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吴承恩,读懂已是中年人!满腹才华,他因何穷困潦倒终生

合集下载

语文同步导学人教中国小说欣赏讲义:第二单元 第3课《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 Word版含答案

语文同步导学人教中国小说欣赏讲义:第二单元 第3课《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学习重点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字形、词语及《西游记》中的名言警句。

2.读:品读课文,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3.练:简述《西游记》中浪漫主义特点的具体体现。

4.写:写一段侧重环境描写的表现某种氛围的文字。

一、诵记名言警句《西游记》中的名言警句1.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2.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3.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4.人逢喜事精神爽,闷上心来瞌睡多。

5.福无双降,祸不单行。

6.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7.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8.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9.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二、了解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

约生于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间(1500—1510),约卒于万历十年(1582)。

吴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读书人,任过县学的训导、教谕。

但到了他父亲吴锐这一辈,由于家贫,出赘徐家,“遂袭徐氏业,坐肆中”,当起了小商人。

吴承恩从小就很聪明,很早入了学,少年得志,名满乡里。

除《西游记》外,他还创作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

现存《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是吴承恩逝世后由丘度编订而成。

2.相关链接《西游记》通过幻想的形式,成功地塑造了神话英雄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斗争,歌颂了人民群众对一切邪恶势力的反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反映出封建制度下人民的追求和向往。

而且通过对神魔世界的描写,曲折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现实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及罪恶。

还有,《西游记》虽然是一部以佛教徒取经故事为题材的小说,但整部作品却不是弘扬佛法,宣扬宗教;相反,通过一些具体描写和形象的塑造,揭露了佛教的虚伪本质,明显地表现出对宗教的批判。

牛魔王和孙悟空可以说是渊源颇深,早在孙悟空在花果山做美猴王的时候,两人就已经结成了兄弟。

当孙悟空皈依佛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之后,牛魔王及其“家属”却给他造成了无穷的麻烦,八十一难中,和牛魔王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就有四难,课文节选部分叙述了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给唐僧师徒制造磨难,而孙悟空最终凭借观音的力量收服了红孩儿,这也成为后文火焰山借芭蕉扇、破儿洞取落胎泉颇费周折的起因。

2022年浙江省温州市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语文试题(一)(解析版)

2022年浙江省温州市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语文试题(一)(解析版)
(2)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表现诗人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盖。
富深刻哲理于自然景物 描绘中。
边塞诗
(3)宁为百夫长,__________。(杨炯《从军行》
(4)可怜无定河边骨,__________。(陈陶《陇西行》
充满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豪情。
虚实相对,写出古代战争的惨酷。
(3)小瓯想继续探究“知人论世”的方法对古典小说阅读的作用,并打算写一篇小论文。请你一起参与。
[所选论题]吴承恩生平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对《西游记》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
[可行性分析]你觉得小瓯这个论题是否值得探究?从下面任选一个人物,联系作者筒介,结合名著内容与阅读体验,阐述你的看法。
A.孙悟空B.唐僧
④传记结尾写“李甘”“从兄棕”等人,有何用意?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③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总结]
⑤“知人论世”对理解杜牧怀古诗的主题有何帮助?请以《泊秦淮》《赤壁》为例,加
以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残酷,cán kù,指残忍、冷酷。
眷恋,juàn liàn,指对某人或某物深切依恋、留恋,不舍得离去
阻隔,zǔ gé,两地之间隔绝,难以往来,阻挡隔绝。
【专题探究】
2.小瓯准备开展探究性学习,从“知人论世”角度研读杜牧的怀古诗。请你参与。
小贴士:“知人论世”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了解时代风尚、社会生活对他的影响。

儒林外史好段摘抄加赏析

儒林外史好段摘抄加赏析

儒林外史好段摘抄加赏析儒林外史好段摘抄加赏析11.半年之后,朝廷果然遣一员官,捧著诏书,带领许多人,将著彩缎表里,来到秦老门首;见秦老八十多岁,须鬓皓然,手扶拄杖。

2.说罢,荀员外下来拜了,求夫子判断。

那乩笔半日不动,求的急了,运笔判下一个服,字。

陈礼把沙摊平了求判,又判了一个服字。

一连平了三回沙,判了三个服字,再不动了。

3.乡里人听见锣声,一个个扶老携幼,挨挤了看。

轿子来到王冕门首,只见七八间草屋,一扇白板门紧紧关著。

4.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

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

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5.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

那黑云边上,镶著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

湖边山上,青一块,紫一块。

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

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6.屋后横七竖八条田埂,远远的一面大塘,塘边都栽满了榆树、桑树。

