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史著文学化的文化内因
先秦时期的文学创作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分析

先秦时期的文学创作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分析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对于后世的文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文学创作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首先,先秦时期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学创作的主题和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诸侯争霸的时代,各个诸侯国相互争斗,社会动荡不安。
因此,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多与战争、权力斗争、骚动时局等问题相关。
例如《左传》就是一部记录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政治纷争的史书,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评论,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乱象。
这种主题选择和风格取向受到了社会现实的制约和引导。
其次,先秦时期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形式和技巧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一时期,人们普遍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进行交流和传播,因此文学作品多是以口头语言的形式存在,如诗歌、歌谣、祭文等。
同时,考虑到文化传承的需要,一些文学作品采取了记叙的方式,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宣传。
例如《尚书》就是一部记载周代历史和制度的文集,它采取了叙述的方式,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人物来展示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
这种文学形式和技巧的运用,既反映了社会文化环境的要求,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范例和启示。
另外,先秦时期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于文学创作的观念和意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一时期,人们普遍重视道德教育和思想启蒙,因此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娱乐和欣赏的功能,更承担着传承和教育的使命。
例如《孟子》就是一部儒家经典,通过对孟子学说和思想的阐发,将个人修身、治国理政与社会和谐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受诸多思想家和文化人的推崇。
这种思想教化和价值观塑造的功能,使文学创作在先秦时期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的文学创作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这种互动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上,还表现在作品的形式和技巧、观念和意义等方面。
文学史知识: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文学史知识: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内涵文学作品是每个时代的艺术品,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面貌。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也不同。
因此,了解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内涵是深入了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古代文学作品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文化理念成为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经》是道家文学的代表作,它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诸子百家之外,儒家文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作品提出了仁爱和恶行的道德观念,塑造了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形象。
在唐宋时期,中国文学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非常丰富,包含了许多绘画、诗歌、小说等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
这时期的文学作品大量涉及到社会生活,反映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时事政治、人际关系等方面。
《红楼梦》是唐宋文学的代表作品,这部小说以冷热理论为基础,深刻地展现了人性的种种败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到了现代时期,文学作品更加关注时代、社会和人类问题。
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现代文学的开端,它旨在恢复古典文化,并建立一种导向人性价值的人文主义。
