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技术在果蔬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核磁共振-农药分析

核磁共振-农药分析

(四)农药样品的核磁共振测定
应用前景
农药定量分析方面, NMR技术还是一个较新的领域。 虽已有很多科研人员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但由于科研实 验与实际生产存在着很大差距, NMR在农产品的实际检 测中应用还很少。纵然NMR技术还存在着种种不足, 但 随着NMR 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与发展, 随着低场强、 高精 度、低成本、 高速度的NMR的研制与开发, NMR技术仍 然具有很大潜力, 必将在农药研究开发及残留检测领域 起到重要作用!
(四)农药样品的核磁共振测定
2. 鱼藤酮的鉴定和纯度测定: 鱼藤酮(Rotenone)是由鱼藤属植物根部提取获得的一 类天然杀虫剂。可用核磁共振方法对鱼藤酮进行鉴定和纯 度确定。从核磁共振谱图中可以看出样品A和B的峰形相似, 而样品C的谱图中(芳烃区)还出现额外的峰,说明这个样 品含有杂质。此外,样品C的谱图中,一些峰的位置有所 偏移。例如,样品A和B的甲氧基核磁共振峰,分别为δH 3.07和δH 3.764,而C则为δH 3.392和δH 3.255。甲基和 芳烃质子峰也有偏移,它只能是A和B的异构体或分解产物。
(一)在农药分析中的应用范围
在农药分析中,核磁共振可以从以下多个方面提供特殊信息:
(1)农药分子结构的鉴定和确定; (2)农药纯度的分析和控制;
(3)农药化合物分子的几何异构体、构象和立体化学
的检测;
(4)农药分子内电荷的分布;
(一)在农药分析中的应用范围
(5)农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络合物的形成及其键
=O
(三) 内


1H和 13C—NMR,一般采用四甲基硅烷(CH ) Si(简称 3 4
TMS),为内标物。它是沸点27℃的化学上很惰性的无色液 体,易于挥发,可配成10%-20%的CCl4溶液,贮于磨口 瓶中备用。 高温时,采用六甲基二硅烷(HMDS)或六甲 基二硅醚(HMDSO)为内标物。它们是沸点高于100℃的 无色液体。有时也采DSS[(CH3)3SiCH2CH2CH2SO3Na]作为 内标物,由于它是水溶性的,以D2O作溶剂时,用DSS十 分适宜。但必须注意,它本身有许多谱线,用量切勿过多, 以 免 在 0.5—3.0ppm 范 围 内 出 现 干 扰 峰 , 有 人 建 议 用 (CH3)3SiCD2CD2CD2Na代替DSS,可避免上述范围内三个 亚甲基峰的干扰。

波谱核磁共振和核磁的区别

波谱核磁共振和核磁的区别

波谱核磁共振和核磁的区别
波谱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波谱)和核磁是同一种现象的不同描述方式。

核磁共振是指在外加恒定强磁场和射频辐射场的作用下,原子核可发生能级跃迁的现象。

当原子核处于低能态时,可以通过吸收或发射特定频率的射频辐射而跃迁到高能态,这个特定频率被称为共振频率。

核磁共振可以用于确定某种物质中不同原子核的数量和环境。

而波谱核磁共振是对核磁共振现象进行测量、分析和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它通过记录射频辐射的吸收或发射强度随频率的变化,得到核磁共振谱图。

从核磁共振谱图可以得到关于化合物结构、分子运动、化学环境等信息。

因此波谱核磁共振和核磁的区别就是: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而波谱核磁共振是对这一现象进行测量和研究的方法。

波谱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领域:
【食品农业】
在众多应用领域之中,食品农业应该是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了,从国家标准的油料种子含油含水率的测定及固体脂肪含量SFC测定,再到农产品、果蔬、畜肉、海产品、乳制品等等,低场核磁共振技术都有应用。

