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的民俗民风
文化传统被遗忘的例子

文化传统被遗忘的例子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文化传统逐渐被人们遗忘,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
这些传统包括民间艺术、节日习俗、传统手工艺等,它们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是历史的见证和传承。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许多文化传统不再受到重视,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起源于战国时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以祈求平安和健康。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忽视这一传统节日,粽子的制作和赛龙舟的活动也逐渐减少,导致端午节的文化内涵逐渐被遗忘。
另一个例子是印度的传统手工艺——手工纺织。
在印度,手工纺织是一个古老
而独特的传统工艺,通过手工编织细致的图案和色彩,展现了印度独特的文化和艺术魅力。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许多人转而选择机器纺织品,导致手工纺织工艺逐渐式微。
许多传统的纺织工匠也面临失业和文化传统失传的困境。
这些例子都反映了一个现实,文化传统正逐渐被人们遗忘。
然而,我们不能让
这些宝贵的传统就此消失。
保护和传承文化传统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该重视并努力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成为我们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文化传统得以永续,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组图:中国古代那些遗失的民风民俗(一)

组图:中国古代那些遗失的民风民俗(一)一、宋燃爆竹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
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二、宋教坊自乐良辰美景奈何天,泪眼装欢又一年。
堪喜岁首无官役,相聚青楼奏管弦。
三、明拜年送名片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
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四、唐饰梅花妆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
五、晋馈春盘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
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六、宋宫中赐银幡新春拜过至初三,大内银幡赐百官。
朝回两袖天香满,帽饰招得笑语喧。
七、明鞭春牛! 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
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八、唐放灯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连。
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欢。
九、宋蚕卜捉弄米粉状蚕丝,内藏吉语待尔食。
喜得佳兆虽自设,依然欢乐不可支。
十、明走百病上城头姐妹元宵结伴游,金吾不禁登城头。
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
十一、清猜灯谜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
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机敏方解疑。
十二、清请紫姑神元宵之夜请紫姑,保佑吉祥赐安福。
终归女儿同情意,焉辨荒唐事有无。
十三、元结羊肠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
含情暗思心中语:何时得似双鸳鸯。
十四、清走百病摸门钉元宵雪衬一灯红,走百病后摸门钉。
但愿来年生贵子,不枉今番寒夜行。
十五、唐送穷年年晦日送穷神,柳车草船载出门。
沥酒再拜早离去;老穷方走新穷临。
十六、宋春社千寻古栎笑声中,此日春风属社公。
割肉卜瓦馀风在,更喜畅饮治耳聋。
十七、宋斗草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归。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十八、宋迎富古人采莲携鼓游,今朝杂花插满头。
相随郊外游一曰,迎富即是忘忧愁。
十九、周(郑国) 踏青溱洧河畔钟鼓交,踏青游人乐陶陶。
红男绿女佩香草,两情相悦赠芍药。
二十、晋流觞赋诗修禊文会聚溪头,羽觞载酒曲水流。
酣饮赋诗联佳句,留得美名在士俦。
二十一、北朝踏青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
失落的文化传统重现消失民族的独特风俗

失落的文化传统重现消失民族的独特风俗失落的文化传统重现:消失民族的独特风俗在当今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许多古老的文化传统逐渐消失。
然而,这些失落的传统在一些民族中仍然保留着,成为了他们独特的风俗。
本文将通过探讨消失民族的一些独特风俗,来重现这些失落的文化传统。
1. 纳西族——三道茶纳西族是一个生活在中国云南的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饮茶习俗。
这种习俗被称为“三道茶”。
在纳西族的家庭中,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表达感情和人际交往的方式。
“三道茶”是指主人对客人的三次倒茶的礼仪。
第一道茶叫“迎茶”,用来迎接客人,表达友善;第二道茶叫“进茶”,用来拉近与客人之间的距离;第三道茶叫“送茶”,用来送客人离开,表示感激。
这一独特的纳西族茶艺文化代代相传,不仅给纳西族人民的生活增添了乐趣,也成为了他们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阿娃族——面具舞阿娃族是中国台湾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独特风俗中有一种面具舞,被视为他们的文化瑰宝。
面具舞是阿娃族祭祀活动中的一部分。
阿娃族人民相信,通过面具舞中特殊的舞蹈和面具的力量,可以与神灵沟通,并祈求神灵的保佑和指引。
这种面具舞的舞蹈动作独特而精致,面具的造型也别具一格。
这些面具通常由阿娃族的艺术家手工制作,每个面具都有其独特的神圣意义。
面具舞不仅成为了阿娃族祭祀仪式中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他们文化传统中的独特风俗。
3. 古村落——踩堂会在中国的一些古村落中,有一种独特的集体活动被称为“踩堂会”。
这种活动是村民们聚集在村落中的堂屋广场,一起唱歌、跳舞、表演剧场等形式的娱乐活动。
踩堂会是一种古老的社交活动,通过这种形式,村民们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也可以传承村落的文化传统。
这种独特的风俗通过世代相传,成为了这些消失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4. 制箭术——朝鲜族朝鲜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在狩猎活动中使用的制箭术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制箭术是朝鲜族独特的传统技艺,通过手工制作箭杆、削尖箭头、制作弓弦等工艺,制作出质量良好、飞行稳定的箭矢。
别让民俗文化从我们身边遗失

