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__离情别绪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79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1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河北昌黎第一中学赵立萍教学目标:一、吟咏诗韵,诵读中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二、品味语言,把握意境,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中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三、教学难点:学习词人表达情感时多种手法的运用及巧妙之处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五、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六、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世间万物,林林总总,总有一些事物会触动我们的情思,或忧郁悲戚,或温馨爽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宋词人周邦彦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的心底波澜。
一、预习检测——初读文本1、读准字音2、初步感知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二、自主学习——再读文本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上片:写景——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出水下片:抒情——思乡情切三、探究提升——研习文本(一)赏析上片:1、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景?(学生思考,形成文字后,运用平板拍照上传)(1)“燎沉香,消溽暑”“燎沉香”,作者刚刚醒来,便闻了到昨夜点燃的、依然弥漫在室内的沉香香气,使肌肤似乎都感到闷热的暑气有所消退。
这两句从嗅觉、触觉两个感官角度写出了夏日清晨作者的感受。
(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鸟雀呼晴”,溽暑消失,天气放晴,鸟雀也变得十分活跃,这个“呼”字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鸟儿在雨后初晴,呼朋引伴、彼此欢叫不停的喜悦神态。
“侵晓窥檐语”,让我们看到了鸟雀立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东张西望,似乎在诉说着无法抑制的欣喜之情,活泼可爱。
所以这两句分别从拟人、听觉、视觉等角度写出了清晨雨后鸟儿的欢悦。
(3)“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这三句历来以意境取胜,如果把这种意境以散文化的语言写出来,会是什么样的呢?我是这样写的。
旭日绚烂,水珠戏荷,碧痕犹存;清风徐来,荷叶翩跹,圆润青翠;风荷一举,秀美挺拔,摇曳生姿。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赞美作者所写这句是:“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
”32、意境全开: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活泼欢快清新淡雅自然明丽(二)赏析下片:1、作者由眼前的风荷想到了故乡,故乡有哪些人或事让作者为魂牵梦绕呢?(1)作者家住吴门,那里是一个富庶繁华的地方,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里还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那里就是人间仙境,可以结合柳永的《望海潮》。
唐宋诗词鉴赏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PPT学习教案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 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 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 外。
思念家乡黯然销魂,羁旅的愁思缠绕 不休。只有在梦中得到暂时的慰藉。当明 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 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第13页/共14页
范仲淹
(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
谥号“文正”。吴县(今江苏苏州望亭)人。 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 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 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元昊 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 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 为小范老子。公元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 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 “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 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 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 政”。可惜不久由于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 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 中病死。有《范文正第公12页集/共1》4页 传世。
第6页/共14页
这首《 清平乐 》,表 现了作 者在恼 人的春 色中, 触景生 情,思 念离家 在外的 亲人的 情景。
译文
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 映入眼中的景色掠起柔肠寸断。阶下 落梅就像飘飞的白雪一样零乱,把它 拂去了又飘洒得一身满满。
鸿雁已经飞回而音信毫无依凭, 路途遥远,要回去的梦也难形成。离 别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 它越是繁生。
问:本词是如何抒写乡思旅愁的
?
