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吏治伦理与现代吏治伦理的差异刍议

合集下载

《论语》中孔子的政治思想与现代治理的对比研究

《论语》中孔子的政治思想与现代治理的对比研究

《论语》中孔子的政治思想与现代治理的对比研究1. 引言1.1 概述《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

作为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它不仅包含着丰富的道德和伦理观念,也涉及到了政治思想。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研究孔子的政治思想与现代治理原则,探讨孔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借鉴。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孔子的政治思想、现代治理的特点与要求、对比研究孔子的政治思想与现代治理以及结论。

首先简要概述本文研究内容和目的,接着分析孔子的政治思想,然后探讨现代治理所具备的特点和要求。

随后进行对比研究,比较孔子的政治思想与现代治理原则在政权来源和合法性观点、政府责任和公共服务观念以及政府与公民关系方面的异同。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归纳出孔子思想对现代治理所带来的启示,并提出当前现代治理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比研究孔子的政治思想与现代治理原则,探讨古代儒家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政治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深入研究《论语》中孔子对君主、贵族以及民众教育的看法,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于社会秩序、政权来源以及公民参与等方面的思考。

而在现代社会,民主与权力制衡、公正与法治精神以及公民参与与利益平衡等原则成为了政治生态建设中的核心问题。

因此,通过对比研究孔子的政治思想与现代治理原则之间的关系,我们将能够更好地认识孔子思想对于现代政治体制建设所提供的指导意义,并提出相关发展方向和改进措施。

2. 孔子的政治思想2.1 孔子的社会观孔子的政治思想源于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分析。

他认为,一个良好的社会应建立在和谐、公正和道德之上。

孔子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个体和家庭是构建社会秩序的基础。

他主张通过道德教育来塑造人的品德,以达到社会稳定和安宁。

2.2 孔子对君主和贵族的要求孔子对于统治者有着明确的要求。

他认为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并且必须保持谦逊而不自满。

君主应以身作则,严格遵守礼仪规范,同时也应当关注民众福祉,并为民众创造良好条件。

论现代和古代政治伦理的分野

论现代和古代政治伦理的分野

论现代和古代政治伦理的分野戴木才摘要:现代政治伦理与古代政治伦理,既是一种既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然而又是一种批判和否定的关系。

对现代政治伦理的理解和建构,离不开对古代政治伦理和现代政治伦理的区分。

相对而言,古代政治伦理和现代政治伦理的分野,主要表现在“政治统领一切”与“政治就是政治”、“权力”与“权利”、政治与各领域的融合与分离。

现代政治伦理的经济基础是市场经济,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是“把政治当作政治”。

由于政治是人性的政治,因而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决定了政治是一项持续而冒险的事业,政治更需要伦理的引领、规范个关怀。

我们今天讲政治伦理,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现代政治伦理与古代政治伦理的区别和分野。

不能否认,现代政治伦理是从古代政治伦理发展而来的,现代政治伦理与古代政治伦理既是一种既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然而又是一种批判和否定的关系。

否则,就没有必要区分古代政治伦理和现代政治伦理,没有必要区分政治的进步还是政治的退步。

对现代政治伦理的理解和建构,离不开对古代政治伦理和现代政治伦理的区分。

只有正确区分现代政治伦理与古代政治伦理,才能对古代政治伦理进行分析批判、继承和发展,有效地推进现代政治伦理的发展、创新和实践。

一、现代政治与古代政治藕断丝连政治伦理集中体现和反映的,是人类政治的价值选择。

政治的价值选择,是建构政治伦理的前提和基础。

可以说,没有政治的价值选择,就没有政治伦理的构建。

而政治伦理关系的客观存在,又决定了不可能没有政治的价值选择。

古代政治与现代政治的分野,实质上就是政治的价值选择在古代和现代的分野。

相对而言,根据政治性质、价值支撑、制度安排和运行方式上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政治相对地区分为古代政治和现代政治。

所谓古代政治,是指在古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政治,包含相应的政治哲学、政治文化、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现代政治就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政治,包括相应的政治价值理念、政治制度和政治组织形式和政治主体要求。

儒家公共伦理及其现代价值探讨

儒家公共伦理及其现代价值探讨

儒家公共伦理及其现代价值探讨摘要儒家孔子、孟子、荀子提出了许多公共道德伦理范畴,如义以为上、立己达人、和而不同等等。

这些道德伦理在中国传承几千年,已经成为中国人尊崇的优秀品格,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成为人民辩是非、论善恶的基本依据,对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然而,一段时期以来,有人认为儒家提倡的道德伦理大部分属于血缘伦理、亲情伦理,只能适用于传统的乡村社会,不能适用于现代的市民社会、公民社会;或者说,儒家伦理最多只能适用于“熟人社会”,对我们现代越来越广泛涉及的公共领域、“陌生人社会”则逐渐失去有效规范价值。

