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互问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17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画面,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2.体会动物的语言、心理,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朋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4.继续培养学生收集、积累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
2.借助插图,去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难点:1.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理解文中的词语。
教具准备:电脑、图片、动画片。
教学过程:一、观看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提示:注意观察小蝌蚪的身体变化。
二、进入新课:1、整体感知:指名分段读,想一想:小蝌蚪找妈妈找了几次?他在路上遇见了谁?在文中画出来。
教师进行板书(三次、鲤鱼、乌龟、青蛙。
)2、电脑出示问题,在下阶段的学习中带着问题去学习:(结合上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筛选后的。
)3、细读课文:1)默读课文,想想哪些内容同插图有联系?2)分别请学生读二、三、四自然段,再请学生根据自然段的内容找到相关的图片把图贴在黑板上。
3)同桌之间试着结合课文内容讲一讲图画的内容:(第二自然段开始介绍小蝌蚪的变化,几天以后,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他向鲤鱼妈妈打听自己妈妈去了哪里,从鲤鱼妈妈那里他得知:妈妈是“四条腿、宽嘴巴。
”第三自然段写过了几天,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他看见乌龟后,错认乌龟为自己的妈妈,从乌龟妈妈那里得知:自己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服,唱起歌来顶呱呱。
第四自然段写过了几天,小蝌蚪尾巴变短了,变成了小青蛙。
在荷叶上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教师:整个找妈妈的过程,课文是抓住了动物的语言和动作来描写的。
自己认真地读读,找出描写动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词语,并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体会为什么这样写。
小蝌蚪找妈妈儿童故事PPT课件

鲤鱼妈妈温柔极了,他们好羡慕。
“妈妈,妈妈,你是我们的妈妈吗?”小蝌蚪们问。
“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鲤鱼妈妈说。
小蝌蚪游啊游,他们看见鸭妈妈在池塘 边。
“妈妈,妈妈,你是我们的妈妈 吗?”
“妈妈,妈妈,你是我们的妈妈吗?”小蝌蚪游了过去,围着青蛙妈妈。
好孩子,我就是你们的妈妈啊!
小青蛙们跳上荷叶和妈妈一起快乐地唱着歌。
同学们下 课啦
“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到那边看看吧。”鸭妈妈说。
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他 们又长出了两条前腿。
“妈妈,妈妈,你是我们的妈妈吗?”小蝌蚪们追着乌龟问。
“你们的妈妈有两个大眼睛。”乌龟 说。
“我们的妈妈到底在哪儿呀?”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他们游到荷花旁边,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通用23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小蝌蚪找妈妈教案(通用23篇)《小蝌蚪找妈妈》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
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今天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小蝌蚪找妈妈教案,供大家参考!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1一、教材简析:《小蝌蚪找妈妈》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
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1、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有、在”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3、增强学生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1、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2.品悟小蝌蚪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优点。
四、教学准备:ppt词卡头饰五、教学课时:第二课时六、课堂实录(一)、复习导入,巩固旧知师:小朋友们,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请小朋友大声把课题齐读一次。
