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文言文翻译技巧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古文今译方法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古文今译方法

翻译句子•翻译句子:翻译文言句子要掌握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

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做到明白、流畅、简洁。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点:(1)留:把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朝代、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器具、官职、职称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保留不译。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

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可略去不译和“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偏义复词,陪衬部分“来”,也没有必要译出。

(4)换:指如果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词,古文中的单音词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单音词,古文中的词语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词语,古文中的说法现代汉语变成了另一种说法,翻译时都应换成现代汉语。

另外词类活用词应该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也应换成本字。

如:“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应译为“边防”。

“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应译为“高官厚禄”。

(5)调:即有些句子(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互文见义语句等)在翻译时词序或语序需要调整,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如:“何谓得之于心”应翻译为“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石之铿然有声者”应翻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

”(6)贯:即意译。

所谓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

因为古代汉语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或者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译出来以后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所以,只好采取意译的办法。

初中生必备:文言文翻译的9大技巧

初中生必备:文言文翻译的9大技巧

初中生必备:文言文翻译的9大技巧1.熟悉词汇及语法知识:2.理解上下文语境: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理解上下文语境是非常关键的。

因为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词汇用法、语法结构、表达方式等都有所不同,所以单靠词语本身的字面意思并不足以完整表达作者的意图。

因此,需要通过上下文推测出句子的含义,从而准确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和意图。

这需要对文言文的整体语境和背景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同时也需要运用翻译技巧和方法,包括语言转换、比喻等,来实现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和恰当表达。

3.注意文言文的“形义转化”:4.重视修辞手法的表达:5.注意古代人名、地名的翻译:6.注意虚词的翻译:在翻译文言文时,需要特别注意其中出现的古代人名和地名,因为它们可能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和含义有所不同。

为了准确地进行翻译,我们需要了解古代人名和地名的用法和含义,以免因误解而导致翻译错误。

举例来说,有些古代人名可能是一个代称,而非真实的姓名,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上下文来推测其代表的含义。

同时,一些古代地名在现代已经不存在了,需要通过历史资料和地理知识进行合理的翻译,以使得翻译准确无误。

因此,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并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7.正确把握语序: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语序上存在不同,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需要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语序,以避免因为语序不同而误解文章的含义。

文言文的语序比较灵活,经常采用倒装、并列和省略等语法手段,而且修辞手法较为丰富,所以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语序,才能准确地表达句子的含义,把握文章的思想。

因此,正确把握文言文的语序是进行翻译的重要环节之一,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8.注意语气和语调的表达:在文言文翻译中,正确表达原文的语气和语调非常重要,因为这对于表达文章的意思和作者的态度具有重要影响。

文言文中的语气和语调包含了很多丰富的表达方式,如喜怒哀乐、疑问反问、讽刺嘲讽等等。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技巧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从句顺调补贯
小结:从现代汉语看来,文言文之所以
不能“文从句顺”,主要就是在于其句 式的特殊和省略的运用,所以“调”和 “补”对翻译是很重要的;“贯”虽然 作为备用方法,但它的“结合语境”的 精神还是极为要紧的。
“六方法” ——留删换、调补贯。
字字落实留、删、换 文从句顺调、补、贯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通假古本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
发语词,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文从句顺调补贯
典型例题解析
1、何陋之有?
即“有何陋?” 2、 战于长勺。
即“于长勺战” 3、 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
调 文言文中倒装句翻译时要作调整,
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致。如“宾语
1、见渔人,乃大惊。
译:(村人)见到渔人,(村人)就非常 吃惊。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明确标准:
“二标准”——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
也不能多余。
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
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六方法” ——留删换、调补贯。
字字落实留、删、换 文从句顺调、补、贯

有的助词只帮助表达语气
有的助词表示停顿 有的助词只是为凑足音节 有的起某种连接作用
2、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译:一座放置(在)朔东,一座放置(在) 雍南。(省略“于”)
3、 必以分人。
译:一定把(它)分给别人。(省略“之”

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根据上下文
文意,适当补充,使语意完整。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译:全国百姓没有不有求于大王的。

潘玲_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中考文言文翻译》

潘玲_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中考文言文翻译》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2、2、公公将将鼓之鼓。之。
3、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3、渐莲闻之水声出潺淤潺泥而而泻不出染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4、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 也。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致, 翻译时要作调整,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致。如介 词结构后置作补语,翻译时,要先把介词翻译出来作 状语,用在动词之前。
原来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方法:留 换 调
1、越人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 越人就用水替换粟,使糠浮盖在水面上。
2、逮夜,复呼群次第入,咸溺死。

