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思讲义

合集下载

讲义课后练习答案

讲义课后练习答案

讲义课后练习答案政治哲学专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真题-多选】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应包括,物质与意识。

BCA.谁具永恒性,谁具可变性B.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C.是否具有同一性D.是否具有相似性【真题-单选】“他说你行,你不行也行;他说你不行,你行也不行”。

在哲学上属于()。

DA.辩证唯物主义B.唯物辩证法C.客观唯心主义D.主观唯心主义【真题-单选】我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月亮、太阳以及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

这是___的思想。

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B【真题-单选】《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D【真题-单选】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观念外化或异化的结果。

黑格尔的观点属于:()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A【真题-多选】下列说法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万物皆备于我B.吾心即宇宙C.理在事先D.谋事在人,成事在天CD【真题-多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

”这是()A.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B.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的表现C.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D.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BC【真题-单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提出这一物质定义的是:A.费尔巴哈B.黑格尔C.列宁D.马克思C【真题-单选】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下列哪些现象属于物质现象()。

《神思》

《神思》
采。契:约券,引申为规则。
【译文】由此可见,文章的内容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支配,而
言辞又受文章内容的支配。如果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
情和文章的言辞三者结合得很紧密,那文章就贴切而天衣无
缝,否则就会远隔千里。有时某些道理就在自己心里却要到
很远的地方去搜求,有时某些意思就在眼前,却像远隔着高
授课内容
刘勰(约465年—约520年),字彦
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
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祖籍山东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
)。永嘉乱后全家迁江南,刘勰生于京口(江苏镇 江)。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 有清名。晚年在今山东省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 林寺,归隐佛门。
况,作了详细的论述。
下部:3.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

”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
题,是创作论。
4.《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 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
最后一篇:“
”,即最末“叙志”篇,是全书的序言。
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等。
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 。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 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1)对主客观关系详细而深入的论述 。 (2)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 (3)强调情感在文学创作全过程中的作用 。 (4)对於 和 也有深入的研讨和论述 。 (5)详细论述了文章修辞。 (6)重涵养,立风格 。
刘勰32岁时开始写《文心雕龙》 ,历时五年。《文心雕龙》奠定了他 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文心雕龙》是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

申命记概论讲义

申命记概论讲义

申命记概论讲义
简介
本讲义旨在介绍《》这本书的概况和主要内容。

作者和背景
《》是旧约的第五卷,也是五经的最后一卷。

根据的记载,是《》的作者。

这本书的背景是以色列人出埃及后,在从埃及到迦南
的荒漠中往返的四十年间。

结构和内容
《》共分为34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部分:
1. 前言:回顾历史和神的慈爱。

2. 律法的重述:详细列举了以色列人应遵守的戒律和法规。

3. 立约的重申:重申神与以色列人的约定,以及约定的条件和
后果。

4. 福祸的嘱咐:明确告诫以色列人应遵守神的诫命,以得福祉。

5. 社会规范和教育:包括关于治理、社会道德、宗教仪式和教
育的指导。

主题和意义
《》强调以色列人应爱神、敬畏神、依靠神,并遵守神的戒律。

这本书的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作为以色列法律基础:《》列举了以色列人应遵循的法律和
规定,对其社会和法律制度有重要影响。

2. 强调个人与神的关系:书中提出每个个人应对神负有责任,
并需要忠诚地遵守神的诫命。

3. 强调社会秩序和伦理:《》规定了社会规范和伦理要求,帮
助人们建立正义和和谐的社会秩序。

4. 加强以色列人的身份认同:在这本书中,通过讲述历史和强
调神与以色列人的约定,加强了以色列人对自己身份和使命的认同感。

总结
《》以其详细的律法和强调个人与神的关系而著名。

本书对于
了解以色列的宗教、法律和道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神义论的整理与看法

关于神义论的整理与看法

关于神义论的整理与看法组员:屈晓慧任务:阅读冯象《信与忘》1、神义论前提:始终不抛弃信仰,不离上帝,依然是宗教世界观和有神论。

二、关于“好人受苦”的原因(下面是根据冯象《信与忘》一书整理的,可另外参考老师的课堂讲义)1)现世善报应学说对恶人的惩罚追及三、四代,好人蒙恩及至千代2)耶和华受魔鬼撒旦的挑动1.“有罪推定”原则“即义人须通过蒙冤遭祸,来证明自己信仰纯洁,不掺杂利益交换,归信不为敛财生子。