别让民俗从我们身边流失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独特的民俗,也称风俗习惯或风俗民情。
民俗文化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的物质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传统,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节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
民俗是不断发展变异的历史流动载体,它含有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这个历史决定的民族心里特征,文化特征。
民俗广泛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影响左右着民族的未来,是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民俗也就不能充分认识这个民族。
服饰民俗服饰习俗是指人们在有关衣服、鞋帽、佩戴和装饰灯穿戴方面所形成的风俗习惯。
服饰从人类的产生、发展至今,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早在古代中国,服饰就是人的身份的标志。
过去“官有官服,民有民衣”,各种身份、职业的服饰差别很大。
人们可从官员所着的官服,判断出他是文官还是武官,而且知道他属于哪一品官。
如,在清朝,皇帝以下的文武百官,均以九个等级来划分,即“九品”。
文官的服饰全以鸟为图案:鹤代一品,锦鸡表二品,孔雀显三品,雪雁示四品,白鸥为五品,鹭鸶是六品,鸳鸯指七品,鹌鹑系八品,练雀属九品。
武官的服饰则以兽为图案:一品有麒麟,二品现狮子,三品出豹,四品藏虎,五品隐熊,六品配彪,七品、八品为犀牛,九品生海马。
后来简化为:一至三品绣九蟒五爪,四至六品绣八蟒五爪,其余三品绣五蟒四爪。
中国服饰有着5000多年的创作历史,多姿多态,美不胜收,其中对色彩的运用乃至图案、造型无不具有特色。
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各异,因此,服饰的种类和样式也千差万别,各呈异彩。
在服饰民俗中,除日常服饰外,还有特殊的服饰,即婚服与丧服。
今天占据人们脑海并广受青睐的中式婚礼礼服恐怕仅有彩绣龙凤的大红吉服、大红盖头,以及清代以后女着旗袍男着马褂的式样。
可是探寻华夏婚礼和婚服的源头,并上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周代时,才发现最初婚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红色,而大红婚服实际到了明代才有明确的定制。
100种失传的中华民俗,你见过吗?

100种失传的中华民俗,你见过吗?
对于中国人来说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
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
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
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旧时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有千种模样、万般风情
随着物换星移,时过境迁
许多民俗活动不复存在或趋于消亡
春节
作为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它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
更是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
下面的这100幅民俗图
向我们展示了古人们千姿百态的生活
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中华文明最生动活泼的一面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
在旧时,中华还有哪些名俗!
中华民俗
斗转星移
有些传统的民俗正在慢慢的消逝
你的身边,哪些民俗还存在着?
又有哪些民俗已经消失了呢?
转载:微天津(v-tianjin)。
消失的传统节庆与民俗

消失的传统节庆与民俗迎春会又叫迎春节。
江津人把农历立春这一天叫打春,立春的前一天就叫迎春。
旧时每年在迎春节这天,县城都要举办迎春大会。
事先由江津城关五坊监保(民国江津城城厢镇的前身为仁、义、礼、智、信五坊,监保相当于现镇长)与城中糖帮、油帮、米帮以及先锋、高牙、德感、双龙等场镇的单位和群团进行协商,讨论办理各项活动,如舞龙灯、玩狮子、打连箫、走车车灯等。
届时,根据分工进城进行节庆活动。
车车灯中坐着车幺妹。
车前由一个小丑边逗边唱。
车前车后的人跟着帮腔,左右还配有敲锣打鼓的,很是热闹。
戏班子的演员们要排几出川戏,每出戏只有2—3人,站在四脚朝天的桌子上,4人抬着游行,叫“川戏亭子”。
选择几个胆大的六七岁男孩,脸上涂红,头上梳“丁丁猫”,骑在马上游行,叫“鼎马”。
迎春会这天上午8点,各路队伍向县衙门汇合,边耍边唱。
游行路线是由东门出城至北固门外河坝。
观众很多,各路队伍一到这里,锣鼓声、吼唱声、欢呼声以及众多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
迎春会主角是一只犹如真牛般大小的“春牛”,系竹扎纸糊而成,一般紧随鼎马登场。
这支队伍威风十足:前有两名衙役鸣锣开道,一个放牛娃牵牛而行,两旁有10多名头戴竹编高帽的差役,吆喝清道。
1/ 1212名“春官”头戴官帽,身穿官服,排成仪仗队,走在县官乘坐的4人大轿的前面,后面是威风凛凛的官兵压阵。
入场式完后,县官上迎春台致词训话。
内容是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安居乐业、不误农时之类。
然后由“春官”依次上台,用各种曲艺形式演唱一些与“春”有关的农谚,例如“立春晴一日,农夫不费力”等等,这叫“说春”。
春官说春后,迎春活动进入高潮。
台下的龙灯、连箫、狮子、车车灯,纷纷登场表演。
川戏亭子、鼎马等也要在迎春台前游行一转,围观群众,前呼后拥,整个会场喜庆非常。
三四个小时后,迎春台上的主持人宣布评判结果,由县官对表演优胜者发给不同数额的偿钱。
最后,县官用小竹棍将春牛打烂,这叫打春,迎春会到此结束。
传统文化遗失的例子

