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元宵的由来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元宵节,又称为灯节或上元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它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标志着中国农历新年的正式结束。
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各种有趣的风俗。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元宵节的来历以及常见的节日风俗。
一、来历元宵节的源起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东汉时期。
相传,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宫廷内的瑞雪纷飞之日。
皇帝汉武帝时,为了纪念已故的妻子,他下令民间在正月十五晚上放烟火。
这一天,皇帝还会组织夜宴,并且点亮宫廷内外的灯笼,以示庆祝。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逐渐成为中国人民庆祝农历新年的一个传统习俗,并且逐渐发展出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和风俗习惯。
二、节日风俗1.赏花灯元宵节最具特色的活动就是赏花灯。
人们会到公园、庙宇等地,观赏各种形状的彩灯。
这些花灯不仅造型别致,而且色彩斑斓,往往寓意着幸福和吉祥。
2.吃元宵元宵节的另一个重要风俗就是吃元宵。
元宵是一种由糯米粉制作而成的圆球状食品,它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人们会在元宵节这一天聚在一起吃元宵,并且在元宵里隐藏着各种口味的馅料,如花生、豆沙、莲蓉等,增加了吃元宵的乐趣。
3.猜灯谜猜灯谜也是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活动。
各种灯谜会被写在纸上并贴在花灯上,人们可以欣赏花灯的同时猜灯谜。
猜对了灯谜,还可以得到小奖品,增加了节日的趣味性。
4.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元宵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会组织舞狮队伍,在街头巷尾表演舞狮,以求祈福和驱邪。
以上仅为元宵节的一部分风俗习惯,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有趣的活动,如观赏烟花、点亮孔明灯等。
总之,元宵节是一个充满欢乐和传统文化的节日。
通过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和特色风俗,人们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
无论是赏花灯、吃元宵,还是猜灯谜和舞龙舞狮,元宵节都成为连通古今、传承文化的纽带。
这个节日的来历和风俗,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更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福。
让我们一同欢度元宵节,感受这个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春节吃汤圆的来历典故与寓意

春节吃汤圆的来历典故与寓意春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每当春节到来之际,各地都会举办富有特色的风俗活动。
春节吃汤圆也是一种特色,你知道它的来历典故及寓意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春节吃汤圆的来历典故与寓意,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春节吃汤圆的典故: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
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作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
武帝准凑,“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
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
春节吃汤圆的来历: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
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
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
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元宵又叫汤圆,历史上还有许多别称,“面茧、粉果、元宝、汤饼、圆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乐年间才被正式定名为“元宵”。
元宵分有馅,无馅两种。
无馅的个小,味甜,以白糖、桂圆、桂花、藕丁、蜜饯为佐料,又称“珍珠汤圆”,有馅的个大,状如核桃。
北方元宵多为甜馅,有白糖、豆沙、芝麻、山楂等类,南方的则甜、咸、荤、素皆有,尤以宁波汤圆,贵阳吴家汤圆著称。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这首清朝的《上元竹枝词》就反映了北京老早以前就有元宵节吃汤圆的习惯,并且当时已有以出售汤圆著称的字号。
正月十五元宵节将至。
元宵是灯节。
在中国,唐朝遗留下来灯节观灯的习惯一直在民间流传着。
另外,元宵节吃汤圆的风俗也一直保留到现在,因为在上元节的晚上——元宵吃汤圆,人们也就习惯地把汤圆叫做“元宵”。
春节吃汤圆的寓意:元宵佳节,家家户户在正月十五这天都吃碗热气腾腾的汤圆,象征团团圆圆。
各地的特色汤圆宁波猪油汤圆据考证始于宋元时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用当地盛产的一级糯米磨成粉做成皮。
元宵节风俗和来历

明清时期,元宵节的庆祝规模进一步扩大,各种 民俗活动也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元宵节还逐渐 与春节、端午节等节日一样,成为中国传统节日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域文化差异
北方地区
在北方地区,元宵节的庆祝活动以赏灯为主,同时还有各种民俗表演和游艺活动。人们在 这一天通常会吃元宵或汤圆,寓意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赏灯活动
唐代元宵节期间,人们会举办盛大的赏灯活动,各种精美的花灯和烟火表演使得 节日氛围更加浓厚。
宋代发展说
灯谜出现
宋代时,元宵节增加了猜灯谜的活动 ,人们将谜语写在纸条上并贴在花灯 上,供人猜测。
节日氛围浓厚
宋代元宵节期间,城市会取消宵禁, 人们可以彻夜狂欢,节日氛围十分浓 厚。
明清传承至今
习俗传承
张生与崔莺莺在元宵夜晚相遇,一见 钟情,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爱 情故事。
《红楼梦》中的元宵节
荣宁两府在元宵节举办了盛大的家宴 和赏灯活动,展现了封建家族的繁华 与衰落。
现代影视作品Biblioteka 现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01
以元宵节为背景,通过华丽的视觉效果和紧张的剧情,展现了
宫廷斗争的残酷与无情。
电视剧《大明宫词》
元宵节风俗
3
赏花灯与猜灯谜
赏花灯
元宵节夜晚,人们会欣赏各种精 美的花灯和烟火,这些花灯造型 各异,寓意吉祥,为节日增添了 浓厚的喜庆氛围。
猜灯谜
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活动 ,人们聚集在花灯下,猜解悬挂 在花灯上的谜语,既锻炼了智力 ,又增进了友谊。
吃元宵或汤圆
元宵
元宵是一种传统的节日食品,由糯米 制成,内馅多样,如芝麻、豆沙、果 仁等,象征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

