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大试验表格
果蝇打斗实验报告模板

果蝇打斗实验报告模板
研究果蝇的打斗行为,了解其社会行为特征。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材料:30只成年果蝇、观察箱、放大镜、相机。
实验方法:
1. 将30只成年果蝇随机分成10组,每组3只。
2. 将每组果蝇置于观察箱中,并加上足够的食物和水源。
3. 观察箱内设有白色背景,以方便观察果蝇的行为。
4. 使用相机记录果蝇的打斗行为。
实验结果:
经过5天的观察,我们发现果蝇间的打斗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1. 打斗的果蝇会互相对抗,双方扇动翅膀并试图相互攻击。
2. 战斗时果蝇会发出嗡嗡声,并纠缠在一起。
3. 战斗通常持续几秒钟至几分钟不等。
4. 胜利的果蝇会呈现威胁性的姿态,将翅膀摆得更加平直并试图驱逐败者。
实验分析与讨论:
1. 打斗行为可能与资源争夺有关,如食物和交配权。
2. 打斗是果蝇社会中建立地位和领地的一种方式。
3. 打斗行为中的威胁姿态可能是果蝇之间的一种社交信号。
4. 打斗的果蝇往往会更受其他果蝇的攻击,表明果蝇间的打斗是一种社会行为。
实验结论:
通过观察果蝇的打斗行为,我们了解到果蝇的社会行为特征。
果蝇的打斗行为可能与资源争夺、建立地位和社交信号有关。
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果蝇社会行为,并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
遗传实验03:果蝇综合大实验- ...

(四)果蝇的雌雄鉴别
果蝇有雌雄之分,幼虫期区别较难,成虫 区别容易。 雄性体型较小,腹部环纹5节,末端钝而圆,颜 色深。第一对脚的跗节前端表面有黑色鬃毛流苏, 称性梳(sexcombs)。 雌性体型较大,腹部环纹7节,末端尖,颜色 浅,跗节前端无黑色鬃毛流苏。
图2、一对雌雄果蝇(左雄,右雌)
下一张
另一对雌雄果蝇(左雌,右雄)1
下一张
另一对雌雄果蝇(左雌,右雄)2
返回
性梳
图3、性梳
下一张
下一张
性梳
返回
(五)果蝇的培养
A、培养基的制备
果蝇在水果摊或果园里常可见到,但它并不是以 水果为生,而是食生长在水果上的酵母菌,因此实验 室内凡能发酵的基质,均可作为果蝇饲料。 目前本实验室所用的果蝇培养基配方如下: A:蔗糖13克,琼脂1.3克,加水100毫升,煮沸溶解。 B:玉米粉17克,加水80毫升,混合均匀。 将B 慢慢倒入A中,并不停搅动混合,加热成糊状 后,再加1.4克酵母粉,混合均匀,稍冷却后加入1毫升 丙酸,调匀后即可分装到培养瓶中。
返回
B、培养容器
培养果蝇的饲养瓶,常用的有牛奶瓶,大中型 指管,用纱布包裹的棉花球作瓶塞(有条件的地方 可改用泡沫塑料作瓶塞)。
饲养瓶先消毒,然后倒入饲料(2厘米厚), 待冷却后,用酒精棉擦瓶壁,然后滴入酵母菌液数 滴,再插入消毒过的吸水纸,作为幼虫化蛹时的干 燥场所。
返回
C、原种培养
在作为新的留种培养时,事先检查一下果蝇有 没有混杂,以防原种丢失。亲本的数目一般每瓶 5—10对,移入新培养瓶时,须将瓶横卧,然后将 果蝇挑入,待果蝇清醒过来后,再把培养瓶竖起, 以防果蝇粘在培养基上。 原种每2-4周换一次培养基(按温度而定), 每一原种培养至少保留两套。培养瓶上标签要写明 名称,培养日期等,作为原种培养,可控制到10— 15℃,培养时避免日光直射。
果蝇的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果蝇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2. 观察果蝇的生殖发育过程。
3.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4. 分析果蝇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二、实验材料1. 果蝇若干只2. 显微镜3. 显微镜载物台4. 显微镜物镜5. 显微镜目镜6. 滴管7. 玻片8. 载玻片9. 尼龙网10. 实验记录表三、实验方法1. 观察果蝇外部形态:使用放大镜观察果蝇的头部、胸部、腹部、触角、翅膀等部位的结构。
2. 观察果蝇内部结构:将果蝇置于载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盖上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其内部结构。
3. 观察果蝇生殖发育过程:将果蝇置于尼龙网中,放入培养箱,观察其繁殖情况,记录孵化时间、幼虫发育阶段、蛹化时间、成虫羽化时间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果蝇外部形态:将果蝇置于放大镜下,观察其头部、胸部、腹部、触角、翅膀等部位的结构,并记录观察结果。
2. 观察果蝇内部结构:将果蝇置于载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盖上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其内部结构,如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并记录观察结果。
3. 观察果蝇生殖发育过程:将果蝇置于尼龙网中,放入培养箱,观察其繁殖情况,记录孵化时间、幼虫发育阶段、蛹化时间、成虫羽化时间等,并记录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果蝇外部形态:果蝇头部较大,触角细长,胸部发达,腹部较细,翅膀薄膜状,有翅脉分布。
2. 观察果蝇内部结构:果蝇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生殖系统包括雄性生殖器官和雌性生殖器官。
3. 观察果蝇生殖发育过程:果蝇的生殖发育过程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孵化时间约为12小时,幼虫发育阶段分为三个阶段,蛹化时间约为4天,成虫羽化时间约为2天。
六、实验结论1. 果蝇具有明显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触角、翅膀等器官。
2. 果蝇内部结构复杂,包括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
3. 果蝇的生殖发育过程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具有明显的变态发育特点。
七、实验讨论1. 果蝇作为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其繁殖速度快、易于饲养,便于观察和研究。
果蝇系列实验

