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与遗忘:对吴地“九四香“风俗流变的社会学分析

合集下载

记住乡愁 留给孩子们的中国民俗文化 优秀学术著作

记住乡愁 留给孩子们的中国民俗文化 优秀学术著作

记住乡愁留给孩子们的中国民俗文化优秀学术著作记住乡愁留给孩子们的我国民俗文化优秀学术著作我国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精神。

民俗文化是一种乡土文化,是乡愁的象征,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城市化的推进,我国传统民俗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消失和流失。

如何记住乡愁,保护和传承我国民俗文化成为当代我国学者亟需探讨的课题。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学者通过对我国民俗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研究,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学术著作。

这些著作不仅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影响力,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我国民俗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不得不提到著名的学者杜学芳先生的《我国民间文学史稿》。

这部著作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对我国民间文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民间故事、传说、谚语、谜语等形式的文学进行分析,杜学芳先生将我国民间文学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著作不仅为我国民间文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后人了解我国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而另一位著名学者饶宗颐先生的《我国民间文化论丛》则从更广泛的角度对我国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通过对我国传统宗教、艺术、习俗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揭示了我国民间文化丰富多彩的特点。

在这部著作中,饶宗颐先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民间信仰、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为后人理解我国民俗文化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还有许多学者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了解和传承我国民俗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比如茅海建先生的《我国传统村落文化研究》,以及郑振铎先生的《我国传统村落社会史研究》,这两部著作通过对我国传统村落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我们对我国民俗文化的根基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国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精神,对于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塑造我们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

《2024年族际互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范文

《2024年族际互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范文

《族际互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不同族群间的交流和互动越来越频繁。

在这个过程中,族际间的集体记忆作为历史文化的积淀,成为了维系和促进族群关系的重要纽带。

本文将从族际互动的视角出发,探讨集体记忆的形成、演变和影响,旨在深入理解不同族群间的文化交流与认同。

二、集体记忆的形成与演变(一)集体记忆的定义集体记忆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对共同经历的回忆、认知和认同。

这些记忆通过文化传承、社会交流等方式得以保存和延续。

在族际互动中,不同族群的集体记忆相互碰撞、交融,共同构成了多元文化的社会记忆。

(二)集体记忆的形成集体记忆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历史、文化、社会等。

在族际互动中,不同族群的成员通过交流、共享、传承等方式,将共同的经历和记忆内化为集体的记忆。

这些记忆在代际传承中不断积累和丰富,形成了具有独特性的文化传统。

(三)集体记忆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集体记忆也会发生变化。

新的历史事件、文化交流等都会对集体记忆产生影响,使其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族际互动中,不同族群的集体记忆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

三、族际互动与集体记忆的关系(一)族际互动对集体记忆的影响族际互动是不同族群间交流和互动的过程,它对集体记忆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互动中,不同族群的成员通过分享经历、交流文化等方式,将各自的集体记忆相互融合,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元的社会记忆。

(二)集体记忆在族际互动中的作用集体记忆在族际互动中起到了维系和促进族群关系的作用。

通过共享集体记忆,不同族群的成员能够增强对彼此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从而促进族群间的和谐共处。

同时,集体记忆也是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四、案例分析: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集体记忆研究以某多民族国家为例,该国各族群间的文化交流频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探讨不同族群间的集体记忆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分析该国各族群在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共同经历和记忆,以及这些记忆如何通过族际互动得以传承和发展。

媒介记忆与乡土档案的影像表达

媒介记忆与乡土档案的影像表达

106学术探讨媒介记忆与乡土档案的影像表达陈瑜(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摘要:媒介是记忆的叙述机构和物质实体,媒介记忆的存储与重现方式经历了持续的变革。