关于正月十五传说一: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传说二: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
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
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传说三: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相关传说点彩灯来历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
元宵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

元宵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1.元宵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1、汉文帝平乱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扶其子登基,后来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
吕后病死后,吕氏家族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
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最后彻底平定“诸吕之乱”。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汉文帝刘恒登基,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即“元宵节”。
2、东方朔与元宵姑娘相传东方朔在御花园发现宫女元宵因无法和家人见面准备投井自杀,深感同情,保证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他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
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
一时之间,长安陷入一片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扔下一张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的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一看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东方朔。
东方朔便提出让宫女做火神君最爱吃的汤圆,在十五晚上焚香上供,敬奉火神君的主意。
再让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造成满城大火的假象瞒过玉帝。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宫廷人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长安城里家家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
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与元宵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
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
因为宫女元宵做的汤圆,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元宵节”。
2.元宵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1、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
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

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元宵节,又称灯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观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等。
那么,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有哪些呢?一、由来来历元宵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
相传,在汉武帝时期,朝廷对外界有极高的警惕性,太监维护朝廷统治不容反抗的态度更是严厉。
不过,汉代公元140年时,一位平阳公主的弟弟因从军去了西北,结果就由嫂嫂宠爱的驸马做主戒备,后来驸马看到这情况后暗暗告诉信的驸马国太晋封驸马的不存在了,得知弟弟归来了给人家又加了茶。
可见这位驸马看来是个使节的人物。
这位驸马原来是儿媳妇害死的,他长兄的儿子当了郡守,所以人们都叫我封嫁给老路都。
可是朝廷对太监颇为忌惮,所以派人去调查她。
你们看,这驸马真是啥善吗?可以说他如此一来,不仅皇帝开心得无话说,一位公主嫁给驸马,他理所当然第一大得贵要自然也得充分享受这荣华富贵。
这位驸马是汉武帝临贵妃刘小小的父亲,汉武帝因原来的妻子死很。
汉武帝不过这也住在刘德华家,也有很多的子嗣,可是刘小小死了娶过去的家也成烂摊子呼,当然因为这位驸马刘小小,驸马刘小小当了吕后死而;太子大将军后面贤惠不过呢,两次两次日没发生巨大的事故,所以汉武帝把驸马刘小小从当太子大将军变成了驸马糟糕最后果然幽灵侧面繁殖人口调查防范其它奉静倾向发生,也没什么好说的。
有一天,一个客人来到公主府中,这是一个陶渊明。
为了报答陶渊明,公主决定以糖饼作为回礼,但糖饼制作费用巨大,于是公主决定借故逼迫太监驸马煮粥,以此来解决制作糖饼的费用。
太监驸马听完陶渊明的话,心存感激,便开始动手制作粥食。
为了庆贺煮粥成功,公主还破格让驸马吃了一顿饱饭。
当那顿丰盛的饭菜送上公主的住所康复时,驸马哪里能照单收费呢?所以,再加上会支取公用兵器关的花费及往来抄送皇帝的报纸,那原本只要两钱多的东西就要花百余钱。
但驸马这时已经内忧外患,颓然凤凰等待了驸马驸马制造粥食的儿子已经生下来了,一位相谈极度考虑前不久一位皇帝听巫和地牢(在汉代# meiner律给牧民最多,就巫和堆垒给留了歌唱家,所以人们给皇帝很多东东给臣民按jian自责得很啊有人注意到汉武帝野宠怀旧唱片,众所周知我18蒸馒头很不错,汉武帝这个人是非常养成人才。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拥有着独特的来历和多彩的习俗。
说起元宵节的来历,那可是源远流长。
据历史记载,元宵节起源于汉朝。
相传,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戡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
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逐渐成为了民间盛大的节日。
在另一种说法中,元宵节与祭祀太一神有关。
太一神是主宰宇宙一切的神灵,古代人们在正月十五这一天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元宵节的习俗多种多样,每一种都充满了欢乐和祥和的氛围。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赏花灯。
花灯,也称为彩灯,是元宵节的标志性物品。
在这一天,大街小巷都会挂满各式各样的花灯,有传统的宫灯、纱灯,也有现代的电子灯、激光灯。
这些花灯造型各异,有的是可爱的动物形象,有的是美丽的花朵形状,还有的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在灯光的映照下,整个城市仿佛变成了一个梦幻的世界。
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徜徉在灯的海洋中,欣赏着这美丽的景象,感受着节日的欢乐。
猜灯谜也是元宵节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
灯谜一般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谜。
