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遗址出土“怪”器,专家经研究,说:这是“高科技”打猎用具
震惊!中国出土的10大逆天古物 惊呆全世界

震惊!中国出土的10大逆天古物惊呆全世界你以为女性自慰器是现代才有的东西吗?这是满城汉墓——刘胜墓内出土的女用铜制按摩自慰器……等一下,刘胜你带着这种东西陪葬……真不愧是以骄奢淫逸着称的中山靖王……原来窦王妃好这一口……秦朝就有的——下水管道:猜猜这是啥?没错是下水管道。
你猜是什么时候的?秦朝的。
而且是没统一六国时修的。
这个下水管道在西安西郊西宝疏导路出土,西安的朋友应该知道这里,这附近以前有个花炮批发市场。
这一排下水道已经烂掉了,而且都到秦朝了。
楚国墓葬出土的——坐便器:这是安吉县天子湖工业园楚国墓葬发掘出的文物。
木制漆器,年代太久,腐蚀很严重,已经解体了,所以不太好分辨是啥。
这个为复原图。
看出来了吗?这是一个坐便器。
结合上面的下水管道,想象一下。
楚国墓葬出土的——坐便器:这是安吉县天子湖工业园楚国墓葬发掘出的文物。
木制漆器,年代太久,腐蚀很严重,已经解体了,所以不太好分辨是啥。
这个为复原图。
看出来了吗?这是一个坐便器。
结合上面的下水管道,想象一下。
明朝出土的——高跟鞋:如果你以为高跟鞋是现代人的产物,是欧洲人最先发明出来的,那我只能跟你说“呵呵”了。
中国宋代就有的高尔夫球运动——捶丸:下图是明宣宗行乐图,图中拿根小棍瞄准地上一枚弹子者为明宣宗。
你猜他在干啥?——打高尔夫。
真的,这项运动古代叫捶丸,拿小棍捶石球之意也。
捶丸运动最早是从唐代风靡的马球变化而来,不骑马的马球叫步行球,慢慢就变成了捶丸。
捶丸运动在元代时期大受上流社会欢迎,在明代成为流行运动。
是一种无论男女,老少咸宜的休闲娱乐方式。
千万别以为高尔夫球是多么高端洋气的玩意儿,这是老祖宗从中国千年前就玩剩下的了。
图中是打高尔夫球的明代劳动妇女。
15世纪的苏格兰人也许发明了现代高尔夫,可惜中国人早就珠玉在前了。
以后要是在欧洲出土了证明捶丸传入欧洲的文物,就彻底变成出口转内销了。
高档高尔夫会所你们感觉如何了?我们自以为洋气了半辈子,其实是在复古。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期末试卷精编(广东版)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单项选择题1.(2022秋·广东茂名·七年级统考期末)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重庆、陕西、山西、湖北、辽宁、河北、安徽、江苏、山东、四川、广东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由此可见,我国古人类遗址()A.研究内容基本相同B.元谋人是最早的人类C.地域分布非常广泛D.具有相同的血缘传统2.(2022秋·广东韶关·七年级统考期末)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曾经生活在()A.云南元谋B.陕西蓝田C.北京周口店D.山东大汶口3.(2022秋·广东揭阳·七年级统考期末)“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记者惊讶地发现,除了是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故乡,它竟然还集中了另外两大世界级品牌资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石林地质奇藏和时空横跨1亿多年的恐龙公墓……”你知道这则新闻中的“这块土地”是哪个地方吗?()A.北京周口店B.浙江河姆渡C.云南元谋D.山东大汶口4.(2022秋·广东·七年级统考期末)为了宣传东方古人类悠久的历史,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政府修建了“东方人类祭祖台”,整个祭祖台高170米,基座呈正方形。
在元谋县修建“东方人类祭祖台”的主要原因是元谋人()A.已经会种植水稻B.已经会使用石器C.已经会建造房屋D.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5.(2022秋·广东汕头·七年级统考期末)元谋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早期人类,研究他们生产生活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最主要来自()A.神话传说B.考古发掘C.史书记载D.文学作品6.(2022春·广东清远·七年级统考期末)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的北京人生活在距今()A.约170万年B.约70至20万年C.约3万年D.约1万年7.(2022秋·广东广州·七年级统考期末)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
无法解释的古代的黑科技,简直太神奇了,放到现在也不可思议

无法解释的古代的黑科技,简直太神奇了,放到现在也不可思议大家好,我有青衫水墨~一名艺术馆的小编。
如今随着考古学的发展,人民也越来越重视保护古文明,中华五千年文化,除了四大发明大家鲜为人知的,还要一些流落至今也有很多我们解释不了的事情,只能用叹为观止来形容。
那些智者可能是受限于当时的条件,没用能够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
黑科技一: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发掘地:在1974年的时候,河北的一个老农,在一个高丘上发现了一个很深的窟窿,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个青铜器时代的墓葬。
后来专家来到之后经过研究终于发现这是一个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墓葬群,而其中有一个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这个刚出土就引起了很大轰动。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因为经过历时的变迁,这方案也压碎了,但是好在专家进行了修复,在数月之后,铜方案重新展现在大家眼里。