此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其反传统、自我反省的特征,成为了现代文学的主流。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以其流行的写作方式和自由的艺术手法成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
在西方,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历史和文化背景,也反映了不同民族、种族和性别的认同和解放。
女性文学就是一个例子。
女性文学缺乏一个具体的时期和地域,它反映了女性对男性优越感的反抗和驳斥。
《绿丘女》是一部女性文学代表作,它描写了中国南朝时期一个女子的悲情故事,表现了女性困境以及通过努力摆脱困境的决心和勇气。
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
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反映时代和文化真相的作品,能够传达出作家具有深刻的思考和洞见。
文学作品既包含了历史和文化背景,也包括了作者对社会和生活的感知。
[内因,文化,文学]先秦史著文学化的文化内因探究
![[内因,文化,文学]先秦史著文学化的文化内因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605ec229700abb68a882fb37.png)
先秦史著文学化的文化内因探究《左传》《国语》《战国策》是先秦的历史著作,同时又是有一定文学水平的历史记述,具有很高的文史价值,有专家把它们归到历史文学的范畴中去,还有学者把它们称为叙事体文学。
作为先秦史学著作,记事中出现了具有较高艺术成就的文学化的倾向,这是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无序、矛盾事件大量涌现、为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而提高了叙事和表达的能力分不开的。
不过,若究其深层次原因,先秦时期文史互摄的文化特色、巫觋叙事的想象和虚构以及《尚书》中有些篇章具有形象生动的叙事模式,对先秦史著文学化无疑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
一、文史互摄的文化特色我国先秦时期,文史本属一家,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分,文中涵史,史中有文。
我们需要从源头上来考察这种文化特色形成的原因。
首先,远古的人文混沌的本源,是造成文史互涵的根源。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华夏民族在自己独特的历史道路上,构建了自己的文化,但是上古先民们的人文还处于十分混沌的状态,这种人文混沌状态的直接表现即是哲学、历史、文学、宗教等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这种现象体现在远古的神话中。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我们的祖先最迟在一百多万年前就生活在华夏大地上了。
远古先民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他们把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天地山河、鸟兽草木等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利害关系的自然现象,看成自然的恩赐或惩罚加以崇拜,进而演化成了图腾信仰。
在自然崇拜和图腾信仰中,人们相信万物有灵,对图腾有许多幻想,构思出许多有关图腾的故事,经过多次幻想性和积累性描述,出现了生动的神话。
原始神话正是原始人日益聪明的头脑所创造出来的,是一种原始意识的统一体,包含着后世所谓的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科学、地理等信息。
他们通过幼稚然而奇丽的想象探寻关于宇宙天地、人类世界来源的奥秘,盘古开天地强调的是元气的浑沌纯真、演化的久远积聚和创造性生命力量的强大与神圣;伏羲、女娲凸显的是阴阳二神和合相济,化生万物诞生了人类的思想。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衍变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衍变古代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衍变过程。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作品的角度,探讨文化衍变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古代文学作品中文化衍变的体现1. 语言文字的演变古代文学作品中,语言文字的演变是最直观的文化衍变现象。
从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到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我们可以看到语言文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例如,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出现了许多古汉语词汇,而到了唐宋时期,诗词中的语言风格更加优美、抒情。
这种演变与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密切相关。
2. 思想观念的衍变古代文学作品中,思想观念的衍变也十分明显。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哲学观点,如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思想观念在文学作品中被不断诠释、演变。
如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充分体现了儒家仁爱的思想,而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词,则融入了道家无为的哲学。
3. 社会风俗的反映古代文学作品中,社会风俗的衍变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文学作品往往描绘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俗、道德观念等。