塘边那一望无际的几顷田地,又有一座山,虽不甚大,却青葱树木,堆满山上。

7.羡尔功名夏后,一枝高折鲜红。

大江烟浪杳无踪,两日黄堂坐拥。

8.只道骅骝开道,原来天府狡龙。

琴瑟琵琶路上逢,一盏醇醪心痛!9. 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10. 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11. 嗅窗前寒梅数点,且任我俯仰以嬉;攀月中仙桂一枝,久让人婆姿而舞。

12. 新年略有俗务,三四月后,自当敬造高斋,为平原十日之饮。

13.当下牛布衣吟诗,张铁臂击剑,陈和甫打哄说笑,伴着两公子的雍容尔雅,蘧公孙的俊俏风流,杨执中古貌古心,权勿用怪模怪样:真乃一时胜会,两边船窗四启,小船上奏着细乐,慢慢游到莺脰湖。

14.自古道:蜂虿人怀,解衣去赶。

15. 真乃载华岳而下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儒林外史好段摘抄加赏析21、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

21-22版:第6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创新设计)

21-22版:第6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创新设计)

第6课《儒林外史》——匡超人《儒林外史》汲取了古代文学中讽刺艺术的精华,展示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图卷,是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经典作品。

作为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无与伦比,其机锋所向,尤在士林,“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将我国古典文学的讽刺艺术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匡超人是吴敬梓用最深沉的感情写出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

吴敬梓在塑造匡超人这一形象时采用了多种艺术方法,细致地描绘出一个比较纯朴善良的农村青年精神生命的毁灭,一出真正人格沦丧的悲剧。

让我们一起走进《儒林外史》,了解匡超人在儒林这个大染缸里是如何蜕化变质的。

风格与时尚齐白石在他的一本画集前面题了四句诗:“冷艳如雪个,来京不值钱。

此翁无肝胆,空负一千年。

”他后来创出了红花黑叶一派,他的画被买主——首先是那些壁悬名人字画的大饭庄接受了。

于非闇开始的画也是吴昌硕式的大写意。

后来张大千告诉他:“现在画吴昌硕式的人这样多,你几时才能出头?”他建议于非闇改画院体的工笔画。

于非闇于是改画勾勒重彩。

于非闇的画也被北京的市民接受了。

扬州八怪的知音是当时的盐商。

我不以为盐商是不懂艺术的。

艺术是要卖钱的,是要被人们欣赏、接受的。

红花黑叶、勾勒重彩、扬州八怪,一时成为风尚;实际上决定一时风尚的是买主。

画家的风格不能脱离欣赏者的趣味太远。

小说也是这样。

像卡夫卡那样的作家,如果他的小说没有一个人欣赏,他的作品是不会存在的。

但是一个作家的风格总得走在时尚前面一点,如此,他的风格才有可能转而成为时尚。

追随时尚的作家,就会为时尚所抛弃。

微感言:吴敬梓名言(1)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

(2)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

(3)读书好,耕田好,学习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4)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5)清官难断家务事。

一、作者视窗吴敬梓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创作的文学作品却流传千古,永远地陪伴着我们。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黑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

淮安纪行之二:走进吴承恩故居(作者:王以太)

淮安纪行之二:走进吴承恩故居(作者:王以太)

淮安纪行之二:走进吴承恩故居(作者:王以太)午后的下河古镇,骄阳似火,暑气袭人。

沿古镇一条清清小河向前走去,从屯盐桥向东,过了步云桥,便是宴乐桥、清溪桥,无水不成溪,无桥不成景,下河镇就是沿溪两侧逐水而建的一条古街。

粉墙黛瓦、古朴典雅,绿树掩映,红灯高悬。

经过抗金民族英雄梁红玉高高耸立的塑像,似乎没有什么风景了。

“柳暗花明又一村,”转过一座仓储式的大屋,有人说前面还有“状元府邸”和”吴承恩故居”呢。

花开两朵,时间关系,只尝一枝吧。

人们蜂涌着奔向状元府,我则和高赐球两人向“吴承恩故居”进发。

过桥行百余米拐进了打铜巷,左转右弯,总算看到了”吴承恩故居”几个金色大字。

检票人很有礼貌,当我递上身份证的时候,立即站起来接了过去,看来是个深受吴承恩大师熏陶的文化人。

曲径通幽,一丛茂密的翠竹遮住了前面的院落,穿过红花碧草的小经,才见到故居真颜。

在错落有致、层层第进的院落里,分别是客厅、书房、厢房、诞生地、悟园、灵根石,此外还有醉墨轩、六角亭等古迹。

每一处院落、房屋,都有一段故事。

我看到一个小团组才几个人由导游专门带领讲解,边走边讲,我好奇的旁听几句:”吴承恩为什么写《西游记》呢?他当年在状元府做幕僚,为了抗金平寇,状元沈坤延请他用文学艺术为地方和国家出力,他便借淮安府辖区的花果山等地名人物,创作了智勇双全、无所不能、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孙悟空的艺术形像,以鼓舞人民斗志,抗击外来侵略,保卫国土家园……”导游走远了,只听了个半截话。

