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面源污染的排放特征
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水污染问题的状况与改善措施

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水污染问题的状况与改善措施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地区也面临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本文将对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水污染问题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措施。
一、水污染问题的现状1. 工业废水排放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拥有大量工业企业,庞大的产业体系带来了大量的工业废水排放。
一些企业由于技术设备和管理水平的不足,对废水的处理不尽完善,导致废水中的污染物无法有效去除,最终进入水体,造成水污染。
2. 农业面源污染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农业活动带来的面源污染也是该地区水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农业废弃物的不合理处理等问题,导致水体中农药残留超标、氮磷含量过高,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3. 城市污水处理不彻底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污水排放量也显著增加。
然而,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并不完善,处理能力滞后于污水排放量的增加,导致有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进水体,给水环境质量带来巨大压力。
二、水污染问题的改善措施1. 加强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水污染防治法规,加强环境监管力度,严格审批机制和责任追究,构建科学合理的水污染防治体系。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通过加大处罚力度来提高企业和个人对水污染的意识,从而推动水环境的改善。
2. 加强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加大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处理效率和处理水平,确保城市污水得到循环利用或者安全排放。
同时,对农村地区也要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力度,推广集中式和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提高农村污水处理的覆盖率和处理效果。
3. 推动工业企业升级鼓励和引导工业企业提升技术水平,优化生产工艺,减少废水的产生和排放。
同时,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确保符合相关排放标准,推动企业向清洁生产转型,减少对水环境的二次污染。
4.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增加对公众、企业和农民的环境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大众对水污染的认识和了解,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环保观念,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水环境保护的氛围。
珠江三角洲PM2.5高污染天气的区域污染特征分析

珠江三角洲PM2.5高污染天气的区域污染特征分析珠江三角洲PM2.5高污染天气的区域污染特征分析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PM2.5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阻碍地区经济发展和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PM2.5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们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和悬浮性,在空气中停留时间较长,对人体和环境健康具有较大危害。
在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PM2.5高污染天气的区域污染特征时,我们需要探究其来源、传输和浓度变化等方面。
首先,珠江三角洲地区PM2.5的污染来源主要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煤炭燃烧以及区域传输等。
工业排放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该地区有着众多的工业园区和制造业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气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
交通尾气也是重要的污染源,珠江三角洲地区交通密集,大量机动车辆在道路上运行,燃烧产生的尾气中含有大量颗粒物。
此外,煤炭燃烧也是PM2.5污染的重要原因,该地区仍然有大量居民使用煤炭作为能源,燃烧产生的烟尘中存在着大量的细颗粒物。
另外,珠江三角洲地区也会受到区域传输的影响,即来自远方其他地区排放的颗粒物随着大气风流的传输而到达该地区。
其次,珠江三角洲地区PM2.5的污染也显示出一定的季节性特征。
冬季是该地区PM2.5污染最为严重的季节,主要原因是气象条件的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和稀释。
冬季季风较弱,气候稳定,形成较强的逆温层,使得污染物积聚在大气中,难以消散。
而夏季则相对较好,由于季风影响,有利于湿润空气的流通,也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因此夏季PM2.5污染相对较轻。
另外,珠江三角洲地区PM2.5的浓度分布也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一般来说,工业密集区和交通集中区的PM2.5浓度较高,而郊区和海岸线附近的浓度相对较低。
这是由于工业排放和交通尾气等污染源的分布不均导致的。
此外,地形对PM2.5浓度分布也有影响,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由平原和丘陵组成,丘陵地势相对较高,易受污染物扩散的限制,因此丘陵地区的PM2.5浓度普遍较高。
珠江三角洲区域背景大气污染特征和气溶胶光学特性的综合分析

珠江三角洲区域背景大气污染特征和气溶胶光学特性的综合分析
珠江三角洲区域背景大气污染特征和气溶胶光学特性的综合分析
珠江三角洲是中国东部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背景大气污染特征以及气溶胶光学特性是影响气候变化和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对珠江三角洲区域的背景大气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气溶胶光学特性进行综合分析。
