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36南北史合注一百二十八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

●卷四十五·史部一○史部总叙史之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
莫简於《春秋》,莫详於《左传》。
《鲁史》所录,具载一事之始末,圣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後能定以一字之褒贬。
此作史之资考证也。
丘明录以为传,後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後能知一字之所以褒贬。
此读史之资考证也。
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
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儒者好为大言,动曰舍传以求经。
此其说必不通。
其或通者,则必私求诸传,诈称舍传云尔。
司马光《通鉴》,世称绝作,不知其先为《长编》,後为《考异》。
高似孙《纬略》,载其《与宋敏求书》,称到洛八年,始了晋、宋、齐、梁、陈、隋六代。
唐文字尤多依年月编次为草卷,以四丈为一卷,计不减六七百卷。
又称光作《通鉴》,一事用三四出处纂成,用杂史诸书凡二百二十二家。
李焘《巽岩集》,亦称张新甫见洛阳有《资治通鉴》草稿盈两屋。
(按焘集今已佚,此据马端临《文献通考》述其父廷鸾之言。
)今观其书,如淖方成祸水之语则采及《飞燕外传》,张彖冰山之语则采及《开元天宝遗事》,并小说亦不遗之。
然则古来著录,於正史之外兼收博采,列目分编,其必有故矣。
今总括群书,分十五类。
首曰《正史》,大纲也。
次曰《编年》,曰《别史》,曰《杂史》,曰《诏令奏议》,曰《传记》,曰《史钞》,曰《载记》,皆参考纪传者也。
曰《时令》,曰《地理》,曰《职官》,曰《政书》,曰《目录》,皆参考诸志者也。
曰《史评》,参考论赞者也。
旧有《谱牒》一门,然自唐以後,谱学殆绝。
玉牒既不颁於外,家乘亦不上於官,徒存虚目,故从删焉。
考私家记载,惟宋、明二代为多。
盖宋、明人皆好议论,议论异则门户分,门户分则朋党立,朋党立则恩怨结。
恩怨既结,得志则排挤於朝廷,不得志则以笔墨相报复。
其中是非颠倒,颇亦荧听。
然虽有疑狱,合众证而质之,必得其情。
虽有虚词,参众说而核之,亦必得其情。
张师棣《南迁录》之妄,邻国之事无质也。
赵与[B093]仲淹诸人,晁公武以为真出梅尧臣,王钅至以为出自魏泰,邵博又证其真出尧臣,可谓聚讼。
T21n1301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

修訂日期: 2009/04/23 發行日期: 2009/5/9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1, No. 1301原始資料: 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No. 1301舍頭諫太子二十八宿經(一名虎耳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賢者阿難。
明旦著衣持鉢。
入城分衛。
飯食既訖。
詣中流泉。
有凶呪女。
名曰波機提 (晉曰志性)趣流泉汲。
阿難見之。
便從求飲言。
唯大姊以水相惠。
其女報曰。
我凶呪家。
阿難答曰。
唯水相施吾不問凶與不凶。
女即與水。
阿難飲已。
便捨退還。
適去不久。
女思察之。
阿難手足顏貌音聲。
進止行步。
慇懃思想。
興瑕穢念。
心自惟之。
其我母者。
持大神呪。
令斯仁者為吾夫婿。
還白母曰。
有一沙門。
名曰阿難。
沙門曇曇之侍者也。
欲以為夫。
母能致乎。
母答女曰。
除眾歿者。
及離色欲。
乃可能耳。
有斯國王。
夙夜敬重。
沙門大道。
奉所演命。
或儻聞之。
則危我身。
沙門瞿曇無為色欲。
吾曾聞之。
離情色者。
一切眾生。
無如之何。
時女白母。
設得阿難為夫乃存不者自害。
母告女曰。
汝勿自損。
今當致來。
於是女母。
以牛屎塗舍中庭。
因便然火。
化造屋舍。
儲八瓶水。
示十六兩。
應而生諸華。
持華轉呪。
以一一華。
散于水中。
並說神呪。
而歎頌曰。
阿遮梨 莫摩犁 維摩犁 句鳩摩 鳩摩門那非頭 閉頭摩遮彌 蹄和陂沙提 祇牟多迦伽耶比舍波摩呼羅閉 抄慢頭陀提波菩若大神 天及揵陀羅 急志神明其最暴卒唐突無理 各以威神化阿難。
來令至此間。
於時阿難心思彼女。
興瑕穢想。
便出精舍。
往到呪家。
母遙見之即謂女言。
瞿曇弟子。
已今至矣。
便設座具。
女尋歡喜。
即設坐席。
於是阿難。
往至女舍。
獨坐號泣。
心自思言。
我之罪咎。
重何甚矣。
不為世尊之所救濟。
彼時世尊。
尋念阿難。
以覺意慧。
壞除凶呪。
即時頌曰。
絺抵 阿周啼羞尼抵 舍抵 薩波尼那 薩和修絺抵 令一切安。
使眾歡悅。
無瑕寂然。
除諸恐懼。
又離煌灼。
常獲不動。
為天見歎。
隋书经籍志(史)

隋书经籍志(史)隋書經籍志史隋書卷三十三志第二十八經籍二史史記一百三十卷目錄一卷漢中書令司馬遷撰史記八十卷宋南中郎外兵參軍裴駰péi yīn注史記音義十二卷宋中散大夫徐野民撰史記音三卷梁輕車錄事參軍鄒誕生撰古史考二十五卷晉義陽亭侯譙qiáo周撰漢書一百一十五卷漢護軍班固撰太山太守應劭shào集解漢書集解音義二十四卷應劭撰漢書音訓一卷服虔撰漢書音義七卷韋昭撰漢書音二卷梁尋陽太守劉顯撰漢書音二卷夏侯詠撰漢書音義十二卷國子博士蕭該撰漢書音十二卷廢太子勇命包愷kǎi等撰漢書集注十三卷晉灼zhuó撰漢書注一卷齊金紫光祿大夫陸澄撰漢書續訓三卷梁平北諮議參軍韋稜léng撰漢書訓纂三十卷陳吏部尚書姚察撰漢書集解一卷姚察撰論前漢事一卷蜀丞相諸葛亮撰漢書駁議二卷晉安北將軍劉寶撰定漢書疑二卷姚察撰漢書敍傳五卷項岱撰漢疏四卷梁有漢書孟康音九卷劉孝標注漢書一百四十卷陸澄注漢書一百二卷梁元帝注漢書一百一十五卷並亡東觀漢記一百四十三卷起光武記注至靈帝長水校尉劉珍等撰後漢書一百三十卷無帝紀吳武陵太守謝承撰後漢記六十五卷本一百卷梁有今殘缺晉散騎常侍薛瑩撰續漢書八十三卷晉祕書監司馬彪撰後漢書十七卷本九十七卷今殘缺晉少府卿華嶠qiáo撰後漢書八十五卷本一百二十二卷晉祠部郎謝沈撰後漢南記四十五卷本五十五卷今殘缺晉江州從事張瑩撰後漢書九十五卷本一百卷晉祕書監袁山松撰後漢書九十七卷宋太子詹事范曄yè撰後漢書一百二十五卷范曄本梁剡令劉昭注後漢書音一卷後魏太常劉芳撰范漢音訓三卷陳宗道先生臧zàng競撰范漢音三卷蕭該撰後漢書讚論四卷范曄撰漢書纘zuǎn十八卷范曄撰梁有蕭子顯後漢書一百卷王韶後漢林二百卷韋闡後漢音二卷亡魏書四十八卷晉司空王沈撰吳書二十五卷韋昭撰本五十五卷梁有今殘缺吳紀九卷晉太學博士環濟撰晉有張勃吳錄三十卷亡三國志六十五卷敍錄一卷晉太子中庶子陳壽撰宋太中大夫裴松之注魏志音義一卷盧宗道撰論三國志九卷何常侍撰三國志評三卷徐衆撰梁有三國志序評三卷晉著作佐郎王濤撰亡晉書八十六卷本九十三卷今殘缺晉著作郎王隱撰晉書二十六卷本四十四卷訖明帝今殘缺晉散騎常侍虞預撰晉書十卷未成本十四卷今殘缺晉中書郎朱鳳撰訖元帝晉中興書七十八卷起東晉宋湘東太守何法盛撰晉書三十六卷宋臨川內史謝靈運撰晉書一百一十卷齊徐州主簿bù臧榮緒撰晉書十一卷本一百二卷梁有今殘缺蕭子雲撰晉史草三十卷梁蕭子顯撰梁有鄭忠晉書七卷沈約晉書一百一十一卷庾銑xiǎn東晉新書七卷亡宋書六十五卷宋中散大夫徐爰撰宋書六十五卷齊冠軍錄事參軍孫嚴撰宋書一百卷梁尚書僕射沈約撰梁有宋大明中所撰宋書六十一卷亡齊書六十卷梁吏部尚書蕭子顯撰齊紀十卷劉陟zhì撰齊紀二十卷沈