到了晚上,(老鼠)又招呼它那一群依次 爬进(盆子),(结果)全都淹死了。
文言文中多有省略句,翻泽时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 来。
1、(村中人)见渔人,(村中人) 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 人)具答之。 2、一鼓作气,再(鼓)而(士气) 衰,三(鼓)而(士气)竭。 3、(我)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我)不知所言。
(覆盖)
3、越人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 上
扩展组词: 覆盖;覆灭, 重蹈覆辙。
4、逮夜,复呼群次第入,咸溺
死。
dài
1
1、到,及。
2、逮捕,捉拿。
◆字词翻译的方法:
联想推断:当试卷上给出某一个加点实词 时,应该联想到课文中有关此词的用法和 意义,将二者比较,再确定其含义。
语境推断:结合整段选文、整个句子上下 文的意思来确定某个实词的意思。
实战演练:翻译语段
范元琰为人善良
范元琰,字伯珪,吴郡钱唐人也。及长好学, 博通经史,兼精佛义。然性谦敬,不以所长骄人。
家贫,唯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其 菘①,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 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 其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10大方法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10大方法

初中考试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不愁不会翻译古文了“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考试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例:“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初三语文文言翻译的技巧和10大方法

初三语文文言翻译的技巧和10大方法

初三语文文言翻译的技巧和10大方法我们在文言文翻译的备考过程中,重点要从各种角度,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而做到胸有成竹。

惟其如此,我们才会事半功倍。

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文言文翻译小技巧(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2)翻译“六字法”:留、删、换、调、补、变。

第一步,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所译文句大体意思,做到心中有数,并找出句中需要着重翻译的重点词,一则为理清句意,二则为后面给重点词选择恰当的意思做准备。

第二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①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②“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主要有:①句首:“夫”、“盖”等发语词。

②句中: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顿作用的助词;如“者”“也”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也”。

表并列和顺承关系的连词,如“予与四人拥火以入”中的“以”。

③句末:补足音节的助词,如“顷之,烟炎张天”中的“之”。

以上的文言虚词在实际的翻译中,都无须译出,若强译,则属错误。

③“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①把古代用现在已不用的词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②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变为双音词。

第三步,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① “调”就是调整句式。

需要调整的句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

需调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装句(特殊句式有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文言文翻译法口诀》

《文言文翻译法口诀》

一、读文断句,理清脉络翻译文言文,首先应读通全文,断句合理。

此所谓“读文断句,理清脉络”。

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主旨、结构,为翻译打下基础。

二、逐字逐句,对照注释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僻字、词,应对照注释,了解其含义。

此所谓“逐字逐句,对照注释”。

同时,注意句式、修辞手法,为翻译提供依据。

三、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力求忠实原文。

直译即逐字逐句翻译,保持原文的词义、句式。

但在某些情况下,可适当采用意译,使译文更加通顺、易懂。

此所谓“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四、注意修辞,准确表达文言文中,修辞手法丰富多样。

翻译时,要注意修辞,准确表达原文意境。

如比喻、夸张、对偶等,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适当调整。

此所谓“注意修辞,准确表达”。

五、增删改移,灵活处理在翻译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以直译的语句。

此时,可根据上下文,灵活处理,适当增删改移。

但要注意,增删改移要有根据,不可随意改动原文。

此所谓“增删改移,灵活处理”。

六、关注语境,揣摩语气文言文中,语气、语境对理解文意至关重要。

翻译时,要关注语境,揣摩语气,力求准确表达原文的语气、情感。

此所谓“关注语境,揣摩语气”。

七、总结归纳,形成规律在翻译实践中,总结归纳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形成自己的规律。

这样,在遇到不同类型的文言文时,能够迅速找到合适的翻译方法。

此所谓“总结归纳,形成规律”。

八、反复推敲,力求完美翻译完成后,要反复推敲,检查是否有错别字、漏译、误译等现象。

力求使译文达到完美。

此所谓“反复推敲,力求完美”。

总之,文言文翻译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灵活运用。

以下口诀可供参考:读文断句理脉络,逐字逐句对照注。

直译为主意译辅,注意修辞准确表。

增删改移灵活处,关注语境揣语气。

总结归纳成规律,反复推敲求完美。

牢记此口诀,定能提高文言文翻译水平。

(完整word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完整word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所向。

(比如有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从四面围攻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了有利的天气时令,可是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地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振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优势,攻打连内外亲属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安乐,死于忧患》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教学目的: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
教学重点:掌握初中课内外文言文常考句子的翻译
教学难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
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PPT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初中课文中一些文言文旁有助读的译意,它突破了“硬译”的局限,而十分注意文字的规范和流畅,有利于学生学好现代语文,在教学中,可以适当使用它。

