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学资料整理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学

质量三部曲分布图
2.1.3 质量决定因素
从食品质量形成过程来看,食品质量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取决于四个因素: (1)开发设计质量:最为关键阶段,设计一旦完成,产品的固有质量也就随之确定。食品质量设计
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和产品的食用安全。 食品的开发设计主要包括:产品的配方、加工工艺及流程、所需要的生产原料、生产设备、包装、
➢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质量是从客户的观点出发加强到产品上的东西。 ➢ 世界著名质量专家塔古奇博士:质量是客户感受到的东西。 ➢ 世界著名统计工程管理学专家道里安·舍宁:质量是客户的满意、热情和忠诚。 ➢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先生:质量意味着产品无缺陷,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信誉是企业的灵魂,产
品合格不是标准,用户满意才是目的。 ➢ 质量一词非常抽象,不同的人、由于所学专业、从事行业、年龄、素质、经验、时间需求、文化
➢ 上述两个对食品的定义只是对最终产品的描述。 ➢ 从食品卫生立法和管理的角度,广义的食品概念还涉及到:
生产食品的原料、 食品原料种植养殖过程接触到的物质和环境、 食品的添加物、所有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品的包装材料、 生产设施以及影响食品原有品质的环境。 ➢ 在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管理工作中,通常还把“其他与食品有关的物品”列入食品的管理范畴。
(3)朱兰三部曲
质量策划:明确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所要达到的质量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各种活动进行规划 和部署的过程。
☺ 确定顾客 ☺ 明确顾客要求 ☺ 开发具有满足顾客需求特征的产品 ☺ 建立产品目标 ☺ 开发流程满足产品目标 ☺ 证明流程能力
➢ 质量控制:为实现质量目标,采取措施满足质量要求的过程。是“三部曲”中的重要环节。
1.3 食品安全现状
➢ 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问题; ➢ 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仍相当严重; ➢ 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也带来了食品安全的新问题; ➢ 落后的工艺及包装运输造成污染相当严重; ➢ 掺假作伪现象; ➢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食品贸易。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学》资料整理

第一章绪论食品质量:食品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的特征和特性总和。
(《食品工业基本术语》)食品质量特性:食用特性;内在特性;时间性;营养特性;感官特性;卫生安全性。
食品质量管理:对确定和达到食品质量要求所必需的全部职能和活动。
(《食品工业基本术语》)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卫生: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品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
(WTO,《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性计划指南》)食品质量、食品安全、食品卫生的关系⏹食品质量特性中安全性是首位的。
⏹食品安全属政府强制范畴,食品质量属政府倡导范畴、具有商业选择性。
食品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控制相比而言,前者更关注“管理”,后者更关注“技术”。
⏹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有所区别二者侧重点不同。
▪食品卫生注重的是食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环境。
食品安全指的是食品无毒无害,深入到食品内在的安全因素。
▪食品安全是结果安全和过程安全的完整统一。
食品卫生虽然也包含上述两项内容,但更侧重于过程安全。
⏹食品卫生与食品安全之间有一定的因果逻辑关系。
不卫生的食品生产和加工方式、不卫生的饮食习惯,必然会成为食品安全的隐患,甚至造成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第二章食品安全危害及其控制影响食品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1)食品内在因素⏹营养成分碳源氮源维生素及相关生长因子矿物质⏹水分活度一般而言,细菌是微生物中要求水分活度最高的,霉菌要求最低,而酵母处于中间。
