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9-2020年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资料- 必读中国成语故事(七)
2020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重要成语及解释

第五单元
沧沧凉凉:寒凉。 司空见惯:只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追根求源:指追究事物发生的根源。 不可思议:不能想象,不能理解。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 一个可以成对儿。 打破沙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非 要把一件事彻底弄明白。
耄耋(mào dié)之年:指老人八十到九十 岁之间。耄耋,高寿,高龄。出自曹操《对酒 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 虫。”
期颐之年:指人到了一百岁。《礼记·曲礼 上》:“百年日期,颐。”指百岁高龄的人需要 颐养。
第三单元
伶伶俐俐:聪明,灵活。 逃去如飞:形容跑得非常快,像要飞起来一 样。 千门万户:形容屋宇深广,也指人家众多。 空空落落:空旷而冷冷清清。 翻箱倒柜: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
娓娓动听:形容说话婉转生动,使人爱听。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忐忑不安:心神极为不安。 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意深长。
优哉游哉:哉,语气词,表示感叹。指生活 悠闲自在。
焉知非福:也作“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 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之间相 隔极远。
前所未闻:从来没有听说过,形容事情极不 寻常。
心平气和: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 重见天日:比喻脱离黑暗环境,重新见到光 明。 与世隔绝:与世人隔断,失去往来。
第二单元(日积月累)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 华。出自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pīng) 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jī)之年: 指女子满了15岁。笄, 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 (wǎn)起来,戴上簪子。
六年级成语故事

六年级成语故事六年级成语故事11、完璧归赵的故事(主要人物:蔺lìn相如)拼音:wánbìguīzhào释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物归原主久假不归我今天要去舞会,你的帽子借一下,明天一定完璧归赵。
故事: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
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
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
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
到那里我见机行事。
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
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
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
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
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xiácī,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
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
