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相关资料

合集下载

防雷防静电培训资料

防雷防静电培训资料

防雷防静电培训资料防雷防静电培训资料是一份重要的文件,旨在向工作人员提供有关防雷和防静电的知识和技能。

本资料将介绍防雷防静电的基本原理、常见的防雷防静电措施以及应急处理方法。

通过培训,员工将能够有效地预防雷击和静电危害的发生,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

一、防雷基本原理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的产生和传导都需要一定的条件。

雷电主要通过空气中的带电离子进行传导,当离子的浓度足够高时,会形成导电通道从而导致雷击。

因此,防雷的关键是通过合理的措施降低空气中带电离子的浓度。

该资料将详细介绍如何合理利用避雷针、避雷带和接地装置等设备来达到防雷的效果。

二、防静电基本原理静电问题在许多工作场所都会存在,特别是在涉及粉尘、化学药品和易燃材料的环境中。

静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物体表面电荷的积累,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引发静电火花,从而产生火灾、爆炸等危险。

因此,防静电的关键在于控制电荷的积累和释放。

本资料将介绍如何通过接地、抑制静电积聚和使用防静电材料等措施来有效地防止静电危害。

三、防雷防静电措施为了保障员工的安全,工作场所应该采取一系列的防雷防静电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1. 安装和维护避雷装置,确保其正常工作;2. 在易发生静电的区域设置接地装置,及时排除静电积聚;3. 使用防静电工作服、防静电地板等防静电设备;4. 定期对防雷和防静电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5. 加强员工的防雷防静电培训,提高其灾害意识和应对能力。

四、防雷防静电应急处理方法尽管我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但防雷防静电意外事件仍然有可能发生。

因此,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应急处理方法,以迅速应对并减少可能的伤害。

在资料中,我们将重点介绍防雷和防静电事故的应急处理步骤,如何迅速疏散人员、使用灭火器材和拨打紧急电话等。

结语通过防雷防静电培训,员工将能够全面了解防雷防静电的基本原理和常见措施,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预防能力。

同时,他们还将学会如何应对防雷和防静电意外事件,保障自身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防雷电安全知识全套资料

防雷电安全知识全套资料

防雷电安全知识全套资料(全套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防雷电安全知识1、雷电时,要关闭电视、音响、影碟机、电脑等室内的用电设备,并断开电源及信号线路。

2、雷电时,不要触摸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类似金属装置。

紧闭门窗,防止雷电侵入。

3、雷电时,不要带金属物体在露天行走,不要使用金属雨伞,不要骑自行车等。

4、雷电时,在野外要立即寻找躲蔽场所.装有避雷针的混凝土建筑物是避雷的好场所.5、雷电时,在野外不要挤在一起。

6、雷电时,不能停留在高树林子的边缘,电线、旗杆的周围和干草堆、长金属栏杆、庞大金属物体旁,制高点等场所。

7、雷电时,不宜在室外游泳。

8、雷电时,如果躲蔽条件不允许,应该立即双膝下蹲,向前弯曲,双手抱膝。

9、尽快进入有完好避雷装置的建筑物内,关闭门窗,切不可停留在楼的顶面上。

10、不倚靠建筑物的外墙、柱,不靠近更不可触摸金属水管或金属门窗和其它带电设备。

11、在电源和.及电视等室外引入的信号纹没装避雷器的情况下,尽量不要看电视、打 ,也不要用其它电器,最好拔掉插头。

12、不要在家洗淋浴,特别是太阳能热水器装在屋顶,又处在直击雷保护范围之外的更要特别注意.13、坐在车厢里是安全的,千万不要在雷电发生时下车,那是十分危险的。

14、不要进没有防雷措施的孤立棚舍或岗亭躲雨.15、离开大树或电线杆三米以上.16、尽量不要打 .17、避开一切容易导电的物体,如金属、炭、潮湿的动物和植物等,也不要穿湿衣服.18、不要在树下避雨,特别是空旷环境中的树木,因其极可能成为雷电放电的通路;不要在高大建筑物(如塔等)旁边避雨;也不要在倒塌的阴湿的老建筑物旁避雨;要远离建筑物的避雷针及其接地引下线。

