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吉象《影视美学》手工整理完整版

合集下载

民国早期电影检查制度(1911—1937)

民国早期电影检查制度(1911—1937)

ceasorship(191l・1937),meantime
applying and social influences film
art
KMT’S censorship affected the film industry and the
qual时of
greatly Censorship showed the stem hand of the KMT’S movie industry management On the othel"hand.the state.owned film and educational film showed its“soft”hand
第一节创立背景
19世纪末电影在西方诞生不久,就被西方人介绍到中国。在上海徐园又一 村,当好奇心极重的上海人于1896年第一次看到电影时,惊讶之情难以言表。 认为电影:“人物活动,惟妙惟肖,属目者皆以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也。”。很
快电影凭借其令人惊奇的魅力和不断发挥出来的强大的艺术潜能,在上海迅速风
行。也同时引起众多商人的注意,十余年间,不少大城市都有了电影的商业性放 映。初到中国的影片多为外国风景片、新闻片、纪录片,以其陌生化外表和奇观 化策略赢得了众多观众,他们深深感受到了国外电影文化的浓厚气息,进而培养 了对电影艺术和电影文化的理解,对电影持推崇和大加赞许的态度。在《电影周
important influences of a
nation’S film industry.
can
Chinese film broadcast history
broadeast
be dated back
as
early
as
1896.However,the first film

从逼真性看影视艺术的审美特性——以《2012》电影特效为例

从逼真性看影视艺术的审美特性——以《2012》电影特效为例

从逼真性看影视艺术的审美特性——以《2012》电影特效为例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4-20 15:02:58 点击:1摘要:电影特效的逼真性是灾难类型电影后期制作的关键,高度逼真性也是影视艺术审美特性在电影中的核心体现。

本文通过对电影《2012》特效制作的分析,全方位展现影片场景制作的逼真性,以此来解读逼真性在影视艺术审美特性中的重要位置。

关键词:影视艺术;逼真性;审美特性;电影特效;《2012》电影《2012》对喜爱灾难类型电影的观众可谓是一次全新的视觉盛宴。

一方面因为电影特效确实精彩刺激,导演一共砸下两亿美元打造出了惊天浩劫般的震撼场景;另一方面,这部电影中高度逼真的末日场景也引起人们的无限猜想。

《2012》中的火山爆发、海啸、洪水等灾难形式的呈现,无疑成为第一个灾难元素容纳最多的电影。

全片共计有1300 多处特效处理,视觉上近乎真实。

片中多数灾难场景全靠电脑特效呈现,后期制作长达14 个月。

电影通过现代科技成果给观众以逼真的感受和艺术享受。

电影特效制作能使观众产生巨大的可信性,电影的高度逼真性使观众有可能进入电影设定的场景中,从而调动观众的创造性和想象性。

因此,从电影《2012》特效制作的程度来看,电影艺术的逼真性是影视艺术审美特性的重要体现。

一、电影《2012》特效制作的逼真性电影为了使拍摄空间逼近真实生活场景走出摄影棚到自然空间去拍各种景色、场面和人物, 有时也需人工搭景拍摄。

如电视连续剧《红楼梦》, 为了重现古代封建世家生活场景的真实性, 曾不惜花费重金在河北省某地人工搭建了一座大观园, 使观众能切实感受到怡红院、潇湘馆的场景。

《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影片最吸引人的看点自然是用最新的好莱坞特效打造出夺人眼球的灾难场景,公路被截断、建筑物集体坍塌、海啸洪水等,让一切看起来真实可信。

强大特效场面的逼真性使电影《2012》一度受到热捧,电影特效的高度逼真性成为其致胜的关键法宝。

影视艺术的特性及其发展探究 ——评《影视美学(第3版)》

影视艺术的特性及其发展探究 ——评《影视美学(第3版)》

文化长廊 CulturalCorridor40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影视艺术的特性及其发展探究——评《影视美学(第3版)》文/彭翔宇影视艺术作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崭新文化形态,其自诞生以来便得到迅猛发展,并成为人民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有利于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还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作为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复合体,影视艺术既能在延续时间中展示画面,也能在画面空间中展示形象,是对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

