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当代诗歌-在瑞典奈赫国际诗歌节上的发言
浅识诗歌写作

中外诗歌研究Chinese And Foreign Poetics浅识诗歌写作(北京)吴传玖俄国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说:“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只是自已灵魂的褓姆……”这就为诗人写作诗歌给予了 一个基本的定义和逻辑走向。
我也十分欣赏和赞同这样的认 识。
那么诗歌写作是什么呢?我有这样几点浅陋的认识。
一是有形。
一切文学写作都是有形的。
都是形象思维中的某种 創造与呈现。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更是这门艺术上的皇 冠,因此它是有形的艺术,形象的创造。
写山见山,话水 见水……,行云走月,寓形象于笔端……空灵而不空泛,生动而不生僻……。
语言奇巧,惊显生灵,妙不可及,隐 喻而不晦涩...言为心声,诗为心灵,诗歌只有插上心灵的翅膀,才 能飞得更高更高。
二是独创。
也就是它的原创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
个性的,而不是复姓的。
就是说这个诗歌的孩子必须是你親生的。
而不是从他人那里托寄的。
不可借代。
如果说有某种相似 性,那也是在借鑑基础上的再创造。
这是最重要的。
古今 很多著名诗人的诗这样的特性十分明显,特别是他们的成 名作或者流行于世的那些作品。
(李白、杜甫、白居易、余光中的《邮票》、舒婷的《致橡树》等等)二是有韵。
就是说有节奏感。
有诗符,有乐感。
也就是它的音乐 性。
诗歌诗歌,歌在其中始然,这是一首诗不可或缺的 成份。
四是好读。
诗歌有韵,有节奏感,好读是必然的。
无论是古诗或 者新诗,读起来都会声情并茂,情感交融,陶醉其中。
所 有的诵读作品,诗歌显得最为多情,最为纯粹,最为动人心魄。
五是能懂。
这里所说的能懂,就是诗歌的内容,就是无論它的 内涵与外延,都不是晦涩的,更不是云里雾里不着边际的 胡言乱语。
中国诗歌应符合中国语言特色的规范。
有人说 诗歌要切a熟语,多有生僻。
这值得商榷。
这就是说无論 熟还是生,能准确表达诗意,让人能夠读懂才是真理。
有 的诗人主张诗歌是无用的,主张诗歌只是小众的,甚至认 为能为大众喜欢的诗歌不是真正的诗歌,或者说不是好诗 歌。
屠呦呦诺奖演讲以唐诗收尾

屠呦呦诺奖演讲以唐诗收尾屠呦呦诺奖演讲以唐诗收尾当地时间7日下午,应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用中文发表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向世界十次提到“中医药”。
屠呦呦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结束演讲,称“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12月7日下午1点,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医学礼堂举行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演讲,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和美国爱尔兰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分别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演讲。
据媒体报道,数百名华人提前3个多小时就在冬日寒风中排队等候入场。
他们中有医学院的留学生,也有教师员工。
屠呦呦在丈夫李钊和女儿等陪伴下,缓步走到会场正中的座位坐下。
今年84岁的屠呦呦身穿宝蓝色上衣,演讲时声音洪亮,显得精神矍铄。
屠呦呦在演讲中首先向诺贝尔奖评委会表示感谢,她说,“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她讲述了40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并特意谈到中医药,说这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屠呦呦说,“最后,我想与各位分享一首我国唐代有名的诗篇,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我国两位诺奖得主的演讲屠呦呦: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时间:2015年12月7日演讲题目:《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字数:3883字主要内容:回顾了青蒿素的发现及临床实验与制药历程,并展望当下疟疾的治疗仍然责任重大。
