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知识点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知识点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知识点第二章了解地区第一节东南亚一、东南亚的范围位置与国家: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老挝为内陆国。

二、中南半岛:中国以南而得名。

1、地形: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北高南低。

2、河流:5条河流的名称,湄公河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中缅老泰柬越,在中国境内称澜沧江,注入南海)3、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终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

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4、地形与河流的关系:山区——上游水急,平原——下游水缓三、马来群岛:2万多个岛屿1、地形:地势崎岖,山岭众多,平原少。

2、河流:短而急多,3、火山地震,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4、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随时播种,一年都有收获。

四、马六甲海峡:记住位置,重要意义,并能填图。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亚处在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南面的“马六甲海峡”是通过这个路口的咽喉。

五、富饶的物产:1、热带经济作物重要产地:天然橡胶(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油棕(泰国)、椰子(菲律宾)2、粮食作物:水稻(泰国、越南、缅甸)3、矿产:石油——印尼,锡(占世界1/2以上)——马来西亚(第一位),⑴、泰国是世界天然橡胶、棕榈油量最多的国家,马来西亚锡产量居世界首位;⑵、菲律宾:世界上椰子、椰油最多;⑶、东南亚著名的稻米出口国:泰国、越南、缅甸;⑷、印尼和文莱是东南亚著名的石油出产国;⑸、天然橡胶产量居世界最多的三个国家:泰国、印尼、马来西亚。

六、海外华人最大聚居地:1、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和沿海平原上。

2、华人:2000万以上。

3、华人与华侨的区别:4、侨乡:广东省和福建省5、国家和居民:⑴、国小:①、中南半岛国家:越南、老挝、(内陆国)、缅甸——与中国南面陆上相临、泰国、柬埔寨,、②、马来群岛国家:新加坡(花园城市),印尼最大的群岛国家(火山国)、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等⑵、居民: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

地理初一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地理初一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地理初一第二章知识点归纳第二章的主题是“地球和地理”。

本章主要讲述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和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下面我们来详细归纳一下。

一、地球的基本知识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乎球形的天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包括陆地和海洋底部的地壳。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次,由岩石和熔岩组成。

地核是地幔下面的中心部分,由铁和镍组成。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两种基本运动: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线旋转,周期为24小时,是造成地球日夜交替的原因。

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周期为365.25天,是造成地球季节变化的原因。

3. 经纬度经度是指从东到西度量地球上某一点的距离,国际上经度零度过伦敦的格林尼治天文台。

纬度是指从南到北度量地球上某一点的距离,赤道是纬度零度的标准。

4. 地球的地形和水域地球的地形包括山地、平原、高原和盆地等。

山地是指地面高度盖过300米的地貌,如喜马拉雅山脉。

平原是指地面高度低于300米,地势平坦的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平原。

高原是指地面高度在1000-3000米之间的地貌,如青藏高原。

盆地是指四周有山地或高原环绕的低洼地带,如四川盆地。

地球的水域包括海洋和湖泊。

海洋是指咸水占据的连续的较大水域,如太平洋、大西洋等。

湖泊是指淡水占据的相对封闭的水域,如青海湖、洞庭湖等。

二、地理学的基本概念1.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地貌、气候、植被、动物和人类活动等。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实验研究、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

2. 地球的区域划分根据地球上不同地理要素的分布特点,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区域。

