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维方法答案版

合集下载

小学四年级数学思维专题训练—基本方法求面积(含答案解析)

小学四年级数学思维专题训练—基本方法求面积(含答案解析)

小学四年级数学思维专题训练—基本方法求面积1.若将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盖在一个三角形上,使两个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占三角形面积的一半,占正方形面积的三分之二,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2.正方形一条对角线长13厘米,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3.一块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组成的玉米地,其形状如下图所示(单位:米).它的面积是平方米.4.在下图中,四边形ABCD,DEFG均为正方形,C、D、E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已知CE=14厘米,AG=2厘米,那么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是平方厘米.5.在下图中,I3C一10厘米,EC一6厘米,直角三角形EDF的面积比直角三角形FAB的面积小5平方厘米.那么,长方形ABCD的面积是平方厘米.6.正方形ABCD与长方形BEFG如下图放置,AG=CE=2厘米,那么正方形ABCD的面积比长方形BEFG的面积大平方厘米.7.下图中甲的面积比乙的面积大平方厘米.8.如下图所示,将2006个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每4厘米错开排列起来,那么这2006张纸片覆盖的面积是平方厘米.9. E是正方形ABCD的边CD上的三等分点(见下图),BE把正方形分成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梯形的周长比三角形的周长大8厘米.正方形ABCD的面积是平方厘米.10.下图是回字形的长方形草地(单位:厘米),阴影部分的面积为平方厘米.11.下图(单位:厘米)中大正方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平方厘米.12.如下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梯形,上底是8厘米,下底是16厘米.点E是Bc边上任意一点,如果△AED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那么梯形AI3CD的面积是平方厘米13. 如下图所示,将图1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端如图2那样折起,再对折后可得图3那样的图形.请问图3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参考答案1.若将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盖在一个三角形上,使两个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占三角形面积的一半,占正方形面积的三分之二,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答案】48﹦24(平方厘米),所以三角形的面积为【分析】重叠部分的面积为6×6×2324×2﹦48(平方厘米).2.正方形一条对角线长13厘米,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答案】84.5【分析】正方形的面积=对角线×对角线÷2.此正方形的面积:13×13÷2﹦84.5(平方厘米)3.一块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组成的玉米地,其形状如下图所示(单位:米).它的面积是平方米.【答案】87【分析】面积是:6×8÷2+7×9﹦87(平方米)4.在下图中,四边形ABCD,DEFG均为正方形,C、D、E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已知CE﹦14厘米,AG﹦2厘米,那么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是平方厘米.【答案】100【分析】由题意,两正方形的边长和是14厘米,差是2厘米,所以大正方形边长为8厘米,小正方形边长为6厘米,所以面积和是8×8+6×6﹦100(平方厘米).5.在下图中,I3C一10厘米,EC一6厘米,直角三角形EDF的面积比直角三角形FAB的面积小5平方厘米.那么,长方形ABCD的面积是平方厘米.【答案】35【分析】长方形ABCD与三角形BCE的画积差就是三角形ABF与三角形DEF的面积差,所以长方形ABCD的面积是10×6÷2+5﹦35(平方厘米).6.正方形ABCD与长方形BEFG如下图放置,AG﹦CE﹦2厘米,那么正方形ABCD的面积比长方形BEFG的面积大平方厘米.【答案】4【分析】正方形ABCD与长方形BEFG的面积差就是长方形AGHD与长方形CEFH的面积差,长方形CEFH的面积﹦CH×2,长方形AGHD的面积﹦AD×2,则长方形AGHD与长方形CEFH的面积差就是一个边长为2的正方形的面积.所以正方形ABCD的面积比长方形BEFG的面积大4平方厘米.7.下图中甲的面积比乙的面积大平方厘米.【答案】8【分析】利用差不变,S甲–S乙﹦8×6÷2﹦8×4÷2﹦8(平方厘米).8.如下图所示,将2006个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每4厘米错开排列起来,那么这2006张纸片覆盖的面积是平方厘米.【答案】96304【分析】由图可知除最上面一个正方形为完整图形外,其余的2005个正方形均重叠了一小部分面积,且被重叠的面积为4×4﹦16(平方厘米),则每增加一个正方形纸片,增加的面积为8×8-16﹦48(平方厘米),因此,2006个纸片的总面积为64+48×2005﹦96304(平方厘米).9. E是正方形ABCD的边CD上的三等分点(见下图),BE把正方形分成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梯形的周长比三角形的周长大8厘米.正方形ABCD的面积是平方厘米.【答案】36【分析】设CE﹦a厘米,那么正方形边长等于3a厘米,8﹦C- C∆BCE﹦AB+BE+ ED+ DA – BE- CE- BC﹦ 3a+3a+2a -a - 3a﹦4a,所以n 梯形ABED﹦2,所以正方形边长为6厘米,面积为36平方厘米.10.下图是回字形的长方形草地(单位:厘米),阴影部分的面积为平方厘米.【答案】428【分析】 S﹦18×30-(30-8-8)×(18-5-5)﹦428(平方厘米)阴影11.下图(单位:厘米)中大正方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平方厘米.【答案】3【分析】S﹦4×4-1×4÷2×2-3×3﹦3(平方厘米)阴影12.如下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梯形,上底是8厘米,下底是16厘米.点E是Bc边上任意一点,如果△AED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那么梯形AI3CD的面积是平方厘米【答案】90【分析】方法一:三角形ADE的高为30×2÷8﹦7.5(厘米),那么梯形面积为(8+16)×7.5÷2﹦90(平方厘米).方法二:由于BC﹦2AD,△AEB与△ECD的面积和是△AED画积的2倍,所以梯形的面积是30×(1+2)﹦90(平方厘米).13. 如下图所示,将图1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端如图2那样折起,再对折后可得图3那样的图形.请问图3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答案】9. 375【分析】等腰直角三角形底边上的高长度为底边的一半,原i角形面积为:10×5÷2﹦25平方厘米;现在所求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原三角形与下图的等腰直角j角形的差的一半.则阴影部分面积为: (25-5×2.5÷2)÷2﹦9. 375(平方厘米).。