珠江三角洲区域的背景大气污染特征主要是由机动车尾气和燃烧化石燃料等污染源引起的。
目前,PM2.5/PM10的污染指数均较高,超过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2012)规定的国家一级标准。
同时,SO2和NO2也达到相当高的污染程度,大大超出国家一级标准要求。
除此之外,颗粒物在整个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分布范围和强度也是不尽相同的,地形和大气流场等因素,对大气颗粒物的污染影响较大。
关于珠江三角洲区域的气溶胶光学特性的综合分析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全部气溶胶的折射率和吸收率,二是其中气溶胶颗粒的净吸收率,三是气溶胶颗粒的活性量等物理特性,它们均直接关系到珠江三角洲区域气溶胶环境影响和污染气候变化的特征、全球变暖的驱动机制和空气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因此,要研究珠江三角洲区域的气溶胶光学特性,就需要相应的技术手段,包括野外现场观测和实验室检测以及相关的模型预测等。
最后,可以借由对珠江三角洲区域背景大气污染特征以及气溶胶光学特性的综合分析,对环境质量和空气污染状况进行全面且有效的调查和监测,以便更好地为珠江三角洲区域的环境状况和公众健康提供有益而有效的政策参考依据。
总之,珠江三角洲区域的背景大气污染特征和气溶胶光学特性的综合分析对于阐明大气污染的影响因素,促进环境质量和公众健康的改善,以。
珠三角地区水污染状况

珠三角地区水污染目录一、珠三角三角洲地区水污染现状 (1)二、珠三角角地区水污染形成原因 (2)三、珠三角地区水污染的危害 (3)四、针对珠三角地区水污染的对策 (3)参考文献 (4)一、珠三角三角洲地区水污染现状伴随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却是原有水源受到污染,尤其是有机污染物。
某些河段,如广州前、后航道,在枯水期甚至出现黑臭现象。
当前珠江流域的水污染形势发展到非常严重的地步(见图1),珠江口已成为华南第一大、国内第二大污染型口岸。
珠江三角洲的废污水排放非常突出,已占总量的60%以上。
另外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偏低,珠江污染已造成沿江地区严重的水质性缺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图1珠江三角洲污染(COD)分布卫星遥感结果图表1 2016年广州市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一)排污量大,流域性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珠江三角洲是珠江流域的主要排放区域。
截止至广东省水环境监测中心1999 年全省排污口实测资料, 珠江三角洲实测排污口有183 个, 入河年排污总量约296 6000000吨, 污染物为716 9152000吨 ,任一数据都占据了全省数据的一半以上。
近年来,珠江流域从局部的点污染逐渐变成全流域的污染,并且污染从河流下游向上游转移,从干流向支流转移,水污染问题早已超越局部和“点源”的范围,发展成为越来越严重的流域性问题。
(二)珠江入海口水体富营养化近年来珠江口富营养化问题严重, 赤潮发生频繁,经济损失大。
1998 年的珠江口特大赤潮,造成3.5 亿元的经济损失;2000 年的深圳坝光至惠阳澳头海域赤潮导致养殖区养殖的卵形鲳参、美国红鱼、红鳍笛鲷、师鱼等海洋生物大批死亡。
大量污染物通过河流或直接排放到珠江口, 致使近岸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三)生活污染增加近年来政府出台的工业污染整治政策以及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使工业污染逐渐得到控制。
但是,随着城市的扩张、人口的增加、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活污水的排放数量和污染负荷迅速上升,甚至已经超过了工业污染。
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

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近年来,大气重金属污染成为了全球环境保护的焦点之一。
而位于中国南方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其大气中重金属污染问题也备受关注。
为了解其污染状况,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首先,我们对该地区的大气中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分析。
研究发现,铅(Pb)、汞(Hg)、镉(Cd)和铬(Cr)等常见重金属在该地区的大气中均有一定程度的污染。
其中,工业排放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特别是工矿企业和电厂的废气排放,对周围地区的空气质量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此外,交通尾气排放也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其对大气中重金属的贡献也逐渐增多。
其次,我们进行了重金属污染的来源追踪。
调查发现,铜、镉和铬等重金属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气和废水排放,其中工矿企业和电厂是重要的污染源。
而铅和汞等重金属则主要来自于燃煤和废弃物的焚烧,这些活动释放的废气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重金属物质。
此外,城市中的环保设施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排放控制不严和废弃物处理不当等因素也导致了重金属污染的加剧。
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应对。
首先,在工业环保方面,加强了对工矿企业和电厂的环保检查和监管,强化了废气和废水排放的治理措施,以减少排放的重金属物质。
其次,加大了对燃煤和废弃物的焚烧过程的监管力度,要求严格控制废气中的重金属排放,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和改进废弃物处理方式,以降低重金属的含量。
同时,加强了城市环保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高排放控制和废弃物处理的效率。
然而,要想彻底解决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气重金属污染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首先,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形成持续的监管机制和惩罚措施,以确保企业严格遵守环保规定。
其次,可以加大对环保设施的投入和研究,开展更多的技术创新,寻求高效清洁的废气和废水处理方法,提高重金属的去除效率。
此外,还应加强对交通尾气的管理,推广低排放和电动交通工具的使用,减少尾气排放对大气重金属污染的贡献。
珠江三角洲铺装道路扬尘源污染物排放及特征研究

五、结论和建议
本研究表明,珠江பைடு நூலகம்角洲地区铺装道路扬尘排放因子与排放量较高,对城市 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道路维护:定期对道路进行养护,保持路面平整,减少车辆行驶过 程中产生的扬尘。
