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国古代史模块整合
高中历史古代史部分知识点的有效整合

浅谈高中历史古代史部分知识点的有效整合摘要:古代史是高中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建设小康社会,我们迫切需要从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以及制度中借鉴经验和吸取教训,因此,对高中历史古代史的部分知识点进行有效和系统的整合,对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整体把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拟从线索整合、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三方面阐述如何有效整合高中历史古代史的部分知识点。
关键词:高中历史古代史线索整合横向整合纵向整合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8(c)-0100-01历史学中的整合,即指将多种历史学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作为一个有机系统,系统内的不同要素通过相互渗透、相互连续和互补而重组起来,依据不同的历史学的要素特点,将各学科的教学方法作为整体进行分析和加工以形成合理结构从而实现历史的整体教学。
高中历史古代史知识繁杂,对其部分知识点进行有效整合对学习领会高中古代史知识是非常必要的[1]。
1 依据古代史知识点的线索整合[2]历史发展自有其内在规律,历史知识也是互相联系的有机系统。
为更好的学习中国古代史,掌握某时期或某朝代的某一历史知识点的发展线索和内在的连续,对历史知识点进行整合以形成条块知识结构体系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
笔者依据线索对中国古代史的部分知识点进行有效整合,其基本方法如下:将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不同章节中的相同或相近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以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古代史历史知识的感知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形成立体的空间概念,最终达到开发智力和提高自身思维能力的目标。
下面以我国古代匈奴族的历史发展线索为例,详细阐述如何利用线索整合历史知识点。
其发展线索为:(1)松散状况→完成统一→分裂:北匈奴从汉武帝时期开始西迁;南匈奴内迁,并和汉民族进行融合;(2)战国:匈奴南下攻克中原河套地区,秦国、赵国和燕国共同构筑长城抵御匈奴;(3)秦朝:蒙恬北击匈奴重夺河套,设置44县,构筑万里长城以抵御匈奴攻击;(4)西汉:战争(以公元前200年的白登之役为分界线);和亲(白登之役之后开始);战争(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三次);和亲(汉元帝和呼韩单于,以昭君出塞为典型标志);(5)东汉:以战争为主(汉明帝派窦固,汉和帝派窦宪依次北出攻击匈奴)。
2024年历史中考总复习第一部分教材知识梳理模块一中国古代史模块整合

中国古代史模块整合
第(1)问,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可联系历史背景,回答其价 值及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意义。 第(2)问,主题论述。 第1步:选定主题。如“汲取中国传统建筑精粹,建设和谐美丽 家园”。 第2步:阐释主题。按时间先后分别从都江堰、长城、北京故宫 等建筑的史实和影响来进行论述即可。 第3步:总结提升。总结上述内容,点题升华。
-7-
中国古代史模块整合
名师点拨:历史小论文最后的总结提升,要上升到历史 认识层面,如体现唯物史观、家国情怀;要紧扣材料核 心,切忌过度延伸;要符合唯物史观,不违背历史发展 规律;要呼应论点,语言准确精练。
-8-
中国古代史模块整合
【参考答案】(1)选择北京人制作的石器。描述:北京人 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 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等,使用 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4分) 选择刻有文字的甲骨。描述: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 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 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汉字的源头 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4分)
-11-
中国古代史模块整合
结论:中国的古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为现代建 筑提供了灵感与启示,我们为拥有这些古建筑而感到骄 傲。(2分)
-12-
-9-
中国古代史模块整合
选择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描述:春秋战国的铁农具 大多数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这种铁制农具和 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 标志。(4分) 选择秦“半两”。描述: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货币,以秦 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货币,是为秦“半两”。它的 流通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 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4分)
中国古代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

