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与公共精神-论文
关于公共艺术论文(2000字)

关于公共艺术论文(2000字)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期北京机场大型壁画的建成,标志着公共艺术的兴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艺术由最开始的萌芽阶段发展到目前已经初具规模。
上海世博会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行,让我们意识到公共艺术必将推动中国当代文化社会的民主进程;让公共艺术紧贴民众,促进艺术的多元化;让越来越多,越老越好的公共艺术走进社区普惠于大家。
公共艺术的精品化,不但能成为划时代的标志和象征,而且还将会为社会留下宝贵财富。
关键词:公共艺术论文公共艺术本是一种外来的语言,它还被称为公众艺术和社会艺术。
公用性的含义就是要达到一个开放的空间,里面的资源都是共享的,用另一个词概括就是公用领域。
公共艺术存在于公共领域中,所以人们可以直接接触到它,由此表现除了公共艺术的共享,开放和交流的精神价值。
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为:公共壁画、公共环境下的装饰、城市雕塑、表演艺术等等。
一、公共艺术的形成1.公共艺术在壁画中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期,北京机场大型壁画的建成,标志着公共艺术的兴起。
其中机场的壁画有《民间舞蹈》《科学的春天》《哪吒闹海》《巴山蜀水》《白蛇传》等优秀作品。
机场壁画的建成也是我国迈向开放的一个象征。
随后袁运甫的作品《袁运甫彩墨画》《山魂水魄》又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相继问世。
北京机场每天的客流量非常多,其中还有大量的外国游客,机场壁画建成时引来了不少议论。
机场壁画在当时成为了美术界非常敏感的话题,其影响远远超过了他们之前的预判。
北京机场壁画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公共艺术的形成,从那以后,绘画艺术走出了室内。
2.公共艺术在城市雕塑中形成公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艺术带给他们的快乐,优秀的艺术作品还可以使他们身心放松,释放掉心理压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面貌也焕然一新,这时出现了一种名叫“城市雕像”的东西,即在城市的墙壁上雕塑绘画作品。
上世纪80年代城市雕塑取得初步发展,一些优秀作品出现在人们眼前,这些优秀作品体现了当时历史中国家的政治色彩。
公共艺术论文

公共艺术论文公共艺术范文论文3000字公共艺术在当代城市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愈来愈突出,它作为一种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具有社会性、公益性的公共物品和文化福利。
所谓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
公共艺术论文参考范文篇1浅谈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摘要: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集聚,形成了城市化的格局。
人需要交流,需要沟通,回顾公共艺术发展的文化脉络,透析城市公共艺术与公众、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的关系,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环境,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人性化设计原则,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满足人们的心理、视觉、精神上的需求,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性以及开放性。
人们需要沟通。
实用性和装饰性公共空间设施。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所谓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
城市的开敞空间依据其权属性质可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
同时,它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
城市公共空间的创造是为了给人们的户外活动提供舞台,城市空间里的生活比城市空间本身更为有意义。
人类需要交流、需要沟通,这就是公共空间形成的基础,由于人类的生活方式是既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因此它必然要求作为载体的城市提供各类适宜的场所。
二、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环境城市公共空间仪式的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是‘天成之笔’自古以来人类就与自然环境相容相生,中国古人利用自然环境应在理想意境。
‘尊重自然、研究自然、模仿自然、寓于自然’成为现代设计的理念。
因此今天的公共空间应该关注自然属性的特征。
提倡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完美结合;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民俗习惯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地区的特质。
这些因素就形成了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文化环境。
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论文大全

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论文大全第一篇: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论文大全近年来,公共艺术成为艺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以公共艺术为研究主题的会议、展览等各式各样的活动越来越多,同时公共艺术的“公共性”问题,更是受到大家的重视和关注。
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思想方式,传达着艺术对公众的态度,体现了公共空间开放、交流与共享的民主思想。
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让更多的人真正享受艺术的权利,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精神内涵,实现其特有的性质——公共性。
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和权力机构都是相对的,它讨论的是社会的公共事项,可以说“公共领域说到底是公共舆论”,它是对社会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的肯定,是人们对基本权利的享受。
“公共”作为艺术的定语来说明公共艺术是共享的,而非个人,是以共享和交流为前提的。
笔者着眼于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结合公共艺术设计的实践,探究公共艺术的本质特征所引发的思考和体会,就如何实现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公共艺术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公共大众的共同意愿着名设计理论家尹定邦先生认为:“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
这类空间包括街道、公园、广场、车站、机场、公共大厅等室内外公共活动场所”。
可以看出,公共艺术设计的空间载体是公共活动场所,其面对受众主体是公共大众。
公共场所是所有人都可以光顾的场所,另外其又有特殊的要求,这就是它的文化表述功能。
就是说,这个“空间”是物质的实用的,同时又不是纯粹的“空”,而且有着非实用性的文化表征功能。
正是这种文化表征功能的非实用性、非物质性,才证明着和叙说着这个空间的公共性,即人人都可以“分享”,都可以拥有,所以,才叫做“公共空间”。
这才是“公共空间”的文化实质,体现方式就是“公共艺术”。
这就涉及对公共艺术的公共要求,即它是公众的。
(一)公共大众是投资公共艺术的主体。
从操作层面上看,公共艺术是由公众、艺术家以及投资方,针对特定的公共场所或公众关注的社会主题,经过沟通合作,共同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已经有了公共合作的性质。
公共艺术论文

