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20分,每小题2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1)如果我们不从小事做起,防患未然....,那些细小的苗头最终可能酿成大祸。
(2)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天职。
(3)在巴基斯坦军队杀死最后一名躲在红色清真寺的伊斯兰武装人员之后,军队周四在毁坏烧焦的废墟里召开新闻发布会,但是他们对有多少平民死亡这个问题闪烁其词....。
(4)曲阜尼山砚台,色呈柑黄,有疏密不匀的黑色松花纹,观之钟灵毓秀....,触之滑腻温润,制作砚台、下墨利益、发墨好,久用不乏。
(5)领导干部以实名身份开“微博”,就应该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深入思考怎样更好地借助网络平台,吸引群众,与群众开诚布公....讨论各类难点热点问题,讨论政府有关工作。
(6)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A.(1)(2)(5)B.(2)(3)(5)C.(2)(4)(5)D.(1)(3)(6)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A.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宇宙飞船就像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银河就不再遥远,宇宙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
B.倭蝗,一种生活在1800万至2000万年前,大小相当于玫瑰花刺,主要以苔藓、藻类和真菌为食,这个物种非常不可思议。
C.自1993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市老龄化速度加快。
据统计,我市60周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145.6万,占总人口的17.7%,老龄人口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音乐剧是19世纪末诞生的,它具有极富时代感的艺术形式和强烈的娱乐性,成为很多国家的观众都喜欢的表演艺术。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有的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报热门专业,理由是能学以致用,①是一种误解。
学以致用的真正含义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②不是看什么东西有用才决定去学。
摒弃功利性③使人抱着乐观的态度去学习;④有用才去学习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⑤总要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70分)一.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职掌卜筮,是先秦史官与《周易》关系之最突出的纽带。
在先秦,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史官们对这一职责的履行可谓是不遗余力。
阅读先秦文献,人们有时会为史官们据《易》占筮的准确而感到惊讶。
例如,周史运用《周易》为陈国占筮,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是陈侯的后代将在齐国昌盛并执掌大权,二是陈国将在那时衰败。
后来历史的发展果如其言。
如何来解释史官们的这一类“神奇的”预测呢?其关键,是先秦史官对《周易》变化观精髓的理解和运用。
《周易》是一部谈事物变化的书。
前人称“易”有三义,即变易、简易、不易等。
不少先哲认为:“易”之精义实为“变易”。
《说文解字》引《秘书》:“易”原为象形字,上日下月,日为阳,月为阴,阴阳交合变化成宇宙间万事万物,阴阳者,变化也。
《周易》之基本要素“爻”的意蕴、“卦”的构成方式、八卦及六十四卦之间的关系以及“十翼”对《周易》义理的阐述等等,无不突出地表现出一种变化观。
从表面上看,周史所得出的两个结论是占筮的结果,其实,周史在为陈国占筮之前,已对陈、齐等国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定的了解,即“先人事而后说卦”,在此基础上,再依据《周易》的变化观去分析、推测其前景,就得出了这些结论。
知道了这个例子所蕴含的道理,就明白了先秦史官的《易》筮有时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历史发展变化结局的奥秘。
先秦史官以《易》占筮,又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以《易》占筮,凭蓍草这类植物去推断活生生的、千变万化的人事,从根本来说是难以成功的。
尽管有时占筮者在推断中也会结合对历史和现实的了解,但这类占筮法总体上笼罩在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气氛之中,并非科学的方法。
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郑州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月考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1.【答案】B【解析】“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使推理出现瑕疵”错,材料一第一段“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可看出原文是“可能会”。
故选:B。