小学思维数学讲义:简单乘法原理-带答案解析

小学思维数学讲义:简单乘法原理-带答案解析

简单乘法原理1.使学生掌握乘法原理主要内容,掌握乘法原理运用的方法;2.使学生分清楚什么时候用乘法原理,分清有几个必要的步骤,以及各步之间的关系.3.培养学生准确分解步骤的解题能力;乘法原理的数学思想主旨在于分步考虑问题,本讲的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步考虑问题的习惯.一、乘法原理概念引入老师周六要去给同学们上课,首先得从家出发到长宁上8点的课,然后得赶到黄埔去上下午1点半的课.如果说申老师的家到长宁有5种可选择的交通工具(公交、地铁、出租车、自行车、步行),然后再从长宁到黄埔有2种可选择的交通工具(公交、地铁),同学们,你们说老师从家到黄埔一共有多少条路线?我们看上面这个示意图,老师必须先的到长宁,然后再到黄埔.这几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老师是一定要先到长宁上完课,才能去黄埔的.在没学乘法原理之前,我们可以通过一条一条的数,把线路找出来,显而易见一共是10条路线.但是要是老师从家到长宁有25种可选择的交通工具,并且从长宁到黄埔也有30种可选择的交通工具,那一共有多少条线路呢?这样数,恐怕是要耗费很多的时间了.这个时候我们的乘法原理就派上上用场了.二、乘法原理的定义完成一件事,这个事情可以分成n个必不可少的步骤(比如说老师从家到黄埔,必须要先到长宁,那么一共可以分成两个必不可少的步骤,一是从家到长宁,二是从长宁到黄埔),第1步有A种不同的方法,第二步有B种不同的方法,……,第n步有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情一共有A×B×……×N种不同的方法.结合上个例子,老师要完成从家到黄埔的这么一件事,需要2个步骤,第1步是从家到长宁,一共5种选择;第2步从长宁到黄埔,一共2种选择;那么老师从家到黄埔一共有5×2个可选择的路线了,即10条.三、乘法原理解题三部曲1、完成一件事分N个必要步骤;2、每步找种数(每步的情况都不能单独完成该件事);3、步步相乘四、乘法原理的考题类型1、路线种类问题——比如说老师举的这个例子就是个路线种类问题;2、字的染色问题——比如说要3个字,然后有5种颜色可以给每个字然后,问3个字有多少种染色方法;3、地图的染色问题——同学们可以回家看地图,比如中国每个省的染色情况,给你几种颜色,问你一张包括几个部分的地图有几种染色的方法;4、排队问题——比如说6个同学,排成一个队伍,有多少种排法;5、数码问题——就是对一些数字的排列,比如说给你几个数字,然后排个几为数的偶数,有多少种排法.教学目标知识要点【例 1】 邮递员投递邮件由A 村去B 村的道路有3条,由B 村去C 村的道路有2条,那么邮递员从A 村经B 村去C 村,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考点】简单乘法原理 【难度】1星 【题型】解答 【解析】 把可能出现的情况全部考虑进去.第一步 第二步A 村村C 村中A 村村 C 村北南C 村村A 村由分析知邮递员由A 村去B 村是第一步,再由B 村去C 村为第二步,完成第一步有3种方法,而每种方法的第二步又有2种方法.根据乘法原理,从A 村经B 村去C 村,共有3×2=6种方法.