但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注意和原文配合使用译意只能帮助我们去理解原文而不能代替原文。

如果我们把原文撇在一边一味去啃译意,一旦离开译意,原文当然还是不懂,这岂非本末倒置?二是要注意与注释配合使用。

译意与注释助读的功能不同,译意也不能代替注释。

译意只译写文句,不作任何说明,在译意和原文之间很难一一找到语词的对应关系;注释对所注词或语句的解释比较具体,与原文的对应关系一目了然。

读了注释再看译意,就知道原句为什么这样译写了。

所以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把二者配合起来使用,才能相得益彰。

初中语文课本上还有许多文言文没有文旁译意,能借助的只有注释,因此,我们要掌握翻译的技巧。

有人把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总结为六个字,即:对、换、留、删、补、调。

二、新授:
1.“对”即对译。

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翻译时要把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例:①“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学”可对译为“学习”,“习”可对译为“温习”;②“一狼径去”(《狼》)中“径去”可对译为“径直离去。

”当然,有的文言文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多个双音词,对译时要注意根据语境选择使用。

例:“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中的“视”可以组成“视力”、“视线”等双音词,根据语境应选择“视线”,而“端”也只能选择“端正”这一词为理解。

2.“换”即替换。

一种情况就是: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词不能对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词时,就要换上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

例“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中的“薄”,译为“迫近”;“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幼时记趣》)中的“明”,译为“眼力”。

另一种情况就是要把通假字换成本字。

文言文中,有时要用同音字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叫做古字通假。

通假,就是通用、借用的意思。

在翻译时,先要换成本字,再作解释。

例:《核舟记》中“诎右臂支船”一句中的“诎”同“屈”,“屈”是本字,意思是弯曲;“左手倚一衡木”中“衡”同“横”,“横”是本字。

3.“留”即保留,指有的文言文词语不用翻译。

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如“山、水、牛、羊”等,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名、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保留在译文中。

4.“删”即删除不译,指的是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

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只起引发议论的作用;“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中的“之”,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也可删去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中的“之”则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译时也可删去;另外,如“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中的“云”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不用翻译。

5.“补”即补充。

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动词或名词前,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补充进去。

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应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根抚尺罢了”。

另一种情况是指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
现象,翻译时要补充完整。

(1)省主语。

例《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在“具答之”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在“便要还家”之前省略了“村人”,翻译时要增补进去。

(2)省略介词或介词宾语。

例“放之山下”(《黔之驴》)的意思是“把它放到山下”,可见原句中省略了“于”(应为“放之于山下”),“于”译为“到”。

再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句中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可译为‘此”,“这”,指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省略动词的宾语。

例如上文提到的“便要还家”一句,动词“要”同“邀”,其后省略了宾语“渔人”。

(4)省略动词谓语。

如《登泰山记》中“极天云一线异色”,省略了“呈”,即为“极天云呈一线异色”,可译为“呈现”。

总之,这些省略成分在翻译时一定要充实完整。

6.“调”即调整,文言文有和现代汉语的语序、词序不同的,翻译时要对原文语序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要调整:①定语后置句。

如“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应译为“能挑担子的子孙三人”。

②状语后置句,如“成于机杼”(《乐羊子妻》),应译为“在织布机上织成”。

⑧谓语提前句。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应译为“你太不聪明了!”④宾语提前句。

它又分为几种情况: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于动词之前。

如“何陋之有? ”(《陋室铭》)中的“之”无实在意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翻译时应删去,句子调整为“有何陋”,译成“有什么简陋呢?”又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时应把代词“谁”调整到动词“归”之后,语气词“与”放在最后,即“吾归谁与?”译为“我归依谁呢?”b.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不、未、无(毋)”,而宾语又是代词的,代词前置于动词前,翻译时要把宾语调整到动词后。

如“时不我待”,译时要调整为“时不待我”。

搞好文言文的翻译,还须掌握古今词义活用,被动用法,常见虚词等一定数量的词汇知识和古汉语语法知识。

除此之外,还须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中心,翻译时才能得心应手。

而对初中学生来说,这些均有较大难度,教师在教学中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把握住教学深度,不可脱离初中教学大纲。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而正是多亏了文言文这种书面语言,它才得以超越时空的限制而流传至今。

所以,我们要重视文言文的教与学,帮助学生奠定初步的基础,从而能掌握一把打开古代文化宝库的钥匙,为今天的建设事业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