【高分子材料】
这里所说的高分子材料主要包括:弹性体材料(如橡胶)、非金属复合材料(如玻璃纤维、碳纤维、有机纤维等)、功能膜材料、纳米颗粒、凝胶等多孔材料。

检测范围主要分为定量和定性研究。

其中定量包括:交联密度、橡胶及增塑剂含量、软硬段比例、氟含量等。

定性包括:硫化、固化、老化过程、降解过程、吸湿过程等。

此外还有性能研究:颗粒聚合物相容性、颗粒表面改性、材料吸附性能、聚合物竞争性吸附、亲疏水表征等、分散性能等。

【岩石土壤】【生命科学】【石油勘探开发】等领域的应用,欢迎查看以往文章。

核磁共振技术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技术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技术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核磁共振技术(NMR)是一种常用于物质结构分析的非常重要的科学方法,它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其中最为广泛的应用就是在材料科学领域。

本文将讨论核磁共振技术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是一种用于人体内部结构成像的先进技术,但是用于物质结构成像也有很大的前景。

通过MRI技术,科学家可以非常精确地测量和分析不同样本内部的结构和组成,这对于材料科学研究非常重要。

此外,MRI技术能够大大降低计算机模拟和实验过程中的错误率,因此在工程和工业领域拥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二、核磁共振谱技术核磁共振谱(NMR)技术在材料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其中核磁共振谱装置通常与微区离析技术相结合。

NMR技术可以提供详细的信息,包括分子结构、组成、反应动力学以及材料结构和性质。

此外,NMR技术还可以用于检测材料中的污染物和其他有害物质。

三、核磁共振动力学技术核磁共振动力学技术可以用于研究分子和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以及分子在固体中的速度和方向。

由于材料科学中涉及大量的分子和原子运动问题,因此核磁共振动力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研究。

此外,核磁共振动力学技术还可以用于测量液态、固态和气态材料中分子和原子的分布和运动情况,这对于研究高分子材料的构成、性质、结构以及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核磁共振催化技术核磁共振催化技术是一种增强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的方法,它在材料科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被用于研究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机制。

通过核磁共振催化技术,科学家们可以通过观察原子和分子在催化剂表面上的位置、活动和相互作用来了解催化反应的因素、动力学以及催化剂的性质。

此外,核磁共振催化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新型催化剂的开发和优化,以及监测工业催化过程中的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变化。

总结起来,核磁共振技术在材料科学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材料科学研究中,核磁共振技术不仅可以提供材料的结构和组成信息,还能深入研究分子和原子的运动过程、催化反应的机理和催化剂的活性等方面。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分析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分析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传统的食品检测方法存在着时间长、费用高、操作复杂等问题,而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加准确、快速地检测食品中的各种有害物质,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

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等多种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和深入。

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到核磁共振技术再到光谱技术,这些先进的仪器分析技术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为食品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将重点探讨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重要性,以及常用的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作用和发展趋势,为食品安全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食品安全一直备受关注,而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其在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保障消费者权益方面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研究常用的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核磁共振技术、光谱技术等,以及它们在食品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可以为相关研究人员和从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还旨在探讨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食品安全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建议和帮助。

通过对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有助于推动食品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保障公众健康和食品安全作出贡献。

2. 正文2.1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重要性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而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应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高效、准确、快速的检测能力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食品质量检测一直是重要的环节。

而核磁共振技术作为一种非破坏性的分析方法,正逐渐在食品质量检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首先,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成分分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食品样品进行核磁共振测试,可以准确地分析出食品中的各种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等。

这对于制定食品配方、确保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乳制品行业中,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快速测定奶制品中的乳蛋白含量,帮助生产商提高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

其次,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中的残留物检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农业中,农药和兽药的使用已成为提高农作物和畜禽养殖效益的重要手段。

然而,这些化学物质如果在食品中残留过量,将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

因此,准确地检测食品中残留物的含量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对食品样品进行定量分析,快速判断食品中是否存在有害残留物,并且可以精确地测定其含量。

这对于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核磁共振技术还可以应用于食品中的质量评估。

比如,对于咖啡这种常见的饮品而言,其风味与其内部结构和化学成分密切相关。

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可以详细地分析咖啡中的成分及其含量,以及了解不同咖啡种类之间的差异。

这有助于生产商合理调整产品配方,提高咖啡的风味和质量,并且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享受。

此外,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的贮存和保鲜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

食品的贮存和保鲜是食品行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食品在质量和口感上的保持。

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对食品进行非破坏性的分析,观察食品中的微观结构变化,以及分析食品中的水分含量、油脂分布等因素,从而寻找到一种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延长食品的保鲜期和贮存期。