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资料-必读中国成语故事(六) 人教(部编版)

必读中国成语故事(六)克己奉公东汉初年,颍阳有个人名叫祭(zhài)遵。
祭遵从小喜欢读书,知书达理,虽然出身豪门,但生活非常俭朴。
公元24年,皇帝刘秀攻打颍阳一带,祭遵便去投奔他,被刘秀收为门下吏。
后随军转战河北,当了军中的执法官,负责军营的法令。
任职中,他执法严明,不徇私情,为大家所称道。
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实情后,依法把这小侍从处以死刑。
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想祭遵竟敢处罚他身边的人,欲降罪于祭遵。
但马上有人来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
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对。
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
”刘秀听了觉得有理,非但没有治罪于祭遵,还封他为征虏将军。
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处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人。
他自己的生活却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财产。
等他年老在安排自己的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装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阳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祭遵就是这样一名良臣,即使死后多年,汉光武帝刘秀仍对他十分怀念。
后来人们就把祭遵的这种高尚的精神概括为成语“克己奉公”,用来比喻一个人对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
克己,克制、约束自己;奉公,以公事为重。
空中楼阁古时候,有一个既愚蠢又固执的富翁。
有一天,他去拜访另外一个富翁。
到了这个富翁的家里之后,他看见那楼房造得十分华丽美观,明亮宽敞,心中非常羡慕。
他呆呆地望着楼房,暗暗地想:我的钱财一点儿也不比他少,为什么不可以建造一座这样高大美观的楼房呢?他回到家里以后,马上就把当地的工匠找来,问道:“那座气派非凡的高楼是你建的吗?”工匠回答说:“是我建的。
”富翁很高兴,跟工匠说:“你也照样给我建一座那样的高楼吧。
”木匠答应了这个富翁的要求。
没多久,工匠就动手建造高楼了。
富翁看到工匠从地上建造房屋,感到奇怪,就问:“你们这是干什么呀?”木匠答道:“建三层楼房啊。
六年级成语故事大全【三篇】

【导语】成语故事包涵着我国从古代到现在的⼤道理⼤智慧,通过描写⽣活的⼀些简单的事,让我们感觉到有趣从⽽明⽩需要知道的,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
下⾯是整理分享的六年级成语故事⼤全,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为⼤家带来帮助,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些参考的作⽤,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的后续更新吧!【断头将军】 张飞是三国时期刘备⼿下的猛将。
曹操占领了荆州,刘备仓皇南逃。
曹操率领骑兵追了⼀⽇⼀夜,追到当阳长坂坡。
在危难关头,张飞带着⼆⼗多名骑兵断后,他在桥上横枪跃马,喝道:“我是张飞,谁敢上来决⼀死战!”曹操⼤军没有⼀⼈敢上前的。
刘备⼊川时,队伍⼀路西进,没遇到什么阻碍,但在巴郡的时候遇到了太守严颜的抵抗,张飞三番五次地引兵挑战,严颜就是不出去打,也不投降,后来张飞⽤了计谋才攻破巴郡,活捉了严颜。
严颜被捉后,被押⾄帐下,但他昂⾸不跪。
张飞对严颜呵斥道:“我的⼤军到了,你为什么不投降,还敢抵抗?”严颜说:“你们没有道义,夺我州郡,我州只有断头的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
” 张飞⼤怒,下令推出砍头,严颜⾯⾊不变,边往外⾛边回头骂道:“匹夫!砍头便砍头,也⽤不着发怒。
”张飞觉得严颜很有⾻⽓,就把他放了,并向他道歉,以宾客相待。
严颜感其恩义,才投降。
断头将军:⽐喻坚决抵抗、宁死不屈的将领。
【磬鸣有因】 在洛阳的⼀座寺院⾥,有⼀只磬(qing)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发出响声,不管是⽩天还是⿊夜,⼜没有⼈去敲击它,它总是这么⾃⼰响起来。