影像作为一种新型媒介进入档案领域之后,形成了文本和影像共存的档案话语格局。

在我国乡土社会的文化书写方面,影像档案比纸质档案所存储的信息更加立体直观,诸多乡土元素通过镜头被真实记录和传播。

乡土档案中的影像记录用图像和视听方式呈现了乡土中国的历史图景和人文风貌,对乡村记忆起着重构作用。

关键词:媒介记忆;乡土档案;影像档案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3-0106-02一、引言随着媒介技术及产业的不断壮大,媒介已成为人类社会最有效的系统化的记忆手段,成为建构与完善群体与社会记忆的重要途径。

影像作为一种新型媒介进入档案领域之后,形成了文本和影像共存的档案话语格局。

在我国乡土社会的文化书写方面,影像档案比纸质档案所存储的信息更加立体直观,诸如乡村记忆、文明乡风等存在于一定微观时空坐标的人及事物中的乡土元素通过镜头被真实记录和传播。

从内容上看,它是乡土文化的记忆与重构,从形式上看,它是构建大众乡土认知的载体;乡土档案中的影像记录通过对在地文化的表述和书写,留存了乡土社会的原生性,深刻唤起了人们关于家乡故土的集体记忆。

二、影像与媒介记忆(一)媒介演进中的影像德国学者约恩·吕森将口语、文字之后的所有媒介称为新媒介,新媒介的出现使历史经验的原本存储方式发生改变。

影像作为一种技术性表述符号和新的传播媒介,记录了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变迁之路。

影像概念中的“影”指活动影片,“像”指照片或图片。

关于影像表述的理念,齐·克拉考尔提出“照相的方法”和“电影的方法”具有“当场抓住的自然”的特性[1],有力地夯实了影像“镜子映照式”描述,“以形似于客体”进行“真实”表达的论点。

影像“是一条痕迹,直接从现实拓印下来”,过去被复制为具体的视觉形象,以直接可见的形式呈现。

乡村学校的乡土文化失忆与记忆重构

乡村学校的乡土文化失忆与记忆重构

08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乡村振兴需要繁荣乡土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他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

费孝通先生也曾说过:“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3]乡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服务于乡土社会,又是滋养乡土人民的文化源泉;它是一个地区的文化标识,也是其感召力和吸引力之所在。

所以,繁荣乡土文化是夯实乡土根基、打造乡土文化特色和关注乡村个体生命成长的重要内容,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

但文化不能靠生物遗传的方式获得,只能通过“社会遗传”特别是教育的方式使其得到延续[4]。

哲学家康德曾说: “文化的进步,都是人所造成的,尤其是学校的设立,其贡献最大。

”乡村学校往往位于村落的中心,是一个村落的文化据点。

因此,乡村学校必须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需要,承担起繁荣乡土文化的责任,增强乡土文化的适应能力,构建乡土文化新的文化特质和体系,使乡土文化不断更新,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乡村学校对乡土文化的失忆乡土文化是建立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下,在乡村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淀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总和[5]。

在物质层面,既包括古建民居、宗庙祠堂、古树名木等历史遗存,也包括生活器具、劳动工具09EDUCATION TODAYFebruary 2020今日教育乡村学校的乡土文化失忆与记忆重构●文/王小红 陈晓玲等工具器械。

在非物质层面,包括风土民情、神话传说、文化名人、民间信仰、民俗节日、乡规民约、族谱家规、传统技艺、地方曲艺、民族服饰等[6]。

吴歌整理研究

吴歌整理研究

吴歌整理研究
吴歌是江南地区十分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丰富的艺术价值、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吴歌流行于吴方言区,是研究吴地人民生产劳动生活与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作为首批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吴歌,在城市化进程与文化多元化的双重挑战下,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吴歌的生存状态形势严峻,令人堪忧。

本文通过对顾颉刚吴歌收集与研究的学术成果进行整理与深入研究,探讨吴歌的历史源流、内容分类、收录整理和创新发展。

探索在新的文化形态之下,吴歌传承与保护的有效途径,实现吴歌在当下社会环境中的“活态”保护。

文化记忆视角下节庆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文化记忆视角下节庆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文化记忆视角下节庆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陆辰佳
【期刊名称】《《非遗传承研究》》
【年(卷),期】2017(000)004
【摘要】一、记忆研究的起源、转型及发展记忆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学术界近年来最热门的理论词汇之一。