19、如果处在野外无处躲避,雷雨交加时要立即蹲下,双脚并拢,双臂抱膝,头部下俯,尽量缩小身体体积和接地面积。

手中如果有金属物品(如金属杆的雨伞、铁器皿、铁锹等),要迅速放到较远的地方。

防雷知识

防雷知识

雷电是怎样产生的云层中带电微粒相互摩擦,使一部分云层带负电荷,另一部分云层带正电荷。

当电荷积累到一定数量时,云层之间或云层和地面之间就产生放电现象。

放电过程中,产生白色电火花,并发出轰鸣声,这就是闪电和雷鸣。

对雷电发生事故要十分重视,提前防御,安避雷针是最好的方法。

在雷雨天关门闭户可防雷击,在野外的行人不可登高,不要在孤树下停留,也不要多人聚在一起,以减少雷击事故。

雷电发生放电现象,产生巨大的电火花,可以产生永生态氧原子。

永生态氧具有强氧化作用,能起到净化空气与杀菌的作用。

因此雷雨后人们感到空气特别新鲜。

了解雷暴有关知识增强防雷意识雷暴是伴有雷电现象的中小尺度对流性天气系统。

出现时必有强烈的积雨云活动。

因此往往有阵雨、龙卷、冰雹、大风等伴生。

雷暴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和杀伤力,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目前正是雷暴多发期,连续不断的雷电天气使这种危险近在咫尺。

因此,了解雷暴相关知识,对增强防雷意识,强化防雷措施十分有利。

雷暴是由发展旺盛的积雨云引起闪电、雷鸣现象的局地风暴。

由水蒸气激烈上升形成的积雨云中,凝结有巨大数量的小水滴和冰晶,它们之间的高速碰撞使云体带上电荷。

带不同正负电荷的云体相遇,便产生火花放电现象,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闪电;带电粒子流在云中高速运动,使空中气温猛升,气体膨胀,放电后又急速冷却收缩,一涨一缩激荡空气发出巨大声响,这就是我们听到的雷声。

雷声和闪电在高空同时出现,由于光速比声速快,所以一般都是先见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雷暴的水平范围为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伸向高空的高度可达8—15千米;可持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通常伴有阵雨、大风,有时也伴有冰雹或龙卷风。

雷暴能变幻出各种神秘莫测的怪异景象。

排列整齐的一队羊群,雷电可能有规律地间隔击毙其中的一部分;遭到雷击的人或动物,可能在皮肤表面或毛皮之内留下某种图案或“象形文字”。

据悉,美国有个小男孩爬到树上掏鸟蛋,适逢雷击,落地毙命的小男孩胸部清晰地烙着那棵树的图像,枝头上还有一只小鸟,小乌的旁边正是那个鸟窝,人们对这些现象至今还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

雷电基本知识

雷电基本知识

雷电基本知识1、现代雷电理论雷击分类直接雷击、感应雷击和球形雷。

其中球形雷发生的几率很小,而且理论界对它也没有统一的认识。

(也有称:直接雷击为外部雷击,感应雷击为内部雷击)。

直接雷击的定义:雷云之间及雷云对地的迅猛放电称直接雷击,前者称云闪,后者称地闪,后者的危险性最大。

这一放电过程会产生强烈的闪光和巨大的声音,这就是平常人们能感受到的闪电和雷声。

雷云是带电的云,可能带正电荷,也可能带负电荷,也可能是同时带有正负两种电荷。

大多数雷云是上层带正电荷下层带负电荷,雷击后下层的负电荷放掉了,剩下上层的正电荷刚好补充地球上空的电离层。

2、直击雷: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者。

3、雷电感应:雷电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它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

4、雷电波侵入:由于雷电对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的作用,雷电波可能沿着这些管线侵入屋内,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设备。