但是这个文物的技术让专家直呼不可能,因为运用了镶嵌以及焊接的做法,因为在古代怎么会有如此高的技术呢?(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黑科技二:战国时期的齿轮很多人在谈论古代那些逆天文物的时候,言必谈“王莽卡尺”。
但是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1954年对洛阳东周王城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考古发掘。
在清理一个遗址时,考古队居然挖出了一块硬疙瘩,从露出泥土的部分看,这块硬疙瘩应该是一件青铜文物。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将表面的泥土一点点清理掉,当这块青铜文物完全呈现在人们眼前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这竟然是一个青铜齿轮!专家立刻对齿轮进行了鉴定,初步估计这是公元前4世纪的文物。
而且专家在看到这个青铜齿轮后,同样也吃了一惊。
专家甚至直言:“这和现代齿轮一模一样!”,莫非古代也有机械学了吗?分享知识传承文化,记得点过关注哦。
辽宁省抚顺市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度(上)阶段练习(一)七年级历史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70分※温馨提示:考生答题时,必须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出土文物承载着许多远古时期的历史信息,是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最好的依据。
下列内容属于出土文物的选项是( ▲)2.2009年,记者在北京周口店遗址第一地点抢救性清理发掘阶段性进展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专家发掘出灰烬、烧骨、炭屑等遗迹,具有很大考古价值。
据此我们可知道( ▲ )A.北京人已经使用火B.北京人知道用火御寒C.北京人能够用火驱赶野兽D.北京人有爱美的意识3.我们把“晚期智人”、 “周口店龙骨山顶部”、 “磨光钻孔技术”、 “集体生活”这几个词语联系一起,可能联想到的原始先民是 (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郧县人4.在考古遗址中,我们发现河姆渡人居住房屋主要是干栏式,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构筑成房屋,这样建造房屋的主要原因是 ( ▲)A.连年战争B.生活习俗C.气候条件影响D.预防野兽侵扰5.古史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吃) 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囚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农具) ,教民农作。
这段材料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产生的原因之一是 ( ▲)A.神农聪慧过人B.当时食物匮乏C.捕捉禽兽减少D.生产工具改进6.大汶口文化晚期,在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加一无所有。
这一现象说明群体内部产生了贫富分化,这一现象会导致( ▲ )A.加快进入文明社会步伐B.贫富分化加剧C.产生阶级土地兼并严重D.两极分化加剧7.近年来,考古学家发现了良渚文化、陶寺文化、红山文化等遗址,分布于祖国各地,这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的特征是( ▲)A.兼容井包B.多元一体C.异彩纷呈D.持续发展8.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为部落首领,尧年纪老时,把首领位置传给贤德的舜,舜用同样的方法把位置传给了大禹。
第8课《时间的脚印》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8 时间的脚印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沙砾.(lì) 琥.珀(hǔ) 粗糙.(zāo) 山麓.(lù)B.低洼.(wā) 踪.迹(zōng) 崩.落(bēng) 烘.烤(hōng)C.龟.裂(jūn) 腐蚀.(shí) 帷.幕(wéi) 楔.形(qì)D.湖泊.(bó) 沟壑.(hè) 扫帚.(zhou) 钟鼎.(dǐng)2.下列句子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细中造成破坏。
B.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
C.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D.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
3.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楔形文字更困难些。
但是, 有多么困难,我们总有办法来读懂它。
而在读懂以后, 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A.或者尽管因为所以B.和尽管不仅而且C.或者不管不仅而且D.和不管因为所以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①因为当时的森林多生长在水陆交汇的沼泽附近,树木死后遗骸沉入水下,与空气隔绝,可以防止被氧化分解。
②总之这些植物遗骸年复一年堆积在地层中,经过3亿年的化学、物理作用,最终变成了黑漆漆的煤炭。