传统文化遗失的例子〈漫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
by 南野藏马前几日在书房,兴之所致,随手拎起了一本四书,翻到到第一面,念了两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便发现自己意兴阑珊,随手又把它扔到了书橱里,拿起本日本漫画,有滋有味地啃到最后。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感叹中国当代青少年(主要是指80年代和90年代)对于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反省自己前日所为,不禁感到惭愧,一向标榜热爱传统文化的我自己不也正慢慢放、弃这些中国骄傲么?时逢国庆,单位邀请我们新行员写一篇关于爱国主义的文章.我便想,是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一篇空洞的文章来感叹祖国多么秀美多么壮丽的河山,还是切实关注一下我们正在慢慢遗失的民族骄傲呢?台湾忠信工商学校的校长高震东在内地演讲时说,“什么是爱国?哪里是爱国?什么都是爱国,哪里都是爱国!"爱国是微小却又具体的。
我们身在中国,有时却茫然不知自己国家有什么,是什么。
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我们过于注意别人的东西?爱国其实很简单,最基本的是要了解和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
她是千百年来国人对文化的希望,是国人对文化思想的反思。
当我们今日面临着随资讯发达的电子时代而如洪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时,还有多少人可以坚持那涓涓的细水长流?我们的81年代后、90年代的孩子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简练的讲,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诗、书、礼、易、春秋”.我用五经的名字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它刚好总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个方面。
“诗”,是指从最早的诗歌《诗经》开始到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古乐。
基本失传的民俗

