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地理学方法论之感悟

合集下载

人文地理感悟

人文地理感悟

人文地理感悟第一篇:人文地理感悟人文地理感悟.txt39人生旅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逆境失意会经常伴随着我们,但人性的光辉往往在不如意中才显示出来,希望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巨大的无形的动力。

40奉献是爱心,勇于付出,你一定会收到意外之外的馈赠。

人文地理感悟一、人地关系的和谐美地理把人地相关性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我们揭示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平等、共生、共存,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关系。

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通过对地理人地相关性的学习,使我们能够理解到人与自然间的正确关系,理解尊重自然,才能和谐共处的理念,从而体味出一种和谐美。

二、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多样美地理以区域环境为研究对象,具有广阔的空间性,上及天,下达地,蓝天、白云、大海、森林、草原、日月星辰、花鸟鱼虫、沙漠、冰川、城市、乡村……山水之间,阴阳相配,冥冥之中刚柔相济。

宇宙的神秘与诡谲,万物的多样与和谐。

面对一幅幅绚丽的世界图景,无不为大自然的和谐美丽而震憾!“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灵性出万象,风骨自高洁”,穷极于山水间,尽享世界的和谐与美丽。

三、地理伦理道德美古人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就含有启蒙的人地关系的合理内涵,而儒家主张“礼乐合一”、“美善相乐”又把“仁”当作审美理想的核心,强调人类社会中人与人间的和谐,含有更多的人伦成分和浓厚的封建、政治色彩,因而缺乏对环境、对生命的广泛关注。

道家主张“游于自然之道”、“返朴归真”、“清静无为”,试图在人与自然间建立起混沌的和谐。

因其处世消极最终被排斥到主流社会之外。

地理学则要求我们在处理好社会关系的同时,还应处理好人与自然的一系列关系,对自然讲伦理道德,特别是要处理好人与其他生命的关系。

因而,在一定的层面上也包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和生命理性。

强调在人与人、人与其他生命之间建立起平等、公平的秩序,因而具有一定的伦理道德美。

有人预言:生态文化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文化,一场群众性的环保运动正在世界各地兴起。

人文地理学问题读后感

人文地理学问题读后感

人文地理学问题读后感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到人类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与地理环境的交互作用。

阅读完相关的人文地理学书籍或文章后,我对人文地理学产生了一
些感想。

首先,人文地理学让我意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
联系。

人类的行为、观念和价值观往往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
人类的活动也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使得人文地理
学成为了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到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其次,人文地理学还让我对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类文化和社会
形态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们往往会形成不同
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而这些差异往往可以通过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得以解释和理解。

另外,人文地理学也让我对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有了更深刻的
认识。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地区的联系和相互依存程度加深,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思考全球化背景下的文
化多样性、社会发展和环境可持续性等重要问题的视角和方法。

总的来说,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让我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使我对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满足你的要求。

人文地理类书籍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人文地理类书籍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人文地理类书籍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人文地理类书籍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人文地理是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相信阅读这类的书籍你一定会有很多感想。

一起看看为大家推荐了人文地理的个人读书笔记,欢迎收藏哦。

在阅读《地理学与地理学家》过程中,了解到1945年以来英美人文地理学界的关于人文地理学学科性质的三种概念:经验科学、人文主义科学、批判科学。

唐晓峰在随笔中一直贯穿着一种深受西方人文地理影响的学术风气,他强调西方人文地理学“人味儿”十足,老觉得不能简单地说地理学是“地学”,人文地理学正经应该说是“人学”。

作者坦然入门于《地理学与地理学家》,所以在骨子里应该有一种关于人文地理的研究范式。

关于人文主义思潮、后现代思潮,及其阵营中的现象学、观念论、存在主义、心理学等等都是重视人类心智活动与文化现象的思想流派。

王恩涌先生在《值得一读的人文地理学佳作——唐晓峰著的,》中解释该书将人的思想与物的环境表达出来。

对于其中的某些文章加以论述补充,大力推荐该书设计内容广泛,时间跨度长。

其中介绍到作者唐晓峰的童年在老北京胡同中个人成长环境造就了他对北京、对中国人文地理的情有独钟。

《北京城的光荣与梦想》中写道北京城蕴含着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不同时代的品味与追求,文化景观异常丰富。