阶段特征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必修+选修1〕表1: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合表政治经济文化手工业科技艺术选地方 1 历史事件官农业纺冶金业织制瓷业业民间手工业数学天文历法医学文学绘画戏思想曲远古神让制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社会时期.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和集体耕作;政治上, 国家产生和完善,以宗法制为核心实行王位世袭制和分封制,国家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文化上是青铜文化的繁荣时期, 文字逐渐成熟.王分封制:①内容:把土地和位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世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袭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命令、制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诸侯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当作战等义务.②特点:层层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夏,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前1046年, 武王伐纣.分封、等级森严.③作用:增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宗法制:内容:①嫡长子继承,是大宗;余子分封,是小宗;大宗命令、约束小宗, 小宗服从大宗.②作用:保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刀耕火种,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青铜农具, 开沟排水、除草培土、孑区制肥料、治虫灭害等,粟稻黍稷麦桑麻.井田制〔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商朝能烧制原始瓷器阶段特征中央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政治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o)物.业由官府垄断o 1111经济文化选地方历史事件官农业手工业民纺制间冶金织瓷手业业业工业商业科技艺术农数天文学学历法医学文学戏思想白周王室衰微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经济上, 铁器和牛耕使用并推春秋战国广,小农经济形成,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各诸侯国割据混战,纷纷变法,增强中央集权;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开展的基础.二前770年, 铁犁牛耕、小农十平王迁都洛经济、垄作法、等邑,东周开都江堰爵始.春秋:制齐国管仲改( 革;前594秦年,鲁国“初国税亩〞.战商国:魏国李鞅悝变法;楚变国吴起变法法;秦国商)鞅变法:背景:新气象、大变革、十字路口.内容: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 实行“二十等爵制〞, 严格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作用:废除了旧制度,建立了分封制瓦解,诸侯士大夫崛起.民间手工业得以发展官府限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商业繁荣.商鞅变法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战国司南战国石申用赤道座标表示800多恒星.〈〈黄帝内经?在战国时期问世.〈〈诗经?、楚辞〔屈原〈〈离骚?〕战优孔子: 国伶仁、帛礼、有画教无« 类.孟人子:仁物政、民龙贵君凤轻、构图善论.» 荀子:人王道、物君舟驭民水、龙性恶图论.老» 子:道为本原、清静无为、小国寡民、运动转化.庄子:万物相对、放弃差别.韩非子:法、术、势.新制度,发展了经济,壮大了国力,为统一奠基.秦汉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固和初步开展时期,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得到稳固;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以农业为根底的封建经济初步开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思想上由“百家争鸣〞到思想“大一统〞,经过改造后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科技文化艺术全面繁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秦:皇帝制、三公九卿〔作用:相互牵制增强君权,相互配合减少失误〕汉:用近臣担任尚书令、侍中秦:郡县制.〔作用:加强对地方控制,影响后世〕汉承秦制、郡国并行、推恩令汉:察举制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五经博士〞.前124年,汉武帝兴办太学.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出现犁壁,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赵过推广代田法.漕渠、白渠、龙首渠.以一年一熟为主.汉:高匹炉炼枳铁和去炒钢与技术, 为东汉匹杜诗多创造每水力牟鼓风娄冶铁3工具. n 小o 丝司1东1汉:烧e制c出1成日熟?的F青1瓷.£111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治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打击富商大贾.西汉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o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券浑仪〔是汉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九上最先进章的天文观算测工具〕术»最早采十进位值制记数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提出辩证施治,为中医临床学奠基, 被誉为“万世宝典〞.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张衡?二京赋?董仲舒创立新儒学:“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与“天人合法一〞;. “三I 纲五I 1常〞.朝代阶段特征政治经济文化中央地方选官历史事件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艺术思想冶金业纺织业制瓷业民间手工业发明农学数学天文历法医学文学书法绘画戏曲开辟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得魏晋南北朝是出现三九品中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北方P 4 匕\北朝白 瓷 民间手工r北 魏志怪小说,如〈〈搜神记?.楷书: 士大夫 1佛教、道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省正制统一北方,开始汉化,阶 \钟繇、 一,一 回:东晋 教盛行. 耕耙卓J\业遭民族大融合时期.北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锋利.\贾 \王羲 顾恺之儒学吸魏 方长期分裂战乱,少内容:俸禄制、三长制、 丰磨、彳摧残\ 思 1 之;草«洛神 收佛教、 南方车冈\\1道教的 晋 数民族入主中原并均田制、新租调制、迁都\勰\书:王 赋图?精神,有被封建化;北方经济 洛阳、易服装、说汉话、 水田* & \\ «羲之、 〈〈女史 南 北耕耙 \\齐了新的被战乱破坏,经济重 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王献箴图?