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简介和来历

合集下载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

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

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起源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元宵节的来历及风俗介绍

元宵节的来历及风俗介绍

元宵节的来历及风俗介绍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这一节日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习俗,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那么,元宵节的来历及风俗介绍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元宵节的起源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古老的之一。

元宵登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中国古代文献中首次记录元宵节的资料来自于东汉史书《后汉书》中的《王莽传》:“岁在正月,燕王每会其大臣,赏赐元宵。

”这里的“元宵”,指的就是灯笼,因此元宵节也被称为灯节。

据传说,元宵节源于古代祭月的习俗。

相传,在古时候中国人祖先崇拜月神,每到月圆之夜,人们要举行祭祀、吃团圆饭等活动。

后来,这种祭月活动逐渐演变为元宵节,人们点灯、吃真元宵等形式庆祝此节日。

二、元宵节的风俗1、看灯笼元宵节最著名的风俗之一就是看灯笼了。

灯笼一般使用红纸或者丝绸做成,造型各异,品种繁多,有动物、花卉、人物等各种形状,非常迷人,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元宵节这天,大街小巷、公园广场等各处都会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热闹非凡。

2、赏花灯除了看灯笼之外,元宵节还有赏花灯的传统习俗。

花灯是指文艺类的灯笼,这类灯笼常用来表现神话故事、名人传记、以及民间故事等。

在花灯展上,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花灯和设计独特的灯组,非常具有观赏性。

3、吃元宵元宵也是元宵节不可缺少的食品,它是用糯米制成的小球状点心,有甜咸两种口味,非常受人们的欢迎。

元宵的最大特点就是有馅,这种馅可以是豆沙、芝麻、核桃、红枣等,吃起来软糯香甜,非常好吃。

4、猜灯谜猜灯谜也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在灯笼上贴上各种谜语,其他人则需要根据谜底猜出谜语的意思。

猜灯谜不仅可以锻炼思维能力,还能够增加节日气氛,让人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度过这个节日。

5、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元宵节另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

在元宵节之夜,人们会在大街小巷表演各种形式的龙狮舞,以此来庆祝节日的来临。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简介_有关元宵节的来历与传说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简介_有关元宵节的来历与传说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简介_有关元宵节的来历与传说元宵节的来历传说元宵节的由来元宵节的其它传说元宵节的习俗介绍元宵节的来历传说1、汉文帝定名元宵节元宵节是汉文帝刘恒上台后,为了庆祝消灭诸吕、恢复刘姓执政而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的。

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二个儿子,他当了皇帝,深感创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日定为庆祝性节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定为元宵节合乎人们的愿望,也让人感到吉祥如意。

这一夜京城不实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观灯游玩。

2、汉武帝提倡放灯相传汉武帝曾经久病不愈,请一个道士来下神。

天上太一神(泰一神、太乙神)回应说,武帝的病不久就会好,愿在甘泉宫相会。

不久武帝果然痊愈,心中大喜,便下令在甘泉宫建造太一坛,并于正月上辛日夜间大张灯火进行感谢祭祀,通宵达旦,盛况空前。

这在司马迁《史记》、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中都有记载。

后把上辛日改到正月十五夜,使元宵花灯燃放成为一大特色的真正开始。

3、汉明帝燃灯礼佛东汉明帝时,蔡口从印度求得佛法回来,明帝就下令在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去张灯以示礼佛。

据载,佛祖释迎牟尼神变显灵,是西历12月30日,即中国的正月十五。

为纪念佛祖神变,这天就要举行燃灯法会。

为表示对佛祖的尊敬和虔诚信仰,明帝要求士庶全民一律在这天张灯张灯结彩,唐代诗人崔夜曾有《上元夜》六首,其中有“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

影里无闻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等句,描写的就是唐代元宵之夜燃灯火的灿烂情景。

4、道教祭神礼仪道教把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又为下元节。

合成为三元。

昊自牧在((梦梁录》中说,这是“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这天信奉道教的人们要给天官神过生日,祈求他来赐福,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各种形态新颖的花灯也不断出现,观灯赏灯者多如穿梭,于是便称为闹花灯了。