5、雷击电磁脉冲:作为干扰源的直接雷击和附近雷击所引起的效应。

绝大多数是通过连接导体的干扰,如雷电流或部分雷电流、被雷电击中的装置的电位升高以及磁辐射干扰。

6、等电位连接:将分开的装置诸导电物体用等电位连接导体或电涌保护器连接起来以减小雷电流在它们之间产生的电位差。

7、雷电现象雷电是一种大气物理现象,自古有之。

最初,人类对雷电现象的是主要体现在人能直接感觉到的“雷电”、“闪电”上。

由于时代知识所限,雷电中的很多现象不能理解,于是就将雷电“神化”了。

直到18世纪中以富兰克林为代表的科学家创造了雷电基本理论并发明了避雷针,人类对雷电才有科学的认识。

200多年以来,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现代雷电理论。

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就记录了雷电给人类带来的各种灾情:雷电毁坏建筑物、损坏财物、伤害生灵等,已是网络社会的今天,雷电又毫不留情的将各种网络损坏,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为的不便。

如我国山东黄岛油库雷电引起特大火灾,死伤100多人,毁坏数万立方的原油,这可是血的教训。

雷电的分类

雷电的分类

雷电的分类我们根据生活常识和结合有关资料,发现雷的种类主要有四种:直击雷、球雷、感应雷和雷电侵入波。

1)直击雷:是雷电与地面、树木、铁塔或其它建筑物等直接放电形成的。

这雷击的能量很大,雷击后一般会留下烧焦、坑洞,突出部分削掉等痕迹。

2)球雷:是一种紫色或灰紫色的滚动雷,它能沿地面滚动或空中飘动,能从门窗、烟囱等孔洞缝隙窜入室内,遇到人体或物体容易发生爆炸。

3)感应雷:是指感应过压。

雷击于电线或电气设备附近时,由于静电和电磁感应将在电线或电气设备上形成过电压。

没听到雷声,并不意味着没有雷击。

4)雷电侵入波:是雷电发生时,雷电流经架空电线或空中金属管道等金属体产生冲击电压,冲击电压又随金属体的走向而迅速扩散,以致造成危害。

三、雷电的危害:自然界每年都有几百万次闪电。

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

最新统计资料表明,雷电造成的损失已经上升到自然灾害的第三位。

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雷击以及雷击负效应造成的人员伤亡达3000~4000人,财产损失在50亿元到100亿元人民币。

1、雷击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五种:(1)直击雷直击雷是雷击危害最主要的一种形式,我们在前面的雷电的分类中已经介绍过了。

由于直击雷是带电的云层对大地上的某一点发生猛烈的放电现象,所以它的破坏力十分巨大,若不能迅速将其泻放入大地,将导致放电通道内的物体、建筑物、设施、人畜遭受严重的破坏或损害——火灾、建筑物损坏、电子电气系统摧毁,甚至危及人畜的生命安全。

(2)雷电波侵入雷电不直接放电在建筑和设备本身,而是对布放在建筑物外部的线缆放电。

线缆上的雷电波或过电压几乎以光速沿着电缆线路扩散,侵入并危及室内电子设备和自动化控制等各个系统。

因此,往往在听到雷声之前,我们的电子设备、控制系统等可能已经损坏。

(3)感应过电压雷击在设备设施或线路的附近发生,或闪电不直接对地放电,只在云层与云层之间发生放电现象。

8 雷电防护知识

8 雷电防护知识

雷电的危害
雷电具有电流大、电压高、冲击性强等特点。 雷电所产生的高电压及闪电的静电感应效应、电磁 感应效应、热效应、机械效应、冲击波效应和电动 力效应等可产生各种破坏作用。 雷电可造成设备和设施的损坏,引起大规模停电,造 成人身事故。 就其破坏因素来看,雷电具有电性质、热性质和机械 性质三方面的破坏作用。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1)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2)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 型火车站、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 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3)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信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 且装有大量电子设备的建筑物。 (4)制造、使用和储存爆炸物质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 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的建筑物。 (5)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 不致造成巨大大破坏和人身伤亡的建筑物。如油漆制造车间 (6)具有2区、1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按闪电形状分类
云地之间。 (1)线状闪电:常发生在云地之间。 )线状闪电:常发生在云地之间 (2)带状闪电:线状闪电的特殊情形。 )带状闪电:线状闪电的特殊情形。 (3)片状闪电:发生在云际之间的线状闪电 )片状闪电:发生在云 之间的线状闪电 的特殊情形。 的特殊情形。 (4)联珠闪电:强线状闪电中偶尔出现的一 )联珠闪电: 种特殊现象。 种特殊现象。 (5)球状闪电:具有强烈的电磁效应和穿透 )球状闪电: 金属能力,形如火球,也称球闪或滚地雷。 金属能力,形如火球,也称球闪或滚地雷。
雷电及防护
云南希普防雷工程有限公司
2006年 2006年4月
雷电
雷电是一种大气中的放电现象。 雷击是指:一部分带电云层与另一部分带异 种电荷的云层,或者是带电云层对大地之间 的迅猛放电过程。 这种迅猛放电过程产生强烈的闪光和巨响。

