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与现代的创新选择--以作品《我家红河》为例
感伤的艺术——论章家瑞《红河》中的悲情与深情

一 .
悲情 的缘 起 与情感 迷失
影片开始呈现给我们 的是一幅和谐优美 、安乐恬静 的 动人画面 。 当时的阿桃年纪虽然尚小 , 但是已经出落得 亭亭
宜. 阿夏的心 中泛起了阵阵不满 . 以至于大打出手。 事后 , 阿
一
三 . 性 的 残 缺 与 深 情 感 伤 人
阿夏与阿桃情感 的碰撞只是 为全剧 的悲情提供 了一种 可能 、一种载体 ,真正 的悲情的实现还得 归因于人性 的残
的人更是排成了长长一 队 。从此 阿夏 的生 意慢慢地好起来 了 。但是因为阿桃 的天 生丽质也 招来了不 少好色之徒 占便
露该片是一部悲情之作。 既然是悲情 之作 , 那么影片中的所
有 元素都应该为这一主流基调服务 , 包括对故事主题 、 画面
色彩 、 音响效 果等手段I NGT Yl ANF NGYUN E
感 伤 的艺 术
— —
论章 家瑞 《 红河 》 中的悲情 与深情
● 周 旭 谭静怡
艺术的成功与否取决 于艺术家赋予艺术 品的是什 么样 的情 感和力量 , 家瑞的《 河》 在宣传阶段就 向媒体透 章 红 早
中。 因为同样眉头有痣阿桃便把阿夏误识成 自己的爸爸 , 之 后两人还演艺了一场抢夺“ 爸爸帽子” 的战争 。巧合下阿夏 听到了阿桃的歌声 ,他发现 阿桃 的歌声 可以为他带 来不俗 的生意 , 便和阿水达成交易 , 阿桃住进 了阿夏 的家 中。于 让 是阿夏帮阿桃办理 暂住证 , 教她唱“ 月亮代表我 的心 ”好让 。 阿桃在 自己的卡拉 OK摊唱歌招揽生意 。 很快地 , 位越南 这 纯情少女的歌声吸引了越来越多 的听客 。要求和阿桃合 唱
民间故事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传承于创新

民间故事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传承于创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
在这个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民间故事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故事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传承与创新的源泉。
民间故事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源远流长,广泛流传于中国的乡村和城市。
这些故事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让他们沉浸在一个神秘而美妙的世界中。
这些故事讲述了人们的生活经历、智慧和价值观念,通过丰富多彩的情节和形象,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传承于创新,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现代文学吸纳了民间故事的精华,将其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使其更具有时代感和艺术性。
作家们通过对民间故事的改编和创作,创造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和形式。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有许多作品以民间故事为基础进行创作。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就是以民间故事为背景,通过对疯子的形象进行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另外,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也是以民间故事为灵感,通过对农村生活和家族命运的叙述,展现了中国农民的坚韧和智慧。
除了以民间故事为基础进行创作外,中国现代文学还通过改编民间故事来创新。
这种创新不仅是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改变,更是对故事主题和意义的重新解读。
例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就是对民间故事的改编和创新,通过对妖魔鬼怪的描绘,探讨了人性的善恶和道德观念。
同样,余华的《活着》也是对民间故事的改编,通过对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的叙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困境。
民间故事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传承于创新,不仅体现在题材和内容上,也体现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
中国现代文学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注重创新和变革。
作家们通过对文学形式和语言的探索和尝试,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例如,鲁迅的散文以其犀利的笔触和独特的叙事方式而闻名,余华的小说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风格而脍炙人口。
