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培养情况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丰富的内涵,民族的苦难与辉煌熔铸其里,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渗透其中。

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旗帜之一。

加强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可以沿着先人的足迹,追寻中国文学的过去,展望中国文学的未来,缅怀昔日的荣光,创造未来的辉煌。

这是历史的重托,这是民族的期盼,这是中华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坚实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

具体要求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品德良好,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具有严谨求实的治学作风和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所主攻的领域内,达到较高的理论水平,争取有新的突破。

努力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史及其它艺术门类,具有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及相关实际工作的能力。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文献材料,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唐宋文学以文献为基础,研究唐五代及宋代多体文学的发展规律及其创作成就,重点研究唐五代及宋代文学的创作、传播与接受过程及其规律。

.元明清文学研究元明清文学思潮的演变及其内在规律,重点研究明清小说与诗文,尤其是重要作家与作品。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与演变,重点研究诗歌与辞赋。

四、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三年。

一至二年为硕士必修课程和指定专业课程的学习,三年级进行教育实习、撰写毕业论文与进行论文答辩。

实行以二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附表)六、课程介绍(见附录):七、教学与社会实践一至二年级各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参加学术会议、在导师指导下赴外地查阅学术资料与进行学术交流等),三年级第一学期进行教育实习两周。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50105)一、学科概况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显示出特有的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的特征。

它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同时又兼容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学,构成蔚为大观的中国古代文学。

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各种文体的嬗变发展、作家作品、作家群体和文学流派、文学理论批评等。

研究方向按时代划分为三段: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

该硕士点学科特色与优势:本校地处兰州,西北地域既是中国传统文学的发祥传承之地,又是多民族文化交融最为频繁之地,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学术研究空间极大。

本学科将传统的古代文学研究与西北民族地域文学研究相结合,拓展传统古代文学的视野,并且紧紧依托地域优势和民族优势,着重研究多民族集聚的古代西北地域文学及其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文学现象,以深入发掘中国多元一体的文学发展规律。

师资队伍:本学科目前有教授3名,副教授3名,讲师3名。

其中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6人。

年龄45-55岁3人,35-45岁3人,35岁以下3人。

是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团队。

教学科研:古代文学学科是校级重点学科,古代文学课程是省级精品课程。

近5年来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目前在研课题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规划课题2项。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

还有完成和正在完成的横向项目多项。

拥有项目经费65万(不含配套经费)。

出版著作《北朝民族文学叙论》、《山水诗词论稿》、《清代浙江进士群体研究》、《唐诗题材类论》、《秦汉政治与文学》等12部,大型文献集成2种,发表于核心以上刊物文章30余篇,获省厅级以上奖励5项。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在高等学校、科研单位、新闻出版机构、政府机关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1、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领导,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积极为国家和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旳培养具有广阔旳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系统旳专业理论、独立旳科研能力、较高旳外语水平、良好旳人文素质、德智体能全面发展旳,可以从事古代文学及相近学科旳教学、科研,以及文化、宣传、新闻、出版、管理等方面工作旳高层次人才。

详细规定是:1、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党旳基本路线,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遵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具有较强旳事业心,和艰苦奋斗、团结协作,为科学教育事业献身旳精神。

2、刻苦学习、勤于思索,治学严谨,勇于创新,全面而系统地理解本学科研究旳历史、现实状况及其走向,掌握坚实广阔旳基础理论和系统旳专门知识,具有较强旳从事古代文学教学和科学,以及文化、宣传、新闻、出版、管理等方面工作旳能力。

3、外语水平到达规定原则,能纯熟地运用一门外语阅读本专业旳外文书刊资料并能撰写论文摘要,具有进行国际语言交流旳能力。

同步,还应具有较强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旳能力。

4、具有较高旳科学素养和健康旳身心。

二、研究方向1、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2、唐宋文学3、元明清文学三、学习年限本硕士点硕士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全日制硕士硕士旳学习年限为二至四年,一般为3年。

课程学习时间和毕业(学位)论文撰写时间原则上各占二分之一。

对于品学兼优、提前完毕培养计划、修满学分且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容许其提前毕业;对于完不成学业,没有到达学校培养规定者,可以申请延期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4年(含休学)。

延期学习期间,培养经费自筹。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1、本硕士点课程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3个学期,总学分不低于34分(含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各2学分)。

