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安仁一中高一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师导学案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导学案编写人:高一语文备课组(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了解生僻字词读音以及成语意思;2、 正面分析主人公人物形象,并熟练运用正面描写方法进行写作;重难点:熟练运用正面描写方法进行写作学法指导:旁批法 模仿写作一、预习自测1.读准字音戊wù戌xū 显宦huàn 叱chì咤zhà 莅lì校 迥jiǒng 乎不同 精悍hàn 步履lǚ 激亢kàng 箜kōng 篌hóu 博闻强记jì 博闻强识shí 酣hān 畅 屏息以待.... 蓟jì北2.解释成语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也说博闻强识短小精悍:①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
②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短而有力。
风和日丽:天气晴朗暖和(多用于春天)。
涕泗交流:眼泪鼻涕一起流下。
形容痛哭的样子。
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或完全不一样。
二、整体感知1、 看到这个标题,你最想从文章中知道哪些东西?明确:1.这次演讲是关于什么的,都说了些什么?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演讲?它为什么值得回忆?3.梁任公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4.这次演讲是在哪里进行的?5.这次演讲是否精彩?三、探究导航1、为什么梁启超的演讲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的演讲有什么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外貌: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穿肥大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文字不多,但很传神。
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着重于表现神采。
】(外在的平凡普通,内在稳重、潇洒自信)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的气质让人耳目一新,富有感染力)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让人感受到其幽默、随和的个性)声音:沉着有力,洪亮激亢(从中透露出他的自信、沉稳、睿智)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记、学识丰富)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真性情)语言:旁征博引,成本大套地背诵(风趣、博闻强记)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率真的个性)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的学者形象。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优秀14篇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优秀14篇九年级《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本文是高一语文必修第三单元第三篇文章,本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单元,而本文是梁实秋先生选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而成的,通过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表现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穿插了作者的感受和评论。
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饱含深情。
本文采用探究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拟订一课时。
目标解读: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本简练、传神、典雅的语言。
2、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作方法。
4、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重点难点:1、总结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2、通过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阅读《金太阳导学案》,提示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2、教师准备好朗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搜索梁实秋的一些事迹,全面欣赏他的人格魅力。
学法指导:运用默读法和圈点勾画法,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作旁注。
合作小组功能发挥:1、阅读课文,讨论思考,做好标注。
2、阅读文本,分组讨论,各小组展示、辩论,发表见解。
学习流程设计预习环节(20分钟)课前自习完成。
1、明确学习目标,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4分钟)2、完成《金太阳导学案》“预学区”内容,积累语言基础知识。
(8分钟)3、课外搜集梁实秋的事迹及其他作品。
(3分钟)4、自主学习导引:梁先生的这次演讲,效果怎么样?何以见得?(5分钟)课堂环节(40分钟)目标明确:(1分钟)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本简练、传神、典雅的语言。
2、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作方法。
4、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一、导入课文(1分钟)二、预习检查(5分钟)学生回答,教师纠错。
10.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3、“褴褛的衣衫,是贫穷的罪过,却是乞丐的袍褂,他的职业的优美的标识,他的财产,他的礼服,他公然出现于公共场所的服装。……没有人肯过问他的宗教或政治倾向。他是世界上唯一的自由人。”话虽如此,谁不到山穷水尽谁也不肯做这样的自由人。只有一向做神仙的,如李铁拐和济公之类,游戏人间的时候,才肯短期的化身为一个乞丐。
◎积词语
4.查词典,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迥乎不同
(2)博闻强记
(3)左右顾盼
(4)涕泗交流
㈢重点难点探究
◎析重点
1.梁启超的这次讲演成功吗?找到相关依据。
2.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破难点
3.作者对演讲中的梁启超做了精彩生动的描写。请找出这些描写的语句,仿照示例作些旁注,与对子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
青年时期和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变法失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1922年3月10日、17日、24日,梁启超应清华文学社之邀,在清华学校作了“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专题演讲。本文即是对那次演讲所作的一篇评论性文章。
文调的美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或如奔涛澎湃,能令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或是简练雅洁,如斩钉断铁……总之,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气象万千,变化无穷。我们读者只有赞叹的份儿,竟说不出其奥妙之所以然。批评家哈立孙(FrederiokHarrison)说:“试读服尔德(王尔德),狄孚(笛福),绥夫特,高尔斯密,你便可以明白,文字可以做到这样奥妙绝伦的地步,而你并不一定能找出动人的妙处究竟是那一种特质。你若是要检出这一个辞句好,那一个辞句妙,这个或那个字的音乐好听,使你觉得雄辩的,抒情的,图画的,那么美妙便立刻就消失了……”譬如说《左传》的文字好,好在哪里?司马迁的文笔妙,妙在哪里?这真是很难解说的。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学习目标】⑴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和第八段。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学习难点】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学方法】赏析法讨论法朗读法【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原名:梁治华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作品:《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2.人物介绍:这里的梁任公就是梁启超。
梁启超是广东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895年同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反对袁世凯。