果蝇系列实验验证孟德尔遗传定律摘要:用于果蝇的生殖周期短,培养方便,所以在遗传学实验中,有许多遗传规律的验证需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
本次实验主要以验证单因子遗传、双因子遗传、三点测交和伴性遗传为主,从而验证孟德尔遗传定律。
在完成孟德尔遗传定律后,所剩下的果蝇的三龄幼虫可以进行唾腺染色体的制备。
关键词:果蝇;孟德尔;遗传定律;果蝇唾腺染色体;本学期在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遗传定律实验中,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常常是一个杂交组合,只能验证一个规律,过程较为复杂,统计较为繁琐。
我小组通过查阅资料,采用一次杂交设计来完成验证多个遗传规律。
1 实验设计方案1.1 实验原理遗传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多对基因所决定的性状在杂交子二代中呈现的,所以一次杂交实验所涉及到的基因很多,则可以通过一次实验将基因及其分离、组合与连锁情况体现出。
在杂交试验中,配子形成和受精时染色体的行为跟基因的行为是致的。
在形成配子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凡是同源染色体及其负载的等位基因间要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及其负载的非等位基因间要自组合;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遗传行为与性别有关,四线期伴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片段的交换;导致连锁群的等位基因间要发生一定的重组重组值的大小跟基因间距离有关,据此可确定有关连锁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与排列顺序,从而作出基因连锁图。
分离规律是讲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遗传法则;自山组合规律是位于n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对非等位基因间的遗传法则;连锁与互换规律是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非等位的连锁基因间的遗传法则;性连锁则是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法则。
配子的形成都是以同源染色体和等位基因的分离为基础的。
这些规律在杂交试验中不是孤立表现的,而是同时存在的。
即多基因决定的许多性状在杂交后代要同时表现,我们通过观察分析,可以发现几个相应的遗传规律。
双翅类昆虫幼虫期的唾腺细胞间期核中,发现的一类多线染色体称为唾腺染色体。
果蝇遗传系列杂交实验