2.【答案】C【解析】“为了正面证明‘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已经得到了学者的认可和重视”错。
引用鲁迅的话是为了从反面论证单靠逻辑和理性不能正确有效地品读鉴赏诗歌的语言,即“诗人的语言不能用常理来衡量”。
故选:C。
3.【答案】D【解析】先看“无理而妙”。
材料二第一段“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A.“春风”不知离别之苦,也不能决定柳条是否发青。
李白却赋予春风以人的情感,春风不让柳条发青,怕离别之人又饱受别离的苦楚,从物的角度表现“无理而妙”。
B.不忿:恼恨、嫌恶。
思妇久盼归人,出门眺望,未见亲人,把失望迁怒于啼叫的喜鹊,表现其盼归之苦,无理而妙。
C.花不能“弄”影,此处用拟人手法,暗示有风。
一个“弄”字,生动细致地写出晚风吹拂时花影晃动之态,无理而妙。
D.是现实主义表达,没有突破思维逻辑的语言表达,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故选:D。
4.【答案】①材料一从逻辑内涵的角度强调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还是一种理性精神。
②材料二从逻辑运用的角度强调语言艺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达到“无理而妙”的效果,而“无理而妙”是建立在深邃的逻辑基础上的智慧和能力。
5.【答案】大前提:一个身在最高层的人是不害怕浮云挡住视线的。
小前提:我是一个身在最高层的人。
结论:我是不害怕浮云挡住视线的。
2019-2020学年郑州市外国语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郑州市外国语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
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
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
《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
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
这种主张是进步的。
《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
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
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
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
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
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
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 缺答案

动
写触
既 难 则楼
写
动
衬
画龙
对
内难
词结 说
儿
难许
既
妆
长满
动
现
儿
缘
么 请结 词简
阅读 这 词
题
兰
绿
处
东
归
东
红旆 红
对词
处
贾
来
语 红 随远
阵风骤
红锦
青蓝
车帷 车辆
马 两侧
挡尘 东
鉴赏
确 两项
华
绿
这
与们
红 随远
写飞
随
远
飞
写 与 齐飞
结两
个 词 词语
种
简丰
概词
阙
并概 词 达
么样
写
飞
画桥 为
补写
宫
颜
宫
满
轻 罗 独兰
找
个
没 么应她
说
凯
见
甩给你 个
当 头挣 茬 边说
很 药
钱递给 马
时说
说两盯马
过钱
听别
跟说
个
乐
药
别说
边从 温温 裤
凯
进货 见
为她 会 骂
顿
马
样哦
声马
马
说
装
药
还
马
紧
实实 药
她
刚
她
药 呆
她还
药
马 骂处 个谈
块
刚听 说
听
她还
针门
马
会马 找趟
找
偌 没找
她
找 来
马
她
这几
最新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英语试题Word版+听力

郑州外国语学校 2019-2020 学年高二下期月考试卷英语(120 分钟 150 分)第 I 卷客观题 ( 满分 125分)提示:全部选择题一律在精确教课通作答。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20 分)第一节(共 5 小题;每题 1 分,满分 5 分)听下边 5 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 C 三个选项中选出最正确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地点。
听完毎段对话后,你都有10 秒钟的时间往返答相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What do we learn from the conversation?A.The man hates to lend his tools to other people.B.The man hasn ’ t finished working on the bookshelf.C.The man lost those tools.2.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man?A. He doesn’ t like his job.B. He will not give up his job.C.He has a large family to support.3.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A.Classmates.B. Teacher and studentC. Headmaster and teacher.4. Who is worried about gaining weight?A.The son.B. Aunt Louise.C. The mother.5. Why doesn ’ t the woman buy the coat?A. It is expensive.B. There isn't her size.C. She doesn ’ t like the color.第二节(共15 小题:每题 1 分 , 满分 15 分)听下边 5 段对话或独白。