僧房⾥的僧⼈对这只会⾃鸣的磬⼗分恐惧,总以为是⿁怪在作祟,时间长了以后,这位僧⼈因惊恐⽽吓出了病。
寺院⾥上下都有些惶恐不安,他们请来许多术⼠、法师,让他们施展出各⾃的⾼招,也没有⼀个⼈能制⽌这只磬的⾃动发声。
这件事搞得僧⼈坐卧不宁,惶惶不可终⽇。
僧⼈有个好朋友,名叫曹绍夔(kui),他听说僧⼈病了,便前往寺院探望。
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资料- 必读中国成语故事(八) 人教(部编版)

必读中国成语故事(八)请君入瓮唐朝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有两个酷吏,一个是尚书右丞周兴,另一个是御史中丞来俊臣。
这两个人经常伪造罪名强加在他们憎恶的人身上,并且采用各种非常残酷的刑罚来迫使这些人认罪。
后来,周兴密谋反叛,被人告发,武则天派来俊臣审讯这个案子。
来俊臣深知周兴是个老奸巨猾、很难对付的办案老手,要他认罪,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来俊臣思来想去,终于有了主意。
来俊臣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
两个人边喝边聊。
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最近我审理案件,有些罪犯特别狡猾,各种刑具都用过了,可他们就是不肯认罪。
老兄你说,我如何对付他们才好呢?”残暴狠毒的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用一个大瓮,四面都烧起旺火,然后命令犯人钻到瓮中,这样没有人敢不招认。
”来俊臣马上叫人按照他的说法布置好,对周兴说:“宫里有命令,让我审问你,那么,就请君入瓮吧。
”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的一声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后来,人们把“请君入瓮”作为成语,用来表示拿某人整治别人的法子来整治他自己。
瓮,口小腹大的大坛子。
罄竹难书隋朝末年,隋炀帝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好大喜功,多次劳师远征高丽,大兴土木,破坏农业生产,人民不堪重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越国公杨玄感趁农民起义纷起的时候,起兵反隋,但不久即战败被杀。
杨玄感手下的部将李密是个有才能的人,他在分析形势之后,就投奔了瓦岗起义军,游说起义军首领翟让联合全国各地起义军共同反抗隋炀帝。
后来李密在起义军的地位一步步上升,并最终取得了全军领导权,被称为魏公。
李密取得大权后,为了进一步联合各路起义军,便在进攻隋都洛阳的时候,发布了一篇讨伐隋炀帝的檄(xí)文,号召全国的有识之士联合起来,共同推翻隋朝的统治。
檄文在历数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祸国殃民的十大罪状之后写道:“罄(qìng)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毒难尽。
人教版小学一~~六年级成语故事相关知识

人教版小学一~~六年级成语故事相关知识二年级下册《守株待兔》道理: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心存侥幸,想不劳而获。
《拔苗助长》道理: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三年级上册P33《闻鸡起舞》晋朝主人公:祖逖(tì)、刘琨道理: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P115《刻舟求剑》道理:讽刺了思想、方法保守僵化的人,不知道跟着情事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三年级下册P138《画龙点睛》南北朝梁朝主人公:张僧繇(yóu)道理:比喻做文章、讲话在关键的地方用一两句点明要点,精辟、生动、有力。
P38《惊弓之鸟》魏国主人公:更羸道理: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P50《买椟还珠》郑人买楚人珠宝还道理: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寓言故事P34《南辕北辙》道理:目标和行动相反就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