朝 心开始南移;文学艺行汉制、崇儒学.影响: 技\民1 ¥ 之;行开展.1\ \ 1 要\1术繁荣,儒学受到佛 教和道教的挑战并经济复苏繁荣,政权封建 化加速,民族交流融合, 术. 曹魏 翻 \\\书:王 羲之术?相互吸收借鉴.为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 \\1 \ 〈〈兰亭1车.1根底.J \\ 1] 1 序?三省六隋文\ 江东\1民间 农村集市贸 雕 n\ 展子虔儒学家部 制\ 帝:分 \ 地区\ \ \ 手工 易开展起版 \ \X \ «游春提出“三( 中\ 科考 \ 出现\ \业恢 来;柜坊和 印 \\ \\ 图?教合归 隋书、门\ 试;隋 \ 曲辕」\ 复发 飞钱问世; 刷 \ \ \\儒〞的主隋唐时期是我下、尚炀帝: \ 犁,\ \ \ 展广州成为重 术\\张,又称国封建社会的的鼎书 三科举\ 后安 \ \ \要外贸港\ \\“三教盛时期.政治上,中省,分制形成\装犁\口,设有市 唐\合一〞.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别负责 节 ¥ \ 评;1 丝织技 唐朝形舶使;长安、 末 \唐人1唐诗:楷书: 阎立本统治者善,国家统一,国力决策、 度\ \唐朝1 术以轻 成南青洛阳既是政 火揖 成初唐: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 欧阳〈〈步辇奉行三强盛;经济上,农业、审议和 使\ 有灌1 盈精湛 北白两 治中央、军 药«石比邻〞〕、陈子昂;盛唐:高适〔“大 询、颜 图?、吴教并行手工业、商业全面繁执行, 、 \ \ 溉工1 著称,大制瓷事重镇,也 开氏 星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真卿、 道子?送的政策.荣;思想、科技、文 在尚书 藩 \ \ 具筒1 吸收了 系统.是著名的商 始表?岑参〔“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 柳公 子天王唐学、艺术等领域全面 省下设 镇\ \ 车.'波斯的从唐朝业中央;唐 应阴山动〞〕,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权;草图?辉煌,兼容并蓄,领 吏、户、 割\ \1织法和 起瓷器后期出现 用\江清月近人〞〕,王维〔“江流天地外,书:张先世界.礼、兵、 据\ \|图案风 大量输« 扬一益 于1山色有无中"〕、诗仙李白、诗圣杜旭、怀刑、工\ \ [格.出国二〞的说法.军I 甫;中唐: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 素;行六部〕\ \夕卜,远事1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讽喻诗〕. 书:颜;\ \达欧O1唐传奇O真卿\1非.]1朝代阶段特征政治经济 文化中央地方选官历史事件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 艺术思想冶金业纺织业 制瓷业民间手 工业创造农学数 学 天文 历法医 学文学书 法绘画戏曲宋宋元时期是我国封中书门下、参知收兵权、削王安石变法:原因:“三冗〞宋代以后江南宋朝丝织品种类繁瓷窑遍布全国各宋代以后民间①宋朝时城市中坊、市宋代是雕版印\\宋词:婉约派:柳宋代宋代:宫廷\宋代程朱理学:二程:天理是万财权、地区形的扩展和经司使、枢派文济文化的高密使峰时期.政治上,封建国家再次由分裂走向统一,封建制度向边疆扩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强化和稳固.经济上,封建经济超过隋唐水平,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活泼,海外贸易有重大开展.文化上,科技文化艺术出现中书省通判局峰,儒家思慰司〕想体系化和府州县思辩化,文学艺术商品化和世俗化,科技有重大突阶段特征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内容:青苗法、成稻麦免役法、市易轮作的法、均输法、—年两农田水利法、熟制,方田均税法, 有些地保甲法、保马方一年法、将兵法、设军器监,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宋代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多,织锦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产品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地,有五大名窑.手工业艰难发界限和“日中为市〞的破,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刷术的黄金时宋平民毕升发交易活动. 明胶泥②城郊和乡活字印村的“草市〞刷术.更普遍、四宋朝在大商业名军事上镇.③交子.广泛使④两宋时商用火税收入成为药,指政府的重要南针用财源,南宋时海外贸易海.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元代王祯元代作简仪,编定历?永〈〈雨霖铃?、李清照零水自流,一种相思,豪放派: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辛弃疾话本元曲:关汉元元代:元杂卿、马致远.代王冕剧政治经济文化废丞相、设内阁〔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手工业地方取士历史事件冶金业纺织业制瓷业民间手工业商业农学数学天文历法文学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同时,中央和地方在苏杭设织造种类丰富,有青花瓷、彩瓷、王去琅明中叶城镇商业繁荣,农明代徐光启明代李时珍〈〈本草明清小灭人欲〞,“格物致知〞的目的陆九渊心学:“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心,吾心即是真理〞,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物本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联画学. 系,提出“格物北宋张择端致知〞的熟悉论.朱熹:天理就是〈〈清明三纲五常,人性致,“存天理,孟图?〔文俗画、艺术书法思想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国家的开展稳固和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并得到缓慢发展;政治上, 君主专制极端强化,对外走向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在传统科技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总结性的科学著作,思想和文学艺术带有浓厚的反封建色彩. 帝提供参谋的内侍机构.阁臣裁撤中书省期局;清朝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和丞相,以出\丝织品的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六局部理全现\代表是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国政务.他风\缎;使用的批红〕. 还下令,以力\花楼机.后不许再立水\丞相. 