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废水生物净化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方案

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方案

水产养殖尾水是指养殖场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去的废水,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以下是一些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方案:
1.静态沉淀法:将养殖废水通过静态沉淀池进行处理,使悬浮物沉淀到池底,再将上清液
排放出去。

2.活性池法:采用活性池生物处理技术,将养殖废水通过生物过滤器进行处理,使有机物
被微生物降解,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3.人工湿地法:利用植物和微生物共同作用,将养殖废水通过人工湿地进行处理,使悬浮
物、营养物质、重金属等被吸收和稳定,最终获得高效净化的效果。

4.膜分离法:利用超滤、反渗透等膜分离技术,在养殖废水中滤除有机物、微生物、重金
属等杂质,获得高品质的清洁水。

以上方法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需要根据养殖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方法。

同时,还需要注意养殖废水处理后的排放标准,确保达到环保要求。

鱼类养殖水环境及调控技术—养殖用水生物处理原理

鱼类养殖水环境及调控技术—养殖用水生物处理原理
(一)生物过滤技术
广义的生物过滤包括任何利用活体生物从水中去除杂质的过滤技术。
采用生物过滤技术主要去除或转化养殖废水中溶解的无机物或有机物。
1、水生植物过滤技术
植物过滤主要是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无机氮、磷后转化为有机物, 达到去除水中营养性污染物的目的。目前,水产养殖废水处理中采用较多 的植物过滤技术有藻类过滤技术、水培植物技术和人工湿地净化技术。
第二章养殖水环境调控
(2)EM菌 EM菌为一类有效微生物菌群,最先是日本琉球大学研制出的一种新 型复合微生物活菌剂。其主要成分有光合细菌、酵母菌、乳酸菌、放线菌及发酵 性丝状真菌等16属80多个菌种。光合细菌可与EM菌中的其他菌起到协同作用。EM 菌外喷涂于全熟化的颗粒饲料上,被水产养殖动物摄食后,能有效地降低有害物 质的产生。
第二章养殖水环境调控
(2)EM菌 EM菌为一类有效微生物菌群,最先是日本琉球大学研制出的一种新
型复合微生物活菌剂。其主要成分有光合细菌、酵母菌、乳酸菌、放线菌及发酵
性丝状真菌等16属80多个菌种。光合细菌可与EM菌中的其他菌起到协同作用。EM 菌外喷涂于全熟化的颗粒饲料上,被水产养殖动物摄食后,能有效地降低有害物 质的产生。
缺点:①占地面积较大。②为防止老化的生物膜脱落后堵塞滤缝,污染环境, 填料在运转过程中需经常反冲、及时排污。
第二章养殖水环境调控
(2)生物转盘 生物转盘由一串固定在轴上的圆盘状片组成,盘片之间有一
间隔,盘片一半浸在水中,另一半露出水面。水和空气中的微生物附在盘片的表面
上,结成一层生物膜,转动时,浸没在水中的盘片露出水面,盘片上的水由自重而 沿着生物膜表面下流,空气中的氧通过吸收、混合、扩散、渗透等作用,随转盘转 动而被带入水中,使水中溶氧增加,使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吸收和降解水中的有机物, 水质得到净化。

水产养殖污水处理方法

水产养殖污水处理方法

水产养殖污水处理方法污水处理是水产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能有效降低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对水体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产养殖污水处理的方法和技术。

一、物理处理方法1. 沉淀法:通过将污水静置,利用重力作用使悬浮物沉淀到底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常用的设备有沉淀池、沉淀池和沉淀池等。

2. 过滤法:利用过滤介质(如砂子、炭、滤纸等)对污水进行过滤,以去除悬浮物和颗粒物。

常见的过滤设备有滤网、滤袋和滤器等。

3. 离心分离法:通过离心机的作用,将污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分离出来。

这种方法适合于处理含有较高浓度悬浮物的污水。

二、化学处理方法1. 氧化法:利用氧化剂(如漂白粉、过氧化氢等)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从而降低污水的有机负荷。