防雷电安全知识

防雷电安全知识

雷电活动日
雷电活动从季节来讲以夏季最活跃,冬季最少。
从地区分布来讲是赤道附近最活跃,随纬度升高而 减少。
我国平均雷电日的分布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区域: 西北地区一般15日以下; 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在15~20日之间; 长江以南地区平均雷电日达40日以上; 北纬23°以南地区平均雷电日达80日。
(广东的雷州半岛地区及海南省,是我国雷电活动最剧烈的地区,年平均雷电日高达120--130日。 )
由于云层相互摩擦、碰撞而 使不同的云层带不同的电,当 电压达到可以穿过空气的程度 以后,临近的两片云层会发生 放电现象,产生电花和巨大的 响声。
雷云的形成
雷电的形成与带电的云层--雷云的存在分不开,有关雷 云形成的假说很多,但至今 尚未有一种被公认为无懈可 击的完整学说
雷电的成因或者说主要能源 来自于大气的运动,没有这 些运动,是不会有雷电的。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雷电总伴 随着狂风骤雨而出现。
雷电放电时能使物体产生数万度高温,空气急剧膨 胀扩散,产生冲击波,具有一定的破坏力;
雷电流在周围空间形成强大电磁场。电磁感应能使 导体的开口处产生火花放电,如有易燃,易爆物 品就会引起爆炸或燃烧。而在闭路导体中,因强 大的感应电流也会引起燃烧。
与 地质、地理条件有关(地形、地下矿床)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雷击选择性” 。
易雷击的几种情况1
在湖沼、低洼地区和地下水位高的地方也容易遭受雷击, 因电阻率特别小。
此外地面上的设施情况,也是影响雷击选择性的重要因素。
如果地面上有一座较高的尖顶建筑物,例如一座很高的铁塔,由于 这些建筑物的尖顶具有较大的电场强度,雷电先驱自然会被吸引向这 些建筑物,这就是高耸突出的建筑物容易遭受雷击的缘故。
1999年3月16日下午,我国湖北省北部的枣阳市忽然间闪 电频发,雷声惊天,当场造成9人死亡、20余人受伤的罕见 灾害。据目击者称,雷击现场有一片红光,这正是球状闪 电的特征。

雷电复习资料

雷电复习资料

1、雷电在全球及我国时空分布特征一、(1)全球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在赤道地区,其中闪电活动最频繁的三个地区均位于赤道附近,即非洲大陆、南美大陆和海洋性大陆(即印度尼西亚地区),而在赤道附近的卢旺达地区,闪电密度最大可达每年每平方公里80个闪电,是全球最频繁的地区.(2)赤道地区的闪电活动基本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以春秋季为多;中纬度地区闪电活动都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

北半球的闪电活动在夏季活跃,并在8月份达到最大值。

而在南半球,闪电活动峰值则发生在10月份。

二、(1)我国的闪电活动在空间上可以大体分成与太平洋海岸平行的四条带状区域:近海区域;中部区域;西部区域;西部边境区域。

其中,近海地区是我国闪电活动最频繁的地区,西部地区是我国闪电活动最弱的地区。

在我国闪电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是:广州附近、广东茂名附近及海南岛中部地区,这些地方的闪电密度均超过每年每平方公里20 个闪电。

(2)我国的闪电活动在8月份达到最强,11月份最弱。

主要集中在夏季(约占全年总闪电活动的68%),春季次之(约占全年总闪电活动的24%),然后是秋季,而冬季则最弱,而且在各个季节明显呈现出随着纬度的减小,闪电密度逐渐增大的趋势。

闪电活动出现明显季节变化主要是因为我国处在著名的东亚季风区以及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的缘故。

