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二级预防PPT参考课件

合集下载

脑梗死的二级预防

脑梗死的二级预防

脑梗死的二级预防引言概述: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治疗脑梗死的同时,二级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脑梗死的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一、控制危险因素1.1 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按时服用降压药物。

1.2 控制高血脂:高血脂是导致脑梗死的另一重要危险因素,患者应遵循低脂饮食,定期检测血脂水平。

1.3 控制糖尿病:糖尿病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水平,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

二、定期复查和监测2.1 定期复查脑血管状况:脑梗死患者应定期进行脑血管超声检查、脑血管CT 或MRI等检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2 定期监测血液指标:脑梗死患者应定期检测血液指标,如凝血功能、红细胞比容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3 定期心电图检查:脑梗死患者应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及时发现心脏问题,预防心源性脑梗死。

三、遵循医嘱进行药物治疗3.1 抗血小板药物:脑梗死患者应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

3.2 抗凝药物:对于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抗凝药物,如华法林。

3.3 控制血糖药物: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开药建议,控制血糖水平。

四、保持良好生活习惯4.1 合理饮食:脑梗死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4.2 戒烟限酒:戒烟限酒是预防脑梗死的重要措施,患者应坚决戒烟,限制酒精摄入。

4.3 积极锻炼:适量的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预防脑梗死的再发。

五、心理护理和康复训练5.1 接受心理咨询:脑梗死患者常常伴随着情绪波动,应接受心理咨询,保持积极的心态。

5.2 康复训练:脑梗死患者应接受康复训练,包括言语康复、肢体功能康复等,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5.3 定期复查康复效果:患者在接受康复训练后,应定期复查康复效果,及时调整康复计划,提高康复效果。

脑梗塞治疗及预防精品PPT课件

脑梗塞治疗及预防精品PPT课件
23
常用药物(2)
UK
r-tPA
• 最早发现的纤溶酶原激活物• 第二代溶栓药
• 肾脏分泌的丝氨酸蛋白酶 • 黑色素瘤细胞株cDNA重组
• 双链结构
• 单链结构
• 半衰期:14±6mins
• 半衰期:8Biblioteka ins• 对纤维蛋白非特异性作用 • 对纤维蛋白特异性作用
• 溶栓效果确切、价格便宜 • 不产生全身纤溶状态
5
入院前
6
入院后
7
脑卒中的常见症状
• 症状突然发生 • 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笨拙、沉重或麻
木 • 一次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 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 双眼向一侧凝视 • 一次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 视物旋转或平衡障碍 • 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 上述症状伴意识障碍或抽搐
8
17
OCPS分型
• 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 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三联征(大脑高级活
动障碍、同向偏盲、对 侧严重运动和感觉障碍) • 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 • 后循环梗死(POCI) • 腔隙性梗死(LACI)
18
OCSP分型
TACI
PACI
POCI LACI
19
治疗
• 依据不同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发病时间等确定 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强调个体化治疗
15
分型分期方法
• 分型 临床分型:OCSP(牛津郡社区卒中研究
分型) 结构影像分型:主要是CT或MRI
• 分期 通常按病程分为 急性期(1~2周)
恢复期(2~6个月) 后遗症期(6个月以后) 根据临床病理及条件选择相应的最佳方法
16
OCPS分型
•不依赖影像学结果,依据临床 症状迅速分型,并提示闭塞血 管和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 •简单易行 •指导治疗、评估预后有重要价 值

脑梗死的二级预防

脑梗死的二级预防

脑梗死的二级预防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生率和致残率较高。

为了减少脑梗死的发生和复发,二级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措施,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和康复护理等方面。

一、生活方式调整1. 饮食习惯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对预防脑梗死至关重要。

建议适量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谷类、蔬菜和水果,同时减少高脂肪、高盐和高糖的食物摄入。

避免过量饮酒和吸烟,以降低脑梗死的风险。

2. 体育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心肺功能,降低血压和血脂水平。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对于已经患有脑梗死的患者,应根据个体情况制定适合的锻炼计划。

3. 控制体重肥胖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保持适当的体重对于预防脑梗死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饮食和体育锻炼来控制体重,可以降低脑梗死的风险。

二、药物治疗1. 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地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和复发。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但是,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不同患者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2. 抗凝药物抗凝药物可以减少血液凝结,降低脑梗死的风险。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肝素等。

然而,抗凝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控制剂量,以避免出血等副作用的发生。

3. 降压药物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降压药物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控制血压,可以有效地降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ACE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4. 控制血脂高血脂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控制血脂水平对于预防脑梗死至关重要。