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宫廷生活的奢华;而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则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衰落。
4. 艺术手法的创新古代文学作品中,艺术手法的创新也是文化衍变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诗经》的古风,到楚辞、汉赋的辞藻华丽,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多样表现,我们可以看到文学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这种创新既受到了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体现了作者的个人才华和审美追求。
文化衍变的原因1. 历史发展的影响历史发展是文化衍变的主要原因。
随着历史的推进,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科技水平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影响到文化领域。
如唐代的繁荣昌盛,使得诗词达到了一个高峰;而宋代的理学兴起,又影响了文学作品的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按照我国文学历史的发生发展过程来划分,从上古到秦统一前(即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
它产生在我国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秦以前的封建社会,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发轫期。
在历来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著作中,先秦文学都是被分割为几大块的:神话、诗经、诸子散文、史传散文、楚辞。
上古到夏商时期,是文学的孕育与发生期,有人称之为艺术前的艺术期,只有流传下来的古代歌谣和神话传说等口头文学创作。
从五帝(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到三王(夏禹、商汤、周文),是历史上神权统治的时代,对神灵的崇拜、祭祀的频繁,产生了巫史艺术。
这是一个宗教狂热的时代,是中华民族最稚气、最顽皮、最富于幻想的时代,与这种精神意识相适应,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一个神话的时代。
这里神话是被当作中国文学的源头。
而诗歌这一系统,原始歌谣是诗歌的萌芽。
逯钦立先生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先秦诗”近180首,这里还不包括《周易》里的歌谣。
在逯氏所辑的“先秦诗”里,有“歌”、“谣”、“杂辞”、“诗”(“逸诗”)、“古谣谚”等,这正体现了远古诗歌亦即诗的发生期的特点。
这些“先秦诗”是零散的,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汇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这些诗歌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比“先秦诗”有极大的进步,如赋、比、兴手法,已具有很高的表现技巧。
殷商甲骨卜辞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材料,文辞简单,反映了商代的社会生活,有的卜辞已具有文学意味。
《周易》是商周之际的一部巫书,大约编成于战国初期,《周易》中的某些卦爻辞,采用了谣谚的形式,是简短古朴的诗歌。
巫史文化的昌盛,也促进了散文的发展。
《尚书》就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其中《商书》中的《盘庚》是可信的殷人作品,记录盘庚迁都于殷时发表的训词,文字古奥,是殷商时期的重要文献。
《尚书》中的《周书》保存了周代的历史文献,周代敬礼重德的理性精神,在《周书》中有充分的反映,也显示出“史官文化”的成熟。
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

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古代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文学体裁传承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包括宗教信仰、社会伦理、政治体制以及价值观念等。
一、宗教信仰的体现古代文学作品在宗教信仰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宗教信仰往往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例如,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道教、佛教、儒教等思想体系都有很大的影响。
《西游记》中的唐僧取经就是佛教信仰的体现,反映了人们对于修行、成佛的向往。
《庄子》中的思想则融入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强调了生命的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
二、社会伦理的反映古代文学作品还通过对社会伦理的反映,传递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社会伦理包括了人们对于道德、家庭、亲情等方面的认知和规范。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描绘了家族内部的争斗、婚姻的纠葛,通过对人性的剖析,表达了对于家庭道德和人情关系的思考和呈现。
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西方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两个家族的恩怨,具有强烈的社会伦理的冲突和表达。