a W为0.85时被认为是病原微生物生长的安全界限;a W在0.6以下的食品,不需要冷藏,有较长的货架期。
⏹pH值绝大多数微生物在pH7.0左右生长得最好。
酵母能在酸性环境中生长;霉菌能耐受较宽的pH范围,但是在酸性条件中生长得更好;细菌通常喜好近中性。
⏹氧化—还原电势需氧微生物在较高的ORP时生长更快;微好氧菌在略还原的ORP条件下生长;厌氧菌的生长则需要较低的ORP。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教材ppt(105张)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质量管理的数学方法与工具 第三章 食品质量成本管理 第五章 食品安全支持体系(上)食品质量与安全法规 第六章 食品安全支持体系(中)食品标准 第七章 食品安全支持体系(下)ISO质量管理体系 第十章 食品质量和安全检验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1.1.2产品质量的形成规律
➢ 朱兰质量螺旋模型(Juran quality spiral) ➢ 戴明质量圆环(Deming circle) ➢ 桑德霍姆质量循环模型(Sandholm quality
circle)
➢朱兰质量螺旋模型(Juran quality spiral)
朱兰 J. M. Juran,美国质量专家、TQM的倡导者。 可进一步概括为3个管理环节。即: 质量计划 质量控制 质量改进 通常把这3个管理环节称为朱兰三部曲。
朱兰三步曲
3.质量改进过程
1.质量计划过程
2.质量控制过程
朱兰质量螺旋模型
⑾服务
市场研究
○
●
⑩销售 ● ⑨测试 ● ①市场研究 ⑧检验 ●
⑦工序控制
● ●
②开发研究
③设计、制定产品 规格、工艺
● ●
●
● ●
⑥生产
④采购
⑤仪器及
设备装置
➢戴明质量圆环(Deming circle)
PLAN----第一阶段是 计划;
DO----第二阶段是实施;
CHECK----第三阶段
处理A
是检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CTION----第四阶段 是行动、处理。
检查C
计划P 执行D
PDCA循环8个步骤
81 2
7
AP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

纠偏
原理6 验证
建立验证程序
步骤11 7.8
原理7
建 立 文 件 和记 录 保 步骤12 4.2
建立上述原 持
7.7
理和应用的
相关程序和
记录
ISO22000 关键控制点的关 键限值的确定
关键控制点的监 视系统
监视结果超出关 键限值时采取的 措施 验证的策划
文件要求 预备信息的更新、 描述前提方案和 HACCP计划的文 件的更新
6 预防措施、SSOP与验证
预防措施(Preventive Measure): 用于控制已确定的食品安全危害的物理的化学的或
其它方面的措施 SSOP:
卫生标准操作规范 验证(Verification):
除监控以外所应用的方法程序测试和其他评估用以 确定组织的有关产品安全的一切活动是否满足HACCP 计划的要求
原理2
确定关键控制点
关键控制点
步骤7 7.6.2 关键控制点 (CCPs)的确定
HACCP与ISO22000对照
HACCP原理
HACCP实施步骤
原理3 关键限值
对每个CCP点确定 步骤8 7.6.3 关键限值
原理4 监视
对每个关键控制点 步骤9 7.6.4 建立监视系统
原理5
建立纠正措施
步骤10 7.6.5
内容
第一部分:概述 第二部分:部分名词定义 第三部分:食品行业共性标准介绍 第四部分:22000标准介绍 第五部分:质量管理体系与食品安全 管理体系整合
1
HACCP历史
• 源于工程控制系统理论-“失效模型和效果 分 析” • 1960 年代: 由NASA, NATICK 和 PILLSBURY公司共同发展而成 • 1971年由美国国家食品保护会议上首次提出 • 1973年 FDA 将HACCP 应用到低酸性罐头食 品行业 • 1988 - 1995 HACCP 原理开始广泛应用到西 方 国家的食品安全管理规定中 • 1997年 CAC在其更新的《食品卫生通则》 上,提出了《HACCP原理与体系实施》
2024年食品质量安全行业培训资料

食品安全危机案例分析
2020 年 婴 幼 儿 奶 粉 安全事件
事件背景 影响范围 应对措施
2013 年 河 北 杂 技 生 猪肉事件
事件始末 处理过程 政府应对
2011 年 德 国 E.coli 细菌食品安全事件
病原体分析 卫生部门介入 舆论反应
食品安全危机预防机制
食品安全管 理的预防措
施
如何预防食品安 全问题发生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的方法
定性评估 定量评估 风险通信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 应用
指导监管决策 制定食品安全措施 保障公众健康
● 02
第2章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概述
01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02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组成要素
包括制度、流程、责任等
03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标准
遵循国家相关法规
食品安全标准化
食品生产标 准
确保生产过程安 全
食品运输标 准
保障运输过程安 全