记忆一开始是作为“术”和“力”进行研究的。

“术”指的是“古罗马雄辩术”,其五种外在知觉分别指的是立意、谋篇、布局、记忆和行动,其中记忆是作为一种空间范式存在的。

而记忆作为“力”存在
于心理学话语中,想象力、理性或常识、记忆力是心理学中的三种内在知觉,其中的
记忆具有复制能力和生产力的能力,即能在没有文字的人类早期创造文字的力量。

【总页数】5页(P20-24)
【作者】陆辰佳
【作者单位】[1]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学专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83.5
【相关文献】
1.非遗保护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r——以马洒壮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为例 [J], 郑雪松
2.文化记忆视角下节庆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国家级非遗端午节罗店划龙船习俗为例 [J], 陆辰佳
3.文化记忆视角下节庆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国家级非遗端午节罗店划龙
船习俗为例 [J], 陆辰佳;
4.非遗保护视角下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传承和发展
——以莫家拳为例 [J], 林继东;蔡峰
5.非遗保护视角下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传承和发展——以莫家拳为例 [J], 林继东;蔡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俗的批判与批判民俗学——葛兰西论民俗

民俗的批判与批判民俗学——葛兰西论民俗

文化遗产年第3期民俗的批判与批判民俗学——葛兰西论民俗刘奕伶[摘要]作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安东尼奥.葛兰西曾对民俗和民俗学有过深刻的论述。

葛兰 西认为,民俗是一种需要进行提升的民众世界观,民俗学的任务是鉴别和批判民众世界观中落后的内容。

进 而,在其实践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础上,葛兰西的民俗(学)观的分为了三个层面:作为“自发哲学”起点的 民俗、以一种世界观为批判对象的民俗学以及民俗学教育在“文化霸权”斗争中的重要性。

葛兰西的民俗观与五四时期的中国民俗学构成了相互呼应的关系,并为当下的民俗学带来了启发与思考。

[关键词]葛兰西民俗批判自发哲学文化霸权〔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0890 (2018) 03 -097 -06引子:被忽视的葛兰西之民俗观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 ram sci,1891 - 1937)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是意大利 共产党的领袖。

1922年,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 斯分子夺取了意大利国家政权,葛兰西领导意大 利共产党展开了反法西斯斗争,于1926年被法西 斯政府逮捕,1937年不幸逝于狱中。

!在监狱期间,葛兰西写下许多的文章结集为 《狱中札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注入了新的内容。

《狱中札记》中有数篇文章专门论述民俗和民俗 学,遗憾的是鲜有民俗学者对其进行深入探究。

从大方向上来说,我国民俗学界不乏对马克思主 义民间文艺观的关注,®近年来也有民俗学者考察 了葛兰西的思想,介绍葛兰西的民间文学观,#或 是借助葛兰西关于“常识”的论述,尝试扩展民 俗学的范畴。

®但以上研究比较缺乏对葛兰西著作原文的梳理与分析,也没有将葛兰西的民俗(学)观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呈现出来。

美国民俗学者 金卡莱拉(G e n c r e lla)对葛兰西的研究比较深入,他系统梳理了葛兰西的民俗及民俗学相关论 述,®但其阐释没有明确葛兰西观点的价值所在。

