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教案(新版)济南版
(新)济南版生物七上《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一等奖)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分组实验能区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异同,并能概述它们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初步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3.关注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列举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2.培养学生的比照分析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
2.通过对各种生物的认识,了解动物对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开展的重要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根本特征。
【教学难点】区分某种无脊椎动物的类群。
课前准备课件、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地球上的动物可以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讲授新课一、腔肠动物1.我们先来学习一类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
请同学们观看录像,播放水螅的捕食过程,边放录像边讲解。
讨论:〔1〕尝试描述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
〔2〕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的?〔3〕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何特点?指导学生讨论。
师生一块儿得出结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口无肛门,体壁仅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构成。
2.向同学们展示一些腔肠动物的图片,通过展示图片和同学们讨论他们与人类的关系。
〔1〕沿海岸的珊瑚礁,能稳固海岸。
〔2〕珊瑚礁可以制成石灰及水泥,以作建筑材料。
珊瑚也可作欣赏及装饰用。
〔3〕部份水母,例如海蜇,可供食用。
〔4〕腔肠动物的刺丝囊对人体有伤害性,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二、扁形动物设问:请同学们观看涡虫图片,观察它的体形与腔肠动物水螅的体形有什么不同之处?对。
七年级生物上册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课件(新版)济南版

水蛭
沙蚕
观察蚯蚓
目的要求: 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 动。 材料用具: 活蚯蚓、糙纸、棉球、放 大镜。
环节动物:
观察蚯蚓的构造
后端 体节 环带 前端
蚯蚓的运动〔肌肉+刚毛〕
粗糙纸上:运动快,身体变粗变细,往前蠕动 玻璃板上:运动慢,身体变粗变细,但很难往前蠕动
特征
生活环境
代表动物
腔肠 内外两层细胞构 动物 成,有口无肛门
水螅
口 触手
消化腔 芽体
体壁
水螅构造示意图
辐射对称 通过身体纵轴的任何平面都能把身体平分为相 等的两局部
水螅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构造简单,身体呈圆筒状,辐射对称 生活在水中 身体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 体壁围绕身体纵轴成为一个消化循环腔,有 口无肛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可供食用,例如海蜇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
类群 〔第一课时〕
1.说出水螅的形态构造特点。 2.描述蚯蚓的形态构造及运动方式。 3.举例说出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腔肠动物 常见的腔肠动物:
海葵
海月水母
常见的腔肠动物:
海蜇
珊瑚虫
腔肠动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它们的根本构造是 相似的。我们通过观察水螅,来了解它们的根 本特征。
A.前面有眼
B.后面有肛门
C.前面有刚毛 D.前面有环带
2.以下不是腔肠动物的特征的是〔 C 〕 A.腔肠动物是多细胞的 B.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 C.腔肠动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D.腔肠动物都生活在水中
生物圈中动物的类群繁多, 不同动物生活环境也不尽一样。 但是它们的形态构造和生理特 征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七年级生物上册2-2-2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教案2新版济南版(1)

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说出鲫鱼的生活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重点)(2)描述鱼类的主要特征,说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重、难点、)(3)尝试描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活动的实施,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初步确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教学和学法指导:本节课采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结合学生常见的动物,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中熟悉的各种动物和对设计的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小组讨论、自学教材,自主探究,找出它们的相似特征,教师再精当点拨。
最后由学生讨论、总结归纳出它们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进一步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加强引导,规范实验步骤,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课前准备:活鲫鱼、鱼的骨骼标本、玻璃缸、清水等,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代表动物:鲫鱼鱼类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体表特征:大多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内有脊柱骨构成的脊柱,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属于变温动物。
代表动物:青蛙两栖类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可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裸露且湿润,能够辅助呼吸。
代表动物:鳄鱼爬行类主要特征:皮肤干燥、厚实,体表覆盖着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陆地产卵,卵外有坚韧的外壳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内容是学生较熟悉的动物,学生较感兴趣,积极性较高。
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在教师的问题驱动下,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很容易总结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而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2.1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七年级上册生物同步高效优质课件(济南版)