【答案】6【巩固】 如下图所示,从A 地去B 地有5种走法,从B 地去C 地有3种走法,那么李明从A 地经B 地去C地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考点】简单乘法原理 【难度】1星 【题型】解答 【解析】 从A 地经B 地去C 地分为两步,由A 地去B 地是第一步,再由B 地去C 地为第二步,完成第一步有5种方法,而每种方法的第二步又有3种方法.根据乘法原理,从A 地经B 地去C 地,共有5×3=15种方法.【答案】15【例 2】 如下图中,小虎要从家沿着线段走到学校,要求任何地点不得重复经过.问:他最多有几种不同走法?【考点】简单乘法原理 【难度】1星 【题型】解答 【解析】 从家到中间结点一共有2种走法,从中间结点到学校一共有3种走法,根据乘法原理,一共有3×2=6种走法.【答案】6【巩固】 在下图中,一只甲虫要从A 点沿着线段爬到B 点,要求任何点不得重复经过.问:这只甲虫最多有几种不同走法?例题精讲CBA【考点】简单乘法原理【难度】1星【题型】解答【解析】甲虫要从A点沿着线段爬到B点,需要经过两步,第一步是从A点到C点,一共有3种走法;第二步是从C点到B点,一共也有3种走法,根据乘法原理一共有3×3=9种走法.【答案】9【巩固】在右图中,一只甲虫要从A点沿着线段爬到B点,要求任何点不得重复经过.问:这只甲虫最多有几种不同走法?D C BA【考点】简单乘法原理【难度】2星【题型】解答【解析】从A点沿着线段爬到B点需要分成三步进行,第一步,从A点到C点,一共有3种走法;第二步,从C点到D点,有1种走法;第三步,从D点到B点,一共也有3种走法.根据乘法原理,一共有3×1×3=9种走法.【答案】9【巩固】在右图中,一只蚂蚁要从A点沿着线段爬到B点,要求任何点不得重复经过.问:这只蚂蚁最多有几种不同走法?BDCA【考点】简单乘法原理【难度】2星【题型】解答【解析】解这道题时千万不要受铺垫题目的影响,第一步,A点到C点的走法是3种;第二步,从C点到D点,有1种走法;但第三步,从D点到B点的走法并不是3种,由D出去有2条路选择,到下一岔路口又有2条路选择,所总共有2×2=4(种)走法,根据乘法原理,这只蚂蚁最多有31412⨯⨯=(种)不同走法.【答案】12【巩固】在右图中,一只甲虫要从A点沿着线段爬到B点,要求任何点不得重复经过.问:这只甲虫最多有几种不同走法?D C BA【考点】简单乘法原理【难度】2星【题型】解答【解析】从A点沿着线段爬到B点需要分成三步进行,第一步,从A点到C点,一共有3种走法;第二步,从C点到D点,一共也有3种走法;第三步,从D点到B点,一共也有3种走法.根据乘法原理,一共有33327⨯⨯=种走法.【答案】27【巩固】在右图中,一只甲虫要从A点沿着线段爬到B点,要求任何点不得重复经过.问:这只甲虫最多有几种不同走法?BCA【考点】简单乘法原理【难度】3星【题型】解答【解析】解这道题时千万不要受铺垫题目的影响,A点到C点的走法不是3种,而是4种,C点到B点的走法也是4种,根据乘法原理,这只甲虫最多有4416⨯=种走法.【答案】16【例3】如果将四面颜色不同的小旗子挂在一根绳子上,组成一个信号,那么这四面小旗子可组成种不同的信号。

小学数学数学思维方法复习 题集附答案

小学数学数学思维方法复习 题集附答案

小学数学数学思维方法复习题集附答案【小学数学数学思维方法复习题集附答案】题一:计算题1. 计算:48 ÷ 6 + 12 × 2 - 5 = ?解答:首先进行括号内的乘法运算:12 × 2 = 24。

