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力 学案
苏科版八下物理第八章《力》章节复习导学案

文档:苏科版八下物理第八章《力》章节复习导学案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单位;2. 力的作用效果: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3. 力的种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4. 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5. 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和条件。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力的概念、种类和作用效果;2. 理解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及应用;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种类、作用效果、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条件;2. 难点: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应用,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作用效果演示器、二力平衡实验器材、相互作用力实验器材;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练习题、答案。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演示器,展示力的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现象,引发学生对力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理论讲解:介绍力的概念、种类和作用效果,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基本特性。
3.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理解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条件。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应用。
5. 随堂练习:提供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种类、作用效果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种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改变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应用:吊车吊重物、人骑自行车等相互作用力的条件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举例说明。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举例说明其应用。
(3)相互作用力的条件是什么?举例说明。
2. 答案:(1)力的作用效果有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
例如,拉伸弹簧、推动小车等。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力导学案.doc

第8章力导学案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知道力的基础知识,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单位是N;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3、知道弹力的概念,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4、知道重力的产生及重力的三要素;5、知道摩擦力的产生,探究滑动摩擦力的人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增人、减小摩擦的方法。
【重点难点】1、力的有关概念;2、重力的三要素;3、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课前预习】一、力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称为力,物体间为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的。
2、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的三要素是、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0力的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的作用效果:①_______________:②o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力的方法有:_____ 、°二、弹力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称为弹力。
常见弹力冇_____ 、______ 、____ 等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越大。
3、弹簧测力计⑴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⑵使用方•法:①了解弹簧测力计的_____ ,所测力的大小不能超过它的 ________ ;②观察弹簧测力计的________ :③检查指针是否-在_________ ,若不在,应______________ :④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受力方向沿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时,视线_______________ o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
第八章力复习学案

丰县实验中学有效课堂教学教案附表: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使物体的体积、形状改变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力工具:弹簧测力计力的测量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弹力重力的概念常见的几种力重力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g的意义(g=9.8牛顿/千克)产生条件摩擦力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丰县实验中学有效课堂教学学案科目_物理_年级_8年级_ 内容:第八章力设计教师:刘永审查人:孙乐云基础知识总结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力工具:力的测量力的单位:简称,符号弹力重力的概念常见的几种力重力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的意义(g=9.8牛顿/千克)产生条件摩擦力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当我们观察到物体发生了或发生改变,就知道物体受到了力.2.写出下列各种摩擦的名称:(1)皮带传送机运煤时,煤块与皮带之间的摩擦是_______________; (2)洗筷子时.抹布和筷子之间的摩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恐龙的质量可达50 t ,则它的体重为______________N ,相当于__________个质量为50kg 的同学的体重.4.重垂线是根据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瓦工常用它来检查墙壁______________, 木工常用它来检查工作台______________.5.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__比.公式G =mg 中g 表示物体受到重力与___之比,约等于___N /kg .在要求不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 =10 N /kg .甲、乙两同学的质量之比是10:9,甲同学重为540N ,乙同学重为_____N . 6.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____.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___就越大.根据这个特性制成的____,可以测量力的大小,___就是其中的一种. 7.物体形变能产生力,这个力叫做___.拉力、压力都属于___.综合提高训练1.在下图中,A 、B 两球相互间一定有弹力作用的图是 ( )2.下列关于弹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存在弹力作用B .只有受弹簧作用的物体才受到弹力作用C .只有相互接触并发生形变的物体间才存在弹力作用D .弹簧的弹力总是跟弹簧的长度成正比3.两位同学使用弹簧拉力器比较臂力的大小,他们拉同一拉力器的三根弹簧,结果都将手臂撑直了,则 ( ) A.手臂粗的同学用的臂力大 B .手臂长的同学用的臂力大 C .两同学用的臂力一样大D.无法比较用的臂力大小4.一个物体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并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29.4 N ,若改用天平测该物体的质量,其示数应为________kg .若把它带到月球上,用天平称它的示数为____kg ,用弹簧测力计称它的示数与地球相比将________ (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5.如图8-7所示的水平仪检验是否水平,当它在东西方向放置时,人在水平仪南边看,重垂线锥体偏在水平仪刻度线下端的左方,当把它南北放置时,人在水平仪东边观看,锥体偏在右方,此时桌面的________高。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学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的第一节《力弹力》。
本节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以及弹力的作用效果。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弹力的产生: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3. 弹力的作用效果:弹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2. 了解弹力的产生条件,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
3. 掌握弹力的作用效果,能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弹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弹力的产生条件的理解,弹力作用效果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小球。
学具: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以及恢复原状的过程,感受弹力的存在。
2. 概念讲解: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弹力产生条件的讲解:结合实验,讲解弹力的产生条件,即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4. 弹力作用效果的讲解:通过实验和小球悬挂实验,讲解弹力的作用效果,即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
6. 例题讲解:利用弹簧测力计,讲解如何测量弹力的大小。
7. 作业布置:课本练习题,生活中寻找弹力现象,并试着解释。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弹力的产生: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弹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七、作业设计答案:拉弹簧拉力器时,弹簧发生弹性形变,产生弹力,放手后,弹力使弹簧恢复原状;用手挤压橡皮筋时,橡皮筋发生弹性形变,产生弹力,放手后,弹力使橡皮筋恢复原状。
2. 题目: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的大小。
答案: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水平面上,将小球悬挂在弹簧测力计的下端,读取测力计的示数,即为小球所受的弹力大小。
2019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第八章力复习学案

