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长城古村落墀头赏析以庄河古民居墀头雕刻为例

合集下载

【中考真题】2024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语文试卷(附答案)

【中考真题】2024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语文试卷(附答案)

2024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语文真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综合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深秋黄昏,野花开过了,甲。

野草朴实而感性,裸露的身体在落日里渐渐休眠,沉静之美非人工所能。

眺望中,湖滨苍凉悲壮,凝固之色、箫瑟....,..之气,乙。

世界讳莫如深野草执拗..(坚忍/坚韧),丙。

①相比自以为是、傲慢自大的人,我更愿意崇拜和信任这片黄绿相间、生机盎然的世界。

受阳光雪水的恩慧..,草原开出的花也格外鲜艳夺目。

(因为/虽然)经历的夏季太短,大多时日暴露于冷风之中,但是②它们美妙而坦诚的灵魂,总有不被驯服的野性。

生物之间普遍平等,此生存法则早已在牧人心中根深缔固....。

③植物内在的自然节奏和循环,同样隐藏着深刻的生存智慧。

④坚强的野草养育着芸芸众生,这是率性的生命之舞。

大地的欢乐、自由,酣畅淋漓....。

万物生息,各有归止。

爱无等差,谁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资本/资格),谁也没有目空一切、恃强凌弱....的(资本/资格)。

无论星辰还是海洋,无论野草还是参天大树,这种宽容豁达....,是一切生命生生不息的精髓所在。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箫瑟讳.(wěi)莫如深傲慢自大B.执拗.(niù)生机盎然根深缔固C.恩慧芸芸众生酣畅淋漓.(lì)D.炫耀恃.(shì)强凌弱宽容豁达2.依次选用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坚忍因为资格资本B.坚忍虽然资本资格C.坚韧虽然资格资本D.坚韧因为资本资格3.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段甲、乙、丙三处,与原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懒散的光线在草原上跳跃①又异常脆弱敏感①使草原陷入静思默想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4.下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苍凉悲壮”“鲜艳夺目”“参天大树”三个短语的结构各不相同。

河南民间建筑墀头装饰纹样中的人文表达

河南民间建筑墀头装饰纹样中的人文表达

河南民间建筑墀头装饰纹样中的人文表达作者:凌士义张路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09期摘要通过对河南明清民间建筑装饰部件一一墀头装饰纹样的构成形式、装饰风格、装饰题材、表现手法、以及人文表达等的实例分析,可以看到墀头装饰纹样不仅具有吉祥的象征意义,更表达了它的文化内涵以及人文情怀。

关键词河南民间建筑墀头装饰纹样人文吉祥从古到今,人们都希望通过建筑表现出更多、更具体的内容,能表现出建筑主人的地位与财势,表现出主人的志趣与人生理念。

墀头是使用和审美的有机结合体,漂亮精致的墀头装饰不仅是主人的身份象征,也寄托了主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期盼。

一个结构上的结点被美化成为装饰,然后有赋予一定的人文含义,使它成了一件又特定意义的装饰构件,这几乎成了建筑上各种装饰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在河南民间建筑中,墀头雕刻,使建筑屋檐角这个不很显眼的部位极具观赏性,也颇有艺术特色,使房屋建筑充满雅致情趣。

建筑墀头的装饰题材较为广泛,多以民间大众喜闻乐见的民俗化、趣味化。

不同题材、不同处理手法的墀头装饰,增加了建筑的装饰内容,同时也是建筑艺术的深刻体现。

一、河南民间建筑墀头装饰的背景河南地处中原,处于华北平原南部黄河中下游地区,因辖境大部分在黄河以南而得名。

河南为《尚书·禹贡》豫州之域,故简称“豫”。

豫州位居九洲之中,而有“中州”、“中原”之称。

东与山东、安徽相连,西与陕西接壤,北和西北与河北、山西为邻,南邻湖北,是我国邻省较多的省份之一。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

