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习单

合集下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堂学习任务单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堂学习任务单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堂学习任务单班级姓名学号一、目标与方法1.达成目标:(1)理解并熟练运用面积公式正确解决问题,知道相乘的底和高必须是一一对应的。

(2)理解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并能灵活运用去解决问题。

(3)在问题情境中理解长方形变形成平行四边形时,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

2.学习方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二、学习任务㈠基础检测——我是学习小达人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2.下表中给出的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填在空格里。

面积()()()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7米,面积是42平方米,它的高是米。

4.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720平方米,高是9米,这条高对应的底是米。

㈡进阶练习——开动脑筋我能行1.看图填空。

(单位:cm)高17对应的底是 cm,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cm²2.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的列式正确的是()A.5×4B.2.4×3C.2.4×4D.5×2.43.如图,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相等B.不相等C.不能确定4.下图中正方形的面积是18.25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5.(判断)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是24平方厘米,那么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都是6厘米,高都是4厘米。

A.对B.错(三)协作学习——小组合作力量大用木条做成一个长方形框,长20厘米,宽16厘米,如果把它拉成一个以长为底,高是8厘米的平行四边形,①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②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③我发现了什么?(四)课堂小结(五)学生自我评价。

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和课堂自主学习任务单

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和课堂自主学习任务单
4、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x²-4x-7=0 (2) 2x²-2x+1=0
(3)5x²-3x=x+1 (4)x²+17=8x
(5)x²+4x+8=2x+11 (6)x(x-4)=2-8x
三、困惑与建议:
课堂合作学习任务单
辛冲一中黄勇
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一、课题名称:21.2.2公式法
3、用配方法解“ax²+bx+c=o(a≠0)”
3、一般地,式子________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bx+c=0根的________,通常用希腊字母___表示它,即______________。
※由上可知, 当_____时,方程ax²+bx+c=o(a≠0)有两个_________;
当_____时,方程ax²+bx+c=o(a≠0)有两个_________;
当_____时,方程ax²+bx+c=o(a≠0)______________。
当________时,方程ax²+bx+c=o(a≠0)的实数根可写为:___________的形式,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²+bx+c=o的求根公式
把各系数直接代入求根公式,从而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方法叫做___________。
3.学习方法建议:(1)视频学习自学课本,掌握基本知识点。
(2)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4.课堂学习形式报告:
二、自主学习任务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配方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基于课堂学习单的二次备课

基于课堂学习单的二次备课
l l 提出: “ 读浅易 阅 文言文, 能借助注 一文本的个性解读上。 从一定角度上 -感, 从而突 破难点。
● 4 … 蚴。 0 。
语 文 教 育 先 锋一 接
( “ 二) 课堂学习单”的 内容呈
现。

特点 的练习 。第4 题是 “ 合文 中语 结 句 ,我来说说这篇文章表达了作 者怎 样 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是 引导对
:种写作手法就是 白描 。体味本文 的白 : :描手法。
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学 习的愉悦 ,收 - ()柳宗元 的 《 2 江雪》 描写 的 -生 自读课文 掌握大意 , 引导学生 自 并 益多多。下面就 以八年级的 《 心亭 一也是雪景 , } 胡 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 。 主补充制定学 习目标 ,自主研读课文
看雪》 为例谈 谈基于 “ 堂学习单 ” : 和本文在描写手法 和表达情感 上的异 : 理 清脉络 ,品读 感悟 体 味情感 。所 课 的“ 二次备课 ”的教学实践。

: 同。 3 .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与思考是编 -写 的灵魂。 : 怎样 ?这是我们语 文教师在实施 课堂
: 以,首先 , 积极倡导 自主 、合作 、 要 一探究的学习方 式,让学生 自己找 出难 -理解和翻译的词语和句子 ,以互学 的 :文章 的重点字、词 、句。其次 , 提供 有关背景资料 ,设计有梯度习题 引导
学 习单 ” 的材 料 ( : “ 生 不 辰 , 1 余 ) 阔别西 湖二十八载 ,西湖无 E不入吾 l
梦中 ,而梦 中之西湖 ,实未尝一 E别 l
通过筛选 、整理 、归纳 , 学生 提 出疑 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问题 中 : I . 一痕 、一点 、一芥 、两 三粒 , 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这么小? 2 . 写这篇文 章时已是清朝 ,作 者 为什 么开头还用明朝的年号 “ 祯五 崇 年十二月பைடு நூலகம் ? 3为什 么作 者在这么冷 的天 到湖 .