P34《亡羊补牢》道理: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别人的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四年级上册P38《胸有成竹》北宋主人公:文与可道理:比喻做事之前,已有通盘考虑和充分的把握。
P119《杏林春满》或《誉满杏林》三国时期吴国主人公董奉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
四年级下册P97《手不释卷》三国时期主人公:吕蒙(孙权、鲁肃)道理: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P137《鹏程万里》远古大鸟飞行的路程万里之遥更多。
比喻前程远大。
五年级上册P155《大公无私》春秋主人公:祁黄羊、晋平公道理: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
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孔子知道了说大公无私P75《水滴石穿》宋主人公:张乖崖道理: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五年级下册P148《入木三分》东晋主人公:王羲之道理:原是形容书法笔力强劲的,后来也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P89《程门立雪》宋主人公:杨时道理:用来称赞尊师重道的精神。
六年级上册P74《竭泽而渔》春秋主人公:晋文公狐偃道理: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目光短浅,而应该目光长远从长计议。
小学语文-有答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专项训练:成语故事100则(7)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专项训练:成语故事100则(7)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车水马龙东汉时,皇帝想给皇太后的娘家亲戚们封官赐爵。
太后知道后,表示坚决反对,她对皇帝说:“我娘家那些人呀,就知道把持权利,只会吃喝玩乐。
我曾经看见很多人去他们那里请安问候,门前的路上,车如流水,马如游龙。
你给他们加官封爵只能有害于国家。
”(1)皇太后为什么拒绝皇帝给娘家亲戚封官赐爵()A.因为皇太后嫌弃皇帝所赐官职太小。
B.因为皇太后娘家的亲戚们拒绝入朝为官。
C.因为皇太后娘家的亲戚们就只会把持权利,吃喝玩乐。
(2)你认为皇太后是一个怎样的人()A.目光短浅B.深明大义C.大义灭亲(3)下列与“车水马龙”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门可罗雀B.人烟稀少C.门庭若市2. 阅读从容不迫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庄子,在一次与另一位哲学家惠子辩论时,指着水中的鱼说:“它从容不迫地游来游去,多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那条鱼,怎么知道?”庄子说:“鱼快不快乐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我们自己快乐,所以可以认为水里的鱼同样非常快乐。
”(1)文中()认为鱼在水中游很快乐。
A.庄子B.老子C.惠子(2)下列词语中与“从容不迫”互为反义词的是()A.迫不及待B.镇定自若C.胆颤心惊(3)这个故事出自()A.《论语》B.《庄子》C.《中庸》3. 阅读螳螂捕蝉春秋时,一个侍卫想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决定,就拿着一把弹弓在花园里走来走去。
吴王问他在干什么。
他说:“一只蝉在叫,它没有想到身后有一只螳螂要捕捉它。
而螳螂没有想到身后有一只黄雀要啄食它。
黄雀呢,更没想到我用弹弓在瞄准它。
它们没考虑身后的危险啊!”吴王听后,撤回了决定。
(1)阅读文章可知,螳螂的身前是(),身后有()。
A.蝉;黄雀B.蝉;侍卫C.黄雀;侍卫(2)你认为吴王是一个()的人。
A.刚愎自用B.懦弱无能C.虚心纳谏(3)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A.螳螂捕蝉时,要注意身后是否有麻雀。
B.如果螳螂身后没有麻雀,它一定能捕捉住蝉。
六年级经典成语故事六篇

【导语】成语(chéng yǔ,idioms)是中国汉字语⾔词汇中定型的词。