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无疑给食品质量检测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和准确性。

然而,核磁共振技术也存在一些限制。

一方面,这项技术所需的设备和操作人员的专业性都相对较高,这增加了应用的难度和成本。

核磁共振技术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技术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技术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材料分析技术,它的广泛应用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物质结构和化学性质,从而为各种领域的材料研究提供了很多重要信息。

在此,本文将深入探讨核磁共振技术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

I. 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基于固体、液体、气体中处于磁场中的核的自旋角动量来获取物质结构和化学性质方面信息的技术。

具体来说,在高强度外磁场的作用下,样品中的原子核产生一个比自旋角动量高的自旋角动量,而当外部磁场方向发生变化时,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也会跟着变化,产生的变化将会在感应线圈产生磁场的变化,这种感应磁场变化将被放大、放缓并被转换为信号,称为核磁共振信号,即NMR信号,这个信号可以用来分析物质的性质和结构。

II. 1. 可塑性材料分析可塑性材料在各种工业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塑胶制品、绝缘材料、橡胶制品等,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控制产品的质量,而核磁共振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塑料分子链的结构、熔融温度等性质,帮助生产厂家更好地控制可塑性材料的质量。

2. 金属材料表面分析金属材料表面的性质对于其行为和功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而核磁共振技术在金属材料表面分析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表面防腐层研究、表面硬度研究,通过采集样品表面的核磁共振信号,科学家们可以确定样品表面的组成、结构和化学性质,为设计高效的表面保护材料提供了基础信息。

3. 纳米材料表征纳米材料是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和高化学反应活性的材料,但是基于其细小尺寸的特征,人们对其组成、结构、形态和相互作用机制的了解非常有限,因此,核磁共振技术在纳米材料表征领域的应用显得非常重要,科学家们可以通过感应磁场变化来研究纳米材料的表面性质、分子间相互作用机制等信息,加深对纳米材料的理解。

4. 生物材料分析生物材料是指应用生物技术所制造的即可用于医疗、日用品等领域的材料,这些材料往往有着极高的生物相容性,因此在医疗领域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其复杂的结构和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人员对生物材料的了解还不够充分,而核磁共振技术可以通过对样品分子组成、空间结构、表面性质等方面的分析,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生物材料。

农产品分级分类系统

农产品分级分类系统

农产品分级分类系统
农产品分级分类系统是指通过人工分级、机械分级、机电结合分级、计算机视觉分级和核磁共振分级等方法在农产品分级中的应用。

农产品检测分级分类的研究在国际上又开始受到重视,国内研究人员在果形尺寸检测、表面颜色检测、表面缺陷检测、水果输送机构和分级卸料装置、水果包装机器人等方面继续跟踪国外前沿技术方向,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工作。

在目前的农产品分类分级系统中,不同系统分别有不同的应用。

例如,X射线和γ射线用于农产品密度变化有密切联系的品质因素检测,如苹果压伤、桃子破裂和土豆空心等;电分选技术用于小型籽粒的分选;光电技术用于大米果蔬等的加工分级;机械分级用于检测水果表面缺陷,对于水果内部的品质无能为力;计算机视觉系统分级方法用于农产品外表形状、色泽等因素分级;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具有极高分辨率的分析技术,能分析农产品内部的清晰图像及结构分布。

目前,我国农产品检测分级研究还主要集中在视觉算法方面,即使用各种视觉算法解决各种农产品的检测和分级问题。

我国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视觉检测分析算法方面,对于包括检测、分级、包装等一系列操作的整套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研究还很少。

另外,研究关注的系统也多为大型系统。

而我国农产品的产地集中度不高、运输成本不低,因此能够在产地即完成检测分级工作的中小型系统更加适合我国的国情,但是相关方面的研究还非常少。

普通机械分级设备称重测量机械分级设备。

核磁共振技术在天然产物研究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技术在天然产物研究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技术在天然产物研究中的应用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它在天然产物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天然产物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它们通常具有丰富的结构多样性和生物活性。

对天然产物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生命的奥秘,并进一步开发天然产物作为药物、农药等的应用价值。