从现存传统民间建筑来看,明清时期居多,明清两朝经历五百余年,是国家长期统一,生产不断发展,各族文化大交流的重要时期。

此时期的建筑由于经济繁荣,中小地主、商人、手工业作坊主的数量不断增加,因而明清时期民间建筑有了较大发展。

河南明清民间建筑手法与周围比邻的山西、陕西、山东、湖北、安徽、江苏等省的大部或一部分地区的明清民间建筑手法相同或相近,在装饰手法和风格上也有所雷同。

大成门两侧山墙灰塑墀头内容

大成门两侧山墙灰塑墀头内容

大成门两侧山墙灰塑墀头内容墀头正处于正面的两侧,所以面积虽不大,但是位置却很突出。

墀头下碱为山墙的基座,所以多用质量好的细砖砌造,上面多有雕刻。

上身部分全部用砖山墙面之外;上段为一块斜置砖板,下端立于挑出的砖上,上端搭在屋檐下的连檐木上,称“戗檐板”。

墀头的装饰主要集中在盘头部分。

按清式做法,盘头部分又分为上下两段,下段用砖层层外挑,一层压一层,逐层挑出。

在开封建筑中,常见到将层层挑出的砖做成连续的混淆线,有的还在表面雕以花饰。

戗檐板上多雕有植物花卉,甚至有成幅的人物、动物与器物的画面。

开封四合院的门楼和主体建筑中可以随处看到精美的雕刻。

墀头雕刻可以反映出主人的身份地位。

在开封建筑中,墀头雕刻使建筑屋檐角这个不很显眼的部位极具观赏性,也颇有艺术特色,使房屋建筑充满雅致情趣。

建筑墀头的装饰题材较为广泛,多是民间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

不同题材、不同处理手法的墀头装饰,增加了建筑的装饰内容,同时也是建筑艺术的深刻体现。

在题材上,砖雕以龙凤呈祥、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三阳开泰、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松柏、兰花、竹、菊花、荷花、鲤鱼等寓意吉祥和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内容为主。

乐观街47号是进士田恂遗下的宅第,目前尚存的门楼脊山高耸,花脊饰头,垂脊扭头,两山砖博风封檐,前檐为凹面墀头,而正房两山为七层方砖博风封檐,前檐为挂板墀头。

刘家宅院大门墀头为质地细腻的磨细清水砖,简单大方。

朝阳胡同张X故宅原为开封巨富王慰春的四合院,当年营造的时候,寄托了商人发财人旺的心理,其建筑中山墙墀头雕刻精美,蝙蝠、制钱等各种吉祥图案分布在上面。

在双龙巷,有一老门楼仅剩下带有墀头的墙体,上面雕刻有麒麟望月图案,造型精美,画面布局合理,花卉纹样装饰周边,十分精致。

长城怀古篇---秦皇岛长城讲解

长城怀古篇---秦皇岛长城讲解

长城怀古篇秦皇岛长城概说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它及故宫、泰山、兵马俑同为我国的第一批世界遗产,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秦皇岛市的早期长城为北齐长城。

《北史·齐本纪》:北齐天宝七年“先是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

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六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

”清光绪五年(1879)《永平府志·古迹》:“惟北齐五筑长城,史称显祖天宝七年(556),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

隋王朝曾先后七次修筑长城。

开皇元年(581)十二月,隋文帝下诏缘边修保障,筑长城。

这一次是维修北齐长城东段的旧址,也是隋王朝在河北地区修筑的唯一一处长城。

秦皇岛北齐长城东起山海关区渤海乡,西至抚宁县石门寨镇,个别地段现存残墙遗址,全长21.1千米。

明代开始山海关和抚宁北部(今属海港区)大规模修筑长城,据清光绪年间出版的《抚宁县志》记载:“(洪武)十四(1841年)年辛丑大将徐达发燕山等卫屯兵一万五千一百修永平、界岭等三十二关”,万历《永平府志》记载,监修官为都御史洪锺等。

秦皇岛明代长城主要分布在山海关区、抚宁县、青龙满族自治县和卢龙县境内。

东起山海关老龙头入海石城,西到及迁安交界处,全长223.1千米,单体建筑905座(其中敌台565座,马面224座,烽火台107座,其他单体9座),关堡62座。

秦皇岛市长城资源丰富、气势雄伟、风光奇丽、建筑壮美、文物丰富、敌楼关隘众多,是我国长城最精华的地段之一。

它东自山海关南海边老龙头,西至青龙满族自治县杏树岭叉楼,其特点可以用“奇”、“雄”、“险”、“秀”来概括。

秦皇岛长城出山入海,扼控辽西走廊,气势雄伟;老龙头石城拨浪弄潮,气吞海岳;山海关雄关两京(奉天盛京和北京)锁钥,举世无双。

既有以险著称的三道关“倒挂长城”,又有深蕴历史内涵的九门口“一片石关”;既有壮丽多姿的董家口长城,又有雄险奇特的板厂峪长城;既有楼台棋布的义院口长城,又有城水相映的桃林口长城……横亘在群山苍翠之间的220多公里的明长城,是我市最具价值的历史文化瑰宝和旅游资源。

