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合集下载

最新: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最新: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最新: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人群中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较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可显著减少缺血事件,如心血管病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支架内血栓等。

第一部分:DAPT策略一、DAPT方案概述血小板的激活与聚集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是治疗冠心病的关键。

血小板环氧化酶(COX)-1抑制剂: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地抑制COX-1从而阻止血栓素A2的合成及释放,抑制血小板聚集;吲哚布芬可逆性地抑制COX-1,对前列腺素抑制率较低,胃肠道反应较小、出血风险较低,可考虑作为出血及胃溃疡风险高等阿司匹林不耐受患者的替代治疗。

P2Y12受体抑制剂:二磷酸腺苷(ADP)是血小板活化与聚集过程中的重要激动剂,P2Y12受体抑制剂能够阻碍ADP 与血小板表面受体结合,有效地减弱ADP的级联反应,降低血小板聚集效应。

目前国内常用的P2Y12受体抑制剂主要为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

二、DAPT实施中的缺血与出血风险评估1. 临床缺血与出血危险因素:临床常见的高缺血风险因素包括:既往心肌梗死或卒中史、心电图ST 段压低、高龄、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贫血、左心室功能障碍、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复杂冠状动脉PCI(如左主干、分叉、慢性完全闭塞、弥漫性长病变、仅存冠状动脉)等。

高出血风险因素包括:高龄、女性、肾功能不全、慢性心力衰竭、血小板减少或抗血小板治疗后抑制过度、贫血、低体重指数、合用口服抗凝药(OAC)等。

以上可供临床初步判断缺血和出血风险。

2. 缺血与出血风险评分:专门用于指导DAPT疗程制定的风险评分的应用应当优先于其他风险评分,如PRECISE-DAPT评分和DAPT 评分(表5和6)。

(1)PRECISE-DAPT评分:(2)DAPT评分:3. 血小板功能检测:接受P2Y12受体抑制剂治疗时的血小板反应性对缺血和出血事件有中等程度的预测价值。

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药物相互作用治疗建议
服用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时,不推荐常规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以预防胃肠道不良反应,对于高胃肠道风险的患者可考虑更换其他抑酸药如组胺H2受体拮抗剂;对于有消化道溃疡需要服用PPI的ACS患者,建议由心内科、消化内科以及普内科医师共同评估,制定治疗方案。
2005年CPACS (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路径研究) 63%ACS患者接受了单纯药物治疗
63%
PCI或CABG
52%
PCI或 CABG
单纯药物 治疗
3级医院
单纯药物治疗
80%
PCI或CABG
2级医院
入组2,823ACS患者
入组1731ACS患者
入组1092ACS患者
Ruilin G, et al. Heart published online 11 Oct 2007; doi:10.1136/hrt.2007.119750
ACS的病理生理基础
2、急性血栓形成 男性68%首发AMI和心脏猝死 出现在冠脉狭窄<50%的病例。 女性50%首发AMI和心脏猝死
ACS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旦斑块破裂,便激活血小板和凝血系统,在破裂斑块的基础上形成富含血小板的止血血栓。 当损伤严重,则在血小板血栓的基础上形成以纤维蛋白和红细胞为主的闭塞性血栓—红色血栓,冠脉血流完全中断,ECG一般表现为ST段抬高。 当损伤较轻,形成的血栓为非闭塞性,以血小板为主—白色血栓。形成白色血栓时,冠脉血流没有完全中断,可以冲击血栓而栓塞末梢小动脉,表现为UA或NSTEMI。
氯吡格雷及其治疗建议
NSTEACS患者中不准备进行早期(5d内)诊断性冠脉造影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立即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mg,继以75mg/d。除非有高出血风险,建议持续应用12个月。 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无论是否采用纤溶治疗,应该给予氯吡格雷75mg/d,至少持续14d,并且建议长期治疗,如1年。如患者<75岁给予负荷剂量300mg(75岁以上和出血高危的患者不用负荷剂量)。 正在服用氯吡格雷,拟行择期CABG的患者,建议术前停用氯吡格雷至少5d,除非急诊手术。