常见的区域划分方式有大洲划分、政治区划、自然区划等。

如将世界划分为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五个大洲。

3. 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地理要素包括地貌、气候、植被、动物和人类活动等。

它们相互关系紧密,相互影响。

初一地理下册第二章知识点

初一地理下册第二章知识点

初一地理下册第二章知识点初一地理下册第二章知识点第一节日本一、多火山地震的国家:主要岛屿: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港多火山地震: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富士山是一座火山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是一个资源小国从国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加工——出口(加工贸易型)工业区集中分布区:太平洋沿岸、濑户内海沿岸.因为这里港口条件优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工厂靠近码头,海陆交通便利;沿岸地区城市人口集中,劳动力资源丰富,也是国内最大的消费地;沿海平原集中,填海造陆价格低.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大和民族东西方文化兼容,传统和现代并存第二节东南亚一、十字路口的位置:东南亚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是重要的海上通道: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是印度洋——太平洋、亚洲——大洋洲的重要通道;在图准确填注出马六甲海峡的位置在图中填注出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的首都及附近河流的名称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分布:马来半岛的南部及马来群岛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全年高温,降水集中雨季,季节分配不均;分布:中南半岛及马来半岛北部农业生产:水稻(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橡胶(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棕油(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椰子(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国,菲律宾是最大的出口国)、蕉麻(菲律宾是最大的生产国)东南亚发展水稻生产的有利条件:高温多雨的气候、河流沿岸及下游三角洲平原土地肥沃灌溉水源丰富、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充足的劳动力.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中南半岛)四、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人种:大多数为黄种人,东南亚是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其旅游资源丰富。

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二章重要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二章重要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二章重要知识点归纳第二章了解地区2.1 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

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

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与我国山水相连,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

马来群岛是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2万多个大小岛屿的总称。

马来群岛的大多数岛屿地势崎岖,山岭河多,平原较少,河流湍急。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被称为“火山国”。

日本被称为“地震国”地区地形特征河流特征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由北向南马来群岛地势崎岖短小湍急。

马六甲海峡:东南亚处在亚洲与大西洋、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是世界海洋运输和航空运输的重要枢纽。

富饶的矿产: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

泰国天然橡胶和棕榈油的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

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

印度尼西亚的石油,马来西亚的锡居世界第一位。

海外华人的最大聚居地: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平原,而山区和岛屿的热带雨林地区则人口稀少。

2.3 西亚五海三州之地:地中海;黑海;里海;红海;阿拉伯海。

亚洲;非洲;欧洲。

这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

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农作物需要引水灌溉,以色列国做得最突出。

阿拉伯国家:宗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世界石油宝库:占世界总产量的25%。

通过波斯湾运出。

石油输出路线:2.4 欧洲西部位置与范围:欧洲西部是指欧洲的西半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包括30多个国家。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大多数属于发达国家。

雄厚的经济实力:繁荣的旅游业:。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陆地和海洋。

1. 地球?水球?- 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29%。

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 无论怎样划分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例如,从东西半球看,东半球陆地面积相对较大;从南北半球看,北半球陆地面积相对较大。

2. 七大洲和四大洋。

- 七大洲。

- 名称: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 面积大小顺序:亚洲(面积最大)、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面积最小)。

- 洲界:-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 各大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地跨寒、温、热三带。

- 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主要位于东半球,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 非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赤道穿过中部,地跨南北半球,大部分位于热带。

- 北美洲:主要位于西半球、北半球,地跨寒、温、热三带。

- 南美洲:主要位于西半球、南半球,大部分位于热带。

- 大洋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南半球,跨热带和南温带。

- 南极洲:大部分位于南极圈内,跨经度最广的大洲,位于南半球。

- 四大洋。

- 名称:太平洋(面积最大、最深、岛屿最多)、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最浅、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

- 大洋的分布:- 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之间。

- 大西洋位于欧洲、非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之间。

- 印度洋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之间。

- 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

3. 海陆的变迁。

- 沧海桑田。

- 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活动。

- 实例: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的上升变成了高山;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说明这里曾经是陆地,后来由于海平面上升被淹没。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知识点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自转:地球绕着自身的轴线旋转,每转一圈约24小时。

自转导致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2.公转:地球绕着太阳进行的运动,每公转一圈约365.25天。

3.自转和公转共同引起了地区的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

二、昼夜交替:1.地球自转使得太阳的光线只能照射到一半的地球上,另一半则处于黑暗之中。

2.我们所居住的位置受到地球自转和太阳直射光线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昼夜时间会不同,夏季白天长夜晚短,冬季白天短夜晚长。

三、季节变化:1.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而不是圆形。

地球到太阳的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2.在地球公转轨道上,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最短的时候我们称之为近日点,距离最远的时候称之为远日点。