墀头之美——古代传统建筑构件

墀头之美——古代传统建筑构件

墀头之美——古代传统建筑构件中国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四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者立欲飘,让凝固显得欲动。

中国建筑的整体构架以砖、木、石为主,工匠们根据建筑构造进行艺术加工,从台基到屋顶,从内部到外部,从构建到整体都可见到艺术装饰。

今天我们来说说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构件之一的墀头。

墀头(chí tóu),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构件之一,北方古建筑常用的雕刻装饰。

墀头是墙体立面装饰的重点部位之一,山墙的前后需砌到台基的边上,这部分位于檐柱以外的山墙的上部被称作墀头,俗称“腿子”,或“马头”。

本来承担着屋顶排水和边墙挡水的双重作用,但由于它特殊的位置,远远看去,像房屋昂扬的颈部,于是含蓄的屋主用尽心思来装饰。

追溯墀头的产生应该是伴随着硬山墙的出现而产生的。

硬山墙是将山墙伸出两山屋面来保护山面木构,墀头占据了衔接山墙与房檐瓦的部分。

在明代砖的生产大发展之后开始普遍使用。

《清式营造则例》对墀头的解释是:“山墙伸出至檐柱外的部分。

硬山墀头由下至上一般分为下碱、上身、稍子三个部分,庑殿、歇山、悬山等建筑则无稍子。

”墀头正处于正面的两侧,所以面积虽不大,但是位置却很突出。

墀头下碱为山墙的基座,所以多用质量好的细砖砌造,上面多有雕刻。

上身部分全部用砖山墙面之外;上段为一块斜置砖板,下端立于挑出的砖上,上端搭在屋檐下的连檐木上,称“戗檐板”。

墀头的装饰主要集中在盘头部分。

按清式做法,盘头部分又分为上下两段,下段用砖层层外挑,一层压一层,逐层挑出。

墀头的装饰简繁不一,简单的则全无雕饰,只叠合多层枭混线。

而复杂的基本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类吉祥图案,而且许多院落内的墀头中的图案往往取材于同一类吉祥图案或同一组人物故事,具有明显的连贯性和统一性。

墀头装饰图案大体上可分五类。

一是植物类图案,有梅兰竹菊,牡丹,卷草等。

梅兰竹菊四君子,其幽芳逸致,清高风骨,千百年来始终是国人孜孜以求的品质。

牡丹,富贵花,象征主人家财源滚滚,富贵祥和。

中国古建筑构件——墀头

中国古建筑构件——墀头

中国古建筑构件——墀头作为一名建筑学专家,我对中国古建筑中的墀头十分着迷。

墀头是一种特殊的檐口构件,常见于中国传统宅院中,其独特的形态和精美的雕刻,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墀头的形态墀头主要由支撑柱、梁、檐板、台基、翘角、缀饰等构成。

通常墀头被称为“七元墀头”,其中七元即柱、梁、檐板、支撑架、翘角、平角和缀饰。

墀头的主要构造部件是柱和梁,不同的构造要对应不同的雕刻技法,显得非常的精细和复杂。

相对于其他建筑构件,墀头更像是一种装饰,独特的造型手法从不同应用场景中彰显出了其各具特色的造型和意义。

常见墀头的类型常见的墀头形态包括三角墀头、一侧直墀头、弧形墀头、组合墀头等多种类型。

其中,三角墀头的设计采用了经典的三点形式,支撑柱的两端分别向上倾斜,与单根支撑柱相比,三角形的支撑柱显得更加稳定。

弧形墀头则是将右、左两端的支撑架制作成弧形,且弯曲程度据以实际情况而定,这种墀头一般应用于高端建筑,注重高雅、精细的表现。

另外,组合墀头则是将多个墀头整合在一起,通过紧密的排布来塑造出更为丰富的视觉效果。

墀头雕刻的流程在创作墀头的时候,每一个步骤的工艺都必须经过打磨、绘图、镂刻和加工四个环节。

首先,墀头的材料必须精选,墙头材质多样,选用的材质具有很好的抗老化性能。

其次,在绘图的环节中,设计师会通过创作手法,将设计图表现得尽可能的精美。

然后,通过镂刻的技术使画面的阴影和凸显更加层次分明,并保证图案的协调统一。

最后是加工,高精度雕刻成品制成后,其表现就非常了得,更加精致、元素更加鲜明。

墀头的艺术魅力墀头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珍品之一,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构件的一种常见展现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交汇融合的杰出代表。