然后进行除法运算:48 ÷ 6 = 8。

最后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8 + 24 - 5 = 27。

2. 计算:17 × (6 + 3) ÷ 2 = ?解答:首先进行括号内的加法运算:6 + 3 = 9。

然后进行乘法运算:17 × 9 = 153。

最后进行除法运算:153 ÷ 2 = 76.5。

题二:逻辑推理题1. 有一队蚂蚁从起点向终点前进,每只蚂蚁每小时可以前进1厘米。

若一只蚂蚁顺时针绕行远离终点,另一只蚂蚁逆时针绕行靠近终点,当两只蚂蚁相遇时,哪只蚂蚁离终点更近一些?解答:两只蚂蚁相遇时,两只蚂蚁分别绕行了一周。

由于顺时针绕行的蚂蚁离终点更远,所以逆时针绕行的蚂蚁离终点更近。

2. 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正确:12 × 6 = 6 × 12解答:等式两边的值相等,所以等式是正确的。

题三:推理题1. 某数的5倍再加上3等于38,这个数是多少?解答:设这个数为x,则可列出方程式:5x + 3 = 38。

将方程式化简:5x = 35,再将35除以5得到x = 7。

所以,这个数是7。

2. 某数的1/4等于12,这个数是多少?解答:设这个数为x,则可列出方程式:1/4 * x = 12。

将方程式化简:x = 12 * 4,计算得到x = 48。

所以,这个数是48。

题四:图形绘制题请根据以下题目描述,绘制对应的图形。

1. 绘制一个正方形,边长为4厘米。

解答:使用尺子和直尺,按照以下步骤绘制:- 1. 在纸上选择一个起点O,表示正方形的一个顶点。

- 2. 使用尺子和直尺,在起点O上方、右方、下方、左方分别测量4厘米并标记点A、B、C、D。

【精品奥数】五年级上册数学思维训练讲义-第十讲 作图法解题 人教版(含答案)

【精品奥数】五年级上册数学思维训练讲义-第十讲  作图法解题  人教版(含答案)

第十讲作图法解题第一部分:趣味数学谁是作业本的主人在学完乘法分配律后,老师发现一作业本的姓名一栏写着:木(1+2+3)。

老师问:“这是谁的作业本?”一个学生站起来:“是我的。

”老师:“你叫什么名字?”学生:“木林森!”老师:“那你怎么把名字写成这样呢?”学生:“我用的是乘法分配律!”老师很开心的说:“那木(0.1+0.2+0.3)就是我们班的小木林森喽?”第二部分:奥数小练【例题1】五(1)班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同样多。

抽去18名男生和26名女生参加合唱队后,剩下的男生人数是女生的3倍。

五(1)班原有男、女生各多少人?【思路导航】根据题意作出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女生比男生多抽去26-18=8名去合唱队,所以,剩下的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倍,而这8名同学正好相当于剩下女生人数的2倍,剩下的女生人数有8÷2=4名,原来女生人数是26+4=30名。

练习一:1.两根电线一样长,第一根剪去50厘米,第二根剪去180厘米后,剩下部分,第一根是第二根长度的3倍。

这两根电线原来共长多少厘米?2.甲、乙两筐水果个数一样多,从第一筐中取出31个,第二筐中取出19个后,第二筐剩下的个数是第一筐的4倍。

原来两筐水果各有多少个?3.哥哥现存的钱是弟弟的5倍,如果哥哥再存20元,弟弟再存100元,二人的存款正好相等。

哥哥原来存有多少钱?【例题2】同学们做纸花,做了36朵黄花,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还多12朵。

红花比紫花多几朵?【思路导航】通过线段图来观察:从图中可以看出:红花比紫花多的朵数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36朵,另一部分是12朵,所以,红花比紫花多36+12=48朵。