2、推广环保型路面材料:使用低尘、高渗透性的环保型路面材料,如透水 性混凝土、生态透水砖等,降低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扬尘。
三、研究结果
经过实地观测和实验模拟,我们得到了不同类型铺装道路的扬尘排放因子。 结果表明,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扬尘排放因子最高,其次是水泥混凝土路面,最后 是透水性路面。此外,我们还发现车辆行驶速度和天气条件对扬尘排放因子也有 显著影响。
四、排放清单研究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我们进一步建立了珠江三角洲地区铺装道路扬尘排放清 单。该清单详细列出了不同类型铺装道路的扬尘排放量、排放因子等信息。这为 相关部门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感谢观看
珠江三角洲铺装道路扬尘源污 染物排放及特征研究
目录
01 一、珠江三角洲地区 铺装道路概况
02
二、铺装道路扬尘源 排放清单的开发
三、铺装道路扬尘源
03 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 分析
04 四、铺装道路扬尘源 排放清单的特征分析
05 五、结论与建议
06 参考内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工具的日益增多,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空气质量 逐渐成为公众的焦点。道路扬尘作为该地区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其排放清 单及特征研究对于环境保护和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以珠江三角洲地 区为例,探讨铺装道路扬尘源的污染物排放及特征。
根据监测结果和相关研究资料,计算出每一条道路的扬尘排放因子。最后, 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道路里程数据,计算出该地区不同等级铺装道路的扬尘排 放总量。
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污染及治理的研究

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污染及治理的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华南,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已成为困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一个重要难题。
本文将主要从污染现状、污染治理措施、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污染现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空气、水和土地三个方面。
1. 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是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型工业企业、机动车较多,排放了大量的废气和尾气,导致空气质量骤降。
据统计,2019年该地区PM2.5年平均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微克/立方米以上。
2. 水污染水污染主要表现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这些污水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排入河流和海洋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
2019年三角洲地区约有3.2亿吨工业废水排放,其中几乎三分之一未得到有效处理。
此外,地下水也面临严重的污染问题,一些地方的地下水已经不能用于饮用。
3. 土地污染土地污染主要由于农药、化肥、工业废料等物质的排放所导致。
这些有害物质会经过降解和迁移,在土壤中长期残留。
近年来,随着土地利用压力的增加,土地污染问题也愈加突出。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部分土地已经受到污染,无法安全种植作物或用于建设。
二、污染治理措施为了缓解和治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污染问题,政府和企业开展了一系列行动。
1. 空气污染治理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严格限制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排放。
此外,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公布,引导群众选择绿色出行方式,提高环保意识水平等。
2. 水污染治理政府将水污染治理放在重要位置,加大投入力度和补偿措施。
企业也开展了节约用水、减少废水排放、重视生活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工作。
同时,政府在重点地区提供了多种政策扶持和补助。
3. 土壤污染治理政府加大土壤污染整治的力度,通过进行地质勘探和测绘,发现和纠正农业面源污染、化肥、农药等非点源污染问题,开展重点区域土壤修复和生态建设等措施。
三、存在问题尽管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治理污染,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典型抗生素类药物在珠江三角洲水体中的污染特征

典型抗生素类药物在珠江三角洲水体中的污染特征引言抗生素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的药物,对于细菌感染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乱用,这些药物也被大量排入环境中,引发了对水体中抗生素类药物污染的关注。
乱用抗生素成为一种常见现象抗生素类药物由于其强大的治疗效果,很容易被滥用。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人们对病菌的不理解、医护人员的滥用以及养殖业中的乱用,导致了大量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
尤其是在养殖业中,为了提高养殖效益,屡屡将抗生素添加到饲料中,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
这种滥用抗生素的现象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水体中充斥着大量抗生素类药物。
典型抗生素类药物在珠江三角洲水体中的分布通过对珠江三角洲水体中的抗生素类药物进行监测,发现了多种典型抗生素类药物的存在,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等。
这些药物在水体中的浓度各异,但普遍较高。
其中,水下沉物和河口区域的浓度更为突出。
这些抗生素类药物的来源主要包括医疗废水、居民污水和农业污水三个方面。