结尾谈及中医,并以唐诗《登鹳雀楼》收尾。
引用金句:“化学家路易·帕斯特说过‘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屠呦呦瑞典领诺贝尔奖演讲(全文)

屠呦呦瑞典领诺贝尔奖演讲(全文)导读:本文是关于屠呦呦瑞典领诺贝尔奖演讲(全文),希望能帮助到您!屠呦呦瑞典领诺贝尔奖演讲(全文)12月7日晚上21点17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洛琳斯卡学院进行中文主题演讲《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全文如下: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演讲,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谢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和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谢谢刚才两位所做的精彩报告,我现在要说的是,40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中,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这里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
这是中医研究团队抗疟研究团队当年的研究工作总结,蓝底表现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表示的是全国其它协作团队的完成工作,蓝底向白底过渡,表示既有本院,也有协助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医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在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者冷却,然后再用解溶液去除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药品。
这里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分子结构,直到现在除这一类型之外,其它结构类型的青蒿素衍生物还没有用于临床的报道。
1971年10月4号,青蒿乙醚中型(音)提取物,就是标识的191号样品,以一公斤体重1克的剂量连输三天口服药,对疟疾一直率达到100%,同年12月到次年1月,头年10月也得到了抑制率100%的结果,青蒿乙醚中型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在北方歌唱_诗歌_Punschlied_imNordenzusingen_赏析心

6文摘 Wir Lernen Deutsch]我在三年级的文学导论课上,初读席勒的诗歌《Punschlied – im Norden zu singen》,当时一头雾水,搞不清楚这首诗的含义和主题,也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我想,这首诗难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诗歌的语法很有特点,比如分段和压韵。
就本诗而言,它的形式是四行诗,采用的是交叉韵(Kreuz-Reim, abab),即每段由四句组成,句末隔行压韵。
此时,为了保证韵脚和谐,作者将一些本该出现在句尾的成分提前,如“auf der Berge freien H öhen”中的“der Berge”是第二格定语,此处被前置,用来修饰“freien H öhen”,“freien H öhen”才是“auf”的第三格宾语。
此外,为了韵律而省略一些词汇中的某个字母或将某个词组缩写,如“hats (hat es)”、“unsre(unsere)”、“selgen(seligen)”等。
本文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情况,如不找出和解决,可能会影响对字面意思的理解。
其次,诗中使用了大量的代词和指代义项,需要逐个对应到文中提到的事物上,才能把内容梳理通顺。
有些项目很容易理解,联系上下文就能找到答案,比如,第三、四段中的“er”(指代Wein),第五段中的“sie”(指代Sonne);而有些项目并非一目了然,比如,第二段中“gro ße Mutter”指代的事物就很模糊,只有在对本诗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才能发现它对应的是令作者肃然起敬的“Natur”,又如第九段中的“gro ßes Reich”则与前文的“unsre Zonen”和作者一直在提的“Norden”相对应;文中出现了多个“sie”,但不是每个指代的事物都相同,除了刚提到的“Sonne”,第八到十一段的“sie”都指代的是本文真正要歌颂的“Kunst”。