车\康熙:设南书房;1雍正:设军机处. \〔①军机处的设置,提升了行\ \\政效率;②增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开展到顶峰;③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增强,也使\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稳固和开展.〕\一1彩等.明宣德年间:青花瓷.瓷者K:江西景德镇.明代烧制带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从17 世纪开始, 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明朝中后期, 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清朝继续开展.展,明朝时传到朝、日、东南亚等地义??水文征渭曲浒传〉〉明«牡〈〈西游丹蕉记??红石楼梦?;图?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清. 清斋志郑板朝异?、讽桥京刺小说〈〈m剧?儒林I兰(外史? 图? 徽汉合流、同光十三绝)知行合一.李贽:破除对孔子的迷信、挑战正统思想.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 其开展变化有规律;事物通过考察研究可以熟悉;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中国古代模块整合时间轴

平王东迁 东周开始 进入春秋
铁犁牛耕 税制改革 井田破坏 小农经济 打破官府 商业垄断 分封瓦解 百家争鸣
Hale Waihona Puke 战国开始铁犁牛耕 井田破坏 小农经济 打破官府 商业垄断 分封瓦解 改革变法 进入封建 百家争鸣
秦朝建立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公元前 221年
公元前 202年
公元 25年
公元 220年
公元 221年
公元 222年
秦朝建立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郡县制 书同文 车同轨 统一货币 和度量衡 以法为师
西汉建立
布衣为相 中外朝制 郡国并行 推恩令 刺史制度 耧车耦犁 丝绸之路 市坊分开 儒学正统
东汉建立
水排 制瓷技术
成熟
曹丕称帝 建立魏国
刘备称帝 建立蜀国
孙权称王 229年
孙权称帝 建立吴国
一、先秦时期(约170万年以前——公元前221年)
约170万 公元前 公元前 公元前 公元前 公元前 公元前 年以前 2070年 1600年 1046年 770年 475年 221年
原始社会
禅让制 土地公有 集体劳作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夏朝建立
王位 世袭制
商朝建立 金石并用
西周建立
分封制 宗法制 井田制 金石并用
四、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灭陈, 统一中国
朱温建立 后梁,唐 朝结束, 中国进入 五代十国 时期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220年
221年 222年
220—420年
386—581年
420年—589
中国古代史整合及阶段特征24页PPT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中国古代史整合及阶段特征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澈。源自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学案含解析

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线索1中央体制的演变时期历程先秦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领袖秦朝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西汉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相权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明(趋势:君主权力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丞相)线索2地方体制的演变续表势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认识(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
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受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
(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
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
(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线索3选官制度的演变续表(趋势:世袭走向考试,渐趋公平,后期僵化)线索4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1)机构设置:秦—御史大夫、监御史;汉—御史大夫、刺史;唐-御史台;宋-御史台、通判;元—御史台、行御史台;明、清—都察院。
古代史时空整合模板

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
(2)《公民法》:从公
古 代
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到 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法
希 律的总称,专门适用于罗
腊、 马公民。(3)《万民
罗 马
法》:罗马境内各民族及 外邦自由民。逐步取代
《公民法》,成为巩固罗
马统治的重要工具。(4)
《民法大全》:3世纪末
至4世纪初形成的法律汇
编,标志着《罗马法》体
政治
经济
文化
农耕经济高度发
展:生产技术世
界领先,水稻大 反封建的进步思
专制主义中央集 面积扩种,玉米、 想产生,他们批
权制空前强化: 甘薯等高产作物 判封建理学,否
明朝裁撤中书省,引进,棉花广泛 定君主专制,并
并废除丞相,权 种植。手工业: 主张个性自由,
分六部,由皇帝 焦炭冶铁流行, 提倡“经世致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煕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解析 西周确立的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即
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王位,这种王位继承的方式
在我国古代社会一直沿用。据此知识判断选项C符
合上述原则。
3.(2009·四川卷)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
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