約撰梁有江淹齊史十三卷亡梁書四十九卷梁中書郎謝吳撰本一百卷梁史五十三卷陳領軍大著作郎許亨撰梁書帝紀七卷姚察撰通史四百八十卷梁武帝撰起三皇訖梁後魏書一百三十卷後齊僕射魏收撰後魏書一百卷著作郎魏彥深撰陳書四十二卷訖宣帝陳吏部尚書陸瓊撰周史十八卷未成吏部尚書牛弘撰右六十七部三千八十三卷通計亡書合八十部四千三十卷古者天子諸侯必有國史以紀言行後世多務其道彌繁夏殷已上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周則太史小史內史外史御史分掌其事而諸侯之國亦置史官又春秋國語引周志鄭書之說推尋事迹似當時記事各有職司後又合而撰之總成書記其後陵夷衰亂史官放絕秦滅先王之典遺制莫存至漢武帝時始置太史公命司馬談為之以掌其職時天下計書皆先上太史副上丞相遺文古事靡不畢臻談乃據左氏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談卒其子遷又為太史令嗣成其志上自黃帝訖于炎漢合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謂之史記遷卒以後好事者亦頗著述然多鄙淺不足相繼至後漢扶風班彪綴後傳數十篇并譏正前失彪卒明帝命其子固續成其志以為唐虞三代世有典籍史遷所記乃以漢氏繼於百王之末非其義也故斷自高祖終於孝平王莽之誅為十二紀八表十志六十九傳潛心積思二十餘年建初中始奏表及紀傳其十志竟不能就固卒後始命曹大家續成之先是明帝召固為蘭臺令史與諸先輩陳宗尹敏孟冀等共成光武本紀擢固為郎典校祕書固撰後漢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其後劉珍劉毅劉陶伏無忌等相次著述東觀謂之漢記及三國鼎峙魏氏及吳並有史官晉時巴西陳壽刪集三國之事唯魏帝為紀其功臣及吳蜀之主並皆為傳仍各依其國部類相從謂之三國志壽卒後梁州大中正范穎表奏其事帝詔河南尹洛陽令就壽家寫之自是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作者尤廣一代之史至數十家唯史記漢書師法相傳並有解釋三國志及范曄後漢雖有音注旣近世之作並讀之可知梁時明漢書有劉顯韋稜陳時有姚察隋代有包愷蕭該並為名家史記傳者甚微今依其世代聚而編之以備正史紀年十二卷汲冢書并竹書同異一卷漢紀三十卷漢祕書監荀悅撰後漢紀三十卷袁彥伯撰後漢紀三十卷張璠撰獻帝春秋十卷袁曄撰魏氏春秋二十卷孫盛撰魏紀十二卷左將軍陰澹dàn撰漢魏春秋九卷孔舒元撰晉紀四卷陸機撰晉紀二十三卷干寶撰訖愍帝晉紀十卷晉前軍諮議曹嘉之撰漢晉陽秋四十七卷訖愍帝晉滎陽太守習鑿齒撰晉紀十一卷訖明帝晉荊州別駕鄧粲càn撰晉陽秋三十二卷訖哀帝孫盛撰晉紀二十三卷宋中散大夫劉謙之撰晉紀十卷宋吳興太守王韶之撰晉紀四十五卷宋中散大夫徐廣撰續晉陽秋二十卷宋永嘉太守檀道鸞撰續晉紀五卷宋新興太守郭季產撰宋略二十卷梁通直郎裴子野撰宋春秋二十卷梁吳興令王琰yǎn撰齊春秋三十卷梁奉朝請吳均撰齊典五卷王逸撰齊典十卷三十國春秋三十一卷梁湘東世子蕭方等撰戰國春秋二十卷李槩gài 撰梁典三十卷劉璠撰梁典三十卷陳始興王諮議何之元撰梁撮要三十卷陳征南諮議陰僧仁撰梁後略十卷姚勖xù撰梁太清紀十卷梁長沙蕃王蕭韶撰淮海亂離志四卷蕭世怡撰敍梁末侯景之亂齊紀三十卷紀後齊事崔子發撰齊志十卷後齊事王劭撰右三十四部六百六十六卷自史官放絕作者相承皆以班馬為準起漢獻帝雅好典籍以班固漢書文繁難省命潁川荀悅作春秋左傳之體為漢紀三十篇言約而事詳辯論多美大行於世至晉太康元年汲郡人發魏襄王冢得古竹簡書字皆科斗發冢者不以為意往往散亂帝命中書監荀勖令和嶠撰次為十五部八十七卷多雜碎怪妄不可訓知唯周易紀年最為分了其周易上下篇與今正同紀年皆用夏正建寅之月為歲首起自夏殷周三代王事無諸侯國別唯特記晉國起自殤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莊伯盡晉國滅獨記魏事下至魏哀王謂之今王蓋魏國之史記也其著書皆編年相次文意大似春秋經諸所記事多與春秋左氏扶同學者因之以為春秋則古史記之正法有所著述多依春秋之體今依其世代編而敍之以見作者之別謂之古史周書十卷汲冢書似仲尼刪書之餘古文瑣語四卷汲冢書春秋前傳十卷何承天撰春秋前雜傳九卷何承天撰春秋後傳三十一卷晉著作郎樂yuè資撰戰國策三十二卷劉向錄戰國策二十一卷高誘撰注戰國策論一卷漢京兆尹延篤撰楚漢春秋九卷陸賈撰古今注八卷伏無忌撰越絕記十六卷子貢撰吳越春秋十二卷趙曄撰吳越春秋削繁五卷楊方撰吳越春秋十卷皇甫遵撰吳越記六卷南越志八卷沈氏撰小史八卷漢靈獻二帝紀三卷漢侍中劉芳撰殘缺梁有六卷山陽公載記十卷樂資撰漢末英雄記八卷王粲撰殘缺梁有十卷九州春秋十卷司馬彪撰記漢末事魏武本紀四卷梁并曆五卷魏尚書八卷孔衍撰梁十卷成魏晉世語十卷晉襄陽令郭頒撰魏末傳二卷梁又有魏末傳并魏氏大事三卷亡呂布本事一卷毛范撰晉諸公讚二十一卷晉祕書監傅暢撰晉後略記五卷晉下邳pī太守荀綽撰晉書鈔三十卷梁豫章內史張緬撰晉書鴻烈六卷張氏撰宋中興伐逆事二卷宋拾遺十卷梁少府卿謝綽撰左史六卷李槩撰魏國統二十卷梁祚zuò撰梁帝紀七卷梁太清錄八卷梁承聖中興略十卷劉仲威撰梁末代紀一卷梁皇帝實錄三卷周興嗣撰記武帝事梁皇帝實錄五卷梁中書郎謝吳撰記元帝事棲鳳春秋五卷臧嚴撰陳王業曆一卷陳中書郎趙齊旦撰史要十卷漢桂陽太守衛颯sà撰約史記要言以類相從典略八十九卷魏郎中魚豢huàn撰史漢要集二卷晉祠部郎王蔑撰抄史記入春秋者不錄三史略二十九卷吳太子太傅張溫撰史記正傳九卷張瑩撰後漢略二十五卷張緬撰漢皇德紀三十卷漢有道徵士侯瑾撰起光武至沖帝洞紀四卷韋昭撰記庖犧已來至漢建安二十七年續洞紀一卷臧榮緒撰帝王世紀十卷皇甫謐mì撰起三皇盡漢魏帝王世紀音四卷虞綽撰帝王本紀十卷來奧ào撰續帝王世紀十卷何茂材撰十五代略十卷吉文甫撰起庖犧至晉帝王要略十二卷環濟撰紀帝王及天官地理喪服周載八卷東晉臨賀太守孟儀撰略記前代下至秦本三十卷今亡漢書鈔三十卷晉散騎常侍葛洪撰拾遺錄二卷偽秦姚萇方士王子年撰王子年拾遺記十卷蕭綺撰華夷帝王世紀三十卷楊曄撰正史削繁九十四卷阮孝緒撰童悟十二卷帝王世錄一卷甄鸞zhēn luán撰先聖本紀十卷劉縚tāo撰年曆帝紀三十卷姚恭撰帝王諸侯世略十一卷王霸記三卷潘傑撰歷代記三十二卷隋書六十卷未成祕書監王劭撰右七十二部九百一十七卷通計亡書七十三部九百三十九卷自秦撥去古文篇籍遺散漢初得戰國策蓋戰國遊士記其策謀其後陸賈作楚漢春秋以述誅鋤秦項之事又有越絕相承以為子貢所作後漢趙曄又為吳越春秋其屬辭比事皆不與春秋史記漢書相似蓋率爾而作非史策之正也靈獻之世天下大亂史官失其常守博達之士愍其廢絕各記聞見以備遺亡是後群才景慕作者甚衆又自後漢已來學者多鈔撮舊史自為一書或起自人皇或斷之近代亦各其志而體制不經又有委巷之說迂怪妄誕真虛莫測然其大抵皆帝王之事通人君子必博采廣覽以酌其要故備而存之謂之雜史趙書十卷一曰二石集記石勒事偽燕太傅長史田融撰二石傳二卷晉北中郎參軍王度撰二石偽治時事二卷王度撰漢之書十卷常璩qú撰華陽國志十二卷常璩撰梁有蜀平記十卷蜀漢偽官故事一卷亡燕書二十卷記慕容雋jùn事偽燕尚書范亨撰南燕錄五卷記慕容德事偽燕尚書郎張詮撰南燕錄六卷記慕容德事偽燕中書郎王景暉撰南燕書七卷遊覽先生撰燕志十卷記馮跋事魏侍中高閭撰秦書八卷何仲熙撰記苻健事秦記十一卷宋殿中將軍裴景仁撰梁雍州主簿席惠明注秦紀十卷記姚萇事魏左民尚書姚和都撰涼記八卷記張軌事偽燕右僕射張諮撰涼書十卷記張軌事偽涼大將軍從事中郎劉景撰西河記二卷記張重華事晉侍御史喻歸撰涼記十卷記呂光事偽涼著作佐郎段龜龍撰涼書十卷高道讓撰涼書十卷沮渠jǔ qú國史托跋涼錄十卷敦煌實錄十卷劉景撰十六國春秋一百卷魏崔鴻撰纂錄一十卷戰國春秋二十卷李槩撰漢趙記十卷和苞撰吐谷渾tǔyù