”2.上帝一定程度上的无奈之举“虽然撒旦有挑动耶和华“犯错”的嫌疑,但上帝如果不批准考验,就称不上全能全知、预定一切,故而做他的忠仆是一定要受苦的。

”(P18)但是,据考证,在约伯生活的时代,撒旦仍是一个负责查办人子罪尤的御前天使,尚未因反叛上帝而“坠落”天庭,举为现世魔王。

撒旦考验约伯很大程度上是行使其职责。

因此,此种原因不太妥当。

3)天生有罪受苦论1.人性本恶:“造物者出离,成一空缺,以便我们入住,承接恶的塑造”(P19)例:约伯骂其妻子“蠢妇”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其也有言行不当之处2.恶存在的必然性““创世之恶”……又隐喻着至高者与脱胎于他形象的人之间,极遥远的距离和无从探知的奥秘。

”(P39,与神不可知论相似) 即因恶的存在而救赎有必要,因此“成为救恩在下界的唯一见证”。

4)受苦有益论1.“受苦,因此是人世的定数,考验永无止息”(P39)2.因受苦的必然存在保证了救赎之路的存在,体现上帝与人同在,由此表现出上帝的全能3.“好人受苦(如约伯、耶利米、耶稣)不仅是世人得救的必要条件,更是信仰的日常维护”(P32)“这样,忠信者遭难看似公义不彰,实乃准备加入永生之荣耀”(P34)5)目的为“教人谦卑,预防罪孽”(P36,与人天生有罪有交叉)推测:约伯作为义人广为赞颂和景仰,上帝考验其令其受苦是要剪除他心中的自大和自负6)神不可知:神义的延宕自有奥秘,俗人不可深究3、神义论无解1)人性本恶且是个无解的问题,神义论与人性问题密切相关,也自然无解2)对神的“控诉”无效,耶和华既是被告又是唯一法官3)神也一定程度上会受苦:例耶稣受难4)神义论认为神的全能与无法使好人得福相矛盾即神不公平,其实,这方面主要在于如何界定神的全能,我认为神的全能是在神与人的特定范围内的,神能对他的选民保障相对的公平,而绝对的公平超出了神人关系的范围,并不能被神所操控。

价值6万元《宗教智慧》讲义

价值6万元《宗教智慧》讲义

价值6万元《宗教智慧》讲义信仰我对我的产业,事业有没有像信徒对宗教一样的信仰?假如一个领导人当他对他的产业和行业还没产生信仰,那么他的事业做到最后差不多上有限的。

是被逼无奈依旧美?真诚我对我的产业有没有像信徒对宗教一样的真诚?一个没有对爱情产生信仰的人他不可能真正获得爱情任何一件事,当你还没有产生信仰的时候是不可能真正进入核心。

凡是觉的苦的人都还没有进入核心.只有你对你的产品产生信仰,你才能真正进入顾客的心灵.没有真诚就没有开始。

敬畏我对我的产业,事业有没有像信徒对宗教一样的敬畏。

一流的大夫心中有爱,有情,他尽管医术精深,但他对患者担忧,敬畏到可怕自己的医术不够精深,怕对不起患者。

菩萨心中敬畏众生。

凡是心中没有敬畏之心的人确实是大势已去。

老总开会时你是否带着敬畏之心来的?可怕对职员没有关心。

真正敬畏的人说话差不多上专门平和的,都用平和的语调说话。

凡是有敬畏心的人做事都会到位。

凡是事做不行的人差不多上心中没有敬畏之心的人交给我有没有像信徒一样把我的一切交给我的产业,我的事业?你把自己交给谁,你就会拥有谁!把自己交给事业多少,你就会成就多大的事业!在江湖行走十年还没有赚到一个亿,就说明要么没有才能,要么没有灵性。