《老北京》中提到所谓“老北京”是特指一个有特殊生活传统的社会群体。

它强调一种全面的人文属性,包括:品行、趣味、道德、礼俗、亲朋之道、饮食举止、世家风范甚至保罗毛病、陋习。

作者信手捏来,就地理事项说事,就身边文化阐发地理思想。

这是一种中国心的体现,也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关于“人文主义地理学”这里尤其想要展开论说。

通过阅读叶超的《作为中国人文地理学鉴镜的段义孚思想》,再结合唐晓峰的“还地理学一份人情”随笔一文。

对于段义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于纠结在脑海的“人文主义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段义孚作为华裔社会人文学者,能够在西方社会获得广泛认可的声誉,这与他涉足各个学科领域,从更大的学术视角解读人文地理。

地理人文国情学习心得体会

地理人文国情学习心得体会

地理人文国情学习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学习地理人文国情课程的学生,我深刻认识到了地理、人文和国情这三者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作为中国公民应该有的责任和担当。

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体会。

首先是地理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了解到了地理知识对于认识世界、理解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地理学科的学习让我对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和气候特点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我对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关注。

在学习过程中,我通过分析地图、数据和案例等方式,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是人文知识。

人文学科是对人类文化、思想、艺术、社会制度等各方面的研究,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生活状态和关注点。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世界各地的文化、语言、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同时也对人类的普遍价值观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学习人文知识的过程,也促进了我在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

最后是国情方面的学习。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听取了政府有关部门对于国情问题的汇报,也了解了中国各地的民间故事、传统节日等方面的文化底蕴。

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比较分析,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中国公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更加清晰地意识到了我们与外部世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深刻领悟到了作为一名公民应该秉持的道德与担当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地理人文国情课程为我提供了一个更为宏阔的世界视野和更加全面的人文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我不仅增长了知识,更是深化了个人的精神境界和社会责任感。

我相信,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这门课程所赠予的种种收获一定会对我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地理读后感地理学原理的思考与感悟

地理读后感地理学原理的思考与感悟

地理读后感地理学原理的思考与感悟地理学原理的思考与感悟地理是一门以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为核心的学科,通过观察、分析和解释地球上的现象和过程,以及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改善我们的生活。

在阅读地理学原理的学习过程中,我对地理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思考了一些问题,以下是我关于地理学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地理学原理让我认识到地球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整体。

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过程,从宏观到微观,从自然到人文,从空间到时间,都融汇在地理学的范畴之内。

通过学习地理学原理,我明白了各种自然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等)和人文要素(如人口、城市、经济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使我认识到地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整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独特的地球系统。

其次,地理学原理使我深刻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都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通过学习地理学原理,我了解到环境问题的根源和原因,比如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环境恶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这些知识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需要采取行动来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每个人都应该对环境负起责任。

另外,地理学原理也让我对地球的多样性和地域差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地球上的各个地域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貌、气候和文化。

通过学习地理学原理,我了解到不同地域的发展条件和限制,以及各个地区的特色和发展模式。

这使我认识到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地球上的多样性,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各个地域的优势,实现共同发展。

最后,地理学原理让我思考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地理学关注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通过研究地理学原理,我认识到人类和自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环境。

只有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文地理读书笔记

人文地理读书笔记

人文地理读书笔记在我观察世界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人文地理对于理解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名为《人文地理学导论》的书,这本书涵盖了人文地理学的关键概念和理论。

在阅读过程中,我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理解,并且我想与你分享一些我所学到的东西。

首先,我学到了人文地理学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地理条件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的影响。

这个领域研究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对我来说,这个概念很有意义,因为它突显了地理环境对人类行为的重要性。

例如,某个地区的气候和地貌对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经济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人文地理学也涉及到人类对地理环境做出的改变,以适应他们的需求和愿望。