潜在的生态风险抗生素类药物在水体中的存在不仅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风险,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起首,抗生素类药物对细菌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毒性,会导致水体中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从而破坏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
其次,抗生素类药物还可能进入水中的生物体内,通过食物链传递到高级消费者,对生态环境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此外,抗生素类药物的存在还会加剧水体中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使得人类治疗感染病变得更加困难。
应对抗生素类药物污染的措施为了缩减抗生素类药物在水体中的污染,需要实行一系列措施。
起首,应加强对抗生素类药物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
其次,要加强对医疗废水、居民污水和农业污水的处理,缩减抗生素的排放量。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养殖业的管理,规范抗生素的使用,控制药物的滥用。
此外,也需要加强大众对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和合理消费的宣扬教育,提高对抗生素类药物污染的熟识和防范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化工2011年第6期· 130 · 第38卷总第 218期珠江三角洲面源污染的排放特征晏萍,罗建中*(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摘要]珠江三角洲面源污染依然严重,掌握其污染的特征是实施有效控制的前提。
珠江三角洲面源污染分为城市和农业面源污染两大类,文章分析了两大类面源污染的排放特征。
珠江三角洲地区不仅要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研究力度,还应着重加强对城市面源污染的控制。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农业面源污染;城市面源污染;排放特征[中图分类号]X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11)06-0130-02The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in Pearl River DeltaYan ping, Luo Jianzhong*(Facult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China)Abstract: Th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Pearl River Delta is still serious. Understanding about its characteristics was the basis for effective contro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Pearl River Delta is divided into urban and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The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major categories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re analyzed. Great control efforts in the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should be made, and adequate attention in the control of urba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should also be given.Keywords: Pearl River Delta;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urba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emission characteristics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也是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和主体,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随着经济的腾飞、工业的超速增长以及人口的不断膨胀,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日趋严重。
该地区的环境问题已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忧患,环境污染已成为该地区向现代化迈进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因此,掌握面源污染的特点和规律是有效控制污染的前提。
文章对珠江三角洲面源污染的排放特征进行归纳并讨论了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面源污染的一些主要问题。
1 研究区概况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是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积沉淀而成的一个复合三角洲,属我国南亚热带最大的冲积平原。
该区属于亚热带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年均降雨量在1100 mm以上,多雨季节与高温季节同步,水热条件优越,土壤肥沃,东、北、西三面环山,南临南海,平原内残丘、台地呈棋盘状零星散布。
地表河网密布,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水域宽广,海潮频繁,海陆水体联系密切,适宜农作物生长,是我国重要产粮区。
珠江三角洲为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肇庆等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陆地总面积41698 km2。
区内海、陆、空交通极为便利,大小城市邻近群集,工业区连片分布,人口簇拥密集,具泛都市化雏形[1]。
2 面源污染的排放特征点源及面源是地表水体污染的两大来源[2]。
面源污染是指溶解的或固体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如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引起的水体污染。
它包括城市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等地表雨水径流引起的水体污染。
由于它是相对于点源污染而提出的,所以亦称之为非点源污染[3]。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以及污染控制水平的提高,面源污染对水环境污染的影响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根据面源污染发生区域和过程的特点,一般将其分为农业和城市面源污染两大类。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它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壤中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为最重要且分布最广泛的面源污染,农田施肥、农药、畜禽及水产养殖和农村居民是其主要来源。