屠呦呦瑞典领诺贝尔奖演讲全文

屠呦呦瑞典领诺贝尔奖演讲全文(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屠呦呦瑞典领诺贝尔奖演讲全文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屠呦呦瑞典领诺贝尔奖演讲全文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应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位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演讲。
9点一刻左右,屠呦呦作为第三个演讲嘉宾出场,用中文发表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给世界的礼物》的演说。
这是诺贝尔基金会举办的年度科学庆典——诺贝尔周活动之一。
屠呦呦于当地时间12月4日抵达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6日参加诺贝尔奖新闻发布会。
10日她还将参加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演讲中屠呦呦还讲述了40年前中国科学家发现青蒿素的艰苦过程。
由于几十年前中国的科研条件十分有限,青蒿素的发现十分不易。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有数千例的疟疾患者得到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有效治疗。
疟疾对于世界公共卫生依然是个严重挑战。
WHO总干事陈冯富珍在谈到控制疟疾时有过这样的评价,在减少疟疾病例与死亡方面,全球范围内正在取得的成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虽然如此,据统计,全球97个国家与地区的33亿人口仍在遭遇疟疾的威胁,其中12亿人生活在高危区域,这些区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于1/1000。
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全球疟疾患者约为1亿9千8百万,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58万,其中78%是5岁以下的儿童。
90%的疟疾死亡病例发生在重灾区非洲。
70% 的非洲疟疾患者应用青蒿素复方药物治疗(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ies, ACTs)。
但是,得不到ACTs 治疗的疟疾患儿仍达5千6百万到6千9百万之多。
疟原虫对于青蒿素和其他抗疟药的抗药性。
在大湄公河地区,包括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恶性疟原虫已经出现对于青蒿素的抗药性。
在柬埔寨-泰国边境的许多地区,恶性疟原虫已经对绝大多数抗疟药产生抗药性。
演讲稿诗歌(通用16篇)

演讲稿诗歌(通用16篇)演讲稿诗歌第1篇今天是十月一日,迎来了祖国母亲四十六岁华诞,天安门广场彩旗飘扬,到处都是花的海洋。
街上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祖国母亲,我真想送上我的一份祝福:母亲,生日快乐!我爱祖国的锦绣山河。
崇山峻岭的黄山屹立在祖国的中部;神奇的竹海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巍峨峻拔的泰山耸立在祖国的西边;滔滔不绝的长江为我们诉说着祖国承受的千灾百难。
我爱祖国的历史文化。
《四大名着》被我们称为文化珍宝。
每当我阅读到《三国演义》,我无不赞叹曹操的聪明才智,鲁肃的憨厚老实,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每当我浏览《红楼梦》时,我无不赞叹《红楼梦》里1800多人的生动形象和个性;每当我默读《水浒传》里108单英雄好汉;每当我诵读《西游记》时,我无不佩服唐僧四人勇过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
我爱祖国的传统节日。
五月端阳,心随龙舟把诗魂追赶;八月中秋,借皎皎圆月遥寄思念;十月国庆,彩旗飘扬,送去对母亲的祝愿;二月元宵,芝麻汤圆放进嘴里,细细品尝,如一股甘泉流进心田。
我爱你,祖国,今天我想大声对您说:“我爱你,母亲!我为我在你的怀抱中幸福成长感到自豪,感到骄傲。
