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第一课时
逍遥游(第一课时)

第二节中的鲲鹏不再只是 神奇巨大的,它离开北海,向 南迁徙到南海要“以六月息”, 它也“有所待”,有局限。
课后作业
1、整理第一、二节相关文言知识点, 并背诵这两节; 2、预习课文3—5节:初步疏通课文大 意,划出不理解之处,以备下节课质疑。
整体感知
听录音,注意字音及句读。 听完后,想想课文中留给你印象 最深的事物是什么,这是一种怎 样的形象?
文 中 描 写 的 鲲 鹏 的 形 象 如 何 ?
形体硕大无比, 变化神奇莫测, 奋飞气势壮美。
第一段作者主要向我们描写了神奇莫
测的巨鲲大鹏的形象。课文第二段也写到
了鲲鹏,那么第二段还是在表现鲲鹏的巨 大神奇吗?
“逍遥”指《逍遥 游》,是《庄子•内篇》 的第一篇。“逍遥”,也 写作“消摇”,意思是 “优游自得的样子”。 “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 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也就是“无所待”的自由 境界。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 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 国最有价值的思想。 ——海德格尔(德国)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及其复杂的乱世。 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奸臣杀人如麻。 他的志向抱负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他无法获 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 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 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 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 自由。他希望自己就是蝴蝶,摆脱形体的束 缚,可以自由自在的飞翔。正是在这样的背 景下,作者创作了《逍遥游》。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字子 休。楚庄王后裔,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之一。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辩论家。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其 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楚国蒙地。庄子生平 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 宗楚威王之聘。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同为 楚人,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 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但 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品为《庄子》,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 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完整版】《逍遥游》ppt

4-2、归纳第二段段意: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
大小之辩
彭祖——众人 鹏鸟——斥鴳
段意归纳:本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补
充、印证,说明万物虽有“大小之辩”, 但终归都是“有所待”。
4-3、归纳第三段段意:
这些有才有智 有修养的人都 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 没有达到真正 的“逍遥游”, 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 更何况那些普 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 通人呢? “犹有所待者”
从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 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 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
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论证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算“逍遥 游”) 怎样才算“逍遥游” 提出主张: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 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什么样的人可以入此境?
庄周梦蝶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十
分轻松惬意。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 过一会儿,他醒来了,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 十分惊奇疑惑。他认真的想了又想,不知道 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 了庄周?庄周与蝴蝶一定是有分别的。这便 称之为物我合一吧。
知鱼之乐
庄子和惠子在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游
得从容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呀。”惠子说: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 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 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 道你快乐。而你也不是鱼,那你肯定不知道 鱼的快乐。”庄子说:“从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你在哪里(安:一意为如何,怎么; 一意为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既然你 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我是在桥上知 道的。”
《逍遥游》第一课时

《逍遥游》
课 型
讲授
课时安排
第1 课时 (共5课时)
授课时间
2021年 9 月 15 日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高二(1-6)A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基础知识2、识记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庄子,道家思想);3、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理清文章思路,领悟作品主旨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四、梳理文意(第一段)
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餐而反(反通“返”)
2虚词、实词
(1)怒而飞(怒:奋发)(2)志怪者也(志:记载)
(3)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4)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5)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6)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六、学生自读第一段,教师评点本段思路
明确: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挥洒,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巨鲲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若垂天之云”。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叙述,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使用教具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逍遥游》第一课时

“逍遥”也写作“消摇”, 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 “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 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课文节选部分是《逍遥游》 的主体,文章从对比许多 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 要想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 境界,必须“无己”、 “无功”、“无名”。
注意下列红色字的注音:
ng ) 北冥( mí 鲲鹏( kūn ) n ) 抟( tuá 迁徙( xǐ ) 坳堂( āo ) 草芥( jiè ) 夭阏( è ) 蓬蒿( hāo )
心灵的追求之歌 《逍遥游》
《逍遥游》 是《庄子》中的代表作 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 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 永恒的精神世界。庄子生活在一个社 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他追求自由 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 绝对自由的境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寻求解脱。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 乱世。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佞 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在现实中 不可能实现,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 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 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 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 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 然物外的绝对自由。
《庄子》一书今存 33 篇,分为 内篇7, 是庄子所作, 外篇 和 杂篇11 ,学 汪洋恣肆 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文笔 , 15 想象奇特丰富 ,气势 波澜壮阔 。 《庄 子》善于虚构,大多是寓言作品, “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深奥、玄 妙)”。想象丰富,多用夸张、比喻、 拟人等修辞方法。从文学价值方面讲, 《庄子》一书展现出的浪漫主义才力, 更为后世称道和借鉴。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 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 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 是他说: “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 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 地用万物来为我 送行,我的葬物还不 齐备吗?” 弟子们不觉垂泪,说: “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 体。” 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 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 了前者的 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 颇了吗?”(《列御寇》)
《逍遥游(第一课时)》课件

•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 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 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 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 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 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 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 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 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 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 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 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 悲乎!
●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 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 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 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 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 “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翱 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 则槁矣。 ——《孟子·公孙丑》
——表面看来的“愚者”是否蕴藏着大智慧的可能性?
●宋国: ●商朝人后裔——文化与周礼不同,更接近长江流域的楚
文化,相信虚无缥缈的世界 ●周围大国林立——努力图存
● “与其说宋人笨,不如说他们看待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和东周的主流文化观念,有着很大的差距。” (杨照)
逍遥游1

