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统计年鉴2020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社会保险基本情况(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效率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效率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2014年国务院决定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合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统一的城乡居保的建立使得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快速扩大,养老待遇水平显著提高。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地区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未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对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作用,研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效率,分析各地区养老保险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有利于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了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效率。
段小萍、高诚[1](2021)对2012-2019年我国31个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比,应用泰尔指数法测算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区域差异,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海龙[2](2021)对2009-2018年城乡居保财政补贴绩效进行动态评估。
结果表明城乡居保财政补贴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但基础养老金补贴水平仍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
且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2014年并轨实施后,参保人数迅速增加,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健全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人民福祉水平,真正成为一项普惠政策。
因此并轨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全要素生产率很值得研究。
本文运用动态DEA-Malmquist指数方法研究我国31个省级区域在2014-2019年期间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效率,考察2014-2019年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规律,据此运用泰尔指数方法比较不同区域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分析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发展差距,并为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要素生产率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一、指标与数据(一)投入产出指标的构建本文对已有研究指标进行了改进:投入指标为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人数;产出指标为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养老保险领取人数、参保率、养老保险基金支出。
建议使用中位数指标度量城乡居民收入

建议使用中位数指标度量城乡居民收入中国人民大学袁卫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超博士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提出度量居民收入使用中位数比平均数更具科学性,建议我国进行统计方法改革。
一、比较而言,度量城乡居民收入使用中位数比平均数更具科学性中位数是数据由低到高按顺序排列后处于最中间的数值。
中位数收入表明有一半人(或家庭)比该收入高,有一半人(或家庭)比该收入低,代表中等家庭收入(或一般收入)水平。
平均数是收入总和除以人口或家庭总数得到的数值。
平均数受少数高收入数据的影响大于中位数,贫富差距越大,平均数就越大于中位数。
1.由于收入贫富差距较大,用平均数统计实际上夸大了一般收入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开展的相关调查,对全国31个省区市随机抽出的12000户居民家庭2010年可支配收入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全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的中位数为24933元,平均数为41017元。
其中,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的中位数为30000元,平均数为53023元;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中位数为15048元,平均数为22559元。
平均数数值都明显大于中位数数值,实际反映的是中等偏上收入水平。
2010年全国所有居民家庭中高于平均数的只有30%,其中城镇居民家庭中高于平均数的只有25%,农村居民家庭中高于平均数的只有35%。
在抽样调查中,如果随机样本中有超级富豪,得出的平均数还要更高。
这种统计方式导致每年统计部门发布平均工资或平均收入数据后,老百姓常常感觉与实际不符,戏称自己的收入“被增长”了。
2.用平均数度量居民收入水平,不仅方法上不科学,实际操作也很困难。
我国城镇单位职工工资统计范围过窄。
全国3.4亿城镇就业人员,目前的工资统计只涵盖1.3亿人,还有6000万私营企业职工和4500万左右个体工商业者及一些灵活就业人员没有包括进来,真实的工资总额和就业人数越来越难以统计,由此得出的平均数准确程度也越来越低。
此外,抽样调查中高收入户往往或拒绝调查,或瞒报少报收入,这种情况对平均数影响较大。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可持续性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时代金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可持续性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自2000年迈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持续加深。
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
然而在目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亟需为企业减负增效,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2019年5月1日起我国实施了降费政策。
总的来看,人口老龄化增加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支出,而降低费率却减少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养老基金结余进一步缩减,导致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养老保险 可持续性 影响因素● 徐瑶根据人社部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多数省份已将企业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降至16%。
但由于统筹层次低,地区之间在降费过程中面对的压力也相差较大,例如,对基金结余量较大的省份来说,费率下降虽然会影响当期收入,但仍能维持收支正向结余。
而对目前基金结余量较小,收支基本平衡的省份来说,降费可能会使社保盈余出现逆转;对于目前已处于收不抵支状态的部分省份,社保征收率已经处于高位,可挖掘的降费空间很小。
本文旨在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视角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各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性进行测度,进一步探索我国各地区间,社保降费后养老保险财务失衡的具体原因,以期为我国各地区间养老保险制度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文献综述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加剧等因素作用下,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问题引发了诸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主流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关于养老保险金体系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研究,世界银行的报告(Holzmann,2005)指出,养老金制度的基本目标是能够提供充足、可持续、可负担和稳健的退休收入。