有人有灵性,但没有勤奋。

有人专门勤奋,但没有灵性。

必须把自己交给职员,否则你永久不可能拥有职员。

只要不把自己交出去,你永久可不能拥有。

没把自己交给爱情,你就可不能拥有爱情。

不把自己交给事业,你就可不能拥有事业。

不把自己交给职员,你就可不能用有职员。

享受我有没有像信徒一样享受我的产业,我的事业?凡是事业做得好的人,差不多上享受其中的人。

凡是需要坚持的人都不可能坚持下去,。

你能够享受美酒,香烟,你什么缘故不享受事业?假如享受就会生生不息。

凡是享受其中(事业)的人,成也会成,不成也会成。

凡是享受其中(事业)的人,必成大业。

经营企业确实是经营人凡是心中装着事的人,无法成就大业。

凡是心中装着人的人,必成大业。

“神思”新释

“神思”新释

“神思”新释【摘要】中古时期普遍认为人体是神、气、形的统一,其中神是生命的主宰,能够控制形体,并具有思考功能,这种观念被刘勰吸收。

《神思》主要从神对创作活动所起主宰作用的角度立论,神指精神。

思指思考,神思指精神的思考活动,在文章创作中即指精神的构思作用。

从一般观念的角度有利于解决包括“神思”在内的众多《文心雕龙》理论范畴的争议。

【关键词】“神思”;一般观念;神;气;形《文心雕龙》研究中有个十分奇怪的现象,在涉及刘勰对某些作家作品评价的理论渊源时,多数研究者能够达成共识;而在理解”道”、“神思”、“体性”、“风骨”、“气”这些与宇宙和创作主体有密切关系的范畴时,总是充满争议。

由此我们想到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一般知识、思想和信仰,它们为大众提供了诸多关于宇宙和人类的解释。

这些论述往往会超越派别的限制。

如果一定要把刘勰的相关论述归结为某家理论,自然会众说纷纭。

葛兆光先生在《思想史的写法》中,把人类在历史传统中所形成的基本观念和主体意识视为一切知识和思想依据的背景,并指出:“从这个背景形成起,它就反过来不断地被知识与思想确认,当历史一次又一次地向它表示了认同之后,它已经悄然淡出,被依赖它的人们‘束之高阁’,因而很难被彻底说清楚。

”因此,葛兆光先生在考察思想史时,不再把自己的叙述局限于“史有明文”的著作,而是拓展到家规族训、蒙学读物、劝善书这类材料。

这启发我们在考察刘勰思想观念的理论渊源时。

是否应该关注一下那些被当时民众视为常识并无需证明的诸多观念,它们既然是当时包括刘勰在内的普通民众立身处世所必需掌握的基本知识。

自然也会影响到他们对包括文学在内的其他事物的认识。

《神思》居《文心雕龙》下篇之首,重要性自不待言。

就“神思”内涵而言,历来争议颇多,李淼先生曾对相关研究加以综合考察,详细归纳出想象或构思、神秘的宗教思维、神妙的构思、以想象为特征的艺术思维、精神上的活动等8种不同的解释。

就“神思”渊源而言,有些学者认为“神思”乃刘勰所创,并联系后代或西方创作理论,把“神思”约略等同于艺术想象或形象思维,从而肯定了刘勰对传统创作论的开拓之功。

2025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相关读物百喻经六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25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相关读物百喻经六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4)做事要擅长从个别中发觉和相识一般,肯定的实践主义会时时碰壁,也不行能;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相识世界重要的思维方式。
2.“驼瓮俱失”告知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 做事情不要顾此失彼,要兼顾两个方面。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假如被老师发觉了,就会受到处分,影响学业。在这种两难的境况下,假如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
3.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解读] 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的宝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宝贵稀有的东西变成了廉价一般的东西,缘由在于心情急躁,缺乏信念、恒心和耐性,从而失去了理性的价值推断。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却之心,假如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大利,就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特别惋惜的。
愚 人 食 盐
渴 见 水
入海取沉水
尝庵婆罗果
诈 言 马 死
驼 瓮 俱 失
对应学生用书P44
一、识字注音
1.嗤笑(chī)2.庵婆罗果(ān)
3.敕(chì)4.诈现死相(zhà)
二、通假字
不得半车炭之价直通“值”,价值,价格
三、一词多义
1.得
2.相
3.以
4.益
5.之
6.与
四、古今异义
1.昔有愚人,至于①他家②
3.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句式:被动句,“为”表被动。
译文:最终终因吃盐过多,反而被其败坏了口味。
4.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句式: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译文:他无话可说,被人们讪笑。
5.若但尝一,何以可知?
句式:宾语前置句,“何以”应为“以何”。
译文:假如只是尝一个,凭什么就知道个个都很好呢?