只好自已去参观体会了。

时间太紧,二点钟前要赶回车上,我和高赐球两人匆匆忙忙,走马观花看了一遍,虽说囫囵吞枣,但也颇有味道。

文人都是清高、出污泥而不染的,吴承恩大师客厅前的小院里,一园芳草,蝶逐红花,风拂绿柳,几丛翠竹临风,四缸红荷展颜。

特别将四口硕大的、养值莲荷的大瓷沙缸置于小院的四角,更见其深意,突显了吴承恩高洁的人格品质和召示后人的魅力。

从客厅的两付楹联也可看出大师的人格和历久弥坚的创作精神。

读儒林外史的阅读感受(精品12篇)

读儒林外史的阅读感受(精品12篇)

读儒林外史的阅读感受(精品12篇)读儒林外史的阅读感受(精品12篇)读儒林外史的阅读感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读儒林外史的阅读感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读儒林外史的阅读感受(精品12篇)】,供你选择借鉴。

读儒林外史的阅读感受篇1《儒林外史》这本书是吴敬梓写的,写成于清朝,作者吴敬梓以写“儒林”二字为中心这本书是吴敬梓写的,写成于清朝,作者吴敬梓以写“儒林”二字为中心,旁及当时的宦海沉浮和时代风尚。

对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抨击,将封建末世的伦理道德、文化生活,官场腐朽黑暗活生生的展现给了咱们。

《儒林外史》的批判矛头直指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作品塑造了一群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富贵的读书人形象,尖酸地讽刺了因谋取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丑恶的社会风气。

《儒林外史》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故事深刻,鞭辟入里。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段的内容大概是:严监生就要死了,可他却迟迟不肯断气,原来他有一桩心事未了。

因为气息奄奄,已说不出话来,只好从被单里伸出两个手指头,让别人去猜。

大侄子、二侄子猜的都不对,严监生竖着两个手指头怎么都不肯闭眼。

还是小老婆知道他的用意,他是嫌油用两根灯草,太费油了。

这样的手法值得咱们学习,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真是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另外,《儒林外史》是一部时代的缩影。

它时间跨度大,一部书中浓缩了一百多年的事情,塑造了二百多个人物。

通过各类“儒林”人物被愚弄、被腐蚀、被消磨,深刻的揭露了封建末世文化教育和精神道德的严重危机。

作者用长篇小说的这种艺术形式深刻的反映了“一代文人”受苦受难、不得重用的历程。

读了这本《儒林外史》,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读儒林外史的阅读感受篇2《儒林外史》把锋芒射社会——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而且是客观的、写实的,此刻读来,仍感叹不已。

在当时认为举业高于一切,于是读书人便死作那些八股文,认为只要有了功名,便高人一等。

满腹经纶白发不第,才疏学浅少年登科的全文

满腹经纶白发不第,才疏学浅少年登科的全文

满腹经纶白发不第,才疏学浅少年登科的全文满腹经纶白发不第,才疏学浅少年登科满腹经纶白发不第,才疏学浅少年登科,这句话出自于明代文学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形容一个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但却始终未能在科举考试中获得进士称号的人。

这样的一句诗语,自然引发了无数人的思考和感慨。

在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登科是象征着荣誉和地位的象征,而这句诗所描述的情景,既让人感到遗憾,又让人对其中蕴含的深意感到深思。

首先,我们来看“满腹经纶”。

满腹经纶意指胸有成竹,思想广博,知识渊博。

这是一个形容才华出众的人的词语。

而“白发不第”,则意思是指虽然才华横溢,但却一直未能在科举考试中获得进士称号。

白发象征着岁月的长河,有了这么多年的积累和磨砺,却依然未能登科,可谓是极为遗憾的一件事情。

然而,很多情况下,却也有这样的现象出现。

才疏学浅,年少登科,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

有的人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虽然知识面不及满腹经纶之人广博,却能够通过运气和一时的发挥,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这样的情况让人不禁感慨,才华和学识究竟哪个更重要呢?无论是才华横溢的人未能登科,还是才疏学浅的人登科,都是科举考试这一制度的副作用。