这种人类活动对于地理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城市化的影响。

人类不断扩大城市规模,改变了土地利用、交通系统和社会结构等方面。

这种改变通常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也会对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此外,人文地理学还关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区域,拥有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这些地理差异会导致社会和经济的差异。

例如,某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高于另一个地区,这可能是由于资源分配、政府政策以及文化传统等因素造成的。

了解这些差异和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

最后,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意识到了人文地理学的跨学科特性。

人文地理学与其他学科有许多共同点,如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和环境科学等。

这些学科相互交叉,互相补充,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复杂性。

因此,人文地理学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也是一个桥梁,连接着许多领域的知识和理论。

通过阅读《人文地理学导论》,我对人文地理学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了解到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以及人类活动如何改变地理环境。

我也认识到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以及人文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地理学研究方法心得(优秀4篇)

地理学研究方法心得(优秀4篇)

地理学研究方法心得(优秀4篇)地理学研究方法心得篇2我是一名热衷于地理学研究的学者。

在探索地理世界的过程中,我体验过困惑与释然,惊喜与振奋。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心得。

首先,我要说的是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是地理学研究的关键。

我曾发现,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提供独特的视角和解答。

例如,空间分析工具能让我们理解地理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变化,而对比研究则能帮助我们发现地理现象之间的关联。

因此,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可以使我们的研究更为深入和全面。

其次,数据收集和处理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数据收集要充分考虑到研究的主题和目标,而数据处理则需要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有效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可视化。

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呈现地理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

此外,我发现实地调查是地理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实地调查,我能够直接观察和感受到地理现象,从而在理论研究中添加更真实、更生动的实例。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如地理数据库、地图和遥感数据等,这些资源为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地理学研究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地理现象本身,还要考虑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因素。

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深入的思考能力。

我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不断学习和反思,逐渐提高了自己的研究水平。

总的来说,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运用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感研究的乐趣和挑战,也更加珍惜每一次的收获和成长。

我希望通过分享我的心得,能够为更多的地理学研究者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地理学研究方法心得篇3研究方法心得:地理学的数据挖掘与实证研究*旨在分享我在地理学研究过程中,对于数据挖掘和实证研究方法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地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研究方法既包括理论分析,也包括实证研究。

数据挖掘和实证研究正是地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人文地理观后感

人文地理观后感

人文地理观后感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它研究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对地球表面进行改造与利用的方式。

通过学习人文地理,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地理对于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了地理环境对于人类行为和决策的深刻影响。

在这篇观后感中,我想就人文地理的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第一,地理环境与人类行为。

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它塑造了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轨迹。

地理要素如土地、水源、气候、地形等都对人类的经济、政治、居住方式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沿海地区的人口相对较多,这是因为海洋资源的丰富以及沿海地形的便利性,人们可以从事捕鱼、海运等活动;而高山地区的人口稀少,主要是由于地形复杂、气候恶劣等因素限制了人类的居住和发展。

另外,不同的地理环境还会导致不同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例如,农业社会多分布在肥沃的平原地区,而工业社会则多集中在资源丰富的地区。

第二,地理环境对决策与规划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于政府的决策和规划具有重要的影响。

政府需要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

例如,在干旱地区,政府需要注重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以确保人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在沿海地区,政府需要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并制定相应的渔业政策,以维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地理环境的特点不同,决策和规划也需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目标。

第三,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塑造也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人类的农业、工业、城市化等活动对地球表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导致了土地的开垦和草原的退化,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不平衡;工业活动释放大量的污染物,对大气和水源造成严重污染;城市化过程中的大规模建设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和修复环境。

人文地理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塑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主义地理学方法论之感悟
刘苏
本文节选自《上海市嘉定区拾荒者地方认同研究》,西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
方法论的实践是本书研究的核心主旨。

文末,笔者想就人文主义地理学谈谈自己的研究感悟。

拟从以下三方面展开:其一,从段义孚的“逃避主义”引出一条人文主义地理学思考与书写的路径,同时析解海德格尔言及此在的本真存在方式;其二,在诠释学注重研究对象的经验与意义的启发下,地理学视角出现的转向;其三,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人文主义地理学者应持守的立场。

