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适应症指征禁忌症修订稿
机械通气20120425

自主呼吸 可以是 →单纯自主呼吸 →给予气道压力支持
17
特点
两次指令通气之间允许患者自主呼吸 触发时间窗,保证指令通气和自主呼吸之间
的同步性
18
19
S I M V 工作原理
指令通气
自主呼吸
指令通气
自主呼吸
Tm
Ts
Tm
Ts
强制间期
自主间期
呼吸周期=60/SIMV频率(秒)
20
3. 压力支持通气 (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 PSV)
吸气全部为患者触发 (压力或流量触发)
触发成功,呼吸机按预设压力送气 吸气流速下降至预设阈值时,切换到呼气
21
特点
36
人机对抗(呼吸机与自主呼吸的对抗)
躁动不安; 呼吸困难; 呼吸节律和动度不规则; 心率和血压不稳定; SPO2下降; 呼吸机报警。
37
原因
患者病情变化; 呼吸机管路及人工气道因素; 通气模式和参数设置不当。
38
处理原则和步骤:
保证基本氧合和通气; 以简易呼吸器辅助通气; 积极寻找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应考虑张力性气胸和人工气道堵塞的可能; 进一步的检查应待病情基本稳定; 应用镇静剂及肌松剂(需排除以上原因)
12
1.辅助/控制通气 (assist/controll ,A/C)
A/C模式结合了辅助和控制两种模式。呼吸机完全替代自主 呼吸的通气方式。包括容量控制和压力控制:
有自主呼吸,可触发呼吸机送气→辅助通气。 无自主呼吸,或者低于预设频率时,呼吸机强制送气 →控制通气。
呼吸机的适应症、禁忌症、临床应用

呼吸机的临床应用机械通气的目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一、机械通气的目的(一)机械通气的生理目的1. 支持或维护肺部的气体交换:①维持正常肺泡通气,使PaCO和pH保持在正常范围。
例外: 如降低颅内压可进行过度通气疗法。
急性或慢性呼衰时,可允许PaCQ升高(允许性高碳酸血症)。
②维持正常动脉血氧合,使PaO2、SaQ和CaQ保持在能接受的范围,SaQ > 90 %, PaQ> 60 mm Hg。
2. 增加肺容量:①在吸气末使肺部扩张:每次呼吸后使肺部得到充分的扩张,以预防和治疗肺不张,并改善氧合和肺部顺应性。
②增加功能残气量(FRC):ARDS 时使用PEEP 维持和达到FRC 的增加。
3. 减少呼吸功:气道阻力增加或肺顺应性降低、呼吸功增加时,机械通气可减轻呼吸功和呼吸肌群的负荷。
(二)机械通气的临床目的1. 纠正低氧血症。
2. 治疗急性呼吸性酸中毒,纠正危及生命的急性酸血症,*但不必要恢复PaCQ至正常范围。
3. 缓解呼吸窘迫,当原发疾病缓解和改善时,逆转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
4. 纠正呼吸肌群的疲劳。
5. 手术麻醉过程中,ICU 的某些操作和疾病的过程中,为安全使用镇静剂和/ 或神经肌肉阻断剂。
6. 降低全身或心肌的氧耗量:* 如心原性休克时,当呼吸肌群或其它肌群的活动,损害了全身氧释放并使心脏的负荷增加,应用机械通气可降低全身和心肌的氧耗量。
7. 降低颅内压,在特定的情况下,如急性闭合性颅外伤,可使用机械通气进行过度通气来降低已升高的颅内压。
二、机械通气的适应证(一)预防性通气治疗预防性通气治疗能减少呼吸功和氧耗量,从而减轻心肺功能负荷。
指征:1. 发生呼吸衰竭高度危险性的患者①长时间休克;②严重的颅外伤;③严重的COPD患者腹部手术后;④术后严重的败血症;⑤重大创伤后发生严重衰竭的患者。
2. 减轻心血管系统负荷①心脏术后;②心脏功能降低或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者进行大手术后(二)治疗性通气治疗*出现呼吸衰竭表现,如呼吸困难、呼吸浅速、紫绀、咳痰无力、呼吸将停止或已停止、意识障碍、循环功能不全时;*不能维持有效的自主呼吸,*近期内也不能恢复有效自主呼吸,*呼吸功能已受严重影响,可应用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知识点总结