通过饮食调整和药物治疗来降低血脂水平,可以有效地降低脑梗死的风险。

三、康复护理1. 日常护理脑梗死患者需要进行日常的护理,包括定期测量血压、监测血糖、定期复查头颅CT或MRI等。

此外,还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温适宜,避免受凉。

2. 康复训练脑梗死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受损的功能。

脑梗死的二级预防

脑梗死的二级预防

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标题:脑梗死的二级预防引言概述: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为了严重影响。

在治疗脑梗死的同时,二级预防措施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

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可以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再次发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控制高血压1.1 定期测量血压:患者应该定期测量血压,及时发现高血压情况。

1.2 饮食控制:减少高盐、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保持饮食均衡。

1.3 合理运动:适量运动有助于降低血压,提高心血管健康。

二、控制血脂异常2.1 饮食调节:减少摄入高胆固醇食物,增加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2.2 合理用药:遵医嘱服用降脂药物,控制血脂水平。

2.3 戒烟限酒:戒烟、限制酒精摄入有助于降低血脂异常的风险。

三、控制糖尿病3.1 定期监测血糖:患者应该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3.2 饮食控制:避免高糖食物的摄入,保持饮食健康。

3.3 合理用药:严格按医嘱用药,控制血糖水平。

四、预防血栓形成4.1 积极运动:适量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4.2 饮食调节:增加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匡助预防血栓形成。

4.3 定期复查:定期进行血液检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五、定期复查和随访5.1 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及时了解身体健康状况。

5.2 遵医嘱用药:严格按医嘱用药,不间断地进行药物治疗。

5.3 遵循医嘱: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结论:脑梗死的二级预防对于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通过控制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预防血栓形成,定期复查和随访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脑梗死再次发作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管理,做好二级预防工作。

脑梗死的二级预防PPT课件

脑梗死的二级预防PPT课件

泻药,不可用力屏气,使血压突然升高;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刺激;
平素注意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切忌暴饮暴
食;天气寒冷时注意防寒保暖,避免血管
紧张血压升高,天气炎热时多饮水,避免
201血9/11/4液浓缩,血流缓慢。
7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
5.减轻体重,规律运动
腹围男≥90cm, 女≥85cm或肥胖患 者要积极减轻体重,坚持一周锻炼大于3次 ,每次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我们建议快 走,游泳,太极拳。
4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
• 2.控制血糖水平
• 如伴有糖尿病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使用降糖 药控制糖尿病。注射胰岛素较口服降糖药更适宜 ,笔型胰岛素可在家中自己注射。控制好血糖对 延缓脑动脉硬化、防止脑中风复发至关重要。
• 空腹血糖4.4-6.1mmol/L • 餐后血糖
2019/11/4
5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
10.睡眠呼吸综合征
呼吸机
2019/11/4
13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
11.抗血小板治疗 拜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2019/11/4
14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
• 12.心房纤颤
• 华法林
2019/11/4
15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
• 13.食盐
• 有证据表明:钠摄入的增多和补钙可 能会增加卒中的风险。过量的钠能够 很明确地升高血压,是卒中的一个危 险因素。逐渐将钠摄入量从3.3g/d减 少到2.5g/d、1.5g/d能够降低血压。
2019/11/4
3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
• 1.控制高血压
• 定期检查血压,最好用电子血压计在家里 每天自测血压。血压高者要根据医嘱长期

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ppt课件

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ppt课件

抗血小板治疗
3.发病在24 h内,具有脑卒中高复发风险 (ABCD2评分≥4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或轻 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3分), 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1 d(Ⅰ级推荐,A级证据),但应严密观察出
血风险。若既往有脑梗死病史、冠心病、
糖尿病或周围血管病者优先考虑氯吡格雷 (75 mg/d)。此后可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
文献报道只有他汀类 可以降低卒中的危险, 使二级卒中预防的危 险下降26%。
脂代谢异常
2014中国指南推荐意见
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无论 是否伴有动脉粥样硬化证据,均应启动他 汀类长期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发生的风险(Ⅰ 级推荐,A级证据)
有证据表明将LDL-C降低大于等于50%或 LDL-C 小于等于1.8mmol/L,二级预防更为 有效(Ⅱ级推荐,B级证据)
针对可干预危险因素积极 抗血小板或抗栓治疗 控制血压 调整血脂 控制血糖 戒烟 限酒
抗血小板治疗
1.对非心源性栓塞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 建议使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而非抗凝药物 预防脑卒中复发及其他心血管事件(ǀ级推 荐 A级证据)。
2.阿司匹林(50~325mg/d)或氯吡格雷 (75mg/d)单药治疗均可作为首选的抗血小 板药物(ǀ级推荐 A级证据)。阿司匹林单 药抗血小板治疗最佳剂量为75mg~ 150mg/d。阿司匹林(25 mg)+缓释型双嘧 达莫(200 mg)2次/d或西洛他唑(100 mg)2次 /d,均可作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替代
3.由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70%~
99%)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收缩 压降至140 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90 mmHg以下 (Ⅱ级推荐,B级证据)。由于低血流动力学原因导 致的脑卒中或TIA患者,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 患者耐受性及血液动力学影响(Ⅳ级推荐,D级证 据。