这是梁启超作为活跃政治家的一面;他曾经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小说”“小说界革命”,早年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代表性作品《少年中国说》,晚年在清华著书立说,合编为《饮冰室合集》【学习过程】一、1品读全文,读准字音,看准字形.戊()戌()叱咤()莅()临迥()异精悍()激亢()箜()篌()酣()畅2 .词语积累叱咤风云:迥乎不同:博闻强记:无人问津:短小精悍二.整体感知,回答问题.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文章就是通过梁启超的一次演讲来表现梁启超的学识和人品。
思考:这篇文章,围绕演讲,讲了关于演讲的哪些方面?2.梁启超的这次讲演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何以见得?3. 到清华大学这所名校讲演做报告的人数不胜数,但他们却没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
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并笔而记之?4. 通览全文,找出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评价?三、小结: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使用批注式学习法,品析文章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初步概括人物形象。
2、品味作者的情感倾向,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
3、培养兴趣,课外延伸阅读二、学法指导品味揣摩语句,感知人物形象。
立足文本,鉴赏语言;走近人物,体会情感;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三、学习过程(一)走近作者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
(二)了解人物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与康有为等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起“公车上书”。
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
1915年,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经越南赴两广参加反袁斗争。
当时他的老师康有为也一起反袁。
1917年7月段祺瑞内阁成立,梁启超任财政总长,与日本横滨正金银行签订续善后借款1000万日元合同;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因与代总统冯国璋就“统一中国”方式政见不和,段内阁辞职下台,梁启超也随之退出政坛。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
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
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学等。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三)整体把握1、梁任公的演讲成功吗?(原文划出相关句子)略2、梁任公讲了什么?(用典)略3、梁任公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分析)详(四)品文——品人1、品味语句,感知人物形象。
(2)自主研习梁启超先生的形象:(五)诵读少年中国说全: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男:少年智/则国智(齐)女:少年富/则国富(齐)男:少年强/则国强(齐)女:少年独立/则国独立(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PPT

内容回顾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的内容,加深 对演讲的理解和认识。
成果展示
展示学生的模拟演讲成果,鼓励学生 互相点评和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和表达能力。
04
CATALOGUE
教学资源与支持
教材、教辅材料推荐
教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辅材料
与导学案相配套的课件、教案、练习册等。
03
CATALOGUE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激发兴趣,引入主题
情境导入
播放一段梁任公先生的演讲视频,让学生感受其演讲魅力和 风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梁任公先生的生平和成就,引导学生了解演讲的背 景和主题。
探究环节:分析文本,理解内涵
文本解读
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演讲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特点,把握演讲的内涵 。
讲技能。
小组合作与展示评价
小组合作准备
组织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演讲稿并 进行排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小组展示交流
各小组依次进行演讲展示,分享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促进学生之 间的交流和学习。
展示评价总结
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评价总结,肯定优点和亮点,指出不足和改进 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表达能力培养
通过大量的演讲实践和模拟演讲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 言组织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塑造
情感态度
本课程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演讲态 度,如尊重听众、自信表达、真诚交 流等,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和良 好的演讲风尚。
价值观塑造
通过演讲实践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积极向上 、勇于挑战、团结协作等,促进学生 的全面发展。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注:表演开场白: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开场白和开头古诗《箜篌引》,用普通话,配上动作、神态等。
2、梁启超自负地说“可是也有一点喽”,你觉得他有这个实力吗?请你通读全文后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3、本文形神兼备的塑造出了梁启超先生的形象,那么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三、作业:学习作者梁实秋通过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在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一、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内容。
梳理行文脉络——课文大致可分为部分,分别由哪几个自然段组成,概括每部分的内容,写于下图中。
2、【问题探究】
1、这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那么我们学过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描写方法有哪些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并思考文中对梁启超及其这次演讲做了哪些描述,画出描写的句子,比如说外貌、语言、表情、内容等,仿照课后习题一,做旁注。
【课时安排】一课时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浙江余杭人。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济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品味分析梁任公先生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含蓄的敬仰之情,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感知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表现人物的方法;2.把握梁任公先生人物形象特点,体察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分析文中《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处细节描写,感悟任公的爱国情怀。
2.理解作者在叙事中的评论和感受。
探究过程:一、夯实基础(借助练习册解决字词)二、整体感知,勾画概括1.本文主要记事还是记人?2.梁启超先生的这次演讲,效果怎么样?何以见得?试从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①②③④四、细读课文,概括特点1.从课文的细节描写中,我可以看出他是一位的人。
2.从不同角度概括总结人物特点。
演讲稿:开场白:动作:声音:语言:表情:进场:演讲内容五、品读细节,感悟情怀1.前面说到任公先生是一位热心肠的人,怎样理解“热心肠”?2.先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时“于涕泗交流中张口大笑”,体现了任公先生怎样的情怀?3.先生读《桃花扇》,“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4.第五段,梁任公先生引用《箜篌引》,这一首诗该如何理解?六、拓展练习,提高能力运用细节描写,用简短的语言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