对影视艺术加以研究,在宏观层面能够促进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在微观层面则能丰富人的艺术享受、陶冶人的情操、深化人的精神世界。

由彭吉象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影视美学(第3版)》一书,分别从理论层面以及实践层面对影视美学展开论述,其中的亮点在于紧跟数字技术时代的发展趋势,对新时代背景下的影视美学进行了介绍。

该书通过深入浅出、通晓易懂的文字对影视美学进行了系统综合的论述,兼具理论的高度以及实践的深度,不仅成为学生研究、学习影视艺术的参考用书,同时也为影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影视美学(第3版)》一书分为上、下两编。

上编是对影视美学简史的介绍,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

其中,第一章是对经典电影美学理论时期的介绍;第二章是对现代电影美学理论时期的介绍。

下编则是对影视美学概论的介绍,包括第三章到第五章。

其中,第三章介绍了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第四章介绍了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具体包括综合性与技术性、逼真性与假定性以及造型性与运动性,此外还对电视艺术美学特性以及数字技术时代的影视美学进行了分析。

第五章则是对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进行了介绍,具体包括镜像世界与视觉心理、梦幻世界与深层心理、期待视界与接受心理三种类型。

该书可为人们研究影视艺术的特性及其发展提供了借鉴。

就影视艺术的特性而言,主要包括文化特性以及美学特性。

而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主要包括大众化、民族化以及国际化三种特性。

《影视美学》教学内容要点

《影视美学》教学内容要点

《影视美学》教学内容要点绪论一、学习目的要求了解影视美学的定义、学科特征和研究的主要问题,建立起影视美学的初步印象。

二、主要教学内容一、什么是“影视美学”1、影视美学的定义2、影视美学的研究对象二、影视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美学的关系2、与文艺学的关系3、与哲学的关系4、与心理学的关系5、与戏剧、绘画、文学的关系6、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三、影视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1、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美学本质2、影视艺术创造的审美规律——创造美学3、影视艺术欣赏的审美要求——接受美学4、影视美学观念的演变发展四、影视美学研究的现状1.影视美学研究的例外方向——体系2.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3、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三、课堂讨论选题1、什么是“影视美学”2、影视美学在整个美学体系中的位置四、课外作业选题1、描绘美学体系结构图,确定影视美学的基本位置2、影视美学与其他美学形态的关系第一章影视美学的基本涵义一、学习目的要求掌握影视艺术共同的审美属性和影视美学的基本内涵,明确影视美学的概念和研究范畴。

二、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影视美学概念1、电影、电视的定义2、影视分立说3、影视艺术共同的审美属性4、影视互动的总体趋势第二节影视美学的内涵1、美学视野中的影视美学2、影视美学的内涵及其研究范畴三、课堂讨论选题1、电影、电视的区别和共同之处2、影视美学的研究范畴四、课外作业选题1、概括影视艺术共同的审美属性2、分析影视美学的内涵第二章影视艺术的文化定位——借助于光电技术的大众传播文化一、学习目的要求从文化的角度认识影视艺术,与当下的现实生活和影视艺术创作继续近距离接触,使学生认识影视美学的现实有效性。