3.5 从作用机制及药物相互作用看P2Y12抑制剂的合理应用-刘文娴教授

3.5 从作用机制及药物相互作用看P2Y12抑制剂的合理应用-刘文娴教授

不增加任意情况大出血,非手术相关 大出血和手术相关大出血也未增加。 (P>0.05)
• CURE研究是一项国际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研究,共纳入12562例UA/NSTEMI患者。主要终点为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 梗死或卒中组成的复合终点;安全性相关结果为出血并发症:致命性出血、严重(需要输血≥2个单位)或轻微出血
1. Yusuf S, et al. N Engl J Med 2001;345:494-502. 2. Chen ZM, et al. Lancet. 2005;366(9497):1607-1621. 3. Steinhubl SR, Berger PB, Mann JT 3rd,et al.JAMA 2002;288:2411-2420
1.Glob Heart. 2014;9(4):457-67.
目录
1
P2Y12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及主要特性概述
2
P2Y12抑制剂与其他抗栓药物的相互作用
3
P2Y12抑制剂与常用心血管药物的相互作用
P2Y12抑制剂可与阿司匹林等药物联合使用, 通过不同作用机制协同起效
▪ 目前用于ACS抗血小板治疗主要 包括三类: 水杨酸类--ASA P2Y12受体拮抗剂 GP IIb/IIIa拮抗剂(GPI)
STEMI
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易损性斑块的存在
斑块破裂或侵蚀
血小板等激活,导致血栓形成
斑块往往多发 并愈合缓慢
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
早期缺血风险高
1. Naghavi M, et al. Circulation. 2003;108(14):1664-1672. 2. Anderson JL,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07;50(7):e1-157.

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选择

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选择

编辑ppt
18
新型的P2Y12受体拮抗剂---普拉格雷
普拉格雷(Prasugrel):是较新的噻吩吡啶类药物。 与氯吡格雷相比,普拉格雷转化成活性代谢产物只需一次反应,
具有更强的抗血小板作用和更短的起效时间。 2012 年ESC-STEMI 指南中,60 mg 负荷继以10 mg/d 维持剂量
u 常用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心肌梗死发作的风险预防用药:每 天100mg
u 主动脉冠状动脉静脉搭桥术(ACVB)后,开始使用阿司匹林肠 溶片最佳时间为术后24小时,每天100-300mg。
编辑ppt
9
阿司匹林肠溶片
药代动力学:
肠道吸收,迅速降解为主要代谢产物水杨酸。 阿司匹林和水杨酸均和血浆蛋白结合并迅速分布于全身,水杨
24
血小板IIb/III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
替罗非班有两种给药途径——静脉和冠状动脉
① 静脉内用法:PCI 患者:起始 10~25 μg /kg(3 min 内) 静推, 维持 0.075~0.15 μg/kg/min 静滴 36 h,可适当延长;非 PCI 患 者:起始 0.4 μg/kg/min 静滴 30 min,维持 0.1 μg/kg/min 静滴 48~108 h。
n 无已知作用
编辑ppt
20
替格瑞洛
替格瑞洛(Ticagrelor):是新型环戊基三唑嘧啶类口服P2Y12 受 体拮抗剂,无需代谢活化、起效迅速,停药后血小板功能恢复较 快
主要经CYP3A4 代谢,原药及代谢产物通过肝代谢,经胆汁清除 PLATO 研究显示,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ACS患者中,替格瑞洛组
1、合并下述3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建议服用阿司匹林75-100 mg/d: 男性≥50 岁或女性绝经期后; 高血压(血压控制到<150/90mmHg) 糖尿病 高胆固醇血症 肥胖(体质指数≥28kg/m2) 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发病史) 吸烟

替罗非班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替罗非班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替罗非班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抗血小板治疗是血栓栓塞性疾病如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缺血性卒中的基本治疗策略。