”演讲稿诗歌第2篇把对逝者一年的思念留在这天向逝去的人们举行庄重的祭拜这节日叫人有好些伤感却已经传继了二千多年在清明节这个月琅星稀的晚上我的思念象空气一样漫延滋长飘荡的灵魂飞回到遥远的故乡回到与我血脉相连的秀美村庄我轻轻来到父母的坟前生怕惊扰了深睡的梦乡难道不知道孩儿从远方回来举着深深的悲痛把您们看望平滑的青石在月下依旧闪光被风雪涤涤后的斑驳碑文向世人述说着一生的辛劳天堂的路上铺满了鲜花那边依旧四季分明鸟语花香父母啊儿子现在遥远的他乡在每一个这样的夜晚都会把您们静静地怀想让放飞的灵魂述说衷肠父母啊您们在安眠的长长岁月里可曾感知我刀割般的心痛可曾倾听我梦中喃喃呓语向您们表达已经是一种奢望向您们诉说也是无奈的心迹于是我只能把一腔缤纷的哀伤与燃烧的纸钱化为灰烬借助今晚的琅月遥寄演讲稿诗歌第3篇似一朵海棠花开在春天里每一个微笑柔和温馨甜蜜洋溢着无穷的力量唤醒希望——生命,炼狱重生的奇迹你白色衣裙里跳动一个太阳岁月赐你一团火燃烧青春照亮所有黑暗的`眼睛素手纤纤护理病恙育人子弟研究尖端风一样柔软忍耐水一样热情坚韧心是菩提善待每一个病体这是生命对生命的熨帖与抚摸幸福常常聚成泪珠一颗一颗流成一个一个生与死的承诺我想——你是岁月写给健康的那首颂歌你的眼神身姿天使的灵魂都融入到了患者的骨髓里然后——用很长很长的时间培育生长焕发血色的勇气生命的亮丽白衣天使哟——有你,黑夜褪去色彩亮成白昼寒冰解冻化为滚滚热流欢乐飘飘纷至踏来死神幽幽逃之夭夭白衣天使哟——有你,躯体不再是废置多年的农具人生不再是干涸水源的沙洲时间在枝头绽满新芽伟大在尘埃里开出花朵演讲稿诗歌第4篇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xxx区第一小学的xxx。
“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谢冕学术思想暨中国新诗研究国际研讨会

2022年11月6日,谢冕学术思想暨中国新诗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北大博雅国际酒店中华厅举行。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联合主办,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思想与文学研究平台承办。
本次研讨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五十余位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
大会开幕式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贺桂梅教授主持,中文系系主任杜晓勤教授致开幕词。
杜晓勤教授首先介绍了谢冕先生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作出的奠基性贡献,认为谢冕先生不仅是“胸怀博大的诗评家、诗史家、诗歌理论家和视野开阔的诗选家”,还是一位坚持将文学评论沿着美文道路向前推进的开拓者,更是为中国当代文学做出无私贡献的教育家、编辑家和活动家。
最后,他祝贺“寻觅美、研究美、弘扬美的唯美主义者”谢冕先生九十寿诞快乐。
北京大学副校长孙庆伟教授代表北京大学感谢谢冕先生对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并高度肯定谢冕先生的学术成就,认为先生这种“带着深切的现实关怀”的学术研究所蕴含的“爱国的热忱”“创新的勇气”与“求真的信念”,正是北大精神最好的诠释。
二十多年来谢冕先生培养出大批成就斐然的栋梁之材,而一批批热爱文学、立志报国的年轻人也必将沿着谢冕先生的足迹向光明的未来驰骋翱翔。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先生随后发言,他首先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向谢冕先生致以诚挚的敬意。
李敬泽先生引用但丁的诗句“我们一起攀登,直到我透过一个圆洞,看见一些美丽的东西显现在苍穹,我们于是走出这里,重见满天繁星”来形容谢冕先生的精神境界,并指出谢冕先生是中国诗歌评论界和中国当代文学学科中一位充满创造力的大师。
作为北京大学中文系1980级本科生,他深情追忆了谢冕先生对于一代学子产生的重要影响,并祝愿先生永葆青春与活力。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先生代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向谢冕先生致谢,感谢先生多年以来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的帮助与付出。
苏叔阳称当代诗歌应该多一些担当和激情

苦 的 自我 摩 挲 , 自哀 自恋 ,这 样 的诗 作 也 可 能 会 被 读 者 所 遗 弃 。 当天 的 晚会 朗 诵 和 演 唱 了郭 沫 若 、 田 汉 代 表 性 诗 作 和 由他 们 作 词 的歌 曲 l 首 。 其 中许 多 5
是 人 们 耳 熟 能 详 的 名 篇 佳 作 。 郭 沫 若 创 作 的 第 一 部
●赵 玫长篇新 著
月未》 问世
宇宙融合 的时代。 郭沫若的 《 天上 的市街》 《 海上》 和 田汉的爱情 诗 《 月下 的细语》 及 《 娘 曲》 则表 梅
现 了诗 人 的美 好 想 象 和 内心 细致 丰 富 的感 情 。