课程构造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大类。

学位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课、外国语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非学位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其中学位公共课程共8学分,学位基础课和专业课不少于12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跨专业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公共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各2学分。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105学科专业介绍: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是河北师范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历史悠久,成就卓著,富有特色。

自建国以来,有萧望卿、李松筠、夏传才、王学奇、朱泽吉、常林炎等知名学者在这里任教,为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2年本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

近年来,通过自主培养和积极引进等措施,已建成具有高职称、高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研究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共有教师17人,包括特聘教授1人,教授7人,副教授3人,有博士学位者7人。

经过几代学者五十多年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形成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曲学研究、古代小说研究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学术影响。

自2000年以来,在包括《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研究》等权威期刊在内的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获得各级科研经费150万元。

雄厚的师资队伍和强力的经费支持,将为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培养目标博士生教育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博士生培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树立献身科学与真理的坚定信念,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牢固掌握古代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较好地掌握与古代文学密切相关的古代汉语、文献学、历史学、哲学、美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技能;掌握一门及以上外国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从事具有较高学术含量的文史研究工作,能够胜任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培养突出的创新能力,在学术研究或专业技术上取得创造性成果。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50105)(对外汉语学院)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有志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发现和分析问题,理论素养深厚、专业知识扎实、学术视野开阔并具备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学期间参与学术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独立完成符合学术规范的学位论文。

毕业后能胜任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以及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相关工作。

二、培养方式与修读年限(一)培养方式:采用经典研读、课堂讲授、案例教学、跨文化比较、讨论和研究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培养学生敏锐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对国外中国文学及传统文化研究成果开展再研究的能力。

(二)修读年限:3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汉学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一)学分要求硕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

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等公共必修和研究方法类等公共选修课程。

学位基础课为本专业的学位必修课程。

学位专业课包括面向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和结合研究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考核分考试和考查。

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考查成绩按等级制计分。

跨专业入学(原则上本科专业与硕士专业跨一级学科可认定为跨专业)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由导师根据学生本科课程成绩和现专业要求决定是否补修本专业相关课程,补修课程学分另计,不能替代规定的学分。

本专业应修总学分至少为32分,且分项学分不低于以下要求,方可进入毕业论文答辩程序。

其中学位公共课的政治理论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指定选修,1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科、医科研究生指定选修,1学分);公共外国语为4学分;《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自主学习,网上考核,不计算学分。

学位公共课的选修部分的课程为“第二外语”、“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技术”、“研究方法类公共选修课”等,研究生可选修其中一门(2学分)。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总体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宽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传统文化修养、热衷于中国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完成具有独立创见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2.具有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阐释能力和将其转化为现代资源的能力。

3.掌握相关学科目录学、版本学、文学史的基本知识。

二、研究方向研究方向名称:1、先秦两汉文学2、魏晋南北朝唐代文学3、唐宋文学4、元明清文学5、中国文学批评史6、中国古代诗歌7、古诗文吟诵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硕士生基准学制为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为四年,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16学时/学分)。

其中课程学习1.5年(以课程学习、实践为主,兼顾论文的前期工作),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提前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达到学校和本学科规定条件的硕士生,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毕业。

四、课程设置(一)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三年基准学制安排。

其中公共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位外语)学分为7分,专业必修课9学分,选修课16学分(除本专业开设的课程外,文学院各专业开设的课程均可以作为选修课,每门选修课计2学分,由导师在开学初指导学生进行选修),必修环节(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1学分、参加学术活动1学分、教学实践2学分)4学分。

对于跨专业考取的研究生,必须补修2门大学本科的主要课程。

补修课程学分另计,但不得顶替以上规定的学分。

(二)外国留学生1. 港澳台研究生必修公共外语课,免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2.外国留学研究生免修公共外语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五、实践环节每个学生必须担任自己导师的助教4周,并填写《研究生教学实践情况表》,具体时间形式由导师指定。

教学实践2学分,由导师负责考核。

六、中期考核硕士生在第四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考核硕士生是否已经掌握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以及对相关学科的前沿成果和前沿知识的理解情况,是否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50105 授予文学硕士学位)一、学科专业简介中国古代文学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传统的重点学科,许多著名的学者曾在本学科点工作。

1978年获得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专业队伍结构合理,科研和教学成果丰硕。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共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人。

古代文学学科划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包括近代)四个研究方向,并由此形成相对独立的学术阵营。