我国红色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方式创新研究——以《故事里的中国》为例

第12卷第18期Vol.12 No.189一、前言在现代信息社会,红色文化是中国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营养来源,电视媒体是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一直承担着传播红色文化的重任。
但是现今的电视节目在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上已不能适应受众需求,迫切需要改善现状。
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可,研究电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在红色文化传播方式上的创新之处,可为电视媒体在红色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方面提供诸多有益经验。
二、电视节目红色文化传播方式的现状红色文化,狭义的理解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的解放和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凝结而成的观念意识形式。
它是指在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方式以及文化观念[1]。
本文探讨的是狭义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作为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所谓传播方式,概括地说,就是在传播过程中用以运载信息的形式和手段的总和[2]。
尽管电视媒体一直致力于红色文化的传播,但是仍存在受众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充分、内容表现不够丰富、表现形式重复等问题,不能有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影响了电视节目在红色文化传播方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形式缺乏新意,受众吸引力降低当传统电视节目形式泛滥成灾的时候,电视对于普通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受众吸引力正在逐年降低[3]。
电视媒体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影视剧、红色歌曲等形式,最初受到了大众的认可和欢迎,但是由于传播形式重复率过高,受众出现审美疲劳,电视节目对于受众的吸引力下降,不利于红色文化的进一步普及传播。
随着社会思潮、政治、经济、文化等飞速发展,电视媒体想要在今天继续占据主流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就必须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形式,以新颖的形式赋予电视媒体更大的吸引力,给予观众新鲜的体验,才能再次引发受众的观看热情,赢得受众的注意力。
(二)情感表达空洞,受众难以产生情感共鸣电视媒体传播红色文化采用的一些具有时代感的素材,如伟人的生平事迹、红色地区的历史回顾等,能与这些素材产生时代共鸣的往往是较为年长的群体。
电影《红河》

022新作评议DISCUSSION ON NEW MOVIES责任编辑:张煜题材寻觅饶:我对章导的创作一直很关注。
《红河》标志着章导在逐渐形成一种比较独特的风格。
《婼玛的十七岁》(以下简称《婼玛》)还带有一些跟着别人风格走的痕迹,有一些民俗、景观的展示,再加上第五代导演的镜头运用方式;《花腰新娘》可能是想做一些商业上的尝试;《芳香之旅》在风格上走向成熟,但我个人觉得意念上的东西多了一些。
章:嗯,概念的影响。
饶:在《红河》里,你找到了一个支点,一种讲故事的方法,而且也形成了一种成熟、独特的风格。
在当前的国产电影中,《红河》真的是独树一帜。
我们现在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商业大片,缺乏人文关怀、人文含量;另外一种就是纯粹的个人表达,完全没有故事层面,不会讲故事。
从这部影片来看,你找到了非常好的结合点和平衡点,延续了你以往的人文思考、人文关注,但同时还有一个非常好看的故事。
所以我这部影片标志着章导个人艺术风格的成熟。
陈:与“云南三部曲”中其他两部影片不同,它的奇观性更多不是来自少数民族,而是设置了一个“越南”的背景。
中国观众对于越南还是有很多想象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与越南有关的影像。
你是怎么想到选择一个跟越南有关的故事?章:之前我看了很多有关越南的电影,法国、美国的,包括奥利弗·斯通的《天与地》、《野战排》,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还有法国的《情人》、《印度支那》,很喜欢这些电影。
后来拍完《婼玛》,这部戏的编剧孟家宗是红河州的文联主席,他说边境附近有个小城河口,很热闹,通过那儿还可以去越南看看。