二、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影视1、普及性:影视媒介的基本状态2、多媒体性:影视媒介的突出特征3、商品性:影视媒介的社会属性4、工业化:影视媒介的生产方式5、娱乐性:影视媒介的显赫特征第二节影视传媒的大众文化特征一、大众文化与影视传媒二、影视传媒的文化特征1、影视传媒具有大众文化的基本性质2、影视传媒(大众文化)传达生活、文化转型的信息3、影视传媒带来新的审美课题三、影视文化的基本功能1、社会成员群体性的日常生活内容2、引领大众文化流向和人民生活情趣——审美教育、认知作用3、影视文化的负面影响第三节影视传媒的大众传播学特征一、影视传媒的大凡传播特征1、影视传媒的多样性和丰富性2、特定的实践主体3、特定的抽象层面—观察的经验4、电影与电视的例外传播特征二、影视传播的受众分析2、影视受众的基本特征2、受众接触影视媒介的动机三、影视媒介对受众的影响第四节社会语境中的影视文化一、影视艺术与社会心理学1、影视艺术与社会、时代的密切关系2、影视艺术折射普遍的社会心理3、社会心理制约影视艺术的审美取向第五节影视艺术的时代风格一、时代性与时代风格的多样性二、后现代语境中的影视艺术1、文化意义上的后现代2、例外语境中的后现代3、解构与建构三、课堂讨论选题1、影视艺术的大众传播属性与文化特征2、影视传播的受众和语境四、课外作业选题1、解析大众文化2、后现代在中国的表现第三章影视艺术审美概论一、学习目的要求掌握例外影视美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在辨析的基础上学习详尽理论的操作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升能力。

影视美学第一讲PPT课件

影视美学第一讲PPT课件

1.人类诞生之前,有没有美。
2.在生物尤其是动物中,除人类之外,别 的动物有没有美感。
回答:否定——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 离开了人类社会就无所谓美丑;动物对于事 物的痴迷是因为其生理本能,而唯有人类与 审美情感结合。
二、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
三、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
马克思曾说:“蜜开始就比最灵 巧的蜜蜂高明。”下列选项不能很 好地解释这一论断的是( )。 A.蜜蜂建筑蜂房是动物本能的活动 B.建筑师的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 C.蜜蜂建筑的蜂房太小,不能满足 其他动物的需要 D.建筑师在筑房之前已具有自我认 识和既定目的
其他观点
马克思:美的本质的客观论, 实践美学。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李泽厚:美是客观性社会性的统一,
美具有实践性。 朱光潜:提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美的本质
一、美与人类的本质是密切联系的。 二、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 三、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
一、美与人类的本质是密切联系的。
影视美学
定义:影视美学是一门探讨在影视艺术活
动中能够生成特定审美价值(预约与惊憾) 的带有根本性或关键性的影视审美现象与 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交叉边缘性人文学科。
影视美学与美学的关系
影视美学是由影视艺术的管道进入,厘定于影视 艺术之平台,利用美学的眼光审视影视艺术的美学 构成价值及活动之本质规律,以形成自身独立的学 科体系。
1750年,他正式使用“Asthetik”这个术语,出版了他的《美学》 第一卷,阐释了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以及他对美感的认识。 同年,他在其任教的哈列大学开设了美学课程。因此,这一年被 认为是美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纪元。
自鲍姆嘉通之后,西方美学又涌现出了康德、黑格尔、车尔尼雪 夫斯基等一批著名美学家,他们沿用了美学这一术语,并将美学 作为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系统化,进一步发展和充实了西方 美学理论体系,巩固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地位。