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学习单的设计和使用

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学习单的设计和使用

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学习单的设计和使用设计合理的学习单并借用学习单组织教学,能极大限度地调动语文教师建设教材的积极性,优化略读课文教学过程,来达到阅读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我们觉得,在学习单的设计上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基于提示语设计学习单教材的每个单元前面都有提示语,提示语明确了一个主题单元的学习重点,体现了教材对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的重视,以提示语来设计学习单,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索溪峪的野》学习单可如下设计:【深究讨论】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分几个方面来写山的的“野”的?在书上划一划,标一标。

并说说你的感受。

2、本课作者同样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请在文中找到相关描写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一划,写写旁注。

3、完成后再在小组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基于练笔切入点设计学习单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基础上,要鼓励他们大量贮存语言信息,积累语言材料。

随之展开的练笔的切入点要“小”、“巧”,让学生有“现炒现吃”的鲜活感。

写的时机,可选择在“情节留白”处填补,实现阅读期待;在“言外之意”处揣摩,诠释文本内涵;在“结尾延伸”处创造,升华情感体验等等。

如教学《穷人》时,可这样设计:【课堂练笔】联系上下文,请在空白处补上渔夫的心理活动:渔夫听到桑娜诉说邻居西蒙去世遗下两个孤儿的事情后,他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他心想:于是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三:基于文本迁移点设计学习单课文的教学应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课文,从而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

如在教学完《杨氏之子》,体会了杨氏子的聪慧后,可这样设计一份学习单: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杨氏子的学习方法,理解下列短文的内容及体会徐孺子的聪慧: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

空中课堂学习单(第一、二课)

空中课堂学习单(第一、二课)

空中课堂第一课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例题跟踪1、关于铝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错误的是A.最外层上有2种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B原子核外有5种能量不同的电子C.原子核外有1个未成对电子D.核外电子排布在3个电子层上2、下列氮原子结构的表述中,对电子运动状态描述正确且能表明同一电子层电子能量有差异的是A.B. C.1s22s22p3D.3、下列关于含氮微粒的表述正确的是A. N2电子式为B. N3-最外层电子数为6C. N3-质子数为20D. N原子未成对电子的电子云形状相同巩固练习1、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较为全面的是()A.结构示意图B.电子式C.电子排布式D.轨道表达式2、下列有关氮原子的化学用语错误的是()A. B. C. 1s22s22p3 D.3.磷原子核外3p亚层中的电子,不相同的是()A.能量B.电子云形状C.电子云伸展方向D.自旋方向4.对氧原子核外两个未成对电子的描述,正确的是()A.自旋方向不同B.电子云形状相同C.能量不同D.在同一轨道上5.下列微粒的表示方法能确定为氟离子的是()A. X—B.C.D.6.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18OA.原子核内有10个中子的氧原子:10B.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C.次氯酸钠的电子式:D.葡萄糖分子的结构简式:C6H12 O6空中课堂第二课简单离子结构和离子半径比较例题跟踪1.下列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A.Na B.Al C.S D.Cl2.下列微粒中,半径最大的是()A.S2﹣离子B.Cl﹣离子C.Cl原子D.K+离子3.下列原子半径大小顺序正确的是()A.Li>Na>K B.Na>Mg>Al C.Na>F>Cl D.Cl>Na>Mg 4.下列原子半径大小顺序正确的是()①1s22s22p3②1s22s22p63s23p3 ③1s22s22p5④1s22s22p63s23p2A.③>④>②>①B.④>③>②>①C.④>③>①>②D.④>②>①>③5.下列各组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不正确的是()A.K>Na>Li B.Mg2+>Na+>F﹣C.Cl﹣>F﹣>F D.Na+>Mg2+>Al3+巩固练习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酸性:HClO4>HBrO4B.稳定性:HF>HClC.碱性:KOH>NaOH>LiOH D.原子半径:S>Si>C2.按微粒半径递增顺序排列的一组原子或离子是()A.O2﹣、S2﹣、K+B.O、P、SC.F、F﹣、Ca2+D.Al3+、Mg2+、Li+3.LiH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课堂学习任务单设计(圆的认识)

