。
其影响深远,经久不衰,至今依然是篆刻家们所追摹的典范。
汉官印分铸印、凿印两种,一般文官多用铸印,军中在急需时的“急就章”颁发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则采用凿制,印文以白文居多,书体是由小篆演变而来的“缪篆”,这是一种从篆书向隶书过渡的文字,结体方中寓圆,按六书稍作增减,改小篆之形式,不改小篆之笔法,近隶书体势,而不用隶书之磔法。
一变秦印之柔媚为苍劲有力。
汉官印总体艺术风格浑厚古朴,外拙内巧,端庄凝重,平正自然,落落大方。
但亦不乏粗放雄伟,瘦劲峻峭和奇崛苍茂一路风格的,正是它的多姿多彩,使印章艺术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汉印对篆刻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清陈鸿寿曾说:“初学治印,以汉人为宗,心摹手追,必求神似,才能使印章成为上品。
”汉官印中匀整朴茂一路的白文印最具代表性。
其中满白文印,如“东郡守丞”、“巧工司马”等,苍劲浑朴,笔画自然得天趣,紧处密不透风,疏处宽可走马,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给后世篆刻家很大启发。
汉印的风格大方浑厚,朴拙天成。
它方中寓圆而刚柔相济;粗细相同而疏密得当;拙中寓巧而自然舒展;增减笔画而不脱离六义;挪让屈伸而巧拙天成;轻重疏密而虚实呼应;朱白相间而增添新趣。
这些,都是篆刻艺术形式美的深化,造成了多变而又统一含蓄的美,其风味平淡、醇醪,久而不失其味,是篆刻艺术史上的全盛时期,对后世有很大的启发。
汉代官印存世数量较大。
西汉早期,官印与秦代有相似之处,很多仍存田字格。
大约在惠帝后逐渐定型,呈现出素面无格,无边框,仅用篆书阴刻,字体匀称方正的特征。
形制以正方形为主,边长在2~3厘米之间,即所谓“方寸之印”。
汉代也发现相当数量的“半通印”,大小为正方形的一半。
以印文看,半通印除地方低级吏员的职名之外,多为官府机构名称,如“器府”、“马府”、“仓印”、“库印”、“少内”、“保虎圈”等。
文献中曾记载汉代将官印的铭文从四字改为五字,不称“印”而称“章”。
怎样临摹印章

怎样临摹印章“临”和“摹”是学习ZG书法绘画的传统学习方法。
临摹印章也是初学篆刻的重要手段。
对古今名作的大量临摹是达到创作目的的必由之路,下面介绍临摹的具体方法:在临刻之前,十分重要的是选定临摹对象,“取法乎上仅得其中”,选择临摹对象,一般以秦汉印和明清以来的著名篆刻家的作品为主。
摹分意摹、精摹两种,在选定临摹对象后应先细读一遍。
所谓细读,指对原印的种种细微的特征详加研究。
如果能用毛笔在纸上按大意放大几倍,加以摹仿描画,或可称作“意摹”。
通过意摹,可以对全印有一个粗略的印象。
然后,可用透明描图纸复于原稿之上,用狼毫描笔蘸碳素墨水或绘图墨水精摹一遍,进一步研究该印之种种特点,为正式临刻该印作好准备。
精摹时,更要再现原印的细微变化,力求形神酷肖。
如能在精摹以后再用放大的方法意摹一遍,收效将更佳。
摹印时如手指上有汗腻油份,宜洗净双手,在不着墨的纸面部位衬一张白纸,以保证描图纸不沾油污。
冬天呵出热气会潮湿纸面,也应在鼻下纸面上衬几层废纸或干毛巾。
不论意摹或精摹的作品,可用本子收集起来,作为对照、研究的资料加以积累。
临刻所费功夫稍多。
先将原作以水印法翻印上石,印文线条的粗细务必与原印相一致。
然后对照镜中的原印反影,用狼毫毛笔蘸墨,小心补填遗漏或模糊的地方,就可以奏刀了。
奏刀时,也要时时对照镜子中的反写印文,笔笔临刻,直至满意为止。
如果能同时认真研究原作的章法、篆法、刀法,反复对比,则进步更大。
至少要舍得把全过程的一半时间用以研究、对比。
否则,囫囵吞枣,流于形式,不动脑筋地操刀“挖石”,即使千石万印也事倍功半。