三、政治体制的映照古代文学作品在揭示和批评政治体制方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对权力和统治形式的描述,反映出政治体制的弊端和不公。
《1984》是乔治·奥威尔的一部政治讽刺小说,预言了极权主义的可能性,表达了对权力威胁的警示和对文化自由的呼吁。
而《大唐荣耀》则是一部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以唐朝为背景,展现了政治斗争和宫廷intrigue。
四、价值观念的表达古代文学作品在传递和塑造价值观念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人生价值、道德标准和世界观的思考,文学作品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欲望的冲突,反映了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
中国古代的诗词作品中,常常蕴含着崇尚自然、崇尚真实的价值观念,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文学常识】先秦文学常识_1200字

【文学常识】先秦文学常识_1200字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先秦时期各种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
先秦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由口头传统逐步走向文字表达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成为后世文学的重要源泉和基石。
本文将从先秦文学常识的角度探讨先秦文学的重要特点和代表作品,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的特点包括:1. 口头传统和文字记载相结合;2. 文学体裁的多样性;3.文学内容的多元化;4. 文学风格的独特性。
先秦文学表现了口头传统和文字记载相结合的特点。
在先秦时期,文字的运用并不普遍,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传播的。
也有一些重要文学作品被记录在各种材料上,比如竹简、青铜器、匾额等。
这些文献的出现,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
先秦文学具有多样性的文学体裁。
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赋、乐府、文章等多种体裁。
最有代表性的是《诗经》,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诗歌作品,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学风貌。
先秦文学的内容多元化。
在先秦时期,文学作品的内容涉及了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包括政治、军事、风土人情、爱情、家国情怀等。
这些作品既有描绘自然山水的田园诗,也有表达社会现实的政治讽刺。
这些多元化的内容丰富了先秦文学的内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
先秦文学具有独特的文学风格。
在先秦文学作品中,不同的创作风格体现了各个时期的风尚与特色。
比如《诗经》中的诗歌大多以古朴、豪放的形式出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期许;而《楚辞》则以浪漫主义的风格展现了楚国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情感。
除了以上提到的特点外,先秦文学还有其他方面的特点,比如古代文学的民族融合性、传统文化的积淀性、文学思想的多元性等。
这些特点为先秦文学赋予了更加深厚的艺术底蕴和文化内涵。
在先秦文学的丰富多彩的内容中,有一些代表性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古代文学中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古代文学中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古代文学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真实写照。
通过古代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探讨古代文学作品所体现的特点和意义。
一、历史背景1. 古代中国历史背景简述古代中国历史辽阔而悠久,大致可以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等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这些都对当时的文学作品起到了重要影响。
2. 文学作品与历史背景的关系古代文学作品往往与其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例如,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兴起,推动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和经典的诞生;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出现了大量的诗歌和词曲作品;而明清两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文学创作中波澜壮阔的叙事风格正是对社会动荡的回应。
因此,了解历史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含义和价值。
二、文化内涵古代文学作品凝结着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
1. 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孔子及其弟子的学说为核心,倡导仁爱、中庸、人伦,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儒家思想的影响不可忽视。