课堂学习任务单设计(圆的认识)

)条。
第(2)题
亚马逊王莲
马路环岛
汽车方向盘
手表
半径 1.2 米
直径 3.6 分米
直径 2.5 厘米
半径 10 米
(6)画一个直径 7 厘米的圆,圆规的两脚应该分开(
㈡ 进阶作业
怎样在右面的正方形内画出一个最大的圆? 请你动手画一画。
)厘米。
㈢ 协作探究
主题探究一:
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 车轴为什么要装在圆心? (可以利用信封里的学具帮助思考)
主题探究二:神奇的车轮
(1)小组合作探究,尝试用圆规在下面空白处画出一个莱洛三角形。
(2)讨论:为什么莱洛三角形的滚轮能使上面的平板车平稳前进,而不上下颠簸?(可 以用文字或画图说明)
我们小组的结论:
㈣ 展示准备 1.用文字形式记录通过协作探究得到的个人学习收获; 2.交流个人学习收获,并迅速整理出本组协作学习成果的要点; 3.推荐代表本组参加全班展示人选。 三、困惑与建议
课堂学习任务单
班级(
)姓名(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 10 册《圆的认识》
2.达成目标: (1)能按要求画圆。 (2)会运用圆的知识解释“。
二、学习任务
㈠ 课始检测
(1)圆是平面图形,由( )线围成。 (2)在右边画出的线段中,半径有( )条,直径有( (3)比大小:直径 9 厘米的圆 半径 5 厘米的圆。 (4)圆是轴对称图形,有( )条对称轴。 (5)根据实际情况连一连。

《温度》课堂学习任务单

《温度》课堂学习任务单

《温度》课堂学习任务单
学校_______________ _____年级_____班学生姓名:________
㈠自学检测
1、用最简单的办法表示下列的气温。

零下15℃零下4℃12℃0℃
2、在温度计上分别标出下列城市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漠河:西安台北拉萨
零下17℃~零下4℃0℃~ 6℃17℃~ 24℃零下4℃~ 12℃
㈡进阶练习
1、说一说,—4℃ 和—15℃哪个温度低?
2、填一填,说一说,哪个温度最低?
㈢协作探究
把全国部分地区同一天的气温填写在下表中。

漠河北京苏州阜阳台北
最低气温/℃
最高气温/℃
(1)哪个城市的气温最高?哪个城市的气温最低?分别是多少?
(2)把各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从低到高排列出来。

(3)在中国地图上看一看这5个城市的大致位置,想一想城市的地理位置与气温有什么关系?
㈣展示交流
1、迅速整理出本组协作学习成果的要点;
2、推荐代表本组参加全班展示人选;
3、对展示表述不清的,其他组员可及时加以补充。

三、困惑与建议。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单的设计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单的设计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单”的设计策略【摘要】:教育学家罗杰斯曾说:“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东西,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

”因此,数学教师若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成效,需要采取能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

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笔者发现一种新型的教学引导措施——学习单,指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具体、深入的指导,以一个个练习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自主学习的辅助工具。

【关键词】:学习单个体差异知识形成思想感悟竞争激励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为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学习单”,设计基于某项数学学习任务的多种数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数学知识发现和形成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提出和解决的过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卷入课堂学习中。

同时,对基于数学学习任务的数学学习活动进行必要、有效的指导,使其更加流畅、深入、规范、科学。

具体来说,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从原有认知出发,关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存在着兴趣态度、个性特点、知识储备、认知方式、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案例1】《圆柱与圆锥的练习》课堂学习单学习任务削一削:一个棱长为2分米的正方体木块,把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

卷一卷:用两张长18.84厘米、宽12.56厘米的长方形纸分别卷成两个不同的圆柱(接头处不重叠)。

转一转:有一个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以长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把它旋转一周。

合作要求:1.四人小组选做一题,要求每人动手操作并交流。

2.明确本小组设计的图形是什么形状的?已知的条件有哪些?你有什么发现?3.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请计算出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