hún記二卷宋新亭侯段國撰梁有翟dí遼書二卷諸國略記二卷永嘉後纂年記二卷段業傳一卷亡天啟紀十卷記梁元帝子諝xū據湘州事右二十七部三百三十五卷通計亡書合三十三部三百四十六卷傳曰不有君子其能國乎自晉永嘉之亂皇綱失馭九州君長據有中原者甚衆或推奉正朔或假名竊號然其君臣忠義之節經國字民之務蓋亦勤矣而當時臣子亦各記錄後魏克平諸國據有嵩華始命司徒崔浩博采舊聞綴述國史諸國記注盡集祕閣尒朱之亂並皆散亡今舉其見在謂之霸史穆天子傳六卷汲冢書郭璞注漢獻帝起居注五卷晉泰始起居注二十卷李軌撰晉咸寧起居注十卷李軌撰晉泰康起居注二十一卷李軌撰晉元康起居注一卷梁有永平元康永寧起居注六卷又有惠帝起居注二卷永嘉建興起居注十三卷亡晉建武大興永昌起居注九卷梁有二十卷晉元康起居注一卷晉咸和起居注十六卷李軌撰晉咸康起居注二十二卷晉建元起居注四卷晉永和起居注十七卷梁有二十四卷晉升平起居注十卷晉隆和興寧起居注五卷晉咸安起居注三卷晉泰和起居注六卷梁十卷晉寧康起居注六卷晉泰元起居注二十五卷梁五十四卷晉隆安起居注十卷晉元興起居注九卷晉義熙起居注十七卷梁三十四卷晉元熙起居注二卷晉起居注三百一十七卷宋北徐州主簿劉道會撰梁有三百二十二卷流別起居注三十七卷梁有晉宋起居注鈔五十一卷晉宋先朝起居注二十卷亡宋永初起居注十卷宋景平起居注三卷宋元嘉起居注五十五卷梁六十卷宋孝建起居注十二卷宋大明起居注十五卷梁三十四卷又有景和起居注四卷明帝在蕃注三卷亡宋泰始起居注十九卷梁二十三卷宋泰豫起居注四卷梁有宋元徽起居注二十卷昇明起居注六卷亡齊永明起居注二十五卷梁有三十四卷又有建元起居注十二卷隆昌延興建武起居注四卷中興起居注四卷亡梁大同起居注十卷後魏起居注三百三十六卷陳永定起居注八卷陳天嘉起居注二十三卷陳天康光大起居注十卷陳太建起居注五十六卷陳至德起居注四卷後周太祖號令三卷隋開皇起居注六十卷南燕起居注一卷右四十四部一千一百八十九卷起居注者錄紀人君言行動止之事春秋傳曰君舉必書書而不法後嗣何觀周官內史掌王之命遂書其副而藏之是其職也漢武帝有禁中起居注後漢明德馬后撰明帝起居注然則漢時起居似在宮中為女史之職然皆零落不可復知今之存者有漢獻帝及晉代已來起居注皆近侍之臣所錄晉時又得汲冢書有穆天子傳體制與今起居正同蓋周時內史所記王命之副也近代已來別有其職事在百官志今依其先後編而次之其偽國起居唯南燕一卷不可別出附之於此漢武帝故事二卷西京雜記二卷漢魏吳蜀舊事八卷晉朝雜事二卷晉宋舊事一百三十五卷晉要事三卷晉故事四十三卷晉建武故事一卷晉咸和咸康故事四卷晉孔愉撰晉修復山陵故事五卷車灌撰交州雜事九卷記士燮xiè及陶璜事晉八王故事十卷晉四王起事四卷晉廷尉盧綝chēn撰大司馬陶公故事三卷郄qiè太尉為尚書令故書三卷桓玄偽事三卷晉東宮舊事十卷秦漢已來舊事十卷尚書大事二十卷范汪撰沔南故事三卷應思遠撰天正舊事三卷釋撰亡名皇儲故事二卷梁舊事三十卷內史侍郎蕭大圜huán撰東宮典記七十卷左庶子宇文愷撰開業平陳記二十卷右二十五部四百四卷古者朝廷之政發號施令百司奉之藏于官府各修其職守而弗忘春秋傳曰吾視諸故府則其事也周官御史掌治朝之法太史掌萬民之約契與質劑以逆邦國之治然則百司庶府各藏其事太史之職又總而掌之漢時蕭何定律令張蒼制章程叔孫通定儀法條流派別制度漸廣晉初甲令已下至九百餘卷晉武帝命車騎將軍賈充博引群儒刪采其要增律十篇其餘不足經遠者為法令施行制度者為令品式章程者為故事各還其官府搢紳之士撰而錄之遂成篇卷然亦隨代遺失今據其見存謂之舊事篇漢官解詁三篇漢新汲令王隆撰胡廣注漢官五卷應劭注漢官儀十卷應劭撰漢官典職儀式選用二卷漢衛尉蔡質撰梁有荀攸yōu魏官儀一卷韋昭官儀職訓一卷亡晉公卿禮秩故事九卷傅暢撰晉新定儀注十四卷梁有徐宣瑜晉官品一卷荀綽百官表注十六卷干寶司徒儀一卷宋職官記九卷晉百官儀服錄五卷大興二年定官品事五卷百官品九卷亡百官階次一卷齊職儀五十卷齊長水校尉王珪之撰梁有王珪之齊儀四十九卷亡齊職儀五卷梁選簿三卷徐勉撰梁勳選格一卷職官要錄三十卷陶薻zǎo撰梁官品格一卷百官階次三卷新定將軍名一卷吏部用人格一卷官族傳十四卷何晏撰百官春秋五十卷王秀道撰百官春秋二十卷魏晉百官名五卷晉百官名三十卷晉官屬名四卷陳百官簿狀二卷陳將軍簿一卷新定官品二十卷梁沈約撰梁尚書職制儀注四十一卷職令古今百官注十卷郭演撰右二十七部三百三十六卷通計亡書合三十六部四百三十三卷古之仕者名書於所臣之策各有分職以相統治周官冢宰掌建邦之六典而御史數凡從正者然則冢宰總六卿之屬以治其政御史掌其在位名數先後之次焉今漢書百官表列衆職之事記在位之次蓋亦古之制也漢末王隆應劭等以百官表不具乃作漢官解詁漢官儀等書是後相因正史表志無復百僚在官之名矣搢紳之徒或取官曹名品之書撰而錄之別行於世宋齊已後其書益繁而篇卷零疊易為亡散又多瑣細不足可紀故刪其見存可觀者編為職官篇漢舊儀四卷衛敬仲撰梁有衛敬仲漢中興儀一卷亡晉新定儀注四十卷晉安成太守傅瑗yuàn撰晉雜儀注十一卷晉尚書儀十卷甲辰儀五卷江左撰封禪儀六卷宋儀注十卷宋儀注二十卷宋尚書雜注十八卷本二十卷宋東宮儀記二十三卷宋新安太守張鏡撰徐爰家儀一卷東宮新記二十卷蕭子雲撰梁吉禮儀注十卷明山賓撰梁賓禮儀注九卷賀瑒yáng撰案梁明山賓撰吉儀注二百六卷錄六卷嚴植之撰凶儀注四百七十九卷錄四十五卷陸璉撰軍儀注一百九十卷錄二卷司馬褧jiǒng撰嘉儀注一百一十二卷錄三卷並亡存者唯士吉及賓合十九卷皇典二十卷梁豫章太守丘仲孚撰雜凶禮四十二卷政禮儀注十卷何胤yìn撰梁有何胤士喪儀注九卷亡雜儀注一百八十卷陳尚書雜儀注五百五十卷陳吉禮一百七十一卷陳賓禮六十五卷陳軍禮六卷陳嘉禮一百二卷後魏儀注五十卷後齊儀注二百九十卷雜嘉禮三十八卷國親皇太子序親簿一卷隋朝儀禮一百卷牛弘撰大漢輿服志一卷魏博士董巴撰魏晉謚議十三卷何晏撰汝南君諱議二卷決疑要注一卷摯虞撰車服雜注一卷徐廣撰禮儀制度十三卷王逡qūn之撰古今輿服雜事二十卷梁周遷撰晉鹵簿圖一卷鹵簿儀二卷陳鹵簿圖一卷齊鹵簿儀一卷諸衛左右廂旗圖樣十五卷內外書儀四卷謝元撰書儀二卷蔡超撰書筆儀二十一卷謝朏fěi撰宋長沙檀太妃薨弔答書十二卷弔答儀十卷王儉撰書儀十卷王弘撰皇室儀十三卷鮑行卿撰吉書儀二卷王儉撰書儀疏一卷周捨撰新儀三十卷鮑泉撰文儀二卷梁修端撰趙李家儀十卷錄一卷李穆叔撰書儀十卷唐瑾撰言語儀十卷嚴植之儀二卷邇儀四卷馬樞撰婦人書儀八卷僧家書儀五卷釋曇瑗撰要典雜事五十卷右五十九部二千二十九卷通計亡書合六十九部三千九十四卷儀注之興其所由來久矣自君臣父子六親九族各有上下親疏之別養生送死弔恤賀慶則有進止威儀之數唐虞已上分之為三在周因而為五周官宗伯所掌吉凶賓軍嘉以佐王安邦國親萬民而太史執書以協事之類是也是時典章皆具可履而行周衰諸候削除其籍至秦又焚而去之漢興叔孫通定朝儀武帝時始祀汾陰后土成帝時初定南北之郊節文漸具後漢又使曹褒定漢儀是後相承世有制作然猶以舊章殘缺各遵所見彼此紛爭盈篇滿牘而後世多故事在通變或一時之制非長久之道載筆之士刪其大綱編于史志而或傷於淺近或失於未達不能盡其旨要遺文餘事亦多散亡今聚其見存以為儀注篇律本二十一卷杜預撰漢晉律序注一卷晉僮長張斐撰雜律解二十一卷張斐撰案梁有杜預雜律七卷亡晉宋齊梁律二十卷蔡法度撰梁律二十卷梁義興太守蔡法度撰後魏律二十卷北齊律十二卷目一卷陳律九卷范泉撰周律二十五卷周大統式三卷隋律十二卷隋大業律十一卷晉令四十卷梁令三十卷錄一卷梁科三十卷北齊令五十卷北齊權令二卷陳令三十卷范泉撰陳科三十卷范泉撰隋開皇令三十卷目一卷隋大業令三十卷漢朝議駁三十卷應劭撰案梁有建武律令故事二卷劉邵律略論五卷亡晉雜議十卷晉彈事十卷南臺奏事二十二卷漢名臣奏事三十卷魏王奏事十卷魏名臣奏事四十卷目一卷陳壽撰魏臺雜訪議三卷高堂隆撰魏廷尉決事十卷晉駁事四卷晉雜制六十卷晉刺史六條制一卷齊五服制一卷陳新制六十卷右三十五部七百一十二卷通計亡書合三十八部七百二十六卷刑法者先王所以懲罪惡齊不軌者也書述唐虞之世五刑有服而夏后氏正刑有五科條三千周官司寇掌三典以刑邦國司刑掌五刑之法麗萬民之罪太史又以典法逆于邦國內史執國法以考政事春秋傳曰在九刑不忘然則刑書之作久矣蓋藏于官府懼人之知爭端而輕於犯及其末也肆情越法刑罰僭濫至秦重之以苛虐先王之正刑滅矣漢初蕭何定律九章其後漸更增益令甲已下盈溢架藏晉初賈充杜預刪而定之有律有令有故事梁時又取故事之宜於時者為梁科後齊武成帝時又於麟趾殿刪正刑典謂之麟。