科举制度最早始于隋代,至明清时期逐渐发展完善。

这一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使人才的选拔更加公平公正,降低了以出身和社会地位为依归的官员任命,相对来说增加了人才流动的机会。

然而,这个制度的弊端也显而易见。

科举考试只是通过一次考试来确定一个人的学识和才能,试题往往局限于纸上谈兵,无法全面评估一个人的能力。

因此,有时候,一些才华横溢的人因为运气不佳,或者试题和自己的理解不一致等原因,无法获得好成绩。

而一些才痴学浅的人,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却不一定能够胜任实际工作。

回到《青玉案·元夕》中的情景,可以看出辛弃疾对科举制度的思考和反思。

他通过这句诗道出了自己对科举制度的看法和对优秀人才的关注。

在他的眼中,才华横溢的人未能登科,是制度的一种不公,这也说明了辛弃疾对科举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认识。

吴承恩家世考

吴承恩家世考

吴承恩家世考《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字汝忠,一字以忠,明代中叶淮安人。

淮安在汉代曾叫射阳县,县的东南有一湖泊叫射阳湖,所以吴承恩以“射阳”为号,经常自署为“射阳居士”。

后代亦有人称他为“射阳山人”,这大约不是他当年的自号。

淮安地处淮水之南,秦汉时期为淮阴县。

唐代为楚州,一度时期也曾改称过淮阴郡,故他在署名时,前面往往冠以“淮阴”二字。

这是明清时代两淮文人的普通风气。

关于吴承恩的家世,目前人们了解的还是很少。

因为资料太少了,迄今为止,可供查考的资料主要的只有《先府宾墓志铭》一种。

现在,我就根据这篇墓志铭和其他一些材料,作如下一些推测。

吴承思先世涟水人,是后来迁到淮安的。

是什么时间迁居淮安的呢?他自己没有讲,我猜想最迟不应晚于明初。

其理由有二:第一,从时间上推算,应在明初之前。

《先府宾墓志铭》云:先世涟水人,然不如何时徙山阳。

遭家穷孤,失谱牒,故三世以上莫能详也。

曾祖讳鼎;祖讳铭,余姚训导;皇考讳贞,仁和教谕。

这里所说的曾祖、祖、皇考,均是以吴承恩的父亲吴锐的身份来说的。

所谓“三世以上”,就是指的这三世,并不包括吴承恩父子,若连他们父子计算,当为五世。

这五代吴承恩是清楚的,从他父亲的曾祖吴鼎向上便“莫能详也”。

吴承恩生于十六世纪初,距明代开国 130余年。

按通常 3 0年为一世的说法来计算,吴承恩向上四代为 12 0年,时间正好是明初。

“三世以上莫能详也”的意思,明显是说吴鼎并非迁淮始祖,迁淮是他以前的一世、二位甚至几世的事,只不过是因为没有谱牒,吴承恩说不清楚罢了。

所以,吴氏迁淮不当晚于明初。

第二,元朝末年战争频仍,淮安所遭战祸尤为严重,土着居民死散殆尽,人口锐减。

据黄梨洲为淮安杨士杰作的传记,以及曹镳《淮城信今录》、杨庆之《春宵呓剩》等记载,“明初谁人存者止七家”。

“淮人”大概指的是城内居民,“七家”可能是指七个姓。

据说这七姓是一“节孝徐、槐树李、梅花刘、切面张、面合王、裱背王、南门潘”等几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少不懂吴承恩,读懂已是中年人!满腹才华,他因何穷困潦倒终生
“少年不懂孙悟空,读懂已是中年人”。

小时候看西游记,觉得它是一部喜剧,孙悟空师徒四人一路打怪到西天。

人到中年,方能读懂孙悟空命运的坎坷和处境的无奈。

没有极度的苦闷,就没有战天斗地的孙悟空。

经典的文艺作品都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孙悟空的原型里,处处都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影子。

一、石头缝里蹦出天生灵猴:江南才子的孤穷身世
孙猴子与其说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不如说是从吴老先生孤穷的困境中蹦出来的。