例如,《论语》中的经典格言被广泛引用,并且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另外像《红楼梦》中对于家庭伦理和士人气节的探讨,也都凝结着儒家思想的内核。
2. 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在历史的长河中,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对古代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弘扬慈悲为怀的思想,让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
而道教强调追求自然和谐,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山水田园题材有着重要的影响。
3. 社会变迁和时代风俗古代文学作品中还经常反映了社会变迁和时代风俗。
比如,北宋时期以画为主题的诗词,描绘了当时繁荣的文化艺术场景;元曲则展现了元代社会民俗和庶民生活的真实面貌。
这些描绘社会生活的作品,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 生 产 力 低下 , 他们 把 日月 星辰 、 风雨雷电、 天
地 山河 、 鸟兽 草 木等 与 人 们 日常 生 活有 着 利 害 关 系的 自然现象 , 看 成 自然 的恩赐 或惩 罚加 以崇 拜 ,
进 而演 化成 了 图腾信仰 。在 自然 崇拜 和 图腾信 仰
动荡无 序 、 矛盾 事件 大量 涌现 、 为作 者提供 了丰富 的素 材 , 从 而提 高 了叙 事 和表达 的 能力分 不开 的 。
以反 映 出上古历 史 的影子 。由于这 些神 话是 在 现
实 的基础 上通 过 想 象产 生 的 , 透 过 想 象 夸 张 的成
分, 必 然 留有这 个 民族 原始 时代 的许 多 真 实 的信
息, 远 古 先 民认 识 自然 、 改 造 自然 的 强 烈 愿 望 和 追 求社 会公 正 , 反 抗暴 力 和邪恶 的 自由意志 和精神 ,
[ 收 稿 日期 1 2 0 1 4 一 l 1 — 2 8 [ 作者简介] 戴永新 , 女, 聊 城 大学 文 学 院 副教 授 , 中央 民族 大 学 博 士 生 。
从 现有 的资 料来 看 , 我 们 的祖 先 最 迟 在 一 百
多 万年前 就生 活 在华夏 大地 上 了 。远 古先 民 由于
的文 史 价值 , 有 专 家 把 它们 归 到 “ 历 史文 学 ” _ l 的
范畴 中去 , 还 有学 者把 它们 称为 “ 叙事 体文 学 ” l 2 ] 。 作 为先 秦史 学著 作 , 记 事 中 出现 了具 有 较 高 艺 术 成 就 的文学 化 的倾 向 , 这 是 和 春 秋 战 国 时期 社 会
[ 中图 分 类 号 ] 1 1 0 9 . 2 [ 0 1 5 ) 0 2 — 0 0 4 4 — 1 0
《 左传 》 《 国语 》 《 战 国策 》 是 先 秦 的历 史 著作 ,
同时 又是有 一定 文 学 水平 的历 史 记 述 , 具 有 很 高
V o1 . 41. No .2
Ma r .,20l 5
先 秦 史 著 文 学 化 的 文 化 内 因
戴 永 新
( 聊 城 大学 文 学 院 , 山东 聊城 2 5 2 0 0 0 )
[ 关 键 词 ] 先 秦 史 学著 作 ; 文学化 ; 文 史 互摄 ; 巫 觋 叙 事 [ 摘 要 ] 先 秦 史 学著 作 如 《 左传》 《 国语 》 《 战国策》 , 在 历 史叙 事 中融 合 文 学 叙 事 , 具 有较 高 的 艺 术 成 就 。
头上 来考 察这 种文化 特 色形成 的原 因 。
首先 , 远 古 的人 文 混 沌 的 本 源 , 是 造 成 文 史 互
女娲 凸显 的是 阴 阳二 神 和 合 相 济 , 化 生万 物诞 生
了人类 的思想 。这些 神话 于神 性观 念 中含有 哲学
的意 味 。
涵 的根 源 。先 秦 时 期是 中 国文 化 的 源头 , 华 夏 民
化特 色 、 巫 觋叙 事 的想 象 和 虚 构 以及 《 尚书 》 中有
些篇 章具有 形 象生 动 的叙 事 模式 , 对先 秦 史 著 文
学化 无疑产 生 了更 为直接 的影 响 。
一
文学 、 科学 、 地理 等信 息 。他们 通过 幼稚 然而 奇丽 的想象 探 寻关 于宇宙 天地 、 人类 世 界来 源的 奥秘 ,
因 此 有 学 者把 这 些 著作 归 为“ 历史文学” 的 范畴 。作 为人 类 文 化 土壤 和 母 胎 的 神 话 , 由于 其 本 身 涵 盖 着 哲 学 、 历史、 文 学 等 内容 , 造 成 了 文 史 不 分 的局 面 , 使 先 秦 史 学著 作 难 以摆 脱 文 学 的 窠 臼 。 巫 史 一 体 , 促 使 神 话 历 史
化 的产生, 神 话 的 历 史化 使 古 史增 添 了虚 幻 因素 ; 瞽史合一 , 不 仅 强 调 了“ 以史鉴今” 的功能 , 而 且 瞽 礞 以 赋 诵
的形式吟 唱历 史的方式, 促进 了诗歌 与历 史的融合 。另 外, 巫觋 形 态风 格极 为奇特 的叙 事语 言、 富有 想 象力
的 思 维 方 式及 隐喻 的表 达 方 式 , 都 是 造 成 先 秦 史著 文 学化 的原 因 。
不过 , 若究 其深 层次原 因 , 先 秦 时 期 文 史 互 摄 的 文
中, 人 们 相信 万 物 有灵 , 对 图腾 有 许 多幻 想 , 构 思
出许多 有关 图腾 的故 事 , 经 过 多 次 幻想 性 和积 累
性 描述 , 出现 了生 动 的神话 。原 始 神话 正 是 原 始 人 日益 聪 明的头 脑 所 创 造 出 来 的 , 是 一种 原 始 意 识 的统 一体 , 包 含着后 世所 谓 的哲 学 、 宗教、 历史 、
远古 神话 由 于是 先 民原 始 意识 的统 一 体 , 所
族在 自己独特 的历 史道 路上 , 构建 了 自己 的文化 , 但是 上古 先 民们 的 人 文还 处 于 十 分 混沌 的状 态 ,
这种 人文 混沌 状态 的直 接表 现 即是哲学 、 历史、 文 学、 宗教 等并 没有严 格 的界 限 , 这 种现象 体 现在远 古 的神话 中。
“ 盘古 开天 地” 强 调 的是 元 气 的 浑沌 纯 真 、 演化 的 久远积 聚 和创造 性生命 力 量 的强大 与神 圣 ; 伏羲 、
、
文 史 互 摄 的 文 化 特 色
我 国先秦 时期 , 文史 本属一 家 , 并没有 严 格意
义上 的 区分 , 文 中涵 史 , 史 中有 文 。我们需 要从 源
第4 1卷 第 2期
2 0 1 5年 3月
江 苏 师 范 大学 学 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f J i a n g s u No r ma l Un i . ( P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