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3.魏晋南北朝时期 阶段特征: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 民族相互交往,出现融合的局面。江南经济得到 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政治
经济
文化
士族地主势力 三国时发明翻 佛教、道教迅速传 发展,中央集 车;针对土地 播,出现“三教合 权严重削弱。 兼并严重的现 一”现象。凸显个 由于武将专权、象,北魏推行 性的文人画形成: 地方割据和民 均田制;南北 顾恺之“以形写 族政权并立, 朝时发明灌钢 神”。汉字发展为 国家陷入分裂。法,达到当时 自觉的书法艺术, 北魏孝文帝改 世界最高水平;东晋王羲之为代表。 革推动了北方 并烧制出白瓷,南朝祖冲之将圆周 民族大融合。 制瓷业取得重 率精确到小数点后 选用官吏采取 要突破;江南 七位;贾思勰的 九品中正制。 得到开发,开 《齐民要术》是我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精品课件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通史整合(一)

板块一
历史
阶段1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
阶段特征
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夏商周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代表,经 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转型,逐渐过渡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1)政治上,中国早期国家是由部族演化而来的,对地方的管理相对松散,君 主权力有限,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贵族体系逐渐被官僚体 系所取代。 (2)经济上,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长期占统治地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 耕的使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转型,集体耕作被家庭小农经济取代,农业生产 效率大大提高。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
治制度的成熟,另一方面,也维持了封建政权的长时期稳定和统一。
(2)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大规模开发,唐中叶以后,南北经济发展水平逐渐
平衡,南北经济交流更趋频繁,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布局和文化人才的空
间分布。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阶段4
(3)民族关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内迁少数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随后出现的隋唐统一王朝,实行开明 的民族政策,民族往来更加活跃。 (4)对外关系上,隋唐对外来文化较为开放,丝绸之路活跃,中外交往频繁,佛 教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中华文化圈逐渐形成,隋唐在当时世界范围内处 于领先地位。 (5)思想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佛教、道教盛行;唐朝统治 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民族交融、佛教盛 行、农耕经济都深刻影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阶段4
通史视角
视角1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多元特点:中国古代一直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中下游。随着考古学 的发展,当代史学家普遍认为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的,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 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等在五千年前文明程度 相当,都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2)本土特征:中国大地上很早就有人类居住,这些居民不断发展演化,最终 形成中华文明。中华文明不是外来种族入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本土性,这 与西亚、北非、南亚文明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西都护府和 北庭都护府
设澎湖巡检司; 北庭都元帅府; 宣慰使司都元 帅府,宣政院
设台湾府、 驻藏大臣 和伊犁将
军
2.经济发展:
农业: 铁犁牛耕使用 并推广
春秋战国
青铜、冶铁 手工业: 业、纺织业
等有所发展
西汉
南方手 工业快 速发展
商业海 外贸易:
开辟陆上和海 上丝绸之路
经济重心出现 南移趋势
经济重心 开始南移
1.政治发展:
中央:
皇帝制、三 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创设和完善
科举制
设多重机 构分割宰
相权力
设中书省。
枢密使和 废丞相、
御史台
设内阁
设军 机处
西周
秦朝
西汉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地方:分封制 郡县制
实施“推 恩令”; 建立刺史
制度
边疆 管辖:
设西域都护
文臣任州 县长官, 设通判和
转运使
行省制 设“三司”
外贸易
明清时期
手工业工 场出现并
发展
商业发达,形 成商业网,出 现工商业市镇, 形成晋商、徽
商等商帮
3.思想文化:
“百家 争鸣”
“焚书 坑儒”
“罢黜百 家,独尊 儒术”; 佛教传入、 道教兴起、 《史记》
钟繇、 呼昭、 王羲之、 《兰亭 集序》
唐诗
战国时期 秦朝
汉朝 魏晋南北朝 唐朝
宋词、 元曲
八股取 士制度
经济重心南 移完成
江南地区农 业发展
曲辕犁、筒 车使用
使用秧马;占城稻 推广;长江中下游、 太湖流域成为粮仓
双季稻、 甘薯、马 铃薯得到
推广Leabharlann 魏晋南北朝唐朝丝织业(蜀 锦)、陶瓷业 (唐三彩)等
水平高超
商业繁荣;水路交 通发达,长安是国
际性大都会
宋朝
制瓷业发展辉 煌时代;棉纺 织业发展;造
船业发达
早市、夜市、草 市等出现;纸币 “交子”出现; 设市舶司管理海
宋元时期 明朝
“文字狱” 《红楼梦》 昆曲与京剧
清朝
4.对外关系
主动开放
开辟陆上 和海上丝 绸之路
玄奘西行、鉴 中外交通发达, 真东渡、海上 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发展 进入鼎盛时期
郑和下 西洋
汉朝
唐朝
宋元时期
明朝
世界:
封闭
15世纪
“闭关锁国” 政策
清朝
新航路的开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