浅析城市雕塑在现代社会公共艺术中的运用摘要:公共艺术存在于公共空间,是城市环境中的一个特殊的景观空间要素。
公共艺术的核心在于“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最基本的条件。
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多种,而城市雕塑是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雕塑在公共艺术中特别是在公共环境中起到了视觉焦点和标志的作用,以独有的空间语言、材质的造型和结构,让人们能感受到它的形式美感和审美内涵.不仅能吸引观众的视线,也能更好的传达情意,使观众真正融入到一种令人愉快的公共关系中。
城市雕塑的创作应该具有大众化和平民化的特征,这样才能最大化的发挥其公共性,改善人们的居住、生活环境。
其次城市雕塑应与环境相融合,以更好的向人们展示这个城市的风貌。
公共艺术强调公共的参与、陈列在公共场所之中、供给广大民众观赏的艺术.在一切开放的空间里能让人观赏、参与和使用的艺术品、艺术活动、艺术行为和艺术设施,都可以称为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无法脱离所处的广大社会文化背景,它所呈现的复杂性和特征性与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公共艺术和环境景观形态对于城市的风貌、气息及个性形象的辨识和张扬起到重要的作用,而雕塑正是要以他特有的空间语言来向大众传达公共艺术的核心价值和内涵.城市雕塑中的创作作品遵循公共艺术的特性,以能更好的为人们欣赏为创作目的。
公共艺术中的雕塑,与人应该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公共艺术,首先就应该是大众、平民的,而存在于其中的雕塑,包括其他艺术,不应只是高高在上,它应该是能和公众的生活环境相融合,在文化、娱乐,甚至情感方面能和人们产生互动的沟通物。
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与大众的亲和性,是至关重要的。
建立密切相融而且生动的观赏模式,使观者和可以介入雕塑其间.观赏者与艺术之间的主客体界面趋于淡化,使艺术更好的亲近大众.而在欣赏过程中,观者的内在情感趋于愉悦,使得公共艺术成为公众可自由参观、触摸、依偎或更为互动的展示形态,以缓解现代社会高强度的工作以及高层化建筑群对人造成的压抑和排斥,从而成为一种公众性的带有更多民主和自由色彩的艺术.雕塑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一旦被拉近,就可以使作品的内涵被扩展,更好的诠释作品自身的意义。
时代精神的艺术载体——公共艺术

时代精神的艺术载体——公共艺术摘要:公共艺术作为众多艺术形式当中的一种,其凭借公共性、开放性等特点在城市建设和文化精神传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不同时期的公共艺术创作都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能够体现当时的社会状态和精神风貌,成为时代精神的艺术载体。
本文对公共艺术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简单分析,并选取我国较为著名的三个公共艺术作品进行简单赏析,明确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并进一步提出公共艺术更好地发挥时代精神载体作用的具体发展策略,以促进我国公共艺术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时代精神,艺术载体,公共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理念的改变,公共艺术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大部分认为公共艺术仅仅能够优化城市结构,为城市景观打造贡献一份力量,但忽视了公共艺术作为时代精神载体的重要作用。
公共艺术的创作植根于社会生活当中,其灵感和取材都来源于最真实的社会生活,因此,其作品也是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最直接反映。
因此,要加强对公共艺术的认识程度,挖掘公共艺术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发挥其精神教育功能。
1.公共艺术的概念和特征1.1公共艺术的概念公共艺术一词来源于国外,其概念首次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费城通过了一项法案,鼓励艺术家们将创作工作从工作室搬到室外公共空间当中,将艺术作品从平面、大屏幕当中转移到室外环境中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促进了公共艺术的产生。
自此,公共艺术开始成为一种大众文化流行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内容和形式。
公共艺术的定义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公共艺术指除私人、机构空间以外的一切艺术创作活动,以及环境美化活动;但狭义上的公共艺术,更多是指在公共空间中可以满足大众对艺术审美的表演艺术。
而公共艺术种类也较多,它主要包括了在公共空间中设置的城市雕塑、壁画、景观性艺术建筑小品、公共文化艺术设施、城市雕塑性建筑物,及其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所进行的艺术性活动等。
公共艺术论文