for watching
Thank you
04
总结
蠕虫动物的概念
阅读课本76页的内容,总结蠕虫动物的概念。
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体壁内有肌 肉,它们主要依靠__肌__肉__的_收__缩__和__舒_张__缓慢地蠕 动。18世纪,瑞典分类学家林奈把这些身体 __细__长__、左右__对___称____、无__附___肢____、能够蠕动的动 物,统称为蠕虫动物。
济南版生物学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目前记录的动物生种物类圈大的约动有物150多万,按照 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 动物两大类。 脊
柱 无 脊 柱
生物圈的动物
① 无脊椎动物,约占总数的95%
动 物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 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② 脊椎动物,约占总数的5%
保证正常的呼吸,同时能 减少与土壤的摩擦。
总结环节动物的特点
阅读课本75页的内容,总结环节动物的形态特征及生活环境。
结构特点 呈圆柱形,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__状__体__节___构
成,身体分节使他们的运动更加_灵_活___。 生活环境
生活在_水___中或_潮__湿__的__陆_地__环境中。 运动方式: 蠕动:肌肉和刚毛配合完成蠕动。 呼吸方式 靠湿润的体壁呼吸。
前端 环带 体节
后端
实验:观察蚯蚓
活动3:描述蚯蚓的 运动方式。
蚯蚓运动时依靠 (_肌_肉__的_收__缩_和__舒_张_)和刚毛 辅助运动,缓慢地蠕动 运动方式: 蠕动:
肌肉和刚毛配合完成蠕动。
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无脊椎动物的类群,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该类群的特征。
2.各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共同完善各类群的特征描述。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教师适时总结:这些生物都没有脊椎,它们属于无脊椎动物。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无脊椎动物的概念、特征及其在生物分类中的地位,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详细讲解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包括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并结合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类群的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无脊椎动物的分类特征及其主要类群的识别。
2.生物分类方法在实际观察、比较、分析中的应用。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丰富的无脊椎动物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多样性。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无脊椎动物的观察、分类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生物世界的热情。
2.通过学习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价值,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关爱生物、尊重生命的情感态度。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任务,并汇报交流。
七年级生物上册2_2_1无脊椎动物的要紧类群教案3新版济南版

A.腔肠动物
B.软体动物
C.线形动物
D.肢动物
(四)归纳小结
一、软体动物的要紧特点
一、躯体柔软
二、躯体表面有贝壳(或被外衣膜包裹的内壳)
二、节肢动物的特点
一、躯体分部,
二、躯体、足、触角均分节,
3、体表有外骨骼。
3.贝壳是怎么形成的呢?
4.软体动物都有贝壳吗?
5.软体动物的要紧特点是什么?
探讨二:节肢动物的要紧特点
阅读教材77——79页文字资料,试探:
一、蝗虫的躯体分为哪几部份?
二、蝗虫的足、出教材、翅各有何特点?
3、气门有何作用?
4、外骨骼有何那么用?
五、节肢动物的要紧特点是什么?
(三)知识运用
1.节肢动物的体表有坚硬的__________,限制了躯体的生长,因此节肢动物一样都有__________现象.
(五)随堂检测
1.蝗虫能适于空中和陆地生活,其形态结构特点有( )
①用气管呼吸 ②胸部有两对翅 ③有外骨骼,避免水分蒸发 ④视觉发达,有一对复眼.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蝗虫避免体内水分蒸发的结构是( )
A.气管
B.触角
C.外骨骼
D.翅
3.以下动物中,不属于软体动物的是( )
A.河蚌
2.2.1.3 无脊椎动物的要紧特点
一、教学目标
一、说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常见的动物。
二、熟悉蝗虫的形态结构和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把握节肢动物的要紧特点。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七年级生物上册2.2.2《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教案2新济南版