《逍遥游》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及其人生哲学。
2.把握《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3.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
二、常识补充:1.庄子其人: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
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2.《庄子》和《逍遥游》:《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
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3.什么是“逍遥”?“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
逍遥游 第一课时(上课 完整版 )

4. 《庄 子》
《庄子》一书有52篇,现存内篇7篇,外篇15篇, 杂篇11篇,计33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著,外篇、 杂篇为庄子后学著。因唐玄宗尊庄子为南华真人, 故《庄子》又称《南华经》。 庄子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 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艺术风格。高一时学 过他的文章《秋水》,可以窥见一斑。鲁迅说: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 能先也。”这是很精当的评论。至于书中的主观、 消极、无为的一面,我们应该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 与庄子的经历加以理解和批判。
三.预习检测: 1、注意下列蓝色字的注音:
北冥( míng ) 鲲鹏( kūn ) 抟 ( tuá n ) 迁徙( Xǐ ) 坳堂( à o ) 草芥( jiè ) 夭阏( è )
蜩蝉( tiá o ) 宿舂粮 (sù chōng) 蟪蛄( huì gū) 大椿( chūn ) 斥鴳( chì yà n) 泠然( líng ) 万仞( rè n ) 蓬蒿( hāo )
3-:
记载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 迁移,迁往 而后乃今培风: 乘着,趁着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快速的样子;触,碰
3-2、解释下列句中的蓝色字: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相比 绝云气,负青天: 穿过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胜任; 联合; 满意 未数数然: 追求
生死观—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 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 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 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外篇·至乐》
《逍遥游》课件第一课时

大小之辩(辨)
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 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 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 的芬芳,但可以有小草的翠绿! 生活中没有旁观者,只要我们 坦然面对生活,总能找到适合 自己的位置。
三个“笑之” 不能以一种真实嘲笑另一种真实 不能以一种生活贬低另一种生活 不能以一种民主否定另一种民主 不能以一种自由约束另一种自由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 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 ,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译文:汤问政于棘这种情况。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深 海,那是天然形成的水池。那里有一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 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么长,它的名字叫鲲。有只鸟,它的名 字叫鹏,鹏的背像泰山,双翅展开像悬挂在天上的云,鹏乘着 旋风环旋飞上数万里的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打算 向南飞翔, 将要到南海去。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
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 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 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 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 辩也。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 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文:这只鸟,海动时就将迁到南海去。南海是天然形成的大 水池。 《齐谐》是一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 “当鹏迁往南海时,振翅拍水,水浪远达几千里。它乘着旋风 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山 野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鹏和地上的人一样,都不能真正认识天。从
课堂 小结
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 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里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 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 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课后作业
• 1.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比喻、夸张、拟 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 2.归纳、整理文中1、2段的实词、虚词。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 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 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 “我以天地 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 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 送行,我的葬物还不 齐备吗?” 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 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 庄子笑道:“天上有 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 夺了前者的 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 吗?”(《列御寇》)
《庄子》
•
《庄子》一书,今存 33 篇,分为 内篇7 ,是 庄子所作, 外篇15 和 杂篇11 ,学术界认为是他 人伪作。文笔 汪洋恣肆 ,想象奇特丰富 ,气 势 波澜壮阔 。 《庄子》善于虚构,大多是寓言作品, “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深奥、玄妙)”。想象丰 富,多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从文学价 值方面讲,《庄子》一书展现出的浪漫主义才力, 更为后世称道和借鉴。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 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 史纲要》)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 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 鲁迅》)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 文学"。
对名利的轻蔑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 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 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遣两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说:“楚王愿 将国内政事(委托给你)而劳累你了。”庄子手把钓竿头也不回地说: “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装着它,用巾饰 覆盖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 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呢?”两位大臣说:“宁愿拖着尾 巴活在泥水里。”庄子说:“你们走吧!我仍将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里。”
•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 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 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 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 之以息相吹也。 • 译文: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 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的. 《齐谐》 中的话说:“当鹏迁往南海时,振翅拍水,水浪 远达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 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山野的雾气, 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 理解: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 做比较,表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 ----高空中的
预习检查
注意下列红色字的注音:
o ) 蜩蝉( tiá 舂粮(chōng) 蟪蛄( huì gū ) 大椿( chūn ) yà n) 斥鴳( chì ng ) 泠然( lí n ) 万仞( rè
ng ) 北冥( mí 鲲鹏( kūn ) n ) 抟( tuá 迁徙( xǐ ) 坳堂( āo ) 草芥( jiè ) 夭阏( è ) 蓬蒿( hāo )
名 周, 战国 时期 宋国蒙 人,著 名的 思想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 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 为 “老庄” 。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 清静无为 。在 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为了现 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 脱,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地位之 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庄子(约前369~前286),
疏通意
•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 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 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 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 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 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 理解: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 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自主探究
• 1.了解庄子思想及文风。 •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勾画圈点第一段重 要的实词以及不懂的文句。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也!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qú)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 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欣然自得地 飞舞着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 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起来,惊惶 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我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 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 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做物、 我的交合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