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1.古籍三国志,〔西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59年版晋书,〔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宋书,〔梁〕沈约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南齐书,〔梁〕萧子显撰,中华书局1972年版魏书,〔北齐〕魏收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梁书,〔唐〕姚思廉撰,中华书局1973年版陈书,〔唐〕姚思廉撰,中华书局1972年版北齐书,〔唐〕李百药撰,中华书局1972年版周书,〔唐〕令狐德棻等撰,中华书局1971年版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隋书,〔唐〕魏征等撰,中华书局1973年版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新唐书,〔北宋〕欧阳修、宋祁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旧五代史,〔北宋〕薛居正撰,中华书局1976年版新五代史,〔北宋〕欧阳修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元〕胡三省注,顾颉刚等点校,中华书局1956年版华阳国志校注,〔东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文选,〔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洛阳伽蓝记校释,〔北魏〕杨衒之撰,周祖谟校释,中华书局1987年版水经注疏,〔北魏〕郦道元撰,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颜氏家训集解,〔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唐六典,〔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初学记,〔唐〕徐坚等撰,中华书局1962年版通典,〔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版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撰,汪绍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建康实录,〔唐〕许嵩撰,张忱石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太平御览,〔北宋〕李昉等撰,中华书局1960年版(据上海涵芬楼影印宋本复制重印)文苑英华,〔北宋〕李昉等撰,中华书局1966年版册府元龟,〔北宋〕王钦若等撰,中华书局1960年版唐会要,〔北宋〕王溥撰,中华书局1955年版五代会要,〔北宋〕王溥撰,中华书局1998年版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中华书局1986年版(据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十通本影印)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年版(据世界书局本影印)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等撰,中华书局1965年版金石萃编,〔清〕王昶撰,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版(据1921年扫叶山房本影印)八琼室金石补正,〔清〕陆增祥撰,文物出版社1985年(据吴兴刘氏希古楼刊本影印)廿二史考异,〔清〕钱大昕撰,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廿二史札记校证,〔清〕赵翼撰,王树民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十七史商榷,〔清〕王鸣盛撰,北京市中国书店1987年版(据上海文瑞楼版影印)历代职官表,〔清〕纪昀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刘祜仁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三国会要,〔清〕杨晨撰,中华书局1956年版南朝宋会要,〔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南朝齐会要,〔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南朝梁会要,〔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南朝陈会要,〔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两晋六朝文,〔清〕严可均辑,中华书局1958年版(据广州广雅书局刻本复制重印)全唐文,〔清〕董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三国志集解,卢弼集解,中华书局1982年版晋令辑存,张鹏一撰,三秦出版社1989年版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赵万里集释,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赵超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唐代墓志汇编,周绍良、赵超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著,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唐五代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辑录,唐耕耦等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吐鲁番出土文书,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编,文物出版社1981—1991年版二十五史补编(二、三、四册),中华书局1955年版2.