练习二:1.奶奶家养了25只鸭子,养的鸡比鸭和鹅的总数还多10只。

奶奶家养的鸡比鹅多几只?2.批发部运来一批水果,其中梨65筐,苹果比梨和香蕉的总数还多24筐。

运来的香蕉比苹果少多少筐?3.期末测试中,明明的语文得了90分。

数学比语文和作文的总分少70分。

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三、转化法
转化法是把一个数学问题转化为已经学会解决的或者比较容易解决的问 题,从而使原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 联系或规律,恰当地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实现化难为易,从而顺利地解 决问题。
5
例 3 图 1 中,七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图1 [分 析 与 解] 根 据 三 角 形 的 内 角 和 是 180°, 我 们 可 以 把 这 个 七 边 形 先 分 成 5 个 三 角 形(如 图 2), 再 求 出 5 个 三 角 形 的 内 角 和 是 180°×5 =900°。 因 此这个七边形的内角和是 900°。
例 1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 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分析与解] 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所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另 一 个 底 角 也 是 70°。 根 据 三 角 形 的 内 角 和 是 180°, 可 以 得 到 这 样 的 等 式 : 顶 角 + 70°+ 70°=180°, 求 顶 角 的 度 数 , 我 们 可 以 采 用 逆 推 法 , 原 来 加 的 用 减,也就是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先减去一个底角,再减去另一个底角,即 180°-70°-70°=40°。因此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 40°。
8
7
根据发现的这个规律,我们还可以拓展、延 伸 , 解 决 比 较 复 杂 的 问 题 。 如 要 求 图 形 中 有 12 个 小 三角形时,三角形的总个数就可以这样计算:1+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78(个)。
(本文作者为福建省上杭县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
图2
同样的道理,求十边形的内角和,可以把十边形 先 分 成 8 个 三 角 形 , 十 边 形 的 内 角 和 是 180°×(10 - 2)=1440°。求 n 边形的内角和,可以把 n 边形先分成 (n-2)个三角形,n 边形的内角和是 180°×(n-2)。

最新版数学的思维方式与创新-网课答案

最新版数学的思维方式与创新-网课答案

最新版数学的思维方式与创新-网课答案1. 单选题不可约多项式与任一多项式之间只可能存在几种关系2.02. 单选题 x^5-1在复数域上有几个根5.03. 单选题函数f(x)在x0附近有定义(在x0可以没有意义)若有一个常数C使得当x趋近于x0但不等于x0时有|f(x)-c|可以任意小,称C 是当x趋近于x0时f(x)的什么?极限4. 单选题欧拉乘法恒等式是欧拉在什么时候提出并证明的? 1737年5. 单选题设R和S是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则R∪S的对称性一定满足6. 单选题密钥序列1010101可以用十进制表示成85.07. 单选题第一个认识到一般的五次方程不可用根式求解的人是拉格朗日8. 单选题在域F上的一元多项式组成的集合满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可以验证它是什么?交换环9. 单选题若a,b∈Z,且不全为0,那么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个。

210. 单选题方程x^4+1=0在复数域上有()个根。

411. 单选题将日期集合里星期一到星期日的七个集合求并集能到()。

整数集12. 单选题Ω中的非零矩阵有()。

至多有2n-1个13. 单选题映射f:A→B,若A中任意两个不同元素x1≠x2有f(x1)≠f(x2),则f是单射14. 单选题 (x^2+1)^2的次数是4.015. 单选题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是属于关系16. 单选题若α的周期自相关函数的的旁瓣值都等于0,那么这个序列称为什么?完美序列17. 单选题第一次提出一元二次方程有求根公式是何时公元前1700年18. 单选题发明直角坐标系的人是()。

笛卡尔19. 单选题若A是生成矩阵,则f(A)=0.020. 单选题设p是素数,且p≡-1(mod4),则Zp的所有非零平方元组成的集合D是加法群的()。

差集21. 单选题 Zm*是循环群,则m应该满足什么条件?m=2,4,pr,2pr22. 单选题设g(x),f(x)∈F[x],存在d(x)∈F[x],有d(x)|f(x)且d(x)|g(x),那么称d(x)为f(x),g(x)的什么?公因式23. 单选题特征为2的域是Z224. 单选题将黎曼zate函数拓展到s>1的人是()。

数学思维方式与创新答案

数学思维方式与创新答案

‎(一)已完成1‎‎字母表示?A、NB、MC、ZD、W我 答案:C2‎‎成 ‎‎‎字‎应关系?A、交叉 应B、一一 应C、二一 应D、一二 应我 答案:B3‎‎谁创立 ?A、柏拉图B、康托C、笛卡尔D、牛顿-莱布尼茨我 答案:D4‎‎‎ 一 ‎‎ 已 ‎平行?A、没B、一C、至 2D、无我 答案:A5‎ 表 ‎人A、牛顿B、 马C、笛卡尔D、莱布尼茨我 答案:D6‎‎人A、牛顿B、 马C、笛卡尔D、莱布尼茨我 答案:A7一 ‎‎A、 氏B、罗氏C、D、解我 答案:B8‎‎‎解‎‎。