其中,“可持续”指的是持续的财务支付能力。
Aaron(2010)认为一个可持续的养老金体系应该是在提供充足养老金待遇的前提下具有长期的财务偿付能力,同时不要将支付负担转嫁给下一代。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政策关键议题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the CCPS (CAG )[摘要]社会政策是现代国家的基本配置。
我国社会政策的规则体系越来越完备,社会政策的覆盖对象不断扩大,社会政策的待遇水平逐步提高。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有许多关键议题尤为值得关注并需要加以解决,主要包括社会政策的城乡统筹、社会政策的制度整合、社会政策的财政责任、流动人口的社会政策以及“一老一小”的社会政策等。
着眼于未来,需要始终将社会政策作为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础,坚持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并重的发展取向,完善以公民身份为资格的社会政策体系,促进我国社会政策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社会政策;中国式现代化;社会救助政策;流动人口;公民身份[中图分类号]D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23)03-0111-10第27卷第3期2023年6月Vol.27,No.3Jun.,2023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政策关键议题韩克庆[收稿日期]2023-04-16;[修回日期]2023-05-10[作者简介]韩克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①社会政策递送离不开相关的机构、设施以及人员配置。
在我国,与社会政策相关联的政府部门主要包括民政、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健康、应急管理、医疗保障等;设施主要包括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残疾人康复及托养机构和综合服务设施等。
同时,社会政策递送也离不开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参与以及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的介入,一般统称为社会力量参与。
社会政策是现代国家的基本配置,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政策体系。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加快推进,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必然会带来众多的社会矛盾纠纷问题[1]。
因此,需要妥善运用社会政策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满足人民群众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利益诉求,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程度、原因与政策调整.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程度、原因与政策调整摘要:城镇和农村居民是构成我国社会的两大基本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扩大。
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影响社会公正与稳定,不利于经济发展。
准确了解当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程度,探讨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为现行对农政策的调整提供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公共产品对农政策一、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程度(一)以货币收入来衡量的城乡收入差距目前,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的指标分别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从表1来看,2002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 703元,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 476元。
从这两个指标来看,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相当大。
城镇人均收入是农民人均收入的3.11倍,城乡收入差距大大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水平。
1978年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是2.57:1, 随后而至的农村经济改革大幅度提高了农民收入,致使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在80年代前期出现了不断缩小的变化。
到1983年达到最低点1.82:1,随后城乡之间个人收入差距出现了10多年的不断扩大的过程,仅1990年城乡收入比较低为2.2:1,1994年最高为2.86:1。
表1、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及其差距,1978-2002年年份农村名义人均收入城镇名义人均收入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1985年为1) 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1985年为1) 农村实际人均收入城镇实际人均收入城乡名义人均收入比率城乡实际人均收入比率1978 134 343 ———————— 2.57 ——1979 160 387 ———————— 2.42 ——1980 191 478 ———————— 2.50 ——1981 223 492 ———————— 2.20 ——1982 270 527 ———————— 1.95 ——1983 310 564 ———————— 1.82 ——1984 355 651 ———————— 1.83 ——1985 398 739 1 1.00 398 739 1.86 1.861986 424 900 1.06 1.07 400 838 2.12 2.091987 463 1 002 1.13 1.16 410 861 2.16 2.101988 545 1 181 1.32 1.41 413 837 2.17 2.031989 602 1 376 1.58 1.63 381 842 2.29 2.211990 686 1 510 1.65 1.66 416 911 2.20 2.191991 709 1 701 1.69 1.74 420 978 2.40 2.331992 784 2 027 1.77 1.89 443 1 074 2.59 2.421993 922 2 577 2.01 2.19 459 1 175 2.80 2.561994 1 221 3 496 2.48 2.75 492 1 273 2.86 2.591995 1 578 4 283 2.91 3.21 542 1 335 2.71 2.461996 1 926 4 839 3.14 3.49 613 1 388 2.51 2.261997 2 090 5 160 3.22 3.60 649 1 435 2.47 2.211998 2 162 5 425 3.19 3.57 678 1 518 2.51 2.241999 2 210 5 854 3.14 3.53 704 1 658 2.65 2.362000 2 253 6 280 3.14 3.56 718 1 764 2.79 2.462001 2 366 6 860 3.17 3.58 746 1 916 2.90 2.572002 2 476 7 703 3.04 3.54 814 2 176 3.11 2.67资料来源:(1)1978年-2001年农村名义人均收入和城镇名义人均收入,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2)2002年农村名义人均收入和城镇名义人均收入,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网站的《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02-28)(3)城乡实际人均收入、城乡名义人居收入比率和实际收入比率是由作者计算的。
2020年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火线解读!