机械通气知识点总结一、机械通气的概念和意义机械通气是利用医疗设备提供正常或增加的通气量,以代替或辅助患者自主呼吸,维持呼吸功用。
它的意义主要在于支持患者的呼吸功能,维持氧供给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避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保证组织器官的氧合代谢功能。
二、机械通气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 适应症(1)重症肺炎引起的呼吸衰竭;(2)休克引起的呼吸衰竭;(3)严重的气道梗阻;(4)严重的ARDS;(5)危及生命的严重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6)严重的心力衰竭;(7)脑血管意外,颅内压增高,无法自主呼吸的患者;(8)全身营养不良,无法自主呼吸的患者。
2. 禁忌症(1)已做气管切开的患者;(2)颅内压增高,有脑疝表现的患者;(3)气胸;(4)严重的上气道出血;(5)严重气道狭窄,气管和支气管肿胀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等。
三、机械通气的分类1. 控制通气模式(CMV)它是最早被广泛使用的机械通气模式,通过机械通气呼吸机提供规则的潮气量和呼吸频率,不顾患者的自主呼吸,因此也称为完全机械通气。
2. 辅助通气模式(AMV)它在控制通气模式的基础上,允许患者自主呼吸,当患者发生自主呼吸时,呼吸机即进入暂停工作状态,待患者呼吸停止后再次启动。
3.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SIMV)这种模式是介于控制通气和辅助通气之间的一种,有明确的控制通气和辅助通气两种状态,患者的自主呼吸和呼吸机的通气动作是相互配合、时序一致的。
4. 放手通气模式(PSV)这种通气模式强调强调减少人工通气对患者呼吸机造成的机械损害,尽量使患者自主呼吸,它是一种辅助通气模式。
通过这种模式,患者可带动呼吸机,按照自己的呼吸频率调节通气。
5. 气道压力释放通气模式(APRV)这是一种时间相关的通气方式,它的特点是在高水平的气压水平支持下,通过释放气道压力阶段的调节来完成通气目的。
6. 双通气模式(BiPAP)这是一种有压力支持的通气机制,它是一种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通过变化流速和压力的变化,使得通气需要和能量更加稳定和平稳。
新生儿机械通气

FiO2:0.4~0.6 PIP :25~30cmH2O PEEP :4~5cmH2O Ti :0.3~0.5s
f :40~50/min
编辑ppt
22
新生儿中枢性呼吸暂停
模式:SIMV
FiO2:0.21~0.3 PIP :12~18cmH2O PEEP :2~3cmH2O
Ti :0.4~0.6s
由患者触发,压力控制,时间切换 。呼吸机与患者吸气同步,减少了 人-机对抗,是目前机械通气中最 广泛应用的模式。
需设置适宜的触发灵敏度,较慢 的呼吸频率和相对短的吸气时间 。逐渐减少机械通气的支持。
编辑ppt
12
持续气道正压—CPAP
患儿有自主呼吸前提下,吸气 相及呼气相气道内均保持一定 压力,可使萎缩的肺泡扩张, 增加功能残气量,减少肺内液 体渗出,提高氧合能力。
患儿自主呼气过强时易发生人机 对抗,气压伤。
编辑ppt
10
辅助/控制通气—A/C
将控制通气和辅助通气结合在一 起,既可提供与自主呼吸基本同 步的通气,又能保证为自主呼吸 不稳定的患儿提供不低于预设水 平的通气频率和通气量。
但在患儿自主呼吸较强时,可能 产生过度通气。
编辑ppt
11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
不影响PaCO2
编辑ppt
30
流 速(FR)
FR决定气道压力波型 新生儿呼吸机流速为8~10L/分,
压力波型为方型,有利于氧合。 过高流速对改善氧合无大作用,
造成气体浪费。
编辑ppt
31
吸入气氧分数(FiO2)
提高FiO2可使肺泡PO2增加,提高 PaO2
积液等 ➢ 低血容量性休克、心肌梗塞等
(对已经存在或预计易发生气压伤者应用时
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

