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

合集下载

扬州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教案

扬州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教案

扬州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教案一. 教材分析《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是扬州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利用这个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对圆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这个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个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2.培养学生利用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2.如何利用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滚动操作,观察和记录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2.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实例讲解: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4.问题解决:引导学生运用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形教具、直尺、卷尺、笔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圆形教具,直尺、卷尺、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对圆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个圆形教具,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吗?”然后教师通过实际的滚动操作,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圆形教具,用直尺测量圆的直径和周长,并记录下来。

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圆形教具,观察和记录它们之间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

#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

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活动内容:教材第28---29页内容怎样滚得远。

活动目标:1、激发学生参加活动,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和人合作的意识。

活动重点: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和人合作的意识。

活动难点:学生实验过程的控制,进一步理解、掌握角。

活动方式:观察、操作、计算、总结。

活动准备:圆拄型物体、木板、尺子。

活动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我们这节课来做游戏,把一个圆柱型的物体防在木板上滚动,比一比谁能让木板滚得最远,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滚得最远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滚得远》。

(板书课题)二、合作实验,获得数据,研究发现。

1、教师示范演示,提出要求:教师讲解实验器材及操作说明:用30厘米长的塑料板在桌面上搭出一个斜坡,使斜坡和地面的角度为30°,再用一个柱形铅笔轻轻放在斜坡的顶上,让它自动地往下滚,等铅笔停止滚动后,从木板的底部开始量出物体在地面上滚动的长度。

2、分组实验,统计结果。

(1)1、2、3组分别做45°角的实验,并填好记录表。

(2)4、5、6组分别做60°角的实验,并填好记录表。

(3)汇总小组平均数.3、学生观察结果,讨论发现。

师:比较每次求得的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小结规律。

4.拓展演示、明确规律。

(1)小组自由选择角度进行实验。

(2)统计结果。

(3)讨论自由实践的结果,研究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注意一般情况和等90°或大于90°的特殊情况。

三、活动延伸。

过渡: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有许多的运用,请思考一下:我们平时走的楼梯好像一个斜坡。

如果我们在楼梯上铺一块木板,那么从侧面看木板和地面会形成一个角。

比较两种楼梯,你发现了什么?生讨论交流:当木板和地面的角度较小时,楼梯显得平缓,但楼梯占地的面积要大一些,当木板和地面的角度较大时,楼梯的占地面积就小一些,但楼梯显得较陡。

怎样滚得远小学生数学日记

怎样滚得远小学生数学日记

怎样滚得远小学生数学日记
怎样滚得远小学生数学日记
在上册有一个单元叫“滚得远”也许是没有工具的原因,老师没有带我们学。

正是因为老师没有带我们学,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第七在日常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物体在斜坡上会很快向下滚动,所以,我下定决心做实验。

这天,妈妈在家,我就喊她和我一起做实验。

要准备的工具有:一个球、一个正方形的物体、一块板子和一个卷尺。

开始实验了,我们在客厅里,先用球做实验,把板子放在不同角度,都有不同的距离。

圆形实验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角度 45度 30度 15度
长度 5.0米4.7米3.9米
想知道为要准备一个正方形的物体吗?想?那让我告诉你吧!因为我想知道为什么不用方形做轮胎,而用圆形做轮胎,所以要准备一个正方形的物体,正是如此,我们还用正方形物体做实验。

正方形实验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角度 45度 30度 15度
长度 1.0米 0.5米 0米
大家一定想知道为什么第三次正方形是0米,那是因为正方形放在板子上一动也不动。

总体实验
圆形角度 45度 30度 15度
长度 5.0米4.7米3.9米
正方形角度 45度 30度 15度
长度 1.0米 0.5米 0米
通过实验我得出结论,用圆形做轮胎的原因是圆形容易滚动;而
只有角度越大,滚得越远。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苏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苏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探索并发现圆柱形物体、正方体和球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与斜面的长度、角度有关。

2. 让学生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从实验中获取数学知识和研究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圆柱形物体、正方体和球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与斜面的长度、角度的关系。

2. 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圆柱形物体、正方体和球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与斜面的长度、角度有关。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滚动物体,如滑梯、滚筒等,引导学生关注滚动物体的运动特点。

-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能滚动吗?它们滚动的距离与什么有关?2. 探究圆柱形物体、正方体和球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与斜面的长度、角度的关系- 分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圆柱形物体、正方体和球从不同长度、角度的斜面上滚下的距离。