现有的抗血小板药物中(表1),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合酶和血栓素A?的合成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噻吩吡啶类(氯吡格雷、替格瑞洛)通过抑制血小板ADP 受体而减少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和聚集,但阿司匹林和噻吩吡啶类的作用机制并未完全覆盖所有导致血小板聚集的信号通路。

血小板糖蛋白(glycoprote in,GP)Ⅱb/Ⅲa受体是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的最终共同通路,其拮抗剂可通过占据受体的结合位点,使之不能与黏附蛋白相结合,从而特异且快速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图1)[1]。

目前国内应用最主要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GPⅡb/Ⅲa inhibitor,GPI)是替罗非班,其他GPI尚需进口。

表1. 不同抗血小板药物的分类图1. 不同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示意图目前替罗非班已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国内外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研究证据[2-11],并已得到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欧洲心胸外科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ardio-Thoracic Surgery,EACTS)《心肌血运重建指南》、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2 019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等国内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权威指南的推荐:对于行直接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若血栓负荷重、冠状动脉造影出现血流慢或无复流、存在呕吐或处于无法进食的状态、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服用时间距直接PCI时间间隔较短或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等情况时,推荐使用替罗非班,10~25 μg/kg静脉推注,随后0.15 μg/(kg·min)滴注18~36 h,可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重等因素个体化调整替罗非班用量(分层剂量:半量或减量);对具有高危因素且没有预先给予足够P2Y12受体拮抗剂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或接受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且合并缺血高危因素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 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syndrome,NSTE-ACS)患者,介入治疗中可考虑应用替罗非班[12-14]。

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2021

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2021

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2021一、 DAPT策略血小板的激活与聚集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抗血小板是治疗CAD的关键。

DAPT,即阿司匹林联合一种P2Y12受体拮抗剂的治疗方案。

目前国内常用的P2Y12受体抑制剂主要为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

1. DAPT实施中的缺血与出血风险评估在决定DAPT策略前,应充分权衡缺血和出血风险,以利于正确选择治疗策略,使患者获益最大化。

共识对临床上常见的高缺血及出血因素做了概述,分别参考了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非ST段抬高型心梗(NSTE)-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指南和学术研究联合会高出血风险工作组(ARC-HBR)制定的标准,另外共识介绍了2项相关评分(PRECISE-DAPT 评分和DAPT评分)的背景和使用场景。

此外,对于血小板功能测定或CYP2C19基因分型监测对于P2Y12受体抑制剂选择的治疗指导也做了介绍,目前对于这部分的推荐是IIb 级推荐。

2. DAPT期间最大程度减少出血的措施在减少出血的措施推荐中,再次强调桡动脉径路,减少阿司匹林剂量(75-100mg)以及DAPT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PI)应用,并作了I类推荐。

3. DAPT疗程及单联抗血小板治疗1) DAPT治疗时间需要根据个体缺血风险及出血风险综合评估,高出血风险的CAD患者可考虑缩短DAPT疗程,缺血风险高且出血风险低的患者应考虑延长DAPT。

2) 近年来许多研究探索了DAPT疗程和单抗选择,是停用P2Y12受体抑制剂还是停用阿司匹林?对于1年以内短期DAPT进行阿司匹林单药治疗,部分研究提示可能会增加心梗事件发生率,仅在高出血风险的CAD患者可考虑缩短DAPT疗程;关于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治疗,大型随机对照研究(RCT)证实短期DAPT后降阶至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治疗较长期DAPT能够降低CAD患者的出血风险,同时不增加缺血事件发生率。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研究与应用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研究与应用