公共艺术论文公共艺术是连接艺术与社会的重要纽带,具有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公共艺术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公共艺术论文篇1浅析公共艺术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于公共艺术的重视也不断的提高。
本文通过公共艺术的参与性、互动性,以及对地域文化、环境装饰等方面入手国内外知名公共艺术作品,对公共艺术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公共艺术突破了传统美术的创作方法,多方位的发展着,为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我国目前国内的公共艺术大多趋向于具象的高大雕塑,或者抽象的装饰点缀雕塑,且存在千篇一律的现象。
对于国外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的吸收与学习还不是很到位。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空间;参与性;互动性;城市雕塑一、什么是公共艺术对于公共艺术的涵义及概念,没有十分清晰的定义,每个人对于公共艺术的认识与理解亦是各不相同。
笔者作为志愿者很幸运的参加了2012年底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召开的城市公共艺术论坛,通过各位专家教授在论坛中对于公共艺术的涵义及概念的讲解,对一些国内外优秀的著名的公共艺术作品的展示,以及没人认对公共艺术的不同解析,使笔者对于公共艺术有了与之前不同的理解。
公共艺术,是在公共空间里创造、设计、与应用的具有一定精神意义的公共产物,它不简简单单的只是一些装饰物或建筑体,对于民众的生活及精神陶冶有一定的引导与塑造的作用,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它具有一定的互动性与参与性,民众与之有一定的交流与互动。
二、公共艺术的参与性及互动性公共空间里的艺术,如果不能很好的与民众互动,使民众参与融入到空间氛围之内,则称不上好的艺术。
艺术作品在所处的位置上,与人和周围的环境进行互动,从而创造出一个具有活力的公共空间。
大众在参与到艺术作品中时,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更是具有选择性和倾向性的与之互动,一个优秀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可以在使大家娱乐的同时,感受作者的艺术思维。
(一)杰森・德凯尔・泰勒――《无声的进化》汪大伟教授在论坛中提到: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中的艺术。
公共艺术论文相关范文

公共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创作形式,它不只是个人情感的抒发和个人风格的展现,还要面对复杂并且直接的环境和公众问题。
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篇1浅论公共艺术的和谐理念【摘要】城市中的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多重形式体现着城市文化与发展进程。
在城市的公共空间创作中,用不同的构件进行创造,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是其不容忽视的课题。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空间审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公共艺术作为最能体现城市文化特点的造型艺术之一,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塑造于城市空间中。
作为艺术创作的思想方式,公共艺术以开放的形式传达着艺术作品的内涵,并在城市文化坐标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的和谐统一如果把公共艺术看作一个名词,很明显,它的定义是从公共环境的角度出发,它的外延是小于城市空间的,它的社会功能性就是提供给人类生存空间更多的精神渴求,在建筑所围合的公共空间中,其个体文化性随之转化为社会文化性。
因而,公共艺术所带来的精神的辐射面常常会涉及所处空间中的其他艺术形式,也会更多地影响城市空间和心理行为,这也是公共艺术的特殊性所在。
由于现代城市规划热的兴起和人们环境意识的加强,使得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立体名片的标示,显现在城市建设的诸多方面,成为环境景观的要素之一。
所以公共艺术要与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城市性质有机融合,通过公共艺术了解城市的文脉和内涵,把公共艺术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纳入到城市的规划建设中来。
“城市雕塑的创作设计必须从空间环境出发,它不仅是为人们营造一道视觉艺术的风景线,一个适宜的活动空间,同时还必须作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组成部分,达到协调与统一。
”①在城市的大规模建设中,与建筑艺术和雕塑小品相比,公共艺术作品的自身独立性具有更为显著的特征,人性化和情感化是其不变的语言表达,这大大缓解了建筑师、艺术家在创作中受到的桎梏和影响。
公共艺术与公共精神

公共艺术与公共精神来源: 作者:翁剑青时间:2004-10-25 12:43:16 浏览:295只有当我们的社会开始自觉地迈向不可逆转的现代化、城市化及民主化进程时,我们才有可能谈论公共艺术及其实践这个当代问题。
倘若我们暂且撇开公共艺术所包含的物化形态的特征,而就其具有的文化品格及社会伦理来看,或许"公共精神"便是公共艺术的要义抑或灵魂了。
何为公共精神?想必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诠释和理解。
但有一点是较为明晰的,现代之公共精神当源自社会公共领域的道德和理想。
一切公共领域是相对于私人或私密领域而存在的。
从近现代世界历史来看,公共领域首先是指向社会学和文化政治学等意义上的。
其理想范式的基点,试在"我们每一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作为共同体,我们把每个成员都作为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来接纳"(卢梭《社会契约论》第一卷,第六章)。
公共领域的概念是在十八世纪中叶前后形成的,它是在西方近代社会形态及国家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中形成的重要命题。
公共领域,"首先指我们的社会生洁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
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哈贝马斯语引自《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出版 125页)。
从某种角度上说,现代社会的公共艺术在一定的程度上,犹如当今大众传媒时代的报纸、电视及广播等公共领域的媒介,它以艺术的表达方式去传达公共社会领域的各种意向、价值观念及审美态度等。
总体说,公共艺术所要强调的公共精神的基本向度,是力求在具有社会理性与道德理想的公众之间,克守必不可少的"市民认同"(市民社会间在人格尊严及利益关系上的相互尊重与包容),并彰显市民全体成员所应持有的权利与义务,亦即社会的主体地位。
公共精神的内涵或有文化及时空所导致的差异,但就现代社会经验而言,其基本内涵具有普遍性:它小至礼貌、谈吐优雅、谦逊、尊重他人、敬老携幼、讲究公共卫生等;大至积极参与和承担公共事务的讨论及决策,并主动维护公共批评、平等参与、民主合议等公共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