愿你在临印时,不仅把头脑作为储存丰富的印章语言的仓库,更要把头脑变作开动机器的车间,只有这样,才能把前人的成就转化为个人的技能。
篆刻临摹初学治印,同学习书法一样,应以临摹入手。
临摹,是继承和借鉴优秀传统艺术的重要手段。
通过临摹,可以较深入的认识与理解优秀篆刻艺术在字法、章法、刀法、款法上的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
临汉印,要找到精髓

临汉印,要找到精髓汉印是篆刻史上的第一个髙峰,爲后世开创了“汉印”的范式。
从总体风格上讲,汉印以方正平实爲大宗,缪篆入印、屈曲缜密,形神朴茂、端庄大方。
以面目不同来分,西汉婉转温厚,时见笔意;新莽印制独特,严谨温和;东汉以方爲主,浑厚茂密;魏晋方截整饬,劲健有力;南北朝法度渐失,鲜活生趣。
汉印对后世流派印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汉之后的官私印章不论面目如何,都是脱胎于汉篆汉印。
唐宋官印样式的改变使得汉印更多开始进入私印范围,汉印尤其是汉白文印成了后人不可企及的典范。
无论是王冕对汉印的模拟还是苏宣、朱简、汪关、丁敬、邓石如等对个性化审美的自觉展现,都无不是植根于汉印的再创造。
“印宗秦汉”成爲篆刻学习的不二法门! 勮右尉印此印四字大小不作均匀分布,而是以“勮”字爲主,其余三字爲宾,围绕“勮”做相应拉伸(如“右”)或收缩(如“尉”)。
同时将“印”向上拉伸,造成“尉”字成爲印面中笔画较多而占地最小的字。
但虽小而不显局促,反而通过短画和留红的处理更见疏朗,由此“尉”字虽小却是“印眼”。
因爲,如果说“勮”字因其笔画最多而自然写大写密是印面结构矛盾的开始,那麽“尉”的写小而写疏则是将矛盾引领向一个更高层次的平衡。
这是印面结构的辩证法,也是汉印易学难精的精义所在。
霸陵园丞此印四字分朱布白均匀,看似毫不费力,实则于点画变化上匠心独运。
从线形上看,它通过点画粗细的细微变化,让印面结构産生对比,又归于“茂密”。
如“霸”字笔画最多、结构最复杂而笔画最纤细;“丞”字笔画最少、有长斜画而笔道最粗阔,显然是爲了填满空白,不使留红过多过乱。
换一个角度,从线质上看,四字的细微变化更值得注意。
“霸”的虚灵,“陵”的沈着,“园”的圆融,“丞”的挺括,使得分布停匀的印面有了另外一层的对比。
此外,“园”、“霸”两字重心下移,“丞”、“陵”两字字势上顶,使得分布停匀的空间结构有了天地交泰的意蕴!未央厩丞此印几乎是笔笔圆弧而不见方折,起收笔浑圆,带有浓厚的书写意味。
汉印艺术_二_李滋煊

凑托部
不 ﹃占结
的 应伸角横突
使篆字
布
的
︐住向
但 言一构
艺 ︐成︐画出
印中横
局
合 体 字 ︐ 为 了 适 应 章 法 的 需 要 ︐ 把 左 偏
﹃ 荆 幼 公 ﹄ 印 ︐ ﹃ 幼 ﹄ 字 本 是 方 阔 的 左
又 别 有 一 种 巧 趣 ︒
上 面 的 ﹃ 言 ﹄ 部 ︐ 使 字 的 结 构 显 得 精
生 变 化 ︐ 又 可 以 使 布 局 匀 称 丰 满 ︒
字 的 这 种 艺 术 加 工 ︐ 既 可 使 印 面 的 虚 实
的 是 将 一 些 笔 画 回 屈 折 叠 ︐ 以 使 之 变 繁
手 法 ︒ 汉 印 中 笔 画 少 的 字 繁 化 的 方 法 ︐
︐ 是 一 种 加 工 手 法 ︐ 简 者 繁 之 则 是 另 一
下︐
上
的画右简
︐把
下
段羌印信
奉德印
很外以
图五了 直 中 右 通 外 种 篆 简
形媚多是性
大︐能
省 ︑︐结﹄︐法︐
的俗用古︐
的 关 系 ︒ 简 体 ﹃ 长 ﹄ 字 笔 画 少 ︐ 所 占
与 ﹃ 长 ﹄ 字 改 用 下 部 盘 回 曲 折 的 简 体
有 这 样 好 的 艺 术 效 果 ︐ 除 因 刀 法 雄 浑
悬竖
一的有起给向︐
动于对与重较
印和下
翁代
巨蔡千万
巴应
图七
尹憙
的 艺可新的法家能刻印几
照 成的重的识要这
中 ﹃ 动从殊
位 术以︑︒布们达艺人种