- 记录数据:让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斜面的长度、角度和滚动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

- 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发现圆柱形物体、正方体和球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与斜面的长度、角度有关。

3. 设计实验- 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圆柱形物体、正方体和球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与斜面的长度、角度的关系。

- 引导学生考虑实验的变量、控制变量和实验步骤。

4. 进行实验- 让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 引导学生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事项和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5. 分析实验结果- 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圆柱形物体、正方体和球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与斜面的长度、角度的关系。

-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研究方法,解释实验现象。

6. 总结与拓展-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学习收获。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怎样滚得远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怎样滚得远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怎样滚得远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了解滚动运动的基本原理,掌握影响滚动距离的因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滚动运动的基本原理2. 影响滚动距离的因素3. 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滚动运动的基本原理,影响滚动距离的因素。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发现影响滚动距离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滚动运动的基本原理。

2. 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影响滚动距离的因素。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个圆柱形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其特点。

(2)教师演示圆柱形物体在桌面上滚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圆柱形物体可以滚动?2. 探究滚动运动的基本原理(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桌面上滚动的情况。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滚动运动的基本原理。

3. 探究影响滚动距离的因素(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同一圆柱形物体在不同高度下滚动的距离。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影响滚动距离的因素。

4. 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圆柱形物体在同一高度下滚动的距离。

(2)学生将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出影响滚动距离的主要因素。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滚动运动的基本原理和影响滚动距离的因素。

(2)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滚动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六、课后作业1. 思考题:为什么圆柱形物体可以滚动?2. 实践题:观察生活中的滚动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怎样滚得远(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怎样滚得远(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怎样滚得远(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帮助学生掌握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反应能力。

二、重点难点本课程的重点难点主要在于:1.如何理解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2.如何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并从实践中提取知识点,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三、教学内容1.圆的基本定义与性质:圆是平面上所有离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定点称为圆心,所有离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圆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之一。

2.圆的周长与面积圆的周长是圆上任意一条弧的长度,用C表示。

圆的面积是圆内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之和,用S表示。

3.圆的测量实践通过实践测量半径、直径和周长等,对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进行深入理解,引导学生切身感受到圆的特性。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向学生展示圆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实践法通过教师的实践引导和学生的动手实践,让学生体验圆形的特性,加深对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

3.互动法通过课堂互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探究圆形知识,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过程设计1.教师引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平面图形,引导学生认知圆形的基本形状与性质。

2.圆的基本概念与性质通过讲解圆的基本定义和性质,让学生深入掌握圆形的概念与性质。

3.圆的测量实践3.1 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手动确定圆心,引导学生测量半径与直径的实际长度。

3.2 学生手动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加深学生对圆形的认知。

4.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圆形的相关计算方法和技巧。

5.结束语通过总结和回顾,让学生对圆形的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评估1.表演评估通过教师观察学生的演示情况,评估学生对圆形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问答评估通过课堂问答和互动,让学生思考和回答圆形知识点相关问题,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

怎样滚得远(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 苏教版

怎样滚得远(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 苏教版

怎样滚得远(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滚动的概念,了解滚轴、滑轮和斜面等滚动物体的基本形态及相关用途;2.能够根据角度、重力加速度来计算滚动的速度和时间;3.能够掌握滚动的技巧,提高滚动的距离和准确性;4.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滚动的概念;2.掌握滚动的技巧。

教学难点1.计算滚动的速度和时间;2.提高滚动的距离和准确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利用准备好的小车、小球等物品,示范滑行、滑道、滚轴、滑轮和斜面等滚动物体的基本形态及相关用途。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并思考滚动和滑动的区别,介绍课程主题“怎样滚得远”。

二、讲解滚动的概念和基本知识(15分钟)1.定义滚动:滚动是指物体在接触面上滑行的行为,同时还在绕着一个轴或某种曲面运动。

2.滚轴、滑轮和斜面等滚动物体的基本形态及相关用途。

3.摩擦力和重力加速度对滚动的影响。

三、实验探究(3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每组分别选择不同的滑道和滑轮等物品,探究通过调整滚动物体的滑轮和斜面角度等参数,如何提高滚动的距离和准确性。

四、总结归纳(10分钟)1.整理实验数据,重点总结实验中调整滚轮和斜面角度等参数的方法,以及对滚动距离、时间和速度的影响。

2.小结滚动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中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如何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布置请学生回家继续探究和实践如何提高滚动的距离和准确性,并在下节课上提交实验总结报告。