2020届河南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答案

郑州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1.B【解析】纯粹:不搀杂别的成分的。
纯洁:纯粹清白;没有污点。
这里用于追求,“纯粹”适合。
大行其道:某种道术正在盛行。
现指某事某物流行、泛滥、充斥于世,含有贬义,一般为中性词或贬义词。
大张旗鼓:形容进攻的声势和规模很大。
也形容群众活动声势和规模很大。
这里是指小资生活的建立和流行,所以应该用“大行其道”。
寄寓,指寄居,旅舍;依附,寄托。
寄托,心灵的某种依靠来自于精神层面外延。
寄托具有名词性,而寄寓是动词性。
此处没有宾语,所以应该使用“寄托”。
成就是取得的业绩,也有成全的意思。
成全是帮助他人达到目的。
诗歌做主语用“成就”较好,诗歌的成全不具有主动状态。
2.D【解析】根据主语同一的原则,紧承上文,看前一分句主语排除AB两项;D项是主动句,和前句主语同一,C项是被动句,后一分句和前一分句主语不同一故排除C项。
3.D【解析】本题主要存在语序不当和不合逻辑的毛病。
首先注意句子中的四个关键词“诗意”“诗艺”“诗思”“诗道”。
“诗意”通常是指人们所说的美感,“诗艺”是指写诗的技术,就这二者比较,按照一般的逻辑,“诗意”应先于“诗艺”,只有先寻找“美感”,才能用一定的技术去抒写它,故排除A项;B、D两项和C项相比较,C项语序不当。
4.A【解析】“主要原因在于……真知灼见”错误,文中“而最具代表性和深远意义的是开创了‘诗话体’,此后一倡百和,仿效者不绝于后”,因此该书被效仿的主要原因是其创立的“诗话体”。
5.C【解析】“比喻论证”不正确,第三段中并没有使用比喻论证。
6.A 【解析】B.“宋代诗话有记述和评论两种类型”错误,原文中说“记述类和评论类内容在宋代诗话中均有记载”,而不是宋代诗话的两种类型。
C.“评点式批评方法不能全面系统连贯性地评价诗歌”错误,原文“这种方法,不求全面系统,也不考虑其间的连贯性”,表达的是评点法不以这些作为目的,并不是不能。
2019-2020学年郑州市外国语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郑州市外国语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钓者逸云在桥西木栈道和青砖步行道交叉口,他无意中发现了那几个钓者。
钓者散落在西北方向的湖岸。
寂静无声,像画。
当时他心情正落寞到极点,因为钓者,他的心开始安定下来。
阳光把他的影子铺向湖边,向西北方向铺陈。
浓密的小草闪进阴影里,又仰脸沐浴在阳光下。
直到钓者的背影展现在眼前,他停下了。
他感觉背影很亲切,因为那休闲装和他的一个颜色,甚至是同一个牌子。
他觉得可以坐坐。
钓者旁边有石凳。
石凳有些热乎。
他的身体感受到温度,也把他的心温暖。
南风吹过来,湖面皱起一层层波纹,略带腥味的暖湿空气拂在脸上。
他深吸一口,直到丹田饱满,才轻轻往外吐。
这个时节,这个时候,坐在这湖边的石凳上,是第一次。
但这里他并不陌生。
走过无数次,都是晚饭后。
他和爱人从西北方向散步过来,会看到这些规则排列的石墩、石凳。
是为钓者准备的,却鲜见有人在这里垂钓。
也有钓鱼的,在桥边,就是木栈道和青砖步行道交叉口。
那里水是动的。
常见灯下四五个年轻人钓鱼。
他们神采飞扬,一边看着湖面的浮子,一边大声说着话。
也有围观的。
气氛热烈,谈着与鱼有关无关的话题。
那些人意不在钓鱼,就图个热闹,释放一下工作后的紧张。
他走得快,几乎不在这里停步。
似乎他的休闲也很忙碌。
现在不再需要他忙碌,他的心空了。
他在走他晚上走过的路。
逆着晚上的方向从东边过来。
他想看看不一样的样子。
太阳很耀眼。
阳光无私覆盖大地。
他习惯了付出,有付出心里才踏实。
他现在不踏实。
心悬着,怎么也放不下。
他到处瞅瞅,像做贼。
他害怕遇到人,担心人家和他打招呼。
如果人家问,出来转转吗?他不知道怎么回答。
他的手不知道往哪里放,不自觉抚摸一把斑白的稀疏头发,他嘴角咧咧,似笑。
刚才在木栈道和青砖步行道的交叉口,他的心更空了。
曾经晚上的喧闹荡然无存,只留下桶的水痕,点滴的银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50 分钟150 分)一、语言运用表达(本题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如果深入一下中国古代诗歌,我们不难发现,即使是李白杜甫这样的诗人,诗歌中的“逸乐”也非常明显。
“逸乐”为何?大多是对现实的不满,对艺术的追求,对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应对。
当代诗歌也毫无例外,逸乐精神俯拾皆是。
( ),一种小资化的诗歌生活的建立和。
逸乐精神的诗歌,迫使和导引更多的诗人往这个方向前行。
前行的结果,是使当代诗歌的整体面貌并不那么都有“坚实的质地”。
她的根本的根源在于整体精神的下滑,许多人借诗歌来寻求或安慰。
但诗歌是难的,是一种百思不得其法的艰涩的进入和攀升。
她不仅仅是“诗艺”的千锤百炼的锻造,也是“诗思”在诗歌中的提升,同时也是“诗意”的寻找和创造,更是“诗道”对人生产生的转化。
这也就是,当你刚刚写作,是你的“内心”在支持诗歌前行,但到一定程度,是诗歌在你、圆满你,让你获得无上的智慧和福德。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A.纯洁大张旗鼓寄托成全B.纯粹大行其道寄托成就C.纯粹大张旗鼓寄寓成全D.纯洁大行其道寄寓成就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但这种人格的低劣、平庸、琐碎更多地从诗歌的背后折射出B.但更多的这种诗歌的背后的人格的低劣、平庸、琐碎被折射出C.但这种诗歌的背后,更多人格的低劣、平庸、琐碎被折射出D.但这种诗歌的背后,更多折射出人格的低劣、平庸、琐碎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她不仅仅是“诗艺”的千锤百炼的锻造,也是“诗意”的寻找和创造,同时也是“诗思”在诗歌中的转化,更是“诗道”对人生产生的提升。