到了河口,我一下被小城的景象震住了!我拍电影最重要的还是影像首先打动了我,而不是一个故事。
在河口我看到这个景象,早上八点,钟声一响,那个大桥上的海关闸门慢慢打开,哗地一下越南人就涌过来了,都是戴着斗笠的男男女女,女孩子特别多,推着自行车的、拉着货的……这一幕让我想起了那些关于越南的电影。
红河是中越边境的一条界河,这让我想起了《情人》的第一个镜头:湄公河上有一条渡轮,梁家辉饰演的那个少爷跟简第一次相遇。
试论纪录片创作中的诗意化探索——以诗意纪录片《我的三江红》为例

073[摘 要] 随着纪录片呈现方式变得更为多元,纪实影像创作不再局限于记录现实生活的外在真实,而是可以实现对内在真实与哲理真实的诗意化影像探索。
诗意纪录片《我的三江红》利用含蓄克制的诗意创作技法与情景交融的意境感知画面挖掘出了诗意影像表达的中国意蕴,并以具有时代温度的人文关怀与传播方式完成了诗意影像的现代性表达,为讲好中国故事探索出了更多的途径。
[关 键 词] 诗意纪录片;赋比兴技法;意境;人文关怀;传播路径试论纪录片创作中的诗意化探索——以诗意纪录片《我的三江红》为例贾子谋诗意是一种情趣意蕴,起源于诗词但又广泛弥散于多种艺术形式之中。
诗意纪录片作为一种弱化叙事、强调节奏韵律与情绪哲思的纪录片亚类型,往往能借助诗韵完成全片的建构。
诗意纪录片起源于西方,无论是城市交响乐式还是哲理探讨式,大多是架构在西方文化语境之下的诗意表达,而中国作为有着深厚传统美学底蕴的文化大国,在诗意纪录片的影像呈现上也应该有独具一格的美学韵味。
因此,探寻中国诗意赋予纪实性影像的价值、挖掘具有中国意韵的现代性诗意表达能为纪录片影像的创作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发。
一、挖掘诗意的中国意韵(一)中国诗韵的价值诗意不止于诗词,更多地是以某种艺术形式为载体的抒发与被感知。
而不同的文化场域与深层集体心理,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东方与西方在抒发诗意时的不同审美趣味。
对于东方与西方在审美趣味上的差异,钱锺书先生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以诗词为例有过一个风趣的解释:“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情感有节制,在中国诗里算是‘浪漫’的,比起西洋诗来,仍然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算是坦率的,比起西洋来,仍然是含蓄的……同样,束缚在中国旧诗传统里的读者看来,西洋诗里空灵的终嫌着痕迹、费力气,淡远的终嫌有烟火气、荤腥味。
”[1]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传统会造成对诗意的不同诠释与感悟,而具有中国意韵的诗意表达虽然广泛弥散在不同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中,但是大抵也如钱锺书先生所形容的那样透着一种含蓄克制的美学情趣。
情满边城——电影《红河》中的叙事美学分析

情满边城——电影《红河》中的叙事美学分析
赵聪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0(000)017
【摘要】<红河>,是章家瑞镜头中的<边城>.影片以中越两种文化的交融地带为背景,选择一个越南的智障少女、黑帮老大,以及中国云南瑶族的世俗男子为主人公,展开了一段悲情的感情角逐:两段纠葛的亲情长跑和一段凄美的爱情之约.在这个100分钟的故事进行中,章家瑞打造了一个胶片中的诗性世界,而且完成了关于"情"的阐释、对失落的亲情的追寻、对纯美爱情的思考.
【总页数】2页(P71-72)
【作者】赵聪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悲情城市》与《边城》看侯孝贤电影中的沈从文情结
2.“爱情”其外, “社会”其中——论左翼电影中的爱情叙事和社会/政治叙事
3.影片《燃情岁月》中的电影音乐美学分析
4.后现代意味中的新"边城"意象与牧歌情怀--刘志宏电影剧本《让我听懂你的语言》
5.角色·情节·主题: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叙事美学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云南红河哈尼族民俗文化的现代异变

第4卷第1期 2O02年02月 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mml 0fMengziTeadmrs’0峰 W.4 No.1
Feb.2002
论云南红河哈尼族民俗文化的现代异变
口 梁 明 摘要在现代意识与传统观惫激烈碰撞的现代社套中,哈尼族民俗文化,亦在各种观念的相互激荡 中发生改代变异。本文从哈尼族斯质消费文化、家庭婚姻观惫、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分析了哈尼族现代异 变的特点,井初步提出促进哈尼族民俗文化发展的基本逢径。 关键词哈尼族;民俗文化;现代异变;逢轻 口图分类号K8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9128( ̄02)01—0019—04