2、雷电类型(1)地闪:(云对地的放电)分为正地闪和负地闪。

(2)云闪:(所有没到地的放电)包括云间放电、云内放电、云和空气的放电。

(3)球状闪电:(雷暴旺盛期运动着的发光球,直径几米甚至几十米的)。

(4)珠状闪电:(在雷暴云消散阶段或层状降雨阶段发生于云底附近具有大范围水平发展、多分叉放电通道的放电现象)。

3、地闪特征及其各主要物理过程特征:发生的概率少于云闪。

主要发生于云体与地面之间的对地放电;地闪对地面物体可造成的严重威胁;它的放电通道暴露于云体之外易于光学观测。

主要物理过程:云中的预击穿过程(preliminary breakdown process)激发从云到地的一系列间歇性突跳式进展的梯级先导(stepped leader) ;梯级先导触发大电流首次回击过程(first return stroke);首次回击发生后,通过击间过程的电荷累计,紧接着会出现自上而下的直窜先导(dart leader);直窜先导则会触发继后回击 (subsequent return stroke)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电相关资料【雷电的形成】在我们的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地球大气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形成大气对流运动现象,其中有一部分大气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形成水气云团。

作高速对流运动的水气云团,作切割地球地磁场运动,水气云团从而受到地球磁场的作用,在水气云团的两端形成巨大的带正、负电荷水气云团积电层,巨大的带正、负电荷水气云团积电层,受大气对流的冲击,异种水气云团积电层在空中相遇,从而产生巨大的电荷放电现象,形成一种伴有闪电和雷鸣的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自然现象:雷电。

雷电一般产生于旺盛的雨季,伴有强烈的飓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

雷电产生的自然条件是:热带大气云团,向东、或向西作高速运动,才能产生雷电现象。

作高速运动的寒带大气云团,不可能产生雷电;向南、或北作高速运动的大气云团,也不可能产生雷电。

雷电产生的物理条件是:1、产生雷电的大气层是一个以水为溶剂与其它溶于水的微量物质为溶质组成的水溶液与气溶胶的混合体的水气云团,以及包围水气云团的绝缘空气组成。

在水气云团中的水溶液与气溶胶的混合体内,存在着微量的酸、碱、盐等物质,这些酸、碱、盐等物质在水气中产生可以自由移动的正、负离子,这些正、负离子为雷电的产生提供了大量的电荷源。

2、水气云团在巨大的空气气流的推动下,需作切割地球磁场运动,从而水气云团中的大量的游离正、负离子则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向水气云团的两端聚集,形成巨大电荷体。

水气云团在巨大的空气气流的推动下,可能向上、向下、向东、向西、向北、向南等方向运动,只有当水气云团有向上、向下、向东、向西作高速运动时,高速运动的水气云团才作切割地球磁场的运动,水气云团中的大量的游离正、负离子则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向水气云团的两端聚集,当巨大的水气云团在高速切割地球磁场运动后,水气云团的两端就形成两个巨大的带电体,只要水气云团周围的绝缘空气足够厚、空气气流方向不变、气流速度不减,这个带巨大正、负电荷的水气云团就始终保持着。

3、在带巨大正、负电荷体的水气云团周围,产生一个巨大的静电场及电场引力;异种大气云团电荷体在电场力及大气对流的作用下相遇而产生放电现象,形成雷电。

在带巨大正、负电荷体的水气云团周围,将产生一个巨大的静电场,根据静电感应原理,原带电云团与其它水气云团或最近地面物体离正或负电荷体最近的一侧被电感应带上巨大的异种电荷。

巨大的正、负电荷体之间产生巨大的电场引力,巨大电场引力使带电云团与云团或物体快速接近,当带电云团与其它云团或与地面物体的距离达到绝缘空气的击穿电压时,就发生尖端放电现象。

在放电过程中,巨大带电体的高速相向运动产生的巨大碰撞释放的能量、加上巨大电荷放电释放的能量,叠加在一起产生巨大的爆炸,伴随着爆炸产生强烈的闪光和巨大的雷声。

带电云团的放电爆炸,就是我们看到的雷电现象。

【雷电是什么】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

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

积雨云顶部一般较高,可达20公里,云的上部常有冰晶。

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

云中电荷的分布较复杂,但总体而言,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

因此,云的上、下部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

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放电,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现象。