碧云、黄叶, 白描 上 绿波,翠烟
鲜艳浓烈、 色彩斑斓
片 山、斜阳
白描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77教案教学设计讲

1苏幕遮石家庄市第九中学曹娜教学目标:1、诵读,感受诗歌的节拍、音韵美。
2、品味语言,通过吟咏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3、学习本词表情达意的手法,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23教学难点:3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1、熟读全诗,读出诗歌的韵律与节拍2、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二、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词《苏幕遮》作者周邦彦。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的大词人,这首《苏幕遮》被后世学者认为是其独步词坛的经典之作,其本人又因这首词被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誉为“词中老杜”。
这首词到底好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作,一起赏析。
三、诵读——检查预习1、学生齐读,注意字音、节拍与韵律。
明确:全词62字,一韵到底,其中“否”“浦”古今发音有别,在当时与此词前面的押韵一致,全是“yu”韵。
2、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如何?整体来看伤感低沉。
诵读起来语调要缓慢、低沉、绵长。
3、指名朗读4、再次齐读四、整体感知内容,品味语言,体会情感词作分上下两片的,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此篇也不例外。
(一)上片写景1、上片写景写了哪些意象?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绘一下2吗?盛夏的一个早晨,焚烧沉香,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
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窃窃私语。
初出的阳光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微风吹过,荷叶一团团地舞动起来。
2、写景中,你认为哪些语句或者词语用得好?为什么?(二)下片抒情很明显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感情?羁旅思乡之情。
五、鉴赏词的表现手法1、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层次分明,但是我们又能感觉到情景之间关联紧密。
想想二者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见景抒情或触景生情。
“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的荷花。
词人的家乡在钱塘,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样就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不着痕迹。
2、我们发现同是表达思乡之情,本首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从故乡的朋友对自己的想念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78教案教学设计讲

《苏幕遮》教学设计周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探究词见景生情、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与探讨讲解,感受意境之美与思乡之情,补充相关知识,激发学生交流探讨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启发引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词人笔下的荷之神韵和思乡之情;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二.教学重点朗读指导;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品味本词重点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一.导通过三组图片引出与荷相关的诗句导入。
二.读学生初读体会本诗韵味。
三.赏1.上片写盛夏晨景。
(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2)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从容淡雅的画面。
(3)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绘这幅画面?五月盛夏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叽叽喳喳,清脆悦耳(听觉);旭日初升,映照在荷塘上面,荷叶上昨夜的雨珠渐渐被晒干。
平静的水面上,一枝枝含苞待放的荷花在微风中中轻轻摇曳(视觉)。
(4)“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王国维认为这两句词“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大家看看那些字词运用得生动传神,写出了荷的神韵?明确:“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美丽。
“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让人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
“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和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亭亭净植”意蕴差不多,都有一种挺立的姿态。
这样的荷花具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
如果荷一成不变的直直的举在那儿,有点呆板、单调,文中还有一个词“风”写出了荷的动态美。
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补充: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是一个君子的形象。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说课稿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说课稿一、教材内容分析《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是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课围绕离情别绪这一主题展开,通过多个篇章的选材,描绘了人们在别离之时所产生的各种情感和感受。