本学科在这几个研究方向均有较强的学术实力和较大的学术影响,形成了自己比较鲜明的学术特色,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就,并赢得了全国同行的好评。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高等学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和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古籍整理及其它文化工作的专门人才。

要求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一门外国语。

在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方面,要求掌握坚实的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简介序号研究方向名称简介1先秦两汉文学该方向主要研究秦汉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及楚辞、秦汉诗赋等。

2魏晋南北朝及唐代文学该方向主要研究魏晋玄学与文学、六朝骈文、格律诗的形成、唐诗的发展与繁荣、唐代古文运动、词的产生、唐传奇。

3宋元文学该方向主要研究宋词、宋诗、宋文及元代杂剧、散曲和元代诗文等。

4元明清文学该方向主要研究元曲、明清戏曲、明清小说、明清诗文流派和中国近代文学。

四、学习年限本专业研究生学习年限为三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总学分为37学分。

其中:1、一级学位课程5门,15学分(公共课程3门,9学分;专业学位课程2门,6学分)。

2、二级学位课程(通选课)中任选2门,4学分。

3、指定选修课课程6门,12学分。

4、任意选修课课程任选2门,4学分。

5、教学实践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

已有三年相关工作经历的硕士生,可以免修教学实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50105)一、学科概况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显示出特有的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的特征。

它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同时又兼容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学,构成蔚为大观的中国古代文学。

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各种文体的嬗变发展、作家作品、作家群体和文学流派、文学理论批评等。

研究方向按时代划分为三段: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

该硕士点学科特色与优势:本校地处兰州,西北地域既是中国传统文学的发祥传承之地,又是多民族文化交融最为频繁之地,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学术研究空间极大。

本学科将传统的古代文学研究与西北民族地域文学研究相结合,拓展传统古代文学的视野,并且紧紧依托地域优势和民族优势,着重研究多民族集聚的古代西北地域文学及其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文学现象,以深入发掘中国多元一体的文学发展规律。

师资队伍:本学科目前有教授3名,副教授3名,讲师3名。

其中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6人。

年龄45-55岁3人,35-45岁3人,35岁以下3人。

是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团队。

教学科研:古代文学学科是校级重点学科,古代文学课程是省级精品课程。

近5年来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目前在研课题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规划课题2项。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