我 答案:×9‎‎要环节:观察-抽象-探索-猜测- 证。

我 答案:√10牛顿 莱布‎尼茨 ‎‎ 立‎作者。

我 答案:√‎(二)已完成1‎‎表示 ‎?A、{6R|R∈Z}B、{7R|R∈N}C、{5R|R∈Z}D、{7R|R∈Z}我 答案:D2‎ 一 ‎‎‎‎?A、自然B、小C、D、无理我 答案:C3‎例子 a,b 一‎子 ‎要‎?A、a b6‎‎相B、a b7‎‎相C、a b7‎ 相‎D、a b‎‎相我 答案:B4‎不包括A、确定B、互异C、无序我 答案:D5A={12}B={3,4},A∩B=A、ΦB、AC、BD、{1,2,3,4}我 答案:A6A={12}B={3,4}C={1,2,3,4}则A B C 关系A、C=A∪BB、C=A∩BC、A=B=CD、A=B∪C我 答案:A7二 ‎‎交‎。

我 答案:√8‎ 。

我 答案:×9小 成一‎ 。

我 答案:×‎()已完成1S 一 ‎A B‎子‎关系 ‎?A、2.0B、3.0C、4.0×D、5.0我 答案:2如果~ S‎一 ‎关系则应 ‎‎些 ?A、反身B、 称C、传递D、我 答案:D3如果S、M‎SХM{(a,b)|a∈S,b∈M}称 S M‎ ?B、牛顿C、康拓D、莱布尼茨 ‎我 答案:A4A={1,2}B={2,3}A∪B=A、ΦB、{1,2,3}C、AD、B我 答案:B5A={1,2}B={2,3}A∩B=A、ΦB、{2}C、AD、B我 答案:B6‎系 人 ‎A、牛顿B、柯西C、笛卡尔D、伽罗瓦我 答案:C7‎ 确定‎ 要 ‎ 要 不 ‎ 。

小学三年级下册奥数思维训练及答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奥数思维训练及答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奥数思维训练及答案现在我们的学校都是有奥数思维训练,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很多家长都想让孩子报一个奥数班来提高孩子的成绩,但其实大部分孩子都不喜欢学,特别是学习奥数后,成绩就很不理想。

那么孩子学习奥数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又有哪些学习方法呢?接下来就给大家分享一下!一、让孩子学会在题目中运用基本的解题方法有些题目要求我们去运用解题技巧,有些题目要求我们去运用数学思想。

如果我们没有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就会导致思路不清晰,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会在考试中丢分。

所以说,孩子要在学习中学会运用。

1、化归公式1、求1×10,求多少?这道题我们可以采用“化归公式”。

如:甲已知两个数为10,甲和乙分别已知一个数为10,现在两个数都是10+1=15。

则甲已知两个数的公式为(15-15)×10=15?2、用5÷3=5÷2=3+(1+2)=7+(1+3)=15?3、设甲、乙共有5个数量项,其中有2个是未知数并能代入原式子中求解。

2、加减乘除两个数相减,得一个数;两个数相加,得一个数;一种数相加,减另一种数。

如1×2,就是1×3×4×5这个数加3,1×2-3×4个数减去4×3个数。

把4×4除以4,得到2-4=3,所以得1×3=3,所以得1减3=2×2-3=3。

3、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是由若干个方程组组成,其中最小一个方程为已知量,最大一个方程为未知量。

在题目中,经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其中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1个?如果用上述方程解这个数,会得出这个数在它所对应到的数量中占多大比例,又根据题的性质,得出最小数是多少?答案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表示:(1)乘除法:先让出题者代入原方程中来得出除数(已知量)并计算出一个数;(2)乘除法:利用除数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计算得到相应方程组中一个数,再求这个数相应乘以某一除数(已知量);(3)乘除法:由已知量知除以一个数得除数(已知量);如果在原方程里有某个数量不变,那么可得出该数的乘除系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级小学教育(数学)数学思维方法复习题一、选择题1.类比联想是人们运用类比法获得猜想的一种思想方法,它的主要步骤是( B )。

A.猜测——类比——联想B.联想——类比——猜测C.类比——联想——猜测D.类比——猜测——联想2.传统数学教学只注重( A )的数学知识传授,忽略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整理、提炼。

A.形式化B.科学化C.系统化D.模型化3.中国《九章算术》的算法体系和古希腊《几何原本》____ 的体系在数学历史发展进程中争奇斗妍、交相辉映。

( A )A.以算为主逻辑演绎B.演绎为主推理证明C模型计算为主几何作画为主D.模型计算几何证明4.公理化方法就是从(D)出发,按照一定的规定定义出其它所有的概念,推导出其它一切命题的一种演绎方法。