本课以第一篇《离情别绪的发生与解脱》和第二篇《《琵琶行》:艰难际遇中的离情别绪》为主要篇章内容。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 - 了解离情别绪的概念和特点; - 理解《离情别绪的发生与解脱》和《琵琶行》两篇课文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 掌握课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能力目标: -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 激发学生对离情别绪的思考和感悟; - 培养学生的情感沟通和表达能力; -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 分析和理解《离情别绪的发生与解脱》和《琵琶行》两篇课文的情感表达; - 培养学生对离情别绪的感悟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 帮助学生理解并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离情别绪;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发现课文中的艺术特色和情感意蕴。
四、教学过程导入: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一段与离情别绪相关的影视片段,引发学生对离情别绪的思考和感受。
导学: 1. 通过小组合作阅读,让学生分析理解《离情别绪的发生与解脱》。
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述的场景、情感和人物内心世界。
2. 引导学生阅读《琵琶行》,理解作者借琵琶行的主人公的遭遇和心路历程表达离情别绪。
展示:教师运用多种方式,如课件、图片、视频等,展示作者通过诗意描写、抒发情感和表达离情别绪的手法。
训练:进行课文的词语分析训练和句子理解训练,帮助学生掌握重要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并能理解课文中的难句。
提升: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引导学生对离情别绪的认识深化,并鼓励其进行情感表达。
语文版高中语文唐宋诗词鉴赏练习:唐宋词 1 第八课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

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组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空伫立侯馆梅残B.波上寒烟翠明月楼高休独倚玉簟秋月迷津渡C.拂水飘棉送行色梨花榆火催寒食砌成此恨草薰风暖D.渐别浦萦回回头迢递便数驿雁子回时花自飘零解析:选B。
A项,“侯馆梅残”中的“侯”应为“候”;C项,“拂水飘棉送行色”的“棉”应为“绵”;D项,“雁子回时”的“子”应为“字”。
2.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拂水飘绵送行色..行色:行人出发前的神态、情景或气派B.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趁:趁机C.玉阶空伫立..伫立:久立D.黯乡魂,追旅思..旅思:羁旅之思解析:选B。
B项,“趁”这里意为随着、伴着。
3.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B.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C.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D.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解析:选D。
A、B、C三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D项,“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是互文见义。
4.下列对有关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平乐》借助落梅、鸿雁、春草等意象来直抒胸臆,达到了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字字写物,句句写景,可是我们却能感受到字字句句都是在写人心。
B.“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碧云,黄叶,绿波,翠烟,天、地、山、水,浑然一体,由下及上,由近到远,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C.《兰陵王》写欲留不得,非去不可,以柳发端,以行为愁,回想落泪,极回环往复之致,具沉郁顿挫的风格。
D.《一剪梅》中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和李煜《相见欢》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选B。
B项,“由下及上”有误,应改为“由上及下”。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张元幹①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②。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诗_教案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鉴赏、总结《清平乐》中,词人感情的表达方式。
2、学生能够通过探究,理解、鉴赏形象可感的离情别绪。
3、学生能够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发展审美能力,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联系意象特点,联想、理解诗人如何把抽象的离情别绪化为具体的意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离别"自然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二、作者简介李煜: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
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
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苟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
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
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
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
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后主本有集,已失传。
现存词四十四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