B.她不仅仅是“诗意”的寻找和创造,也是“诗艺”的千锤百炼的锻造,同时也是“诗思”在诗歌中的提升,更是“诗道”对人生产生的转化。
C.她不仅仅是“诗意”的创造和寻找,也是“诗艺”的千锤百炼的锻造,同时也是“诗思”在诗歌中的转化,更是“诗道”对人生产生的提升。
D.她不仅仅是“诗意”的寻找和创造,也是“诗艺”的千锤百炼的锻造,同时也是“诗思”在诗歌中的转化,更是“诗道”对人生产生的提升。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
(本题共3 小题,9 分)所谓诗话,就是评述有关诗歌问题所写的随笔式著作。
其内容繁杂,结构松散,涉题广泛,笔调轻松,表达灵活。
诸家诗话虽各有偏重,但兼及其他内容是其共同点。
北宋中叶是诗话的起始时期,欧阳修《六一诗话》是诗话体著作的开山之作。
书中当然不乏真知灼见,而该书最具代表性和深远意义的则是开创了“诗话体”,此后一倡百和,仿效者不绝于后,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大看点。
北宋中期以后,江西诗派及其追随者活跃于诗坛,出现了一些带有这派倾向的诗话著作,如吕本中的《紫薇诗话》、陈师道的《后山诗话》、洪刍的《洪驹父诗话》、范温的《潜溪诗眼》、周紫芝的《竹坡老人诗话》等。
至南宋,由于有了前面诗话的积累,出现了诗话总集一类的著作。
如《诗话总龟》,开创了以内容性质分类的诗话体例,在诗歌鉴赏和诗论建设方面提供了大量资料。
南宋后期,诗话发展已进入成熟期,出现了比较系统的诗论之作,如严羽的《沧浪诗话》,它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理论性和系统性。
书中分别论述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诗证。
从论述中看出,“以禅喻诗”是其诗论的命脉和基调,尊唐抑宋是其诗评标准和基本倾向。
该书最显著的特点是将“以禅喻诗”“妙悟”等学说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所谓“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主张“学诗以识为主”,有“识”的能力才能辨别“体制”的艺术特征,进入悟境。
作者将这些主张和观点贯穿于全书之中,从而形成系统、完整的诗学理论体系,这标志着宋代诗话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宋代诗话还辑录了记述类和评论类的诗,资料保存十分丰富。
更难得的是保存了许多古代已经散佚的诗歌资料,如《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诗人玉屑》等诗话汇编著作中就保存了逸书、逸诗、逸事之类的材料。
另外,自《六一诗话》诞生后,诗话体著作久盛不衰,到清代还大量出现,说明其有文体传承的价值。
诗话中常以诗歌作品作为切入点,从审美的视角深入细致地探讨诗歌创作的艺术性问题,时有精辟之见,能起到以小见大、举一反三、闻一见十的作用。
宋代诗话发掘、整理、提炼和总结了前人诗歌创作上的经验,显示出前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成就,为后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创作经验和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有一种话语方式常在宋代诗话中出现,这就是评点式批评方法。
这种方法,不求全面系统,也不考虑其间的连贯性,仅就某个问题或摘论、摘句进行析评,随感而发,要言妙道,一则一段,一目了然。
不求高谈阔论,但求说深、说透而具说服力。
宋代诗话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的评点式批评方法,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文论遗产,对后人研究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确有助益。
宋代诗话探讨了诗学理论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
宋代诗话中还出现了大量名词术语,这是古人诗学观念和文艺思想的一种反映,独具中国特色,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同时还能看出论者在诗学上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理论水平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深度。
凡此种种,均有其理论研究价值。
当然,宋代诗话难免有其时代的局限和著者的缺憾,但就其整体而言,毕竟是瑕不掩瑜,不愧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宝藏之一。
(摘编自殷光熹《略论宋代诗话》)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出现后之所以被纷纷效仿,主要原因在于其独特的“诗话体”形式和真知灼见。
B.南宋时期的《诗话总龟》能在诗歌鉴赏和诗论建设方面成就突出,与前代诗话的发展密不可分。
C.《沧浪诗话》是宋代诗话发展成熟的标志,它在诗学理论体系方面超越了前代作品。
D.诗话著作长盛不衰,在于它具有的文体传承价值,也在于其提供的具体创作经验和大量的研究资料。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从诗话的概念入手,介绍了其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特征,并指出了各家诗话的共性。