A.一般定义和公理B.特定定义和概念C.特殊概念和公理D.初始概念和公理5.归纳猜想是运用归纳法得到的猜想,它的思维步骤是( C)。

A.归纳——猜测——特例 B.猜测——特例——归纳C.特例——归纳——猜测D.特例——猜测——归纳6.所谓数学模型方法是(B)。

A.利用数学实验解决问题的一般数学方法B.利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一般数学方法C.利用数学理论解决问题的一般数学方法D.利用几何图形解决问题的一般数学方法.7.数学的第一次危机是由于出现了(C)而造成的。

A.无理数B.整数比詈不可约C.无理数 D.有理数无法表示正方形边长8.所谓统一性,就是(C)之间的协调。

A.整体与整体B.部分与部分 C.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D.个别与集体二、填空题1、古代西方的数学哲学观把数学看成是公理化的模式,2、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有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3、数学想象的特征有形象性,概括性,直觉性,整体性,4、灵感的两个特征是长期思维后的突发性,模糊性与突逝性5、根据思维的智力品质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6、最常用的数学推理包括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7、“分期付款”、“复利息计算”属于经济生产类方面的数学模型。

8、模糊数学的理论基础是美国数学家查德的模糊集合理论。

9、充足理由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论证性。

10、中国古代数学哲学观是追求数学的准确、快捷的实用。

11、数学概念的相容关系主要有同一关系、从属关系、交叉关系。

12、数学命题两种表现形式是公理和定理。

13、模糊数学在处理问题时,采用的方法是用“隶属函数”来描述的。

四、简答题1、简述算术向代数的发展原因。

答:算术思维方式逐步跟不上不断发展的数学内容。

一方面在研究自然数四则运算中,发现只有除法比较复杂,另一方面,在古算术中讨论各种类型的应用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各种解法的过程中,启发人们寻求解这些应用问题的一般方法,于是发明了抽象的数学符号,从而发展成为数学的另一个古老的分支,初等代数。

2、简述化归法在数学解题中的作用。

答:数学中的化归法是指把待解决的问题归结到一类已经解决或者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从而求得原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化归法有时也称为化归原则。

1、化归在数学中的运用,不仅是转化而且还是一个“熟化”的过程;2、化归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作为一种解题方法,它体现了一种化难为易的形式;3、化归作为一种解题方式,有时会把一般性问题转化为特殊问题。

3、数学想象的作用有哪些方面?答:(1)在利用数学想象解决数学问题方面:所谓利用数学想象,就是利用充分运用数学想象的形象性、概括性、直觉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发挥数学想象的作用,使数学的学习有兴趣,而不是把数学问题完全变成一个抽象的一成不变的逻辑论证。

(2)在利用数学想象发展创造性思维方面:其一是指数学家们要学会脱离逻辑思维形成的定势,运用数学想象创造出新的数学理论:其二是指学习数学或教授教学时,不应过分强调数学的严谨性、唯一性,二应提供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变化性,尤其鼓励那些利用想象形成有创新思维的结果。

4、简述数学思维中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区别。

答:逻辑思维采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方法,证明推理严密、科学。

非逻辑思维主要通过突破原有概念和思维规则的约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思维松散、自由,联想的方面广。

5简述分析法与综合法的区别答:分析法是从所需结论出发,以定义,定理为依据逆推,从而达到已知条件。

综合法是从已知的定义、条件出发从而导出所求的结论的一种方法。

分析法偏重于探求证明思路,综合法以简明完整的思路表述中占优势,两者思维方式各有所长。

6、公理化方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具有高度的形象化与抽象化,即除了形式化的方法的特征外,基本概念、基本关系的表述、证明都要符号化,其次,这种公理化方法,采用数理逻辑作为它的演绎工具。

五、说明题1、RMI方法的特征是什么?以解不等式1x为例,说明RMI方法的应用。

3+x>2+答:含有一个映射和对应的逆映射。

推理的过程合乎情理。

2、简述合情推理的方法或步骤,并结合下面例题给予说明。

弄清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回顾例: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共点,那么n条直线的交点f(n)有多少个?(n≥2)任意两直线有一交点(无平行线);所以考虑任一直线,与其余直线有(n-1)交点而每个交点恰好属于两直线(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所以有n(n-1)/2个交点。

3、举例说明合情推理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4. 结合实例说明观察与实验在中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一)观察法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观察法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作用。

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数学关系、空间形式的基本属性的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所以,许多数学概念,尤其是中小学数学中的有关数、形、函数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都可以发现它的现实原型;而且,数学概念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产物,只有密切联系现实原型,从学生接触过或认识过的事物入手,才能使学生容易地理解、掌握数学概念。