灯谜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等各个领域。
猜灯谜既有趣味性,又能增长知识,深受人们的喜爱。
大家围在灯谜前,苦思冥想,一旦猜中,便会满心欢喜。
吃元宵是元宵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元宵,也叫汤圆,寓意着团圆和美满。
元宵的馅料多种多样,有甜的,如芝麻、豆沙、花生;也有咸的,如肉馅、蔬菜馅。
元宵的制作方法也各不相同,有的是包制,有的是滚制。
煮好的元宵白白胖胖,咬上一口,软糯香甜的馅料流入口中,让人回味无穷。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元宵,分享着彼此的快乐,温馨而幸福。
舞龙舞狮也是元宵节的精彩表演。
龙和狮在中国文化中都象征着吉祥和力量。
舞龙者手持龙具,通过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将龙的形态和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这个节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
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传统活动和庆祝仪式,例如吃元宵、解谜、放烟火等。
那么,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元宵节的历史和起源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是一个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
据传说,元宵节最早起源于汉代,是为了纪念一个叫做“明月”的人。
据传,明月是汉武帝的一位宠臣,因为在军事上有很大的功绩,所以武帝嘉奖他,让他成为了一位很有权力的官员。
但是,有一天,明月触犯了贪污之罪,被发现之后被罢免了官职。
后来,明月在一个农村里安居乐业,认识了一个名叫“刘娘”的老奶奶,两人常常喝酒聊天。
但是,一天晚上,明月梦见自己被逼到了天宫,被迫离开了地球。
当他醒来之后,发现自己已经被刘娘葬在了墓地里。
于是,明月化身为一颗明亮的星星,照耀着整个夜空,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为国家立下卓越功勋的人,就会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日举行元宵节,燃放烟火,放灯笼,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宠臣。
二、元宵节的传统食品元宵是元宵节的传统食品,也是这个节日的标志性物品之一。
元宵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糯米粉和各种口味的馅料,例如芝麻、豆沙、桂花、莲蓉等。
元宵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圆形、椭圆形、长条形等。
在元宵节期间,人们会展示各种独特的元宵,例如“咸蛋黄元宵”、“四果仁豆沙元宵”等。
不仅如此,很多地方还会在元宵节期间举行吃元宵的比赛,比赛内容多样,例如速度比赛、品尝比赛等。
吃元宵也有一些特别的民俗,例如北方地区的人们会将元宵煮熟之后在锅里加些酱油和葱花,称为“汤圆”或“元宵汤”,这也是一道美食。
三、元宵节的传统习俗1、放烟火:元宵节最重要的仪式就是燃放烟火。
从明清时期开始,人们就开始用烟火来庆祝这个节日,祈愿万事如意,生活美满。
在现代,人们还会购买各种花型烟花和爆竹,在晚上点燃,形成五颜六色的烟花喷射,引得众人欢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吃元宵的由来元宵节习俗
元宵佳节期间,据调查,超九成网友在元宵节都会选择吃汤圆、元宵,究竟是为什么在元宵节吃汤圆呢。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
专家介绍称元宵俗称“汤圆”“汤团”或“圆子”“团子”,南方人还称为“水圆”“浮圆子”。
每到正月十五,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
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
到了南宋,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
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里面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
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民俗专家表示,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
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
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
调查同时也显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热爱,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热爱。
吃元宵要吃出不一样的味道。
元宵节,“元”是指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这一天叫做上元节,“宵”是夜的意思,所以元宵节实际上指的是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
元宵节又叫灯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因此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干什么?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吃汤圆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据说宋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
元宵即汤圆,用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观灯会
·观灯会
元宵放灯的习俗自汉代便已经形成,是有宫廷流传到民间,在唐代形成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更是成为全民狂欢的节日。
那时的长安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整个长安城都金光璀璨。
中国的情人节
欧阳修的诗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的词更有“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描写,可见元宵节又是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在传统社会年轻女孩不能轻易外出,唯独在元宵节赏花灯成为一个相会的机会。
踩高跷
民间的踩高跷也是元宵节的一项活动,他们踩上高跷,在地上跳跃、舞剑,
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舞狮子
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走百病
“走百病”是元宵节一项信仰性的活动,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祭门、祭户
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放在老鼠出没的地方,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
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
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以纪念。
由由 整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