哈尼族是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主 体民族,世居哀牢山脉、红河两岸的崇山峻岭之 间.长期以来,由于地理封闭、环境恶劣、交通不 便、信息不灵、生产力极为低下,刀耕火种的原 始生产方式依然因袭至今。因此,在其民俗文 化本位之中,存在着较为浓厚的原始文化因素。 解放后,哈尼族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关怀下,渐渐 从沉重的传统积淀中挣脱出来,随着与外界的 交流日趋增多,哈尼族民俗文化的本位变异开 始加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哈尼民族渐渐溶 入到社会大开放的历史格局中,先进地区的科 学技术和工业产品随着四通八达的各种等级公 路的延伸和通讯技术的推广使用,开始进入大 山深处的哈尼村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 下,商品经济已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农村 市场的被开拓,少数民族文化、生产、生活等各 方面的需求成为市场争夺的对象之时,汉文化 与现代文化不断冲击影响着哈尼社会,现代观 念必然渗透到高寒山区,哈尼山寨往日的宁静、
过去的沉寂被打破了,从而导致哈尼族传统民 俗文化以空前的速度发生变异。具体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一哈尼族生活习俗的传统文化异 变突出 首先,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文化日趋汉 化。随着汉族服饰已由七十年代前的“举国尽 是中山装,到处一片兰海洋”的单一眼饰变得琳 琅满目、款式繁多、色彩艳丽时,自然对喜欢绣 花缀彩的少数民族发生诱惑和吸引,社会上流 行的夏装冬服,通过与汉族的频繁交往和电影 电视媒体的广泛传播,与哈尼族本身存在求美 猎奇的审美心理发生契合,年轻的哈尼男女开 始抛弃传统的冬夏不分、简单划一的民族服饰, 向汉族飘逸秀美的服装靠拢。于是,T恤出现在
基于舞蹈之形,浅析舞蹈创作之核——以第十三届“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参评作品为例

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舞蹈是“肢体说话的艺术”,是通过人体的肢体动作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舞蹈艺术是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肢体语言,具有很强的抒情性特征,正因如此,我们经常会谈到舞蹈拙于叙事、长于抒情。
近年来,在舞剧发展的带动下,多数作品开始尝试用舞蹈进行叙事,即用舞蹈肢体语言来讲述故事,让舞蹈作品走上叙事之路。
在本次评选的当代舞作品中,许多作品将叙事巧妙地隐喻于舞蹈抒情的过程之中,使叙事与抒情有机融合,既保留了作品的情感性,又完整地叙述了故事。
例如,获奖作品《湾》以地域特色为创作元素,灵感来源于湾区人民共通的意象,生动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壮丽秀美的生态文明,描绘了湾区欣欣向荣的人文景象,承载了湾区民心相连、发展繁荣的美好愿景。
此作品以独舞和群舞的形式呈现,叙事从“行灯人”的出场开始,逐渐展开,通过群舞巧妙地融入多种意向的组合。
《湾》成功之处在于,其叙事并非通过角色或故事进行,而是将故事巧妙地隐藏在一个个意向之中,例如“波涛”“新娘”“孕妇”“孩童”“青年”“老者”,由群舞演员一一勾勒出,非线性地暗含了大湾区的发展和历史的不断流转。
另外,作品《舟》将现代舞与朝鲜族舞风格相结合,以双人舞的形式展现风雨同舟的情景。
此作品虽然以男女双人舞形式呈现,但打破了传统爱情情感叙事的创作模式,未运用过多双人接触技法编排,而是通过个体身体语汇,营造了“舟”在风雨中飘摇,互相扶持、互为依托,在风浪中前行的场景。
作品同样将叙事隐藏在肢体动作之中,使风雨同舟的主题表现得尤为鲜明。
在本次评选的当代舞作品中,同样存在着一些作品将叙事置于重要位置而忽视了抒情的情况。
比如,当代舞作品《那是我的“家”》以感动中国的真实人物为原型,讲述一对夫妻在医院门口开设的24小时爱心食堂,以及他们与病友之间发生的故事。
这样深刻而具有感染力的现实主题,本应通过舞蹈的展现,给观众带来更多心灵上的触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品析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2014—11
论传统与现代的创新选择
吴司祺
以作品《我家红河》为例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40216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民间歌舞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从内容、形式到功能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
的改变,它们不再只是单纯的表达人们心底的祈求,和传统节日时自娱的需要,而是作为审美和活态文化传播的必要
手段被大众所熟知。
关键词:民间歌舞;传统;创新
中图分类号: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0—0012-01