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城池中的佛道两家活动各自进行、互不相伤,这样使元宵之夜的文化内容更为丰富,人们观赏的场面也更为热烈。

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简介

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简介

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简介一、元宵节的起源元宵节,又称灯节或上元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正式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

元宵节起源于中国汉朝时期,它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初春时节,大地开始复苏,天气渐暖,人们庆祝大自然的复苏和春天的到来,这便是元宵节产生的原因。

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一个以夜游为主题的节日,活动常常持续到深夜。

二、元宵节的传说1. 天上的牛郎织女元宵节最著名的传说就是关于天上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相传,织女是七仙女中最年轻美丽的一位,她善于织布,因此被人们称为织女。

织女常年孤独地在天上织绣,并期望能找到真爱。

一天,牛郎偷偷从天上取下了织女的衣裳,使她无法飞升回天宫,从而与她相识并相恋。

他们结为夫妻,生活在人间。

然而,天帝得知了这个事情,将织女带回了天宫。

牛郎伤心欲绝,乘坐一头老牛,在天河上找到了织女。

他们感动了天帝,于是天帝允许他们每年的正月十五相聚一次,于是元宵节也因此而来。

2. 心灵手巧的汉宫佳人元宵节的另一个传说与汉宫佳人有关。

相传,在汉高祖刘邦时期,汉宫有一位美丽而聪明的女官员,她心灵手巧,对制作灯笼和绣球有独特的造诣。

她制作的灯笼非常漂亮,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皇帝对她的技艺赞赏有加,决定在正月十五这一天,让所有人都能欣赏到她的作品。

于是,从此以后,正月十五成为了人们欣赏灯彩的重要日子。

三、元宵节的习俗和活动元宵节是一个充满欢乐和热闹的节日,人们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庆祝的方式多种多样。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元宵节习俗和活动:1. 看灯笼元宵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就是看灯笼。

人们会在家中门前或者公共场所悬挂五彩缤纷的灯笼,如红灯笼、花灯、灯彩等,众多的灯笼在夜晚中亮起,营造出独特而美丽的氛围,吸引游客和市民前来观赏。

2. 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会将谜语写在彩纸上,贴在灯笼上,或者用灯笼装入谜语,将谜语和灯笼一同悬挂在街头巷尾供人猜解。

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简介20字

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简介20字

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简介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

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如赏月、放 lanterns、猜灯谜等。

元宵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元宵节的来历和一些与之相关的传说。

来历元宵节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汉朝时期。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元宵节是宮廷内外燃放烟花、赏灯的日子,而后来逐渐演变成民间群众性的节日。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晋朝的刘渊起义一种说法是元宵节的起源与晋朝的刘渊起义有关。

刘渊起义发生在公元304年,刘渊在这一天晚上领导起义军收买守城官兵,然后把他们放出城外,成功夺取了晋都洛阳。

为了庆祝这一重要胜利,人们点亮了许多灯笼,形成了辉煌的灯光。

佛教中的灯节另一种说法是元宵节与佛教有关。

根据传统,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春节后的第15天入灭,因此元宵节也被称为佛灯节。

人们在这一天点亮莲花灯,供佛祖,祈祷灯明菩萨保佑平安吉祥。

与汉族祭祀灶王爷有关还有一种说法是元宵节与汉族祭祀灶王爷有关。

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汉族家庭会祭拜灶王爷,相传灶王爷会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家庭的善恶。

为了讨好灶王爷,人们在这一天放烟火、燃放灯笼,以表达对灶王爷的敬意。

无论是哪种说法,元宵节都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并且在中国久经不衰,世代相传。

传说元宵节的传说也是元宵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以下是一些与元宵节相关的传说故事。