三、回顾李煜词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扩展阅读》7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拓展阅读之<雨霖铃>》教学设计长沙县一中杨柳教学目标:1、学习《雨霖铃》借景抒情的手法;2、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教学重点:学习《雨霖铃》借景抒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我们透过这些诗行,可以想象朋友分别时的悲楚,情人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抒写离别之情的名作《雨霖铃》。
二、初读词作,整体感知1.自由读2.点学生读(正音、停顿)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3.整体感情基调是什么?师:那么,《雨霖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生:悲、伤……师:词中最能体现情感的是哪一句哪个字?(“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插入补充《雨霖铃》创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师:是啊!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
其中最苦是“爱别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
师: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比一般人更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课前导语别离是人生遭际中的必修课。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对离情别绪的抒写,是以细腻深婉著称的词体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送别、留别、赠别、酬别、话别、宴别、饯别、寄别……可谓品类众多;难舍、相思、劝勉、鼓励、期望、深情、安慰、祝愿、关怀……可谓心态复杂;长亭、南浦、灞陵、杨柳、杯酒、明月、残阳、江水、孤云、芳草、远帆、歧路……可谓意象繁富。
分析此类词,要把握关于离别的意象,还要注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不同。
学习本课,了解词的基本常识,初步体会词与诗的节奏的不同。
学习过程中,要将“离别”的普遍情感运用到阅读之中,同时也要注意古人特有的通讯条件,感受词人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培养健康的情操。
清平乐一、词人名片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继其父李璟为南唐主,世称李后主,徐州人。
在位15年,尊崇宋朝,纵情享乐,政事不修,只求苟安。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军攻破金陵(今南京),他出降,被俘到汴京(今开封),封违命侯。
据说他在生日(七日七日)于寓中作乐,又作词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句,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
前人评价李煜“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后主本有集,已失传。
现存词46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38首。
二、诗词故事诗僧劝谏李后主和尚谦光很有才华,李后主很赏识他。
谦光是个很有责任心的和尚,他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也敏锐地感觉到宋军即将大举进攻南唐,但看到国政日渐崩溃,心里不是滋味。
一次,李后主召集大臣们赏花。
谦光一看机会来了,要求将自己的诗献给李后主。
诗是这样的:拥衲对芳丛,由来事不同。
鬓从今日见,花似去年红。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晓风。
何须对零乱,然后始知空。
在诗中,谦光以“花”的朝不保夕、好景不长来暗示南唐政权的摇摇欲坠。
他希望李后主能够早日奋发自强,不要在“花”零落后才去感慨好景不在。
但是,诗僧的一片苦心并没有被李后主明晓。
三、文题背景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忆萝月”“醉东风”。
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或三仄韵。
这首小令相传是李煜亡国之前的作品。
有的研究者甚而指出说,它是李煜请求宋太祖放还他的七弟从善而不可得的时候写的。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诵读该词,感知词的内容。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词,体会词的感情,把握词的韵律,并背诵默写其中的名句。
提示上片点出春暮及相别时间,那落了一身还满的雪梅正像愁之欲去还来;而下片由彼方措意,说从善留宋难归,托雁捎信无凭,心中所怀的离恨,就好比越走越远还生的春草那样无边无际。
两者相形,备觉愁肠寸断的凄苦和离恨常伴的幽怨。
歇拍两句从动态写出离恨的随人而远,尤显生动,为人所称颂。
全词以离愁别恨为中心,线索明晰而内蕴,上下两片浑成一体而又层层递进,感情的抒发和情绪的渲染都十分到位。
作者手法自然,笔力透彻,尤其在喻象上独到而别致,使这首词具备了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
二、悟读,诗情画境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愁肠寸断。
就像白雪飘飞的阶下落梅一样零乱,把它拂去了又飘洒得一身满满。
鸿雁已经飞回而音信毫无依凭,路途遥远梦中要回去也难成行。
离别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三、品读,鉴赏评析1.简析“砌下落梅如雪乱”中的“乱”字在词中的作用。
答案“乱”字语义双关。
“落梅如雪”,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不正是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么?“如雪乱”,“乱”字表面是说落梅之多,而此时思绪之乱绝不亚于落梅之乱。
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
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出情思。
“乱”字又与“愁肠断”呼应,纷乱的落花,使人联想到愁绪的烦乱,落花拂了还满,又使人联想到离愁萦怀,排遣不开。
2.词的首字为“别”,全词是如何围绕“别”字抒写离情的?答案劈头一个“别”字,领起全文,结出肠断之由,发出怀人之音。
“春半”本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之时,但因一“别”字让人举首触目间愁肠寸断。
下片仍承“别来”二字,加倍写出离愁。
结尾二句以远接天涯、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愁别恨,形象生动,贴切自然。