3.近日点发生在北半球的冬季,距离太阳最远的远日点发生在北半球夏季。

4.近日点时,太阳的直射光线在北半球的面积较小,而在南半球则较大,导致北半球的冬季较为寒冷。

5.远日点时,太阳的直射光线在北半球的面积较大,而在南半球则较小,导致北半球的夏季较为炎热。

四、四季的变化:1.春分和秋分是一年中昼夜平分的时刻,地球上任何一个点都将经历12小时的白昼和12小时的黑夜。

2.夏至和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和最短的时刻。

夏至时,北半球的白天最长,南半球的夜晚最长;冬至时则相反。

3.春季和秋季,地球的倾斜角度使得太阳直射光线区域从南半球逐渐向北半球移动,导致北半球的温度逐渐升高。

4.夏季,地球上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区域接收到太阳的直射光线,导致北半球的温度达到最高。

5.冬季,北半球的白天较短,太阳的直射光线区域位于南回归线以南的区域,北半球温度较低。

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原理、昼夜交替以及四季变化的知识。

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地球上的天气、气候以及时间变化。

同时,深入学习地球的运动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地球。

七年级下册地理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地理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地理二章知识点地理是我们学习中不能缺少的一门学科,七年级下册的地理二章主要讲述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结构、地球的气候等知识点。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是绕着太阳旋转的行星,它所绕行的轨道叫做公转。

地球每年公转一周,绕太阳一圈大约需要365.24天。

而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在它的自转轴上自西向东旋转。

地球每天自转一次,也就是24小时。

这个自转轴不是竖直向上的,而是倾斜约23.5°。

这就是为什么地球有四季的原因。

二、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可以分为地核、外核、地幔和地壳四个部分。

地核是地球核心,由铁和镍组成,是地球最内部的部分。

外核环绕着内核,由氧、硫等元素组成,是地球的第二层。

地幔是地球的中间部分,由岩石、铁和镁等元素组成,厚度为2900千米。

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形成了我们所生活的陆地和海洋。

三、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与地形、水体、植被、太阳辐射、海洋洋流等因素有关。

温带气候区气温适中,气候稳定,一年四季各有特点。

而热带气候区阳光充足,降雨量大,气候湿热。

寒带气候区则气温低下,降水量少。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关心的话题之一,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四、地球的人口分布地球上的人口分布是不均衡的,占地面积1/3的亚洲人口最多。

非洲和南美洲的人口集中在沿海地区。

人类聚居的地区通常具有境内良好的气候、水源和土壤、交通便利等条件。

五、地球的环境污染与保护环境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都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

而环境保护也是每个人应该关注的问题。

大家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做起,比如节约能源、减少使用塑料袋等。

综上所述,地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给我们提供了关于地球自然、文化和人类活动的知识。

希望大家能通过学习地理,更好地了解我们居住的星球。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全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全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全总结第一章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
1. 自然环境的保护
-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 各国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 环保组织和志愿者的力量
2. 自然环境的利用
-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第二章人口与城市
1. 人口问题
- 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和流动- 人口问题的原因和影响
- 人口政策与措施
2. 城市问题
- 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规划
- 城市交通问题
- 城市环境问题
第三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1. 区域分析
- 区域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
- 区域的类型与特征
2. 区域发展战略
- 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
- 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 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过程
第四章全球环境问题与保护
1. 全球气候变化
- 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2.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
-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和挑战-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和对策
第五章综合实践活动
1. 如何进行地理综合实践活动
-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安排
2.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和效果
- 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和组织形式- 实践活动的效果和对于学生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知识点第二章了解地区第一节东南亚一、东南亚的范围位置与国家: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老挝为内陆国。

二、中南半岛:中国以南而得名。

1、地形: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北高南低。

2、河流:5条河流的名称,湄公河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中缅老泰柬越,在中国境内称澜沧江,注入南海)3、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终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

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4、地形与河流的关系:山区——上游水急,平原——下游水缓三、马来群岛:2万多个岛屿1、地形:地势崎岖,山岭众多,平原少。