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说出鲫鱼的生活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重点)(2)描述鱼类的主要特征,说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重、难点、)(3)尝试描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活动的实施,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初步确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教学和学法指导:本节课采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结合学生常见的动物,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中熟悉的各种动物和对设计的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小组讨论、自学教材,自主探究,找出它们的相似特征,教师再精当点拨。
最后由学生讨论、总结归纳出它们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进一步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加强引导,规范实验步骤,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课前准备:活鲫鱼、鱼的骨骼标本、玻璃缸、清水等,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代表动物:鲫鱼鱼类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体表特征:大多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内有脊柱骨构成的脊柱,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属于变温动物。
代表动物:青蛙两栖类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可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裸露且湿润,能够辅助呼吸。
代表动物:鳄鱼爬行类主要特征:皮肤干燥、厚实,体表覆盖着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陆地产卵,卵外有坚韧的外壳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内容是学生较熟悉的动物,学生较感兴趣,积极性较高。
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在教师的问题驱动下,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很容易总结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而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七年级生物上册 2.2.1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1课时)优秀教案 (新版)济南版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②了解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重点)2.能力目标①尝试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②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搜索和收集,发展学生对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占有、进一步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②通过各项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通过对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已有所了解;通过对本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生物类群的规律和方法。
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学习无脊椎动物的各类群奠定了基础。
生活中,有些同学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对个体较大、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如蜗牛、蚯蚓、蚌、乌贼、蝗虫、虾、蟹等)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等已有了整体的感知。
有些同学通过阅读或观看视频等多种途径,对昆虫及其它无脊椎动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受地域限制,有些动物采集不到,如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从而导致学生对某些无脊椎动物(如桃花水母、沙蚕等)缺乏感性认知。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调查及预习工作。
过渡: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很对!状、体壁很薄、有口无肛门)接下来让我们来观察其它常见的腔肠动物。
(展示:请同学们看课本第2.2-4几种腔肠动物)常见的腔肠动物有哪些?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腔肠动物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总结:腔肠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无脊椎动物,身体呈圆筒状,层细胞构成,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腔肠动物生活在海洋里,当食物经过海葵,海葵发出刺丝麻醉食物,然后用什么捕获食物?捕获的食物经过什么结构被送入什么腔进行消化?消化后的食物残渣再经过什么结构排除体外?板书设计:第二章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常见动物:水母、海蜇、珊瑚虫海葵、水螅主要特征:多细胞动物,身体呈圆筒状,体壁仅由腔肠动物 内、外两层细胞构 扁形动物 成,消化腔有口无无脊椎动物 线形动物 肛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说出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2、描述蚯蚓的形态结构及运动方式。
3、举例说出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教学重点:
无脊椎动物的类群及特征
三、教学难点
各代表动物的结构。
四、教学用具
课件、蚯蚓、挂图、尺子、玻璃板、白纸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动物世界视频,能说出被发现的植物有多少种?
自然界还有一类,它包括的种类比植物的种类更多,这类生物,就是我们现在要开始学习的——动物。
地球上的动物可以首先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
本节课来学习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
(二)讲授新课
我们先来学习一类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
请同学们观看录像边放录像边讲解。
然后播放水螅的捕食过程。
讨论:
1、尝试描述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
2、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的?
3、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何特点?
指导学生讨论。
师生一块儿得出结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口无肛门,体壁仅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构成)。
扁形动物
设问:请同学们看猪肉绦虫成虫的标本,观察它的体形与腔肠动物水熄的体形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又一类动物--扁形动物。
1、课件展示猪肉绦虫形态图.
2、出示血吸虫挂图,学生观察形态。
3、观察涡虫形态。
指导学生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环节动物:
课件播放蚯蚓。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蚯蚓
讨论:
1、尝试描述蚯蚓的外部形态特点。
2、用手触摸蚯蚓会有何感觉?
3、尝试描述蚯蚓的运动方式。
4、怎样区分蚯蚓的前后端。
5、大雨过后蚯蚓为何爬出地面?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
总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知道腔肠动物、线形动物、扁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代表动物及各种动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归纳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板书设计: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1、腔肠动物
水螅
(1)生活环境:池塘、河沟
(2)形态:圆筒形
结构:口、触手、消化腔、体壁
2、扁形动物
(1)猪肉绦虫
(2)主要特征:扁平
3、线形动物
(1)人蛔虫
(2)主要特征:圆柱形或细线形,有口有肛门
4、环节动物
蚯蚓
(1)形态:圆柱形
(2)结构:前端、环带、体节、后端
(3)呼吸:体壁
随堂习题:
A类:举例说明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分别是什么?
B类: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呼吸。
六、教学反思: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应搞好实验教学。
课前带领学生到野外挖蚯蚓,学生再挖蚯蚓的过程中,既能获得感性材料,又能掌握蚯蚓的生活环境。
通过实践发现,他们非常希望增加动手的机会。
同时,要教育学生爱护农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