处理:排除管道漏气;增加辅助通气参数;
如自主呼吸频率不快可用MMV模式并设置合
不张、肺栓塞、支气管痉挛,循环功能改变,精神因素,机
械通气早期不适应等。处理原则:人机对抗严重者,首先让
病人脱离呼吸机,用简易呼吸囊通气。检查呼吸机及管路,
查体特别是胸部体征,胸片及血气分析等。排除呼吸机故障,
处理人工气道问题,调整呼吸参数;针对病人情况适当处理
如:做好心里护理,应用镇静、镇痛、肌松剂、降温、解痉, 胸穿抽气或置管引流等。
担了大部分呼吸做功。和完全自主呼吸相比:获
得相同潮气量时病人做功较少,相同的吸气强度
获得较大的潮气量。常单独或和其他模式配合用 于撤机。
持续气道正压(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用于有自主呼吸的病人, 起辅助呼吸作用。病人通过持续正压气流或 启动按需活瓣系统进行吸气,正压气流大于 病人吸气气流;同时对呼出气流给予一定的 阻力,使吸气期和呼气期的气道压均高于大 气压。
3、人机对抗:自主呼吸与呼吸机不同步,不配合。患者烦 躁不安,自主呼吸频率过快,呼吸困难;心率加快,血压升 高,PaO2降低,PaCO2升高。呼吸机频频报警,气氛紧张。 人机对抗常见原因有(1)呼吸机调节不当或失灵;(2)人 工气道问题如阻塞,漏气及位置错误等;(3)患者本身的 原因:频繁咳嗽,发热、抽搐、疼痛、烦躁、发生气胸、肺
肺功能的监护(1)血气分析:机械通气开始后30min应作 首次血气分析,尽可能应用较低的吸氧浓度,而使PO2维 持在8.0PA(60mmHg);PaCO2为观察通气的指标,但不 急于使PaCO2恢复至正常,最好维持在5.33~ 6.67kPa(40~50mmHg).(2)呼出气监护:有些呼吸机有 CO2分析仪,可监测呼气末的二氧化碳浓度以间接了解体内 的二氧化碳变化(正常人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约5%).(3) 呼吸功能监护:机械通气时需监测潮气量、肺部顺应性、 吸气峰压、气道阻力、吸氧浓度等,应用现代呼吸机可在床 边迅速读出这些指标.(4)胸部X线片:可帮助确定插管 位置、发现肺水肿及并发症(气胸、皮下气肿)、发现肺 部感染、肺不张等,胸部创伤性检查后,应常规摄胸部X线 片;(5)血流动力学监测:测定心输出量以监测血容量及选 择最佳PEEP,并可测定肺动脉楔压.
机械通气

2010.11专科机械通气的监护机械通气(Mechinical Ventilation)是指用机械的装置,辅助或完全代替人体呼吸的一种治疗措施。
机械通气的装置称通气装置。
机械通气仅能较好解决机体的通气功能,不能完全代替肺的呼吸功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要求应用机械通气的医务人员,要有呼吸生理、病理生理的丰富知识,熟悉呼吸机的性能,才能使机械通气成为临床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一. 机械通气对生理的影响及其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一)机械通气对生理的影响:机械通气为正压通气,吸气是正压把气体经气道送入肺内,因此吸气时肺泡内压及胸腔内压明显高于生理状态。
由于上述原因机械通气对人体带来的影响有:1.气道与肺泡扩张,肺容积增加,肺血量相对减少。
这种影响在吸气时间延长,PEEP 时更为明显,实验证明当PEEP为0.45kPa(5cmH2O)时,肺残气量(FRC)可增加500-600ml。
2.肺泡内压及胸腔内压升高,使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
其影响随吸气压增高.吸气时间延长而明显,还与吸气未压时间的长短及呼气未压水平的高低有关,以上是机械通气对循环影响的主要因素。
3.机械通气时吸入的氧浓度(FiO2)>21%(0.21)时,可使机体的化学感受器对低O2刺激减少;因潮气量大于生理状态肺容量增加使牵张感受器刺激增强,从而抑制自主呼吸。
如调节不当即产生负面影响,发生呼吸抑制。
4.机械通气时,因吸气为正压,吸气时间较生理状态长,肺泡内压增高,使肺泡毛细血管氧分压差增大.有助氧的弥散及气体在肺内均匀分布,可抑制肺毛细血管内液体外渗,减少肺泡和间质肺水,有防治肺水肿作用。
(二)机械通气的的适应证:目前尚无临床使用机械通气适应证的公认标准。
随着应用目的的不同而异。
●COPD患者,对PaCO2增高有一定耐受性,当PaCO2 >6.67kPa (50mmHg),不一定需要进行机械通气。
●慢性呼衰,在吸氧后PaO2<6.67kPa(50mmHg)、PH<7.30,PaCO2持续上升且意识障碍时,方考虑使用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常识