综 述・
临嘛医 程21年1 第1卷 期 学工 0 0 月 7 第1
血小板膜糖蛋 自 I / 受体拮抗剂的研究与应用 I ma b
杨 国 雷
( 山市南 海 区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医院 血液科 ,广东 佛 山 5 8 0 ) 佛 2 2 0
【 摘要】 血小板活化形成的血小板血栓是动脉血栓形成的始动环节。血小板膜糖蛋 白 (yortn G )参与血 小板活化 , P g cp e , P l oi G
u e l i. up s f tetx s os mmaiersac n p l aino paee lc p oen I bI a c po na o i . sdi ci c P r o eo h t u n n e it r ee rha da pi t f ltlt y o rti I / I c e tra tg ns z c o g Ia t
【 yw rs Pa l l o rti( P I /l; tgns C rnr erdsaeAppe i Ke o d 】 leegy poe G )I IaAn o i ; oo ay a i s; o l a tt c n bl a t h t e x
血 小 板 活 化 形 成 的 血 小 板 血 栓 是 动 脉 m 栓 彤 成 的 始 动 环 v 、纤 维 连 接 蛋 白 ( N) WF F 、玻 璃 连 接 蛋 白 ( N 。 目前 研 究 v ) 节 。血 小 板 膜糖 蛋 白 (lcpo i ,G )参 与 血 小 板 活化 ,在 表 明 ,G I /I gyort n P e PI Ia活 化 主 要 通 过 以 下 四 个方 面 实 现 : ( )蛋 白 b I 1 血 小 板 黏 附 、聚 集 中起 重 要 作 用 , 主要 有 :G I /l 、G Plb Ia PI l 原 受体 ,介 导 血 小 板 聚集 的最 终 途 径 ,是 国 内外 研 究 的热 点 。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P I术 后 血 栓 引 起 的 并 发 症 。迄 今 . 有 多 个 大 规 模 的 试 验 研 究 血小 板 糖 蛋 白 I /la受 体 拮 抗 剂 在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P I治 疗 中 的 C 已 b C
应 用. 结果令人鼓舞 。 其 关 键词 :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 介 入 治 疗 ; 血小 板 糖 蛋 白 Ib 体 拮 抗 剂 /la受
维普资讯
中国心血管杂 志 20 0 2年 8月 第 7卷 第 4期
血 小 板 糖 蛋 白 Ⅱb /ma受体 拮 抗 剂 在 急性 心肌 梗 死 介 入 治 疗 中 的 应 用
王 小 飞 综 述 王 佩 显 审校
摘 要 : 血小 板 糖 蛋 白 I / 体 拮 抗 剂 在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的 经 皮 冠 状 动脉 介 入 治 疗 ( C ) la受 b P I 中有 非 常 好 的 应 用 前 景 。 心 病 的 P I 冠 C 治 疗可 以引起强 烈的 血小板活 化 . 而血 小 板 糖 蛋 白 Ib Ia受 体 拮 抗 剂 可 以 阻 滞 血 小 板 活 化 的 “ 后 共 同 途 径 ” 因 而 可 以 减 少 / 最 .
GP Ib/la rc p o ntg nit n p t nt t c e my c r alnfr t r a e t e e t ra a o s si a i swih a ut o a di a c i te td wih PCIa d t e rs lsae i e i on n h e u t r mprs ie e sv .
t r m b tc c m p i a i s fe P , To d t . s v r lt il h v p e r d t a nv s i t d he s f t n e fc c a e e ho o i o l t c on a t r CI ae e e a ra s a e a p a e h t i e t ga e t a e y a d f ia y of Pl t l 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血小板的黏附、活化和聚集与血栓事件形成直接相关,而血栓事件形成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及时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键。

目前,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拮抗血小板膜受体如二磷酸腺苷(ADP) 受体和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以及增加血小板内环腺苷酸(cAMP)水平而起效。

其中,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作为两种常用的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其疗效早已得到证实并已被国内外各大指南作为一线推荐。

根据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登记(CAMI) 研究数据显示,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噁心/呕吐的发生率为(27.8%),其中女性为35.6%,男性为25.0%。

呕吐必然会降低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的效果,而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GPI) 依替巴肽、替罗非班作为静脉及冠状动脉用药,其药效相对稳定,作用于血小板聚集的最终环节,阻断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结合,被认为是迄今最强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

替罗非班是一种非肽类小分子,对GPⅡb/Ⅲa受体具有高亲和力和特异性,自1998年问世以来,在临床上尤其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中已被广泛应用。