艺术学概论第一章-彭吉象精选全文

艺术学概论第一章-彭吉象精选全文

艺术生产理论全面地研究艺术活动的全部过程, 清楚的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系统,而不是单纯 的强调某一方面。
第二节 艺术的特征
第二节 艺术的特征
一、形象性 二、主体性 三、审美性
一、形象性 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画家所画的、雕塑家 所雕塑的,表面上是一张画、一个雕像,其 实是艺术家思想和人格的表现。
黑格尔认为,美食理念的感性显现。
一、关于艺术的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1、“客观精神说” 2、“主观精神说” 3、“模仿说”或“再现说”
康 德 ( 1 7 2 4 年 4 月 2 2 日 -1804年2月12日)著 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 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 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 学,并开启了德国唯心 主义和康德主义等诸多 流派。
托尔斯泰(1828一1910)是俄国最著名的批判现实 主义作家。他以自己的名著丰富了俄国文学和世界 文学。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是《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作家的晚年作品 写出了改革后俄国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矛盾性,表 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时蕴藏在俄国农民心中的愤 懑情绪,也表现了作家本人世界观的矛盾。这些作 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俄国贵族地主和新 兴资本主义势力的罪恶,但又宣传了不以暴力抗恶 的思想。
卫城山门
帕提农神庙
埃雷赫透神庙
哈德良之拱(Hadrian's Arch)以及奥林匹亚宙斯神庙(Temple of Olympian Zeus)
19世纪的俄国是欧洲领土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当西 欧主要国家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时,俄国仍是个落 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俄国自彼得一世改革后其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异常强大,沙皇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是俄国地 主的总头目,他既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又是全俄的主宰, 具有无限的权威,全国任命必须绝对服从,并且沙皇用军 队和警察等国家暴力机关来维护统治。一旦农奴发生暴动 分驻各地的军队立即前往镇压,沙皇政府还实行书刊检查 制度,限制人民的出版、言论自由。由此可见沙皇制度的 国家机器是十分强大的。这些国家机器的使命是维护农奴 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这为沙皇政府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提供了条件。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

目录分析
这本书的目录还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在每一章的结尾,作者都提供了丰富的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内容摘要
从欣赏者的角度出发,本书详细阐述了欣赏者的心理过程、审美体验等方面,并分析了欣赏者与 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同时,本书还对艺术批评的方法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包括批评标准、批评 语言等方面。 本书对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探讨。从当前社会和文化背景出发,本书认为艺术的未来发展将更 加多元化和开放性,将更加注重观众的参与和体验。本书还对未来艺术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预测和 分析,包括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方面。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是一本全面系统地阐述艺术学理论的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 值。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是一本涵盖了众多艺术领域和主题的综合性著作,从 艺术的基本概念、形式、风格、历史、文化到艺术创作、批评和欣赏等方面都有 深入的探讨。这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非常值得一 读。
阅读感受
这本书的综合性非常突出。它不仅涉及各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戏剧、 电影等,而且也涉及到不同地域和民族的艺术,如中国画、油画、日本能等。这 种综合性的论述方式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艺术,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 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艺术是人类运用创造力和想象力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形式,它能够让人们 获得审美体验和思考,同时也能够传递文化、社会和情感信息。”
精彩摘录
这段文字准确地概括了艺术的基本定义,指出了艺术的重要性和作用。艺术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个人情感表达和审美的手段,更是社会 和文化传承的方式。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着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显然,银幕上的这种深度感并不是真实的深度,而是由电影观众独特心理体验造成的深度。

闵·斯特堡进一步指出:“电影中关于深度的问题很容易被忽视,但运动的问题却迫使每一个观众都加以注意。

看起来似乎电影的真正特性就在这里,而关于画面运动的解释也正是心理学家们必须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

”电影银幕上出现的其实只是一幅幅逐格显现的静止的照片,但在电影观众的头脑中却出现了运动的感觉和印象,除了生理上的“视觉滞留”现象所造成的运动幻觉外,更是由于人的心理中有一种天生的组织原则在起作用。

于是,当电影观众面对银幕时,他所看到的运动好像是真实的运动,但这种运动却是由观众自己的心理所臆造的,是由于观众心理复杂的思维活动,终于把单幅静止,的画面组织成连续运动的画面,使观众感受到了银幕上的运动。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闵斯特堡指出:“在电影世界中,深度和运动对于我们来说,都不是确定的事实,而是一种事实和象征的混合物;它们存在,但不在事物本身。

我们给予了它们这种印象。

舞台不需要任何主观因素的帮助就可以有深度感和运动感。

银幕有深度感和运动感,但又不是真实的深度和运动。

我们看到了遥远的和移动的物体,但它的深度和运动与其说是我们看到的,还不如说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我们通过心理功能创造出了这种深度和运动。