食品储存标 准
保障食品保存质 量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种类
化学检测 微生物检测 生物传感器检测
应用
食品加工过程中 销售前后 进口出口贸易
发展趋势
智能检测设备 远程监控技术 大数据分析应用
食品安全风险管 理
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保障消费者 健康
食品安全直接关 系到人们的生命
健康
促进产业发 展
提升食品质量可 以促进食品产业
的发展
增强国家信 誉
食品质量安全是 国家形象的重要
体现
维护社会稳 定
食品问题容易引 发社会不安,危
害社会稳定
2024年食品质量安全行业的发展趋势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质量特性是指产品所具有的满足用户特定(明确和隐含的)需要的,能体现产品使用价值的,有助于区分和识别产品的,可以描述或可以度量的基本属性。
不同种类的产品具有不同的质量特性,根据产品的种类,可分为有形产品质量特性、服务质量特性、过程质量特性和工作质量特性四类。
1.有形产品质量特性(1)功能性指产品满足使用要求所具有的功能。
功能性包括外观功能和使用功能两个方面。
外观功能包括产品的状态、造型、光泽、颜色、外观美学等。
使用功能包括食品的营养功能、感官功能、保健功能、包装物的保藏功能等。
传统的食品功能一般具有:一是维持生命的功能,即基本营养功能;二是给人以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功能,即感官功能。
21世纪食品的功能性既包括基本营养功能、娱乐感官功能,又包括特殊的生理功能三个方面。
功能性食品是指具有特定营养保健功能的食品,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食品。
功能性食品除营养(一次功能)和感官(二次功能)之外,还具有调节生理活动(三次功能)。
(2)可信性指产品的可用性、可靠性、可维修性等,即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具备规定功能的能力。
(3)安全性指产品在制造、贮存、流通和使用过程中能保证对人身和环境的伤害或损害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
(4)适应性指产品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5)经济性指产品对企业和顾客来说经济上都是合算的。
(6)时间性指在数量上、时间上满足顾客的能力。
食品安全:1996年WHO定义: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
食品卫生: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用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
食品质量:指食品满足消费者明确的或者隐含的需要的特性。
绝对安全性,被认为是指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的一种承诺,即食品应绝对没有风险。
相对安全性,被定义为一种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量的情况下不会导致对健康损害的实际确定性。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培训资料

食品污染与危害
食品污染定义:指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 售等过程中被有害物质污染,使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卫生 质量降低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现象。 引起急性食物中毒;
对特定人群产生危害(如孕妇、儿童、老人等);
食品污染的危害 引起慢性危害; 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02 质量控制基础
质量控制的定义与目标
。
多样化采购策略
通过多渠道、多品种、 多规格的采购方式,降 低采购风险,提高采购
灵活性。
成本控制策略
在保证原料质量的前提 下,通过合理的采购计 划和谈判技巧,降低采
购成本。
供应商选择与评估
供应商资质审核
核实供应商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等资质 文件,确保其合法经营。
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评估
考察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检测设备、技 术人员等条件,评估其质量保证能力。
不合格品的处理与追溯
不合格品标识与隔离
对检验不合格的产品进行明确标识,并将其与合格品隔离,防止 误用或误放。
原因分析与处理
对不合格品进行原因分析,找出问题根源,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 施,如调整生产工艺、更换原料等。
追溯与召回
建立产品追溯体系,对不合格品进行追溯,及时召回已销售的问 题产品,确保消费者安全。
点监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监控指标