段义孚先生在《逃避主义》一书里阐释人类文化的建构本质时说过以下一段话:
在怀疑一切的现代人心目中,奔向天堂的逃避从表面上看是很好的,但其实这与奔向其他目标一样,看似真实,其实非常不真实。

对他们而言,“天堂”简直就是错觉和幻想的同义词。

如果说能有什么东西让人感到更真实一些,那就是生命的坎坷,残酷或苦境。


“逃避”一词可以用来透视人文主义地理学对人地关系的书写方式,与其折射出来的存在主义思想。

存在主义建立在此在在世的基本前提之中,“逃避”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建构着此在的生存。

此在逃避着什么,又是如何逃避?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最本真的存在是“向死存在”,即当此在被抛在世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正在步向死亡了,同时,此在本身的意愿又是为了更好地在世,于是选择了逃避——逃避死亡——作为其建构生存的主要方式。

但问题在于,此在又不能真正地逃脱死亡,因此只有逃避“向死存在”的状态,手段则是将本真的存在方式掩蔽起来,使此在自己感觉不到它。

掩蔽的工具就是“常人”,于是,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沉沦于常人之中。

常人就是让此在规避自身真实形态的寓所,让他活在公众的话语当中,消融于各种实际事务与人际关系的处理(操心)当中,缺失了对个体不可替代性和向死存在的感知,在此基础上便构建起了各种文化。

文化作为一种逃避的产物,也是对向死存在的掩饰,往往使此在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它消没了此在的孤独性,也把死亡的必然性及其不可在个体之间的相互替代性冷淡处置,或转化为偶然事件,或运用空间隔离的手段屏蔽掉,使之不可见。

但是,向死存在作为此在本真的存在方式,始终会通过产生了“畏”(Angst)的此在之召唤向常当人中的此在展开。

比如,当遭遇痛苦、黑暗的日子,此在会猛然从常人状态中抽身而出,向死存在的本真状况便会尖锐地呈现在他的面前。

①[美]段义孚.逃避主义[M].周尚意,张春梅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8.
有时候,善于反思的此在,时常拒绝常人的统治,接收良知的召唤,也能进入到对本真状态的明见当中。

因此,处于常人的此在构建了世俗的文化,如地方风俗、仪式等以逃避真实的在世状态,而善于思考的此在则创造了高尚的艺术与哲学,段义孚认为后面一种创造其实也是一种“逃避”。

如果说前者是因为惧怕赤露敞开的现身在世和咄咄逼人的死亡而逃向虚幻的在世,那么后者则是因面对现身在世与死亡的坦然,借以“虚幻”的高尚文化而逃向“更加真实”的彼岸。

因此,立足于生存论的基础,“逃避主义”所反映的并非是从一物逃向另一物,如,从一种环境逃向另一种环境、从一个地方逃向另一个地方、从一种文化逃向另一种文化的表面迁移现象,而是揭露出了从“本真”的向死存在逃向了“非本真”的向死存在的全部过程,而文化与时空迁移只是逃避过程中所借助的手段而已。

由此可以发现,“逃避主义”蕴含着如何思考与书写人地关系的“实然”与“应然”两个维度,即,写作的过程是从此在(人)与环境(地)的原始状况入手,借着“逃避”之途径达到对文化化的人地关系的梳理,即从实然到应然的过程;而思考的路径则是反过来的,先从文化及其表现形式(景观)入手来反照人类逃离的整个经验过程,即从应然到实然的过程。

它显明了地理学存在主义的一条探索路径,即从地方、空间与景观入手来探知人类经验的本质问题,①探求人的感知、意义、价值和目标是如何在逃避实然的人地关系过程中通过文化构建起应然状态的。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一脉相承,具有本体论、认识论上的诸多共通之处,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现象学运动使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出现融合。

②它们与传统经验论与唯理论皆不同——既反对经验科学从经验上去描述可观察的事实,进而采取归纳的方法,达到对普遍性的把握;也非以主体为出发点,强调理智与理性演绎达到对普遍规律的把握,而是“以每一个我思与它的被思者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但这个被思者永远不会是一个孤立个别的客体,而是从一开始就被理解为一个处在其世界之中的对象”③。