这种方法适合于处理有机物浓度较高的污水。

2. 沉淀法:通过加入化学沉淀剂(如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等)使污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会萃成团,从而方便沉淀和去除。

3. 中和法:针对酸性或者碱性污水,可以通过加入酸或者碱来中和污水的pH 值,使其达到中性,从而减少对水体的影响。

三、生物处理方法1. 活性污泥法:将含有大量有机物的污水与活性污泥接触,通过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2. 厌氧消化法:将污水置于无氧环境中,利用厌氧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降解,产生甲烷等可再利用的气体,同时减少有机物的负荷。

3. 植物净化法:利用植物的吸收和降解能力,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通过植物根系吸收,并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四、综合处理方法综合处理方法是将多种处理方法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

常见的综合处理方法包括物化综合法、生物物化综合法等。

综上所述,水产养殖污水处理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考虑处理设备的选型、运行维护等因素,以确保污水处理效果的稳定和可靠。

同时,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减少养殖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也是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措施。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净化与循环利用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净化与循环利用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净化与循环利用水产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但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水体的净化和循环利用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净化方法和循环利用的途径,以期为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净化养殖水体的重要性养殖水体的净化是保证水产养殖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密度的增加,水体中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质也随之增加,如饲料残渣、粪便、代谢废物、养殖污染物等。

这些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的堆积和排放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从而引发水产养殖病害、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严重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净化养殖水体是水产养殖业必须重视的环境治理问题。

二、养殖水体净化的方法1. 生物净化法生物净化法主要是依靠养殖水体中的生物组织和微生物来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无机物,从而达到净化养殖水体的目的。

常见的生物净化法包括水草净化法和微生物净化法。

水草净化法通过在养殖水体中种植适宜的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花生等,利用水生植物的吸收、吸附和生化作用来净化养殖水体。

水生植物能够吸收废弃物质和营养盐,减少水体中浑浊物质和富营养化现象,同时还能为水产养殖提供氧气和栖息场所。

微生物净化法则是利用养殖水体中的益生菌、硝化菌和腐殖菌等微生物来降解有机废弃物和有害物质。

益生菌能够分解饲料残渣和粪便,转化为无机物质;硝化菌能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从而防止氨毒性;腐殖菌则能够分解有机物,减少水体富营养化。

2. 物理净化法物理净化法主要是利用物理手段去除养殖水体中的悬浮物和浑浊物质,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和质量。

常见的物理净化法包括过滤法、曝气法和超声波法。

过滤法是通过安装过滤器来去除养殖水体中的悬浮物和固体颗粒物。

过滤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过滤介质,如活性炭、砂子、石英砂等,有效去除废弃物质和固体颗粒物,提高水体质量。

曝气法是通过加入曝气设备,通过气泡的上浮来提高养殖水体的溶氧量,从而促进有机废弃物的降解和氨氮的转化。

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农技服务2019,36(4):88〜89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司圆圆,林佳佳,唐日韬,陈兴汉* *[收稿日期]2019-01-22[基金项目]广东省青年创新人才项目(2017GkQNCX095);阳江市科技计划项目(2018017),阳江聯业技术学皖科技项目〈2018kjyb02,2017kj03),2019年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项目(pdjh2019b0929,pdjhb0922)[作者简介]司圆0(1983-),女.副教授,从事环境微生物研究。

E-mail :251405427@qq. com * 通讯作者:陈兴汉。

E-maihcxhsysu@(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阳江529500)[摘要]水产养殖废水的处理技术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介绍了不同处理方法的应用现状及优缺点,提出生物处理方法特别是微生物处理将是水产养殖的研究重点,构建特定微生物与特定水生植物 混养的原位处理系统是当前养殖行业特别是海水养殖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水产养殖废水;水处理;特定微生物;特定水生植物随着我国水产养殖规模的逐步扩大及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殖过程饵料残留、排泄物累积等造成水产养殖水质不断恶化,由此引发养殖行业病害加剧、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大等一系列问题。