2019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第八章力复习学案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5. 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6. 浮力: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2. 掌握重力、摩擦力、浮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重力、摩擦力、浮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难点: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浮力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重力、摩擦力、浮力的实例图片。
学具:学生手册、练习题、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找出它们受到的力的作用。
2. 知识点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重力、摩擦力、浮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用力的示意图讲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力的示意图,分析力的三要素。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三要素的影响力作用效果。
6. 作业布置:(1)绘制一个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三要素。
(2)计算一个物体的重力、摩擦力、浮力。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重力、摩擦力、浮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大小为10N的摩擦力,求物体的重力、摩擦力、浮力。
答案:重力=2kg×9.8m/s²=19.6N,摩擦力=10N,浮力=0N(物体在水平面上,浮力为0)。
2. 题目:一个质量为1kg的物体,在水中受到一个大小为6N的浮力,求物体的重力、摩擦力、浮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 力 第1节 力和弹力导学案

第8章力第1节力和弹力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中对力的感性认识,学生对力的表现形式的分析归纳,初步建立力的基本概念,知道什么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通过自主合作,了解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清楚力的三要素。
3.通过活动体验,分析总结弹力的概念,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1.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学习主动性和学习习惯以及家长的重视程度都比较薄弱。
2.针对本校的学生学情,教师的教学不能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比较薄弱。
但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一言堂”,进行灌输式教学也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始,不能拔苗助长,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开展表象的形式化的新课程教学。
新课程不代表教师不能采用讲授法。
3.本课学生对力的概念有很多感性认识,这是我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学生对力的概念能认识,比如说什么情况,我用了力,但是说不清力的概念是什么。
所以在设置教学目标达成度时,不能用很高的理论要求来要求初中生,也不能要求每个初中生都能在一节课中的达到相同的要求,对力的概念的认识要慢慢的,潜移默化消化吸收。
重点难点1.重点:建立的力的基本概念和学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2.难点:力的概念和弹力的概念的建立。
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知道力:简单理解力的基本概念,知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问题1:力是什么?1.【学生活动:独立思考,举例说明使用力的实例】1/ 4例如:(学生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归纳:2.【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力的概念】(1) 力是______对________的作用。
(2) 力是______物体间的作用,也就是说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力是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案一、设计意图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力的相互作用,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理解力的概念,体验力的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球、海绵、小车等。
2. 学具:每人一份力的小卡片,记录力的作用情况。
五、活动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通过"力的传递"游戏,让孩子们感受力的作用。
每个孩子手持一个气球,通过传递的方式,让气球在孩子们之间传递,感受力的传递过程。
2. 实践活动(10分钟):通过"力的作用"游戏,让孩子们体验力的相互作用。
将孩子们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提供一个海绵,让孩子们用力的方式,使海绵发生形变,感受力的作用。
3. 探索活动(10分钟):通过"小车竞赛"游戏,让孩子们发现力的相互作用规律。
每个孩子驾驶一个小车,通过力的作用,使小车前进,观察并记录小车行驶的情况。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力的相互作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让孩子们用画笔记录下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这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同时,我还计划开展力的主题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在更多的实践中,深入理解力的概念。
通过本次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对力的相互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也让我感到欣慰。
然而,我也认识到,在活动中,有些孩子的参与度不高,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热身活动中的"力的传递"游戏,我选择了气球作为传递力的工具,因为气球容易形变,孩子们可以通过力的大小和方向,控制气球的运动,这样他们就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力的作用。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导学案