置 必说不它局所到术对主缪
︒
须 把 研 究 篆 法 ︵ 特 别 是 缪 篆
汉印技法解析v1.2

汉印技法解析第一章汉印概述中国古代印章约起源于殷商时期,发展到汉代,已经有了一千多年历史。
先秦时期的官私玺印,我们现在传统称之为古玺,而汉代官私印章则称之为汉印。
汉代印章在秦代印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古代篆刻规范为一种典型的风格特征和技法程式。
汉印在中国篆刻艺术史上的地位,最重要的就在于它具有典范意义的规矩与程式。
学习汉印的规范和程式,是每一位成功印人的必修课。
一部中国文人篆刻史表明,汉代印章建立的规范和程式,并没有束缚后世印人的创造精神。
相反,它能帮助后世印人,使他们的艺术创新得到形式上的统一和精神上的升华。
深入的研究、解析汉印的风格特征和创作技法,需要有科学的、客观的态度。
第二章汉印风格的形成及衍变古代实用印章的风格特征,主要取决于官印。
私印的风格体征,基本上是追从官印。
因此,研究汉印风格特征,主要是从汉官印入手。
第一节汉印是秦印风格的发展和完善先秦古玺和汉印之间的风格差异是巨大的。
古玺文字奇奥多变,而汉印的文字和布局都是以平正、庄重为基调,由古玺到汉印之间的风格转型,是在秦代统一中国的短暂的15年期间完成的。
秦代所做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统一文字,并确定"摹印篆"为玺印专用文字。
摹印篆为秦书八体之一,它基于小篆的形体结构而稍事方整,并且加入了秦代隶书趋于简约便易的一些笔意,以适应方形印面布局的需要。
西汉初年的官印制度基本上沿袭秦制,也基本上继承了秦代官印的风格特征。
文字笔画愈来愈平正,以致成为一种“方块字”,印面也愈来愈填满,从而使印面上的界格失去存在的意义,并且成了一种芜杂沉闷的累赘。
抛弃界格,标志着笔画匀满、形体方正的汉印风格已真正形成。
大约到汉武帝中期,摆脱秦代官印特征的典型汉印风格便已经成熟了,《霸陵园丞》(图6)、-楚永巷丞- (图7)、-康陵园令- (图8)、-整宫司丞- (图9)等印例,便是汉印风格最初的代表作。
第二节汉代官印的三种历史形态汉印风格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是:文字结体由紧而宽,笔画由细而肥,线条由圆而方,印面由不填满到填满。
汉代官印分期例举

汉代官印分期例举·牛济普 印章艺术经过秦代承前启后的过渡,发展到汉代呈现出空前的繁荣。
两汉(西汉、东汉)自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在长达426年间,汉代艺人为后世留下数以万计的印章实物。
至今仍然不断有汉代印章出土,继续丰富着这一艺术宝库。
汉代印章的用材以青铜为多,此外有金、银、玉、玛瑙、琥珀、石、陶、木质等材料制成。
汉印文字为摹印篆,书法特点是横平竖直,形体方整,平正庄严与隶相通,其文字较古玺与秦印易识。
官印多铸造,军印多凿刻,殉葬用印虽草草凿成,不计工拙,也另有一番艺术上的“写意”趣味,并非一无所取。
汉印除官印(包括军印)、私印两大类外,根据用途及使用方法习惯上还分吉语(包括箴言)印、图形印、封泥、印陶(砖、瓦、陶器上的印样)、烙木印、烙马印等等。
汉印的分期,曾是印学界的难题。
由于解放以来新中国考古事业的迅猛发展,学术研究的深入,使我们今天能了解到一批有可靠科学依据、分期比较准确的汉印。
现在已经能够将汉代官印分出五期,即:西汉初期、中期、晚期、新莽、东汉(东汉也可粗略分辨出初、中、晚三期,实际上已经可以将汉代官印细分为七期。
由于东汉官印三期的印例掌握的还不够丰富,故暂列为一期来陈述)。
军印分为四期,即:西汉初中期、晚期、新莽期、东汉期。
其年代的划定,只能是相对的正确,因印章形制的演变不是截然的突变,数年之内有反复、有例外也是正常的。