例如,在引入正负数概念之前,先有意识地让学生观察“零上8℃”,“高于5米,低于3米”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了解引进新的数来表示这种实际问题的必要性,从而可使学生易于接受正负数的概念。

(2)观察法在发现数学定理、公式中的作用。

数学中的定理、公式,就是数学对象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反映或描述,而数学对象之间的许多关系是从对数学对象的直接观察中得来的。

所以,有人说,观察是数学科学研究的“敲门砖”、“引路石”,很有道理的。

例如,揭示凸多面体顶点数v、棱数e、面数f之间的关系的欧拉公式v+f-e=2正是始于观察而发现的。

(3)观察是一种有效的解题方法。

数学解题需要透过观察去认识本质,找出问题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知觉的方法,边观察边思考,有助于寻找解题的突破口,有助于探索和发现解题途径。

例:自点a(-3,3)发出的光线ι射到x轴上,被x轴反射,其反射光线所在直线与圆c:(x-2)^2+(y-2)^2=1相切,求光线ι的直线方程。

分析:这个问题初看似乎难求解,我们不妨结合图形来观察。

因为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关于x轴对称的,所以圆c关于x轴对称的圆c1必与入射光线相切,这样学生就能简捷地解出光线ι的直线方程。

(二)实验法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数学中,实验法可用来发现或验证数学对换的性质。

如几何中对各种图形面积、体积的计算或公式的导出,常使用割补变换成易于计算的等积图形来加以解决。

因此,在数学中,应重视实验方法的作用。

不同的学科领域和不同的实验目的,其所需要进行的实验也不同,因而实验方法各有不同。

在数学中的实验法,一般可归纳为三类:(1)特例实验。

特例实验是指在解决数学系问题过程中,按照一定方向,取特例进行探索、试验,从中探索求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途径,并发现其中的规律。

例:试求方程x^2-7y^2=1的最小正整数解。

分析:将原方程化为x^2=1+7y^2,由于所求的是方程的最小正整数解,而最小的正整数是1,所以不妨取y=1,y=2,y=3,……特殊值试验。

(2)定性实验。

定性实验是探讨研究对象的质的规定性方法,它往往用来检验对象具有某些性质,某种因素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等,换言之,其目的在于验证和修正猜想,使猜想更趋于数学真理。

例如,对于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大于4的偶数均可表示成两奇素数之和”,一时找不到证明的途径,那么总想通过一些新的事物加以验证,如我们考查偶数28,因为:28=5+23,即28可以表示成两奇数素数之和。

这样便对猜想作了一些验证。

(3)定量实验。

定量实验是以探索数学对象的量的变化及其规律为直接目的实验,即是用来测定对象的数值、数量之间关系的实验。

其主要目的在于形成猜想。

一般而言,定性实验是基础;定量实验的精确化,其结果往往更具有说服力。

例:证明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教师在讲授此定理时,一般可通过定量实验引导学生发现这一定理,如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形三内角并求和。

也可以用割补法。

用纸片剪下一个三角形(记为△abc),然后,“撕下”两个角(∠a和∠b),并将它们拼在∠c的顶点会发现△abc的三个内角就以c为顶点结合在一起。

我们便会发现,∠2的边与线段bc重合,即△abc三内角之和为180°。

这个实验不仅帮助我们建立命题,而且还提供了一种证明此命题的方法。

六、论述题1、数学猜想的特征是什么?数学猜想在中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发挥作用?答:数学猜想的特征:(一)待定性(可研究性)(二)创新性其中创新性包括:1、提出新问题或预见新的数学结论;2、揭示新的数学规律;3、创建新的方法。

对于中小学数学教育而言,数学猜想的意义:(1)运用数学知识、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需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

学生学习中的兴趣、情感、态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因素。

它表现为一种内驱力,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是推动、定向、调节学生智力因素的动力系统。

因此,运用数学猜想的方法作为中小学数学教育的一种方式,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进行猜测,实际上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对问题提出猜测性的解决方法。

(2)在理解数学的理论和方法方面。

传统的数学教育,在中小学中强调数学理论的内在严谨性,理解数学的方法是按照例题的方式来学习,这是一种被动式的机械模仿式的学习。

提供以数学猜想式的方式进行数学教育和数学学习,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解题方式、命题形式的猜测。

(3)在动手解决具体问题方面。

数学教育要求学生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因此我们鼓励运用数学猜想的形式进行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在加深对数学概念、方法、命题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问题解决的猜想,这种解决问题的猜想可以是猜想运用哪一种公式、哪一种方法,同时也是猜测可能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这不是机械模仿是的学习,而是一种运用自我能力的实际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