2、河流:短而急多,3、火山地震,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4、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随时播种,一年都有收获。

四、马六甲海峡:记住位置,重要意义,并能填图。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亚处在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南面的“马六甲海峡”是通过这个路口的咽喉。

五、富饶的物产:1、热带经济作物重要产地:天然橡胶(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油棕(泰国)、椰子(菲律宾)2、粮食作物:水稻(泰国、越南、缅甸)3、矿产:石油——印尼,锡(占世界1/2以上)——马来西亚(第一位),⑴、泰国是世界天然橡胶、棕榈油量最多的国家,马来西亚锡产量居世界首位;⑵、菲律宾:世界上椰子、椰油最多;⑶、东南亚著名的稻米出口国:泰国、越南、缅甸;⑷、印尼和文莱是东南亚著名的石油出产国;⑸、天然橡胶产量居世界最多的三个国家:泰国、印尼、马来西亚。

六、海外华人最大聚居地:1、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和沿海平原上。

2、华人:2000万以上。

3、华人与华侨的区别:4、侨乡:广东省和福建省5、国家和居民:⑴、国小:①、中南半岛国家:越南、老挝、(内陆国)、缅甸——与中国南面陆上相临、泰国、柬埔寨,、②、马来群岛国家:新加坡(花园城市),印尼最大的群岛国家(火山国)、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等⑵、居民: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

第二节南亚一、范围位置与国家:1、范围位置:喜山中西段与印度洋之间的地区,东临孟加拉湾西滨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北回归线穿过中部)2、国家:三个临海国(印、巴、孟),二个内陆国(尼、不)二个岛国(马、斯)二、南亚“次大陆”的含义三、地形与河流:1、三大地形区:北部:喜马拉雅山地,中部:印度河和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2、两大河流: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由西向东注入孟加拉湾,流经印度和孟加拉国;印度河:源发源于中国的西藏,由北自南注入阿拉伯海,主体在巴基斯坦境内;3、地势:南、北高中部低。

四、气候:1、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三季:热季(3-5月)雨季(6-10月)凉季(11-次年2月2、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北部有高山阻挡冷空气,南部有印度洋暖湿气流。

3、原因:P434、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主要分布在印度东北部和西部沿海,孟加拉国西部;小麦主要分布在西北部。

水稻——印度东北部、西部沿海和孟加拉国(降水多)小麦——半岛西北部(干旱少雨)黄麻——恒河直游地区(降水多,地形平坦)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降水少)5、三大经济作物的分布:①、茶叶:印度东北部和南部;②、黄麻:恒河三角洲;③、棉花:德干高原西部。

五、宗教与社会: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

(印度人信仰印度教)⑴、斯里兰卡、不丹信仰佛教;⑵、印度信仰印度教;⑶、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信仰伊斯兰教。

六、人口和经济:1、人口超过1亿的南亚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2、印度的经济:电脑软件业与新兴产业。

3、⑴、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区之一,其中印度人口(世界第二),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人口过亿。

⑵、印度是南亚经济发展最快的一个国家,电脑软件产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节西亚一、西亚的范围和主要国家重要地理位置:五海三洲之地——亚、非、欧交界地带,位于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内陆海)之间。

(见世界地理P 41图)。

一、地理位置:沟通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分布指什么,能填图)1、自古以来是东西方交通要冲:(1)古代丝绸之路(2)现代海陆空交通要冲2、两个交通要冲和战略要地:土耳其海峡黑海和地中海的通道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海和阿拉伯海的通道,被称为“石油海峡”二、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

1、气候:大部分地区为热带沙漠。

沙漠面积广大。

所以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农业2、畜牧业:土耳其安卡拉羊毛,阿富汗的紫羊羔皮、羊毛地毯(阿富汗、伊朗)。

3、农业:多灌溉农业,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绿洲上,如两河平原。

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枣椰树——椰枣(伊拉克居世界首位)。

4、以色列的节水农业:2个技术(P49)三、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教1、西亚是阿拉伯人的聚居区2、西亚是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的发源地。