著名销售大师刘一秒宗教智慧最新讲义

著名销售大师刘一秒宗教智慧最新讲义
宗 教 智 慧
—— 刘 一 秒
1、有规矩、纪律
看完早课之后我要采取什么行动,建立文化场、教场 老板所到之处,消化红尘通道: 1、此处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2、我要立刻采取什么行动? 3、给我带来的引爆是什么? 外面的世界博大精深,见到竞争对手如此的勤奋, 用力我将会去引爆什么? 老板之心是所到之处,发现什么能为我所用
活动四:禁忌 宗教通过数不清的禁忌使人偏离轨道 企业如何做 老板三大禁忌 1、感觉没了:一开始能创业成功,什么条件都不具备但成功了,但现在????当 初我们无中生有的时候就是有感觉学习的境界,就是把感觉找回来,或把感觉裂 变使心里长出更多的东西,而不是往里装东西。老板和老板比看谁一直有感觉 2、丧夫权威(软实力):老板死于迁就,老板要通过三代树立权威 3、情绪化:老板连情绪都掌控不了,怎么掌控二千人命运,谁会把命运交给你 员工有三大禁忌 1、不听有结果人的话(用自己没有结果的脑) 2、没做自己兴奋的事,不敢追求自己激情所在 3、不会自我操练,方法不对,不愿付出 活动五:礼仪 宗教通过数不清的礼仪精神向上生长 企业 1、一进办公室就灿烂 2、沟通必须眼睛看着眼睛 3、一上班就有个动作,如击掌 4、下班有一个动作(如跳舞或音乐或有专人通知) 没有状态就是混日子 开会是公司最重要的工作 开会就是让明天比今天更有状态
活动三:祈祷
宗教通过祈祷锁定众生精神世界,使其精神生长裂变 企业如何用? 老板过去对同行的祈祷:希望同行跨掉(听说听行不行了,你就幸灾乐 祸,幸灾乐祸之心不除,不会成大业);现在老板对同行的祈祷:希望 同行健康发展(同行倒你也快了) 老板过去对员工的祈祷 1、多干活少拿钱 2、忠心耿耿永不叛变 3、不用操心无师自通(来了就能独挡一面) 现在老板祈祷员工 1、早日实现梦想 2、快速成长 3、员工一分付出一分回报 过去员工的祈祷 1、祈祷老板发现我重用我忽视别人 2、祈祷顾客主动买单 3、祈祷天上掉饭馅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义二神思《神思》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六篇,主要探讨艺术构思问题。

从本篇到《总术》的十九篇,是《文心雕龙》的创作论部分。

刘勰把艺术构思列为其创作论的第一个问题,除了他认为艺术构思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外,更如本书引论所说,《神思》篇是刘勰创作论的总纲。

创作论以下各篇所讨论的问题,本篇从物与情、物与言和情与言三种关系的角度,概括地提出了他的基本主张和要求。

关于“神思”“神思”一词,最早大约见于汉韦昭《鼓吹曲》,其云:“建号创皇基,聪睿协神思”。

这里的“神思”主要还是在于说明人物之精神状态。

后来曹植的《宝刀赋》云:“神思而造象”。

此处的“神思”即对宝刀形状的一种想象。

而最早将“神思”引入艺术创作领域的则是南朝刘宋时代著名的佛学家、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宗炳。

他在名著《画山水序》中,论述了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的“神思”问题。

最早对“神思”展开全面论述的是陆机的《文赋》,其云:“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

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其致也,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陆机在这一段论述中虽未用“神思”一词,但有关神思的心理准备,神思过程中的超时空性,情感性与形象性,虚构性与创造性,以及语言媒介的物化形态等问题,都已谈得比较全面,且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

因此,《文赋》对刘勰的影响是很大的。

刘勰对陆机有关创作构思与想象的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精到形象的阐述。

他在《文心雕龙》中设专篇详论“神思”,由此确立了“神思”在中国古代艺术思维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关于“神思”的几种观点(一)艺术想象说,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有王元化;王在其《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的《释〈神思篇〉杼轴献功说》一文的副标题即是“关于艺术想象”。

其后在此文中第一段,他通过对刘勰引用“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来定义神思的诠释,认为:“刘勰所说的神思也就是想象”。

郭绍虞在其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采用这种说法,认为神思所涉及问题核心为艺术的想象,神思是一篇完整的艺术想象论。