核磁共振技术主要通过探测原子核间的相互作用来分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核磁共振技术的原理是基于原子核的自旋产生的磁矩与外加磁场的相互作用。

不同原子核具有不同的特性以及在磁场中的行为,因此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提供关于样品的结构、动力学以及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的信息。

在天然产物研究中,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于结构鉴定。

天然产物的结构非常复杂,常常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手段进行确认。

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谱图,从而帮助确定化合物的结构。

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得到各个原子核的信号,进而推断出分子中各个原子的相互关系,如键长、键角等。

这对于天然产物研究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准确了解分子的结构才能进一步研究其性质和活性。

另外,核磁共振技术还可以用于天然产物的定量分析。

天然产物中常常存在着多种具有相似结构的成分,它们的含量比例决定了天然产物的药效和应用价值。

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测定不同成分在样品中的相对含量,进而评估其活性和质量。

这种定量分析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准确性,在天然产物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此外,核磁共振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天然产物的自由基反应。

自由基是一类具有不成对电子的化学物质,它们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和选择性。

天然产物中常常存在着自由基反应,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可以观察这些反应的特征信号,进而揭示反应的机理和动力学过程。

这对于研究天然产物的合成途径和反应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核磁共振技术在天然产物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用于结构鉴定、定量分析以及研究自由基反应等方面。

随着核磁共振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会进一步推动天然产物的研究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磁共振技术在果蔬中的应用
姓名:吴玲玲学号:6140111062 导师:张慜核磁共振技术(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主要有2个学科分支:磁共振成像(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和磁共振波谱分析(MRS,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I基本原理是将果蔬物料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物料内具有自旋特性的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即磁共振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物料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

MRS是将磁共振信号,经傅立叶公式转换成频率(波谱)作为定量和定性检测的分析方法,MRS在高均匀性的强磁场中,利用化学位移对应的频谱分析,能揭示物料内生理、生化的情况。

1 研究检测果蔬中的内部水分
新鲜果品蔬菜中的水分含量一般为70%~90%,其余为干物质,高水分的环境与物料的腐败存在着重要关系。

传统的研究水分的方法,无法对水分的流动性以及在物料中的分布状态进行检测,而核磁共振及其成像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研究分析扩散的方法,可用于食品体系中的水、脂肪或糖等分子的研究,这些分子在各类食品中又往往携带了重要的信息:结构信息,分子所处环境信息以及在加工、贮藏中内部变化的信息等。

所以NMR在测量物料内部水分中具有突出的优势。

1.1 物料内部水分含量的检测
MRS主要用于测定物质的化学成分和分子结构,核磁共振谱峰的面积正比于相应的质子数,这不仅应用于结构分析中,同样用于定量分析。

水质子的弛豫行为与碳水化合物、油脂或蛋白质分子中的质子弛豫行为不尽相同。

T2弛豫技术常被用来检测物料中的质子强度。

可以发现在大部分物料中,水、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的质子常常具有不同的T2,因此,可以通过水质子与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中质子T2的差别来对其进行检测。

用核磁共振定量分析最大的优点就是不需要引进任何校正因子绘制工作曲线,核磁共振可以用于多组分混合物的分析、元素的分析、有机物中活泼氢及重氢试剂的分析。

干燥物料中结构复杂,通过MRS分析可以得出物料内部水分的不同存在状态以及在干燥过程中水分的移
动。

由于MRS谱信号对分子可流动性非常敏感可用来进行食品结构的微动力学研究,MRS可以得到充分详实的实验数据,从而有针对的找到提高食品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因此,MRS可以快速准确作干燥过程中物料内部水分的定量测量以及不同水分的定量测量。

1.2物料内部水分状态和流动性的检测
食品原料和产品在加工、储藏和运输等过程中,其内部的水分含量和分布状态经常会发生改变,这也是导致原料稳定性下降、产品品质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能够采取恰当的方法控制食品中的水分移动,对提高产品的稳定性,预测产品的货架期将提供有力的保证。