今人论著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黄山书社1984年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著,中华书局1963年版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谷川道雄(日)著,马彪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魏晋南北朝史(上、下),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1981年版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吕思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隋唐帝国形成史论,谷川道雄(日)著,李济沧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隋唐五代史 (上、下) ,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隋唐五代史 (上、下) ,吕思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隋唐史,岑仲勉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剑桥中国隋唐史,〔英〕崔瑞德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寒柳堂集,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唐长孺著,三联书店1955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著,三联书店1957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著,中华书局1983年版山居存稿,唐长孺著,中华书局1989年版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著,中华书局1985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严耕望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91年版中国中古政治史论,毛汉光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中古社会史论,毛汉光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读史集,何兹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读史存稿,缪钺著,三联书店1963年版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才不才斋史学论文集,祝总斌著,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黎虎著,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魏晋南北朝史探索,郑欣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六朝史论,朱大渭著,中华书局1998年版唐研究论文选集,池田温(日)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国史探微,杨联陞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六朝隋唐),刘俊文主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刘俊文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五朝门第,王伊同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六朝的城市与社会,刘淑芬著,学生书局(台北)1992年版拓跋史探,田余庆著,三联书店2003年版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逯耀东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85年版从西郊到南郊:国家祭典与北魏政治,康乐著,稻禾出版社(台北)1995年版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张金龙著,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胡如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汉晋唐时期农业(上、下),张泽咸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唐代工商业,张泽咸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唐代阶级结构研究,张泽咸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唐代财政史稿(上、下),李锦绣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001年版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编卷中),严耕望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北)1963年版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三、四卷),白钢主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汉唐外交制度史,黎虎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著,中华书局2002年版北魏官僚机构研究,郑钦仁著,牧童出版社(台北)1976年版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甘怀珍著,财团法人喜玛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台北),2003年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上、下),张金龙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高敏著,大象出版社1998年版府兵制度研究,岑仲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府兵制度考释,谷霁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唐书兵志笺证,唐长孺著,中华书局1962年版北周六典,王仲荦著,中华书局1979年版北周地理志,王仲荦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九朝律考,程树德著,中华书局1963年版历代刑法考,沈家本撰,邓经元、騈宇骞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版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著,中华书局1983年版魏晋神仙道教,胡孚琛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汉唐佛寺文化史,张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