吊孝传说,在汉朝时期,卢植的母亲去世了,卢植感到非常伤心。

他每天都在墓地祭拜母亲,非常聪明的小狐狸知道了这个消息,于是她披上了卢植的母亲的衣裳,到墓地上给卢植的母亲上供。

卢植很感动,就把她带回家供奉。

从此以后,人们在元宵节的时候用水灯,象征吊孝。

嫦娥奔月传说,古代有十个太阳,使天气十分炎热,人民生活几乎无法维持下去。

于是,后羿利用自己的力量射下了九个太阳,挽救了人民的生活。

人民为了表示感谢,曾爷送给了后羿一丸神药。

然而,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偷吃了一些神药,变成了一个灵巧的仙女,并最终被迫住在离地球很远的天宫中月,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仙女神。

元宵节的来历及风俗介绍

元宵节的来历及风俗介绍

元宵节的来历及风俗介绍元宵节的来历及风俗介绍元宵节(九曲黄河灯俗),流行于青海省乐都县地方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元宵节的来历及风俗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宵节的来历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

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

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

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

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

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

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

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

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

元宵节的简介来历和习俗

元宵节的简介来历和习俗

元宵节的简介来历和习俗元宵节简介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theLanternFestival),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今天就来详细介绍元宵节来历和习俗。

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来历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个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元宵节美食——元宵节要燃灯。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元宵节元宵节的来历和寓意

元宵节元宵节的来历和寓意

元宵节元宵节的来历和寓意元宵节的来历说法一: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说.本称''上元〃,是农民祈求丰收的日子,也是道教的天官诞.人们在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说法二:另据史籍记载,相传西汉时期汉惠帝刘盈驾崩后,吕后一族控制了政权.吕后卒后,周勃.陈平等元老奋起剿平''诸吕之乱〃,拥戴刘恒登基,是为汉文帝.文帝博采众臣建议,精心治国,使汉帝国再次强盛起来.因扫除诸吕恰值正月十五,所以在每年的这天晚上,文帝微服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纪念.汉武帝时听从谬忌之说,在甘泉宫修建太一祠坛,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用盛大的灯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经过祠坛之上,从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汉明帝笃信佛法,听从蔡惜的建言,敕命正月十五夜,在宫内''燃灯表佛〃,从此民众效仿,皆点灯供奉佛祖.东汉末年,元宵节作为节日才正式初步形成.在春节或者元宵节的时候悬挂花灯,可以增添节日气氛,也有祈祷平安的意思.元宵节点灯的习俗出现的比这个节日要早,在汉文帝时期,因为皇帝信仰佛教,所以规定宫廷和民间在正月十五点灯敬佛,这作为一个礼佛的习俗,在汉文帝统治时期一直保持着.后来汉文帝去世后,新帝将正月十五确定为一个节日,点灯的习惯也成为一种庆祝方式.灯在没有电的时代,是古人唯一一种可以在黑夜里驱除黑暗的方式,它所到带来的光明和温暖是一种无法取代的安全感,所以灯是光明美好的代表.元宵节看花灯的习俗在唐宋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每到元宵节必然是张灯结彩,夜夜笙歌,通宵达旦,那时候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盛大的观灯仪式也是国家富强的代表.而且因为''灯〃与''丁〃谐音,丁又是人口的意思,添灯代表着''添丁〃,元宵节的时候新婚未育的女子,娘家人会送灯给她,是希望女儿能够早日怀孕的意思.1元宵节舞狮子,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2 .元宵节杨枝插门,寓意着阳能的生发.3 .元宵佳节,全家人在一起吃汤圆,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相处.4 .元宵节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象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5 .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古代元宵节由于开禁,人流如织,男女相遇,易于产生爱情.千百年来,在元宵节上演的两情相悦的爱情故事,举不胜举.6 .元宵节的文化价值在于它是全民的狂欢节,人人参与,乐在其中.7 .元宵节到来时,节日经济被搅热.元宵节的由来宵节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称“元夕节”,又名“灯节”或“灯夕按照中国古代的习惯,“元”指月亮正圆,一年之中有所谓“三元”——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故此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宵节的简介和来历
导读: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

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

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的简介和来历】
1.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
2.元宵节的来历作文
3.元宵节的起源及来历
4.中元节的来历和传说
5.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
6.清明节的习俗和来历
7.关于中秋节的来历简介
8.关于元宵节的作文400字:元宵节的来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