③为什么石炭纪能出这么多煤?④有些科学家猜测,石炭纪时的真菌、细菌,或许还没有能力分解树木里的木质素……⑤数百万年的稳定气候,又使一代代植物在当地周而复始地生长,大量堆积。
A.⑤③①④②B.③①⑤④②C.③④①⑤②D.⑤④③①②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借由一个个故事,让读者可以洞察复杂而真实的世界。
B.有效的科学探测数据对于科学研究来说非常重要。
C.实现干部自身能力与任职情境的匹配,需要完善和建立相应的制度。
2024年1月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4年1月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共6页,共100分。
考试时长75分钟。
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9000至7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和陶器,如河南关家遗址的此类遗存,陶器出土最多,罐、钵等器形常见,形制如图1、图2等。
这显示裴李岗文化()图1绳纹陶角把罐图2红褐陶三足钵A.以彩陶普遍制作为特征B.进入了文明社会C.是史前中原代表性文化D.发展出龙山文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新石器时代(中国)。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距今9000至7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在河南关家遗址中出土很多的陶器,可以得出此遗址是新石器时期早期中原文化,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陶器,不能得出是彩陶,排除A项;当时是史前时期,文明社会指出现国家,排除B项;龙山文化在山东地区,不在河南,排除D项。
故选C项。
2.《后汉书》记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共立巴氏子务相为君长。
“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汉兴,南郡太守靳彊请一依秦时故事”,得到朝廷允许。
这表明()A.巴氏君长世代与秦女通婚B.务相为秦所命的蛮夷君长C.务相所统五姓被视作戎狄D.秦汉民族政策具有延续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论鸡冠壶上的塑猴习俗

〔作者简介〕 赵明星,男,1978年12月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200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学系,现在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工作,邮编 450002。
2004年第3期(总第79期)北方文物NORTHERN C U LT URA L RE LICS NO 1312004T OT A L 79〔考古发现与研究〕论鸡冠壶上的塑猴习俗赵明星〔关键词〕辽代 鸡冠壶 塑猴习俗〔内容提要〕鸡冠壶是辽代墓葬中常见的典型器物,塑猴鸡冠壶是其中的一种类型。
汉唐以来中原地区有在马厩内蓄猴以辟马瘟疫的习俗,人们在人烟稀少环境险恶地带做长途旅行时常常携带一只聪颖灵猴。
同时,猴子在佛教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些观念习俗和宗教思想被辽代契丹人接受后融入到了他们的出行、狩猎等游牧生活中,进而又被移植到了鸡冠壶的创作当中。
所以,塑猴鸡冠壶是中原汉族文化与辽契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中图分类号〕K 87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83(2004)03-0029-07 鸡冠壶是辽墓中常见的典型器物。
在发现的众多鸡冠壶中,有一些顶部贴塑猴像,可以称其为塑猴鸡冠壶。
“辽起松漠”,契丹族主要生活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气温偏低,而猴主要生活在气候炎热、林木茂密的地区,为什么驰骋于辽阔草原的契丹族会将鸡冠壶与猴联系起来呢?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人专门探讨,但在一些文章中已有涉及。
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1来自“猴骑骆驼”意匠①;21既有“装饰作用”,又有“加固作用”②;31是驯猴的一种表现③。
一目前发表的材料中共有9件塑猴鸡冠壶,依猴在鸡冠壶上位置的不同,分为三型,简单介绍如下。
A 型:猴位于器盖上。
2件,均出土于北京顺义安辛庄辽墓,形制相同。
壶体圆扁,边缘有仿皮条缝合的窄凸棱,底内凹,壶面上饰仿皮条垂带纹饰,每件均有一个双手合十的小猴蹲坐在器盖上④(图一:1)。
年代属辽圣宗前期⑤。
B 型:猴位于提梁鼻顶部。
3件,河北滦平县银窝沟辽墓出土2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
辽宁仙人洞发现一万二千年前“玉斧”,破解殷商时代的一个谜团

如果要问,有什么东西是人类几千以来都一直喜爱的,那么玉石绝对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种。
从考古专家们的发现来看,古人对玉的使用,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十分流行,并且一直延续现在,算算时间恐怕已经超过了5000年。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