但是,细检儒家文献经典,我们不难发现,儒家除了突出强调家庭血缘伦理、亲情伦理之外,还大量论述了人人都应该遵循的公共道德伦理,这些道德伦理就是居于“九夷之地”、“蛮貊之邦”也不能放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现在依然普遍适用于中外,是真正的值得向全世界推广的普世价值。

本文从个体品德、公共伦理、政治职业道德三方面试作论述,以求教于学界。

(下文有删减)个体品德春秋时期社会的动荡变革产生出新的社会内容。

这种新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是个人逐渐挣脱宗族体系的束缚而获得不同程度的独立与解放。

都市文明与商业文明的迅猛扩张与发达,给人们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和生活道路;其二是突出人的作用与能力的人文精神的勃兴;其三是人们开始探索与追求人的新品格、新人生观,新的价值观念不断涌现并逐渐流行。

社会关系的丰富需要人们“信以为本,循而行之”(《左传·昭公元年》),人应该具备“敬、忠、信、仁、义、知、勇、教、孝、惠、让”(《国语·周语下》)。

随着观念的传播和普及,这些品格逐渐被确立为人的基本道德规范。

以上新时代精神内容的三个方面是同时性的,是相互渗透的、相互作用的时代统一体。

这些新时代精神的磅礴四溢造成了一个新的社会氛围,形成创立公共道德规范和新理想人格的前提和依据,先秦儒家就是在此基础上顺应时代的要求创立了新伦理观、新价值观。

试论儒家传统行政伦理及其现代转型的价值考量

试论儒家传统行政伦理及其现代转型的价值考量

试论儒家传统行政伦理及其现代转型的价值考量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阶段,社会经济的与国家行政伦理的发展出现了脱节,这又进一步导致了行政失范现象的出现,因此,加强行政伦理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儒家传统行政伦理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其中的精华为我国当前行政伦理建设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要素,联系当前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对其要素进行正确的价值考量,应当是一条适合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儒家思想;行政伦理;转型;价值考量一般意义上,行政伦理,是指行政领域的伦理,它包括行政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履行职务及执行政策时应当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行政管理职业上的特殊表现。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在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思想中,儒家的行政伦理思想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相关的代表人物对其进行调整,也作出了不同的贡献。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转型势必要求行政伦理的同步转型。

然而,就目前的社会状况而言,这两者之间的脱节显而易见,这种脱节直接体现在行政失范现象的大量出现,因此,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对于当前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显得尤为迫切。

有鉴于此,本文试从对行政伦理的认识和理解出发,简述儒家传统行政伦理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内容,系统分析其中存在的合理因素,同时结合社会实际,以期找出一条适合转型期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的途径。

一、儒家传统行政伦理的发展演变儒家传统行政伦理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先秦时期为形成阶段,至两汉得到长足发展,在唐宋时期又被进一步深化。

每个时期各有引领其发展的人物与核心理念。

早在夏商时期,以维护等级制度为目的的行政伦理思想就已经出现了萌芽,周公姬旦最早提出了“惟德配天”、“敬德保民”,认为国家的安定与否取决于统治阶级能否做到“敬德”。

历史伦理与现代伦理的跨时代比较研究

历史伦理与现代伦理的跨时代比较研究

历史伦理与现代伦理的跨时代比较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伦理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

而历史上的伦理观念,与现代的伦理观念相比又有着怎样的不同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伦理和现代伦理进行跨时代比较研究,探讨它们的异同。

伦理是一种关于人类行为、价值和意义方面的道德规范,是人类从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对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它是一种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文化现象。

而随着人们的历史发展,伦理观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首先,从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上进行比较。

在古代,人们则更多地考虑人生的意义与修行,而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则不是主要问题。

如儒家的“仁者爱人,宽容,道德高尚,忠诚,勤奋,坚持”,道家的“非有道不可以养生”,佛家的“攀缘六道,度化众生”,都在强调个人应该如何去追求人生的意义。

与之相比,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幸福与快乐。

大多数人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幸福的生活,这是最终的目标。

因此,现代伦理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其次,从对道德规范的理解上进行比较。

在古代,道德规范往往是以宗教和传统文化为基础的。

例如在古代中国,儒家通过“五常”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佛家讲究“因果报应”,道家则注重“无为而治”。

这些规范源于传统信仰的概念,往往是强制性的。

而在现代,道德规范的建立,更多地是基于理性思考。

道德规范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做出道德行为的决定是自愿的。

再次,从对社会角色的理解上进行比较。

在古代,社会角色定位比较明确,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计和地位,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