教学反思通过此次课程教学,学生对滚动的概念和基本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掌握了滚动的技巧和相关计算方法,同时提高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但仍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更深刻地理解滚动的本质和应用,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017秋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教案

2017秋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教案

2017秋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掌握圆的滚动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以实际情境为背景,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平面几何知识,对圆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善于观察、动手能力强,具备一定的合作交流意识。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圆的滚动特点理解不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圆的滚动特点,理解平面几何图形在滚动过程中的运动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圆的滚动特点,理解平面几何图形在滚动过程中的运动规律。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圆的滚动特点,以及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这些特点。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2.运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圆的滚动特点。

3.采用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圆的滚动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圆柱、圆锥等几何模型,让学生观察、操作。

2.准备画有各种平面几何图形的卡片,方便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3.准备计时器,用于记录滚动时间。

4.准备黑板、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一个滚动的动画故事,引发学生对滚动现象的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平面几何图形,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在滚动过程中的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圆在滚动过程中方向不变,而其他图形则会发生旋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
教学内容:教材P98、99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探索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与斜面角度的关系的活动中进行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收集、记录数据并计算,掌握有关数据,体会什么情况下圆柱形物体能滚得比较远。

3、在与他人的合作中,感受合作的快乐,动手实践的乐趣。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难点:
实验器材的统一准备,学生实验过程的控制。

教具、学具准备:木板、卷尺、圆柱形固体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1、出示教材P98的情境图。

请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并猜卡车司机会用什么方法把油桶运下来?
师:森林里的伐木工人砍下木头后会用什么方法把木头运下来呢?(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多媒体演示油桶、木头滚动图。

)这样滚动有什么好处?
2、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运用类似“斜坡运木头这样省力的例子。

结合学生举例教师讲述:斜坡上有个斜面,斜面是最简单的机械之一,人们常常利用斜面来到达省力的目的。

二、揭示课题,介绍活动要求
1、今天的数学实践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怎样滚得远”。

(板书课题)
师:说到“滚”,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物体?(圆柱形物体)教材中要求我们利用木板搭建一个一定角度的斜坡,然后用圆柱形物体从一定高度滚下来。

课前大家先自学了这一课,并且回家做了实验,还写了数学小日记。

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在家里做这组实验的经过及实验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哪些地方需要有别人配合才能完成。

2、小组交流。

3、请个别学生在全班交流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自己实验的结果。

师:为什么这些同学实验的结果都不一样呢?想一想:在这个滚动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影响滚的距离?
(生:圆柱形物体的重量、滚动的高度、木板的角度、地面的光滑度……)师:为了使实验的数据,更具有可比性,我们同一组的同学在实验的时候要采用同一的标准。

如:在同一块地面上,用统一的圆柱形物体,从同一个高度来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要规范等。

三、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一)观看视频,明确实验要求
播放操作测量圆柱体在“30°角的斜坡”上滚动的视频。

(演示3次)
看了这段视频,你觉得待会儿你们在本节课的实际操作中有哪些”地方需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再次明确规范的操作要求。


(二)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1、分组:可以自由选择,但要利于学习。

2、分工合作:6人一组,2人搭斜坡,一人摆滚的圆柱,2人测量圆柱形物体滚得多远?1人作记录。

(每种斜坡分三次测量数据)
3、测量圆柱形物体在45°的斜坡和60°角度的斜坡上滚地距离。

4、记录方面的要求:
书上99页,自己通过实验,完成书上的4份表格。

5、计算每种斜坡测量三次后数据的平均数?比较每次得到的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
(三)汇报结果
1、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出各组的汇报结果。

师:哪种角度的斜坡圆柱形物体在其上面往下滚得最远?(通过比较学生得出45°角滚得最远。


2、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是不是圆柱形物体在45°的斜坡上往下滚就是滚得最远的呢?还有没有比它还远的其他角度的斜坡呢?还应该怎样继续实验?
四、拓展阅读:“你知道吗?”
1、生活运用(媒体演示)
师: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瞧!(多媒体演示滑雪场、拱桥、躺椅……)同时让学生说说各个斜面的作用。

2、学生阅读原教材的“你知道吗?”
师: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些什么?
五、全课总结
提问:在上面的活动中,问题是怎样提出的,研究的过程是怎样展开的,结论是怎样获得的,通过这一活动有哪些收获和体会?你还有什么疑惑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