”因此,问斯特堡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电影并不存在于胶片之上,不存在于银幕之上,而是存在于观众心理之中,正是由于观众的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诸多心理功能,所以使得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比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场面更加生动丰富。

闵斯特堡明确指出,为了理解电影的作用与效果,必须求助于心理学。

鲁道夫·阿恩海姆(1904-1994),是原籍德国的著名心理学家。

在当时的知识界和文化界,仍有许多人固执地认为电影只不过是机械地再现现实,拥护这种观点的人援用绘画的原理来进行辩解。

就绘画来说,从现实到画面的途径是从画家的眼睛和神经系统,经过画家的手,最后还要经过画笔才能在画布上留下痕迹。

而像照相的过程那么机械。

但是,难道这种情况就使我们有理由拒绝照相与电影进入艺术之宫么?把照相与电影贬为机械的再现,因而否认它们同艺术的关系的这种论点,值得进行彻底的和系统的驳斥,因为这正是理解电影艺术的本质的最好途径。

“于是,问恩海姆详细分析了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的特点,尤其是紧紧抓住电影形象与现实形象之间的根本差别,诸如:立体在平面上的投影,深度感的减弱,画面的界限和物体的距离、时间和空间的连续并不存在等等,由此推断出物质世界里的形象和电影银幕上的形象是有差别的。

正是在此基础上,问思再炯进一步论述了如何运用这些荒别来进行电影独特的艺术创造,他指出:“人们只是逐渐地才认识到,有可能利用电影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差别来创造在形式上同样具有意义的形象。

……拍摄对象本身已经不再是首先受到考虑的。

取代它的重要地位的是怎样用画面表现出拍摄对象的特征,如何阐明一个内涵的观念等等之类的问题了。

”基于这样的立场,阿恩海姆在他的著作里对于无声电影和黑白电影论述和分析,实际上是对无声电影数十年的创作实践进行了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阿恩海姆这部著作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他在电影的童年时期就开始大声呼吁这门新兴艺术的重要地位,并且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论证了电影艺术独特的审美感知方式和艺术创造方式,为最终在艺术殿堂里确立电影艺术的地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理论贡献和历史贡献。

第二、阿恩海姆在这部著作里,分析井阐述了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大师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以及美国著名电影艺术家卓别林等一批无声电影时期的优秀艺术家和优秀作品,实际上是对无声电影的实践经验作了比较全面的理论总结,而且这些研究结果往往又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释的,囚而更加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第三、他对电影视觉画面的研究,尤其是对电影视觉表现手段的研究十分精辟,具有理论概括与指导实践的双重意义,他对电影技巧的分类研究更是为后来的电影语法理论奠定了基础。

他认为无声电影艺术上的优点是由其技术上的缺点所造成的,从而完全拒绝和排斥电影技术方面的进步。

为了避免人们把电影仅仅看做是对自然生活的模仿,为了替电影在艺术殿堂里争得一席之地,阿恩海姆反对一切可以使电影更加逼真地反映现实的技术进步。

为此,他极力反对有声电影,鼓吹无声片;他极力反对彩色电影,鼓吹黑白片。

阿恩梅姆认为,为了保持电影的艺术地位,为了防止电影陷于自然主义,为了避免电影变成抄袭生活的工具,他认为惟一的办法就是禁止使用声音、色彩等新的技术手段,防止运用这些技术手段来自然主义地再现现实。

显然,阿恩、海姆这个结论是错误的,他的错误首先在于他没有搞清楚自然主义是一种创作方法,而决不仅仅在于技术手段,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也完全可以避免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

其次,问恩海姆不懂得电影艺术美学特性中,逼真性与假定性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电影艺术离不开艺术创造的假定性,同样也离不开反映现实的逼真性。