生:17,小蝌蚪找妈妈师:读的真好,那小朋友还记得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生:(齐)青蛙(师贴青蛙图)师:你们觉得它们是一家人吗?为什么长相相差这么大呢,难怪小蝌蚪连自己妈妈都不认识,今天我们就跟着小蝌蚪一起去找妈妈吧!瞧,我们的小蝌蚪太调皮了,把我们的生字宝宝都藏在荷叶下,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生:(跃跃欲试)行!(师操作,生根据出现的生字读词语)(学生活动:1、抽查2、齐读)【评析:用挂图展示蝌蚪与青蛙的不同,更够更好的激发学生一探究竟,走进课文语言的欲望】(二)、视频展示,形象感知师:读的真好,那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都遇见了谁?生:想!(一探究竟的愿望再一次并激起)生:那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则视频!边欣赏边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遇见了谁?(评析:通过看视频,学生不仅形象的感知了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也直观的了解到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1篇)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1篇)《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1说教材: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
本课有六幅图,与六段话中相对应:第一幅图画的是没有长腿的小蝌蚪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
第二幅画的是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在询问鲤鱼阿姨。
第三幅图画的是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错将乌龟认做妈妈。
第四幅图画的是小蝌蚪尾巴变短了,找到了青蛙妈妈。
后两幅讲小蝌蚪已经长成青蛙,跳上荷叶,并和妈妈一起捉害虫。
课文对每幅图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
本课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青蛙生长的特点,懂得要保护青蛙和小蝌蚪。
本课的教学要求是: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认真观察图画,并通过朗读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说学生:学生对这课的内容是十分感兴趣的,但真正很清楚青蛙成长过程的学生并不多,因此在教学中设计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充分感知课文,利用课件吸引学生。
同时,本课篇幅较长,又是第一篇没有注音的课文,所以,指导学生的朗读,特别是让后进生朗读好课文,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说设计:(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用一则谜底是青蛙的谜语导入,再出示小蝌蚪和小青蛙的头饰,让生形象感知两者的差异;然后请生提问,看看有什么问题要问它们。
这样,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朗读看图,整体感知。
1.让学生准备读文:先说说遇到不会认的字怎么办,再自由地读一读课文。
这样可以避免生因畏难而不读。
2.范读课文(可由师范读,也可由在自由读中表现出的读得很好的孩子来范读。
)学生再读,标出自然段和生字。
3.同桌互读,正音。
4.指名接读课文,注意翘舌音和后鼻音的正音。
教读长句。
(三)自主识字。
1.小组内自主识字,比方法,比识字量。
2.检查自学。
注意巩固翘舌音和后鼻音,交流好的方法,多表扬爱动脑筋的同学。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小蝌蚪找妈妈》教案1设计意图: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游戏是儿童活动的中心。
”分析《小蝌蚪找妈妈》这则故事,在较长的故事篇幅中,最主要让幼儿了解的就是青蛙妈妈的外貌特点,因此,我根据故事中的情景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小蝌蚪找妈妈”游戏的形式让幼儿了解故事内容,让欣赏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活动目标:1、在游戏情景中理解故事内容,并学习复述故事中的对话。
2、学习安静的倾听故事,了解青蛙妈妈的外貌特征以及蝌蚪变青蛙的初浅知识。
活动准备:1、幻灯片2、图片:两只大眼睛;图片:嘴巴宽又大;图片:四条腿;图片:白肚子;活动过程:一、师幼一起扮演小蝌蚪,游进活动室。
(播放背景音乐)你们是谁呀?那我是谁呀?咦,我们的妈妈呢?姐姐带你们去池塘里找找妈妈吧。
二、游戏:小蝌蚪找妈妈。
1、幻灯片(鸭妈妈的形象)(1)我们看谁来了?我们问问看鸭妈妈看见过我们妈妈吗?(鸭妈妈,鸭妈妈,你看见过我们的妈妈吗?)(播放鸭妈妈的话:好孩子,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宽又大,你们到前面去找吧。
)(2)鸭妈妈说我们的妈妈长得怎么样?(妈妈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宽又大)(3)出示图片:两只大眼睛,嘴巴宽又大。
2、幻灯片(大金鱼的形象)(1)游呀游,找呀找,这是谁呀?大金鱼长得怎么样?(两只大眼睛,嘴巴宽又大)。
我们问问看它是我们的妈妈吗?(大金鱼,大金鱼,你是我们的妈妈吗?)(播放大金鱼的话:好孩子,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你们到前面去找吧。
)的?(妈妈有四条腿)(3)出示图片:四条腿。
3、幻灯片(大乌龟的形象)(1)游呀游,找呀找,你们看谁来了?大乌龟长了四条腿,我们问问看它是我们的妈妈吗?(大乌龟,大乌龟,你是我们的妈妈吗?)(播放大乌龟的话:好孩子,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肚皮是白的,你们到前面去找吧。
)(2)大乌龟是我们的妈妈吗?它说我们的妈妈是怎么样的?(妈妈肚皮是白的)(3)出示图片:白肚子4、幻灯片(大白鹅的形象)(1)游呀游,找呀找,你们看谁来了?白白的大白鹅我们问问看它是我们的妈妈吗?(大白鹅,大白鹅,你是我们的妈妈吗?)(播放大白鹅的话:好孩子,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穿着绿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呱”,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好孩子,快去找她吧。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青蛙的特征及蝌蚪与青蛙的关系,学习观察比较。
2、感受故事优美的意境及妈妈爱孩子、孩子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了解青蛙的特征及蝌蚪与青蛙的关系,学习观察比较。