文档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八章的第一节,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以及弹力的作用效果。
具体章节内容如下:1. 力的概念:介绍力的定义、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2. 弹力的产生:讲解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
3. 弹力的作用效果:分析弹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计量单位,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产生原因,能够判断弹力的方向。
3. 让学生掌握弹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以及弹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弹力的方向判断、弹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小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课本、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时,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3. 讲解弹力的产生: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
4. 讲解弹力的作用效果:弹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5. 例题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如何正确测量力的大小。
6. 随堂练习:根据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判断弹力的大小。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计量单位、作用效果弹力的产生、方向、作用效果七、作业设计:1. 题目:根据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判断下列物体的弹力大小,并解释原因。
示数物体5N 小球10N 弹簧15N 橡皮筋2. 答案:示数物体弹力大小及原因5N 小球较小(因为小球的质量较小)10N 弹簧适中(因为弹簧的弹性系数适中) 15N 橡皮筋较大(因为橡皮筋的弹性系数较大)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以及弹力的作用效果。
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力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能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会测力的大小。
3、了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一)、力
1、称为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
2、力的三要素是、、。
力的单位是。
3、力的作用效果:①;②。
4、表示力的方法:。
(二)、弹力
1、称为弹力。
常见弹力有、、等。
2、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就越大。
3、弹簧测力计
(1)原理:。
⑵使用方法:
①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所测力的大小不能超过它的;
②观察弹簧测力计的;
③检查指针是否在,若不在,应;
④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受力方向沿着;观察时,视线。
4、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
(三)、重力
1、叫做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2、重力的三要素
①重力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成,两者的关系为。
g=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②重力的方向是,其应用是。
③重力的作用点称为。
3、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
(四)、摩擦力
1、两个的物体,当它们或相对运动时,在上会产生一种的力叫做摩擦力。
2、摩擦的种类:、、。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和。
在一定范围内,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关。
4、增大摩擦的方法有、等。
5、减小摩擦的方法有、、、
等。
【课堂反馈】
1、如下图所示是小明“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
铜块和木块的大小和形状完全相同,实验时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沿方向做运动。
(1)比较(甲)、(乙)两图,可得到的结论是。
(2)图(乙)、(丙)中铜块和木块叠在一起的目的是使相同。
(3)图(甲)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 N。
(4)实验时,小明先在竖直方向上对弹簧测力计调零,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测出的摩擦力实际摩擦力(“大于”、“等于”或“小于”)。
(5)实际操作时,手拉着弹簧测力计做匀速直线运动是比较难做到的,因而测力计的读数不一定等于摩擦力的大小。
请你提出一个改进的方法,确保测力计的读数等于摩擦力的大小。
你的做法(画图或文字说明):。
2F的示意图。
3
4N,则物体的物重 ( ) A.一定等于1.4N B.一定小于1.4N
C.一定大于1.4N D.以上判断都不正确
【当堂训练】
1、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弹簧测力计就是利用弹簧的这种性质制成的,所以它的刻度是的。
(均匀/不均匀)
2、“水向低处流”的原因是因为水受到而向下流。
流下的水能发电,由此可见,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
3、下列实例中,为了增大摩擦的是()
A、拉杆旅行箱底部装有轮子
B、鞋底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C、向自行车的转轴处加润滑油
D、在气垫船底和水之间形成一层空气垫
4、下列事例中,能减小摩擦力的是()
A、运动鞋鞋底有花纹
B、行李箱下安装两个轮子
C、骑自行车刹车时用力捏闸
D、在冰冻路面上撒沙子
12图
5、如图,弹簧秤和细线的重力及一切摩擦不计,G= 1N,则弹簧秤A和B的示数分别为()
A、1 N,0
B、0,1N
C、2N,1N
D、1N,1N
6、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在完成全部使命后,准确落于月球的预定撞击点,为我国探月一期工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我们知道,月球上既无空气,也无磁场,同一物体在月球所受的引力是地球的1/6。
假如你登上了月球,你可以做下列的哪件事()
A、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B、直接与月球上的同伴对话
C、重做马德堡半球实验
D、轻易地举起50kg的重物
7、以下事例中,属于有害摩擦的是()
A、走路时鞋底与路面间的摩擦
B、机械运转时轴承与滚珠间的摩擦
C、拿东西时手与物品间的摩擦
D、写字时粉笔与黑板间的摩擦
8、如图,人在一般情况下步行前进时,若鞋底与地面没有打滑,地面对鞋底
的摩擦力方向是向(填“前”或“后”)。
仔细观察发现鞋底的表面制成
凹凸不平的花纹,这是采用的方法来增大摩擦的。
9、如图表示在空中飞行的足球,画出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9图 11图
10、假如没有摩擦,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B.人无法走路
C.火柴头难以在盒外壳划燃D.自行车刹车失灵
1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________和_______有关.在皮带传动中,要把皮带张紧,这是利用_______的办法来_____摩擦;缝衣针表面要做得很光滑是利用______ ___的办法___ ___摩擦。
12、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
(1)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向左拉动木块,使其作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所示。
根据____________知识可知,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为_______N。
(2)小华将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测得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变为原来一半。
他由此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
你认为他的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13、长江三峡大坝的建成,将长江三峡处的水位提高,使得该处水的________能增大;被压弯的跳板能将跳水运动员弹起,说明形变的跳板具有________能。
14、游泳时,人和水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使游泳的人前进的力是_____对_____的作用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
【总结与反思】
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有哪些不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