这样,胡塞尔(E.Edmund Husserl)就通过还原法把认识的主体(人)与外界存在物的存在之预设扬弃,将它们存在的确然性都纳入到了意识构造之中。

海德格尔也扬弃了人的实然性存在,把人悬置为“此在”,即一种能在的状态,并从此在入手来诠释他的空间思想。

Dasein蕴含着“走出自身”的特性,即以世界为背景来凸现出自身,因此说明自己早已在世界之中,它是一个向世界开放又与世界融为一体的个体。

地理学者雷尔夫指出“在世存有”由三个要素所构成,一是存有者自我(beings),二是与生活世界相连并充满关怀关系的人之存有(being-in),三是在世界中存有(in-the-world)。

这表明自己①J.Nicholas Entrikin.Contemporary Humanism in Geography[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66:4(1976:Dec)pp.615~632.
②郑杭生.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61~162.
③同上,第339页。

早已在世界之中,其存在方式被称为‘在世存有’,因此,存有是在世界之内并且跟世界息息相关的存有,因而存有是超越自己而遍布于一片场地或区域的世界的存有①,这即为此在的在世状态。

而现象学发现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决定了此在是以具有建构性的能在活动(操心)而与周围环境打成一片的,因此,人作为此在就不仅融入到世界之中,也作为世界的诠释者与建构者而存在着。

本研究是通过文本诠释的方法来理解拾荒者的生存经验,但另一个更宏大的文本:生活世界本身,却是由拾荒者自身的经验之笔不断书写与诠释着的。

所以,真正有效的诠释不是仅仅透过文本的深度移情与对象的思想取得一致来达成,而更是像狄尔泰所言,是深入到了个体内心的一种诠释,如诠释一幅画、一首诗、一个事实,不同于科学的说明,它是把握生命的表现。

而海德格尔则更将诠释与对象本身的生命过程等同起来,他指出诠释并不是进入他人境遇的特殊能力,也不是在更深层意义上把握某种生命表达的能力,而是此在在世的一种基本方式②。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对实证主义地理学客观视角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诠释学重视主体经验所带来的启发。

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地方概念建立于人类经验基础之上,反对抽象化的结构空间的解读,探讨的是人的经验空间(地方)而非物理空间。

并认为,物理空间的客观视角只这会造成主体(人)与客体(环境)、事实客观与价值评价的二元对立。

海德格尔则认为理解与诠释是此在在世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研究的过程仅仅是将对象的存在状态揭示出来的过程,这样,人与环境、事实与价值的二元分化就以“此在”为基础得到了弥合。

人文主义地理学家恩特里金(Nicholas Entrikin)说了一句很形象的话来说明这样的观点:原始人对空间的定义是“被清理后用来盖房子的一片地方”③,所以空间是人经验与情感的一部分,而不再与人分离。

在本研究中,地方认同也同样被纳入到了拾荒者的经验与情感之中进行讨论,地方不再是哈特向的“马赛克”,而是拾荒者生存的意义中心。

因此,段义孚指出:人文主义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地、人与万物、人与地球联系的一种哲学,一种艺术。

④最后,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笔者认为,既然人文主义地理学是以人的在世状态为出发点,那么如何从研究对象的立场出发,去探知他者的世界观与世界想象则是该研究路径必定遵照的视角。

从地理学的英文单词geography(大地的描述/刻画/讲述)来观照该研究路径的话,或许也能关照出地理学研究主位观视角与客位观视角之间的差异,即,地理学的作品所记录的是研究者作为‘grapher’描述出来的东西;抑或,诠释出“他者”作为‘grapher’所感知与讲述出来的东
①宋秀葵.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生态文化思想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1:36~37.
②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01.
③J.Nicholas Entrikin.Contemporary Humanism in Geography[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66:4(1976:Dec)pp.615~632.
④宋璞.南开大讲堂[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252.
西,后一视角则是人文主义地理学者需要持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