实验步骤
1.在杂交前19-20天按杂交组合数量,计划和 培养好亲本。
2.收集处女蝇:一般选择在晚上9点钟把亲本 (种蝇)全部活的成虫转出处死(一个都不能 剩),第二天9点钟前(12小时内,最好8- 10小时内)把培养瓶里羽化的成虫转出,并 按♀、♂分开培养,所得的♀蝇即为处女蝇。
3.按各杂交组合需选的果蝇品系,每瓶放入3 -5对,塞好瓶塞,贴好标签,置于25℃恒 温培养箱中培养。
2. 挑处女蝇时, 每次只挑12小时内羽化成 虫,超过12小时的成虫已逐渐 有交配能力,必须一只不留地倒
出处死,才能进行第 二次挑选
3. 刚羽化的果蝇色淡白,体软绵, 难辨♀♂,务必小心区别
4. 使用毛笔和瓷板,要用酒精棉球 消毒,同时必须凉干才能使用。
5. 每个杂交组合放果蝇 2-3对,用毛笔把果蝇扫进 试管,试管要平放,待蝇醒后, 方能竖起,避免果蝇粘在培养
基上被闷死,杂交组合配 好后,放回培养箱。
6. 培养箱温度保持在25℃, 不要随意更改或调整其他旋
钮,以免影响整个实验。
实验结果的观察和统计
1.把各杂交组合的果蝇成虫分别倒出试管, 并逐个组合麻醉,观察性状,做好记录。
2.样本自由度为n-1
4.根据实际观察数计算理论值。 5.计算2 值,结果必须与显著平准作比较
系列杂交实验内容
1.果蝇的单因子实验杂交组合
18#♀ x 2 #♂ (正交) 2#♀ x 18#♂(反交)
2.果蝇二对因子自由组合实验的杂交组合
e♀ x 2#♂ (正交)
2#♀ x e#♂ (反交)
3.果蝇的伴性遗传杂交组合
18#♀ x 22#♂ (正交) 22#♀ x 18#♂ (反交)
果蝇大实验综合版

果蝇大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果蝇的生活史,识别雌雄,观察常见的几种突变型;2、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验证独立分配,伴性遗传,连锁遗传规律。
二、实验材料果蝇(2n=8)三、实验用具及药品1、仪器用具解剖镜、恒温箱、培养瓶、麻醉瓶、白瓷盘、标签2、药品试剂乙醚、玉米粉、蔗糖、琼脂、丙酸、酵母粉、酒精3、培养基玉米粉培养基:琼脂糖和玉米粉,加上酵母使其发酵,加入丙酸,目的是一来防止霉菌生长,二来果蝇偏好丙酸的味道四、实验原理(一)果蝇的生活史及形态观察1、生活史观察(1)卵成熟的雌蝇交尾后(2–3d)将卵产在培养基的表层。
用解剖针的针尖在果蝇培养瓶内沿着培养基表面挑取一点培养基将其置于载玻片上,然后滴上1滴清水,用解剖针将培养基展开后放在显微镜低倍镜下仔细进行观察。
果蝇的卵为椭圆形,长约0.5mm ,腹面稍扁平,前端伸出的触丝可使卵附着在培养基表层而不陷入深层。
(2)幼虫果蝇的受精卵经过一天的发育即可孵化为幼儿虫。
幼虫在培养基内及瓶壁上都有,培养基内的幼虫一般要小一些。
这是因为果蝇的幼虫从一龄幼虫开始经两次蜕皮,形成二龄和三龄幼虫,随着发育而不断长大,三龄幼虫往往爬到瓶壁上来化蛹,其长度可达4–5mm 。
幼虫一端稍尖为头部,黑点处为口器。
幼虫在培养基内和瓶壁上蠕动爬行。
(3)蛹幼虫经过4–5d的发育开始化蛹。
一般附着在瓶壁上,颜色淡黄。
随着发育的继续,蛹的颜色逐渐加深,最后为深褐色。
在瓶壁上看到的几乎透明的蛹是已经羽化完而遗留的蛹的空壳。
(4)成虫刚羽化出的果蝇虫体较长,翅膀也没有完全展开,体表未完全几丁质化所以成半透明透乳白色。
随着发育,身体颜色加深,体表完全几丁质化。
羽化出的果蝇在8–12h后开始交配,成体果蝇在25℃条件下的寿命为37d 。
2、雌雄鉴别为了准确地配制果蝇的杂交组合和果蝇遗传性状分析,必须首先能够正确辨别果蝇的性别。
(1)麻醉对果蝇实施麻醉是为了便于性状观察和转移果蝇,因此麻醉时一定要根据实验目的的而确定麻醉的深度。
果蝇的生活史及遗传性状观察