(二)、禁忌症 气胸及纵膈气肿未行引流者、肺大泡 大咯血 急性心梗、重度出血性休克未纠正。
机械通气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呼吸通气、换气改善 缓解呼吸疲劳/呼吸肌依赖 VAP/VALI
循环回心血量减少 低血压 改善左心衰肺水肿
其它系统
1、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1.1、对通气功能的影响 正压通气提供一定的驱动压以克服呼吸
改善氧合、增加氧供, 降低前负荷、减少呼吸功 , 减少氧耗。
低血压、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 发生低血压的原因多种多样, 低血容量、静脉回 流障碍、心功能不全、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和药物的影响。机械通气过程中发生心律失常也比 较常见心肌缺血
3.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行过度通气,PaCO2低于20mmHg(≥ 25mmHg
2 3 动脉血气的变化 不同疾病、患者对缺氧和(或)CO2潴留的
耐受程度不同, 难有绝对界值。 a.ARDS: FIO2>50%, PaO2 < 60mmHg;
PaO2>60mmHg, 但PaCO2>45mmHg 或 pH<7 30
PaO2 /FIO2 < 200mmHg b.支气管哮喘: PaCO2>45mmHg
2 2 呼吸形式的变化 除呼吸频率、节律的改变外, 存在呼吸肌极
度疲劳、严重气道阻塞或氧合严重障碍征象时。 a. 呼吸肌已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胸部与腹部在呼吸时呈现不同步或反常运
动;辅助肌参与
b. 严重气道阻塞: 严重呼吸困难(主观、呼吸频率、节律 的改变,辅助呼吸及气道高阻力)
c. 氧合严重障碍: 呼吸严重窘迫, 以上情况如在短时间内不能设法使之缓 解, 呼吸衰竭将难以避免, 应做好上机的准备。
5、Fi(O2) 根据需要调整FIO2,但≥0 5时需警惕氧中毒, 当
机械通气常用模式临床医学医药卫生专业资料

机械通气的科研进展和未来展 望
近年来,机械通气领域取得了诸多新的研究进展,如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和个 体化的通气调整。未来,机械通气技术将更加精确和个性化,为患者提供更 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压力支持通气模式 (PSV)
该模式在患者自主呼吸时提供 一定程度的支持。患者的吸气 和呼气由自身触发,可以减轻 呼吸负担,并促进患者脱机。
机械通气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 严重呼吸衰竭 - 大手术后 - 严重创伤
禁忌症
- 严重减压症 - 无法建立有效人工气道 - 临终患者
机械通气的监测和调整
1
调整
机械通气常用模式临床医 学医药卫生专业资料
机械通气是一种在临床医学中广泛应用的技术,用于辅助或代替患者自主呼 吸。本文将介绍机械通气的常用模式,适应症和禁忌症,监测和调整方法, 以及相关的并发症和风险。
机械通气的定义和作用
机械通气是一种通过呼吸机或人工气道向患者提供通气支持的方法。它可以 帮助患者维持适当的气体交换,改善血氧饱和度和二氧化碳排除,减轻呼吸 负担,促进康复。
2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气体交换情况,调整通 气参数,如潮气量、呼饱和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补液
确保患者的液体平衡和血流动力学稳定。
机械通气的并发症和风险
机械通气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包括气道损伤,肺实质损伤,肺气肿,呼 吸机相关性肺炎和肺栓塞。风险的最小化需要合理的机械通气策略和严密的 监测。
机械通气的常用模式
定时控制通气模式 (VCV)
该模式通过设置每分钟通气量 和吸气时间来控制患者的呼吸。 它常用于支持患者的呼吸,适 用于需要稳定呼吸模式的患者。
压力控制通气模式 (PCV)
该模式通过设置最大吸气压力 和呼气时间限制来控制患者的 呼吸。它适用于需要限制气道 压力的患者,如急性呼吸窘迫 综合征(ARD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通气适应症指征禁
忌症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机械通气适应症、指征、禁忌症一、适应症:各种呼吸衰竭,呼吸困难疾病,心功能不全继发呼吸功能不全,脑功能不全,呼吸肌肉等疾病。
1、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COPD急发、哮喘急发等。
2、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神经肌肉疾病、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胸廓畸形等。
3、肺实质病变:急性呼窘(ARDS)、肺炎、心源性肺水肿等
二、机械通气指征:
严重呼吸衰竭者合并有下列情况者,尽早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
1、意识障碍,呼吸不规则
2、气道分泌物多且有排坛障碍
3、有较大呕吐反吸可能性者,如球麻痹或腹胀呕吐者
4、全身状态较差,疲乏明显者
5、严重低氧血症或(和)二氧化碳潴留达危及生命的程度(如PO2<=45mmHg,PCO 2>=70mmHg)
6、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者
三、无绝对禁忌症,相对禁忌症:休克,气胸及膈气肿未行胸腔引流者,严重肺出血,肺大泡,急性心梗及其他心力衰竭,肺脓肿,严重活动肺结核。
四、并发症:主要与正压通气和建立有创人工气道有关。
(1)呼吸机相关肺损伤(ventiltor associated lung injury,VALI)包括气压-容积伤、剪切伤和生物伤。
(2)血流动力学影响胸腔内压力升高,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
(3)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rieumonia,VAP)。
(4)气囊压迫致气管-食管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