根据产品特性和生产工艺,制定 合适的监控指标,如温度、时间 、pH值、微生物指标等。对这
些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纠偏措施
当监控指标出现异常时,应立即 采取纠偏措施,如调整工艺参数 、更换原料等。同时,对异常情 况进行记录和分析,防止类似问
题再次发生。
05 产品检验与放行 管理
采取措施。
食品质量管理学资料

第一章质量安全监督和管理概述①质量:客体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②质量特性:与要求有关的,客体的固有特性。
③符合性质量:符合产品的设计要求,达到产品的技术标准。
只是从生产者的立场出发。
④适用性质量:即使符合设计要求,达到标准,却不一定能够被顾客接受。
包括设计质量、质量一致、可使用性和现场服务。
对质量的评判权交给了用户。
⑤全面质量:不仅指最终产品,同时包括与产品相关的一切过程的质量,涵盖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具体包括了工作质量、服务质量、信息质量、过程质量、部门质量、人员质量、系统质量、公司质量及目标质量等。
⑥关键质量特性:指若超过规定的特性值要求,会直接影响产品安全性或产品整机功能丧失的质量特性。
⑦重要质量特性:指若超过规定的特性值要求,将造成产品部分功能丧失的质量特性。
⑧次要质量特性:指若超过规定的特性值要求,暂不影响产品功能,但可能会引起产品功能的逐渐丧失的质量特性。
⑨过程:利用输入产生预期结果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活动⑩产品质量:指产品能满足使用要求所具备的特性。
包括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及外观质量等。
⑪标准:指的是衡量某一事物或某项工作应该达到的水平、尺度和必须遵守的规定。
⑫产品质量标准:规定产品质量特性应达到的技术要求。
⑬质量管理:就是以保证或提高产品质量为目标的管理。
⑭食品质量:指食品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⑮食品质量管理:为保证和提高食品质量所进行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的总称⑯顾客满意: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
⑰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食品安全监督:指国家职能部门依法对食品生产、流通企业和餐饮业相关行为行使法律范围内的强制监察活动。
食品安全管理:指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和食品企业等采取有计划有组织的方式,对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和协调。
1.现代质量理念强调哪3点?①顾客满意:顾客是质量的鉴定人;企业必须致力于顾客满意;很多企业都从全面质量角度,实施顾客满意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食品质量:食品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的特征和特性总和。
(《食品工业基本术语》)食品质量特性:食用特性;内在特性;时间性;营养特性;感官特性;卫生安全性。
食品质量管理:对确定和达到食品质量要求所必需的全部职能和活动。
(《食品工业基本术语》)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卫生: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品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
(WTO,《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性计划指南》)食品质量、食品安全、食品卫生的关系食品质量特性中安全性是首位的。
食品安全属政府强制范畴,食品质量属政府倡导范畴、具有商业选择性。
食品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控制相比而言,前者更关注“管理”,后者更关注“技术”。
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有所区别二者侧重点不同。
食品卫生注重的是食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环境。
食品安全指的是食品无毒无害,深入到食品内在的安全因素。
食品安全是结果安全和过程安全的完整统一。
食品卫生虽然也包含上述两项内容,但更侧重于过程安全。
食品卫生与食品安全之间有一定的因果逻辑关系。
不卫生的食品生产和加工方式、不卫生的饮食习惯,必然会成为食品安全的隐患,甚至造成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第二章食品安全危害及其控制影响食品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1)食品内在因素营养成分碳源氮源维生素及相关生长因子矿物质水分活度一般而言,细菌是微生物中要求水分活度最高的,霉菌要求最低,而酵母处于中间。
a W为时被认为是病原微生物生长的安全界限;a W在以下的食品,不需要冷藏,有较长的货架期。
pH值绝大多数微生物在左右生长得最好。