但是,大部分食品和生物体系都属于非均相体系,利用传统的方法虽可测量出它们的平均含水量,但并不能反应样品中水分的空间分布信息。

利用MRI技术从食品的切层图像上可以直观的看到水分的分布状态,通过这些动态信息的改进,可开发出新的数学模型,对改善食品的加工条件,提高食品产品的品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方面,已有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包括对大豆在储藏期间种皮破裂的研究,对稻米在煮熟过程中硬度和水的迁移率的变化对其保质期影响的研究,对两种不同的大麦种子在侵泡过程中吸水形式的研究,以及对储藏期面包水分的移动性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为进一步利用NMR 技术研究食品特性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食品在加工和储藏的过程中,加热和冷冻是两个经常用到的手段。

在这期间,经常导致食品中水分的分布状态发生改变。

因此,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食品在加工和储藏过程中热传和质传,构建其数学模型是磁共振技术应用在食品工业的又一大优势。

此外,利用MRI技术在研究食品某个加工工艺(如冷却、干燥、浸泡等)时,可以实现实时在线、非破坏性和无侵入地检测食品中水分的流动性,从而在保证食品品质的情况下很好地改进和控制这个工艺。

1.3 物料内部水分分布的检测
MRI是一种无损测量技术,成像速度快,可以用于获取多种物质的内部结构图像,可通过核磁共振成像原理来直观地反映物料在加工过程中内部水分的变化情况。

MRI是一种多参数成像,现在的低磁场MRI在水质子成像时一般只作三参数成像,即自旋质子密度ρ成像、纵向驰豫时间T1-加权ρ成像、横向驰
豫时间成像T2-加权ρ成像。

而且MRI可以对物料任意层面(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或任意斜面直接成像,并可以实现三维成像,为物料内部水分的梯度分布的直观观察提供了可能。

2 研究检测果蔬的品质
果蔬中只要有新陈代谢发生的地方就有游离水存在。

游离水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一般来说,水果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新陈代谢的速度加快,游离水分会增加,有些水果的香精油的含量也会增加,体现在质子密度图像上的结果是图像变亮,果实的横向弛豫时间T2值增大。

核磁共振技术因为具有非侵入、无破坏性、提供高分辨率的空间信息等特点而成为监控果蔬品质,分析果蔬组织结构中水分的有效工具。

利用MRI检测果蔬在储藏过程中水分的分布及其质子的流动性,观测果蔬各个组织结构之间的变化,能够判断果蔬的成熟度,以及损伤程度和腐烂程度提供很直观的理论依据。

2.1 水果内部品质及成熟度的检测
水果在生长成熟过程中,其内部的水分含量与状态,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等都会相应变化。

通过对这些成分的测定,即可预知水果的成熟度。

有实验表明,单一脉冲频谱分析可用于分析水果内部品质,如成熟度、可溶性糖含量等,并适合快速地在线检测。

如果水果的品质或成熟度仅用单一的共振峰值来评价,或仅与一峰值的高低有关,则样品摆放的位置需要比较准确,而且峰值的大小也应比较准确;但有些水果的共振谱会因化学位移产生两个峰,且其品质或成熟度与峰值的比值有关。

但即使峰值大小不是很准确,只要两峰值的比值准确,同样可据此对水果进行分级。

2.2 水果内部缺陷及损伤的检测
在水果中,碰伤或腐败的组织会因水浸而产生较强的NMR信号,而空穴和发生絮状变质部位则信号减弱或没有信号,据此可以将发生不同变质的水果鉴别出来。

有学者对猕猴桃的冷害进行了NMR成像的研究,结果表明,经冰冻—解冻过的果实的弛豫时间T2比新鲜的果实明显缩短,因此可以通过NMR成像的方法对猕猴桃进行在线分级,将受损的果实从中挑选出来。

影响水果品质的很多缺陷都可以用NMR技术来检测,不仅包括以上所提及的,而且还可以检测水果中是否有害虫侵入、是否含有果籽和果梗等,从而还可以在食品加工中对水果原
料的加工处理做相应的检测和控制。

2.3 果蔬贮藏的研究
由于NMR技术具有无损检测的特点,并且也不会对样品造成任何的辐射伤害,所以它可以对水果或蔬菜等农产品在贮藏期间做长期的检测和观察,为果蔬采摘后的生理和贮藏条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理想的方法。

还有国外曾报导,被病菌侵染的水果组织会有与正常水果明显不同的核磁共振性质,应用NMR技术不但可以用于检测,还可观察果实在被病菌侵染之后的变化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