养 殖业规模发展给水处理带来了挑战,不合理投喂导 致水体污染物超标,引发一系列水域生态问题。

目前,我国养殖水处理技术研究滞后,导致局部水质恶 化,水体污染加剧。

发展新型生态养殖模式与技术 是解决规模化养殖问题的关键措施,因此针对当前 国内外养殖水质处理技术的研究概况及存在问题进行阐述,以期为水产养殖废水的处理提供参考。

1 养殖废水物理处理技术养殖废水处理中常用的物理方法主要有紫外线消毒、吸附和过滤等。

1.1紫外消毒法紫外消毒法是指利用紫外线照射养殖废水,使废水水体中的微生物失去活性,达到消毒和净化水 质的目的。

此法运行成本较高,且杀菌能力不持续, 因此,在水产养殖环境中较少使用。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研究进展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研究进展

二、研究现状分析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的方 法。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已针对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处理含油废水进行了大量研究。 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物理法主要通过吸附、萃取 等手段去除废水中的油脂,但处理效率较低;化学法主要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油 脂分解为无害物质,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处理技术,通过将微生物固定在特定的 载体上,提高微生物的浓度和活性,从而增强废水的处理效果。微生物固定化技 术具有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耐冲击负荷能力强等优点,在水产养殖废水处理 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介绍:微生物固定化技术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将游离 的微生物固定在特定的载体上,从而提高微生物的浓度和活性,使其能够更有效 地降解污染物。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方法主要包括:吸附法、共价键合法、交联 法、包埋法等。这些方法的分类主要依据是载体的性质和微生物与载体的结合方 式。
应用前景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包埋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水产 养殖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未来,科研人员将继续研究如何优化包埋固定 化微生物技术的处理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实用性。同时,该技术在其他领域的 广泛应用也将进一步推动其研究和应用的发展。
结论
包埋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水处理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 果。该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处理养殖废水,还可以提高水质和增加产量,降低养殖 成本。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包埋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 水产养殖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除了上述技术外,科研人员还在探索新的水产养殖模式和废水处理技术。例 如,循环水养殖(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s, RAS)是一种将养殖 废水进行循环再利用的养殖模式,可以减少废水的排放量,同时提高水资源的利 用效率。此外,一些新型的废水处理技术如膜生物反应器(MBR)、电化学高级 氧化(EO)和光催化氧化(Photocatalytic Oxidation)等也逐渐被应用到水 产养殖废水处理中。

养殖废水净化处理研究进展

养殖废水净化处理研究进展

养殖废水净化处理研究进展员晓庆1,李复坤1,李家洲2,张浩吉1*(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00;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畜禽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华南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畜禽育种与营养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畜禽肉品质量安全控制与评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40)摘要:养殖废水污染一直困扰养殖业,尤其富含的氮、磷等大量养殖废弃物,给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如何净化养殖废水污染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本文主要根据养殖废水的来源,介绍常规理化或生物法处理养殖废水及水培蔬菜等非常规处理方式,以期为养殖废水净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养殖废水;水培植物;净化处理中图分类号:S82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码:1005⁃8567(2020)04⁃0012⁃0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养殖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养殖废弃物,如畜禽和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这些废水中含有较高化学需氧量(COD )、氨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1]。

尽管现在有很多理化方法处理污水,但在处理养殖业废水时尚凸显不足,高效处理养殖废水的方法缺乏。

除了常见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有研究报道,采用水培蔬菜处理养殖废水。

水培蔬菜光合作用吸收养殖水体中的大量的氮和磷等物质,以此来净化养殖废水,避免废水在常规处理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是近年来环境保护领域研究的热点。

本文主要介绍养殖废水处理方法,尤其关注水培蔬菜净化养殖废水的研究,以期为同行净化养殖废水提供参考借鉴。

1养殖废水来源集约化养殖是未来农村养殖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集约化养殖排放的粪污量大而集中,且含有大量的氨氮、磷、重金属、抗生素等污染物,如果不进行有效处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2]。

1.1畜禽养殖废水畜禽养殖废水是指在畜禽养殖过程中畜禽的尿液、粪便、清洗水等组成的废水。

这种废水属于高浓度的有机废水,较高化学需氧量(COD )、氨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随意排放会污染地下水源;大量废水聚积会影响周边的土地,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给人们的健康带来隐患。