酵母能在酸性环境中生长;霉菌能耐受较宽的pH范围,但是在酸性条件中生长得更好;细菌通常喜好近中性。
氧化—还原电势需氧微生物在较高的ORP时生长更快;微好氧菌在略还原的ORP条件下生长;厌氧菌的生长则需要较低的ORP。
抗微生物成分天然抑菌成分,如丁子香酚、蒜素、肉桂醛、芥子油、溶菌酶、硫代葡萄糖苷。
生物结构种皮、果皮、坚果的壳动物皮毛蛋壳(2)食品的外在因素温度嗜热菌最适温度在55~65℃。
嗜温菌最适温度在30~40℃。
引起多数食品腐败的有害微生物是嗜温菌。
嗜冷菌最适温度在10~15℃以下。
相对湿度一般来说,细菌所要求的湿度比酵母和霉菌高,其最适RH值在92%或更高;酵母的最适RH为90%或更高;霉菌的最适RH为85%~90%。
气体O2 好氧菌只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兼性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能生长;厌氧只能在绝对无氧条件下生长。
CO2 抑制微生物生长。
N2 抑制微生物生长。
食品中常见的细菌性危害及其预防措施(1)O157:H7大肠埃希氏菌生物学特性革兰氏阴性菌,需氧或兼性厌氧;生长温度7~℃,最适37℃;生长最低水分活度,最高盐浓度% ;生长pH值~;在冷冻和酸性条件下能存活。
常被污染的食品牛肉及其制品、牛奶及其制品、鸡肉、猪肉、羊肉、蔬菜、水果、饮料、色拉、水等。
传播途径可经带菌人的手、食物、生活用品进行传播,也可经空气或水源传播。
食品加热不彻底或因生熟交叉污染和熟后污染均可引起食物中毒。
防控措施避免食用烹调不当的和不干净的食品。
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
(2)葡萄球菌生物学特性兼性厌氧非芽孢菌;生长温度7~℃;生长pH值~;生长所需的最低水分活度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热抵抗力较一般无芽孢细菌强;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肠毒素相当耐热,大部分食物的蒸煮时间和温度都不能破坏。
产生肠毒素的主要原因食品污染程度:污染越严重越易形成毒素。
食物存放的环境:通风不良;38 ℃以下,温度越高产毒素所需时间越短。
食品种类及性状:水分、蛋白质、淀粉含量多;淀粉可促进肠毒素形成。
常被污染的食品禽、肉、奶、蛋、鱼类及其制品、土豆、沙拉、烘烤品、凉粉、剩饭等。
引起食物中毒的几种因素制成的食品存放时间过长被感染者个人习惯不良烹调或加热不充分食物存放在有利于细菌繁殖的温度下预防葡萄球菌危害的措施充分加热食品员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储藏条件控制得当(3)沙门氏菌生物学特性好氧或兼性厌氧;生长温度5~46℃;在pH<4或pH>9的环境中不生长;生长水分活度为~;在100℃立即死亡,在75℃经5min、65℃经15~20min、60℃经1h可被杀死。
常被污染的食品家畜肉、家禽肉、蛋类、奶类及其制品。
预防沙门氏菌危害的措施防止动物粪便感染动物防止二次污染采用蒸煮、巴氏消毒杀灭细菌(4)单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学特性具有嗜冷特性,可在3~4℃的温度下长期存活。
主要污染的食品牛奶、乳制品、肉类、蔬菜、沙拉、海产品、冰淇淋等。
防控措施食品热加工中心温度必须达到70℃持续2分钟以上。
防止二次污染。
防止冰箱食品带来的食物中毒的危险。
(5)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生物学特性厌氧菌;中温菌,生长温度15~55℃;最适生长pH值~;适宜生长的水分活度≥;肉毒毒素对消化酶、酸和低温很稳定,易受碱和热破坏,80 ℃、30~60min或100 ℃、10min可使毒素失活。
常被污染的食品豆类及其制品(臭豆腐、豆酱、面酱、豆豉等发酵制品),鱼类、肉类等。
引起食物中毒的几种因素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芽孢未被杀灭。
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管理不善或卫生条件不合格使芽孢繁殖和产毒。
未充分加热使毒素破坏。
预防和控制措施加热杀灭肉毒梭菌芽孢及其毒素。
改变食品状况,以抑制肉毒梭菌产生。
例如酸化或发酵将pH降至以下;腌制或干燥使a W降至以下;使用亚硝酸盐防腐剂。
食品中常见的真菌性危害常见的真菌危害霉菌、酵母菌产毒素的真菌曲霉属、青霉属、芽枝霉属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及控制产毒菌:黄曲霉、寄生曲霉最佳生长条件33℃、、 a W。
毒素产生的最适温度24~28℃,最低水分活度(黄曲霉)、(寄生曲霉)。
黄曲霉毒素在酸性条件下较易形成。
产毒菌株极易在含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食品中生长,1~3%NaCl有促进产毒的作用。
粮食食品的水分含量在17~18%是霉菌生长繁殖和产毒的良好条件。
常被污染的食品花生及花生制品、玉米、棉子、大米、小麦、豆类、坚果、饲料。
预防霉菌污染的措施降低温度(<10~21℃)降低水分(<8~13%)通风干燥,控制环境湿度(<75%)减少氧气含量减少粮粒损伤程度培育抗霉新品种真菌毒素的去除分离真菌毒素挑选霉粒、碾压水洗。
使真菌毒素转化成非毒性的形式物理方法:热处理、微波、γ-射线、x-射线、紫外光、吸附;化学方法:氧化剂、乙醛、酸、碱;生物方法:细菌黄杆菌属。