脑卒中二级预防演示文稿

脑卒中二级预防演示文稿
累计事件发生率
(心肌梗死 , 缺血性脑卒中 或 血管性死亡)

累计事件发生率(%)
16
阿司匹林
12
(n=9,586)
8.7%* 总体相对危险度
降低
8
氯吡格雷 75mg
p=0.043
(n=9,599)
4
0
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33 36
随访月数
* 意向治疗分析
1. CAPRIE Steering Committee. Lancet 1996; 348: 1329–1339. 2. Antiplatelet Trialists‘ Collaboration. BMJ 2002; 324: 71–86.
卒中后血脂与血糖的管理
有研究认为: 血清总胆固醇水平>240mg/dl (6.24mmol/L)时,
卒中 复发的危险性增加;
空腹血糖水平>140mg/dl (7.84mmol/L)时卒中再发 的风险增加。
第十五页,共15页。
并应限于有监测INR条件的医院。 注意:INR值应控制在2.0~3.0之间。
第十三页,共15页。
干 预 TIA
• 积极寻找病因,控制相关危险因素 • 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阿司匹林,氯吡
格雷,或小剂量阿司匹林+潘生丁缓释剂 • 必要时抗凝治疗 • 不建议用抵克力得,如用应注意监测血细胞
第十四页,共15页。
出血性卒中发病原因的正确评估
1、高血压性脑出血 2、颅内动脉瘤 3、颅内血管畸形
4、其它
第六页,共15页。
第七页,共15页。
卒中后的血压管理
建 议:
1、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2、控制血压,可选用2种或2种以上药物,使