例如,在古代中国,社会地位和阶级是非常明显的,富人和贫人、贵族和平民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即使是不同的职业也有明显的区分。

而在现代社会,社会角色的定位比较模糊,并且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地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努力,随时调整自己的社会地位。

最后,从对社会价值观的理解上进行比较。

在古代,社会价值观多是指道德准则和信仰的集合。

儒家的哲学品质与现代性问题

儒家的哲学品质与现代性问题

儒家的哲学品质与现代性问题儒家哲学的哲学品质与现代性问题是一个充满争议和讨论的话题。

儒家哲学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一环,它对中国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主张追求人类的终极境界。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多元化,传统的儒家哲学是否还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儒家哲学的哲学品质1. 伦理道德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关于人的伦理道德问题。

儒家强调人的行为应该符合“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标准。

其中,“仁”是最为重要和基本的原则,它强调对人的关爱和协助,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的行为往往会偏离道德标准。

因此,儒家的教育目标就是通过塑造人的性情和习惯,达到个体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 人的尊严儒家提倡的是一种崇高的人性观念。

儒家认为,人类是神的代表,在宇宙中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关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和价值。

儒家将人看作是世界中最重要和最神圣的事物,因此崇尚人的尊严,反对对人的摧残和奴役等不平等的社会现象。

3. 社会关系儒家强调人的社会关系是其生存的基础。

社会关系对个体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儒家认为,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这也是儒家强调“仁”的重要意义所在。

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国家,儒家都将“宜、礼、义”等原则作为社会关系的核心概念,鼓励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坚持谦恭、宽容、诚实、忠诚等美德,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关系网络。

4. 历史传承儒家强调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认为过去是对未来的指引。

儒家不仅关注人的个性和伦理道德,还关注人类文化的传承和沿袭。

儒家认为,每个人都要对过去的事情感到敬畏和尊重,同时也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儒家倡导的是一种视乎国家和文化长远利益的精神,从而促进文化和谐。

儒家哲学与现代性问题尽管儒家哲学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多元化趋势的发展,儒家思想是否还有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已经成为了一个争议的话题。

儒家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异同哪些需要发扬

儒家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异同哪些需要发扬

儒家思想和当代关系一.儒家思想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是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今天儒家所拥有的地位,是在从古到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行成的。

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

儒家思想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

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

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台湾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

“崇文”、注重教育是儒家思想也是华人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如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已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已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等等。

二.儒家文化与当代中国的联系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于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较今天是落后的,其思想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尚书中的古代治国理念与现代的对比

尚书中的古代治国理念与现代的对比

尚书中的古代治国理念与现代的对比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政治文献,记录了古代统治者和智者们的治国经验和理念。

这些治国理念在古代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仍能从尚书中的古代治国理念中汲取经验,取之精华,以应对现代社会的治理挑战呢?本文将对尚书中的古代治国理念与现代的对比进行探讨。

一、儒家的治国理念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其治国理念也贯穿于尚书之中。

儒家强调仁爱、德行和礼仪的重要性,主张君主应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通过德行和礼仪来维护社会和谐。

这种治国理念与现代社会中的民主与法治有着相似之处。

在现代社会中,民主与法治被视为治理国家的基石。

民主包括人民的参与和表达自由,而法治则意味着以法律为准绳,无论是统治者还是百姓都要遵循法律。

与儒家思想中的强调仁爱、德行和礼仪相呼应,现代社会强调公正、平等和人权保护,这些都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因此,儒家的治国理念与现代社会的治理原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

二、法家的治国理念法家思想注重制度和法律的建设,主张以法治国、以法定治。

尚书中的法家治国理念也有着现代社会的启示。

在古代,法家主张厉行法律制度,实施严谨的法治,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类似地,在现代社会中,法律也是治国治理的重要手段。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能够确保国家治理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然而,与古代法家思想相比,现代社会的法律体系更加完善和复杂。

现代法律更注重公平正义,尊重人权和自由。

法家思想在强调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但不足以涵盖现代法律的各个方面,例如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还需要更加全面和灵活的法律体系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道家的治国理念尚书中的道家治国理念主张“无为而治”,并追求自然和谐。