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七字以上。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六年级经典成语故事⼀:从善如流 春秋时期,楚国发兵攻郑,郑国不敌赶紧求救于晋。
晋国派出⼤将栾书增兵援助,楚国不敢与之交战,⽴即撤军⽽⾛。
栾书转⽽攻打楚国的盟友蔡国,蔡国告急,楚国来不及调集⼤军,只好派公⼦申和公⼦成两⽀⼩部队前去救援。
晋军⼤将赵同与赵括向栾书请战,这时,谋⾂知庄⼦、范⽂⼦、韩献⼦上前劝阻道:“如果这次与楚军对阵,即使打赢了也不过只胜了两⼩股楚军⽽已。
如果输了,那晋国可就被⼈耻笑了。
”当时,栾书的部下主张进攻的有⼋⼈,主张收兵的只有这三位,按理说应以多数⼈意见为准,但栾书最终还是采纳了知庄⼦三⼈的意见,退兵回国。
第⼆年,栾书趁楚不备,率军攻下了蔡国,继⽽⼜发兵攻向楚国。
知庄⼦、范⽂⼦、韩献⼦三⼈分析了具体情况,再次建议暂时不要陈兵楚国⽽去攻打沈国,结果此战⼤获全胜。
当时有⼈称赞栾书说:“这个⼈能听从好的、正确的意见,就像流⽔向下那样,不仅快⽽且⾮常⾃然。
”六年级经典成语故事⼆:抛砖引⽟ 据说,唐朝有⼀位得道⾼僧从谂禅师,对徒弟们参禅的要求⾮常严格。
他要求每个徒弟都必须将注意⼒⾼度集中,静⼼打坐,不受外界的任何⼲扰,⾝⼼都要达到⼊定的美好境界。
有⼀次,徒弟们正在晚参,从谂禅师故意试探⼀下徒弟们的定⼒,说:“今天晚上答话,有闻法解悟者就站出来。
”⼤多数徒弟知道师⽗的⽤意,都聚精会神地盘腿打坐,对⽼师的话理也不理。
只有⼀个⼩和尚糊涂得很,⾛出来⽤毫⽆禅意的话来回答禅师。
虽然如此,从谂禅师也没有动怒,只是平静地看了看他,说了⼀句:“刚才抛砖引⽟,却引来⼀块连砖头都⽐不上的⼟坯!”六年级经典成语故事三:惊⼸之鸟 战国时,魏国有⼀个叫更羸的射箭能⼿。
有⼀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猎。
⼀只⼤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读中国成语故事(七)南辕北辙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互相攻杀兼并,都想争当诸侯的霸主。
有一次,魏国国君准备去进攻赵国的国都邯郸,魏王的大臣季梁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马上停止旅行,匆匆赶了回去。
他来不及弄平衣服上的皱痕,也来不及擦掉头上的灰尘,就去劝说魏王。
他说:“我这次回来,在路上遇到一个人,他驾着车子驶向北方,说他要到楚国去。
我听了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到楚国为什么要朝着北方走呢?’他说:‘我的马跑得很快。
’我说:‘你的马虽然跑得快,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他又说:‘我的路费很多。
’我告诉他:‘路费多,方向不对,也不能去楚国啊。
’他说:‘我的车夫驾车的技术很高明。
’唉,您看,方向错了,马跑得越快,路费越多,那样走下去,离楚国不是也越来越远了吗?”季梁讲完这个故事后,对楚王说:“现在大王要想成为一方霸主,一举一动都应该让人信服。
如果仗着自己国大兵多,用武力攻打邯郸,借以扩充土地,树立威望,那就离您想做诸侯领袖的理想越来越远了,这就像要到南方去的楚国人却驾着车子往北走一样,那是多么荒唐的事啊!”魏王听了这番话后,觉得很有道理,就取消了攻打赵国的计划。
后来,人们用“南辕北辙”来比喻背道而驰,目的同实际行动相反。
辕,车杠;辙,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
难兄难弟东汉的时候,有个叫陈寔(shí)的人,办事公正,乡中邻里遇到什么纠纷,自己解决不了时,就请他裁决。
只要经过裁决的问题,总能得到圆满的解决,纠纷双方也都很服气。
因此,陈寔在家乡具有很高的威望。
陈寔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陈元方,小的叫陈季方。
兄弟二人受到父亲的影响,品德也很高尚。
陈元方的儿子叫陈长文,陈季方的儿子叫陈孝先。
有一天,长文和孝先在一起谈论父辈的人品修养谁高谁低,他们都极自豪地夸耀各自父亲的功德品行,觉得自己的父亲的品德是最好的,因此争论得不可开交。
这两个孩子争论不出结果,便一起去找爷爷陈寔评理。
陈寔听了两个孙子的争论,哈哈大笑。
他觉得他的两个儿子陈元方和陈季方都是品学兼优的贤人,于是就感叹道:“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思是元方实在是好啊,好到很难让他弟弟去效法学习他;季方也好得很啊,好到很难让他哥哥去效法学习他。
后来,这句感叹的话被人们紧缩成“难兄难弟”的成语,意思是说兄弟俩都很好,难以分出高下。
但是这个意思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把“难于”之“难”解作了“落难”之“难”了,于是“难兄难弟”便用来指共同患难的人或彼此处于同样困境的人。