墀头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风格,而且拥有独特的装饰性和艺术性,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因其美学价值,墀头具有延续文化、彰显历史、繁荣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总结总之,墀头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独具美学价值的装饰构件,其独特的形态和精美的雕刻,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开封古建筑中的墀头:砖雕艺术的精华(图)

开封古建筑中的墀头:砖雕艺术的精华(图)

开封古建筑中的墀头:砖雕艺术的精华(图)禹王台公园内的墀头。

张坊故居的墀头。

山陕甘会馆内的墀头。

在古建筑中,墀头是砖雕艺术的焦点。

这是因为硬山屋顶的房屋正面大部分都是门和窗,墀头正处于房屋正面的两侧,是山墙正面最突出的部分,虽然面积不大,但位置却非常重要。

中国人非常讲究面子,表现在建筑上就是房屋正面任何一个细小的部分都会精雕细刻。

在古代人眼里,面子也是礼貌、严谨,甚至可以说是家风的代名词。

所以,墀头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房屋主人的心头。

墀头从严格意义上说,应该分为三个部分,下面的叫下碱,中间的为上身,最上面的部分叫盘头。

下碱为山墙的基座,一般多用质量上好的细砖砌造,讲究的房屋在下碱的正面用角石,在角石面上雕刻花纹图案。

上身部分全部用砖砌造。

按照清式作法,盘头部分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用砖层层外挑,一层压一层,逐层挑出山墙之外;上段为一块斜置的砖板,下端立于挑出的砖上,上端搭在屋檐下的连檐木上,称戗檐板。

墀头的装饰除下碱部分的角石外,多集中在盘头部分。

常见到将层层挑出的砖做成连续的混枭线,有的还在表面雕以花饰。

戗檐板上多雕有植物花卉,甚至有成幅的人物、动物和器物画面。

在开封遗存的古建筑当中,墀头最精美的要数山陕甘会馆和古吹台上的建筑。

山陕甘会馆里的墀头其下碱皆为复式须弥座形式。

其中一个墀头的最下面部分有四层铺垫。

从下到上依次是回纹、如意云纹、水纹和卷草纹。

四层铺垫过后就是束腰,束腰为装饰重点,雕刻的是两朵菊花和花叶。

紧接其上的是卷草纹、镂空雕、卷草纹,然后就是上层的束腰。

与下面束腰不同的是上面的束腰要比下面的高大。

雕出的菊花和花叶也比下面的更生动更有气势。

最上层是卷草纹、波浪纹和回纹。

到此,这才是完整的下碱。

上身就是一层压一层外挑方砖,直至戗檐板。

以同一个墀头为例,它的戗檐板均分三等份,分别雕有三朵盛开的菊花。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分隔这三朵菊花的是四个砖雕的小垂花柱。

也正是这四根极小的垂花柱,使三朵菊花既紧密相连又各有空间。

山西民居中的墀头装饰艺术

山西民居中的墀头装饰艺术

3、建筑构件:山西民居的建筑构件如门楼、檐口、柱础等都具有较强的装 饰性。这些构件的造型和图案各不相同,寓意着不同的吉祥意义。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墀头是传统中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装饰和保护墙体的功能。在 乔家大院这座具有浓厚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群中,墀头装饰纹样无疑是其建筑艺 术的一大亮点。本次演示将对乔家大院墀头装饰纹样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在装饰图案上,墀头的雕刻主题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吉祥图案,如龙、凤、 狮子、麒麟等瑞兽祥禽,也有民间传说中的故事场景,如“桃园三结义”、“八 仙过海”等。这些图案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和期许。
此外,墀头的装饰还蕴含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以砖雕为例,雕刻师会根据当 地的民俗风情和百姓生活习惯,巧妙地将山西的地貌、人文景观、历史传说等元 素融入雕刻之中。这些砖雕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还成为传承山西地方 文化的重要载体。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山西,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省份,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建筑装饰艺术是 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演示将浅议山西民居的建筑装饰艺术,从历史背 景、建筑特点及装饰元素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
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唐代以来,山西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之一。因此,山西民居的建筑装饰艺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漫 长的历史进程中,山西民居不断吸收各种外来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 装饰风格。
二、建筑特点
1、空间布局:山西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布局严整,注重轴线设计,房屋的 排列按照中轴线对称展开,整体呈现出一种稳重、庄严的氛围。
2、材料运用:传统山西民居主要采用木结构和灰砖石板等传统建筑材料, 这些材料质地坚硬、耐久性强,体现了山西人民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尊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4・设计中国砖雕艺术源远流长,在明代中期,砖雕艺术开始逐渐应用于民居建筑中。