道家认为,政府应顺应自然规律,提倡无为而治,尽可能减少政府干预,让自然秩序自行运转。

这一治国理念与现代社会中强调市场经济和福利国家的思想相契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 t a t T ed f r n eo h c ea mi i rt n o f ca s e e o f ca c o l n d r o it e : sr c : h i ee c f t isi t d n s a i o il b t n C n u in s h o d mo en s c eyl si e nh t o f i we a i n
收 稿 日期 :0 9 0 — 4 2 0 — 9 2
基金项 目: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 0 8k 3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迁 中的荣辱观问题研究 》) 2 0 s 13 《
作者简 介 : 张传文 ( 9 1 , , 17 一) 男 汉族 , 安徽 肥东人 , 安徽农业大学人 文社会科学学 院讲师 , 南京师 范大学公共 管
ZHANG Chua n—we H UA NG n -h n n, Ba g a
( c o l f ma ie S h o o Hu nt s&S ca ce c s An u rc l rl iest, fi 3 0 6, hn i o i S in e , h i iut a Unvri Hee 0 3 C ia) l Ag u y 2
pa e —lk fi il rt e p o l ’ u i ev nt; b un e s a t o iy o i i d a t oiy di e e rnt ie o cas o h e p eS p blc s r a s o dls u h rt r l t u h rt ; m e f r nt s se st  ̄ ur heo cas h ne t. y tm e s et f il’ o sy o i Ke wor s y d :Co u in s ho ;a f n c a c ol dmi itain o fii s mo m i ; fe e c n sr to o ca : de tme di f n e f l f
吏 治 伦理 是 政 治哲 学 的重 要 内容 , 为 国家 因
先 秦 儒 家对 官吏 属性 的认 识 , 子 、 子 都 孟 苟
毕竟是 通过 官吏 来对社 会 进行 管理 的 。儒家 有重
视吏 治 的传 统 。孔 子 日 :政 者 , 也 。子 帅 以正 , “ 正 孰敢 不 正 ?” 君子 之 德风 , 人 之德 草 。草 上之 “ 小 风, 必偃 。” 《 ( 论语 ・ 渊 》 中 国 当代 的吏 治建 设 颜 ) 对于 儒 家吏 治伦 理 既有 继 承 的方 面 , 有 根本 性 更 的变革 。下面简 述之 。
理学院博士生 。 黄邦汉 ( 9 8 , , 14 一) 男 汉族 , 安徽肥东人 ,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 院教授 , 硕士生导师。
Vo. 8 No6 11 .
儒 家吏治伦理与现代吏治伦理 的差异刍议 ★
张传 文 , 邦 汉 黄
( 徽 农业 大 学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学 院 , 徽 合肥 2 0 3 ) 安 安 30 6
摘 要: 古代 儒 家吏 治伦 理 与现 代 吏 治伦 理 的 差 异 主 要在 于 : 父母 官 与 人 民 公 仆 的差 异 , 限 权 力 与有 限权 力 的 无
差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保障官吏廉洁品质的制度 约束机制的差异。
关键词 : 家; 治; 儒 吏 现代 ; 异 差 中 图分 类 号 : 8 — 5 B 20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9 2 6 ( 0 9 0 — 0 10 10 — 4 3 2 0 ) 6 0 3- 6
The Dif r nc fEt c n t m i s r to f 0f c a sbe we n Co u i n fe e e o hi si he Ad nit a i n o f i l t e nf c a i Sc o n o r o it ho la d M de n S c e y

有 明确 的表 述 。孟 子 引用 古 《 尚书》 :《 日 : 说 “ 书》
‘ 降下 民 ,作 之 君 ,作 之师 。惟 日其 助上 帝 宠 天 之 。” ( 孟子 ・ 惠王下 》 官 吏是 人 民的君师 , ’《 梁 ) 是
上帝 统 治人 民的 助手 。孟 子 经 常提 到 民之父 母 ,
如 “ 民父 母 , 为 行政 , 不免 于率 兽 而食 人 。恶 在 其
为 民父母 也 ?” 《 子 ・ (孟 梁惠王 上》 “ 民父母 , )为 使
民盼盼 然 , 终岁 勤 动 , 将 不得 以养其 父母 , 又称 贷

从 父母 官到 人 民公 仆
现 代 社 会 的吏 治 与古 代 社 会 吏 治 的根 本 区 别 ,在 于对 官 民关 系 中官 吏 的属 性 的认 识 不 同 : 古代 社 会认 为 官吏 乃 民之 父母 , 而现 代 社 会则 认
为官吏 只是 人 民的公仆 。
而益 之 , 老稚 转 乎 沟壑 , 在其 为 民父 母 也 ?” 使 恶
(孟 子 ・ 文公 下 》 在孟 子看 来 , 治者 是 “ 《 滕 ) 统 民之
父母 ” 不言 自明 的 , 是 用不 着 怀疑 的 。苟 子不但 引 用《 诗经 》 明统 治者 为 民之 父母 是 古老 的说 法 , 说
20 0 9年 1 1月 第 1 卷 第 6期 8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n l fA h i g c l rl nvr t sca sineeio) ora o n u r ut a u i sy oi ec dt n A i u e i( lc i
No . 0 9 v。 0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