呕心沥血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
他自幼非常聪明,很有才华。
据说,他七岁时就能写诗,人们都称赞他为神童。
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
虽然他二十六岁就去世了,但是他的文学成就却为后世所敬仰。
据说,李贺做诗,通常不是先立题目,而是注重观察生活,积累资料。
他每天早上骑着一头小毛驴,背上书囊,带着一个书童,四处游览。
遇到好的题材,就马上写成诗句,先放进书囊,回家以后,再整理成篇。
李贺的身体一直都不好,他的母亲很心疼他,所以每天李贺回到家后,他母亲便让侍女查看他的书囊,如果发现里面写的诗句太多,就生气地说:“你这个孩子,想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原文是:“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李贺在他短暂的二十六年生涯中,给我们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歌,这是他用毕生的心血凝成的。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就是说,挖出心肝来当纸,滴出血来写文章。
后来,人们把李母的“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和韩愈的“沥血以书辞”这两句关于李贺的话加以合并和省略,概括出了“呕心沥血”这一成语,比喻用尽心思,多用来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多多用心。
呕,吐;沥,一滴一滴。
盘根错节东汉时期平武这个地方有个人名叫虞诩(yúxǔ),他十二岁就精通《尚书》,朝廷认为他是一个奇男子,就想让他做官。
虞诩因为有九十岁的祖母在家无人照顾,所以就没有去。
祖母去世后,虞诩才到太尉李修那里出任郎中一职。
有一年,羌人和匈奴人几乎同时从西方和北方入侵东汉王朝。
东汉大将军邓骘(zhì)在讨论如何对付入侵者的时候,提出放弃西面,集中力量专对北方的作战方针。
对此,大多数大臣表示同意,而职位较低的虞诩则反对,并且把自己的意见告诉给李修。
李修认为虞诩的意见可行,便按照他的主张做,保住了凉州。
自以为是的邓骘看到有人竟敢公然反对他,很是恼火,准备找机会报复虞诩。
不久,有个地方发生了战乱,人民造反,杀害地方官吏,事情越闹越大。
邓骘就故意派虞诩去那里做官。
虞诩的朋友看出了邓骘的用心,很为他担忧,并告诉他:“到那里做官,凶多吉少啊。
”虞诩笑了笑说:“一个人的志向不应该随便改变,做事情就不应该惧怕困难。
去那里任职也是我的职责。
不遇到树根盘屈、枝节交错的树木,又怎么能辨别出斧头的锋利呢?(原文是:‘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他到任之后很快就平息了动乱,得到了皇上的信任和嘉奖。
后来,“盘根错节”就成为一句成语,比喻事情复杂,头绪很多,难以办理,不容易解决。
抛砖引玉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小有名气的诗人,名叫赵嘏(ɡǔ)。
他的诗写得很有特色,连著名的大诗人杜牧也十分欣赏。
因为赵嘏曾在一首诗中写出“长笛一声人倚楼”的佳句,所以他又被人称为“赵倚楼”。
当时,在吴地有一个名叫常建的人,也很喜欢写诗,对赵嘏十分仰慕。
有一次,常建听说赵嘏到苏州来玩,便很想乘机得到赵嘏的诗句。
他估计赵嘏一定要到当地的名胜灵岩寺去游览,就预先在灵岩寺的墙壁上题了两句诗,希望以此引出赵嘏的诗句来。
果然不出常建所料,赵嘏到苏州不久,便来到了灵岩寺。
当他看到寺壁上题的两句有头无尾的诗时,一时兴起,提起笔来,添上两句,凑成一首完整的诗。
这样,常建的愿望就实现了。
由于常建的前两句诗不如赵嘏的后两句诗好,所以人们便把常建的这种做法叫做“抛砖引玉”,意思是抛出一块砖头,引出一块宝玉。
后来,“抛砖引玉”逐渐成了人们熟知的成语,比喻用粗劣的东西换取珍贵的东西。
现在人们常常用“抛砖引玉”来表示谦虚,比喻自己的看法和文字十分粗浅,希望能引出别人的高见或佳作。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夷吾因为内乱出逃,为了争取秦国支持他回国做国君,他答应秦国事成之后,一定割让五座城池给秦国,作为酬谢。
可是,夷吾在秦国的支持下当上晋国国君成为晋惠公之后,却没有履行这个诺言。
不久,晋国遭受自然灾害,晋惠公和秦国商量买粮,秦国很慷慨地答应了他的要求。
但是第二年秦国也发生了饥荒,向晋国求援,晋惠公却不想答应秦国。
大夫庆郑认为晋惠公不应该这样。