在古代,对建筑规格与规模都有严格的等级限制,但是对建筑装饰却没有太严格规定,因此,中国砖雕艺术才能在民居建筑装饰中得到较为充分的展现。

建筑砖雕一般分为砖门楼、影壁、墀头、墙饰等部位,不同部位都有相应要求和特征。

秦皇岛长城古村落的砖雕较集中于墀头部位。

以下,仅就秦皇岛庄河古民居墀头部位的砖雕艺术进行说明和剖析。

一、庄河古民居砖雕产生的历史背景庄河位于秦皇岛市抚宁县驻操营镇,这里整体山势险峻,形势险要,依山而修筑的长城关、堡,是当年蓟镇长城中最为重要的要塞,边外即是辽东镇。

从明朝初年开始,人们相继在此修筑长城。

明中期辽东蒙古察哈尔部和朵颜三卫,以及明晚期后金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经常越过长城袭扰犯边,所以驻操营镇所辖长城关隘自然历史地成为明朝与外族都很看重的军事要地。

在不同时期发生的战争都在此发生过激战,素有“京东首关”之美誉。

满清入关、直奉大战、长城抗战等史上著名的战事,这里也都是主要战场。

明隆庆初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后,为提高蓟镇官兵的战斗能力,从浙江金华府调来3000名义乌兵,驻守长城,为使招募的“浙兵营”能够安心戍边,允许他们带家属在当地屯垦,这样逐渐在长城脚下形成了带有江南风格的庄河古村落。

自然,庄河村的古民居也部分地体现出“闽浙”一代的风土人情与建筑装饰风格,这是明显区别于北方的雕刻艺术风格。

但在整体布局与结构设置上其间还融入、穿插着北方地区,特别是京东地区特有的墙贴砖雕特征。

一般说来,此种雕刻方式是为体现该户主人的独特的身份和地位、审美与喜好。

在建筑施工时,对门楼、墀头等处进行专门设计与雕刻,而为了突显整个雕刻的精彩部分,常常单独制作完成后,再镶嵌在砖面上。

这种雕刻装饰方法常见于北京地区,且以清朝较为普遍。

这足以说明庄河古民居的历史渊源较长,既使处于边关要塞,其建筑雕刻装饰艺术却展现了当时的最为先进的雕刻技巧,且南北雕刻工艺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古民居雕刻装饰艺术风格。

二、庄河古民居墀头雕刻技艺概览墀头俗称“腿子”,《清式营造则例》表述为:“山墙伸出之檐柱外的部分”。

它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比较重要的结构形式。

墀头一般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为盘头,中为上身,下为下碱,下碱和上身是盘头的承托部位,外观为一般的墙体。

其中下碱一般采用同一建筑中最好的砌筑方法和材料,很少有建筑装饰。

而且墀头再细分为:戗檐、盘头、枭、炉口、半混、荷叶墩、垫花、上身等,这些部分是砖雕集中表现区域,也是工匠艺术展示技艺和才华的“场所”。

但是庄河多数古民居却从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实用与整体美观统一考虑,将墀头按比例简化,盘头最为抢眼,重点雕刻,人们抬头就能看到,装饰效果显著。

而且多采用平雕、浮雕、透雕、圆雕等雕刻技巧。

同时,还打破常规,不满足于把装饰限制在盘头部分,而将装饰部位扩大,向下延伸,用当地出产的花岗岩石做角柱石进行雕刻装饰,使墀头从上到下浑然一体,形成一个艺术整体,增添了民居的艺术表现力。

但是上身和下碱仅有平雕和浮雕两种技法。

庄河古民居的雕刻技法用刀比较豪放、流畅,细节明朗清晰,是一种写实与装饰相结合的手法。

三、庄河古民居墀头的艺术特征庄河古村落盘头装饰主要集中在上段的戗檐砖板、炉口、垫花部分。

首先,戗檐砖板一般为二尺见方的一整块砖板,厚度为三寸左右,分为两部分进行装饰雕刻:一是以整个砖板的中点为圆心,一尺半左右的圆作为主体,圆内雕刻瑞兽、植物、奇石为主题的造型,基本上都是有吉祥寓意的猴子、狮子、鹿、鹤、喜鹊、蜂巢、树、奇石等作纹样,构图比较疏朗,比例匀称,形象生动、活泼,富有神韵。