“风俗”与“民俗”的语义流变与地位转换

“风俗”与“民俗”的语义流变与地位转换

“风俗”与“民俗”的语义流变与地位转换
彭恒礼
【期刊名称】《天中学刊》
【年(卷),期】2013(028)002
【摘要】古典文献中“风俗”与“民俗”存在语义差异.古人多使用“风俗”,“民俗”地位并不彰显.然随着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风俗”地位衰落,“民俗”地位上升,二者固有关系被倒置.这一变化的发生与近代社会的转型有着密切关系.从语义流变的角度,可以看到词语文化地位的变化过程.
【总页数】8页(P113-120)
【作者】彭恒礼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0
【相关文献】
1.从紫姑信仰的民俗流变看女性地位的历史性失落 [J], 徐海燕
2.区域民俗的特性和流变——评陈桂炳新著《泉州民间风俗》 [J], 郭志超
3.生产民俗中的角色转换与女性地位的变化--以江西波阳管驿前村为例 [J], 邱国珍;赖施虬
4.风俗志、风俗史与中国特色民俗学的构建--《中国风俗发展简史·前言》 [J], 陶立璠;;
5.谈《蒙古风俗鉴》在我国民俗学中的历史地位 [J], 暴凤田;白占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燹较 少 , 民风朴野 的吴地 向来是 民间习俗保 存较 完全 的地域 。 江南之俗 , “ 火耕水 耨 。 食鱼 与稻 , 以渔猎为业 … …其 俗信鬼神 , 好淫祀 。 l江浙 吴地 ”】 均 有 阴历 七 月晦 日( 十 日) 三 烧香 的风 俗 。本文 将
利 。清光 绪 年间 的 《 苏州 府志 》 “七 月 ) 日为 云 ( 晦 地 藏诞 , 水灯 , 地香 , 女烧 香 开元 寺 , 红裙 放 烧 妇 脱
谓忏 产事 。 嘲 ”
七月 晦 日烧 “ 藏香 ” 地 是全 国范 围 内的宗教节
历史 文献与 田野研 究相结合 , 国家和社 会互 动的 从
角度 , 吴地七 月末烧 香风 俗 的起 源和流 变进行 了 对
社会学 分析 。