他说:“这样不仁不义,把道德全部丢掉了,一旦需要,谁还愿意救济我们,支援我们?我们还怎么保卫国家呢?”另一个大臣却说:“晋国不履行割五城给秦国的这个诺言,是根本问题,如果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而只答应卖粮食,就好比只有毛而没有皮。
既然没有皮,毛又能依附在什么地方呢?(原文是:‘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我们过去已经在割地的问题上违约了,秦国对我们早就产生了怨恨,现在即使答应卖粮,也不能平息秦国的不满,不如干脆连卖粮也不答应。
”晋惠公听了以后,就拒绝了秦国买粮的要求。
庆郑叹了口气,说:“国君这样做,将来一定会后悔的。
”果然,第二年,秦晋之间发生战争,晋惠公在战场上做了秦国的俘虏。
后来,“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成了成语,一般写作“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比喻不解决根本问题,即使解决了其他枝节问题,也没有什么用处。
焉,哪里;附,依附。
疲于奔命春秋时期,楚国战胜宋国,大将子重居功要求楚王把北部两处地方封赏给自己,大臣申公巫臣极力反对,楚王没有答应子重的要求。
另一个大臣子反想娶美丽的夏姬,巫臣却说夏姬命相不好,不能娶她,可是后来巫臣却娶了夏姬,与她一起逃到了晋国。
这样,子重、子反都非常仇恨巫臣。
子重和子反为了报仇,合伙杀了巫臣的家族,瓜分了他们的财产和妻妾。
巫臣得知这个消息后,托人捎了一封信给子重、子反两人。
信中写道:“你们这两个坏蛋,实在太可恶了!我一定要叫你们受命奔走,疲竭而死!(原文是:‘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
’)”为了实现诺言,巫臣带了一些战车和军士来到落后的吴国,帮助吴军训练驾车射箭。
在巫臣的训练下,吴国的军队逐渐强大起来。
于是吴军不断出兵,逐个攻击楚国东边的属国,把它们并入吴国版图。
这样,告急的文书经常传到楚国都城。
楚王每次接到告急文书,总是派子重、子反率军前往救援。
他俩刚结束一场战事归来,还未得到休息,又奉命出兵平定另一处战事。
一年之中,两人率领大军往返奔波,竟达七次之多,被弄得筋疲力尽。
巫臣达到了复仇的目的。
后来“罢于奔命”成了成语,现为“疲于奔命”。
罢(pí),通“疲”,疲惫、劳累;奔命,奉命奔走。
现在多用来形容忙于奔走而筋疲力尽;也形容事务繁杂,应付不过来。
扑朔迷离北魏时,有一户姓花的人家,老父叫花弧。
花弧有一个女儿,名叫木兰,她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武艺十分高强。
那时,北魏经常和外族打仗,朝廷下令征兵,木兰的父亲年纪太大,弟弟又小,于是木兰就想装扮成男子,替父从军。
她穿上父亲当年穿过的盔甲,威风凛凛地去见父亲,表明自己的决心。
花父很感动,但是并不放心。
于是,木兰要求与父亲比武,如果胜了就让她去从军。
花弧向来不服老,就答应了。
父女俩就在花园里比剑,你来我往。
花弧毕竟年老体衰,终于支持不住,败下阵来,只好同意木兰代替他去从军。
木兰武艺高强,智勇双全,打了很多次胜仗,立下了大功。
出征十二年,但是谁也不知道她是女子。
敌人终于投降了,木兰凯旋,换上女装。
战友们惊叹道:“我们同行十几年,都不知道你是个女子!”木兰捉来一对雌雄兔子,然后笑着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意思是说我女扮男装,就像在地上走的兔子难以分辨出雌雄一样,根本看不出来我是男的还是女的啊。
后来,人们就用“扑朔迷离”作为成语,比喻事情模糊复杂,真相难辨。
扑朔,扑腾、乱动;迷离,眼半闭。
歧路亡羊杨朱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人称杨子。
杨子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于是,这个邻居的全家人都去找,同时也请杨子的仆人帮着一块儿去找。
杨子说:“唉,不过是丢掉一只羊而已,何必要让那么多人去找呢?”丢羊的人说:“因为岔路太多了。
”那些找羊的人回来后,杨子问道:“找到了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杨子问:“为什么找不到呢?”他们说:“岔路中间又有很多岔路,我们不知道羊往哪一条岔路上去,所以就回来了。
”杨子听了,很有感触,脸上露出了很不愉快的神色,沉默了很长时间,整天都没有笑容。
人们觉得特别奇怪,便对杨子说:“羊又值不了多少钱,更何况丢的也不是你家的羊,你为什么这么闷闷不乐呢?”杨子没有回答。
有一个名叫心都子的人在一旁边听了说道:“道路因岔路多了,容易使羊丢失;学者因为不能专心致志,可能会迷失人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