(二)电影文化学的出现在世界电影理论史上,匈牙利的贝拉·巴拉兹堪称第一位系统探讨电影文化和电影美学的学者。

首先,贝拉·巴拉兹开创了对电影文化学的研究。

自从电影诞生之后,就有不少电影界人士和其他学者,极力证明电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然而,巴拉兹则更逊一步地提出:电影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而且已经形成一种新的文化。

巴拉豆豆认为,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和一种新的文化,极大地发展了人的感受能力。

他强调指出,在古代,人类主要通过各种手势动作和面部表情来相互交流,随之而出现了古老的视觉艺术的黄金时代,只是当后来印刷术出现之后,人类才越来越依赖于抽象的文字,越来越忽视感性的形象。

但是,人类的很多感情和思想并不是都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常青树面前,语言文字常常显得苍白无力。

巴拉丢在指出,电影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又一个转折点,电影使人们突破了印刷文字的局限,使得人类重新确立了视觉文化的地位,又重新变成了高级阶段的“可见的人类飞巴拉兹认为,以电影为代表的高级阶段的视觉文化,可以“表达那种即使千言万语也难以说清的内心体验和莫名的感情。

这种感情潜藏在心灵最深处,决非仅能反映思想的言语所能传达的;这正如我们无法用理性的概念来表达背乐感受一样。

面部表情迅速地传达出内心的体验,不需要语言文字的媒介。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巴拉兹坚定地认为,作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重大事件,以电影为代表的视觉文化的出现,其重要意义决不亚于以印刷术为代表的印刷文化的昔日辉煌。

巴拉兹指出:随着电影的出现,“我们不仅亲眼看到了一种新艺术的发展,而且看到了一种新的感受能力、一种新的理解能力和一种新的文化在群众中的发展。

“其次,贝拉·巴拉兹的贡献还在于,他通过电影艺术自身的发展过程,以及电影同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仔细分析和探讨了影艺术本身的特性。

巴拉兹认为,因为电影是20世纪的新兴艺术,需要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新的艺术语言,而这些在欧洲保守的文化传统下却难以实现,所以虽然电影摄影机是从欧洲传人美洲的。

然而,电影艺术却是从美洲流传入欧洲的。

这门新艺术的独特表现形式首先出现在好莱坞而不是在巴黎。

美国好莱坞的一批先驱者正是在这个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尤其是格里菲斯功不可没。

巴拉兹详尽分析了无声电影的艺术经验和有声电影的功过得失。

他特别强调了摄影机的创造性作用,仔细分析了摄影机变化多端的方位正是电影艺术得以产生新形式和新语言的基础,而且使得电影艺术在原则上和方法上有别于任何其他一种艺术。

巳拉兹认识到;“方位变化的技巧造成了电影艺术最独特的效果一一观众与人物的合一:摄影机从某一剧中人物的视角来观看其他人物及其周围环境,或者随时改从另一个人物的视角去看这些东西。

我们依靠这种方位变化的方法,从内部,也就是从剧中人物的视觉来看一场戏,来了解剧中人物当时的感受。

“巴拉兹十分重视观众的眼睛与摄影机镜头“合一“的现象,他认为这正是电影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的地方,通过摄影机可变的拍摄距离和方位、特写镜头、蒙太奇手法等等电影有别于其他艺术的表现手法,使得电影观众仿佛具有一种亲临其境的幻觉,造成观众与剧中人物“合一“的心理效果,而这正是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电影艺术“不仅消除了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并且还有意识地在观众头脑里创造一种幻觉,使他们感到仿佛亲身参与了在电影的虚幻空间里所发生的剧情。

像这样一种打破传统的新艺术当然应该是先进思想意识的产物“。

第三,他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电影艺术带来的巨大影响。

因此,当有声电影刚刚出现,并且立即遭到阿恩沟'姆这样著名的理论家和论家和卓别林这样优秀的电影艺术家的一致反对时,巴拉兹却独树一帜地表达了对有声电影的种种期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