闪电的的平均电流是3万安培,最大电流可达30万安培。

闪电的电压很高,约为1亿至10亿伏特。

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可达一千万瓦,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

放电过程中,由于闪道中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

带有电荷的雷云与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时,它们之间就发生激烈的放电。

在雷电放电地点会出现强烈的闪光和爆炸的轰鸣声。

这就是人们见到和听到的闪电雷鸣。

【闪电是什么】暴风云通常产生电荷,底层为阴电,顶层为阳电,而且还在地面产生阳电荷,如影随形地跟着云移动。

阳电荷和阴电荷彼此相吸,但空气却不是良好的传导体。

阳电奔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企图和带有阴电的云层相遇;阴电荷枝状的触角则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

最后阴阳电荷终于克服空气的阻障而连接上。

巨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去,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的闪光。

一道闪电的长度可能只有数百千米,但最长可达数千米。

闪电的温度,从摄氏一万七千度至二万八千度不等,也就是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

闪电的极度高热使沿途空气剧烈膨胀。

空气移动迅速,因此形成波浪并发出声音。

闪电距离近,听到的就是尖锐的爆裂声;如果距离远,听到的则是隆隆声。

你在看见闪电之后可以开动秒表,听到雷声后即把它按停,然后以3来除所得的秒数,即可大致知道闪电离你有几千米。

【闪电的类型】曲折开叉的普通闪电称为枝状闪电。

枝状闪电的通道如被风吹向两边,以致看来有几条平行的闪电时,则称为带状闪电。

闪电的两枝如果看来同时到达地面,则称为叉状闪电。

闪电在云中阴阳电荷之间闪烁,而使全地区的天空一片光亮时,那便称为片状闪电。

未达到地面的闪电,也就是同一云层之中或两个云层之间的闪电,称为云间闪电。

有时候这种横行的闪电会行走一段距离,在风暴的许多公里外降落地面,这就叫做“晴天霹雳”。

闪电的电力作用有时会在又高又尖的物体周围形成一道光环似的红光。

通常在暴风雨中的海上,船只的桅杆周围可以看见一道火红的光,人们便借用海员守护神的名字,把这种闪电称为“圣艾尔摩之火”。

超级闪电指的是那些威力比普通闪电大100多倍的稀有闪电。

普通闪电产生的电力约为10亿瓦特,而超级闪电产生的电力则至少有1000亿瓦特,甚至可能达到万亿至100000亿瓦特。

纽芬兰的钟岛在1978年显然曾受到一次超级闪电的袭击,连13公里以外的房屋也被震得格格响,整个乡村的门窗都喷出蓝色火焰。

【袭击的时间】就在你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世界各地大约正有1800个雷电交作在进行中。