作 家 赵 玫 的 长 篇 小 说 《 月 末》 近 日由 作 家 出 八
对 国家民族 的大爱和激情 。 作家苏叔 阳在近 日举行 ” 的 “ 中华 情 ・ 回声 郭 沫 若 、 田 汉诗 歌 朗 诵 音 乐 会 ” 上 表 示 ,诗 歌 确 实 需 要 抒 写 自我 的情 绪 ,但 如 果 这 个
自我 仅 仅 是 一 种 没 有 任 何 担 当 ,丝 毫 不 关 注 他 人 痛
河 。 l8 9 3年 开 始 写 作 , 至今 已发 表 文 学 作 品 50 0 余 万 字 , 出版 有 5 余 部 单行 本 。 曾 获 得 第 一 、 第 二 、 O
●苏叔阳称当代诗歌应该多一些担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激情
“ 在 的 诗 歌 多 元 化 、题 材 丰 富 ,但 是 多 了些 现
个 人 的 怨 怅 和 杯 水 风 波 、乃 至 琐 细 的 小 事 ,少 了些
“ 以 为 , 电 视 剧 剧 本 和 小 说 只 是 两种 不 同 的 我 文 学 表 达 方 式 而 已 ,作 家 当编 剧 一 点都 不 掉 价 。 被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当代诗歌:在瑞典奈赫国际诗歌节上的发言
中国当代诗歌:在瑞典奈赫国际诗歌节上的发言
中国当代诗歌:在瑞典奈赫国际诗歌节上的发言
2007-07-29
新闻传媒学论文
关于中国当代诗歌:在瑞典奈赫国际诗歌节上的发言
主导二十世纪中国诗歌的潮流的是革命者的浪漫主义和小资产阶级知识份子的抒情主义。
在中国,二十世纪汉语诗歌属于一个广阔激烈的反传统革命的一部分。
中国的现代诗歌就根本上说,它是对古典诗歌的革命,它是以非诗的姿态进入历史的。
在中国,所谓“诗的”,曾经有过一个为全体诗人共同遵守的象征系统和格律形式,但在新诗中,这一传统荡然无存了,诗人们试图在现代汉语和日常语言中找到一条新的道路,使诗歌可以更亲和地表达我们时代的想象力、存在状况和复杂感情。
但在二十世纪,诗人们认为诗歌作为改造社会、拯救危难中的民族和国家的诸多工具之一比它作为纯粹的诗歌更加重要。
诗人自命为“灵魂的工程师”,负有医生、战士、宣传员、政委和民众导师的责任。
一方面革命诗歌受到苏俄诗歌的影响,其主题是未来主义的,其感情是浪漫的和愤世嫉俗的,其语言是暴力的、大众化的和标语式的。
另一方面,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的诗歌则受到欧美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情调是感伤的、语言则有朦胧的色彩,它的表现软弱无力。
作为最杰出的诗人,艾青的诗歌表现出一种强有力的现实主义,他对汉语日常口语的出色运用,使诗歌革命露出了希望的曙光。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诗歌中比较具有纯诗因素的小资产阶级的抒情主义消失了,占完全统治地位的是革命者的浪漫主义,这种浪漫主义到达极致的时候,它已经是一种彻底“非诗的”东西。
真正的诗人在中国曾经遭受了地狱般的磨难,那种环境为我这一代诗人所亲历,写纯粹的诗本身就是犯罪行为之一。
70年代末,与红卫兵
同时代的北岛一代诗人的崛起意味着小资产阶级抒情主义的复活。
北岛们被称为“朦胧诗”的诗歌重返象征主义的传统,通过曲折隐晦的修辞方式表达了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反动,北岛一代诗人的诗歌继承了抒情主义和未来主义的传统,成为中国当代诗歌现代主义的先驱。
这些同样相信“生活在别处”的诗歌中的“未来”比革命者诗歌的“未来”更现实,它以民主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作为基础。
它在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右派立场的时候非常有力量,它开辟了中国当代诗歌新的一页。
但在这种诗歌发现对意识形态的反抗并非诗歌的基本任务而转向纯诗的时候,读者发现它们往往成为修辞游戏,它与日常生活和存在的关系非常苍白,在阅读上由于隐喻系统的晦涩经常使读者感到理解的障碍与隔膜。
后期朦胧诗更多的影响是在西方汉学界,它们为中国当代诗歌塑造了一个缺乏幽默感和血肉之躯的神秘莫测的飘渺形象。
而同时,在中国大陆,它们也被学院奉为诗歌正宗。
更有实质意义的诗歌实验和创造性来自北岛之后的一代中国大陆诗人。
在这些诗人那里,诗歌的主题从国家、时代、大文化转向了个人、地方、家、日常生活和传统。
在中国,这些通过办地下诗歌刊物获得声誉的诗人被批评家称为“第三代”诗人。
主张“诗到语言为止”,“反抒情”,他们对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抒情主义和未来主义的现代传统表示怀疑,诗人们提出诗歌应该“从隐喻后退”,拒绝诗歌为先验的本质、既成的意义服务。
诗歌应该从语言开始的地方开始。
第三代人的诗歌一开始就具有“后现代”的特征,这并非仅仅是受到西方理论的影响,中国诗歌中的后现代主义与现代派不同的是它是一种重返中国传统的先锋派。