B.文章第二段回顾了诗话的初步发展历程,指出了不同时期诗话的代表作品及其基本特点。
C.文章第三段中以举例、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表现了宋代诗话的多个方面的成就。
D.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不仅分析了宋代诗话的优点,也指出了其局限性。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沧浪诗话》中确立了“以禅喻诗”的诗论命脉和基调,将佛家的“妙悟”等理论引入到诗话中,主张以“识” 辨“体”,进入悟境。
B.宋代诗话有记述和评论两种类型,保存了许多古代散佚的逸书、逸诗、逸事等材料,如《诗话总龟》《诗人玉屑》等。
C.评点式批评方法不能全面系统连贯性地评价诗歌,但它能抓住一句诗或者一个问题随感而发,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探讨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功能性、真实性、典型性及诗歌原理方面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是宋代诗话最为重要的成就。
三、古代诗文阅读(72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 小题,18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 题。
(每题3 分,共9 分)《温疫论》原序(节选)吴有性昔仲景立《伤.寒.论.》,盖为伤寒设也。
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求其所谓伤寒者,百无一二。
予即按.诸书,咸以为春、夏、秋所发,皆属温病,而伤寒必在冬时。
则历年较之,温疫四时皆有,而真伤寒,每在严寒。
虽有头疼、身痛、恶寒、无汗、发热之症,每用发散之剂,一汗即解。
间有不药亦自愈者,并未常因失汗,以致发黄、谵语、狂乱等症。
此皆感冒肤浅之病,非真伤寒也。
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俱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
今鹿马攸分,益见伤寒世所绝少。
仲景以伤寒为急病,仓卒失治,多致伤生,因立论以济天下万世,用心可谓仁矣。
然伤寒与温疫皆急病也,以病之少者,尚谆谆以告世,况温疫多于伤寒百倍,安忍置之勿论? 或谓温疫一证,仲景原别有方论,历年既久,兵火湮没,即《伤寒论》称散亡之余,王叔和补方造论,辑成全书。
则温疫之论,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
崇.祯.辛.巳.,疫气流行,感者甚多,于五六月益甚,或合门传染。
其于始发之时,每见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有不殆者。
或病家误听七日当自愈,不尔,十四日必瘳,因而失治。
或遇医家见解不到,以急病用缓药,虽不即受其害,究迁延而致死,比比皆是。
感邪之轻者,有获侥幸;感邪之重者,而加以失治,枉死不可胜计。
嗟乎!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病者日笃。
病愈急,投医愈乱。
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古册之遗忘也。
千载以来,何生民之不幸如此?余虽孤陋,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抵之处,与夫传变之体,并平日所用历应验方法,详述于下,以俟高明者正之。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B.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C.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D.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8. 一考生在居家隔离期间,翻阅古籍了解中医文化,对文中加点词语做了如下笔记,其中有误的一项是(3 分)A.《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医学经典,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B.按,形声兼会意字,本意为用手向下压。
成语“按图索骥”和《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中的“按”字与文中意思相同。
C.崇祯辛巳,是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
其中,“辛巳”是干支纪年。
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作为序号。
D.格,文中为“推究”之意,古文中可表达相似意思的字词还有“稽、原”等。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仲景所著《伤寒论》主要是针对伤寒之病,后世从医者却往往将伤寒与其他病症相互混淆,容易导致患者病情的延误。
B.吴又可从临床症状、病情的急缓、病例的多寡等方面比较了感冒、伤寒、温疫三种疾病的异同,凸显了研究温病的紧迫性。
C.崇祯辛巳年间,瘟疫流行,感染者众多。
到了五六月份,疫病越来越严重,有的紧闭门户的人家,依旧被传染上了瘟疫。
D.吴又可为人谦逊务实。
他潜心梳理了数年来的行医经验,研究了疫气从哪里产生,又是如何传染到人的身上,立言救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 题。
(每题3 分,共9 分)李元忠,赵郡柏人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