脑梗死二级预防PPT课件

脑梗死二级预防PPT课件

▪ 颅外大动脉狭窄导致的卒中或TIA患者,推荐高强度他汀长
期治疗以减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I,B)。
精选课件
11
降脂药推荐及注意事项:
▪ 脂溶性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
西立伐他汀)和氯吡格雷、华法林、地高辛、胺碘酮、瑞格 列奈等,均通过CYP3A4酶代谢,合用时会增加彼此的血药 浓度,有可能增加肌病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 发病24h内,具有卒中高复发风险(ABCD2评分 ≥4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或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 (NIHSS评分≤3分),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 氯吡格雷治疗21d;
▪ 但应严密观察出血风险,此后可单用阿司匹林或 氯吡格雷作为缺血性卒中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
▪ 非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不推荐常 规长期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
▪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且长期降压药物治疗的缺血性 卒中或TIA患者,如果没有绝对禁忌,发病后数 天应重新启动降压治疗(I,A)。
精选课件
15
高血压部分推荐:
▪ 由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70%~ 99%)导致的卒中或TIA患者,推荐收缩压降至 140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90mmHg以下(II, B)。
精选课件
20
房颤后的抗凝时机
心源性栓塞早期抗凝存在“1、3、6、12”原 则
阐明了心源性栓塞急性期后何时抗凝取决于梗 塞面积,面积大易出血,应谨慎:
▪ TIA后1天即可抗凝; ▪ 非致残性的小面积梗塞,应在3天后抗凝; ▪ 中度梗塞应在6天后使用; ▪ 大面积梗塞应等待至少2~3周。
精选课件
21
心源性栓塞二级预防的推荐:
▪ 阿司匹林(50~325mg/d)或氯吡格雷(75mg/d) 单药治疗均可以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I,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阿司匹林(100mg/d )+氯吡格雷(75mg/d )
目前有证据的适合双抗的患者包括: TIA/轻型卒中;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发病机制是动脉源性的栓塞; 主动脉弓病变。
6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发病在24h内,具有高卒中复发风险(ABCD评分≥4分) 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或轻型缺血性卒中(NIHSS评分≤3 分),应尽早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21d(I, A)。
高龄严重卒中(NIHSS≥10,年龄≥70岁); 既往不同动脉分布区栓塞
阿司匹林(50~325mg/d)或氯吡格雷(75mg/d) 单药治疗均可以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I,A)。
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治疗的最佳剂量为75~ 150mg/d。
抗血小板药物应在患者危险因素、费用、耐受性和 其他临床特性的基础上个体化选择(I,C)。
4
抗血小板药物在二级预防中的作用 (以下均为I类推荐,A级证据):
发病在30d内伴有症状性颅内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率 79%~99%)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尽早给予氯吡格 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90d(II,B)。此后阿司匹林或氯吡 格雷单药均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I,A)。
伴有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证据的缺血性脑卒中或 TIA患者,推荐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治疗(II,B)。口 服抗凝药物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效果的比较尚无 肯定结论。
17
卒中合并房颤筛查
STAF评分
当评分超过5分时,则约90%的可能来自心脏栓子,小于5 分则动脉源性可能大。
18
卒中合并房颤筛查
HAS-BLED评分
该量表总分为6分,大于4分为 房颤高风险患者,识别房颤敏 感性为85.5%,特异性为53.1%, 预测价值低于STAF评分。
19
欧洲相关指南考虑心源性卒中:
第二防线则是降至< 1.8mmol/L更为理 想
10
脂代谢异常推荐:
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 脉粥样硬化证据,推荐高强度他汀长期治疗以减少卒中和心 血管事件(I,B);
当LDL-C下降≥50%或LDL-C≤1.8mmol/L时,二级预防更为 有效(II,B)。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且长期降压药物治疗的缺血性 卒中或TIA患者,如果没有绝对禁忌,发病后数 天应重新启动降压治疗(I,A)。
15
高血压部分推荐:
由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70%~ 99%)导致的卒中或TIA患者,推荐收缩压降至 140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90mmHg以下(II, B)。
2015年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
13
Antihypertensive
——抗高血压治疗
14
高血压部分推荐:
既往未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 发病数天后如果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 ≥90mmHg,应启动降压治疗(I,A);对于血 压<140/90mmHg的患者,其降压获益并不明确。
对于LDL-C≥2.6mmol/L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TIA患者推荐 强化他汀治疗以降低卒中和心血管事件风险(I,B);
对于LDL-C< 2.6mmol/L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目前尚缺乏 证据,推荐强化他汀治疗(I,C)。
由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70%~99%)导致的 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推荐高强度他汀长期治疗以减少卒 中和心血管事件,推荐目标值为LDL-C≤1.8mmol/L(I,B)。
《中国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 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1
药物治疗: 以A-S-A(抗血小板-
他汀-降压) 为核心的治疗策略
2
Antiplatelet
——抗血小板治疗
3
非心源性卒中的抗栓推荐:
对于非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建议 给予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而非抗凝药物预防卒中复发 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I,A)。
由于低血流动力学原因导致的卒中或TIA患者, 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耐Leabharlann 性及血液动力 学影响(IV,D)。
降压药物种类和剂量的选择以及降压目标值应个 体化,应全面考虑药物、卒中特点和患者三方面 因素(II,B)。
16
常用降压药物:
常用静脉降压药物:尼卡地平、乌拉地尔、硝酸 甘油等
常用口服降压药物: 长效钙通道阻滞剂:拜新同、氨氯地平、非洛地平 ACEI:福辛普利、培哚普利、贝那普利 ARB:缬沙坦、氯沙坦 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 利尿剂:氢氯噻嗪
7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出血风险
致抗血小板治疗出血风险的增高因素包括: 高龄; 既往消化道溃疡/出血史; 既往心衰或糖尿病; 联合应用NSAIDs或类固醇激素; 联合抗栓药治疗; 以及吸烟、基线贫血、Hp感染、低体重、衰弱 等其他因素。
8
Statins
——他汀治疗
9
降脂治疗两道“防线”
第一防线是LDL-C至少要降至< 2.6 mmol /L 以下
发病24h内,具有卒中高复发风险(ABCD2评分 ≥4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或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 (NIHSS评分≤3分),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 氯吡格雷治疗21d;
但应严密观察出血风险,此后可单用阿司匹林或 氯吡格雷作为缺血性卒中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
非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不推荐常 规长期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
氟伐他汀、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则不经CYP3A4途径代 谢或经多途径代谢,故与其他药物在代谢水平发生相互作用 的危险性较小。
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及治疗中,应定期监测肌痛等临床症状及 肝酶和肌酶的变化。
对于有脑出血病史或脑出血高风险 人群应权衡风险和获益, 建议谨慎使用他汀类药物。
12
他汀类降脂药物
颅外大动脉狭窄导致的卒中或TIA患者,推荐高强度他汀长 期治疗以减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I,B)。
11
降脂药推荐及注意事项:
脂溶性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
西立伐他汀)和氯吡格雷、华法林、地高辛、胺碘酮、瑞格 列奈等,均通过CYP3A4酶代谢,合用时会增加彼此的血药 浓度,有可能增加肌病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