(二)文思或艺术构思说,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有陆侃如,牟世金。

陆、牟二人合著的《文心雕龙译著》,在《神思》篇中他们说道:“《神思》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六篇,主要探讨艺术构思问题”。

(三)艺术构思为主包括想象灵感等因素说,此论为龙学中比较普遍的说法代表学者有张少康、王运熙。

(四)精神活动说,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有赵仲邑。

赵在其《文心雕龙译著》的《神思》篇中说:“神思就是精神的活动。

根据本篇所说,它包括想象,也包括思索。

”赵仲邑的说法认为神思就是精神活动,从精神活动四个字来看,神思的内涵有所增大,但其后面的论述还是将这“精神活动”放在创作的范围内来讨论的。

因此这几家说法,用词或有所不同,但是大意还是相近的。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

"神思之謂也。

文之思也,其神遠矣。

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古人曾说:“有的人身在江湖,心神却系念着朝廷。

”这里说的就是精神上的活动。

作家写作时的构思,他的精神活动也是无边无际的。

所以当作家静静地思考的时候,他可以联想到千年之前;而在他的容颜隐隐地有所变化的时候,他已观察到万里之外去了。

作家在吟哦推敲之中,就像听到了珠玉般悦耳的声音;当他注目凝思,眼前就出现了风云般变幻的景色:这就是构思的效果啊!】刘勰开篇名义提出“神思”,何为“神思”?“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此处“古人”语的原型在《庄子·让王》篇,出自中山公子牟之口,原意是身在民间,心在朝廷,难舍富贵生活。

从而说明“神思”就如在朝做官,心在此而身在彼,不愿意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接着作者又用“文之思”三个字将“神思”二字与文学紧密相连,自此开始对文学创作过程中形、神、思等进行了阐述。

“寂然凝虑”、“悄焉动容”从形的角度来写艺术想象,想象不能凭空而出,是依托一定物体产生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则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描绘艺术想象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可知性;“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则是想象伴随语言,伴随物象,整合主观与客观从而产生新的意象。

从文章可以看出,刘勰认为的“神思”是一种出脱时空,不拘泥于现实物象,又充分自由的发挥艺术想象而产生的心理活动。

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

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物沿耳目,而辭令管其樞機。

樞機方通,則物無隱貌;關鍵將塞,則神有遁心。

【由此可见,构思的妙处,是在使作家的精神与物象融会贯通。

精神蕴藏在内心,却为人的情志和气质所支配;外物接触到作者的耳目,主要是靠优美的语言来表达。

如果语言运用得好,那么事物的形貌就可完全刻划出来;若是支配精神的关键有了阻塞,那么精神就不能集中了。

】其中“神”、“物”、“志气”、“辞令”四者的关系王运熙、扬明著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文心雕龙》部分为王运熙所写)对这四者的关系所论颇详。

王运熙将“神与物游”,“志气统其关键”,“辞令管其枢机”概括为创作活动时的三要素:思想感情、外界事物和文辞。

他对“物”的准确含义做了比较详尽的阐释,认为“神与物游”之“物”乃是指自然之物,而不是包括自然与社会一起的意识之外的“物”。

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认为:“志气”可解释作情志与气质,在《神思》篇中泛指思想感情,认为想象活动是受思想感情的指导的。