它们每秒钟约发出600次闪电,其中有100次袭击地球。

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和印尼的爪哇岛,是最易受到闪电袭击的地方。

据统计,爪哇岛有一年竟有300天发生闪电。

而历史上最猛烈的闪电,则是1975年袭击津巴布韦乡村乌姆塔里附近一幢小屋的那一次,当时死了21个人。

【雷电发生的频率与特性】在任何给定时刻,世界上都有1800场雷雨正在发生,每秒大约有100次雷击。

在美国,雷电每年会造成大约150人死亡和250人受伤。

全世界每年有4000多人惨遭雷击。

在雷电发生频率呈现平均水平的平坦地形上,每座300英尺高的建筑物平均每年会被击中一次。

每座1200英尺的建筑物,比如广播或者电视塔,每年会被击中20次,每次雷击通常会产生6亿伏的高压。

每个从云层到地面的闪电实际上包含了在60毫秒间隔内发生的3到5次独立的雷击,第一次雷击的峰值电流大约为2万安培,后续雷击的峰值电流减半。

最后一次雷击之后,可能会有大约150安培的连续电流,持续时间达100毫秒。

经测量,这些雷击的上升时间大约为200纳秒或者更快。

通过2万安培和200纳秒,不难计算得到dI/dt 的值是每秒10^11安培!【雷电的危害】闪电的受害者有2/3以上是在户外受到袭击。

他们每3个人中有两个幸存。

在闪电击死的人中,85%是男性,年龄大都在10岁至35岁之间。

死者以在树下避雷雨的最多。

苏利文也许是遭闪电袭击的冠军。

他是退休的森林管理员,曾被闪电击中7次。

闪电曾经烫焦他的眉毛,烧着他的头发,灼伤他的肩膀,扯走他的鞋子,甚至把他抛到汽车外面。

他轻描淡写地说:“闪电总是有办法找到我。

”雷电对人体的伤害,有电流的直接作用和超压或动力作用,以及高温作用。

当人遭受雷电击的一瞬间,电流迅速通过人体,重者可导致心跳、呼吸停止,脑组织缺氧而死亡。

另外,雷击时产生的是火花,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肤烧灼伤。

雷电击伤,亦可使人体出现树枝状雷击纹,表皮剥脱,皮内出血,也能造成耳鼓膜或内脏破裂等。

【防雷击须知】雷电发生时产生的雷电流是主要的破坏源,其危害有直接雷击、感应雷击和由架空线引导的侵入雷。

如各种照明、电讯等设施使用的架空线都可能把雷电引入室内,所以应严加防范。

一、雷击易发生的部位1.缺少避雷设备或避雷设备不合格的高大建筑物、储罐等;2.没有良好接地的金属屋顶;3.潮湿或空旷地区的建筑物、树木等;4.由于烟气的导电性,烟囱特别易遭雷击;5.建筑物上有无线电而又没有避雷器和没有良好接地的地方。

二、预防雷电的方法1.建筑物上装设避雷装置。

即利用避雷装置将雷电流引入大地而消失。

2.在雷雨时,人不要靠近高压变电室、高压电线和孤立的高楼、烟囱、电杆、大树、旗杆等,更不要站在空旷的高地上或在大树下躲雨。

3.不能用有金属立柱的雨伞。

在郊区或露天操作时,不要使用金属工具,如铁撬棒等。

4.不要穿潮湿的衣服靠近或站在露天金属商品的货垛上。

5.雷雨天气时在高山顶上不要开手机,更不要打手机。

6.雷雨天不要触摸和接近避雷装置的接地导线。

7.雷雨天,在户内应离开照明线、电话线、电视线等线路,以防雷电侵人被其伤害。

8.在打雷下雨时,严禁在山顶或者高丘地带停留,更要切忌继续蹬往高处观赏雨景,不能在大树下、电线杆附近躲避,也不要行走或站立在空旷的田野里,应尽快躲在低洼处,或尽可能找房层或干燥的洞穴躲避。

9.雷雨天气时,不要用金属柄雨伞,摘下金属架眼镜、手表、裤带,若是骑车旅游要尽快离开自行车,亦应远离其它金属制物体,以免产生导电而被雷电击中。

10.在雷雨天气,不要去江、河、湖边游泳、划船、垂钓等。

11.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之时,若旅游者在旅店休息,应立即关掉室内的电视机、收录机、音响、空调机等电器,以避免产生导电。

打雷时,在房间的正中央较为安全,切忌停留在电灯正下面,忌依靠在柱子、墙壁边、门窗边,以避免在打雷时产生感应电而致意外。

当发生雷击时,旅伴应立即将病人送往医院。

如果当时呼吸、心跳已经停止,应立即就地做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摩,积极进行现场抢救。

千万不可因急着运送去医院而不作抢救,否则会贻误病机而致病死亡。

有时候,还应在送往医院的途中继续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摩。

此外,要注意给病人保温。

若有狂躁不安、痉挛抽搐等精神神志症状时,还要为其作头部冷敷。

对电灼伤的局部,在急救条件下,只需保持干燥或包扎即可。

雷雨天气发生时,即使在安装了避雷针的情况下,也应该迅速拔掉室内电视、电冰箱以及天线电源的插头,防止空间电磁波干扰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此外,从电闪雷鸣的形成和发生过程来看,空旷场地上、建筑物顶上、高大树木下、靠近河湖池沼以及潮湿地区是雷击事故多发区。

全国建筑物电气装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王宏民:在室外,要考虑到雷电活动区域,看雷电活动远近,一般是听雷声就能判断出远近,不要躲到避雷针和大树下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