依替巴肽是人工合成的环七肽分子,已被批准用于包括PCI在内的ACS 患者。

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增加以及合并疾病的增多,如何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2013 版《替罗非班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发布以来,关于抗血小板治疗方
面增加了更多的临床证据,为帮助广大临床工作者更为合理规范地使用GPI类药物,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更新,并采用以下描述(建议、可用、不建议)对推荐治疗进行分级。

1.作用机制
血小板GPⅡb/Ⅲa是一种膜结合蛋白,在激活剂的作用下,血小板活化并导致GPⅡb/Ⅲa受体的空间构象发生变化,以便与纤维蛋白原等结合,从而诱发血小板聚集。

GPI结合到GPⅡb/Ⅲa受体上,使其不能与黏附蛋白相结合,从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目的。

这是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共同通路。

GPI通过占据GPⅡb/Ⅲa受体的结合位点,阻碍了纤维蛋白原与其结合,进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因半衰期较短,这类药物需要持续静脉注射,静脉给药后达峰时间<30min,由于受体结合的可逆性,药效依赖于血药浓度,停药后4~8h血小板功能即可恢复,相对安全性较高,适于反复使用。

2.药理学特性
替罗非班是小分子非肽类酪氨酸衍生物,在冠心病患者中替罗非班血浆清除率约152~267mL/min不等,肾脏清除率占血浆清除率的39%,半衰期范围则稍延长为1.9~2.2h;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调整剂量,肌酐清除率<30mL/min的患者,替罗非班的半衰期延长3倍,此类患者出血风险明显增加,剂量应减50%。

依替巴肽血浆清除半衰期约2.5h,血浆蛋白结合率约25%。

依替巴肽在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清除速度为55~58mL·kg-1·h-1 。

3. 给药途径与剂量
(1)替罗非班
1)静脉内给药:应根据患者的出血风险和血栓负荷选择剂量。

PCI 患者:建议起始推注剂量为10~25μg/kg(3min内),维持滴注速率为0.075~0.15μg·kg-1·min-1 ,通常维持36h,可适当延长。

非PCI患者:起始30min滴注速度为0.4μg·kg-1·min-1,维持滴注速率为0.1μg·kg-1·min-1,维持48~108h。

2)冠状动脉内给药:给药通常在冠状动脉造影后支架植入前,在导丝通过病变后或球囊扩张前,可通过指引导管给药。

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推注替罗非班的推荐剂量:10~25μg/kg推注,可分次推注,此后静脉滴注0.075~0.15μg·kg-1·min-1,维持36h或适当延长。

上述两种给药途径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肌酐清除率<30mL/min 时给药剂量宜减半。

(2)依替巴肽
对于肾功能正常的ACS患者,诊断后尽早快速静脉推注180μg /kg,继之持续静脉输注2.0μg·kg-1·min-1 ,直至出院或开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治疗总时程可达72h。

如患者在使用依替巴肽时拟行PCI,术前应立即快速静脉推注180μg /kg,继之持续静脉输注2.0μg·kg -1·min-1 ,并在首剂180μg/kg后10min 再次快速静脉推注180μg
/kg。

静脉输注应持续至出院,最长18~24h,建议至少输注12h。

肌酐清除率<50mL/min的ACS患者,推荐的依替巴肽首次剂量是诊断后尽早输注180μg/kg,继之持续静脉输注1.0μg·kg-1·min-1。

4.禁忌症与慎用
(1)禁忌症:由于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时可增加出血风险,故GPI禁用于有活动性内出血、颅内出血史(30d内)、确诊的颅内肿瘤、颅内动静脉畸形及动脉瘤患者,以及既往曾有GPI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