而“辞令”是指“语言或语词”,“就想象活动的性质来说,它必须以语言作为媒介或手段”。

郭绍虞的《中国历代文论选》对“志气”、“辞令”两句进行解释时,基本完全采纳了王元化的观点。

范文谰《文心雕龙注》说:“物,谓事也,理也”。

这段话涉及神、物、志气和言辞四个概念,而这四者之间层次不同,先后顺序不同。

其中“神”固然是主体,是最重要的;“物”这里不应该是物体,而应该是包罗万象的“物象”的代称,此二者要产生联系靠的是艺术想象。

而“志气”则指与主体所具有的才气、性格等不能分开的思想感情,是一种内在的驱动;“言辞”则是将“神”、“物”与“志气”相结合从而产生的最美的艺术形式。

可以看出,这四者指出文章是情感与言辞,内在与表象的结合。

而“神”与“志气”、“物”与“言辞”两对搭配,显示了“神思”在概念转换中的作用。

原因就在于,刘勰认为,客观世界即“物”与人的主体意识即“神”产生感应,再通过主体的才情和表达,运用“言辞”将其描画,才能产生好文章。

关于“神与物游”“思理为妙,神与物游”一句开始,刘勰着重谈了艺术想象的魅力。

“神”即精神,是指思维活动的基本意向,“物”则指作者头脑和心里所想到的事物表象,包括自然景物与社会生活。

通过心神与外物相互作用而超越时空,对自然世界和万物表象做出最艺术的概括和有声有色的艺术表现的境界。

“神与物游”是一种主体情感与感物所得的艺术表象相融相游、和谐运动,以逐步创造审美意象的心理活动。

近代著名学者黄侃《文心雕龙札记》曾阐析“神与物游”说:“此言内心与外境相接也。

内心与外境,非能一往相符合,当其窒塞,则耳目之近,神有不周;及其怡怿,则八极之外,理无不浃。

然则以心求境,境足以役心;取境赴心,心难于照境;必令心境相得,见相交融,方为是也。

”“心境相得,见相交融”,是“神与物游”的根本特征,也恰是意境生成的特征。

“神与物游”,其中的一个“游”字别具情趣与意味,它极其鲜明地体现了“神与物”相互交融的一种特殊情形。

“游”的概念,其源则在老庄哲学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天下》)的“乘物以游心”(《庄子·人间世》)。

《庄子》一书中多次提到这种“游”的情形。

如“出入六合,游乎九州”(《庄子·在宥》)、“游心于物之初”(《庄子·田子方》)、“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山木》)、“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逍遥游》),这些一以贯之的“游”,实质讲的是主体的心境自由,不为世事与天地万物所束缚的自由精神。

再联系到“神与物游”,我们便可更进一步清晰地认识到,作为主体精神活动之“神”与作为事物表象为运思“实体”之“物”的交融是极其自由而无拘无束的,简而言之,“神与物游”,即神游于物。

樞機方通,則物無隱貌;關鍵將塞,則神有遁心。

范注、郭注译本均引陆机《文赋》中的一段话:“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

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

……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览营魂以探颐,顿精爽而自求。

理豁翁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

是故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

……。

郭本和范本明确指出彦和诸语,即《文赋》所谓,的这些。

这里,虽说二文都提到“通”和“塞”,分别运用了“神”和“思,的概念,但就彦和所论和陆机所述的创作课题,却是并不一致的。

陆机这一段话,论述感兴问题,即今天所说的创作冲动。

有了这种冲动,文思泉涌,言辞畅达,反之,创作则有如枯木调流。

这里说的,自也是一种精神现象,但毕竟不同于彦和所描述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神思活动。

本条四句加上紧接的前四句,看得出彦和已不再是单纯地在论述神思问题了。

非常明显的是作者已将创作问题分成了两个板块。

其一是精神活动即本条句中的“神,字,彦和以为这是受作者心志所掌管的,其二则是表现系统,辞令的运用应为其关键。

这就是说,彦和并不认为仅有神思即可宣告功成,所以既强调心志不可堵塞,也要求辞令得以畅达,二者缺一不可。

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因此,在进行构思的时候,必须做到沉寂宁静,思考专一,使内心通畅,精神净化。

】关于“贵在虚静”刘勰从两个角度写主体心智的培养。

一是“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这是作家创作前必须具备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也是必要的前提,而最重要的即是“贵在虚静”。

我国古代论艺术构思,首先强调作家必须有虚静的精神状态或良好的心境,这是艺术构思的必要前提。

虚静,或者称为静思、空静、安静、宁静、幽静、澄心、凝心等,说的都是一种不受任何主观或客观因素干扰、专心致志的精神状态。

“虚静”说的由来老子所谓“涤除玄鉴”的命题,可谓“虚静”说的源头。

“涤除玄鉴”就是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望,取得内心的虚静,以保证对“道”的观照。

《老子·十六章》说:“致虚极,宁静笃,万物并作。

”“虚静”、“疏渝”、“澡雪”诸语,范注、郭译、牟本都引自《庄子·知北游》“老耽日:‘汝齐戒,疏渝而心,澡雪而精神,倍击而知!……’”这是老耽答复孔子询问至道说的几句话,指出首先要斋戒,疏通心灵,洗刷精神,摒弃才智,即有虚静的心境方可与言至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