活动难点:感受故事优美的意境及妈妈爱孩子、孩子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准备】课件;录音【活动过程】一、出示挂图,谈话引题师:这是谁?一群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着,想找自己的妈妈。
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它长得什么样?我们来听一个故事,名字就叫《小蝌蚪找妈妈》请仔细听,小蝌蚪是怎么找到妈妈的,它们最后有没有找到自己妈妈呢?二、幼儿欣赏,完整故事师:小蝌蚪找妈妈时,都碰见了谁的妈妈呢?三、结合挂图,再次欣赏。
师:小蝌蚪看见了鸭妈妈,是怎么问鸭妈妈的?鸭妈妈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师:小蝌蚪听了鸭妈妈的话,就去找自己的妈妈,它们找到的第一个妈妈是谁?鱼妈妈是在呢么说的?师:小蝌蚪找到了第二个妈妈又是谁?乌龟妈妈又是怎么说的?师:小蝌蚪最后看见青蛙坐在荷叶上,它们知道青蛙是它们的妈妈吗?小蝌蚪是怎么问的?(幼儿学说青蛙是怎么回答它们的,即青蛙特征的描述)师:青蛙是怎么回答它们的?(幼儿学说青蛙的话,即蝌蚪到青蛙的成长过程)四、结合书本,欣赏录音请幼儿阅读《小朋友的书、春天到》第15~16页“小蝌蚪找妈妈”,一边仔细观察图画,一边仔细听故事。
五、游戏:蝌蚪找妈妈教师弹小鱼游的音乐,一半幼儿做蝌蚪游的动作,一半幼儿各自模仿小动物妈妈的动作,音乐结束,寻找青蛙妈妈的幼儿扮演者。
教学设想: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一篇童话,蕴含了从小要学会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图文结合。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素质,我注意了下面几点:1、针对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在语文课中培养他们动脑、动手的能力。
在学完每幅画之后,让学生表演有关内容,这样激发课堂氛围,加深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小蝌蚪找妈妈作业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作业设计
一、基础知识巩固。
1. 字词书写。
- 让学生书写课文中的生字,如“塘、脑、袋”等,每个字写 5 遍,并组两个词。
- 听写这些生字,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词语理解。
- 解释“快活、摆动、连忙”等词语的意思,并用它们造句。
3. 句子仿写。
- 仿照“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的句式,让学生练习写句子。
二、阅读理解。
1. 内容回顾。
- 提问: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都遇到了谁?
- 让学生按顺序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
2. 思考感悟。
- 为什么小蝌蚪会把乌龟当成自己的妈妈?
- 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拓展延伸。
1. 续编故事。
- 让学生想象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它们一家的生活,续编一个小故事。
2. 观察实践。
- 让学生观察蝌蚪的成长过程,并用图画或文字记录下来。
3. 亲子互动。
- 让家长给孩子讲讲其他关于动物成长变化的故事。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14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14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1教学目标:1、喜爱听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2、知道青蛙妈妈的样子。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能认真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教学预备:〔认知预备〕看过小蝌蚪;(材料预备)图片、故事录音。
教学重难点:了解青蛙的主要形状特征。
教学过程:一、宝宝和妈妈1、提问:在家里人当中你最喜爱谁,为什么?小结:是妈妈生下了我们,而且最照看我们、珍宝我们的也是妈妈。
提问:你们和妈妈长得像吗,什么地方长得最像?2、师:我们都欢乐地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可是小蝌蚪却从来没见过自己的妈妈,不知道妈妈长什么样子。
这一天,他们决断去找妈妈。
二、蝌蚪找妈妈〔引导幼儿观测图片并讲解并描述故事〕1、插问:小蝌蚪长得什么样子?小蝌蚪遇到了谁?是怎么问的?青蛙妈妈究竟长的`怎么样?重难点:了解青蛙的主要形状特征。
2、玩表演游戏幼儿扮演小蝌蚪,老师依次扮演其他角色,玩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
表演中鼓舞幼儿发问:妈妈在哪里?你是我们的妈妈吗?三、活动延伸:区角活动中,鼓舞幼儿进行故事表演。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2目标:1、通过观测画面,使同学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改变,培育同学观测技能和全面的认识事物的技能。
2、体会动物的语言、心理,指导同学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使同学知道青蛙是捕获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伙伴,教育同学要爱护青蛙。
4、继续培育同学收集、积累信息的技能。
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改变。
2、借助插图,去观测,培育同学观测技能和全面的认识事物的技能。
教学难点:1、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理解文中的词语。
教具预备:电脑、图片、动画片。
教学过程:一、观看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提示:留意观测小蝌蚪的身体改变。
二、进入新课:1、整体感知:指名分段读,想一想:小蝌蚪找妈妈找了几次?他在路上遇见了谁?在文中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