3、两圣城:麦加和耶路撒冷4、阿拉伯国家:⑴、西亚地区是阿拉伯世界、居民是阿拉伯人(白色人种)通用阿拉伯语、信奉伊斯兰教。

⑵、西亚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发源地。

①、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的诞生地,伊斯兰教的圣城;②、巴基斯坦的耶路撒冷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圣城。

四、世界的石油宝库1、地位:储量、产量、输出量最多(分别占世界的1/2、1/4、3/5)2、分布: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

3、输往国家:西欧、美国、和日暮途穷本4、石油特点:储量大、埋藏浅、成本低、出油多、油质好⑴、西亚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为丰富,石油产量和输出最多的地区。

石油储量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

⑵、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沿岸地区。

主要产油国有: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

⑶、石油特点及输出地区或国家:①、特点:储量大,埋藏大,出油多,油质好。

②、输出地区或国家:往东: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日本。

往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欧、美国。

第四节欧洲西部一、范围和位置及国家1、范围:欧洲的西半部2、地理位置:亚欧大陆向西伸出的大半岛。

(1)纬度位置:36°N—71°N,北半球西风带内;(2)海陆位置: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

3、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内海和海湾,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的洲。

3、国家:30多个,大多数是发达国家。

(大国的空间分布---填图)二、雄厚的经济实力1、资本主义经济最早发展的大洲,发展水平居各大洲之首。

欧洲西部大多数国家是经济发达国家。

如:英国、法国、德国。

2、工业部门齐全,工业地带密集3、农业比重小,但生产水平高,农牧业结构合理4、交通运输网发达特色产业:瑞士——“钟表王国”;丹麦——“欧洲的牧场和食品库”;瑞典——制造业发达;挪威——人均水产品产量居世界之首;荷兰——花卉种植业发达,著名的有“郁金香”。

三、繁荣的旅游业1、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记住P55的旅游资源和国家的一一对应。

2、世界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3、袖珍国:梵蒂冈、摩纳哥、圣马力诺、马耳他、安道尔4、繁荣的旅游业:⑴、欧洲西部三大著名旅游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

⑵、丰富的旅游资源:①、音乐之都——维也纳(奥地利);②、艺术之都——巴黎(法国);③、湖光山色“钟表王国”——瑞士;④、罗马古迹、水城威尼斯——意大利;⑤、地中海沿岸沙滩阳光,看斗牛比赛——西班牙;⑥、观赏花卉风车,参观围海造田工程——荷兰;⑦、乘船游览峡湾,观看午夜太阳——挪威;⑧、慕尼黑的啤酒——德国。

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一、极地地区的范围和位置1、北极地区:(1)范围:北极圈以内地区。

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一些岛屿(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2)位置:66.5°N以北,跨经度360°2、南极地区:(1)范围:南极圈以内地区,包括南极大陆、沿海岛屿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一部分。

3、北极和南极地区在国际航空线中有重要地位。

二、极地图1、方向:北极地区:逆时针;南极地区:顺时针(均从两极上空看)2、组成: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

3、填图:极地地区周围的陆地或海洋三、气候1、两极地区气候特征: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南极:酷寒、烈风、干燥)2、成因:纬度高;冰雪覆盖;太阳高度角小3、南极比北极地区冷得多的成因:南极海拔高、更多的冰雪,太阳辐射反射强四、自然环境1、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浮冰广布2、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冰盖广布,平均海拔最高的洲。

五、自然资源1、淡水资源:占全球的68%。

2、矿产资源:220种,煤、铁3、生物资源:800种,地衣、苔藓、藻类。

动物:北极有北极熊、北极狐、南极洲有企鹅、磷虾,共有海象、海豹。

六、居民:北极有因纽特人和拉普人,南极无人定居七、科考宝地:1、科考价值:(1)未经雕刻的原始环境;(2)淡水矿产生物资源丰富;(3)可以找到其它洲所找不到的资料2、长城站和中山站:位置和方向;北极科考站:斯瓦尔群岛3、科考时间:南极:11月至次年3月;北极:6—8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