日。如 江苏 、 山东 、 东 等地 俱 有此 风 。但 以江浙 广
东方 论坛
2 0年第 5 09 期
记 忆 与遗 忘 : 吴地 ‘ 四香 " 对 九 风 俗 流 变 的社会 学分 析
王 பைடு நூலகம்
( 南京 大学 文化 艺术教 育 中心 , 苏 南京 2 0 9 江 1 0 3)
摘 要: 吴地 “ 九四香”习俗的起 源和 流 变体现 了国家和社 会 的互动 。 吴地 民众选择 了全 国性 宗教 节 日“ 地藏 香”
忌 日, 一说 败 绩 之 日 ) 阴历七 月 三 十 日, 州 城 是 苏
正式 的关联 网络构 成 了各类 权力得 以施 展 的平 台 。 而地方 精 英 阶层是 文化 网络 中重要一 环 。 国家 如 果 不 能动 员作 为连 接 国家 与地方 的中介 者—— 地 方 精英 阶层—— 的话 , 意志就很难通 过文化 网络 其 渗透 至基 层组 织 。张士 诚据 吴就 得到 当地 精英 的 帮助 。“ 士诚 时止 存仰 、 、 张 胡 沈三 姓 , 聚族 死守 娄
门 0 l 踮 为 了彻底 根 除异 己并 控制 地 方 , ”Il ’ 0 明初 ,
与政 治 纪念 节 日 “ 九四 香” 时 间点上 的重 合是 民间社会 生存技 术的表 现 ; 者在 表 述形 式上 与前 者 的刻 意求异 是 在 后 民间社会 的政 治表 意。应 重新 审视 当下 民众生 活世 界 与现代 博物 馆 场域 中 “ 四香” 九 的不 同表述 方 式 , 以从 “ 小传 统”
吴 地 每 到 阴历 七 月 晦 日( 十 ) 了 “ 三 除 地藏 香 ”以 外, 又有 墙 角 屋 前烧 棒 香 之 民俗 , 间 呼为 “ 四 民 九 香” “ 或 狗屎香 ” 。此风俗尤 以苏 州为重 。“ 四香” 九 风俗 的源 起 据说 与 曾 占苏州 为 王 的元末 起 义军 首 领 张 士诚 有关 。张 士诚 “ 小字 九 四 , 州 白驹场亭 泰
到“ 大传 统”的地位 转换 中来分析 国 家和 民间社会 力量 对 比的动 态过程 。
关 键词 : 四香 :集体 政 治记忆 :遗忘 九
中图分 类号 : 1 . C9 2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0 5 7 1 2 0 0 一 1 卜 0 1 0 — 1 0( 0 9) 5 O 1 5
人 ……颇 轻财 好施 , 群 辈心 。 [他 占苏 为王 时 , 得 ”4 】 待 吴地百 姓甚厚 ,张士诚 ……改平 江路 为隆平府 , “
据 以为 都 ,……设 礼贤 馆 , 四方儒 士居 之 ; 招 籍户
部 田赋 , 皆仍 元 旧 , 逋 欠 , 当年 田租 十 之 四及 免 赐 往 年粟 、 帛给贫 民 ; 郡 劝农 使 、 设 县劝 农尉 , 修水 讲 利 。 [¨ 因此 百 姓 对 他 很 有感 情 。 明 朝杨 循 吉 ”5 ’ ]
颇 以仁 厚 见 称 於 天 下 。 …… 以 取 覆灭 , 哉 。然 哀 苏人 至今 独 呼为 张 王云 。 『 ’ 被朱 元璋 诛 ”6 ] ” 他
后 , 据史 志记 载 , “ 明清 时 期 苏 州 多处 存 在 着 与 张
收稿 日期 :2 0 — 8 2 09 0— 6
作者简 介:王咏 ( 92 ) 女 ,江 苏南京人 ,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 育中心教 师,社会 学博士 。研究方 向:文化社会学。 17一 ,
就谈 到 “ 国之末 , 尉 张士诚 据吴 浙 , 胜 太 借王 自立 ,
出现 的掌管 阴间 的菩 萨 。关 于 七月 晦 日烧 香风 俗
的记 载 主要 出现 在 明清各 种 杂记 或 者 方 志 中 , 如
《 帝京 岁 时 纪胜 》 中提 到 “ 七月 三 十 日传 为地 藏 菩 萨诞 辰 。 【 ’ ”2 和全 国大部 分地 区一样 , 地 民众 J 吴 在七 月 晦 日主要 行宗 教 忏礼 仪 式 。行 礼 群体 主 要 是妇女 , 忏产事 , 以祈 地藏王怜 悯 , 佑妇 女生产顺 保
士诚 相 关 的祠 庙 , ‘ 王 庙在 娄 门外塘 南 , 士 如 张 祀 诚 ……娄 门蛇 神 … …或 日士诚 弟 士信 , 于蛇 门 , 死 后人思 其惠 , 而祀之 ’ 常熟 白茆有张太 尉庙 ,洪 受 。 ‘ 武 四年建 , 相传 张士诚 浚浦有 功 , 民祀 之 ’ 。吴 县香 山亦 有 ‘ 公 庙 在西 庄 , 为 张 士诚 , 苏 神 元末 工 据 守 姑苏 , 日苏公 ’” 故 。 ’ 据传 张士诚 的生 日( 说 一

“ 四香” 草根政 治 的集体 记忆 九 :
吴 地 向有 七 月晦 日烧 香 的风 俗 。从发 生 学 意 义上 有 两 解 : 解 为佛 教 节 日, 一 即地 藏 王诞 辰 , 名 日 “ 藏香 ” 地 。二 解为 吴地 民众 对 曾经 占吴 为王 的 元 末起义 军首领 张士诚 的纪念 。名 日 “ 四香” 讹 九 ( 音 “ 屎香 ” 。佛教传 说 阴历 七月 晦 日是 佛教 “ 狗 ) 地 藏 王生 日” 地藏王 , , 通俗点 说就是 以温 和仁 慈形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