其次,四角以对角线为对称轴的花卉造型,以宝相花居多,造型非常饱满,叶片比较肥厚宽大,与中间圆中的主体造型形成了繁与简、疏与密的对比,很好的烘托了主题。

盘头下段只在炉口和垫花部分做了云纹、动物纹装饰,造型风格与戗檐砖板四角的纹样造型风格一致,只是结构有所不同。

再次,炉口部分为一长方形的砖,宽为高的二倍有余,垫花部分为一倒三角形,整体面积不足炉口部分的二倍,它们都是以中轴线为对称轴做对称雕刻。

如此布局,使盘头的砖雕装饰从整体上看,形成了上部繁密,中间疏朗,下部略紧凑的张驰有度的节奏感,符合人们的视觉观赏习惯与审美情趣。

墀头的下碱部分用石雕装饰,一般都是高相当于宽的二倍有余,结构上比盘头部分更活泼也更富有情趣,题材内容也丰富多样。

墀头的下碱部分雕刻技法有如瓷器上的“开光”法,在“开光”部分进行装饰雕刻。

“开光”的形状多种多样,如一块下碱石上从上至下:有开一个圆形,一个方形的;也有开一个倒三角形,一个圆形,一个长方形的;还有开一个长方秦皇岛长城古村落墀头赏析——以庄河古民居墀头雕刻为例赵士庆 苏君礼・115・形,一个多边形的。

雕刻内容有花卉、鸟兽、人物等吉祥寓意内容为主的美好和象征题材。

四、庄河古民居墀头的文化内涵1.突显江南建筑风格的建筑装饰特点庄河古村落民居墀头装饰题材很多受戍边、屯垦将士和家属的影响。

自隆庆朝谭纶、戚继光主持边务始,由于“诸镇入卫之兵,漫无纪律”,而开始进行全面改革,招募“浙兵营”,并允许他们带家属在当地屯垦驻守,这样使将士们安心戍边,同时也把“闽浙”一代的风土人情以及审美趣味带到了戍边的长城线上,并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他们居住环境的建筑装饰上。

如:戗檐砖板雕刻中主体多为锦鸡,配以水纹、竹林、山石,四角为对称的宝相花。

整体是方中套圆,预示着家庭“方方正正、圆圆满满”。

再如,方中套圆,四方形四角为宝相花,圆中用高浮雕法,雕刻着亭台楼阁,透出江南水乡的情韵,给人以空灵、通透的感觉,细部刻画也极为精致,更隐约透逸出江南雕刻技艺的痕迹。

2.寓意美好雅俗共赏的雕刻艺术魅力庄河古村落民居墀头装饰题材以瑞兽、花卉居多,人物题材的较少,而且人物题材也只出现在下碱的石雕上。

盘头的砖雕题材主要是有吉祥寓意的“喜上眉梢”“马上封侯”“事事如意”等内容。

如一户民居门楼进门左下角的下碱处,雕刻着一老一少两头狮子,大狮子突眼阔嘴,雕刻形象活泼、生动、可爱,与小狮子相互嬉戏,配景是奇石、树木,寓意着“世(狮)事(狮)如意”。

下面的梅花鹿与蝙蝠图案,寓意为福禄临门之意。

进门右下角下碱处的题材是两只猴子,一直蹲在树上,一只正在爬向挂在树上的大印,还有蜜蜂、奇石做陪衬,有“封(蜜蜂)侯(猴子)挂印”之意,四角用牡丹花做陪衬象征着“大富大贵”。