3.全词是以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借景抒情,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这首词写的是离愁别恨。
词从春天特有的景色开篇,点明事由与季节。
为什么在春意正浓、春光明媚之时,却说“触目愁肠断”呢?原来是因为“别来”之阴影笼罩了一切,触目之景还是“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砌下”“还满”写出落花之多,伫立之久,表现了词人无限哀伤的情怀和形象。
下片紧承“别来”二字,“雁来音信无凭”既是景象的转换,也是情感的深入,谓雁能传书,但是雁来人不来,雁归人不归,徒增愁恨。
“路遥归梦难成”又翻进一层,为所怀念之人设想,语意奇特,委婉之至。
结尾二句以远接天涯、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愁别恨,形象生动,贴切自然。
苏幕遮一、词人名片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范仲淹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朱熹称他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生二岁而孤,母更适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东)朱氏,从其姓,名说。
考取进士做官后复姓范。
后历任大理寺丞、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曾出任陕西宣抚史、陕西四路安抚史,战功显赫,又曾做过多方地方官。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1052年(皇祐四年)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
范仲淹文、赋、诗、词均粲然可观。
作词能开拓词的意境,风格兼有婉约、豪放。
词传世共五首。
二、诗词故事仲淹苦学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勤奋读书,五年不曾脱下衣服好好睡过一觉,看书看得头昏了,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读书的条件也很艰苦,稠粥也舍不得吃,要到太阳偏西才吃饭。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给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三、文题背景此词写于范仲淹新政被挫罢职外放时,是思念家室的作品。
“苏幕遮”,原为唐教坊曲名,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诵读该词,感知词的内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词,体会词的感情,把握词的韵律。
提示此词以低回婉转、沉雄的笔触,抒写了羁旅乡思的情怀。
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下片直抒思乡情怀。
二、悟读,诗情画境一个秋天的日子,你挥动如椽的大笔,着意描绘一幅深秋思乡图。
天,一碧如洗,似乎没有尽头;地,满世界的枫叶都似乎在簌簌飘落。
极目远眺,笼罩着暮霭的河流蜿蜒流向远处寂寞的寒山。
天的尽头就是水的尽头,水天一色处,苍苍茫茫的远山衔着一轮如血的残阳。
你对故乡的思念啊,就如遍及天涯海角的芳草,弥漫在秋天的每一个角落。
那就饮一壶酒吧,也许能赢得一宿好梦。
月光下你一次次擎起那酒杯,一饮而尽。
也不知是多少次举杯之后,你将那酒杯举过额头,细细地端详,如端详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朋友,醉眼迷蒙中你似乎发现了什么——原来自己和那只酒杯一样孤独!刹那间,你情不能自已,泪如雨下。
三、品读,鉴赏评析1.本词是如何“以秋景写秋心”的?答案《苏幕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词中常见的情景结合方式。
上片所描摹的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已蕴涵乡思离情;下片相思离愁则全是从上片生发开来。
词人运用了倒插逆挽的手法,先在上片摹写触目所见的伤心秋景,在下片“明月楼高休独倚”一句方才点出倚楼远眺、伫立凝想的主人公及立足点,这样“秋景”和“秋心”就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了。
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答案内容上:以芳草无情反衬人之有情。
结构上:由上片写景引入下片抒写离情别恨。
3.通常情况下,烟霭都是白色的,在这首词里作者写“寒烟”却着一“翠”字,对此应该如何理解?答案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绿波同色而莫辨,着一“翠”字,正与王勃“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4.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句词的含意是什么?表情达意的特点是什么?答案意思是说,除非好梦才能使词人入睡,否则乡思旅愁萦绕心头无法入睡;好梦显然指梦中返乡与亲人团聚。
这句词委婉含蓄地表达了羁旅愁思。
兰陵王一、词人名片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宋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音乐机关)。
精通音律,曾创作了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典丽清雅,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已佚。
钱塘才子周邦彦一生虽然没有遭受苏门词人那样沉重的打击迫害,但仕途并不得意,几度浮沉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流落的辛酸。
这种漂泊的孤独疲倦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所作咏物词既多,如咏新月、春雨、梅花、梨花、杨柳等,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重寄托开辟了蹊径。
二、诗词故事一曲新词动君王传说周邦彦在汴京时,和名妓李师师关系很好,常去她那里玩。
一天晚上,周、李二人正在谈词论曲,忽报宋徽宗驾到。
周邦彦没法脱身,只好藏在墙壁的夹层中。
周在偷听了这二人的谈话后,马上构思,写成了一曲《少年游》。
过了几天,当李师师为宋徽宗演唱这首曲子时,徽宗认为该曲讽刺了他,就把周邦彦押出京城。
为救周邦彦,李师师不久又为徽宗演唱了周邦彦写的《兰陵王》,徽宗听完,非常感动,马上下令把周召回,封他做大晟府的乐正。
这样,一曲《兰陵王》打动了宋徽宗,改变了周邦彦的命运。
后来,它迅速传遍京城,人们把它称作“渭城三叠”。
三、文题背景兰陵王,词牌名。
三段,一百三十一字。
前段十句,六仄韵;中段八句,五仄韵;后段九句,六仄韵。
自从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说这首词是“客中送客”以来,大家多采用这一说法,认为是一首送别词。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诵读该词,感知词的内容。
柳阴/直△。
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