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①忆山东兄弟
王维 (唐朝)
独在异乡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③思亲。 遥知④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zhū yú)少一人。
注释: ①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 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 俗,传说能以此避灾。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今 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②异乡:他乡。 ③倍: 加倍,更加。 ④遥知:远远的想到。登高:指民间在重 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⑤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 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按照我们作文的六要素我们从 题目可以知道的是哪几要素? • 时间: 重阳节
地点: 外地异乡 人物: 作者王维 故事情节: 思念家乡兄弟
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 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 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们在 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 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晚年生活 增添了无限乐趣。
思念亲人 诗人平时______________, 更加的思念亲人 每逢佳节_____________。
▲ ▲
所以就说
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遥知:远远的想到。登高:指 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 茱萸(zhū yú):又名越椒, 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 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在我们的《品德与生活》的第一课里 我们了解到:
关怀是爱, 期待是爱,
呵护是爱, 责备是爱,
在这里我们可以加一句:
思念是爱
山行
杜牧(唐朝)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 ,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深秋时节,沿着山上盘曲的小路一 直向上走,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 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欣赏这傍晚枫林的美 景,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翻译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翻译赏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简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
该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名句,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
【作者简介】王维,唐代诗人。
字摩诘。
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
开元九年(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
累官至给事中。
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
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
天宝末,为给事中。
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喑,拘于菩提寺。
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
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
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
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附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
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
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
赠秘书监。
王维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诗与齐名,并称“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兼通音乐,工书画。
有《王右丞集》。
【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⑷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诗歌。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诗简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翻译/译文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便加倍思亲。
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亲人。
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以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鉴赏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作者: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我独自一人在异乡漫游,每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我知道在那遥远的家乡,兄弟们一定在登高望远;他们都插着茱萸,就为少了我而感到遗憾伤心。
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作者的家乡山西祁县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山东兄弟:山东指华山以东。
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而王维当时在华山西面的长安,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赏析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
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及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及赏析导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⑵,每逢佳节倍思亲⑶。
遥知兄弟登高处⑷,遍插茱萸少一人⑸。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菜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一本诗写游子思乡怀亲。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二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
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首句写身在异乡的诗人每到佳节倍加思念故乡的兄弟亲人。
起句一个“独”字,造境突兀,既刻划出了诗人举目无亲、孑然孤单的形象,又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寂寞凄凉的心境。
两个“异”字迭用,更加强了诗人的孤独之感,为诗的画面增添了凄楚的色彩。
第二句是全诗的'诗眼和感情主线。
这里的“每逢”二字,突破了“九月九日”这一特定时间的局限,使人体会到诗中之情酝酿日久,今年九月九日的爆发只不过是碰到了重阳佳节这一导火索罢了,一个“倍”字,既渲染了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了平日思亲之经常。
这两句诗着重在写诗人节日的感受,由于诗题已经点明时值重阳佳节,埋下了热闹欢愉的节日场面的伏笔,因而就愈使人感到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的游子形象,更加鲜明。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
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赏析

描写就显得十分自然。 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
度概括的诗句
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 的警句。
相关名句:“但将酩酊酬佳节”,“重阳独酌杯中酒”。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 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 713—741 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 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 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 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 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 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 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自己思亲,想到亲人节日必然也在 想念自己,从而更加深了诗人珍视兄弟手足之情、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思。古时有 重阳节佩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可以消灾避邪之说。这里,诗人巧妙地通过兄弟重阳 佳节佩茱萸囊登高这一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使兄弟思己之情具体化、形象 化,用兄弟对登高行列缺了一人的遗憾心情来反射出诗人思亲的心曲,更使人感 到诗情真挚:委婉动人。
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 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 传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
【赏析】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译文】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赏析】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
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
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9月9日忆山东兄弟诗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全诗如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这首诗的诗意主要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对远在故乡的兄弟们的思念之情。
诗人独自一人在异乡作客,每当碰到美好的节日时,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就会格外强烈。
该诗前两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独在他乡的孤独,而后两句则通过遥想兄弟们重阳登高的情景,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一句,诗人用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表现了自己在异乡生活的孤独和陌生感,强调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而“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则是千古名句,道出了人们在节日时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深入人心。
整首诗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曲折有致的表达方式,既表现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又展现了人们共同的情感体验,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和广泛的共鸣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开了家乡的王维非常思念亲人,在 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在繁华的京城长安, 望着那热热闹闹的场东:指华山以 东王维的家乡蒲州, 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 同。
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哪里表现了”忆”? 寂是境 寞陌中 诗 。生, 人 的看 处 ,见 于 感的 陌 到面 生 孤孔 的 独也 环 、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极度思念亲人, 想到兄弟们干什么?有 感情朗读。
茱萸历代都被作为祭祀、佩饰、药用、辟邪之物。早在周代,茱萸就由于被视 为非凡之物而被当作祭祀不可或缺的八种美果之一;在汉代,人们逐渐地认识到茱萸 的多种药物用途而开始重视培育、栽植茱萸;传说中战国时期的楚国王妃就佩戴着茱 萸做的饰物。因此,人们对它格外钟爱,以致形成了饶有风味的茱萸风俗,即,于重 阳之日,登高畅游,携茱萸女,插茱萸枝,佩茱萸囊,饮茱萸酒,吟茱萸诗,极尽欢 娱之乐。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故古人又把九月九日重阳节称为登高节、茱萸节、茱 萸会。关于这一点,南北朝时的吴均在他所撰写的《续齐谐记》中记载了一则故事: ‚东汉时,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 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其言,举 家上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之。’今世人九月 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始于此。‛茱萸风俗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历史悠久, 只是到民国以后,由于社会的急剧动荡,茱萸风俗才渐渐衰落,唯登高之俗尚存于民 间。茱萸还可以酿酒,唐代著名隐士寒山曾有‚暖暖茱萸酒,空心枸杞羹。终归不免 死,浪自觅长生‛的诗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汉中地区茱萸主产县佛坪县利用当 地资源,生产出了茱萸牌系列果酒、饮料,其味醇美,药效显著。茱萸因其本身的价 值以及历代赋予的传奇色彩,使文人们很喜欢用它作诗料,并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 的不同心境。历代文人笔下,以茱萸寄言亲友欢娱之情的诗赋很多,其中以唐人为 最。以下是笔者搜录的唐人茱萸诗,与诸位共同品尝。
着兄外兄 我弟,弟 呢们多们 回 !此么一 想 时遗起在 此憾登家 刻啊高时 也。,, 一想现重 定必在阳 在家独节 思乡自总 念的在和
亲每 人到 说说诗的意思。 。佳 独 节自 时一 就人 更在 加他 思乡 念,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 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 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 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 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 年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 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 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 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 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 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 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的武艺。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 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 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 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 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 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 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