实验3 果蝇的生活史及遗传性状观察【实验目的】1、了解果蝇生活史中各阶段的形态特征。
2、区分♀、♂果蝇,观察鉴别几种常用突变型的性状特征。
3、掌握果蝇的饲养管理及实验处理的方法和技术,为后续的果蝇杂交系列实验做好技术准备。
【实验原理】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属双翅目昆虫,具有完全变态。
作为实验材料具有如下优点:1、生长迅速快,周期短,在25℃条件下,10—12天可完成一个世代。
2、繁殖能力较强,每只雌果蝇可产卵400~500枚,因而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多数子代,有利于作遗传学统计分析。
3、饲料简便易得,容易饲养,成本低,实验所需空间较小,条件简单,易管理。
4、突变性状多达400以上,并且多数是形态变异,便于观察和统计分析。
5、染色体数目少,突变基因容易在染色体上定位。
由于果蝇在实验上具有以上优点,所以T.H.Morgen能够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验证了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并且发现了连锁遗传定律。
直至目前,用果蝇为材料进行的各种遗传学研究,寻找遗传学的各种内在规律,仍然很普遍。
因此果蝇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已被广泛认可,并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开展系列的遗传学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
【实验仪器和试剂】恒温培养箱,广口瓶,滴瓶,试管,瓷板,毛笔,棉塞,双目解剖镜,显微镜,烧杯,电炉,镊子。
乙醚,丙酸,酵母,麸皮,红糖,琼脂,乙醇。
【实验材料】利用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来验证三大遗传定律所作的系列杂交实验中,共需要5个品系,它们分别是2号品系,6号品系,18号品系,22号品系及e品系,本实验需要准备以上5个品系。
【方法与步骤】1、果蝇的生活史果蝇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成虫(见图3-1)。
卵:♀果蝇羽化后12小时内不能交配,所以选处女蝇必须在这12小时内进行。
超过12小时开始交配,2天后开始产卵,每只雌果蝇一生中可产卵400—500枚,卵长0.5mm,椭圆形,腹面稍扁平,表面有六角形花纹,在背的前方伸出一对纤丝,使卵平稳固定在食物或管壁上,不至于被移动或受损。
实验二_果蝇杂交大实验(单、双因子杂交及果蝇伴性遗传实验)遗传学

实验二果蝇杂交大实验(单、双因子杂交及果蝇伴性遗传实验)
一、原种的扩大培养
1.品系四个品系果蝇:野生果蝇(红眼、灰身、全翅);残翅果蝇(红眼、灰
身、残翅);黑檀体果蝇(红眼、黑身、全翅)、白眼(白眼、灰身、全翅)
2.数量根据杂交需要扩大培养原种,每个品系原种至少分成2管。
二、杂交亲本的准备
1.亲本的挑出:从扩大培养的原种中,随机选择10对果蝇,放入装有的培养
基的大试管中,每组每个品系各1瓶,共准备4瓶(原种);
2.处女蝇的准备策略:各品系亲本果蝇在培养的第10天晚上10点(pm10:00)
弃去老果蝇(此时有很多没孵化出幼虫和蛹),接着每天按照①am6:00,pm2:00,pm10:00的方法连续(2-3天)分别收集分离♀♂成蝇,放入杂交瓶中每瓶培养基放置10对亲本果蝇,雌雄分开(见附录一,P63)(取一正方形白纸,沿对角线对折然后展平,平置于桌面,将麻醉之果蝇倒于对角线折痕上,用尺、尖头镊子或解剖针拨弄果蝇使其均匀分散于对角线的折痕上,然后沿对角线将雌雄果蝇分类拨入各侧)。
- 1 -
2
注:每个杂交组合至少10对,F1代自交时可以15对,每次统计杂交后代形状分离分化时,后代数越多越好,统计更准确!实验结果分析参照书上P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