孙悟空出生于一块天生的灵石,粗看起来来头很大:以天地为父母,吸收日月精华,充满传奇。

但细究起来,这所谓的以天地为父母,不过是无依无靠罢了。

反观吴承恩的出身,据说祖上曾经做过官,不过后来衰落了,无奈从商。

明朝年间,“士农工商”,商人地位很低,而据相关学者考证,吴家不是什么大商家,应该就是在河下这个地方从事诸如铁匠、吃食这样的小作坊。

这样看来,吴家当时无缘做官后,一没土地,二没手艺,只好做最末的行当:小商人。

吴承恩的父亲吴锐就是个小商人,虽为人豁达乐观,但一生受尽了官府胥吏的敲诈勒索。

就这样,乐观但屡屡受气的吴锐在生了一女后,又娶了张氏女,中年生下吴承恩,这一年是1500年。

小吴承恩生在小商贩群里日渐长大,由于家里祖上有做官先祖,吴锐从小就让吴承恩读书识字,没事时,吴锐带他到处游山玩水,游览江苏附近名胜,给他讲历史,讲趣闻。

吴家只此一子,吴锐便把所有的爱和改变命运的希望都给了吴承恩。

但这仍不能改变吴承恩没有靠山的事实,如果说现在社会讲究拼爹,在古代社会人的一生更要仰仗家族的力量。

显然,在出身这一点上,吴承恩和孙悟空都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没有一点靠山,也没有上下打点的金钱,要想出头,唯有仰仗自身的拼搏。

二、十万八千里筋斗云逃不出五指山:孤胆英雄82年经历“81难”
纵观吴承恩的一生,都像一个孤胆英雄,用50年的努力当上官,用一场牢狱看破世事。

如果说一个人有与生俱来的使命的话,吴承恩的家族使命就是能够当上官,改变家族命运。

吴承恩从小就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压迫,有着强烈地改变命运的愿望。

以前看《西游记》时,一直不理解,一个从石头里蹦出的猴子,哪来的那么大的勇气寻仙访道。

在求学的过程中,孙悟空可谓吃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楚。

想那孙悟空,在花果山时,身无长物就敢冒生命危险勇闯水帘洞,一架木筏,一根竹篙就敢漂洋过海,到天外之地的南赡部洲,学人礼、学人话。

书中没写,但想一只方外的猴子,只身跋涉高山、大海间,风险和孤独定然难耐。

而孙悟空勇往直前的勇气与其说是来自对长生不老的渴求,不如说是改变猢狲命运的努力抗争。

商贩的儿子吴承恩,在少年时就特别勤奋,而且特别有天赋。

他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绘画、书法、填词度曲无一不精。

生于江苏淮安的吴承恩很早就因为文才在故乡出名,受到当时官府、名流、乡绅的赏识。

认为他要去考科举,就如弯腰捡一根柴火那样轻松。

当时一个很有声望的名人朱应登,说吴承恩能够读尽天下的书,并将自己私藏的书籍给了吴承恩一半。

这时的吴承恩很像大闹天宫后的孙悟空,“齐天大圣”的名头惹得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禺狨王等主动来与他结交,义结金兰。

想必这时的吴承恩一定也认为自己是个人物了。

三、官场失意,正直清廉遭联手排挤,不幸入狱
然而这只是吴承恩自己的臆想,犹如在天宫,没有人会把“齐天大圣”当人看一样,蟠桃会遍请诸仙,却唯独没有孙悟空。

可是打击接踵而来,由于没有有力的官方支持,又没有银钱打点,才高八斗的吴承恩一连考了几十年的科举,直到44岁才补了一个贡生,在北京等待分配官职。

又是因为孤穷无靠,吴承恩一等又是六、七年,吴承恩终于等到新野知县的小官。

吴承恩在做官任上很清廉,整治地方,兴修儒学,兴修水利,可谓是一个造福地方的好官。

虽然吴承恩当了官,却是一个没有品的芝麻官。

吴承恩做了官,看似已经跨进上流社会体系,然而以天下万民为己任的吴承恩一点都不了解上流社会的“潜规则”。

在吴承恩平调到浙江长兴知县后,因为过于清廉,让上司、下属、同僚很是看不惯,因此联手排挤,让吴承恩下了牢狱。

虽然几年后,吴承恩被平反出狱,但是,封建体系的实质,吴承恩是看透了。

出狱后的吴承恩面临着两个选择:要做官,就得抛弃为国为民的大义,要坚持理想,就要放弃一生的理想。

吴承恩选择了第二个出路。

晚年的吴承恩以卖文为生,穷困潦倒。

然而也是在这个时期,吴承恩完成了伟大的小说《西游记》,让一个猴子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大闹天宫,将那个封建官僚体系打一个天翻地覆。

将他看到的官场黑暗,写进了书中。

1582年,82岁的吴承恩在贫困交加中离世。

也许孙悟空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也难以讲尽吴承恩82年间经历的种种艰难。

他将毕生心血,悉心著作成一部《西游记》。

而这本流传已久的经典神话名著,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这,足以告慰他一生的不如意,吴承恩以另一种形式,告诉世人,他也终于修成了正果。

“年少不懂吴承恩,读懂已是中年人”。

就此话题,您有哪些看法或高见,欢迎留言互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