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但是,随着新遗迹的不断发现,考古专家们又将玉器的使用,提前到更早的石器时代,并还发现了一件迄今为止,最古老的玉器——距今1.2万年的“砍斫器”(玉斧),这件玉器究竟是用什么材质制作的(什么样的玉)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1981年夏末,辽宁省的考古专家们,在鞍山市的小孤山进行考察。
因为根据民国和解放初留下的资料表明,这片区域早在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活动,所以专家们此行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寻找古人类的生活遗迹。
经过几天的翻山越岭,考古专家们在一处无名山坡上,发现一个隐蔽的洞口,而且都已经被泥土和灰烬填满了。
出于职业上的敏感,考古专家们觉得,这洞穴应该是“有故事”的。
经过几天的尝试发掘后,专家们确定这里果真是一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于是就开始着手准备全面发掘。
随着清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在洞穴内出土的文物也越来越有价值,比如各种石器和骨制品,以及一些古人类的牙齿和骨头化石等等,而其中最让人感到惊奇的,却是一件玉器。
当时,一位专家正清理洞穴内的灰烬,在用刷子扫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硬东西。
本来以为是石器,但拿起了借着手电光一看,没想到竟然是一块青色的玉石,有书本大小,约半斤多重。
仔细观察,这件玉器一头有穿孔,为斧头造型,表面很粗糙,可以推断是经过打磨出来的。
后来经过科学技术的鉴定,发现这件玉斧,距今已有1.2万年。
所以,专家们就疑惑了,这里怎么可能会有玉器呢?在当时,学术界的专家普遍认为,玉器的制造和加工,大概起源在殷商时期,而至于说在石器时代的古人是否用玉,存在着极大争议的。
因为,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才逐渐发现玉是一种特殊的矿石,不仅漂亮,而且夏不热,冬不寒,极其温润,之后,玉就逐渐成为一种礼器,或者美好事物,美好品德象征,如玉佩玉玺,抛砖引玉,君子如玉等等,故此,“玉器”一定是文明的象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代遗址出土“怪”器,专家经研究,说:这是“高科
技”打猎用具
展开全文
在研究辽代文物时,由于文化上有差异,让专家们对一些辽代文物的用途,也会感到十分的纳闷,不知道它们究竟作何之用。
比如,专家们曾看到过一个“怪器”,最后结合史料文献的记载,才最终确定它的作用,究竟是什么怪器,又有什么作用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
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揭秘之前,小编先给您说个专家们的疑惑。
在辽代文献《契丹国志》中记载:“(契丹人)好以铜及石为槌,以击兔”。
这段话的字面意思不难理解,契丹人喜欢用一种铜和石头做的棒槌打兔子。
但让专家们感到不解的是,这种猎兔的棒槌究竟长什么样呢?
对南方农耕文明来说,猎兔或猎杀其他动物,所用到的一般都是石球,而不会用棒槌。
比如,在山西阳高县的许家窑遗址,专家们就曾发现过1000多个大小不一的石球,而这些石球经专家们研究发现,就是许家窑先民用来狩猎的武器。
除了许家窑之外,专家们还在其他的遗址中,也出土过狩猎的石球,但唯独没有发现过狩猎的棒槌,或许这就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在狩猎方式上的差异吧。
因此,对专家们来说,辽代文献中的青铜石头猎兔棒槌,也就成了难解的谜团。
但专家们感到幸运的是,他们在一次文物调研过程中,似乎看到希望的曙光。
这一年,专家们在内蒙古赤峰市做调研,听说当地有位收藏家手里,存有不少的辽代的藏品,于是专家们便慕名前去拜访,同时也为了一睹辽代器物的风采。
在这位收藏家的藏品中,专家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圆柱形青铜器,约有6厘米长,刚好可以一把握在手里。
另外,它的
一头是圆形纽扣状,另一头则是一圈齿轮形的花纹。
专家们都十分好奇,因为他们从未见过这样奇怪的器具。
据收藏家介绍,这件“怪器”是他早些年在解放营子村放牧时捡到的,后来据说那里还发现了辽代的遗址,但对这件器具的名称,以及作用他也不甚了解。
在得到收藏家的许可后,专家们将“怪器”带回了博物馆,准备进行一番深入的研究。
也就是这次研究,让专家们一下子就破解了2个谜团。
在一次研究讨论会上,专家们经过集体研究,断定这件“怪器”似乎就是他们一直求之不得的猎兔棒槌。
首先,它的材料是青铜的,可以一手握持。
其次,它一头有钮,而且磨损严重,推断应该是用来系绳的,然后绳子的另一头,则可能会系上穿孔的石球。
在故宫博博物院有一件唐代银杯,它上面就刻画有猎人手持流星锤追赶猎物的情景。
因此专家可以确定,辽代文献记载的“好以铜及石为槌”,其实就是一种类似于流星锤的东西,而它的实物,也就正是收藏家手里的青铜怪器。
就这样,专家们结合史料文献,破解了两个谜团。
当时的辽国人是真的聪明,能利用软硬结合方式,制造出这样先进的、高科技猎兔工具。
最关键的是,猎具上的绳索可以栓得很长,也就方便了在马上的使用。
比如骑马追猎物的时候,只要看
准了就一下子将石器甩过去,如果能击中兔子,肯定一击毙命,如果没击中,石球连带翻滚也会打伤兔子,进而坐收渔翁之利。
另外还有一点也值得称赞,就是这样的猎具可以反复使用,一个石球栓了绳子后扔出去还能拉回来,而不像专家们在其他遗址发现的捕猎石球,扔出去就成了“肉包子打狗”,即便是能找回了,那也要耗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
以现代的眼光看来,不管是辽代文献,还是辽代文物,其实都藏有很多未解的谜团,而这些谜团的背后,也大都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有关。
因此研究辽代历史,或许更多是在研究文化上的差异,而这种文化差异背后的逻辑,对我们今天研究辽代的历史,也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