还有完成和正在完成的横向项目多项。

拥有项目经费65万(不含配套经费)。

出版著作《北朝民族文学叙论》、《山水诗词论稿》、《清代浙江进士群体研究》、《唐诗题材类论》、《秦汉政治与文学》等12部,大型文献集成2种,发表于核心以上刊物文章30余篇,获省厅级以上奖励5项。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在高等学校、科研单位、新闻出版机构、政府机关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1、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领导,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积极为国家和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三:元明清文学
姓名
入学/毕业年份
专业
研究方向
硕士学位论文题目
指导
教师
备注
伏漫戈
87/90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论《二拍》众生相
徐洪火
博士
余新华
87/90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以“叶脉式”贯穿法唱出封建末世的一曲挽歌
——试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艺术结构与主题思想
徐洪火
齐欣荣
88/90
中国古代文学
博士
周金标
94/97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
韩愈传记散文论略
刘明华
尹富
94/97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
唐代量移制度与贬谪士人心态
刘明华
博士
兰香梅
95/98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
从诗人到词人
——李清照文学史地位的再认识
刘明华
博士
周英斌
95/98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
南渡乐禁对宋词发展的影响
刘明华
夏秋权
96/99
元明清文学
论《金瓶梅》主要人物的文化特征
徐洪火
张晓蓓
91/94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论《三国演义》中的谋士及谋略
徐洪火
博士
肖扬碚
91/94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金瓶梅词话》市民形象论
徐洪火
赵飞
92/95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三国演义》:人才观的完美体现
徐洪火
胡伟文
92/95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田九龄·田宗文诗歌创作多元透视
徐洪火
郭川
96/99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元代公案杂剧研究
徐洪火
张皖华
96/99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论马致远创作中的文人心态
徐洪火
陈燕
97/00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明代小说著录研究
徐洪火
饶龙隼
李燕
98/01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明杂剧中的女性天地
熊宪光
肖晓阳
93/96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至隋文学
论建安诗歌的悲剧精神
熊宪光
博士
梁笑梅
95/98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至隋文学
《世说新语》的诗性阐释
熊宪光
博士
周山河
95/98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至隋文学
鲍照的人生历程与诗文风格嬗变
熊宪光
柏松
95/98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至隋文学
潘岳的人格、作品论
熊宪光
博士
陈劲
96/99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培养情况
表一:先秦至隋文学
姓名
入学/毕业年份
专业
研究方向
硕士学位论文题目
指导
教师
备注
刘德煊
82/85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至隋文学
试论司马迁思想的阴阳五行倾向及其美学观
魏兴南
谭优学
王明辉
87/90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至隋文学
《诗三百》农事篇章研究
熊宪光
博士
段学红
87/90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至隋文学
唐宋文学
试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理想类型
刘明华
博士生
王宁宁
01/04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
真者无畏·善者无私·智者无忧——李白、杜甫、苏轼人格理想研究
刘明华
钱叶春
02/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
刘明华
高智
02/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
刘明华
张伟
02/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
刘明华
朱安女
02/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
刘明华
先秦至隋文学
汉神学政治与杂记体志怪小说之形成
熊宪光
Cnki
王莉
00/03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至隋文学
论魏晋六朝志怪小说文学性叙事的生成
熊宪光
Cnki
张陈
01/04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至隋文学
《山海经》神话叙事探研
熊宪光
罗欣
01/04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至隋文学
张华诗歌艺术论
熊宪光
高月
01/04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至隋文学
占如默
03/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
刘明华
阮丽萍
03/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
刘明华
饶福婷
03/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
刘明华
陈伶俐
03/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
刘明华
刘硕伟
03/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
胥洪泉
姚良
03/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
胥洪泉
注:备注栏标注cnki的为cnki学术期刊(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论文。
林昭德
徐永年
博士
张立伟
85/88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
古典与当代三题
曹慕樊
谭优学
雷学军
85/88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
韩孟诗派:孤独的超越
曹慕樊
谭优学
任晖
85/88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
杜牧三题
曹慕樊
谭优学
博士
周瑜
86/89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
论秦观和其婉约词
李景白
荀运昌
秦效侃
徐永年
杨鸿雁
86/89
中国古代文学
徐洪火
Cnki
何晓苇
98/01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文人、妓女和元杂剧
徐洪火
Cnki
博士
张军
99/02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金瓶梅》与《红楼梦》叙事艺术比较
徐洪火
Cnki
博士
何秋英
03/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韩云波
注:备注栏标注cnki者为cnki学术期刊(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至隋文学
《庄子》“三言”论
熊宪光
博士生
何仟年
97/00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至隋文学
唐前志怪小说与原始观念
熊宪光
博士
唐春艳
98/01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至隋文学
孔融研究四论
熊宪光
Cnki
王广福
98/01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至隋文学
《史记》采《战国策》考论
熊宪光
Cnki
李瑄
98/01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至隋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
陆龟蒙研究
林昭德
徐永年
博士
陶新民
84/87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
李白与魏晋风度
林昭德
徐永年
博士
张瑞君
84/87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
南宋江湖派研究
林昭德
徐永年
博士
巩本栋
84/87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
试论倡和与唐宋倡和诗词
林昭德
徐永年
博士
陈忻
84/87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
论姜夔与吴文英的词风
《金瓶梅词话》与劳伦斯小说代表作比较研究
徐洪火
冯汝常
93/96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论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妇女观
徐洪火
博士
杨绪容
95/98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金瓶梅》劝戒的社会文化透视
徐洪火
博士
赵章超
95/98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元代戏曲、平话中的“三国”、“水浒”人物形象论
徐洪火
博士
赵平略
96/99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
杜诗修辞论稿
曹慕樊
博士
戴建业
81/84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
孟郊论稿
曹慕樊
汪俊
83/86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
陈师道诗歌初探
郑思虞
荀运昌
博士
刘建龙
83/86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
元结论稿
郑思虞
荀运昌
程瑞钊
83/86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
柳永及其乐章集之研究
郑思虞
荀运昌
博士
韩云波
84/87
刘向《说苑》研究三题
熊宪光
唐爱明
01/04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至隋文学
谢灵运三论
熊宪光
刘杰
01/04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至隋文学
汉魏六朝咏史诗研究
熊宪光
漆娟
02/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至隋文学
熊宪光
杨昱
02/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至隋文学
熊宪光
朱世业
02/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至隋文学
熊宪光
叶会昌
03/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至隋文学
唐宋文学
裴迪考论
刘明华
博士生
cnki
张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