食品添加剂: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按来源分类:天然食品添加剂、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求经过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证明在使用限量内长期使用对人体安全无害。
不影响食品感官理化性质,对食品营养成分不应有破坏作用。
食品添加剂应有严格的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并经卫生部正式批准、公布。
食品添加剂在达到一定使用目的后,经加工、烹调或储存时,能被破坏或排除。
不得使用食品添加剂掩盖食品的缺陷或作为伪造的手段。
不得使用非定点生产厂、无生产许可证及污染或变质的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管理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评价食品添加剂使用量标准的制定食品添加剂的标准审批生产或使用食品添加剂审批手续食品添加剂法规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食品(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来源施药后直接污染从环境中吸收通过食物链与生物富集吸收其他途径o使用被农药污染的容器、运输工具。
o农药和食品混放。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控制加强农药管理和监督禁止和限制某些农药的使用范围规定施药与作物收获的安全间隔期制定食品中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加强农药研究与新药开发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消除(方法:洗涤;去壳、剥皮;烹调;谷类加工;油脂精炼)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来源畜禽防病治病用药饲料添加剂中兽药的使用食物保鲜中引入药物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控制严格规定休药期和动物性食品药物最大残留限量。
合理使用药物。
加强监督和检测工作。
加强兽药研究和高效低残留兽药的开发。
主要的有害金属:镉;铅;汞;铬;砷重金属危害来源高本底的自然环境。
农用化学物质及工业“三废”的污染。
食品生产加工使用的原辅材料和器具。
重金属危害的控制加强含有毒金属的农用化学物质的管理。
限制使用含有毒金属的食品加工用具、管道、容器和包装材料。
严格控制“三废”排放。
加强食品中重金属的限量控制。
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控制抓好源头管理,对农场环境做好本底调查。
重点监测对地处矿山、冶炼工厂周围的动植物种植养殖环境。
定期监测核设施周围环境,建立预警机制。
对有核辐照污染的地区生产的牧草、粮食及食品要经检测合格后方可引入。
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化学性危害【主要有哪几类有害物质、来源以及控制措施】1. 亚硝胺常见物质:亚硝胺、亚硝酰胺。
来源:鱼、肉、乳制品、蔬菜、水果、啤酒。
形成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质——胺类、亚硝基化剂胺类来源o鱼、肉腐败过程中蛋白质分解产生。
o鱼类加工过程(晒干、烟熏、装罐)蛋白质分解产生。
o制酒发酵过程中蛋白质酶解产生。
o茶叶中含有。
亚硝基化剂来源○含氮化肥○粗盐中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发色剂蔬菜中亚硝酸盐的来源o从土壤中富集硝酸盐,在适合条件下还原为亚硝酸盐。
o腐烂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明显增高。
o蔬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与食盐浓度、温度和腌制时间有很大关系。
o煮熟蔬菜存放温度较高、时间过久引起亚硝酸盐含量增高。
控制措施减少食品加工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使用量,制定使用量和残留量的标准。
防止食物霉变及其他微生物的污染。
加热、烧煮、浸泡工艺降低亚硝酸盐含量。
加入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抑制剂阻断亚硝基化作用合理使用肥料,在施用氮肥的同时适当施用钼肥。
2. 氯丙醇来源酸水解植物蛋白(酸解HVP)酱油、蚝油等调味品氯丙醇的产生盐酸水解植物蛋白过程中,盐酸与植物蛋白中的残留脂肪作用生成。
控制措施改进植物蛋白加工工艺和水解方法。
完善食品标准,加强对氯丙醇的监测。
3. 丙烯酰胺来源食品本身形成,在热加工(如煎、炙烤、焙烤)的土豆、谷物等淀粉含量丰富的产品中含量最高。
以聚丙烯酰胺塑料为食品包装材料时单体迁出。
食品加工用水中单体的迁移。
食品中丙烯酰胺形成的可能途径由脂类、碳水化合物、氨基酸降解形成的丙烯醛或丙烯酸与脱氨过程释放的氨基反应。
一些常见的有机酸脱水或脱羧基后与脱氨过程释放的氨基反应。
直接由氨基酸形成。
丙烯酰胺在食品加工中可能发生的演变丙烯酰胺能够与食品中硫醚、氨基乃至羟基的成分反应。
因此,丙烯酰胺在食品中的形成可以被消除途径所抵消。
控制措施改进加工工艺,如采用低温油炸。
选用发酵性原料(淀粉类物质减少)进行煎炸。