唐代科举与文学,傅璇琮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王晓毅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魏晋隋唐乡村社会研究,齐涛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黄烈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乌桓与鲜卑,马长寿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马长寿著,中华书局1985年版北朝胡姓考,姚薇元著,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陈连庆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周伟洲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蔡鸿生著,中华书局2001年版西域史地文物丛考,马雍著,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向达著,三联书店1957年版西域史地丛稿初编,张广达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敦煌吐鲁番文书论丛,朱雷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敦煌艺术宗教与精神文明,姜伯勤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姜伯勤著,中华书局1987年版敦煌学十八讲,荣新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荣新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余太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荣新江著,三联书店2001年版唐代的外来文明,谢弗(美)著,吴玉贵译,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王小甫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隋唐帝国与东亚,〔日〕堀敏一著,韩昇编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北周珍贵文物,贠安志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荣新江等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日中国际共同研究――地域社会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日〕谷川道雄编,玄文社1989年版九品官人法の研究——科举前史,〔日〕宫崎市定著,同朋舍1956年版秦汉隋唐史の研究,〔日〕滨口重国著,东京大学出版会1966年初版、1971年再版六朝史研究??政治?社会篇,〔日〕宫川尚志著,平乐寺书店1964年初版、1977年再版中国古代籍帐研究??概观?录文(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报告31),〔日〕池田温著,东京大学出版会1979年版六朝贵族制社会の研究,〔日〕川胜义雄著,岩波书店1982年版魏晋南朝の贵族制〔日〕越智重明著,研文社1982年版六朝贵族制研究,〔日〕中村圭尔著,风间书房1987年版中国贵族制社会の研究,〔日〕川胜义雄、砺波护编,同朋舍1987年版魏晋南北朝官僚制研究,〔日〕窪添庆文著,汲古书院2003年版魏晋南北朝时代の民族问题,〔日〕川本芳昭著,汲古书院1998年版六朝都督制研究,〔日〕小尾孟夫著,溪水社2001年版中国中世史研究-六朝隋唐的社会与文化,〔日〕中国中世史研究编,东海大学出版会1970年版隋唐帝国と东亚世界,〔日〕唐代史研究会编,汲古书院1979年版年版中国都市の历史的研究,〔日〕唐代史研究会编,刀水书房1988年版3.期刊历史研究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中国史研究文史汉学研究(台)考古学报考古文物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武汉大学)唐研究东洋史研究(日)东方学报(日)东洋学报(日)魏晋南北朝史专著目录(1998-2003)刘驰《六朝士族探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梁满仓《汉唐间政治与文化探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按时代)

书名作者朝代曹操集曹操汉诸葛忠武书诸葛亮三国蜀诸葛亮集诸葛亮三国蜀魏文帝集曹丕三国魏曹子建集曹植三国魏人物志刘邵三国魏阮嗣宗集阮籍三国魏嵇康集嵇康三国魏王弼集王弼三国魏建安七子集俞绍初辑校三国魏临海水土异物志沈莹三国吴孙冯翊集孙楚晋晋地道记王隐晋帝王世纪皇甫谧晋帝王经界纪皇甫谧晋傅鹑觚集傅玄晋傅子傅玄晋博物地名记张华晋博物志张华晋十四州记黄恭晋左太冲集左思晋物理论杨泉晋古今注崔豹晋三国志陈寿晋傅中丞集傅咸晋夏侯常侍集夏侯湛晋潘安仁集潘岳晋潘太常集潘尼晋陆机集陆机晋陆云集陆云晋南方草木状嵇含晋郭弘农集郭璞晋搜神记干宝晋抱朴子葛洪晋葛洪集葛洪晋华阳国志常璩晋襄阳耆旧记习凿齿晋郡国志袁山松晋孙廷尉集孙绰晋西域志道安晋后汉纪袁宏晋佛国记(法显传)释法显晋拾遗记王嘉前秦搜神后记陶渊明晋陶渊明诗陶渊明晋陶渊明集陶渊明晋广州记裴渊晋邺中记陆翙晋太康地记、元康地记佚名晋西京杂记佚名晋吴地理志张勃晋土地记张氏晋南燕书张诠十六国南燕谢康乐集谢灵运南朝宋荆州记盛弘之南朝宋异苑刘敬叔南朝宋齐谐记东阳无疑南朝宋荆州记郭仲产南朝宋永初山川记、永初郡国志刘澄之南朝宋高令公集高允北魏谢法曹集谢惠连南朝宋后汉书范晔南朝宋幽明录刘义庆南朝宋世说新语刘义庆南朝宋丹阳记山谦之南朝宋鲍氏集鲍照南朝宋谢光禄集谢庄南朝宋宋书沈约南朝梁沈隐侯集沈约南朝梁江文通集江淹南朝梁弘明集释僧祐南朝梁孔詹事集孔稚圭南朝齐燕史高闾北魏真诰陶弘景南朝梁冥通记陶弘景南朝梁陶隐居集陶弘景南朝梁刘户曹集刘峻南朝梁谢宣城诗集谢朓南朝齐梁武帝御制集萧衍南朝梁王左丞集王僧孺南朝梁文心雕龙刘勰南朝梁诗品钟嵘南朝梁何记室集何逊南朝梁水经注郦道元北魏王宁朔集王融南朝齐续齐谐记吴均南朝梁吴朝请集吴均南朝梁别本十六国春秋崔鸿北魏十六国春秋崔鸿北魏殷芸小說殷芸南朝梁王詹事集王筠南朝梁刘秘书集刘孝绰南朝梁刘豫章集刘潜南朝梁庾度支集庾肩吾南朝梁南齐书萧子显南朝梁刘庶子集刘孝威南朝梁温侍读集温子昇北魏邢特进集邢邵北魏十三州志阚骃北魏大魏诸州记、舆图风土记佚名北魏高僧传释慧皎南朝梁荆楚岁时记宗懔南朝梁梁昭明太子集萧统南朝梁昭明文选萧统编南朝梁梁简文帝御制集萧纲南朝梁三辅黄图佚名南朝梁阴常侍集阴铿南朝陈沈侍中集沈炯南朝陈魏特进集魏收北齐魏书魏收北齐徐孝穆集徐陵南朝陈玉台新咏徐陵编南朝陈金楼子萧绎南朝梁金楼子萧绎南朝梁梁元帝御制集萧绎南朝梁古今同姓名录萧绎南朝梁集异记郭孝产南朝梁陆太常集陆倕南朝梁任中丞集任昉南朝梁庾子山集庾信北周江令君集江总南朝陈颜氏家训颜之推北齐冤魂志颜之推北齐洛阳伽蓝