这主要表现在西汉初期印与西汉中期印的演变上。
这一点是我要加以说明的。
本文有选择的举例介绍汉代各期的典型官印。
为节约篇幅,官印中的军印从略。
一、西汉初期官印即上起汉王于汜水之阳即皇帝位(公元前202年)至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约27年间的汉官印。
西汉初期“汉因秦制”,承袭秦代的郡县制,另一方面又分封同姓为诸侯国。
其官印的形制特点直接由秦印发展而来,几乎与秦印相仿,较难区分鉴别。
印多白文,印面上常有田、日形界栏。
印文释读顺序多正读,也有横读,偶有交错文,虽极似秦印,但仔细分辨其文字较秦印文字方平正直,古玺文字的意味全无。
零基础学篆刻:汉晋南北朝玺印

零基础学篆刻:汉晋南北朝玺印学篆刻,汉印的重要性不必多说了。
因为“印宗秦汉”已经成为所以学篆刻人的共识,今天就说汉印。
广义的汉印,并不单指西、东两汉的印章,而是指西汉、新莽、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印章。
因为在这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实用玺印的风貌有着近同之处和不可割裂的关系,同时,它又跟前面的秦印风貌和后面的隋唐印风貌大有不同。
所以,我们把这一段时期的玺印都统称为“汉印”。
先说西汉。
就是公元202年刘邦称帝到公元9年王莽篡位这段时期。
西汉初年,汉印官印的布局曾继承了秦官印所用的形式,方形印章均饰以“田”字格,半通印则饰以“日”字格。
但制作方法略不同于秦印,秦印多凿制,西汉印多铸制。
比如我们的临摹样本里就有这一方印,文帝行玺:(文帝行玺)(注意:“文帝行玺”是一方特殊印,它是南越国第二代国王文帝所用之印,实际上是一方僭越之印。
)有这个界格的原因我们在前面的文章已经说了,是因为“摹印篆”还没有完全消除小篆的“竖长”字形,为了保证印面的匀满,必须依靠界格的区隔与聚拢作用。
但这种格式很快被废弃了,田字格被废弃的具体时间点,最晚不晚于公元前186年(即吕后二年),这一年,离汉代开国最多不超过二十年,为什么呢,因为“缪篆”渐渐成熟了。
也正是缪篆成熟的原因,西汉印虽然是在秦印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但其主体风格却远较秦印文字平直方整,由此形成了雄浑、典重和朴厚、伟丽之美,(临西汉印,要注意这种气息。
)另外,西汉还对官印品秩的规定具体到了印章的材质、纽式、绶色、印文等,这比秦代的印章制度更加严格了。
(汉印:王毕之印)西汉玺印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个界格的消失与“缪篆”的成熟,缪篆是方方正正的字形,由此,界格不需要了。
你看,如果我们把“皇后之玺”加上界格,仍然极富美感。
(加上细界格的“皇后之玺”)但是,缪篆的称呼,到新莽时期才正式使用。
具体出现在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点:将军印中之奇肆者。线的粗细变化、疏密变 化、起收处理、妙造自然。
要点:凿制特点,雄浑气息,自然残损的效果。
要点:弧线的使用方法、正奇的关系。
要点:端庄中的奇趣、疏密,对赵之谦的影响。要点:汉私印中之端正一路。来自布特点、线的微妙 变化、增损。
要点:明器。多字印的布局方法。
要点:新莽时间短,但形制上有特点,创作多字 印可以借鉴。线条姿态比西东汉印明显。纵向取 势。汉字减法与宰字增法。虚实处理。
要点:新莽时期的6字印。布局方法。
要点:将军印中之浑厚者。凿制的形态,疏密布局、 揖让穿插、结字特点。
要点,将军印中之诡异者。以看似零碎的短促点线 打破拥塞。随印面要求而进行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