诗人们受到传统的道家思想和某些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存在主义在过去二十年中已经在汉语诗人中间被本土化,这两者的结合是中国后现代诗歌的哲学背景。
他们主张具体、客观、冷静地处理语言,更注意世界作为局部而不是整体的非本质、不可释义的存在,更注意诗歌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更注意如何写而不是写什么。
第三代人以降的汉语诗歌与过去升华、高蹈的倾向不同,它呈现了一种下倾的姿态,(在更年轻的诗人那里,诗歌的身体性,题材的也是话语方式的——被更加强调)。
在内容上,这些诗歌更关注生命如何在世界上存在,更关注存在和生命的真相,语言如何统治着生命,与过去诗歌常常是大人物对芸芸众生的教训不同,它是具有中国式的“后现代特征”的小人物、普通人的诗歌、其姿态是反讽、富于幽默感和谦卑的,其朴实无华的感情反对无病呻吟和矫揉造
作,其语言更侧重口语、肉感、感受性、具体、动作性、客观叙述、叙事性、注意散文、戏剧、小说的因素与诗性的结合。
第三代人的写作活动使汉语重新成为一种生活的`语言、富有幽默感和具有解构性和颠覆性的语言。
在过去的、包括北岛一代人的传统里面,这种诗歌是非历史的,它的口语化、它的世俗精神、它对“高雅美学”“意识形态美学”的蔑视等等。
但在诗歌历史的基本向度上,这些诗歌却以一种与中国古典诗歌完全不同的形式实现着与那个伟大传统的暗合。
诗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左或右的意识形态的喧嚣,而是关于人生和世界、关于永恒的充满智慧和幽默感的日常谈话。
中国当代的学院美学至今依然坚持拒绝”第三代”诗歌,它们一致被暗示为“非诗”的,不“正派”的。
但在读者中,第三代诗歌获得了广泛的声誉。
今天在中国国内最活跃的诗人是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出生的诗人。
第三代诗人开辟的诗歌方向已经成为传统,深入到更年轻的诗人们的写作中,并获得更丰富的扩展。
在中国,诗人们已经不太担心什么可以写什么不可以写。
在写作上,这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自由的时期。
网络已经吸引了诗人们的注意,数十个诗歌网站在过去三年里面逐步建立起来,它们大都是非官方的民间的诗歌网站,这使得作品发的发表和争论更为自由。
但在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市场经济的推行,诗歌的读者也在急剧下降,中国曾经是一个只要是知识分子就必然是诗人的社会。
但今天诗歌越来越专业化,其受到的冷落具有讽刺意义,当诗歌真正成为诗歌的时候,读者却在消失。
而过去,例如1966年的革命时期,这个国家曾经几乎是全民都喜欢以“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他们对意识形态的忠诚。
当然。
令诗人们感到乐观的是,高质量的读者群也正在日益巩固。
关于中国当代诗歌:在瑞典奈赫国际诗歌节上的发言二十世纪末在中国前卫诗人之间爆发了一场非常重要的争论。
当然,并非所有的诗人都卷入了这场争论,但是可以说,中国那些最重要的诗人都参与了这个争论。
五十年代以来,所有的诗歌争论都发生在行政者和作者之间,但这一次不同,这是一场发生在作者内部的争论,中国舆论界看不出它的价值所在,他们习惯于所有争论都是保卫或企图颠覆意识形态的。
争论的一方称为“民间立场”,这个词不是“大众”的意思,它在非官方的、口语和母语的、非时代性的、生活的日常性、普遍性的意义上使用。
这些诗人拒绝在诗歌中加入任何意识形态的因素,诗就是诗,诗人高于知识分子。
这些诗人主张诗歌应该从汉语的日常语言中获得活力,强调诗歌的原创力。
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诗人具有捍卫母语这个意义上的民族主义色彩。
争论的另一方称为“知识分子”写作,这些诗人主张“首先是一个知识分子,其次才是一位诗人”。
知识分子作为一种立场,暗示的是诗歌应该以翻译过来的西方诗歌为标尺,以及诗歌国际化的渴望。
在世纪初,诗人们争论的是如何学习西方与如何革新传统,主张全盘西化的诗人被视为激进的,主张坚持传统的诗人被视为保守的。
但在世纪末的争论中,这一情况已经发生戏剧性的变化,那些企图复兴古典诗歌传统的并创造新尺度的诗人被视为激进和捣乱,学院诗歌教授更在国家文学史中指责其为错误。
而那些通过对翻译过来的西方诗歌的学习获得了正统地位的诗人则扮演着诗歌秩序维护者的形象。
我们也可以把这个争论看成是现代派和后现代之间的争论。
这个争论反映着中国诗人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更为深刻的思考、影响的焦虑、创造的迷惘、身份的认同、对传统和革命的重新认识、以及复兴汉语诗歌的不同方式和理想。
2002年7月3日星期日在昆明(文章来源:世纪中国)关于中国当代诗歌:在瑞典奈赫国际诗歌节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