中国水产养殖尾水污染现状及净化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水产养殖尾水污染现状及净化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水产养殖尾水污染现状及净化技术研究进展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但随之而来的水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尾水污染是一个紧迫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中国水产养殖尾水污染的现状,并探讨净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尾水给水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尾水中含有养殖鱼类的粪便、残饵以及药物残留等有害物质,其直接排放或通过渗透、冲刷等途径进入水体,引起水质污染、氧化还原能力降低、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

目前,中国水产养殖尾水污染的主要特点是污染物浓度高且种类复杂。

养殖场面积的扩大和密度的提高,使得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尾水量大幅度增加。

同时,由于饲料的种类和养殖管理的差异,尾水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其中包括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有机物、重金属等。

针对水产养殖尾水污染,研究者们积极探索各种净化技术,主要包括生物处理技术、物理化学处理技术和综合处理技术。

生物处理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体对污染物进行降解、去除或转化的方法。

常见的生物技术包括人工湿地、陶粒滤池、微生物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提供合适的环境,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对尾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使其转化为无毒物质,从而实现水质净化。

物理化学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絮凝、沉淀、膜技术等,通过调节尾水中的pH值、添加絮凝剂或利用膜过滤等方法,将污染物从水体中分离出来。

综合处理技术则是将多种处理方法综合应用,以达到更好的净化效果。

在净化技术的研究中,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和传统养殖技术相结合,实现各种净化技术的良性互动;二是主动减少尾水产生的量和有害物质的含量,从源头上减轻污染负荷;三是减少净化工艺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四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兼顾。

针对中国水产养殖尾水污染问题,净化技术的研究进展令人鼓舞,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挑战需要解决。

例如,技术的成本较高,需要进一步降低成本;某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尾水净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还面临管理和政策的支持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产养殖废水生物净化技术研究
作者:毕冠兰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25期
摘要: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度被称为“不可枯竭”的渔业资源变得日益稀缺。

为满足人类对优质蛋白质的需求,各主要渔业国家更加关注水产养殖业,如何做好水产养殖废水处理工作已经成为首要问题。

生物技术作为水产养殖废水处理的重要技术之一,相比其他处理方式,该技术更符合生态学原理与可持续发展观。

为此,本文主要对水产养殖废水的特点、生物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水产养殖;废水处理;生物技术;特点;应用
近年来,在全球动物性食品生产中我国水产养殖业具有较快的增长速度如2012年我国水产品产量5906万吨,同比增长5.4%,其中养殖量4305万吨,同比增长7.0%,捕捞量1601万吨,同比增长1.3%。

但是,由于养殖过程中存在大量饵料投入、大量用药和大量换水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养殖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养殖环境恶化引起病害频繁发生,养殖产品质量下降。

水产养殖废水治理技术与普通污水处理相比,具有污染物种类少、含量变化小、生化过程耗氧量低等特点,为此,可选用生物净化技术进行水产养殖废水处理。

该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满足排放标准及循环利用节约水资源、改善水产养殖环境的要求。

一、水产养殖废水的特点
水产养殖废水中主要的污染物有氨氮、亚硝酸盐、有机污染物、磷及污损生物。

目前,我国已开展了一些港湾及传统网箱养殖区的污损生物调查研究。

与工业、生活污水不同,水产鱼污水属污染物成分简单的低浓度有机污水,BOD一般不超过80mg/L。

但水产生物对水质的要求较高,氨氮和硫化氢是育苗水体中最普遍的有害物质,水体中的氨氮和硫化氢浓度会随着育苗的进行而逐渐升高。

氨氮是水产生物的排泄物,也是残饵、粪便以及动植物尸体等含氮有机物分解的终产物。

硫化氢则是由于含硫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由厌氧细菌分解形成。

水质和底质败坏而诱发弧菌等致病菌的大量繁殖,导致疾病发生;更多的是由于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放养密度的增加而导致生态失衡的综合因素所致,水生物的抗病力降低,造成更易感染致病菌。