要求: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3.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举例1: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红楼梦》(薛宝衩)举例2: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写:陈石林贺新钢谭敏丽
课型: 新授课课时: 1~2课时
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教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理解把握梁任公先生的形象,学习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2、训练学生边阅读边标注旁批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品悟、分析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教学难点】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学方法、手段】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多媒体
【知识链接】
一、关于作者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现代作家、翻译家。
浙江余杭县人。
1915年考入清华大学,在该校求学期间开始写作。
1923年赴美留学,回国后先
后在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并编辑刊物。
1949年去台湾。
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还独立译有《莎士比亚全集》,晚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课文选自他的《槐园梦忆》(1974)。
二、关于梁任公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清光绪举人。
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6年
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
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
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
但介绍西文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
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
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
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
有特色。
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
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
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学等。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三、了解背景
1922年3月,梁启超应清华文学社之邀,在清华学校作了《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专题演讲。
本文即是梁实秋对这次演讲的记述。
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本文撷取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把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于叙述描写之中。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戊.(wù)戌.(xū)叱咤.(zhà)莅.(lì)临迥.(jiǒng)异
箜.(kōng)篌.(hóu)精悍.(hàn)激亢.(kàng)屏息以待(bǐng)酣.(hān)畅蓟.(jì)北弥.漫(mí)拭.泪(shì)
2、解释下列词语:
叱咤风云:叱咤:怒喝声。
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腾起来。
形容威力极大。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
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
博闻强记:闻:见闻。
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痛哭流涕:涕:眼泪。
形容非常伤心地痛哭。
左右顾盼:(1)有犹豫的意思;(2)东张西望;贬义;(3)褒义,很精神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1、2段)总括梁任公演讲的背景及特点。
第二部分:(3~9段)描写梁任公先生演讲的情形。
第三部分:(10段)交待文章的写作缘由并点出梁任公作为学者的特点。
二、解读文本,品析形象。
探究点一:①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不少显宦及叱咤风云的人和都没有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梁启起先生的这次演讲却让作者多年后还记得清清楚楚,并“笔而记之”?
引导学生讨论,初步归纳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外貌独特: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穿着肥大的长袍;
◆开场白独特:声音沉着有力,宏亮而激亢。
◆演讲精彩:博闻强记,旁征博引,表情丰富。
②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记叙任公先生的演讲的?展现了任公先生怎样的形象?(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7练习一,养成边阅读边标注旁批的读书习惯)分析梁任公先生的形象,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探究点二:课文除了描写梁任公的肖像风度,背诵时的神情举止外,为什么还记下了作者自己的感受、评论?找出这些内容,感受其作用。
1、语句:
第1段:“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但是他们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
第2段:“但是读他这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
第3段:“我记得清清楚楚……”
第4段:“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
第6段:“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
第7段:“他敲头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
第8段:“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第9段:“听过这演讲的人……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第10段:“有学问……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2、作用:在叙事中插入作者的感受、评论,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从侧面衬托
了梁先生的演讲之生动,给人印象之深刻,对人影响之深远,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景仰及赞美之情。
【课内检测】
1、下文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B
A、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
....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
B、在涨价的中草药产业链的两端,上游的药农和下游的中药制药企业都不是
这次涨价的主要受益者,恰恰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渠道中间商在其中起到了翻云覆
...雨.的作用。
C、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
书法很是秀丽
..,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D、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
迥乎不同
....。
【解析】“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用在此处不妥,应改为“推
波助澜”(
2、品析下列加点的词。
(1)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还是有一点喽!”
【赏析】句子三个动词“扫”“翻”“点”,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了梁任公的大学者风范:谦逊、自负、诙谐。
“扫”字突出其平易近人,“翻”字写出其思考状,“点”写其他对自己的肯定。
这三个动作,也深深地吸引住了台下的学子。
(2)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
..,有时太息
..。
..,有时狂笑
..,有时顿足
【赏析】句中的动词准确地描绘出完全进入演讲状态时的梁任公形象。
“掩面”“顿足”狂笑”“太息”表明梁任公已完全把自己当作作品中的人物,动作描写准确地写出了大学者梁任公演讲时认真投入的情态,展现了他丰富的才华与情感。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