记杨衒之东魏齐民要术贾思勰北魏刘子刘昼北齐谈薮阳松北齐陈后主集陈叔宝南朝陈张散骑集张正见南朝陈北周清隋中说王通隋梁书姚思廉唐陈书姚思廉唐艺文类聚欧阳询唐北齐书李百药唐晋书房玄龄等唐隋书魏征等唐广弘明集道宣唐南史李延寿唐北史李延寿唐周书令狐德棻等唐括地志李泰等唐法苑珠林道世唐初学记徐坚等唐通典杜佑唐建康实录许嵩唐玄怪录牛僧孺唐续玄怪录李复言唐集异记薛用弱唐博异志谷神子(冯廓)唐晋书音义何超唐南北史续世说李垕唐吴地记陆方微唐中华古今注马缟五代全唐文董诰等编清全唐诗彭定求编清文苑英华李昉等宋太平御览李昉等宋太平广记李昉等编宋册府元龟王钦若等宋资治通鉴司马光宋资治通鉴外纪刘恕宋历代地理指掌图税安礼宋三国杂事唐庚宋南北朝杂记刘敞宋乐府诗集郭茂倩编宋续世说孔平仲宋舆地广记欧阳忞宋通志郑樵宋吴郡志范成大宋路史罗泌宋通鉴纪事本末袁枢宋职官分纪孙逢吉宋历代兵制陈傅良宋三国纪年陈亮宋郡斋读书志晁公武宋舆地纪胜王象之宋六朝事迹编类张敦颐宋东汉会要徐天麟宋救荒活民书董煟宋三国志辨误无名氏宋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熊方等宋直斋书录解题陈振孙宋类编长安志骆天骧元文献通考马端临元历代名臣奏议黄淮等辑明永乐大典解缙等明历代名臣奏疏王锡爵明古奏议黄汝亨辑明古今盐略汪砢玉明历代史论张溥明太仓考刘斯洁明盐政全书周昌晋明丝绢全书程任卿辑明晋书钩玄钱普明晋五胡指掌张大龄明古今治平略朱健明历代宅京记顾炎武清读通鉴论王夫之清历代武举考谭吉璁清读书敏求记钱曾清三国大事年表万斯同清三国汉季方镇年表万斯同清三国诸王世表万斯同清魏国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清魏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清魏方镇年表万斯同清汉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清吴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清两晋诸帝统系图万斯同清晋诸王世表万斯同清晋功臣世表万斯同清晋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清东晋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清晋方镇年表万斯同清东晋方镇年表万斯同清晋僭伪诸国世表万斯同清晋僭伪诸国年表万斯同清伪汉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清伪成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清伪赵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清伪燕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清伪秦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清伪后秦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清伪后燕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清伪南燕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清宋诸王世表万斯同清宋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清宋方镇年表万斯同清齐诸王世表万斯同清齐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清齐方镇年表万斯同清梁诸王世表万斯同清梁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清陈诸王世表万斯同清陈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清魏诸帝统系图万斯同清魏诸王世表万斯同清魏异姓诸王世表万斯同清魏外戚诸王世表万斯同清魏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清西魏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清东魏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清北齐诸王世表万斯同清北齐异姓诸王世表万斯同清北齐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清周诸王世表万斯同清周公卿年表万斯同清补历代史表万斯同清历代马政志蔡方炳清十六国年表张愉曾清治河全书张鹏翮清古今图书集成陈梦雷、蒋廷锡辑清古诗源沈德潜选辑清廿一史四谱沈炳震清三国志补注附诸史然疑杭世骏清晋书补传赞杭世骏清后汉书补注惠栋清三国纪年表周嘉猷清晋书天文志校正卢文弨清晋书礼志校正卢文弨清魏书礼志校补卢文弨清历代职官表纪昀等清四库全书总目纪昀等清南北史表周嘉猷清廿二史札记赵翼清廿二史考异钱大昕清十七史商榷王鸣盛清清清清西魏书谢启昆清后汉书辨疑钱大昭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三国志证闻钱仪吉清补晋兵志钱仪吉清三国会要钱仪吉清南朝会要钱仪吉清三国志补义康发祥清补三国艺文志侯康清三国志补注续侯康清宋州郡志校勘记成蓉镜清补梁疆域志洪齮孫清九家旧晋书辑本汤球撰清十六国春秋辑补汤球撰清晋官五种黄奭辑清后汉书注补正周寿昌清古谣谚杜文澜辑清西秦百官表练恕清北周公卿表练恕清宋书札记李慈铭清梁书札记李慈铭清魏书札记李慈铭清三国志辨微、续附杂咏尚镕清晋书考证傅云龙校清历代钱法备考沈学诗清晋略周济清三国志琐言沈家本清历代刑法考沈家本清补晋书艺文志秦荣光清三国艺文志姚振宗清后汉书集解王先谦清魏书校勘记王先谦清晋书校文丁国钧清补晋书艺文志、补遗、附录、附刊误丁国钧清后凉百官表缪荃孙清南凉百官表缪荃孙清西凉百官表缪荃孙清北凉百官表缪荃孙清夏百官表缪荃孙清北燕百官表缪荃孙清晋书校勘记周家禄清六典通考阎镇珩清南朝宋会要朱铭盘清南朝齐会要朱铭盘清南朝梁会要朱铭盘清南朝陈会要朱铭盘清补晋书艺文志文廷式清两汉三国学案唐晏清三国志质疑徐绍桢清晋会要汪兆镛清补晋宗室王侯表秦锡田清补晋异姓封爵表秦锡田清补晋僭国年表秦锡田清补晋执政表秦锡圭清补晋方镇表秦锡圭清盐法通志周庆云纂清补晋书经籍志吴士鉴清三国方镇年表吴廷燮清晋方镇年表吴廷燮清东晋方镇年表吴廷燮清元魏方镇年表吴廷燮清三国志证闻校勘记罗振玉清补宋书宗室世系表罗振玉清梁书斠议罗振玉清陈书斠议罗振玉清魏书宗室传注校补罗振玉清北齐书斠议罗振玉清周书斠议罗振玉清敦煌石室遗书罗振玉辑清魏书宗室传注罗振玉注清汉魏六朝诗三百首周贞亮纂录清三国大事表谢钟英清三国疆域表谢钟英清三国疆域志疑谢钟英清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丁福保编清补陈疆域志臧励和清三国志集解卢弼清三国志世系表周明泰清补宋书艺文志聂崇岐清补魏书兵志谷霁光清三国志世系表补遗附订讹陶元珍清补南齐书艺文志陈述清补南齐书经籍志陈鸿儒等编清魏书官氏志疏证陈毅清新校晋书地理志方恺清南北朝侨置州郡考胡孔福清三国志三公宰辅年表黄大华清补晋书艺文志黄逢元清南北史合注李清清历朝茶马奏议廖攀龙等清读三国志杂志林国赞清三国志裴注述林国赞清历代名臣谥法考刘长华清三国志考证潘眉清晋五胡表沈惟贤清泉史盛大士清晋书考证孙人龙辑清魏书地形志校录温曰鉴清晋书斠注吴士鉴、刘承幹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吴增仅清三国会要杨晨清补三国食货志佚名清补北齐书疆域志佚名清北齐书校证愿学斋主人清北齐书旁证愿学斋主人清晋书补表赵在翰清三国志注证遗周寿昌清魏书源流考李正奋补后魏书艺文志李正奋编晋书地理志注马与龙晋书纂注姚怀箴敦煌曲子词集王重民辑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赵万里敦煌变文集王重民等编历代各族传记会编(第一、二编)翦伯赞等编后汉书补表校录陈汉章柔然资料辑录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料编纂组编全宋词 