基本失传的民俗1.跑旱船2、织席:将芦苇用线绳结成席,盖房时将其盖在檩上,上面再用泥覆盖。
3、卖槟榔:叫卖槟榔糕的,槟榔为生津液助消化的中药。
槟榔糕的制法是在熬糖时放入切成薄片的槟榔,然后制作成小块出售。
售卖者背着盛有槟榔糕的木制匣子,并带着一个布口袋。
买时可收现钱,也可用妇女梳落的长发换取,其布袋即装头发用的。
售者的吆喝为"乱头发换槟榔糕!"4、吹糖人儿:在北京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中,最受小朋友们欢迎的是吹糖人儿的了。
糖耗子是最便宜简单的糖人儿,吹糖人儿的小贩从用布盖着的小铁锅中,挖出拇指大小的一块糖稀,放在手上揉成长条,然后放在木模子里,一吹,这条长的糖稀就膨胀起来,打开木模一看,竟变成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鼠。
"猴拉稀"就稍稍复杂些了,这是用手把糖稀捏制成一个小猴,立在一根小苇子杆上,底下是一个小糖碗,碗中放着一点稀糖糊糊,用一个耳挖勺大小的小糖勺舀着吃。
吹糖人儿的小贩要有捏制糖人儿的手艺,还要有丹田之气和用力吹气的本事。
所以北京人常以"吹糖人的出身-好大口气"来讽刺爱说大话、吹牛皮的人。
吹糖人儿的小贩使用的主要原料是糖稀,这是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成本虽低,而获利甚微,所以又有"吹糖人儿的盖大楼--熬着吧"一语,用来形容事情实现很不易,从中也道出了昔日北京小商贩和民间艺人生活的艰苦。
据说吹糖人儿的这行生意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
那时制糖人的糖稀还有一种香味,所以吹糖人的小贩都以"香印"作为叫卖声。
到了宋朝,赵匡胤作了皇帝,"印"、"胤"同音,而封建时代,为了避讳,吹糖人儿只好以打小铜锣来代替吆喝。
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打铜锣就成了吹糖人儿这个行业的标志。
5、卖琉璃喇叭:琉璃喇叭是庙会或春节期间在厂甸卖的玩具。
琉璃即玻璃。
喇叭有两种:一种是小孩玩的,约一尺多长;另一种是成人玩的,长约三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失的民俗民风
班级:13050901 姓名:陈雨平学号:2009303281
论文摘要:我们古老的民俗民风在现代化的社会里一步一步的时尚化,一点一滴的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民俗民风消失啦呢?是社会的原因?还是我们个人的原因呢?
关键词;民俗民风消失时尚文化遗产汉中
在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下,世界各地的民俗民风也在日渐趋同,时代的气息日浓厚,时尚的潮流散发在每一个角落。
时代越来越时尚,生活越来越fashion。
但是当我们回望过去,看到的却是众多昔日的充满历史感、民族感、时代感、文化感的独特的魅力四射的民俗民风在日渐摩登的氛围中慢慢的回归自然、消失殆尽。
这一刻,最多的心痛、遗憾也只能是无济于事,是我们亲手将我们的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断送在新的信息化时代,是我们没能护住我们的民族灵魂,保住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民风。
那么,为什么在这高科技的社会我们却葬送我们的古文化,让我们的历史、文化留有遗憾呢?
以我的看法,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目前我国的文化遗产开发大部分由地方政府主管。
而一些地方政府多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过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投资方最关心的无非是如何获取最大的利润。
在没有公众参与的情况下,不受制约的商业利益追求和政绩追求不免带来错位的开发,这已经成为困扰环境保护和文化资源保护的痼疾。
近年来,一些所谓世界遗产、风景名胜的票价不断上涨,仅去年就有6处世界遗产景观涨价,无非是因为这些门票收入对地方财政和企业都有好处,使得涨价得到了地方政府、管理部门等的支持而已。
黄山、峨眉山门票收入的50%是作为上市公司的经营收入。
属于全人类的世界遗产就成了少数人牟利的工具。
同时,不少风景名胜被经营得面目全非,自然和美都大打折扣,生态系统更是遭到严重破坏。
在这里,主管开发的某些政府部门和管理机构无疑是以“发展权”为名行公然侵犯公众利益之实。
也加速了民俗民风的消失。
其次,面对文化保护、风俗保护的呼声日渐高涨、而对这些公共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却愈演愈烈的情况,我国只有一部1985年制定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来进行规范,效果显然是难以令人满意的。
有很多人认为,人的生存发展优先于文化资源的保护。
因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的利益服务。
为了个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当代很多人不顾保护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对资源的破坏日渐增大,他们围湖造田、毁坏草原、开山建房、、、、将民俗民风所依赖的基础一个一个毁坏,致使没有牢固根基的民俗民风再经济开发的风雨中摇摇欲坠。
再者,个人而言,现在的新一代都在追求时尚的现代生活,他们不满足自己仍然过着上一辈的艰苦生活,他们接受现代教育,向往都市生活,渴望在摩天大楼里一展抱负,过上自动化、信息化的高质量生活。
他们向往的是法国的浪漫情怀、美国的都市生活。
当美国的大片、可乐正逐渐改变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时候,现代文明的痕迹也已渐渐侵入中国的各个角落,使中国的古老的民俗民风一步步的离我们越来越远。
下面就以汉中为例。
看看我们渐渐消失的民俗民风。
一、汉调二簧
陕南地方戏剧,由汉水流域的山歌、民歌、小调发展而成,音调为汉中一带发音,与湖北汉调戏相似。
长于文戏,巴山气息浓郁,音调幽雅,唱腔婉转,道白柔和,语言风趣,表演细腻,纯朴大方,唱腔及念白巴山音韵很重,以川味见长。
板式有上、下调之分,上调多用于表现悲怆、凄凉、愤慨情绪;下调多表现舒畅、明快豪放情绪。
本市汉台区、西乡县、镇巴县等地60年代以前多表演汉调二簧,今渐无。
二、陕南花鼓戏
又称为汉调二黄,习称“土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
又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
汉调二黄,是陕南地区仅次于南路秦腔(即汉调桄桄)的大型剧种。
流行区域,以秦地为主,延至甘、鄂、豫、川等省。
就现在所知,仅在陕西的的活动范围,计达三十余县,其中在陕南汉中、安康、商洛最为流行。
花鼓戏音乐唱腔,与皮黄系统各剧种基本相同,以“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干,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
安康派擅于文戏,通用“紫阳幽雅绵软,吐字吟泳多带川味;商洛派擅于功别样腾跃,以武戏见长;关中派注重唱、做、表演细腻,唱腔豪放。
嘉庆道光时班社有汉中的汉荣班、西多仁丰班、城固宜太班。
汉调二黄的剧目丰富多彩,在艺人中久有“唐三千、宋八百、野外史传数不得”之称。
但在抗日战争前后,汉调二黄一度衰落。
我们古老的民俗民风在渐渐地离我们远去,我们要尽我们最大的力量去保护它们。
让我们的古老的历史传统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