优美的荷花舞道出了彝族女儿的温婉,显示了彝家异龙风 光的清丽;海菜腔时而高亢悠扬,粗犷豪放,时而婉转低沉,如流 水潺潺;敲打出鲜明节奏的烟盒,主导着舞蹈的韵律,诙谐、逗 趣、又充满活力;倾听铃铛与木屐的对话,听得他们情话绵绵,恋 水依山;远处飞来的白鹇鸟落在一株棕榈树的叶子上,它婀娜的 姿态和对棕榈的依恋,是哈尼人不朽的精神家园。歌舞《我家红 河》是云南省一年一度的新剧节目展演中的一个。作为展现云南 红河地区彝族、哈尼族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特色的剧目来说无疑 是非常成功的。它以民族特色为主题,分别编创了“荷花舞”、“海 菜腔”、“烟盒舞”、“木屐舞”、“棕扇舞”等篇章,结合亦歌亦舞的 形式,构成了一台“声色”飘香的歌舞晚会。虽然没有跌宕曲折的 故事情节,但以真挚淳朴的民间舞蹈和引人入胜的歌声向观者 展示了民俗活动的多彩,展示了红河儿女对家乡的依恋、热爱。 一、高亢婉转的海菜腔 海菜腔是这场歌舞最大的亮点之一。彝族兄妹李怀福、李怀 秀对海菜腔的演绎像是划破天际的流星,震撼了全场。海菜腔发 源于石屏县异龙湖畔,以湖中一种名为“海菜”的革本水生植物 而得名。海菜歌声悠扬而起伏跌宕,婉转而萦绕缥缈。高音处嘹 亮高亢,低音处如泣如诉。因此,清代文人胡赢曾对彝族海菜腔 的醉人情景作了这样生动的描述:“香稻花轻玉露稠,月明渔话 满船头。小蛮打桨溟蒙里,海菜腔尖醒睡鸥”。 二、“风韵犹存”的民间舞蹈 《白鹇鸟与棕榈树》是我比较喜欢的舞段之一。它充分体现 了哈尼的民族风情与传统文化,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完美结合。 它借由一个传说讲述了白鹇、棕榈和哈尼人的关系。表现出了哈 尼人对心灵家园的依恋。整个舞段如同渐渐展开的画卷,向我们 描绘了一幅白鹇鸟在棕榈树丛间栖息、玩耍的图景,描绘出了白 鹇鸟对家园的热爱。道具扇子的运绝妙用,如点睛般激活了那只 在舞台上纷飞的白鹇。它时而梳理羽毛,时而展翅飞翔,时而又 停留在棕榈叶间小憩。在这一刻,扇子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和情感 生命。白鹇与棕榈,独舞与群舞的配合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铃铛与木屐的对话》表现的是哈尼族青年男女的爱情和恋 爱过程。铃铛戴在手腕上,木屐穿在脚下,摇铃和跺踏相映成辉, 清脆而响亮。小伙子被银铃声吸引,来到河边寻觅爱人。他们嬉 戏打闹,相互之间像是在竞赛,你来我往,不亦乐乎。最终,有情 人终成眷属。舞蹈中,小伙子手持电筒出场的创意颇为有趣。说 明了小伙子在黑夜中寻找爱人的情景。电简射出的光亮在舞台 上像是一颗颗小星星,又像是一颗颗悸动不安的心。舞段风趣诙 谐,讨人喜爱。 1 2 上述歌舞给人以和谐温暖的感受,篇章间的衔接流畅自然,
极具民族特色。可以说作为云南红河地区的活态文化传播,它是
成功的。但是从民俗传统歌舞保护的角度看,它却存在瑕疵 传
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的创作手法相结合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现代与传统的创新选择
民族舞蹈、舞剧的现代化问题是现阶段中国民族舞蹈发展
所必须直面的问题。在现代和传统的创新选择上不是所有的舞
蹈都可以把握好最得当的尺度。《我家红河》是云南省第十届新
剧(节)目展演中较好的一台歌舞剧。它清晰的表现出了红河哈
尼族、彝族的生活情境,民俗事项和内心崇拜。归结其成功的原
因我们不难发现,它的成功就在于现代化创作手法的运用。然
而,这也正是这部歌舞剧略显逊色的地方。例如:烟盒舞。烟盒舞
和海菜腔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孪生姊妹,有歌必舞,有舞必歌。但,
仅就其舞蹈而言,它的舞蹈语汇大多都来自于编导对烟盒舞的
现代化编创。舞者的动作潇洒、粗犷、大气,服装酷似牛仔。当然
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民间舞蹈的动作外延的扩大化,使舞蹈语
汇更为丰富、使舞台效果更为突出、使作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品位。不过,这样一来舞蹈的民俗基础就会略显不足。义如:长街
宴。长街宴是哈尼人在“昂玛突”节的第二天所进行的一种仪式
性的宴享。家家户户都要参加,载歌载舞,万人共宴。气氛活泼、
热烈。而以女子群舞形式出现的长街宴,舞蹈节奏缓慢且悠扬,
更为突出表现节日里温暖、亲切意境。但舞蹈动作和与女子群舞
的表现形式都太过抽象,无法使观众体会到传统形式中长街宴
的壮观与热闹,且流露出些许古典舞的痕迹。颇为遗憾。
综上所述,我认为,民族的东西要在尊重和习得传统的基础
上进行创新。如果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传统,辩证的看待传统,
我们就会知道传统的力量是博大的。离开传统就像鱼儿离开了
水,叶子飘离枝头,那么艺术的生命就不会长久。传统就像是一
个巨人,当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时候,才会看得更高,望得更
远。因此,创新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要在其不失去最初的意
义上创新。我们需要的创新不是天马行空的想像,而是,实实在
在的以民族的文化内涵、习俗特征、地域环境为依托的创新。我
们需要的创新是可以真正透视出时代变革的大潮中社会生活变
化的创新,是真正符合作品意义之所在的创新!
参考文献:
【1]于平.舞蹈形态学[M].北京舞蹈学院.
【2】纪兰慰.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3]李雪梅等.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