二、水产养殖废水生物净化技术的应用
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养殖产量长期处于世界首位。

但现阶段中国水产养殖,尤其是精养技术模式下水质污染严重,并对水产品质量和周围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为此,可选用生物技术对水产养殖废水加以处理,其具体应用方式如下所述:
1、生物膜法
生物膜法具有高效、操作简便等特点。

生物膜的载体不同,附着在载体上的微生物的生长量不同,对养殖废水的处理效果也不同。

目前多采用紫外线杀菌器、臭氧发生器、蛋白质分离器和生物过滤器4部分构成养殖污水生物膜处理工艺系统(如图1)。

图1 水产养殖污水生物膜法处理系统工艺流程
常用的生物过滤器有浸没式生物滤床、滴滤式生物滤床、生物转盘等。

但生物膜法存在抗冲击力弱、易受污染、不能多次循环利用、运行时间长等缺点,尚不能广泛的应用于处理养殖污水。

因此一些研究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研究。

如万红等提出采用以组合填料为载体的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处理水产养殖废水;李军等也设计出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MBR)装置,以粉末活性炭(PAC)作为填料,加入活性污泥经过驯化培养,用该装置处理污水,连续运行100d,膜出水COD始终稳定在25mg/L以下,NH3-N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9%以上。

PAC为硝化细菌的吸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使其能够很好地繁殖,从而提高了膜生物反应器的氨氮去除率;何洁等把筛选到的菌群附着在沙子、活性炭与沸石3种载体上,对养殖废水进行处理,研究表明以这3种载体的生物过滤器对养殖废水的氨氮去除率差不多。

2、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废水生物处理的主要方法。

活性污泥法是向废水中连续通入空气,经一定时间后因好氧性微生物繁殖而形成的污泥状絮凝物。

其上栖息着以菌胶团为主的微生物群,具有很强的吸附与氧化有机物的能力。

典型的活性污泥法是由曝气池、沉淀池、污泥回流系统和剩余污泥排除系统组成。

污水和回流的活性污泥一起进入曝气池形成混合液。

从空气压缩机站送来的压缩空气,通过铺设在曝气池底部的空气扩散装置,以细小气泡的形式进入污水中,目的是增加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还使混合液处于剧烈搅动的状态,形悬浮状态。

溶解氧、活性污泥与污水互相混合、充分接触,使活性污泥反应得以正常进行。

第一阶段,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被活性污泥颗粒吸附在菌胶团的表面上,这是由于其巨大的比表面积和多糖类黏性物质。

同时一些大分子有机物在细菌胞外酶作用下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

第二阶段,微生物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吸收这些有机物,并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一部分供给自身的增殖繁衍。

活性污泥反应进行的结果,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得到降解而去除,活性污泥本身得以繁衍增长,污水则得以净化处理。

经过活性污泥净化作用后的混合液进入二次沉淀池,混合液中悬浮的活性污泥和其他固体物质在这里沉淀下来与水分离,澄清后的污水作为处理水排出系统。

经过沉淀浓缩的污泥从沉淀池底部排出,其中大部分作为接种污泥回流至曝气池,以保证曝气池内的悬浮固体浓度和微生物浓度;增殖的微生物从系统中排出,称为“剩余污泥”。

事实上,污染物很大程度上从污水中转移到了这些剩余污泥中。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性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今后各国将采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方式。

其中,养殖废水的综合利用与无害化排放技术具有极大的研究开发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水产养殖也将由单一型向生态型发展,要求在最大限度提升水产养殖业产量的同时,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并形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江云. 水产养殖废水生物净化技术研究[D]. 扬州大学 2013
[2] 傅雪军,马绍赛,曲克明,周勇,徐勇. 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挂膜的消氨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J]. 渔业科学进展. 2010(01)
[3] 章星异,朱环,李怀正,傅威. 水产养殖水生物处理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 水处理技术. 2010(01)
[4] 赵汉取,韦肖杭,王雨辰,王俊,姚伟忠,张敏. 生物修复在水产养殖水体净化中的研究进展[J]. 科学养鱼. 2008(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