再如,一户民居门楼东墙的戗檐砖板中间圆形的主体纹样是一只狮子和一个绣球,狮子不再威猛,而是憨态尽现,十分可爱,讨喜。

还有一户民居盘头上雕刻着梅花和喜鹊,喜鹊站在奇石上,伸着脖子用嘴去叼头上的梅花,四周宝相花相绕,寓意“喜鹊登梅”,喜事不断。

凡此种种,寓意既含蓄又明显,彰显出雅俗共赏的无穷魅力。

3.美好向往与追求的综合体现庄河古民居墀头的下碱部分有极少数的人物雕刻。

众所周知,人物雕刻最为不易,人物的体态、轮廓、脸部表情、动作都要细致传神才能称为雕刻的上品。

庄河虽然位居偏远的长城脚下,数量较少的人物雕刻可以称得上是惟妙惟肖,生动传神。

如,一户民居墀头的下碱部分上半部“开光”为圆形,东面门柱的圆里雕刻两个人物,左边的人物身穿满是绣花的服饰,左腿高高抬起,右手抱怀,左手高高举起,手拿方天画戟,戟头上挂一玉蝙蝠,蝙蝠下用丝线穿一铜钱,右边人物身穿华服,双手高举,正在抬头观看,周围刻有盆花、奇石、石桌、古书,寓意“福在眼前”;西面门柱的圆里雕刻的也是两个人物,右边的人物腆胸叠肚,身穿补服,腰缠玉带,一手背后,一手高举,手指祥云中的太阳,后面的人物,穿着比较朴素,双手举着遮阳伞,像一个仆人,周围刻有假山石、盆花,寓意着“指日高升”。

两幅图案相互呼应,主人的美好愿望写实地表达出来。

再如,具有警醒意味的一幅雕刻图案,同样也是下碱部分,左上面雕刻的是农夫骑牛耕作景象,而耕牛却骨瘦嶙峋,下面雕刻的是守护兽,脚踏如鼠之物,驱赶贫贱。

与之相对应的右上面为农夫骑牛悠然而归,下面的瑞兽神情饱满,并且威严使人不敢侵犯,周围花开富贵,有促使人勤劳耕作致富,并且镇宅保平安之意。

还有一幅具有代表性的图案为下山的麒麟,麒麟脚踏如意,头顶祥云,摇头摆尾,民间称麒麟为“仁兽”,更有吉祥的象征。

4.古代尚文、尚雅心理趋向的表现庄河古民居虽为古代军事要塞的附属物,但是戍边的将士和家属们满怀尚文、尚雅的情趣,特别的体现出一种传承中国古老文化的一种精神信念与生活理念。

如,一户民居盘头部分的结构比较特殊,没有戗檐砖板,而在这个位置用雕刻的文字砖进行装饰。

朝前的一面为一雕花砖板,寛为一尺,高为六寸,内容为盛开的牡丹花,周围是“卍”的花边,两边各有一个小圆柱,在柱子的上中下各有四条阴刻的线条做装饰,左右两边为文字砖;东墙写的是“尚周”“继德”,西墙是“诗书第”“孝友风”,字体都是比较严谨庄重的楷书,体现了此户人家的家风礼仪。

再如,一户民居的下碱分上部和下部,题材分别是,“古琴”“围棋盘”“古书”“毛笔”,他们都有绸带缚着,象征着“琴棋书画”四艺,寓意主人崇尚书香门第。

有的民居砖雕以“菊花”“松树”等植物为主,取长寿之意,以“牡丹”“荷花”等花卉为主,取富贵美满之意。

总之,所有雕刻题材均表达了人们向往吉祥、健康、平安、幸福的美好意愿。

结语秦皇岛长城脚下的庄河古民居仅为建筑雕刻艺术的沧海一粟,但却携带着大量的文化和艺术信息,是值得我们珍视和研究的。

它是当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语境下,古代众多雕刻匠人残存于世的绝世技艺与审美情趣。

建筑雕刻装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们心中的求美向善、祈福寻祐美好愿望与历史境况的表达形式之一,是人类思想从古至今不断演变又不可或缺的艺术表达环节。

每个历史时期建筑雕刻技巧与艺术的表现形式都不尽相同,雕刻技巧有时越来越精美、精致,而有时也越来越雷同化、模式化,缺乏文化内涵、审美内涵。

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是人类历史的创造,是一次性的,失去了便无法再生。

在此意义上,更需要我们保护和重视。

庄河古民居雕刻艺术随着时间的洪流正逐渐离我们远去,特别是“文革”期间大部分砖雕有的已破坏殆尽,有的支离破碎,至今所能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种苍凉的美感,一种心碎,一种叹息。

目前,我们只能用镜头留下一些残存影像,但愿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照片,而是古代建筑雕刻艺术的实景。

美,无论雅俗,都不应成为我们的追忆,而应该是实体呈现或历史文化的积淀。

(赵士庆,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苏君礼,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