2020年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火线解读!《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0》新鲜出炉!我国人口情况如何,老龄化是加剧还是预料之内,出生率是否有好转?卫生费用支出何如,哪些疾病领域占比最大,又有哪些控费政策推出?威胁我国居民的疾病有哪些,患病率死亡率又是如何演变?本文将为大家一一解读。
01人口基本情况:出生率下降,老龄人口占比增加明显我国人口死亡率2000年至今保持平稳,但出生率下降明显。
2015年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但出生率仅在2016年有小幅提升,随即回落,截至2019年仍在下降,创历史新低。
图表1: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来源: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0,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整理除了出生率下降明显,我国还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快。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老龄人口占比由2010年的8.9%增加至2018年的11.9%,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将加剧。
图表2:我国人口年龄构成(2010 vs 2018)来源: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0,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整理02卫生经费:增速高于GDP,人均卫生费用十年翻3.5倍我国2019年卫生总费用达65841亿元,2009年至2019年十年复合增速14.1%。
卫生费用占GDP% 2009年为5.03%,2019年为6.64%,十年间占比提升了1.61%,卫生总费用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
图表3:2009-2019我国卫生总费用及其占GDP%来源: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0,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整理(卫生总费用占GDP%:指某年卫生总费用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 之比)对比2009年及2019年我国卫生费用构成,其中政府卫生支出占比变化不大,社会卫生支出占比增加明显。
社会卫生支出主要包括包括社会医疗保障支出、商业健康保险费、社会办医支出、社会捐赠援助、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等,从其组成来看,医保压力日益增加,与此同时商保的发展也一定程度分担了医保部分压力。
2020年各地区的平均人力成本费率

2020年各地区的平均人力成本费率1. 介绍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人力成本费率是企业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
2020年,各地区的平均人力成本费率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法定最低工资标准、社会保障费率等。
了解各地区的平均人力成本费率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制定薪酬政策,还能够反映不同地区的人力资源市场情况。
2. 我国大陆在2020年,我国大陆各地区的平均人力成本费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波动。
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平均人力成本费率较高,主要是由于这些城市的生活成本较高,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较为紧张。
与之相比,二三线城市的平均人力成本费率相对较低,这也反映出了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市场特点的差异。
3. 发达国家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地区,2020年的平均人力成本费率普遍较高。
这主要受这些国家高度发达的经济、严格的劳动法律法规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与我国大陆相比,这些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更高,企业在人力资源投入上需要考虑更多因素。
4. 新兴经济体在一些新兴经济体,如印度、巴西、南非等地区,2020年的平均人力成本费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同时也面临着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较为复杂等问题。
企业在这些地区投入人力资源需要更加谨慎,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5. 个人观点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了解2020年各地区的平均人力成本费率对企业经营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要。
只有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力资源市场情况,企业才能够制定合理的薪酬政策,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政府部门也需要重视人力成本费率的监测和调整,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6. 总结2020年各地区的平均人力成本费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反映出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企业和政府都需要深入了解并重视这一指标,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20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功能分类科目)

代码 209 20901 2090101 209012 2090201 2090202 2090203 2090204 2090205 2090206 2090210 2090299 20903 2090301 2090302 2090399 20904 2090401 2090402 2090403 2090499 20910 2091001 2091002 2091003 2091099 20911 2091101 2091102 2091199 20912 2091201 2091202 2091299 20999 230 23009 2300903 23014 2301401 2301402
科目名称
社会保险基金转移支出
23017
2020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功能分类科目)
社会保险基金支出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 基本养老金 医疗补助金 丧葬抚恤补助 其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 失业保险基金支出 失业保险金 医疗补助金 丧葬抚恤补助 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补贴 技能提升补贴支出 稳定岗位补贴支出 其他费用支出 其他失业保险基金支出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基金 其他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 工伤保险基金支出 工伤保险待遇 劳动能力鉴定支出 工伤预防费用支出 其他工伤保险基金支出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 基础养老支出 个人账户养老支出 丧葬抚恤补助支出 其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 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 基本养老金支出 丧葬抚恤补助支出 其他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医疗待遇支出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支出 其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 其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 转移性支出 年终结余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年终结余 社会保险基金上解下拨支出 社会保险基金补助下级支出 社会保险基金上解上级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