地表和地下水环境污染主要是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磷等营养物、农药和其它有机或无机污染物以及土壤中未被农作物吸收或土壤固定的氮和磷,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形成的。
农业面源污染会对地下水、土壤和大气等造成直接污染,而受污染的地下水和土壤生长出不利于健康的农产品会对人类产生间接和潜在性危害。
据调查,目前我国每公顷土地使用的化肥大约400 kg,农药11 kg,农膜l00 kg,由于长期大量地施用化肥、农药和使用农膜,不能做到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因此,农业面源污染已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4]。
城市面源污染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降雨强度、降雨量、降雨历时、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如居民区、工业区、商业区、城市道路等)、大气污染状况、地表清扫状况等。
降雨强度决定着淋洗地表污染物的能量的大小;降雨量决定着稀释污染物的水量;降雨历时决定着污染物被冲刷的时间和降雨期间的污染物向地表输送污染物的性质及累积速率;大气污染状况决定着降雨初期雨水中污染物含量;城市地表清扫的频率及效果影响着晴天时在地表累积的污染物数量[2]。
2.1 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隐蔽性、潜伏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往往环境遭到污染后恢复很困难,且污染物能够通过食物链危害动物和人体健康。
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部分农田灌溉水源受到污染,局部地区污染严重。
因污染造成河流和鱼塘死鱼的情况时有发生。
一些原来作为引用水源的河流,如淡水河、江门河、观澜河、石马河等因受污染,已丧失了饮用水水源的功能。
饮用水源地水质恶化,水质性缺水已成为珠三角农村水资源供需的主要矛盾[5]。
2.1.1 污染状况由于珠三角地区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乡镇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农业受到城市化、工业化的冲击越来越明显,农业地面水受污染的趋势将会更加严重[5]。
珠江三角洲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在大量使用农药防止水稻病虫害的同时,也使相当数量的农药残留于土壤中,在土壤水分运动和地表径流及田间排水的作用下,残留农药母体及其衍生体进入地下水和地表水系统,污染人体健康[6]。
对饮水安全及人体有害的农药主要包括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有机硫农药以及有机汞、砷农药。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禁止使用有机氯农药,以有机磷农药取代。
有机磷农药虽然比有机氯农药残留时间更短,但其毒性却更大。
农业面源污染呈加重趋势,化肥、农药以及畜禽粪便等在降雨过程中随地表径流不断地转入就近各大小河涌,造成了区域严重的面源污染以及水体污染的多样化。
2.1.2 农业面源污染的特征[7-8]2.1.2.1 分散性和隐蔽性与点源污染的集中性相反,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的特征,它随流域内土地利用状况、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气候、天气等的不同而具有空间异质性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
排放的分散性导致其地理边界和空间位置的不易识别。
2.1.2.2 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大多数面源污染问题,包括农业面源污染,涉及随机变量和随机影响。
区分进入污染系统中的随机变量和不确定性对非点源[收稿日期] 2011-03-21[作者简介] 晏萍(1987-),女,江西宜春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工程。
*为通讯作者。
2011年第6期广东化工第38卷总第218期 · 131 ·污染的研究是很重要的。
例如,农作物的生产会受到天气的影响,因为降雨量的强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化学制品(农药、化肥等)对水体的污染程度。
2.1.2.3 广泛性和不易监测性由于面源污染涉及多个污染者,在给定的区域内它们的排放是相互交叉的,加之不同的地理、气象、水文条件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影响很大,因此很难具体监测到单个污染源的排放量。
2.1.2.4 滞后性和模糊性农田中农药和化肥施用造成的污染,一般在降雨时才对水环境产生影响,若施用化肥即遇到降雨,造成的非点源污染将会十分严重。
农药和化肥在农田中存在的时间长短决定非点源污染形成的滞后性的长短。
通常,一次农药或化肥的使用所造成的非点源污染将是长期的。
2.1.2.5 研究和控制难度大由于非点源污染来源的复杂性,机理的模糊性和形成的潜伏性,需要考虑流域内的地形条件、土壤类型、农药和化肥的试用量、农作物生长季节和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等等,因此在研究和控制非点源污染方面具有较大的难度。
2.2 城市面源污染城市面源污染主要突出特征有:污染源分布比较分散、污染途径随机多样、污染成分排放量大且复杂多变、监控及定量计算污染源和污染成分比较困难、制定系统的控制策略也比较困难。
城市地表径流是面源污染中仅次于农业面污染源的第二大面污染源。
降雨对城市地表的冲刷产生的城市地表沉积物是城市地表径流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城市地表沉积物的组成决定着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性质。
城市地表沉积物包含固态废物碎屑(城市垃圾、动物粪便、城市建筑施工场地堆积物)、化学药品(草坪施用的化肥农药)、空气沉降物和车辆排放物等污染物质。
具有不同土地使用功能的城市地表,其沉积物的来源不同。
如城市工业区的地表沉积与工业生产过程的原料、半成品材料等的扩散、沉积、遗漏等有关;城市路面沉积物与车辆交通流量等因素有关;城市居民区地表沉积物与生活垃圾及居民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商业区地表沉积物则与商业活动类型有关[3]。
近年来,据有关研究表明,珠江三角洲降雨量与往年相比呈减少趋势,河流补给水量受损,从而使河网水域的纳污能力下降。
再加上全球气候变暖而致的海平面持续上升,并一度使海潮加剧入侵。
海潮入侵加剧除受降雨量少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外,区域内生产及生活用水量增加、人为挖砂和对河道的改造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