此外,对该类药过敏者禁用。

(2)存在以下情况应慎用:①有出血体质,或近期(1年内)有异常活动性出血,包括胃肠道出血或有临床意义的泌尿生殖道出血;②已知的凝血障碍、血小板异常或血小板减少病史;③血小板计数<100×109 /mm3 ;
④1年内的出血性卒中病史;⑤1个月内的大型外科手术或严重躯体创伤史;⑥1个月内的硬膜外手术史;⑦病史、症状或检查结果为壁间动脉瘤;
⑧主动脉夹层;⑨严重而未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⑩急性心包炎(不包括心肌梗死的反应性心包炎);出血性视网膜病;长期血液透析;计划或已使用其它GPⅡb/Ⅲa抑制剂等。

5.不良反应
主要为出血和血小板减少,还可能出现非出血性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发热、头痛、过敏反应等。

临床中需严密监测血小板计数。

6.GPI类药物的循证医学证据与建议
(1)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治疗建议:接受直接PCI的STEMI患者无论是否置入支架,在无使用GPI禁忌症的情况时,出现下列情况时应用GPI的建议:①患者血栓负荷重、造影出现血流慢、无复流等情况时建议使用GPI;②患者出现呕吐或处于无法进食的状态,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服用时间距直接PCI时间间隔较短或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等情况时建议使用GPI;③高危STEMI患者可考虑在转运行直接PCI前给予GPI;④对已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并使用比伐卢定抗凝的患者暂不建议常规给予GPI。

(2)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保守治疗/早期PCI患者:
治疗建议:①对于保守治疗的NSTE-ACS患者,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治疗后仍有高血栓风险时可考虑在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后应用GPI;②具有高危因素且未预先接受足够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NSTE-ACS患者行介入治疗时,推荐应用GPI;③对于接受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且合并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介入治疗中可考虑应用GPI;④合并有高危出血(CRUSADE评分高危)风险的低危NSTE-ACS患者,不建议应用GPI。

2)上游治疗与术中选择性给药:
治疗建议:①具有高血栓风险的NSTE-ACS患者可考虑在介入治疗前给予替罗非班上游治疗;②在非高危介入治疗患者,推荐冠状动脉造影后选择性应用。

3)与抗凝药物联用:
治疗建议:①对接受肝素/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NSTEACS患者,合并高血栓风险时,可考虑应用GPI;②不建议对已接受比伐卢定抗凝治疗的患者常规加用GPI,除非存在高血栓负荷状态。

4) 联合应用P2Y12受体拮抗剂
GPI联合应用P2Y12受体拮抗剂可强化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功能的抑制效果,目前仍缺少GPI联合应用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的临床研究资料。

综上所述,建议GPI在已经使用上述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中谨慎应用。

(3)稳定型心绞痛择期PCI
治疗建议:稳定型心绞痛择期PCI时不建议常规应用GPI,当出现PCI相关急性缺血事件如存在残余夹层、或者有威胁生命的血管闭塞或可
见血栓,或血流缓慢或无复流时可考虑临时性应用。

(4)与外科手术相关的临床应用
建议对于出血、缺血均为高危的患者,为降低外科手术围手术期间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同时不明显增加出血事件,可考虑应用替罗非班作为桥接治疗的抗栓药物,必要时可联合肝素使用。

我国共识建议替罗非班应在术前停用至少2~4h。

(5)特殊人群中的应用
1)老年患者:ACS 多发于老年人,是双联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的常见适应证。

治疗建议:对于年龄≥70岁的患者慎用GPI,使用前需严格评估出血风险,并建议常规加用PPI类药物。

2)慢性肾脏疾病(CKD):ACS常合并慢性肾脏疾病(CKD)。

治疗建议:对严重肾功能不全(CrCl<30mL·min-1·1.73m-2 )的患者,GPI剂量减少50%应用。

总结:GPI通过阻碍GPⅡb/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其作用在血小板聚集的最终环节,具有很强的血小板抑制效果。

替罗非班和依替巴肽作为代表性药物在临床上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多项研究证实在ACS及PCI的应用中能降低患者血栓风险,改善预后;随着新型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的兴起,GPI与其他类型抗栓药物的联用效
果,是否能继续维持良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并不增加出血风险等临床情况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临床应用时应结合个体情况权衡利弊,充分评估出血风险等,以期达到最佳临床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