唐圭璋编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全六册)张星烺编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三曹资料汇编河北师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中国古籍中有关菲律宾资料汇编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编北周地理志王仲荦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中日关系史资料汇编汪向荣、夏应元南齐书校议朱季海中国古籍中有关柬埔寨资料汇编陆峻岭、周绍泉编注匈奴史料汇编林幹编冯继钦、东郭士等编东北古史资料丛编(先秦两汉三国卷)东北古史资料丛编(两晋—隋卷)孙进已等编晋令辑存张鹏一丝绸之路资料汇抄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编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赵超全宋诗傅璇琮等主编中国载籍中南亚史料汇编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编全唐文补遗吴钢主编全清词(顺康卷)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编流沙坠简王国维、罗振玉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徐俊纂辑全唐文新编 周绍良总主编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全编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全元文李修生主编全唐文补编 陈尚君辑校全宋诗订补陈新九朝律考程树德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清版本成书时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一九五九年辑校本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2中华书局一九六○年编校本3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八年本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续修四库全书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四192~2325四部丛刊影印明正德间刊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2426中华书局一九八七年校注本210~263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二年校注本223~2638中华书局一九八○年校释本226~2499中华书局一九八九年辑校本10农业出版社一九八一年辑校本11续修四库全书本?~2931中华书局一九六一年《汉唐地理书钞》本?-317?2中华书局一九六四年辑存本、续修四库全书本215-2823中华书局一九六一年《汉唐地理书钞》本215-2824续修四库全书本217-278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版书(广雅书局本)217-2786中华书局一九六一年《汉唐地理书钞》本7士礼居黄氏丛书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一九八○年本8中华书局一九六一年《汉唐地理书钞》本西晋9江苏古籍出版社二○○二年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太康年间10平津馆丛书三国时期吴国的人。
二十六史:完本精校大全集

二十六史:完本精校大全集1.《史记》(百衲本):[汉]司马迁著,130卷,52万余字,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汉书》(百衲本):[汉]班固著,120卷,80万字,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3.《后汉书》(武英殿本):[南朝宋]范晔著,90卷,89万余字,前四史之一,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史通·补注》:简而且周,疏而不漏。
)4.《三国志》(武英殿本):[晋]陈寿著,65卷,35万余字,前四史之一,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断代史。
(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
)5.《晋书》(武英殿本):[唐]房玄龄著,130卷,115万余字,中国第一部官修史书。
(王钦若《册府元龟》:博考前文,旁求遗逸。
)6.《宋书》(武英殿本):[南朝梁]沈约著,100卷,81万余字,纪传体南朝宋史。
(《宋书·自序》:世穷八主,年减百载。
)7.《南齐书》(武英殿本):[南朝梁]箫子显著,60卷,29万余字,纪传体南朝齐史。
(赵翼:类叙最善,亦良史也。
)8.《梁书》(武英殿本):[唐]姚思廉著,56卷,29万余字,纪传体南朝梁史。
(《廿二史札记》:劲气锐笔,曲折明畅。
)9.《陈书》(武英殿本):[唐]姚思廉著,36卷,16万余字,纪传体南朝陈史。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0.《魏书》(武英殿本):[北齐]魏收著,130卷,99万字,纪传体北魏史。
(李延寿《北史·魏收传论》:婉而有则,繁而不芜。
)11.《北齐书》(武英殿本):[唐]李百药著,50卷,21万余字,纪传体北齐史。
(李商隐《北齐二首》: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12.《周书》(武英殿本):[唐]令狐德等著,50卷,26万余字,纪传体北周史。
(赵翼《廿二史劄记》:纪传叙事,爽洁老劲;旁徵简牍,意在摭实。
)13.《南史》(武英殿本):[唐]李延寿著,80卷,67万余字,纪传体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